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木牛流馬的故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木牛流馬的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木牛流馬的故事

第1篇: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魏、蜀、吳三個勢力斗爭的故事,最后晉朝一統(tǒng)江山的故事。

《三國演義》成功地刻畫了近二百多個人物,他們在羅貫中的筆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仁德寬厚,愛才如命的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陰險狡詐,雄才大略的曹操,忠義兩全,智勇雙全的趙云,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周瑜,老當益壯,為國盡忠的黃忠……

《三國演義》當中,提到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大家都會想到:諸葛亮,提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大家還會想到:諸葛亮。諸葛亮究竟怎么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呢?他借東風,空城計,七星燈,三氣周瑜,罵死王朗,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智料華容道,錦囊殺魏延,巧擺八陣圖,以木偶退司馬懿。他又怎樣鞠躬盡瘁呢?在劉備死后,他明明知道劉阿斗乃無能昏庸之輩,卻還是盡力用自己的智慧來幫助蜀漢成就大業(yè),最后累死。

《三國演義》中每個典故都有自己的道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能力來詮釋忠義二字。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為的是對兄弟之間的忠。趙云長坂坡單騎救主,曹軍中七進七出,為的是對主公之間的忠。貂蟬以身飼賊,誅國賊董卓,為的是對國家之間的義……

《三國演義》告訴了我忠,義,仁,德,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第2篇: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武侯祠位于“小吃一條街”錦里旁,是唯——座君臣合祠廟。這里既有漢昭烈廟,又有武侯祠。

我走過大門、二門,寫有“漢昭烈廟”,四字映入眼簾。這便到了劉備廟。在廟的正中,劉備鄭重地坐著,他的英雄氣概不禁使我們肅然起敬。左邊是他的孫子劉諶。據(jù)說,他的兒子蜀漢后主劉禪由于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yè)。他的塑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后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后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后自殺身亡。左偏房中是關羽父子和周倉,右偏房里有張飛祖孫三代。作為劉備的結(jié)拜兄弟,他們忠心耿耿,使我們敬佩,我們參觀完漢昭烈廟,便來到了一旁的文臣廊、武將廊。

長廊兩側(cè)分別是蜀國的十四位文臣和武將的雕像,里面有著大家所熟悉的五虎上將中的三將,分別是:趙云、黃忠、馬超,及三個蜀國丞相將琬,費瑋,董允。還有一位是與諸葛亮同稱為“臥龍鳳雛”的龐統(tǒng),說到諸葛亮,下面我們就要去諸葛亮祠廟。

只見諸葛亮手拿他的標志性物品—孔明扇。諸葛亮一共活了54歲,他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軍事家。他在治理蜀國時,利用他的聰明才智發(fā)明了許多東西,如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還有八陣圖??上КF(xiàn)在只能看到弩弓,因為八陣圖已沒有了。我看著諸葛亮莊重而安祥的樣子,讓我想到了在《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像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故事。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空城計:有一次,司馬懿帶領十五萬士兵攻打西城,可這時蜀國的士兵只剩三千多人,只見諸葛亮不慌不忙的走上城門彈琴,又命令打開城門,二十個軍士扮成百姓假裝灑水,司馬懿以為里面有埋伏,立即命令撤退。就這樣諸葛亮用計謀擊退了魏軍,看了這個故事更是讓我對諸葛亮佩服到了極點。

走出武侯祠后門,我又看到了一句我們剛學過的對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站,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p>

第3篇: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今天,我們一家人來到了成都的一處古遺——武侯祠。武侯祠位于“小吃一條街”錦里旁,是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廟,里面主要是在三國時期的人物。這里既有漢昭烈廟,又有武侯祠。

我走過大門,二門,“漢昭烈廟”四個字映入眼簾,這便到了最大的三國之蜀國的皇帝——劉備廟。在廟的正中,劉備鄭重地坐著,他的英雄氣概不禁使我們大家肅然起敬。左邊是他的孫子劉諶,在蜀國滅亡后自殺也殺了家人,與蜀國同死。而右邊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因為他樂不思蜀,所以雕像兩次被毀,這幾年才重建。左偏房中是關羽和他的義子關平,還有周倉。只見關公臉面赤紅,穿著一身青袍。手拿一把青龍偃月刀,威武的立在那里。右偏房里是黑臉的張飛又高又大,眼睛瞪得大大的握著丈八蛇矛,讓人不敢靠近,一看就是一員虎將。身旁便是他的子孫。作為劉備結(jié)拜的異性兄弟,他們忠心耿耿,使我們敬佩。我們參觀完漢昭烈廟,便來到了一旁的文臣廊,武將廊了。

長廊兩側(cè)分別是蜀漢的十四位文臣和武將的雕像。里面有著大家所熟悉的五虎上將中的三將“常勝將軍”趙云,老將黃忠,武藝高超的馬超。及三個蜀國丞相蔣琬,費? ,董允。還有一位是與諸葛亮同稱“臥龍鳳雛”的龐統(tǒng)。走過長廊就到了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劉備殿后。只見正中一座諸葛亮的雕像,手拿他的標志性物品——孔明扇。看著諸葛亮,讓我想起了他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等家喻戶曉的故事。諸葛亮面帶微笑讓人一看就覺得他十分聰明。在一旁有一個石碑,上面刻著:諸葛亮活了54歲,他的一生利用他的聰明才智發(fā)明了三洋東西,分別是弩弓,八陣圖和木牛流馬??上О。上КF(xiàn)在只能看到弩弓。諸葛亮祀祠里還有一副對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在這里我們側(cè)地的領略了“三國”文化。武侯祠不愧是家鄉(xiāng)中享有“三國圣地”美譽的一處遺跡。

第4篇: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也是這樣的秋天,在一個細雨朦朧的清晨,我終于站在了明月峽的峽谷之上。

早就知道川北的明月峽是進出川門的必經(jīng)之地,更是當年兵家的必爭之地,傳說那里曾經(jīng)還是朝拜天子的地方,也是連接川陜的唯一通道。但我不知道那懸崖峭壁之上的棧道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多少驚險傳奇的故事。于是,便想發(fā)掘那段塵封多年的歷史,去揭開那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我是踏著崖壁上鋪滿青石板的人行道一路前行的。步入其間,映入眼簾的每一塊青石板都留存著木牛流馬的印記,烙印著將士們的家國情仇。江岸崖壁上的古棧道,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一舉伐魏的唯一通道。棧道上策馬疾奔的刀光劍影,兩國交兵勇猛廝殺的血腥場面,仿佛都凝固在了懸崖峭壁上的萬夫雕像之上,再現(xiàn)了那段動人心魄的沙場大戰(zhàn)的慘烈畫面。

然而,孔明六出祁山事業(yè)未竟身先死,奏響了一曲壯士的挽歌,留下了多少遺憾在人間。想那蜀漢大將軍魏延智勇雙全,勇冠三軍,屢立奇功。功與過,實與虛,給歷史留下了傷痛的印記。這冥冥之中是否也殘存著歷史的定數(shù),讓后人們在遺憾中編織著文學的?而我的腳下,滾滾逝去的嘉陵江水也滌蕩著歷史的塵埃,訴說著古往今來的悲歡離合。

我穿梭在這樣一個奇妙的世界里,側(cè)耳細聽,隱約傳來一陣陣震耳欲聾的歷史回聲……回望千年歷史,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誰與爭鋒?遠眺幽深峽谷,鐘靈毓秀,迷蒙空曠,云卷云舒,壯士猶在。萬水千山報國志,不知何時捷報傳故鄉(xiāng)?我在想,曾經(jīng)戰(zhàn)斗在這片山谷中的將士們的心中是否也有那段抹不去的鄉(xiāng)愁。他們枕戈待旦的時候是否也遙望過家鄉(xiāng)的明月,想起故鄉(xiāng)的父母妻兒,寄托自己那份難以忘卻的情感?他們可曾想過,跨過這腳下的棧道,迎接翌日的曙光,面對強敵的劍戟,是否還能夠凱歌回還,一片丹心照汗青?

老虎嘴前,李白發(fā)出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那些畫面雖已經(jīng)泛舊,但聲音卻傳千年。這古道之艱險、跋涉之坎坷、人生之悲吟,在當今的華夏子孫面前,早已是過眼云煙,但卻能感受著千年前古人的不易與心酸,不知留下了多少騷人墨客的共同心聲。

身在明月峽,不知不覺間,我已經(jīng)將我的身體與靈魂融入進峽谷、江水、山石、綠植之中。在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面前,我已經(jīng)感受到蜀道文化帶給我的深刻思考與震撼。蜀道、峽谷不僅遺存了大量的傳奇往事,更是集合了秦古棧道、嘉陵水道、纖夫鳥道、金牛驛道、108國道、寶成復線等古今六道于一峽并列通行,被譽為“中國道路交通發(fā)展史上的千年活化石”。我用手輕輕觸摸這些峭壁上的靈石,聞著夾風帶雨的奇妙味道,仿佛將歷史的蒼涼與今天的肅穆化為滾滾的嘉陵江水,流淌進我的心中化為永恒。

時間轉(zhuǎn)入華夏文明的今天,科技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國家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帶給我們的是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連接起南北的108國道穿行在古棧道旁,逢山開山,遇水架橋,天塹變通途。鑲嵌于崖壁中的高速公路上車水馬龍,錯落有致地展現(xiàn)著古代、近代、現(xiàn)代的一大景觀。從北京始發(fā)的高速列車將以幾百公里的時速如劍影般穿越明月峽谷,朝發(fā)夕至,飛抵成都?!暗孛婧桨唷钡拿雷u成為旅行者們贊不絕口的飯后談資。

想那諸葛孔明若能神靈轉(zhuǎn)世,不禁羽扇輕搖,捋須憾嘆:明月劍影現(xiàn)當年,金戈鐵馬戰(zhàn)敵頑,北伐中原歸一統(tǒng),蜀道霞光捷報傳。李白如若在天有靈,也無不為之詫異,側(cè)身西望時光梭,百轉(zhuǎn)千回如隔世。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過去。這快速發(fā)展的國家力量振奮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支撐著華夏民族的脊梁,擂擊著古往今來的強勁鼓聲。

第5篇: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新聞發(fā)言官:貂禪(此美女無論在臺上臺下都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公開場合一亮相,記者們的相機都對準了她,其閉月的姿色已經(jīng)超越了足球本身的魅力,但民間傳說此女與大袁副主席及主力前鋒小呂同志三人關系曖昧,緋聞一直不斷)

領隊:劉備(此君為人素以寬厚仁德著稱,雖然談不上人見人愛,但畢竟具有非凡的號召力,其說服力也是一流的,據(jù)內(nèi)部消息,球隊主教練“豬哥“就是在他的勸說下才肯出山的.另外,在他的影響下,這支隊伍空前的團結(jié),大家冰釋前嫌,為了同一個世界杯,同一個夢想,走到了一起)

主教練:諸葛亮(世界級名帥,足球天才,圈內(nèi)人士稱他為“臥龍先生“,因為其調(diào)教的隊員經(jīng)常使對方球員打進烏龍球- -!其創(chuàng)立的“八卦陣“被評為世界足球第一陣形,此陣變幻多端,玄奧無比,至盡無人能破解,因此“豬哥“不在熱衷于世界足壇,回隆中老家開起了農(nóng)家樂飯店.后來小劉同志帶隊去襄陽參加一場友誼賽,下榻他的飯店并就餐.席間不知道怎么搞的去了三次茅房,“豬哥“看了心里實在過意不去,就跟小劉侃起了足球.兩人相見恨晚,一拍即合,馬上簽定了生死契,最終走到了一起.諸葛亮也從此成了球隊的“豬帥“.后來,豬哥還發(fā)明了孔明燈作為夜間球賽的照明器材,現(xiàn)在各大球場都有安裝,還發(fā)明了木牛流馬作為球場運送傷員的運輸工具,方便快截,豬哥對世界足球的貢獻之大,實在難以用言語來形容)

助理教練:龐統(tǒng),司馬懿(自從徐庶因于曹主席不合,被罷免回家后,此位成了眾多教練的必爭之位,曹操曾想任命他的寶貝兒子曹植來上任,無奈子健雖才高八斗,但由于年紀太小,被豬哥一票否決,再加上他跟他的大哥,市場推廣部的曹丕不合,所以豬哥最終選了小龐,后來又在曹主席的極力撮合下,老馬也最終入選智囊團,不過民間傳聞,曹主席是怕隊伍被豬哥調(diào)教得親劉,而安排老馬作為間諜進入教練組)

守門員教練:黃忠(作為上一代國門,本界世界杯黃忠已經(jīng)老了,在小劉同志的推薦下,做起了守門員教練,在他的調(diào)教下球隊主力門將忙牙長得到了黃忠的真?zhèn)鳎貏e是后場的手拋球,猶如落日一般直射向?qū)Ψ角蜷T)

體能教練:于吉(此人自稱已經(jīng)活了五百歲,會長生不老之術,孫副主席嫌他太能吹了,曾一度想報警告他詐騙,曹主席得知此事后馬上拉他入伙,意圖就是為了牽制孫副主席,不讓他東山再起)

隊醫(yī):華佗(華先生被稱為扁鵲在世,由于其發(fā)明了克制興奮劑的特效藥,麻沸散或稱華佗散,而被曹主席看中,在世界杯前夕,華先生成功治愈了主力球員小關的肩關節(jié)骨折,立下汗馬功勞)

啦啦隊隊隊長由貂禪兼任,隊員有甄宓,大喬,小喬,黃月英,孫仁,關鳳,祝融夫人(都是絕代佳人,青春美少女,其實他們也是三國聯(lián)隊女足的主力隊員,但為了男足的順利出現(xiàn),他們不惜加入啦啦隊,為男同胞門加油)

下面是球隊的首發(fā)陣容(陣形:八卦陣-用數(shù)字表示是343)

守門員:1號忙牙長(得到黃忠"黃老邪"的真?zhèn)?,練習守門的時候,雙手張開,把足球當作箭一樣使,并在老黃的絕招"落日弓"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落月弓"獲得國際足聯(lián)的專利證書)

后衛(wèi):左后衛(wèi)2號夏侯敦(此君在去年的俱樂部聯(lián)賽最后一場保級賽的最后一分鐘將對方俱樂部中場核心司馬昭開出的直接任意球在球門線上用眼睛頂出,致使其俱樂部以1:0的比分戰(zhàn)勝對手,順利保級,而他也因為這一頂把一個眼睛頂瞎了,從此落下殘疾.也因為這一頂,豬哥看中了他的防守才能,并在眾人的非議下,招他入國家隊,還保他坐上主力位置,不過位置由他在俱樂部時的前鋒改打后衛(wèi).還是由于這一頂,夏侯家與司馬家結(jié)下了粱子,就有了后來的故事)

中后位5號典韋(此君身高八尺,身材魁梧,天生的中后衛(wèi)料,曹主席退役那年跟他在同一俱樂部,曹主席踢的是后腰位置,在那年的世俱杯冠軍爭奪戰(zhàn)中,曹主席犯了個低級錯誤被人過了,形成單刀,是"小點點"追上對方前鋒一個大腳將球解圍,力保球門不矢,這一腳給曹主席挽回了點面子,從此小點點受到曹主席的厚愛)

右后衛(wèi)3號趙云(子龍在右路就像一只青龍一樣,一路升龍助攻到前場,威力無比)

中場:左后腰6號姜維(作為豬哥欽定的接班人,伯約身負重任.他既然策動中場的進攻又要協(xié)助后衛(wèi)的防守,一個字,看樣子,他是球隊的核心)

右后腰20號周瑜(隊中的頭號帥哥,球場邊總有一堆他的女粉絲,并與雙喬中的小喬結(jié)婚,其婚禮堪稱世紀婚典,由皇帝親自主婚.此君傳球功夫一流,防守不怎么樣,但不知道豬哥為啥安排他雜后腰的位置,難道是使用"美男計"讓對方的前鋒盯著公瑾看而忘了進攻???)

左前衛(wèi)7號馬超(馬超自小生活在西域,踢球條件差,只能騎騎馬,超超車,后來被小劉相中,成為球隊速度最快的球員.他犀利的邊路傳中經(jīng)常成為求隊攻破對方球門的法寶)

右前衛(wèi)8號關羽(一張長臉很有男人味,成熟穩(wěn)重,前場堵截后千里走單騎,一路飛奔到對方禁區(qū),射門得分,因為進的球太多了,而且此人害羞,所以臉就經(jīng)常性的紅)

前鋒:左邊鋒9號張遼(絕對的影子殺手,平時行事低調(diào),但是到了禁區(qū)中,就算上帝穿了球衣也休想攔住他,他的格言是"我不進球,誰還能進球")

中鋒10號呂布(世界第一前鋒,包攬了近5年的世界足球先生,歐洲足球先生,亞非拉洲足球先生,南極洲最佳外援,金球獎得主,金靴獎得主,一品帶刀侍衛(wèi),漢抹10大杰出青年....總之頭銜榮譽太多了,對于他的球技人們只能用虔誠的眼光來欣賞,對于他的進球人們只能膜拜,但人們更于津津樂道的是他于小貂凄美的愛情故事,已經(jīng)有投資商找他們商量把他們的故事拍成電影一事了)

第6篇: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和使用車的國家之一,相傳黃帝時已知做車。但由于車是一種形制較為復雜的交通工具,所以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遠古時期,它的發(fā)明,不僅不可能是一人所為,而且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其創(chuàng)制之前,必然還有一段漫長的萌發(fā)和完善過程。輪是車上最重要的部件,“察車自輪始”(《考工記》);因此,輪轉(zhuǎn)工具的出現(xiàn)和使用是車子問世的先決條件。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隨著手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創(chuàng)制出許多輪轉(zhuǎn)工具,如紡線用的紡輪,制陶用的陶車和琢玉用的輪形工具等等。紡輪出現(xiàn)的時間最早,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七千多年)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它的蹤跡。(1)繼紡輪之后,陶車出現(xiàn)了。山東、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廣東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都出土了輪制陶器,(2)這標志著陶車在當時已普遍使用,其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某些自然現(xiàn)象,也給古人以啟示,“圣人見飛蓬轉(zhuǎn)而知為車”(《淮南子•說山訓》),“上古圣人,見轉(zhuǎn)蓬始知為輪”(《續(xù)漢書•輿服志》),“蓬”,指蓬草,“轉(zhuǎn)蓬”,即蓬草團隨風旋轉(zhuǎn)。古人運送物品,最初主要靠背負肩扛或手提臂抱。進而采用繩曳法,即將繩子系在物品上用人力拉曳。但這種運輸方法,物體著地面積大,因而磨擦阻力很大。為減少磨擦,后來利用樹枝為架,兩杈之間綁以橫木,橫木觸地,其上載物,即所謂橇載法。但是這種木橇在平滑的地面上行進,還比較省力,如遇顛簸不平的路面時,仍很費力。古人進而把圓木墊在木橇之下,借其滾動而移動木橇。這種圓木與木橇的結(jié)合,可以說是車的雛形,裝在木橇下的圓木可以視為一對裝在車軸上的最原始的特殊形式的“車輪”,其車軸的直徑恰好等于車輪的直徑,而且兩者是一個整體。這種車輪的出現(xiàn),是人類在更高的階段上對輪子的功能的利用。因為陶輪僅在轉(zhuǎn)動中帶動泥坯作回旋運動,而車輪則在滾動中減輕了車子對地面的磨擦,因此,陶輪這一類輪轉(zhuǎn)工具可認為是車輪的前驅(qū)。在古代西亞美索不達米亞蘇末(Sumer)部族生活過的地區(qū)的巖畫中,就有在一個木橇底下加上兩個圓點的運載工具圖形。這兩個圓點就代表著圓木。(3)這種原始車的圖形雖然在我國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但可以推論,我國古車也必然經(jīng)歷過類似的演變過程。由于圓木觸地面積仍然較大,滾動時要以人作原動力,靠杠桿撬動,依然很費力,于是人們便縮小車軸的直徑,以減少圓木的觸地面積。最初的車輪和軸是固定的,軸與車轅之間有一個滑動槽,軸在滑槽中轉(zhuǎn)動,車輪就隨著車軸滾動。車輪是一對用圓木砍制成的沒有輻條的圓盤,后來為了不受圓木直徑大小的限制,改用木板拼接,這種圓盤式車輪在古代叫作“輇”。(4)有了車輪,車的創(chuàng)制就成為可能的事情了。利用車輪滾動而行,減少了車與地面的磨擦,既省人力,又可多載重物,還可以長途運輸。車的問世,標志著古代交通工具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二、商至秦的獨辀車

《史記》記載,大禹治水時,“陸行乘車”。相傳夏代還設有“車正”之職,專司車旅交通、車輛制造。當時有一個叫奚仲的人,就曾擔任過夏朝的車正,在其封地薛(今山東滕縣)為夏王制造車輛,并“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級”(《續(xù)漢書•輿服志》)??梢酝茰y,車子在夏代已相當普遍。雖然夏代車的實物至今尚未見到,難言其詳,但從有實物可考的晚商的車制已較為完備這點來看,上述的推測是合乎事物由簡到繁的發(fā)展順序的。 到目前為止,我國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車形象和實物均屬商代晚期,即公元前14世紀前后。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車”字作(《甲骨文編》卷十四)、(《商周金文錄遺》二三吊車觚),是車的象形字。車的實物,在河南安陽殷墟先后發(fā)現(xiàn)了十八輛,(5)由于深埋地下,年深歲久,出土時車子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已全部腐朽??脊殴ぷ髡吒鶕?jù)黃土中保留下來的朽木痕跡成功地對它們進行了剝剔和清理,經(jīng)過復原,使距今三千多年的商車完整地再現(xiàn)在人們面前。(圖1)綜合這十八輛車的資料可以看出,商代的車子都是獨辀(轅),輻條多為18根,車廂平面為長方形,面積較小,一般為0.8×1.3米,通??闪⒊硕蛉恕:舛酁殚L一米左右的直木棒,衡的兩側(cè)各縛一人字形軛,用以架馬。從商代車馬坑中大都埋一車兩馬來看,商代的車大多為兩馬駕轅,至商末周初始見四馬駕車。

以上資料表明,至商代,我國古代造車技術已相當成熟,商代的車基本上具備了漢以前獨辀車結(jié)構(gòu)的大致輪廓。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獨辀車雖然多有改進和發(fā)展,但從總體結(jié)構(gòu)上講,還沒有突破商代獨辀車的形制。繼商車之后,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車實物在考古中也多有發(fā)現(xiàn),如在陜西長安張家坡、北京房山琉璃河、甘肅靈臺白草坡、山東膠縣西奄陸續(xù)發(fā)掘了西周的車;在河南陜縣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了春秋的車;在河南洛陽中州路、輝縣琉璃閣、河北平山中山國墓葬中也先后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的車。這些都為人們了解周代的車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從形制上看,周代的車與商車基本相同,但在結(jié)構(gòu)上卻有所改進,如直轅變曲辀,直衡改曲衡,輻數(shù)增多,輿上安裝車蓋。在車馬的配件上也更加完備,增加了許多商車上所沒有的零部件。如車轐、銅鑾、銅輨、銅。為求堅固,在許多關鍵部位都采用了青銅構(gòu)件,如變木轄為銅轄,軛上包銅飾,并有一套用銅、鉛、金、銀、骨、貝和獸皮條等材料制成的飾件和鞁具,制作精美,名目繁多。駕車的馬也由商車的二匹增加到三匹、四匹、甚至六匹。車駕二馬的叫“駢”,車駕三馬的稱“驂”,車駕四馬的名“駟”?!对?#8226;大雅•烝民》:“四牡騤騤,八鸞喈喈”,四牡,即四匹公馬,其中駕轅的二馬叫服馬,兩旁拉車的馬叫驂馬。車駕六馬為“六騑”。周車以駕四馬為常,因此,周人多以“駟”為單位計數(shù)馬匹,又因先秦時經(jīng)常車馬連言,說到車即包括馬,說到馬也意味著有車,所以,“駟”也是計數(shù)車輛的單位。《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就是說齊景公有一千輛車和四千匹馬。四馬加一車稱為“一乘”,說到有多少乘,也就意味著有多少組與之相應的馬?!霸质恕保ā对?#8226;小雅•六月》)即指戰(zhàn)車十輛,馬匹四十。

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獨辀車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流行了上下近千年。這一時期的車,在構(gòu)造和裝飾方面遠比商代車堅固、豪華,可以說已達到完美階段。盡管已出土的周代的車多已腐朽,但如根據(jù)車上保存下來的銅車器和車飾,把一些年代接近、結(jié)構(gòu)相當?shù)能嚨牟考惋椉C合裝配在一起,就可以組裝出一輛在形制和尺度上比較準確的周代車子。雖然它并不是某個車馬坑或墓葬里的完整車子,但它卻再現(xiàn)了周車昔日的風貌。(圖2)

構(gòu)成周車的主要部件有:

辀 駕車用的車,為一根稍曲的圓木,長一般在2.8—3.2米之間?!蹲髠鳌冯[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辀以走。”即指這種高而曲的車辀。辀和轅是同義詞,其區(qū)別是單根稱辀,雙根叫轅。

衡 辀前端一根用以縛軛駕馬的橫木。周代車衡為曲衡,長度達2.5米。衡的正中部位裝有“U”字形或橋形鈕,縛衡的革帶(即“”)穿過鈕將衡系結(jié)于辀頸之上。衡的兩側(cè)還裝有四個“U”字形銅環(huán),名,用以穿馬韁繩。

軛 駕馬的人字形叉木。外表全部或局部包銅飾,軛首系在衡左右兩側(cè),軛腳軥架于服馬頸上。驂馬的軛不縛在衡上,而是直接架在馬頸上。

鑾 裝于軛首或上的銅制車飾物。其下部為方銎座,上部為扁球狀的銅鈴,鈴上有放射狀孔,內(nèi)含彈丸。車行時振動作響,聲似鸞鳥齊鳴,所以也可以寫作“鸞”。一般車子只在軛首上裝鑾,共計四鑾。高級的車子則除四個軛首上裝鑾以外,車衡上的四個軛頂也各裝一鑾,共為八鑾。

車廂 又稱“輿”,是乘人的部分。周車的輿較之商車的輿要大,一般能容乘三人。車廂平面皆為橫置長方形,即左右寬廣,進深較淺,車廂四周圍立欄桿,名車軡。構(gòu)成車軡的橫木叫軹,豎木名。車廂后部的軡留有缺口,即登車處,叫。車身上拴有一根革繩,供乘者上車時手拉,名綏。貴族男子登車要踏乘石,婦女則踩幾。車廂左右的軡因可憑倚,故又稱輢。在立乘時,為了避免車顛人傾,在兩邊的輢上各安一橫把手,名較,形如曲鉤。車廂前端置一扶手橫木,叫軾。這種橫木,有的車三面皆有,形如半框。行車途中對人表示敬意即可扶軾俯首,這種致敬動作也叫作“式”。車廂底部的四周木框叫軫,軫間的木梁稱桄,桄上鋪墊木板,構(gòu)成輿底,名陰板。陰板上再鋪一塊席子,名車茵。早期茵席為葦草編織,晚期則用錦類絲織物編織而成,豪華的車則以獸皮輔墊。講究些的車,輿上還立有車蓋,形似雨傘,因此又稱傘蓋,用以遮陽避雨。

軸 用以安輪的圓木杠?!墩f文•車部》:“軸,持輪也?!睓M置在輿下,固定方法是在輿兩側(cè)的軫與軸交接部位,各安一塊方墊木,名轐或輹,因為其形狀像伏著的兔子,所以又叫伏兔。用革帶縛結(jié),以防輿、軸脫離。軸外為車轂,轂外的車軸末端套有銅車軎(即)來固軸阻轂。軎呈圓筒狀,上有穿孔,用以納轄。轄俗稱“銷釘”,銅制,上端鑄以獸首或人像,約三四寸長。車輪貫在軸端上,為防其外脫,就要用轄插入軎孔里。轄是古代車上關鍵的零部件之一,沒有轄,車就不能行駛,故為保險起見,轄端還有健孔,以穿革帶,縛牢防其脫落。

輪 多用堅木制成,輪徑多在1.4米上下。由轂、輻、輞等部件組成。轂是車輪中心有孔的圓木,中心孔名壺中,用以置軸。為了美觀,轂上刻畫有各種紋飾,稱篆。由于轂是車輪上最吃力的部件,所以在其上加裝金屬飾件,用以固轂,套在轂兩外端的銅帽名輨,嵌在轂壺中的金屬管稱輞。車輪的外圓框,是用兩條直木經(jīng)火烤后揉為弧形拼接而成。因此彎木稱,兩的接合處鑿成齒狀,以求堅固,所以輞又叫牙。牙邊還裝有銅鍱(牙),其上有孔,以細皮條穿綁,遂使牙木互相接牢而成一圓輪。轂與牙構(gòu)成兩個同心圓,其上均有榫眼,名鑿,用以安輻。輻是接連轂和牙的木條,近牙一端較細,稱骹,接轂一端較粗,名股。插入牙鑿的輻榫叫蚤,裝入轂鑿的輻榫名菑。每個輪的輻條數(shù)按文獻記載是“三十輻,共一轂”(《老子》),但從考古資料看,周車輪輻數(shù),早期(西周)在18至24根之間,晚期(戰(zhàn)國)除少數(shù)車達到30根以外,大多數(shù)輪輻仍是26根。

轂、輞、輻是車輪的基本部件,而車的質(zhì)量好壞就在車輪,所以對它們的質(zhì)量要求很高。相傳古人制轂用雜榆木,制輞用枋,制輻用檀木。周車除了轂牙和輻、辀和軸等部件的組合是采用榫卯結(jié)構(gòu)以外,大多數(shù)零部件的組合還是利用獸皮革帶縛扎。這些革帶也有自己的名稱,如縛衡辀的革帶名;縛軸、轐輿的革帶稱;縛軛、衡的革帶叫等等??`扎之后,其上涂膠,膠干后再髹以黑漆,這樣就可使各零部件之間的結(jié)合更加堅固牢靠。

由上述情況可知,我國古代獨辀車的形制至周代,已日臻成熟和完善。制造一輛車,已不是一二個人所能勝任的事了,而是需要多工種的合作,經(jīng)過大小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制車業(yè)已成為當時集大成的綜合性手工業(yè)生產(chǎn)部門,制車水平也是當時生產(chǎn)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集中反映。

《考工記》稱,造車的工匠為“車人”,車人又有分工,制造車輪和車蓋的叫“輪人”,而輪人之間也有分工,先制成轂、輻、牙的所謂“三材”,然后“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即一些制輪工匠先各自按分工制成“三材”,最后由技術最高的工匠將它們組裝成車輪。另外,“輿人”負責制車廂;“辀人”專管制曲辀;“鞄人”則為“攻皮之工”,制做各種縛扎車部件的革帶和馬的鞁具。其它如“攻金之工”,負責鑄造各式銅飾件,“設色之工”負責繪畫紋飾、髹涂油漆。可見一車之成,是經(jīng)過木工、金工、皮革工和漆工等精細分工、集體勞動的結(jié)果。所謂“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正是對當時制車業(yè)的真實寫照。周代馬車性能之優(yōu)越、結(jié)構(gòu)之合理、做工之精巧、裝飾之華麗,在同一時期的世界范圍內(nèi)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在周代,馬車已不僅是王公顯貴出行游獵時的代步工具,而且也是戰(zhàn)爭中的主要“攻守之具”(《六韜•虎韜•軍用第三十一》)。為了掠奪他國的人畜和土地,各諸侯國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爭戰(zhàn)。當時各國軍隊的主力是戰(zhàn)車兵,軍事編制是以戰(zhàn)車為主,攻防的主要手段也是戰(zhàn)車。所以,擁有戰(zhàn)車數(shù)量的多寡,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標志,當時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君”之說。為了增強軍事力量,也是為了贏得戰(zhàn)爭,各國都把先進的制車技術運用到制造戰(zhàn)車上,于是各類戰(zhàn)車應運而生,一度成為時代“驕子”。

戰(zhàn)車,按用途不同,可分為幾個類型,如戎路,又稱旄車,以車尾立有旄牛尾為飾的旌旗作標志,是一種主帥乘坐的指揮車。輕車,也稱馳車,用以沖鋒陷陣。闕車,補闕之車,即用于補充和警戒的后備車。蘋車,蘋同屏,車廂圍有葦草皮革,以為屏蔽,作戰(zhàn)時可以避飛矢流石。廣車,一種防御列陣之車,行軍時用來筑成臨時軍營。這些戰(zhàn)車統(tǒng)稱“五戎”,觀其用途只有三類,第一為指揮車,第二為馳驅(qū)攻擊的攻車。攻車是三代時戰(zhàn)車的主要車種。第三是用于設障、運輸?shù)氖剀?。這些戰(zhàn)車的形制同上,只是為揮戈舞劍之便,將車蓋去掉。另外有的還在車軸兩端的銅軎上裝有矛刺,以便在沖鋒陷陣時刮刺敵方的步兵。戰(zhàn)車皆立乘,乘員是三名身著盔甲的車兵。一名甲士,為車長,稱“甲首”,因其位在車廂左側(cè),所以又名“車左”,職責是持弓主射,同時指揮本戰(zhàn)車和隨車步行的“徒兵”,或驅(qū)車沖殺或屯車自守。另一名甲士,位在車右,因此名“戎右”,其任務是披甲執(zhí)銳,直接與敵方廝殺格斗。如車遇險阻或出故障,他必須下去推車和排除故障。另一位是駕車的馭手,稱“御”,位居車中,作戰(zhàn)時只管馭馬駕車。馬車裝備的武器有遠射的弓矢,格斗的戈戟,自衛(wèi)的短劍和護體的甲胃與盾牌。主將所乘的旄車,還要設置“金”(即鉦)鼓和旌旗。主將或鳴金或擊鼓,以指揮所有戰(zhàn)車的進或退。旌旗標明主將所處的位置,它的樹立和傾倒成了全軍勝敗存亡的象征。每輛戰(zhàn)車還配備十幾名步兵(后來有的增到七十二人),稱“徒兵”,分列在車兩邊,隨車而動,配合作戰(zhàn)。作戰(zhàn)時,每五輛戰(zhàn)車編成一個基層戰(zhàn)斗單位。車戰(zhàn)時,戰(zhàn)車先呈一線,橫列排開,“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六韜•犬韜•均兵第五十五》),使各車之間保持適當?shù)拈g隔距離,既防敵車沖陣,也使各車互不妨礙。先秦時期,曾發(fā)生過大小無數(shù)次的車戰(zhàn),對這些戈戟如林、車馬交錯的車戰(zhàn)場面,文獻中多有記載,其中以屈原在《楚辭•國殤》中的描繪最為形象和悲壯。馬拉戰(zhàn)車速度快,南征北戰(zhàn),進退神速,從而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長短齊備的青銅兵器和完善的防護裝備,發(fā)揮了當時武器的最大威力;戰(zhàn)車上置鼓建旗,可充任指揮中樞,方便了各車之間的通訊聯(lián)絡。所以說戰(zhàn)車是當時軍事裝備技術的集中體現(xiàn)者。戰(zhàn)國時期,七國爭雄,戰(zhàn)爭已由過去的“中原逐鹿”擴大到北方山地和江南水網(wǎng)地區(qū),適于平原作戰(zhàn)的戰(zhàn)車已難以施展其沖鋒迅速,攻擊力大的特長?!皻к囈詾樾小保ā蹲髠鳌氛压辏┑氖聲r有發(fā)生,因此戰(zhàn)車的地位開始下降,隨著步兵地位的提高和騎兵的出現(xiàn),戰(zhàn)爭開始由車戰(zhàn)向以步、騎拼殺為主的形式轉(zhuǎn)變,于是戰(zhàn)車逐漸失去了“天之驕子”的寵位。漢代以降,曾盛極三代的戰(zhàn)車和車戰(zhàn)終于被淘汰了。先秦時期,馬車分兩種類型,即立乘與坐乘,但至今考古所發(fā)現(xiàn)的先秦的車實物除輿有大小之分外,形制大同小異,均屬于立乘的“高車”,即戰(zhàn)車,而坐乘的安車尚未有實物發(fā)現(xiàn)。1980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cè)的車馬坑中發(fā)現(xiàn)了兩乘彩繪銅車,八匹銅馬,兩個御車銅俑。(6)其中一輛(簡報上稱二號銅車馬)的轡繩末端清楚地標有“安車第一”四個字,說明該車當是安車模型。這一非常發(fā)現(xiàn),在先秦時代的坐乘車實物出土之前,無疑成為人們研究先秦坐乘車制的最直接的實物資料。二號銅車馬處處仿照真車馬制造,其大小尺寸,均是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車的形制仍是先秦時獨辀車的形制,但車輿呈凸字形,分前后兩室,前室為御官俑駕御處,俑為跽坐姿態(tài),雙手執(zhí)轡御車,后室則是車主人乘坐處,全車通長3.28米,高1.04米,總重量達1800公斤之多,車馬整體是用青銅鑄造,共有3400多個零部件,車馬上竹、木、絲、革等質(zhì)料的部位,也全部用金屬逼真地仿制出來。車馬通體施以彩繪,為變體龍鳳紋、云氣紋、菱形紋等圖案,線條流暢,極富立體感,猶如鑲嵌一般,將車裝點得富麗堂皇,華貴典雅。制造這輛車馬采用了鑄、銲、鉚、鑲嵌、鏨刻、沖鑿、錯磨等工藝,充分體現(xiàn)了秦代的冶金鑄造技術的高度水平,也反映了秦代制車業(yè)的高超技術。該車可以說是古代獨辀車制造技術的最輝煌的成果和集大成的代表器物。由此車可以看出,立乘車與坐乘車的最大區(qū)別在車輿形制不同。立乘車,車輿淺小,呈橫長方形,置于車軸之上,四周圍以欄桿,后留缺口而無車門,上不封頂,只立車蓋。而坐乘車的車輿寬廣,呈縱長方形,如二號銅車馬,輿縱長1.24米,橫寬0.78米。四周屏蔽,上封頂,后設車門??疾煸撥嚨男沃坪脱b飾,可以窺見先秦乘坐的安車之一斑。獨辀車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始創(chuàng)、完善、極盛幾個發(fā)展階段之后,在秦、西漢初期便逐漸衰落下來,隨著雙轅車的崛起,獨辀車終于為歲月所湮滅。

三、漢代的車

西漢是雙轅車逐漸興盛的時代。在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之后,獨辀車逐漸演變?yōu)殡p轅車。但這一演變究竟始于何時?文獻中不見記載。從考古資料看,至少可以上溯到戰(zhàn)國晚期。在河南淮陽馬鞍冢戰(zhàn)國晚期墓葬的1號車馬坑、(7)甘肅秦安秦墓中,(8)均發(fā)現(xiàn)有駕一馬的雙轅車。另在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漆卮上也繪有駕一馬的車。(9)陜西鳳翔秦墓中還出土了陶制的雙轅牛車模型。(10)這些均可視為是雙轅車的濫觴,從而開兩漢車制大變革之先河。西漢武帝以前,獨辀車尚與雙轅車并存,及至西漢中晚期,雙轅車開始逐漸普及,東漢以后便基本上取代了獨辀車。這一變化過程,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西漢晚期與東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和漢墓壁畫上有大量雙轅車形象這一點上,可得到證實。雙轅車的結(jié)構(gòu),除轅變?yōu)閮筛?,其它各部位與獨辀車基本相同。雙轅開始仍為上揚曲身的形式,為防止車轅折斷,往往在車轅中部到軛軥之間加縛兩根木桿,以加固車轅,后來逐漸演變?yōu)槠街钡男问?。雙轅車的出現(xiàn),改變了獨辀車至少系駕二馬方能行走的局限,使單馬拉車成為可能,從而使我國古代車由駟馬高車進入了單馬輕車的發(fā)展新階段。漢車總的說來可以分為三大類:小車(馬車)、大車(牛車)和手推車?!靶≤?,駕馬,輕小之車也”(《釋名•釋車》),源自先秦時的駟馬車,只是將單辀變?yōu)殡p轅,其結(jié)構(gòu)也較簡單。在漢代,軍隊的編制除步兵外,騎兵就是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了。武帝時,三次出兵北疆,抗擊匈奴,每次僅精騎就達十萬之眾。大量的馬匹被征以為軍用,而作為日常乘行的拉車用馬則受到嚴格控制?;谶@一社會原因,再欲用駟馬拉車便很困難了。所以人們不得不借助改造車的形制來尋求解決的辦法。雙轅駕一馬的小馬車,或許就是為適應這種需要而出現(xiàn)的,并很快得以普及發(fā)展。

在漢代,雙轅馬車因乘坐者的地位高低和用途不同,又細分為若干種類。結(jié)合出土的漢車實物、模型以及形象圖,與文獻記載對照,現(xiàn)能確認的有:斧車、軺車、施轓車、軒車、軿車、輜車、車、棧車等。

斧車 一馬拖乘的兵車,因其輿中間豎立一柄大鉞斧,故名。甘肅武威雷臺漢墓曾出土一輛銅斧車模型,車輿正中插立一柄銅鉞斧。(11)斧車因自重減輕,也稱輕車。從漢畫像磚中的斧車形象看,可乘坐二人。據(jù)《續(xù)漢書•輿服志》記載,縣令以上的官吏,出行時都加導斧車??芍囍皇且环N由兵車演化來的儀仗車。官吏出行時,用以壯威儀、明身份。

軺車 也是一種輕便快速的小馬車。(圖3)《釋名•釋車》說:“軺,遙也,遙遠也,四向遠望之車?!逼湫沃茰Y源于戰(zhàn)車。漢初時軺車還是立乘,后來改為坐乘,一車可乘坐二人,御者居右,官吏居左,因車四面空敞,就是坐在車內(nèi)也可以隨意極目遠眺。軺車一般系駕一馬,但也有駕二馬的。因軺車結(jié)構(gòu)簡單,快馬輕車,因此為一般小吏出外辦理公事或郵驛傳遞公文時乘坐的馬車。

施轓車 是由軺車發(fā)展來的一種馬車,所謂“施轓”,即在車輿兩側(cè)(即輢)加置長條形板狀物,“板”的上沿向外翻折。這種呈板狀物的“轓”,用竹席或皮革制成,附加在輿兩側(cè)以遮擋車輪卷起的塵泥,因此“轓”又有“屏泥”、“車耳”之稱。施轓車是中、高級官吏出行時坐乘的輕快主車。為體現(xiàn)等級差別,當時規(guī)定六百石至一千石的官吏,只準“朱左轓”,即將左邊車轓髹以紅色。二千石的官吏方允許“朱其兩轓”。車前多駕二馬。

軒車 是漢代供三公和列侯乘坐的輕便馬車。車輿兩側(cè)用漆或加皮飾的席子作障蔽。據(jù)山東沂南出土畫像石中的軒車形象,可知軒車的形制與雙轅軺車近似,只是輿兩側(cè)的障蔽高大,人坐在車中,只能望見前后的景物,而兩旁卻因遮擋,不能外窺。

軿車 一種帶帷幔的篷車。雙轅單馬,方形車輿,四面施以帷幔,成“四面屏蔽”狀。車蓋碩大,且四邊稍稍上卷,呈盔帽形頂。車門改在前面,輿內(nèi)僅容一人,御者坐在車輿前的軾板上。軿車是婦女乘坐的車。

輜車 也是一種雙曲轅駕單馬的帶篷車,其形制和軿車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車門設在車輿后面,車轅較長,直伸到車輿后邊,以供乘者上下時蹬踏之用。它是一種適于長途旅行乘坐的車,既可載行李,夜間又可臥息車中。一般輜車和軿車可并稱“輜軿”。輜、軿車在漢代都是極為舒適而又裝飾華麗的高級馬車,專供貴族婦女乘坐。

車 是普通的載重貨車,也可坐人。(圖4)其形制與駕牛的大車基本一致,但挽車的牲畜卻是馬。它和牛車同屬一類,官吏車馬出行時,從其后作為行李車,所以在馬車中,這種車是比較簡陋的。車的模型或形象圖,在考古資料中常有發(fā)現(xiàn)。1975年在貴州興義東漢墓中出土了一輛銅車模型。(12)其形制更接近牛車。這種車大量為當時地主、商人所用。

棧車 棧,又寫作轏,是以竹木條編輿的篷車?!墩f文•木部》載:“棧,棚也,竹木之車曰棧?!边@種車的形制是車輿較長,其上為卷篷(蔑席),前后無擋,雙直轅,駕一馬,既載人又拉貨,為民間運貨載人之車。

漢代馬車的種類復雜、名目繁多,除上述幾種車外,見于記載的還有皇帝乘坐的玉輅、皇太子與諸侯王乘坐的王青蓋車、皇帝親耕時乘坐的耕車、儀仗中載樂隊用的“鼓吹車”、“金鉦車”、樂舞百戲中的“戲車”、行獵用的“獵車”、喪葬用的“辒辌車”、載猛獸或犯人的“檻車”等等。盡管類型眾多、名稱各異,但如果就乘者的姿勢而言,還可以把所有的車分為站乘的高車、坐乘的安車兩大類。西漢初,乘車時還講究扶軾俯首之禮,保持端正的姿容,因此多立乘高車。至西漢中期后,統(tǒng)治者講究舒適、享受,坐乘安車才漸成風習。東漢以后,就無車不坐乘了。由于當時“貴者乘車,賤者徒行”,所以出門乘車與否標志著人的身份的尊卑。而乘何種車,有多少導從車及騎吏,又是乘車者官位大小的象征。漢代的車輿制度始創(chuàng)于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以后繼位的皇帝又都陸續(xù)增補修定,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復雜的乘車制度。如上所述,不同等級的官吏都有相應的乘車。這些車雖名稱不同,但實際上形制基本相似,有差別的只是構(gòu)件的質(zhì)地(金、銀、銅等)、車馬飾的圖案(龍、鳳、虎、豹等)、車蓋的大小和用料(布、繒等)、車篷的形狀、用料以及駕車的馬數(shù)量的不同而已。另外,除大小貴族和官吏本人乘坐的主車外,還規(guī)定了導從車和騎吏的數(shù)量。如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前有三輛導車,后有兩輛從車。三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二人;騎吏皆騎馬、帶劍持棨戟為前列開道??傊?,乘堅策肥,前呼后擁,是貴族官吏們表現(xiàn)其地位和權勢的絕好機會。所以,車馬出行成了統(tǒng)治者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已發(fā)掘的漢代畫像石墓內(nèi)多有反映車騎出行的石刻畫,史書中也不乏類似的記載。漢代交通發(fā)達,除乘人的馬車以外,載貨運輸?shù)呐\嚁?shù)量也大量增加。牛車自古就有,因牛能負重但速度慢,所以牛車多用以載物。因其車廂寬大,又稱大車、方廂車。牛車最初是商賈們用來載貨販運的運輸車。古代中國歷來以農(nóng)業(yè)為立國之本,因此自古重農(nóng)輕商,商人雖富,但在政治上卻無任何地位,被劃歸為“庶民”、“小人”之列。在崇尚馬車、以馬車明尊卑的時代,乘牛車被視為是件“卑賤”的事。所以,大小奴隸主貴族死后,隨葬品只用馬車,而絕對不用牛車。至今考古發(fā)掘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隨葬的牛車坑,大概正是這個緣故吧。這種重馬車、輕牛車之風至秦漢猶存。因此,漢初“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一事,被史學家認為是一種反?,F(xiàn)象而載入史冊。漢代車輿制度曾明確規(guī)定:“賈人不得乘馬車”(《續(xù)漢書•輿服志》),所以牛車在漢代就成為商人們運貨載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了。不少富商大賈擁有成百上千輛的牛車。漢代牛車的模型多有出土。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牛車模型,形制為雙轅,雙轅前端縛一半環(huán)狀槅(即牛軛),槅駕一牛。輪較小,低于車廂,輻十支。長方形車廂,后有欄板,略高于邊欄,上有橫桿,車廂前空無欄,上坐一“駕車奴”,手執(zhí)趕牛棒御車。武威另一處漢墓(磨咀子)出土的木制牛車模型與雷臺銅牛車形制一樣,只是車廂前有欄板。由此可見,漢代牛車與今大車略同。漢代牛車由于采用直轅形式,所以支點較低,在平地上行車時遠比曲轅的馬車平穩(wěn)安全。加上轅直,制做時便可選用較粗大的木材,提高了車轅的堅固性,而無須像馬車那樣附設加固桿。漢以后,人們坐車不求快速,但求安穩(wěn),于是直轅的優(yōu)點漸漸顯出,直轅車開始盛行,而曲轅車漸漸被淘汰。無論是乘人的馬車或載物的牛車,皆須在較寬敞的道路上行駛,而不適于在鄉(xiāng)村田野、崎嶇小路和丘陵起伏地區(qū)使用。因此在西漢末東漢初,一種手推的獨輪車在當時的齊魯(今山東)和巴蜀地區(qū)(今四川)出現(xiàn)。四川成都漢墓的畫像磚,四川渠縣燕家村、蒲家灣漢代石闕,山東嘉祥漢武梁祠的“董永故事”畫像石上,都有獨輪車的形象。獨輪車的特點是,結(jié)構(gòu)簡單;兩個把手前端架置一輪,把手間以橫木連接,形成一個框架,其上或坐人或置物。輪兩側(cè)有立架護輪,行車靈活輕便;一般只一人推動,或加一人在前面拉,載人載物均可。在狹窄之路運行,其運輸量比人力負荷、畜力馱載大過數(shù)倍。這種手推車在漢代并不叫獨輪車,而是稱“爃”(音煢)?!墩f文•車部》曰:“爃,車揉規(guī)也,一曰一輪車?!边@大概是對獨輪車的最早記載。以后又有“鹿車”之稱。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中說:“鹿車窄小,載容一鹿也。”據(jù)專家考證,應劭一說,實為望文生義的解釋。漢代井上汲水多用轆轤,屬一種輪軸類的引重轉(zhuǎn)動器,而這種手推車就是由一個輕便的獨輪向前滾動,形似“轆轤”,所以稱其為“轆車”。此說更為合理。(13)至于“獨輪車”之名,要晚到北宋時沈括寫的《夢溪筆談》一書中才看到。相傳三國時蜀相諸葛亮發(fā)明了“木牛流馬”,以運輸糧草?!澳九A黢R”是從漢代的轆車改制而成的?!澳九!奔粗皋A車,不用牛馬也能行車,好像一頭不吃草的牛,“流馬”意即獨輪轉(zhuǎn)動靈便,運行輕快,如同能流轉(zhuǎn)疾奔的馬。轆車起源于窮鄉(xiāng)僻壤之地,自然使用者也是廣大的勞苦大眾。另外,當時一些貧寒文人或落魄之士,因無資格乘馬車,于是坐這種轆車。獨輪車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項重大發(fā)明,它以自身經(jīng)濟而實用的長處,歷二千余年而未絕跡,至今在我國一些山區(qū)或邊遠鄉(xiāng)村中,各種式樣的獨輪車仍在使用,盡管它們的名稱各異,但形制卻相差無幾,可以說都是淵源于漢代的轆車。據(jù)考證,在歐洲出現(xiàn)獨輪車已是離漢代一千年以后的事了。

四、兩晉南北朝至唐的牛車

漢代乘坐馬車,禮儀繁縟,要受許多所謂“乘車之容”、“立車之容”等條規(guī)的限制,乘者必須時刻保持著君子風度,而不能隨心所欲。這些對漢代以后興盛起來的士族階層確實是件使人拘束的事。于是他們開始把喜好轉(zhuǎn)向牛車。

牛車行走緩慢而平穩(wěn),且車廂寬敞高大,如稍加改裝,在車廂上裝棚施幔,車廂內(nèi)鋪席設幾,便可任意坐臥,這對于養(yǎng)尊處優(yōu)、肆意游蕩的士族大姓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所以,魏晉以降,牛車逐漸得到門閥士族的青睞,乘坐牛車不僅不再是低賤的事,而且已成為一種時髦的風尚了。特別是東晉南渡以后,江左牛多馬少,也是牛車興起的原因之一。

據(jù)記載,晉元帝繼大統(tǒng)之后,始造大輅,由于馬匹缺乏,改駕六馬為四馬。其后皇帝喜乘牛車,大臣們自然競相仿效,輔佐晉元帝即位的王導,以丞相之尊,也乘坐“短轅犢車”。乘牛車也和乘馬車一樣,有上下等級之分。諸王乘犢車,因以云母飾車,故又叫“云母車”。這是一種帶屏蔽、駕八牛的豪華牛車。三公有勛德者乘“皂輪車,駕四牛,形制猶如犢車,但皂漆輪轂,上加青油幢,牛絲繩絡”。諸王三公還可并乘通幰車,“駕牛,猶如今犢車制,但舉其幰通覆車上也”,幰,即車上的帷幔?!巴◣摇?,即在牛車頂上自前到后懸掛的一張大帷幔。一般大臣乘油幢車,“駕牛,形制如皂輪(車),但不漆轂耳”。(以上幾條均見《晉書•輿服志》)及至南北朝時,牛車更是日益風行。北魏皇帝出行時乘坐的大樓輦,要“駕牛十二”(《魏書•禮志四》)??梢姳背褂门\囍?,比兩晉有過之而無不及。北朝如此,南朝亦不遜色。正是由于士族大姓貪求舒適,醉心享受,各種高級牛車便迅速發(fā)展起來,以致車速快、輿敞露,屬于漢代軺車系統(tǒng)的那類馬車乃完全絕跡。甚至郊野之內(nèi),滿朝的士大夫“無乘馬者”(《顏氏家訓•涉務第十一》)。誰要騎馬或乘馬車,還會被別人彈劾,有的士大夫從來就沒見過馬。乘牛車之風習,直至隋唐五代也鮮有變化?!缎绿茣?#8226;車服志》曰:“一品乘白銅飾犢車,青油纁,朱里通幰,朱絲絡網(wǎng)。二品以下云油纁、絡網(wǎng)。四品有青偏幰?!本C觀上述情況,可知當時統(tǒng)治者乘坐的高等牛車主要有“通幰牛車”和“偏幰牛車”兩種,其中又以前者地位最高?!捌珟摇?,即牛車的帷幔只遮住車的前半部。這兩種車在帷幔底下還有車棚,棚一般有檐,早期的檐淺,至唐代,棚檐已變得很深,稱為“長檐車”。 通幰牛車形象最早見于甘肅嘉峪關晉墓壁畫中。(14)該車雙轅雙輪,車廂形似太師椅,有卷席篷頂,其上覆蓋一張大帷幔。這種通幰車裝飾比較簡樸,以后逐漸向豪華奢侈型發(fā)展。如敦煌莫高窟61窟宋代“火宅喻”中畫的通幰牛車,(圖5)長方形車廂上立棚,呈封閉狀。車門設在后邊,垂遮帷簾。棚前和兩側(cè)開有欞格窗。棚頂呈拱形,前后出長檐。棚頂四角各立一柱,四柱上支撐一頂大帷幔。帷幔繡以梅花圖案,四周邊垂綴絲穗,極華麗。御車人扶轅步行。主人則坐臥于高大嚴密的車棚內(nèi),可謂逍遙自在。從河南鄧縣出土的南朝畫像磚上,可以見到偏幰車的形象。(15)其形制也是雙直轅駕一牛,棚頂前施一帷幔,遮住車的前半部。(圖6)除這兩種高等牛車外,考古資料中還常見一種立棚但不施幰的牛車。(16)這類牛車大概屬于“油幢車”之類,為一般官吏或地主所乘坐。民間所用牛車,多是無棚的“柴車”,敦煌壁畫中一些唐代“農(nóng)作圖”上,就繪有卸轅等待拉運糧食的這類民用牛車。

五、太平車與平頭車

北宋在歷史上被認為是個武功不振的封建王朝,在其建國時,北方和西北有遼、西夏政權與之對峙。而遼、西夏所控制的廣大地區(qū)都是產(chǎn)馬之地,這就造成北宋馬匹來源困難的處境。繼而金取代遼,雄踞北方,最后南下滅了北宋。及南宋建立,偏安江左,良馬更是奇缺。因此兩宋承襲隋唐之習,駕車以牛為主,間有騾、驢。自兩宋始,乘轎之風漸興,統(tǒng)治者畏懼乘車之顛簸,而醉心于坐轎之舒適,出行時但求安穩(wěn)不求快速。由于兩宋對制車業(yè)極不重視,致使我國古代制車技術自此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直到近代也沒有很大的改觀。而原先遠遠落后于我國的西方制車技術卻逐漸得到發(fā)展,并很快超過了我國。當西方已出現(xiàn)轉(zhuǎn)向自如,軸輿間裝配有彈簧的豪華型四輪馬車之時,我國卻還在沿用自漢代以來就一直使用的雙轅雙輪車。歷代車制除在車輿的形制和裝飾上有所變化外,其基本形制無大改進。 宋人或騎馬或乘轎,極少乘車,因此宋代的制車業(yè)便主要以制造載貨的運輸車為主。這種載貨的車當時稱“太平車”。這種“太平車”的形象人們從宋代的一些以車、船為題材的畫中可窺見一斑。北宋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十余輛不同式樣的車,其中幾輛用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大車即是太平車,其形制和文獻所記載的完全相符。不同之處是拉車的牲畜頭數(shù)沒有二十余,且車后也無系隨的驢、騾。(圖7)從圖中可以看出,太平車的行走方式與以前的車不同,即由人駕轅,牲畜拉車,韁繩一端縛綁在騾頸的軛套上,另一端縛扎在車軸上。顯然采用這種人駕轅、騾拉車的系駕方法,車速是很慢的,正適于但求負載多,不求行車快的要求。太平車是作為短程運輸之用的車,在當時還有一種用于長途運輸?shù)妮d貨車,叫平頭車。平頭車“亦如太平車而小,兩輪前出長木作轅,木梢橫一木,以獨牛在轅內(nèi)項負橫木,人在一邊,以手牽牛鼻繩駕之”(《東京夢華錄》卷3)。除《清明上河圖》以外,五代衛(wèi)賢《閘口盤車圖卷》、宋朱銳《溪山行旅圖》、《盤車圖》等畫中也有這種車。它們都是一牛駕轅,轅牛前有拖曳的三?;蛩呐?。車身高大,輪與車廂齊平,車廂上加拱形卷篷,在長途跋涉時以防貨物遭雨淋和日曬。卷篷和車廂之間有一隔板,似為堆放車夫的行李物品處。車夫在一旁行走,用手牽牛鼻繩。在這幾幅畫中,這種平頭牛車均是幾輛車結(jié)隊而行,想必是一支支有組織的長途運輸隊。這種牛車運輸隊在宋代極為普遍,每年全國各地向東京“納粟稈草,牛車闐塞道路,車尾相銜,數(shù)千萬輛不絕”(《東京夢華錄》卷1)。

第7篇:木牛流馬的故事范文

我校是一所鄉(xiāng)村中學,許多教師都對課程開發(fā)很感興趣。不少教師是在學校未統(tǒng)一組織編寫校本課程教材之前就自發(fā)地開始了課程開發(fā)工作,如為了讓國家課程更適合自己的教學,肖發(fā)兆、杜波、曹毓、房曉娟等教師很早就開始研究如何優(yōu)化國家的課程形態(tài),以專題教學或者游戲情景教學的形式整合國家課程,形成個性化的校本課程體系。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參與者和組織者,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對課程開發(fā)工作的一點點認識,意在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個性化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興趣。

一、回歸課程本真,踐行先進的教育理念

我校的本真課程理念包含以下內(nèi)容:一是本真的課程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發(fā)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本真化課程,并通過人性化的方式實施,實現(xiàn)從“教的課程”到“學的課程”的轉(zhuǎn)型。二是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必須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開展,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脫離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需要;三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景,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本真課程的核心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主動性、自主性、自覺性。

二、舊課整形,開發(fā)富于個性化的學科課程

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體現(xiàn)著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的設置比較科學合理,教材編寫的質(zhì)量也很高,但是,由于國家課程是面向全國的,很多課程未必適合每個教師的特點,如果簡單地使用國家課程,就不利于教師教學個性的發(fā)揮?;谝陨峡紤],我們組織教師針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的學科課程進行個性化開發(fā)。具體的做法有:

第一種是替代式。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用若干校本課程代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如,作文教學是語文課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但是,課本上的內(nèi)容并不適合學生。課題組的肖發(fā)兆老師根據(jù)學生實際,編寫自己的教學序列,開發(fā)了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校本教材《作文分級訓練》。該序列的建立遵循生態(tài)性原則,即要能夠滿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又要尊重作文過程有的思維規(guī)律。為了適合學生的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開發(fā)者確定了初中七級的訓練重點:七年級主要是要求學生做到“言之有物”,主要解決作文“有話說”的問題。讓學生大膽地寫,寫得越多越好。開發(fā)者曾戲稱七年級的作文是用尺子量出來的。大膽地寫,鼓勵學生多寫(其實對初學寫作者來說,文思泉涌、下筆萬言就是作文能力)。八年級主要要求學生做到“言之有序”(或言之有術),主要解決學生作文“會寫”的問題。開始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方法。九年級要求學生做到“言之有體”,主要解決學生“善寫”的問題。九年級要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這樣的序列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符合學生作文能力的生成規(guī)律。根據(jù)該校本課程綱要編寫的校本教材包括以下序列:

一是生活序列訓練。訓練途徑是,除了正常的自由日記外,結(jié)合學生的日常閱讀生活和學習生活,讓學生寫生活系列日記。每一段時間一個專題。如九年級前兩周可以安排學生寫哲理生活日記。生活訓練序列主要包括:1.哲理生活序列;2.道德生活序列;3.審美生活序列;4.情感生活序列。

二是作文技巧訓練序列。包括作文語言訓練(鋪陳語、形象語、含蓄語、敘述語、化用語、幽默語、首尾語、過渡語、作文對象化訓練等)、作文美容訓練(小標題式、設綱式、疊章式、書信式、日記式、采訪式、劇本式、病歷式、辯論式、書式、攝像式、網(wǎng)聊式、呼告式、新聞式等)、作文智慧訓練(比擬式、波瀾式、對比式、仿創(chuàng)式、假想式、聯(lián)翩式、求異式、意境式、意象式、轉(zhuǎn)化式、主從式等)、作文審題訓練、作文話題訓練、作文卷面訓練、實用作文訓練等。

第二種是補充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課程內(nèi)容進行拓展、延伸。如,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涉及了網(wǎng)絡購物,但是具體如何進行網(wǎng)絡購物,教材并沒有涉及,可以在此基礎上,開設“網(wǎng)站購物與開店”校本課程。該校本課程包括以下內(nèi)容:第一章 網(wǎng)絡購物的發(fā)展;第二章 如何開通網(wǎng)上銀行和支付寶;第三章 購物的流程;第四章 如何防騙;第五章 如何在網(wǎng)上開店。

第三種是交叉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融合、雜交,從而產(chǎn)生新的課程。例如通過融合和雜交而開發(fā)的校本課程“數(shù)理化與中國古詩”。

三、特色采集――開發(fā)個性化的鄉(xiāng)本課程

國家課程因為面向不同地區(qū)的學生,所以在教材的編寫上,很難顧及地方特色,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以校為主體進行開發(fā)的優(yōu)勢,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這種面向當?shù)貧v史文化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校本課程,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為當?shù)氐慕?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例如,歷史文化名人諸葛亮原籍就是我校所在的沂南縣,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文學家。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等,并改造了連弩,可以一弩十矢俱發(fā)。于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很多人把諸葛亮當成是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寶雞等地都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谶@種考慮,課題組帶領教師對本地的歷史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背景進行了調(diào)研,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系列校本教材《智圣諸葛亮》。

除了《智圣諸葛亮》之外,課題組還組織教師編寫了《大棚蔬菜》《玩具制作》《蘑菇種植》等校本教材。

四、服務教研――開發(fā)富于個性化的研本課程

一所學校有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這種特色決定了學校校本教研的特色,自然也體現(xiàn)在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上。例如我校近年來本著“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實事求是,跨越發(fā)展”的辦學理念,逐漸構(gòu)建了以“主體教育”為核心的校本教研文化品牌。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圍繞學校核心理念,申報了一系列省市級課題。其中,《教師責任提升研究》是武漢大學為總結(jié)和提升我校在教師責任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探索促進學校發(fā)展的新路子,推動我校教育改革,與我校合作研究的課題。課題主持人是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所長李寶強。開題以來,李教授及課題組的其他專家劉恩允、李樹軍、吳仁英、薄存旭等教授多次來蘇村中學考察指導,對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為推動課題研究,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責任教育》。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為宗旨,包括“責任勝于能力”“敬業(yè),從珍惜自己的崗位做起”“生命至高無上,安全責任為天”“做一個柔腸鐵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面對匿名世界”等章節(jié),分別從責任定義、崗位責任、安全責任、道德責任、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除了《責任教育》外,我校還組織教師編寫了配合口語化教學改革而開發(fā)的《語文口語訓練》課程。

五、興趣挖掘――開發(fā)個性化師本課程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也是校本課程實施和評價的參與者。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教師的興趣、愛好、特長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資源。為開發(fā)這部分資源,課題組在充分調(diào)研、鼓勵教師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組織教師結(jié)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如學??倓罩魅螌O金廣酷愛書法,曾多次獲得省內(nèi)外書法大獎。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他開發(fā)了書法校本課程。學校專門為他設立了書法活動室,在2012年全縣教學視導中,他上的書法課寓教于樂,把書法教學和游戲活動、歷史文化教育結(jié)合起來,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視導專家的表揚。又如物理教師秦丕太老師,癡迷神舟系列飛船的研究,經(jīng)常搜集有關神舟系列飛船的圖片,學校鼓勵他開設了神舟系列飛船校本教材,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

另外,根據(jù)教師特長開發(fā)的校本課程還有繪畫、歌唱、電腦、電子商務等。

六、活動嫁接――開發(fā)個性化生本課程

個性化生本課程就是根據(jù)學生興趣和課外活動開發(fā)校本課程。例如,針對文學社活動,可以開發(fā)新聞采訪、報刊排版、社團組織、文章編輯、網(wǎng)頁制作、播音技巧、錄像知識、攝影知識等校本課程。我校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文學經(jīng)典誦讀活動,針對文學經(jīng)典誦讀活動,肖發(fā)兆老師開發(fā)了“親近經(jīng)典”校本課程。本課程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把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化為學生的思想內(nèi)涵,升華為做人的行為為宗旨,通過引導學生誦讀文學經(jīng)典,幫助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傳承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讓學生學會做人,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六年級:以啟蒙教材,精短勵志故事和名句為主;七年級:以自然風景為主,寫花、寫水、寫山、寫云等;八年級以社會人生為主:如愛國、立志、成才、勤奮等;九年級以體裁和寫作方法為主:散文、詩歌、民謠等,學習借物喻人、象征、情景交融等寫作手法。另外,配合學生課外文學經(jīng)典和誦讀活動,楊敏老師開發(fā)了“口語誦讀”校本課程。

七、以“真評價”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

校本課程開發(fā)出來后,必須對開發(fā)出的校本課程進行評價,這樣才能鼓勵開發(fā)者不斷提高校本課程質(zhì)量,并積極開發(fā)出更多的校本課程。在評價中,我們遵循著“真評價”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發(fā)展,體現(xiàn)個性化、多主體的評價要求。我們從以下方面對教師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進行全面評價:

課程綱要和教材的評價。開設校本課程的教師首先必須編寫“課程綱要”,同時要附有課程介紹,然后根據(jù)課程綱要編寫教材?!罢n程綱要”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內(nèi)容:課程目的、課程內(nèi)容(教材)、任課教師、授課月課時數(shù)和授課范圍等。評價課程綱要和課程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一看校本課程是否有益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二是看課程是否能夠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管理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宗旨;三是看課程是否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內(nèi)容重復;四是看課程是否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五是看課程是否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六是看所開發(fā)的校本課程是否能夠滿足當?shù)厣鐣?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七是看課程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八是看課程設計及教學計劃是否合理。

課程選擇度評價。主要通過讓學生自由選擇課程,根據(jù)課程熱度來評價校本課程實施效果。辦法是在教師申報的基礎上,然后進行篩選、梳理,最后學校制訂校本課程“菜單”,菜單中標明課程特色,以及限報人數(shù)。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校本課程。對于學生比較喜歡的課程,經(jīng)過審批,可以突破人數(shù)限制。下面是我校去年的校本課程菜單:

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申報自己喜歡的校本課程。學生申請情況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依據(jù),也是評價校本課程質(zhì)量以及對校本課程的課時或執(zhí)教者進行調(diào)整的重要依據(jù)。

課程實施過程評價主要根據(jù)教師的工作量,教師教案、課件及使用的教學資源,教師課堂授課情況,學生評價等對教師的校本課程教學質(zhì)量進行評價。

課程形成性評價。一般在期中或期末組織,形式靈活,根據(jù)校本課程的特點,有的采用筆試的形式,有的采用群體評價的形式,有的采用答辯的形式。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