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描寫大自然的詩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大自然的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大自然的詩歌

第1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山水田園詩 深遠影響 異同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26-02

孟浩然是一個以布衣終老一生的詩人。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志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社會背景是不相同的,孟浩然的生活狀態(tài)和為人處世之道與當時出現(xiàn)太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在仕途上太過坎坷,但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孟浩然依舊能夠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喜歡漫游于大好的河山。孟浩然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自然流露出他對歸隱山林的無限向往之情。

王維的詩是綜合各個方向的好的地方、各個角度來表達他詩的意境。對于王維的一生來說,他和孟浩然的仕途不順不同的是,王維是一個精通詩、書、畫、音樂等的詩人。

一、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的共同之處

(一)從題材的角度來說

都是從山水詩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田園詩和作者的感情來進行描寫,山水詩的一大特點就是充滿著活力,生動有趣,王維和孟浩然的寫作手法就可以將大自然的最自然的美和作者表達的感情相融合,極大地豐富了作者多層面表達個人感情,提高了詩歌的質量。

(二)從藝術手法來說

幾乎都是運用了一種類似于敘事文的敘述方式來描述一件事、一個場景,其詩把個人的感情放在其中,看似詩作平淡無奇,沒有任何華麗的外表,但是卻總有很多的寓意在其中。

(三)都屬于平淡的詩風,屬于“清”派

在描述上會給人創(chuàng)造出一種非常閑靜清遠的意境,這也是我認為的田園山水詩的藝術傳統(tǒng)所共有的、所表達的。王維的詩大多數(shù)是“清”,孟浩然的詩是淡

(四)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白描手法

王維在《渭川田家》一詩中: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年牧童,倚仗候荊扉。用一種白描的手法,把剛入夏天的黃昏在鄉(xiāng)間的人和事物非常巧妙地連接起來,描繪出了一幅十分安靜靜謐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滿著詩情畫意,一幅浪漫的鄉(xiāng)村風景畫,同時也是表達自己對這種閑逸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孟浩然的一些詩中也充滿著白描手法,這樣的手法使整個詩歌更加精致,很多東西在不經(jīng)意間就流露出來,可謂是點睛之筆。就他的名篇來說《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又比如他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在這首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就是他向往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環(huán)境的一部分的真實寫照,孟浩然是一個向往田園生活的詩人,他的一生中仕途不暢,總有坎坷,所以渴望著安靜的田園生活,他的晚年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度過。

(五)寫作的選材上

幾乎都是采用山、水、泉、石、松、柳,通過這些簡單的大自然的原始材料、隨處可見的風景來表達著對生活很細微的但卻很深刻的體會和感悟,雖然很簡單但卻充滿著大道理,文筆十分的平意近人,十分的平淡甚至可以說像一杯白開水一樣很簡單純粹,但是就是可以體會出一種真切的深刻的思想。

(六)大多數(shù)都會采用以動襯靜的方式

這種方式在他們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王維的詩歌中經(jīng)常是靜態(tài)的景物卻會給人一種動態(tài)的美好,表現(xiàn)出了田園山水的特別的情趣和意蘊。其實田園山水詩中的動就是為了襯托靜的意境,或是更加突出靜的這種氛圍意境的美好,來達到詩歌中田園山水詩的藝術效果。例如《田園樂》中的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浼彝磼?,鶯啼山刻猶眠。在我看來,這兩句詩描寫了滿滿枝頭盛開的桃花還帶著清晨的晶瑩剔透的閃閃發(fā)光的水珠,在陽光明媚的清晨,讓人分外歡喜,花開得更嬌艷。遠處是嫩綠的草叢,在淡淡的彌漫的晨霧中更加的鮮綠,讓人欲罷不能的喜愛之情。這樣的描寫突出了靜的閑適和悠然自得,我想詩人在作此首詩歌的快樂也在此處了吧。孟浩然的詩中這樣的手法也不在少數(shù),比如《夜歸鹿門山歌》這首詩歌是描寫了在日光快要降落的時候,天空的晚霞將天色染成了讓人昏沉的色彩,乘舟歸來的人兒回到鹿門,在這途中所看到的情景,通過歸人,在船到岸的岸頭的爭吵還有家家戶戶的煙寥寥升起,這樣的動態(tài)描繪,將不同的景象描繪在一幅畫面里,沒有任何的違和感。讓人反而覺得這樣的鄉(xiāng)土人情是多么的親切。同時期也表達此時作者對于這樣的簡單歸隱山林生活的向往。

二、王維,孟浩然的詩歌的不同之處

第一,王維的詩歌會注意到自然界萬物在不同時刻的不同變化,比如光線的明暗變化。在《渭川田家》一詩中的: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終南山》中的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它們都是注意到了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時期的不同變化,對一天不同時期的光照甚至都有特別注意的地方,這樣就繪畫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精美畫卷。而孟浩然的詩歌中的詩句更多的很直接地就表現(xiàn)出大自然景物的本來魅力,例如:“八月湖太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其實不管是水氣蒸騰的云夢還是潮如雪涌的錢塘,都寫出了波瀾壯闊的聲勢。這樣非?;趾隁鈩莸拿鑼懜蛹由盍苏w美感,更加營造出一種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有想去這個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沖動,增添了太多的絢麗的色彩。

第二,王維和孟浩然在詩句的整體的把握上是不一樣的,王維的詩句詩詞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傳統(tǒng)的方法,他會在傳情答意的過程中加入色彩的感情渲染,使其會在感情的表達上調節(jié)一種色調,并表達在不同環(huán)境下不同對象的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這樣的點點之間的聯(lián)系,采用恰當?shù)纳蕘礓秩厩榫w,去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樣寫出的詩歌更加讓人愿意去深刻探討,去努力地融入其中,去理解詩歌的畫意。例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萍池中的輕舟回蕩,歸舟以后的綠萍慢慢地恢復,突然間又被垂下的楊柳打開,這樣的描寫,生動地描寫出綠萍、春池、翠柳的形態(tài),同時運用了綠色的一系列的色彩來表達綠的深意。王維這首詩中綠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大腦,滿眼的綠色,告訴我們春天的到來,也同時流露出春天春風讓人身心愉快,清新人生,不知道春意的到來讓多少人掃去了心頭的煩惱和憂愁。綠色是讓人心情變明媚的色,它代表著平靜和安定。王維的詩歌經(jīng)常會采用綠來表達這樣的情感,綠是一種感情寄托。

第三,孟浩然出生在開元盛世,有著一腔的報國熱血,可是卻因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報國無門,懷才不遇。因此他此后的一生幾乎都是選擇悠閑自得的生活,喜歡漫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將他那一顆報國無門的心也投入到這樣的美景中,去不斷地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在其中。孟浩然的詩歌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那就是“淡”。從他的每一首詩歌中都可以體會出一種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園風。在不同的角度看,孟浩然的詩歌大多都是表達歸隱山林一種閑適的情感,每一句詩歌都不是充滿著活潑絢麗的詞語,足夠的樸實無華,但品味起來卻是深遠無窮,意境深刻。詩歌中總是充滿著淡雅,這種獨特的風格體現(xiàn)在語言的自然流露,他的詩歌不同于陳子昂的樸實卻充滿著古老的味道,更不是那種浮夸艷麗的感覺,就是清新雋逸。其實,孟浩然的詩,如果你不仔細品味,你不會發(fā)現(xiàn)他的詩歌的顯眼點、亮點在哪里,但是如果你可以耐住性子慢慢品嘗,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詩歌中的香味,他的詩就像一瓶陳年老酒,如果你不夠有足夠的耐心,我認為你是品嘗不出他的色香的。孟浩然之所以有這樣特別的風格我認為和他的本身的胸懷是分不開的,他是一個接受佛家思想的人,他懂得如何可以做到靜悟,如何心里保持靜待,所以他的山水詩是讓人有清曠淡遠的感覺,但是卻不是平淡無奇的,是平淡中充滿著深厚的感情,或許每一句話我們一開始會覺得寫得十分不費力氣,但是細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是多么的自然地表達著情感。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大部分采用五言格律的形式來寫作,這樣的手法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有名的,盛名一時,在他的詩歌中充滿著對大好河山、壯闊的山川、湖泊景色的描繪,也有對他自己隱世生活的描繪,也有在漫游途中的所感所見的事物的描述,更有對鄉(xiāng)村農家生活的反映,就是這樣的簡單,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卻表達著很多的個人情感。孟浩然的詩歌常采用白描,而王維是采用點的結合,孟浩然這樣的寫作方法,使詩歌缺乏強烈的色彩上的差別對比,但是孟浩然他會運用從高處入筆,隨意地結合他的平淡的思想,就會營造出一種平淡深遠的氛圍。同樣的孟浩然的詩歌表達的多是感受,他對山水田園畫卷的深刻描繪是比較少的。

第五,和孟浩然的田園山水畫相比較,王維的田園山水畫是多變的。王維的田園山水畫是充滿著不同格調和風格,有時候王維的詩歌非常的大氣或是說氣魄恢宏,所描述的場景是十分開闊的;但是有時候王維的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就是十分的細膩甚至可以說把事物描繪得十分的深刻,引發(fā)人們內心的思考;更加應該說的是王維擅長用點點結合的方式,增加顏色的渲染,來活靈活現(xiàn)表達大好河山的景象。王維在寫作上甚至會用層層疊疊、層層遞進的方式來通過層層加深的手段讓詩歌的色彩更加的鮮明,所表達的更加透徹。王維有時候會追求生活在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環(huán)境中,不被世俗所打擾的心境,因此很多這樣的山水詩人會很愿意生活在寂靜的環(huán)境中,體會這樣一種別樣的快樂。

三、結語

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田園山水詩中,很多看似平淡無奇的詩歌中卻充滿著很多作者個人的感情,也讓后代人對詩歌有了很深的體會。王維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詩人的代表作家,雖然兩人在寫作的藝術形式或是手法等方面有著不同,但卻都有著各自讓人欣賞的地方。他們二人的山水田園詩所營造出的氛圍讓我們這代人對古代的山水田園有著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古代文學文化進行深入思索,這樣的古代文學大家推進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鞏固了其在社會上的地位,我相信,這樣的歷經(jīng)千年時間洗禮的獨特詩風會在當今也會因其獨特的魅力而感染更多的人。

參考文獻:

第2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論文摘要]華茲華斯不僅是英國19世紀杰出的抒情詩人,也是有著自己獨立詩歌觀念的詩歌理論家。華茲華斯主張詩歌的情感、題材、語言和創(chuàng)作目的都要以“快樂”為起點和終點,“快樂”成為其詩學中的核心理念,這就構筑了他獨具個性與魅力的“快樂”詩學。在這種詩學觀念的指導下,華茲華斯的詩歌充滿了一種崇高的自然與人間之愛及其獨到的倫理內涵,成就了其詩歌在英國乃至世界詩歌史上的地位,并對當今世界的詩歌與文學創(chuàng)作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是橫跨兩個世紀的英國大詩人,其詩歌藝術和詩學理論是國內外學術界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在研究對象方面,“已有的研究涵蓋了他的自然觀、社會觀、民主觀、主題性復歸、時間性修飾、意象意境、詩歌語言、詩歌題材等眾多領域”…;在方法論方面,已經(jīng)有心理學研究、新歷史學主義批評、文本批評、性別批評、西方批評、解構主義批評,這說明國內外的華茲華斯詩歌研究成果頗為豐碩。然而,我們深以為憾的是,人們忽略了華茲華斯對“快樂”的理解與闡釋,以及其背后豐厚的詩學意義和倫理價值。而從華茲華斯的詩學理論和詩歌藝術綜合來考察,“快樂”無疑是其基本要素之一;無論從其詩學觀念還是詩歌藝術實踐來看,它都有著潛在的深層內涵,并且維系著其內在的統(tǒng)一性和邏輯性??梢赃@樣說,華茲華斯的“快樂”詩學,在當時英國的歷史文化語境下對詩學理論起著拓展作用,對當今世界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也富有相當?shù)膯⒌弦饬x。

一、統(tǒng)一性與邏輯性:華茲華斯的“快樂”詩學

華茲華斯的詩學理論,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抒情歌謠集”1800年版序言》和《“抒情歌謠集”18l5年版序言》這兩篇長文中。從總體上來說,其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理論,主要包括對“情感”、“題材”、“語言”、“創(chuàng)作目的”等幾個方面的理解與認識。無論從華茲華斯自己所撰寫的兩篇序言來看,還是從其詩歌藝術經(jīng)營來看,“快樂”始終都是其中隱伏的一條主要線索和一個重要的詩學主旨。華茲華斯的“快樂”詩學具有豐富而獨到的內涵,主要體現(xiàn)在:

首先,詩歌中的情感應當是一種以快樂為主的情感。華茲華斯認為:“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詩人沉思這種情感直到一種反應使平靜消失,就有一種與詩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漸發(fā)生,確實存在于詩人的心中?!欢还苁且环N什么情緒,不管這種情緒達到一種什么程度,它既然從各種原因產生,總帶有各種的愉快;所以我們不管描寫什么情緒,只要我們自愿地描寫,我們的心靈總是在一種享受的狀態(tài)中?!边@是一段常常為人所引用的話,不過,引用者多半是以此來說明詩歌情感的來源,即詩歌往往來源于詩人對于過去生活的一種回憶。其實,華茲華斯在這里所表達的詩學思想遠沒有那么簡單。筆者認為,這段詩學名言中涉及到了這樣幾個問題:其一,詩歌的本質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二,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詩人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向詩歌逐漸遷移并流人詩中的過程;其三,詩歌創(chuàng)作是在一種自愿并且自然的情況下完成的,強調詩歌藝術的自主性與自由度;其四,詩人的情感是愉快的,而詩歌中的情感是詩人情感的流入,可以推斷也是愉快的,并且,詩人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一種享受的狀態(tài),自然也是一種愉快的狀態(tài)。在這四個方面的詩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快樂”詩學思想。我們也許應當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詩人能夠回憶起來的情感是從哪里來的?其邏輯起點是什么?華茲華斯在《頌詩——憶幼年而悟永生(永生頌)》一詩中這樣寫道:“兒童既然是成人的父親,,我就能希望自然的敬愛/把我的一生貫穿在一塊?!痹姼鑼和奶煨宰髁烁叨鹊馁澝?。在這首詩中,華茲華斯認為:“嬰幼時,天堂展開在我們身旁!/在成長的少年眼前,這監(jiān)房的/陰影開始在他周圍閉合,/而他卻是/看到了靈光和發(fā)出靈光的地方,他見了就滿心歡樂;/青年的旅程日漸地遠離東方,/可仍把大自然崇拜、頌揚,/在他的旅途上陪伴他的,/仍有那種瑰麗的想象力;/這靈光在成人眼前漸漸黯淡,/終于消失在尋常的日光中問?!薄皟和浅扇说母赣H”,其理由在于:兒童生活在天堂里,擁有著瑰麗的想象力和與大自然高度的親和力;更重要的是,兒童總是自由而快樂的,他正是由此與成人區(qū)別開來。華茲華斯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正如約翰·比爾所指出的那樣:“華茲華斯真正要寫的是,兒童出A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上帝自己;正是神圣自然中保留的這莊嚴的光輝,才將其周圍的世界變成了‘天堂’?!?/p>

“也就是說,華茲華斯認為兒童是人間和天堂(上帝)的直接聯(lián)系者。如此說來,華茲華斯所要回憶的便是兒童時期在天堂里的感覺了,正是它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情感的源頭。這樣的回憶性的情感同樣是快樂的,當然,也包括無拘無束的想象力和與大自然的渾然一體。因此,從邏輯上講,從兒童時代的天堂之樂到對它的深情回憶,冉到詩人情感的進入詩歌,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在華茲華斯看來都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而“快樂”則是這種感覺的根本所在。

其次,詩歌的題材就是詩人的情感,在具體的詩歌作品里情感與題材往往是一種一體化的形態(tài)。華茲華斯曾經(jīng)這樣認識詩的題材:“題材的確非常重要!因為人的心靈,不用巨大猛烈的刺激,也能夠興奮起來?!彼粗氐脑姼桀}材好像只是來源于詩人的心靈與詩人心靈的刺激與震動。當然同時他也認識到:“是情感給予動作和情節(jié)以重要性,而不是動作和情節(jié)給予情感以重要性?!比绱丝磥恚A茲華斯認為只有以情感作為詩歌藝術的推動力,將題材有機地組合成為合理的動作或是情節(jié),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完美無缺的詩篇。而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情感和題材的契合點到底在哪里?我們還是只有從華茲華斯自己的論述中來尋找。華茲華斯曾經(jīng)這樣說過:“只有愉快所激發(fā)的東西,才能引起我們的同情?!蓖瑫r他還曾經(jīng)這樣強調:“沒有一種知識,即是,沒有任何的一般原理是從思考個別事實中得來的,而只有由快樂建立起來,只是憑借快樂而存在我們心中?!倍娙怂茏龅氖且恍┦裁茨?詩人往往依據(jù)人自己的本性和他的日常生活來看人:“覺得到處都有事物存心中激起同情,這些同情,兇為他天性使然,都帶有極大的愉快?!蔽艺J為,華茲華斯的論述隱含了這樣幾個問題:其一,詩人對詩歌和生活的態(tài)度是人之本性,立足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二,人(包括詩人)在不斷地與外界事物發(fā)生作用和反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的發(fā)生是情感的誘發(fā)因素;其三,由于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基點是人之本性和日常生活,詩歌具有著與外界(包括讀者)天然的親緣關系,容易將外界事物演變?yōu)樵姼桀}材,促成詩歌藝術的誕生;其四,外界事物刺激詩人,詩人憑借詩歌與外界發(fā)生情感的交流都是由于愉快之情的誘發(fā),而讀者與詩歌發(fā)生共鳴,引發(fā)同情,其最終也是為了獲得愉快。由此可見,在華茲華斯這里,題材和情感的契合點確實是詩人內心的快樂。讓我們看一看華茲華斯的名詩《我們是七個》的片斷:“‘可他們兩個都已經(jīng)死去!/靈魂已升進了天國!’/這些話全都是白說,,/這位小姑娘還是不改嘴:/‘不,我們是七個,’她說?!卑凑粘@韥硗茢?,兩位親人離去本應是很悲傷的事情,可是這位小姑娘執(zhí)拗地堅持她們七兄妹是同在的,其原因就在于那個小姑娘對生死的看法本位于快樂的原則;詩人在此淡化人間的生死,其實質是看到了親情給人帶來永遠的愉快。綜上所述,從詩歌選取題材的原則、在詩歌藝術的實踐以及詩歌客觀的藝術感染力、詩歌文本的客觀呈現(xiàn)來看,“快樂”都在其中擔負著樞紐的作用。

再次,詩歌的語言應當是美麗而富于趣味的。華茲華斯對于詩歌的語言有過一段很精彩的論述,他說:“這些詩的主要目的,是在選擇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節(jié),自始至終竭力采用人們真正使用的語言來加以敘述或描寫,同時在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種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在心靈面前·真實地并非虛浮地探索我們的天性的根本規(guī)律……使這些事件和情境顯得富有趣味。”將這段關于詩歌語言的話和他提出的選取題材的標準結合起來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統(tǒng)一性和相異性:其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語言運用的立足點是人之天性和日常生活情節(jié);其相異性體現(xiàn)在想象力的滲入使得詩歌的文本形式又迥異于生活的一般形式,造成詩歌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從而獲得一種陌生化效果。詩人創(chuàng)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詩歌藝術對事件和情境的糅合而具有趣味性,也就是快樂的營造與獲得。如果能夠與詩歌的情感、題材吻合起來,就可以使得詩歌藝術具有一種統(tǒng)一性。在華茲華斯看來,語言的使用存在一個歷史性與現(xiàn)時性的問題。

歷史上出現(xiàn)的優(yōu)秀詩歌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純粹的語言,而語言的反復使用又會使其從優(yōu)美墮為俗濫;同時,語言必須與時俱進,適合人們的Et?,F(xiàn)實生活,方能獲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為此,華茲華斯認為詩歌語言的使用要合情合理。他說:“我想使我的語言接近人們的語言,并且我要表達的愉快又與許多人認為是詩的正當目的的那種愉快十分不同,……我希望這些詩里沒有虛假的描寫,而且我表現(xiàn)思想都是使用適合于它們各自的重要性的文字?!@樣做有利于一切好詩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合情合理?!比绱丝磥?,華茲華斯對詩歌語言提出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對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真實描寫,探索人性的根本規(guī)律,傳達詩歌應有的愉,追求語言使用的情感性、愉、合理性、生活性的多位一體。

第四,詩歌創(chuàng)作的目的在于使讀者能夠感到一種少有的愉快。華茲華斯說過:“詩人希望把他的情感接近他所描寫的人們的情感,并且暫時完全陷入一種幻覺,竭力把他的情感和那些人的情感混在一起,并且合而為一,因為想到他的描寫有一個特殊的目的,即使人愉快的目的?!娙俗鲈娭挥幸粋€限制,即是,他必須直接給一個人以愉快?!薄H藗冎韵矚g讀詩是為了什么?也許有的人認為是為了了解詩人的情感,也許有的人認為是為了尋求一種美感。華茲華斯則明確地指出人們讀詩就是為了尋求快樂。詩歌創(chuàng)作是為使人愉快的思想,也明顯地體現(xiàn)在華茲華斯的詩歌藝術實踐中。其詩作《布萊克大娘和哈里·吉爾》講述了一個地主和窮人的故事:布萊克大娘不堪嚴冬的寒冷而去偷地主哈里·吉爾的籬笆來燒火取暖,結果被哈里·吉爾捉住了,大娘向天祈禱哈里-吉爾不再感到溫暖,哈里·吉爾終于受到上帝的懲罰,而永遠失去了溫暖的感覺。這個極具戲劇性的故事掩蓋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大娘和地主之間的矛盾本是激烈的階級矛盾,大娘的悲慘遭遇和哈里·吉爾的奢華生活形成了尖銳的對立,詩人并沒有將沖突的解決訴諸血與火的暴力,而是極力加以淡化,借用上帝的力量來懲處人間的罪惡。這樣的處理方式的真正用意,在于以“善”感化“惡”而最終達到消泯惡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為了將情感的宣泄導向平靜與美善,從而促成讀者對詩歌藝術接受體驗愉悅感的充分實現(xiàn)。

華茲華斯“快樂”詩學思想體現(xiàn)出了一種比較嚴密的邏輯性。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其一,華茲華斯把詩歌的情感來源定位于人之記憶領域,強調人之主體感受性與外在世界的交感融合,從而導致了某種情感因素在記憶領域的貯存,期待著詩歌創(chuàng)作的喚醒、重現(xiàn)以及藝術化展現(xiàn)。其二,華茲華斯利用“沉思”來實現(xiàn)情感從記憶領域到藝術領域的轉化,詩人以個體之情感來感受、體味人類普遍性情感,實現(xiàn)詩人情感由“小我”向“大我”的提升;“沉思”也體現(xiàn)為詩人尋找特定的藝術媒介,如藝術體裁、語言、韻律等,從而實現(xiàn)記憶領域之自然性情感向藝術情感的轉化,并尋求與詩歌藝術媒介的高度契合。

對于情感的表現(xiàn),華茲華斯用“合情合理”加以調節(jié)和控制,一方面是在反抗西方詩學史上對情的壓抑的傾向,另一方面合理地“糾正了浪漫主義詩學可能造成的濫情主義”?!段覀兪瞧邆€》和《布萊克大娘和哈里·吉爾》兩首詩,對于親人死去的哀痛以及階級之間殘酷的欺壓與迫害,作者對其情感的表露都維系在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較為恬淡、平和的情緒氛圍中,并且用理想化的“‘不,我們是七個,’她說”和上帝的懲戒來尋求心理的安慰與矛盾解決的良方;同時也維系了華茲華斯詩學情感的快樂色調及其藝術魅力,顯示了華茲華斯極其深厚的詩學修養(yǎng)。華茲華斯的詩學理論呈現(xiàn)出完整的流程性與邏輯性:記憶(情感的貯存)——沉思——創(chuàng)作——合情合理。整個流程顯示了華茲華斯既是詩人又是理論家的雙重身份,而從“沉思”與“合情合理”的關系來看,“合情合理”昭示了其獨立的詩歌主張,即詩歌應該給讀者以或教益,“情”與“理”并舉;“沉思”不僅體現(xiàn)為情感與藝術媒介的契合,也是“情”與“理”沖突緩解的中介。故而“沉思”與“合情合理”維系了華茲華斯“快樂”詩學的一體性以及創(chuàng)作上的可行性,共同鑄就了其“快樂”詩學的美學魅力??偟膩碚f,華茲華斯“快樂”詩學的基本內涵,就是強調作為詩之基本要素的情感、題材、語言、創(chuàng)作目的,都要有“愉快”的因素,認為“愉快”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起點也是終點,它維系著整個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的統(tǒng)一性、協(xié)調性、邏輯性;其詩歌藝術文本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愉快之美,完美地演繹了其詩學主張。因此,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詩歌藝術實踐上講,華茲華斯終其一生都在極力構建一種具有重大意義與價值的“快樂”詩學。

二、去庸俗化:“快樂”詩學的倫理內涵

華茲華斯的“快樂”詩學涉及到了詩人、詩歌藝術、讀者三者的內在關系,而其立足點則是人性之本與日常生活,也就是如何看待生命本身和生命如何存在與怎樣發(fā)展的問題,即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藝術的關系問題。華茲華斯對此發(fā)表了極為重要的意見,這種詩學思想以及在其中蘊涵的深厚的倫理內涵,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首先,華茲華斯認為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才會有生命的趣味產生。他曾經(jīng)這樣指出:“他(詩人)以為人與自然根本互相適應,人的心靈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東西”,同時“詩是人和自然的表象”。這不僅道出了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并且也確認了詩歌作為一種藝術體式同人與自然都具有一種十分密切的關系。華茲華斯認為自己被大自然賦予了一種成功和藝術評論家必須擁有的品質,而他也因這一言論而“名聲大噪”l7l720如此看來,自然給人以感化與啟迪,人也能感應自然界中美和趣味的東西,二者互相適應,具有一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交感性,而詩歌正是二者交感的藝術表征。

從藝術創(chuàng)作上來講,自然無疑是藝術來源的給養(yǎng);從倫理上講,自然往往給人的心靈以凈化,使人的靈魂得以超升,擺脫功利的約束而進入自由之境。華茲華斯在《寫在早春的詩行》中這樣寫道:“大自然使我軀體中的靈魂/同大自然美好的作品結合;/我呀,想起了那問題就心疼:/人把人變成了什么?/……/IN下伸展的帶嫩芽的枝梢/扇子般地招引輕柔的風兒;/任我怎么樣,我不由得想道:/那中間也有著歡樂?!睂Υ丝梢赃@樣理解:其一,大自然具有凈化人類靈魂的力量,也具有一種與人類靈魂親和的質性;其二,人類離開了大自然面臨的只是靈魂的異化,人類脫離了正常人性發(fā)展的軌道,就會遠離生命的本真形態(tài);其三,在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快樂的,那里才是美好的天堂、人間的樂土,人類應該學會像大自然中的生命共同體那樣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總之,華茲華斯通過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給讀者留下的倫理學啟示是:大自然中的生命存在形式是人類相處的理想模式,人類理應接受大自然的浸染、熏陶,讓生命與生命之間和諧相處,抵制功利對靈魂的蒙蔽與異化,從而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其次,人與社會也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人只有在一定的社會中才能生存與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人的個性、氣質與風采。華茲華斯認為人是社會的構建因子,社會是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人的個性在社會中得以彰顯,同時又要受到社會性的制約。而華茲華斯常常把人和社會的關系上升到整個宇宙的高度,從而在一個人、自然、社會乃至整個宇宙的宏大場閾下來確立人的地位和社會的關系,“華茲華斯意在拓展我們對一個非個人的宇宙之偉大性的激賞,直到我們學會將我們自身界定為所有無數(shù)生命中不可分離的一份子,離開了它們,我們將無從存在”。而在這個宏大的場閾關系網(wǎng)中,人以獲得愉快為其立身之本,愉快的獲得演變?yōu)槿伺c人之間的愛和崇高的熱情。華茲華斯在《詩行:記重游葳河沿岸之行》這首詩中多次提到“歡樂”:“而在城鎮(zhèn)和都市的喧鬧聲里,/在我困乏地獨處屋中的時候,這些景致會給我甜美的感覺,/會使我血脈和順又心頭舒暢;/它們進人我心靈深處,使那些/沉睡著的往日歡樂感情開始”,“歡樂具有的神威使我們目光/沉靜,看清事物的生命/……/我在精神上多少次求助于你!/……靈上的圖景再次蘇醒過來;/我站在這兒,體會現(xiàn)時的快樂,/也高興地想到在這個時候還將/給未來歲月增添生氣和精神/食糧/……/自然也就是我的一切”。這首詩里所表達的思想是極其深刻的:人、自然界、社會構成一個宏大的宇宙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人是自然和社會的中介。因此,人從自然界吸取精神食糧,向深處能夠體味人性與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價值,向廣處能夠反省社會的現(xiàn)時狀態(tài)。詩人認為都市和城鎮(zhèn)的喧鬧不適合生命的詩意棲居,而只有向自然朝拜,從那里激發(fā)人性之圣潔的愛,從而整合現(xiàn)時的社會矛盾,理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從情感上講,只有這樣人才能獲得歡樂;從倫理上講,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真誠而合理。正是人與自然、社會構成了華茲華斯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主線:大自然——人(歡樂)——認識人性、激發(fā)圣潔之愛——反觀社會、從而構建合理社會,而“歡樂”正是這條主線的情感本體,社會倫理道德則是其潛在的衍生。

再次,人與詩歌及藝術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共存的關系,人能夠從詩歌與藝術作品里獲得啟示與真理。華茲華斯曾經(jīng)這樣說過:“詩的目的是在真理,不是個別的和局部的真理,而是普遍的和有效的真理”,“詩人唱的歌全人類都跟他合唱,他在真理面前感覺高興”,“詩是一切知識的菁華”,“詩人是捍衛(wèi)人性的磐石,是隨處都帶著友誼和愛情的支持者和保護者”,“詩是一切知識的起源和終結,——它像人的心靈一樣不朽”在這里,華茲華斯確立了詩人和詩歌的崇高地位,也就間接地確立了人與詩歌藝術的關系:人要接受詩歌藝術的陶冶,從中獲得啟示、知識、真理,并且也能認識人性,作一個詩歌藝術的追隨者和合唱者。華茲華斯在早期的一首詩中曾經(jīng)這樣歌唱:“詩人給我們崇高的愛和關心,/愿他們永遠受到祝福和稱頌,/他們神圣的歌使世上的我們/生活在真理和純真的歡樂中?!睆倪@里可以看出,華茲華斯給詩歌與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是藝術上的要求,并且是倫理上的要求。他認為讀者要從詩歌藝術中獲得真理和崇高的愛,從而構建個人靈魂的底蘊,再以此升華開去,使得整個社會都統(tǒng)籌在真理、愛和關心之中,如此,個人、詩歌藝術、社會都將為歡樂所充滿,并且獲得理想的發(fā)展模式。

第3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顧城; 單純; 單薄; 童話風格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4-0251-01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美好、純凈的詩歌風格向來為世人稱贊和被后人模仿。本文試圖通過對顧城前期詩歌的分析,展示其詩歌純凈卻不失深度的特點。顧城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概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階段是1968-1979年,然后是1979-1981年,第三個階段是1981-1987年,最后一段時期是1987到1993年,作者在這四個階段的詩歌風格大致相同但也有區(qū)別,相比之下,顧城第一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詩歌最有童話意境,同時最能展示作者豐富而又細膩的內心。

顧城前期詩歌的最大特點在于:作者從單純入手,描寫最平常的情感和意象,但是往往能引導讀者領悟到最深刻的人生。作者這個階段的詩歌,單純卻不膚淺。

之所以認為他的詩歌透著單純之美,首先是因為顧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選意象的自然化和詩歌風格的童話化,這在顧城早起的詩歌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顧城曾說:"最早使我感到詩的是什么?是雨滴...我知道了,一滴微笑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凈化一切。在雨滴中閃現(xiàn)的世界,比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更純、更美。"( 顧城《學詩筆記》) 顧城避開世俗化和物質化的意象,專門選取純凈的自然進行描寫,包括可愛的小動物、被他賦予情感的植物和雨滴、云朵等意象。例如:

再遠處是一片綠光閃閃的樹林/錄下了風的一舉一動/在風中總有些可愛的小花/從沒有系緊紫色的頭巾/螞蟻們在搬運沙土/絕不會因為愛情而苦惱/自在的野蜂卻在唱歌/把一支歌獻給所有花朵……(《我會像青草一樣呼吸》)

顧城詩歌的單純不僅體現(xiàn)在意象的純凈,也體現(xiàn)在其詩歌風格的童話化。顧城避開了直接去抒寫愛精、友誼、人生哲理等等這些詩歌中常見的主題,而是構筑了一個處于"社會邊緣"的詩的世界。在顧城最初的詩中這是一個單純唯美的童話世界:

森林,森林/有一個夢/小松樹蜷縮在樹洞中/一串深腳產一串淺腳印/好象金花銀花藤/開小花的/是狐貍/開大花的/是黑熊/園果形的/是獵人……(《雪后》)

顧城的詩的主人公是思考的樹做夢的小松鼠,懷著信念的小花......在這些詩中,我們幾乎可以觸及到大自然的微妙的震顫和呼吸。在這樣的童話世界里,詩人是置身其中的,在冥冥中,在草、云、海,在綠色、白色、藍色的自然面前,他在與自然對話。當我們進入這個童話世界時,感到了一種靈魂透明的美,并在這單純透明的美感中得到心靈的凈化??梢哉f,顧城是通過對童話世界的描寫,表達著自己的渴望,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反抗著生活中的"不純凈"。顧城初期的大部分詩都具有這樣一種童話般輕柔的語調,天真的情態(tài),明凈的色彩。

顧城是很善于思考的,雖然他寫的是童話世界,用的幾乎都是兒童的想象,兒童的語言,但我們不能說顧城寫的是兒童詩,因為他的詩里包含著一種深刻的思考。他的著名詩句,"黑

色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證明了顧城的思想所達到的深度。而把這種思考化為純粹的詩情是很難的,因此,當顧城輕松地寫出一派"天真"的時候,我們說,正是這種思考使這"天真"不只屬于兒童,而屬于永恒。顧城是個內傾式的詩人,他的感情常常是寧靜而淡泊的,即使是在思考或憂傷的時候。因此,他的詩歌藏在單純背后的深刻需要我們細細品味和琢磨才能體會得到。

"它掩蓋了骯臟的世界/也扼殺了春天的幼葉/我想從天上摘下一個太陽/來焚毀這虛偽的圣潔。"( 《春雪》 )

顧城的這類詩歌中,依然選用葉子、太陽等自然的意象,營造自然、童話的詩歌氛圍,但是單純后卻多了對人生的審視和反思。在《春雪》中,顧城用親切自然的意象,幾句話就勾勒出雪后的景象,同時表達了自己崇尚真實純凈的觀點,反對一切虛偽和不純粹。

再如顧城在《打火集》中的小短詩《打火機》:"遇見誰/都可以獻上/一顆發(fā)亮的心/火柴太傻了/只能燃燒一次。"顧城仍舊選取生活中單純而常見的意象打火機和火柴,并將它們擬人化,賦予其人的情感,使得小詩的整體風格仍然俏皮輕盈,富有童話之美。同時,作者也借打火機跟火柴的對比,表達了他對專一的贊美。

總得來說,顧城前期的詩歌令人覺得很舒服,輕盈的童話在他筆下自然展示出來,不著痕跡不顯做作。深刻的哲思在他筆下簡單勾勒,不訴諸說教也不刻意,但是卻深深打動人心。

當然顧城的主要創(chuàng)作集中在之后的三個時期,當紛繁復雜的時代變化改變了作者純凈樂觀的心境,當童年的回憶終于從詩歌中消失之后,那個純真、任性的孩子就被一個探索生命奧秘的靜思者的形象所代替了。我們知道,每個人走出童話都是必然的,因為生活總是漸漸地向所有的人展示黑暗和彷徨。

第4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華茲華斯;詩學理念;意象

一、引言

華茲華斯生于英國坎伯蘭郡的水鄉(xiāng)科克茅斯。家鄉(xiāng)的山水美景,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陶冶了華茲華斯高雅的情操和對藝術特有的敏銳,也成就了其日后創(chuàng)作必不可少的背景意象和不可或缺的靈感源泉。正是因為自然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和某種神秘的力量,給予華茲華斯以濃重熏陶與透徹感悟,并締造浪漫主義運動中偉大的詩人,為英國風格迥異的詩歌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自然總是有無窮無盡的魅力,從這個角度上講,華茲華斯是幸運的,他憑借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深邃的思考,在年輕時便鋒芒畢露。他沒有像其他作家一樣經(jīng)歷艱辛漫長的學徒時期,1798年他同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謠集》。那時他雖不過28歲,卻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向前期流行的古典主義發(fā)起挑戰(zhàn)。他完全自信且毫不避諱在詩集的第一版指責前人詩歌用語,進而在詩集第二版的長序里,他向古典主義舊詩歌全面宣戰(zhàn)。

二、詩學理念

華茲華斯認為詩歌不是游戲,每一個文學藝術作品都要用心對待,有感而發(fā),而絕非兒戲。他指出“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溢”,并且這種感情是在“經(jīng)過寧靜中追憶的”。他意識到英國更廣大的是普通的勞動人民,而詩歌就應該是接入地氣而非高聳云端。只有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詩歌,才能更加體現(xiàn)詩歌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于是,他擯棄了達官貴人所喜歡的一套浮華的東西,去除了新古典主義高深莫測,古僻生澀的華麗詞藻,而選擇日常普通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情景意象,采用民間簡單樸素、生動傳神的詩性語言來直接表達感情。同時華茲華斯又憑借著自己天賦的才華,做到了魚和熊掌兼得,他雖在謳歌普通事物,卻能使普通事物散發(fā)“想象力的色澤”。他認為詩是有靈性的,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像人心一樣永垂不朽”。正是它賦予詩歌意象所特有的靈性,成就了他詩歌得永恒。華茲華斯詩歌主題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把自己描繪為“大自然的崇拜者”,人們也常稱他為“大自然的祭司”[1]。

華茲華斯在其具體詩歌中,不斷貫徹著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張。而最詩人把自己的詩學理念運用的尤其精妙的莫過于詩歌《我好似一朵流云獨自漫游》了。它根據(jù)詩人兄妹倆一起外出游玩時,深深被大自然的神奇所吸引這一經(jīng)歷寫成。詩中詩人飽含熱情,努力搜尋記憶中渺茫信息,以簡單的物象,流暢的短句,豐富的想象,情與景的融合,書寫自然,書寫情感,書寫心靈。在華茲華斯卷帙浩繁的詩篇中,《我好似一朵流云獨自漫游》地位非凡它以獨特的審美意象和意象光環(huán)下所帶給人類的思考深深吸引讀者。詩人情真意切,寥寥數(shù)筆,便使詩歌意境高遠,歷久彌新。

三、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語言的靈魂。就詩人創(chuàng)作的過程而言,美的意象能否熔鑄詩歌的內在精神,關系到詩歌價值的大小。意象在本質是詩人主觀特有的情感和客觀現(xiàn)有的物象的審美契合。什克洛夫斯基在《詞語的復活》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要給詩歌感覺甚至是藝術感覺下一個定義,那么這個定義就必然是這樣的:藝術感覺是我們在其中感覺到形式(可能不僅是形式,但至少是形式)的一種感覺”。而意象便是詩歌感覺的血液,是聯(lián)系詩人思想的紐帶,破譯詩人情感的密碼。

《我好似一朵流云獨自漫游》中,詩人用對自然特有的敏感,捕捉回憶的渺茫信息,表達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文心雕龍﹒神思》,同樣詩人并不例外。詩人以充沛的感情,奇妙地構思,虔誠擁抱著他所鐘愛的大自然。他把自己想象成一片流云,孤獨而寂寞地在空曠的天空中,漂泊無所依,找不到一片可供孤獨排遣,心靈棲息的精神家園。然而,當詩人突然看到“golden daffodils”(金燦燦的水仙花)這一靈動的意象,便仿佛找到治愈心靈傷口的靈丹妙藥。“daffodils”(水仙花)便具有獨特的意義了,它是一方凈土之上的精靈,是在濁蝕的社會,濁蝕的心靈中,沒有被涉足,沒有被侵犯,神秘而干凈的自然奇觀。生意盎然,翩翩起舞的水仙花熔鑄了詩人內在情感,是詩人心靈的寄托,靈魂的皈依。

四、審美意象的建構

詩歌以意象為載體的。即便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也要借助語言來超越語言,憑借概念超越概念。意象是詩歌語言和概念的靈魂,透過靈魂的窗紗便可隱約窺見詩人情感起伏的脈象?!爸挥挟斣娙司哂邪讶粘UZ言中抽象和普通的名稱投入他詩意想象力的坩堝,把它們改鑄為一種新的形態(tài)才是可能的。他由此便能夠表現(xiàn)憂傷和快樂、歡愉和痛苦、絕望和極樂所具有的精巧微妙之處,而這卻是其他所有表現(xiàn)方式所不可企及和難以言說的”[2]。而詩人正是把在湖畔日常所見投入盡情想象的海洋,建構意象,傳遞情感。水仙花在“Fluttering”“dancing”“as the stars that shine”(像繁星般燦爛)“twinkle on the milky way”(在銀河里熠熠生輝)“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無邊無際)“in sprightly dance”(輕盈飄舞)“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比閃閃發(fā)光的浪花跳得更歡)“I gazed”“They flash upon”等一系列動作描寫,形神兼?zhèn)?,幅度由詩人構造的意象到詩人,跳躍性的情感有若隱若現(xiàn)到激情洋溢,意象鮮明,尾句直達情感“And dance with daffodils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詩歌一連串意象從細微處傳達出詩人心路歷程。詩人的心境像一條河—起初狹小,把自己禁錮在幽深、彷徨的峽谷,然后偶然機會,沖破防線,沖下懸崖。河流越來越寬廣,水流越來越平靜,最后和大海融為一體,而詩人心靈的傷痛得到治療,與自然中的水仙融為一體。

五、結語

華茲華斯與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的精神完美契合。正是這種高度的契合,使大自然并不單純的是詩人生活的環(huán)境,它還是治愈心靈創(chuàng)傷的靈丹妙藥,是“最純潔的思想的支撐,心靈的保姆,引導和保護者”?!段液盟埔欢淞髟篇氉月巍分?,詩人捕捉鮮明的自然意象,刻畫自己心靈成長的過程—從深刻的思想危機到想象力和單純的樂趣恢復,詩人感悟到生命中存在的“時間之點”?!爱斠粋€詩人真有深刻的思考而且善于表達這種思考的時候,他可以達到什么樣前人未曾攀越的詩歌高峰”[3]。華茲華斯就是把對生命的思考融入客觀的大自然,與自然的意象達到心靈的共融,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不愧是19世紀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參考文獻:

[1]中美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4》[C],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第5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 威廉?華茲華斯 浪漫主義 顛覆 抑制

新歷史主義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學界,它在70年代末已經(jīng)初露端倪,即在文藝復興研究領域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而且這種闡釋文學文本歷史內涵的獨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論界的認可。新歷史主義主張我們不可能對歷史進行任何“置身于其外”的客觀分析,對過去的重建只能基于現(xiàn)存的文本,這些文本是“我們依據(jù)我們自己的特殊的歷史關懷予以建構的”。蒙特洛斯對新歷史主義的理念給出了一個簡明扼要的界定:文本的歷史性與歷史的文本性。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文本歷史主義,是一種與歷史發(fā)生虛構、想象或隱喻聯(lián)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是一種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特征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主義。格林布拉特的兩個重要的概念:“顛覆”與“抑制”。顛覆是指對代表統(tǒng)治秩序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提出質疑,使普通大眾的不滿得以宣泄,而抑制則是把這種顛覆控制在許可的范圍內,使之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結果。本文從新歷史主義批評的這兩個基本概念入手,對威廉?華茲華斯的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分析。

一、華茲華斯的成長歷程

1798年,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與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標志著浪漫主義新詩的誕生。華茲華斯的詩歌描寫湖光山色和田園生活,歌詠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詩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詩風格淳樸,清新自然,英國詩人雪萊稱他是“謳歌自然的詩人”。華茲華斯的人生與詩作都與大自然水融,他一生定居于山野鄉(xiāng)村,與青山為群,和綠水做伴。他以飽含感情的文字贊美大自然,發(fā)掘湖光山色、花草蟲魚等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可以說大自然是華茲華斯的良師益友。是什么使他醉心山水,從大自然中尋找慰藉。難道是他天性使然?讓我們看看華茲華斯的成長歷程。

華茲華斯降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他有過短暫的歡樂幸福童年。在故鄉(xiāng)的青山上,他和妹妹多蘿茜一起追逐嬉戲。然而就在他忘情地游玩于青山綠水之中流連忘返的時刻,母親拋下華茲華斯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那年華茲華斯8歲。禍不單行,5年后他的父親也匆匆地離開了人世。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他只得投奔親戚。盡管如此,這段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對他以后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他的詩作里充滿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1787―1791年他就讀于劍橋大學。在這期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暴發(fā)了,詩人熱情洋溢地投入了這場革命,他曾兩度去法國,但不久因為經(jīng)濟原因被喚回祖國。沒過多久英法兩國交戰(zhàn),詩人的革命夢想破滅,他失去了革命熱情,從此隱居于風光秀麗的湖區(qū),再度與自然為伴。

可見華茲華斯是自己革命理想破滅之后,心灰意冷,才退隱山林,從大自然中尋找安慰。難道他像我國晉宋時期詩人陶淵明那樣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生活?雖然華茲華斯“性本愛丘山”,但他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真的從此與世事隔絕,過起了遠離塵世、寧靜悠閑地日子。

二、華茲華斯的詩歌創(chuàng)作

《抒情歌謠集》壓卷之作《丁登寺》是1798年華茲華斯在其妹妹多蘿西的陪伴下故地重游后所作,敘述了與其妹妹重游丁登寺時的感受和思想變化。懷河河谷及丁登寺的美與寧靜給詩人留下深刻印象,天地一片安詳,使他深感慰藉,令他遐思無限。

全詩大致分為五節(jié),用內心獨白的形式,采用無韻詩(blank verse)的格律寫成。第一節(jié)從Five years have passed; five summers with the length開始到The Hermit sits alone結束,主要描寫詩人五年后故地重游時的所見所聞。第二節(jié)從These beautious forms開始到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結束。在此節(jié)中,詩人回顧五年前與妹妹初次游歷懷河河谷和丁登寺時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對詩人心靈的沖擊和凈化。美好的景物雖已久違,但從未忘懷。第三節(jié)較短,可以看做是一個過渡,也可以看做是對第二節(jié)的肯定或強調。它以If this be but a vain belief開始,以How often has my spirit turned to thee結束。自然幫助華茲華斯從“無益的煩悶和世界熱病的沉重地壓迫”中解脫出來。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詩人是如此頻繁地在精神上轉向“綠葉蔥蘢的懷河”和懷河所代表的自然。在第四節(jié),詩人回到詩歌的開頭。此節(jié)從And now, with gleams of half-extinguished thought開始,到Of all my moral being結束。在此節(jié)中,詩人對比此次游歷與年少時初次游歷的不同,由第一節(jié)作鋪墊,強調重游對未來歲月的影響。在當下的愉悅中,詩人欣慰地想到未來歲月的生命與糧食正蘊藏。

第五節(jié),也是詩的最后一節(jié),從Nor perchance,/ If I were not thus taught到最末一行結束。這一節(jié)主要為詩人對其妹妹的“勸勉之言”。詩人在妹妹身上看見了過去的自我(“在你的嗓音里/我捕捉住從前心靈的語言,在你顧盼流轉的/野性的眼睛里,我再一次重溫了/往昔的快樂?!保?,他希望妹妹也能回歸自然,也能培養(yǎng)、發(fā)展出一種與自己一樣的對自然力量的深切領悟。

在《丁登寺》這首詩中,華茲華斯探討了人與自然、自然與人生的相互關系。自然之于人,有如神靈之于虔誠的教徒,而要得到自然的啟迪和護佑,正確的途徑就是像詩人一樣回歸自然,崇拜自然,返璞歸真。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如火如荼,由此引發(fā)了英國內部的動蕩。正如Geoffrey Durrant所指出的那樣:“《丁登寺》可以看作英國式想象在18世紀末面對由革命和戰(zhàn)爭的熱情所帶來的不安,面對與科學不斷增強的疏離感所帶來的不安,特別是面對商業(yè)、工業(yè)城市不斷發(fā)展壯大所帶來的不安時的經(jīng)典表達?!?/p>

顛覆是指對代表統(tǒng)治秩序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提出質疑,使普通大眾的不滿得以宣泄,而抑制則是把這種顛覆控制在許可的范圍內,使之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結果。華茲華斯把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在詩行中,讓讀者自己細細體會。他的不滿與憤怒,抱負與期望,只是徘徊在字里行間,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顛覆是權力產生的,權力本身就“建立在這種顛覆的基礎之上”,通過抑制顛覆來強化統(tǒng)治。(楊正潤,1994)

華茲華斯的另一首詩作《倫敦,1802》,是運用這一理論的最佳例證。十九世紀初,在英國,商業(yè)資本的發(fā)展和海外的掠奪,使地主和中產階級的一部分人發(fā)財致富,社會貧富懸殊。詩人深感國人重視物質利益、自私、精神沉悶、缺乏內心的歡樂。這首十四行詩的前四行,“彌爾頓,您應該生活在今天!/英國需要您:它是泥沼,死水一潭;/圣壇、刀劍、紙筆,火爐旁,/雄偉富麗的大廳與閨房”,表達的是詩人對英國沉悶腐朽現(xiàn)實的痛心疾首,希望借彌爾頓的獻身精神,把英國從墮落的現(xiàn)實中拯救出來,“啊!扶我們起來,再回到我們身旁;/給我們禮讓、美德、自由與力量/您的靈魂象顆明星遠在天邊;/您的聲音象是大海的激浪,/純潔好似朗朗的青天,自由而莊嚴”。

《世事讓我們過分勞心》是一首帶有社會批判性的十四行詩。在詩的前八行中,“我們對大自然的召喚視而不見;/為了蠅頭微利,我們八靈魂棄捐/大海沐浴在月光之中,/大風呼嘯晝夜不停,/現(xiàn)在象安睡的花兒一般沉靜……”人們齷齪的金錢交易,與大自然月光海水交相輝映,與風云變幻的圖景形成鮮明對照。從第九行中間開始,詩人表達了寧愿做個異教徒以求與大自然為侶的想法。在詩的結尾大海引起的聯(lián)想滌蕩了前面數(shù)行使人感到郁悶氣氛,把人帶入美妙的神話般的世界,表達了詩人忘卻樊籠、返歸自然的喜悅。詩人面對英國社會風氣的低下,商業(yè)意識的滋長驅使人們絞盡腦汁攫取財貨的社會現(xiàn)實,雖然滿腔憤怒,但無能為力,到最后只能忘卻煩惱,回歸自然。

三、 結語

本文從新歷史主義角度,尤其是格林布拉特的“顛覆”與“抑制”兩個概念,簡單分析了華茲華斯的成長歷程及其三首詩作,認為華茲華斯雖然一生寄情山水,追求超塵脫俗,但內心恬靜淡雅,浪漫飄逸,樸實無華,長期生活在盡享天地之靈氣的湖區(qū),其詩作多以描寫大自然和人生關系為主題,詠頌大自然這一人生快樂和智慧的源泉,被譽為偉大的“自然詩人”和“詩的風景畫家”,其名作《詠水仙》、《丁登寺》、《孤獨的收割人》、《致杜鵑》等被后人爭相傳誦,但其實是懷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寄情山水,將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及對不平等社會的憎惡反映在作品中。大自然對華茲華斯來說,既是心靈的歸宿,又是靈魂的避難所。面對殘酷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他無能為力,只能選擇逃避。

參考文獻:

[1]羅選民.英美文學賞析教程(散文與詩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孟慶樞,李毓榛.外國文學名著鑒賞:上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孫華祥.文學文本:閱讀與闡釋[M].濟南: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

[4]周永啟.英詩200首賞譯[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

第6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一、激發(fā)童趣,創(chuàng)設詩化意境。

“創(chuàng)設情境,就在于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基礎,讓學生全身心地進入情境,以促進語言形象和語言情感的深入感悟?!痹姼杞虒W中,應該重點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朗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學習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如,教學作家金波寫的兒童詩《春的消息》(四年級下冊),我是這樣激趣的:“春雷滾滾,帶來了春的消息。在同學們的眼中,春天帶來了什么樣的訊息給你呢?”學生紛紛發(fā)言:“小草綠了!”“樹枝萌芽了!”“草長鶯飛!”…… 由此,教師帶領學生進入《春的消息》描寫的意境,反復朗讀,細細品味,把學生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討論。這首詩寓情于景,寫出了童心童趣,與孩子們的生命體驗非常接近,半節(jié)課的工夫多數(shù)學生就已經(jīng)熟讀成誦了。記得于永正老師說過:“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于朗讀。”所以,作為語文課,朗讀是最平常、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

二、發(fā)現(xiàn)童心,體驗詩意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生活體驗是語文教學的沃土,新課標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要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一張中國地圖張貼在黑板中央,我?guī)ьI學生學習《我站在祖國地圖前》(四年級下冊)這首現(xiàn)代詩歌?!敖瘘S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藍的是湖泊…… ”學生在地圖上尋找著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我在旁邊適時點撥。一個學生贊嘆:“祖國真大?。 薄罢f得對,還可以用什么詞語形容祖國大呢?”“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孩子們在詩歌中深切領略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激發(fā)了熱愛祖國的情感。這首詩的第四小節(jié)只有短短的兩行:“我站在祖國地圖前,像依偎在媽媽身邊…… ”省略號留白的內容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此時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也成為發(fā)現(xiàn)童心之旅。

三、捕獲童言,發(fā)掘創(chuàng)作靈感。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通過創(chuàng)設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

《大自然的語言》(五年級上冊)這首詩分為三部分,用詩的語言告訴孩子們怎樣看懂自然現(xiàn)象,啟發(fā)思維,增長見識。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抑或黃葉凋零、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拓展題布置學生觀察大自然的景物變化,學著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語言,然后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小節(jié)。

教師示范《秋》:

落葉在空中飄落,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語言寫著:

秋天已來到人間。

學生創(chuàng)作《春》:

小草伸了伸懶腰,

使勁地頂開了泥土。

大自然的語言寫著:

春天已經(jīng)來到大地。

這樣的詩歌課堂,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是超乎我們成人所能想象的。

又如,《小草之歌》(四年級上冊)這首詩歌采用擬人寫法,抓住小草的特點,贊美了小草的奉獻精神。全詩押ao韻,讀來朗朗上口。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采用第一人稱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學生作品摘錄如下:

樹種子的夢

我是一顆樹種子,

閃著烏黑發(fā)亮的光澤;

渴望投入泥土,

生根發(fā)芽是我的夢想。

……

聆聽春燕的呢喃,

感受夏雨的清涼;

我舒展開手臂,

撐起一柄綠色的大傘。

第7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一人具有積極的社會道德意識

彼特拉克作品中積極的人類社會意識隱含在他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中。他傾其一生去拷問人性、去追尋他理想中的人類道德。因此他得到了深刻的人生啟示和對人類社會變化的感悟,這一切為他贏得了當時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名望和榮譽:14世紀西歐的第一位古典學者和外交家,享譽整個歐洲的桂冠詩人、連接古代世界與現(xiàn)代世界的橋梁、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近代歐洲社會的第一位歷史學家,也是第一位園藝家和第一位登山家等美譽??墒牵热粑覀冎皇前涯抗馔A粼谒@得的各種榮譽、頭銜或取得的這些輝煌的文學成就上,我們就有可能忽視他對人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以及對當時西歐社會變化的思考與探索。彼特拉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力表面上是來自他對大自然美景的感悟與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渴望,實則來自于當時西歐社會變化而帶來的“哲學觀念的演變”和人們的迷茫和彷徨,這些變化直接引發(fā)了彼特拉克對探求當時人們都十分關注的對“人類的內心與外部真理”的渴望。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例證是,在他的傳世名篇《論隱居》和《抒情詩》中既隱喻了他對結束當時西歐正在進行的吉伯林黨與圭爾弗黨沖突的渴望,同時又帶有奔放的情感抒發(fā)和心聲:

賜給我平靜吧,噢,殘酷的思想!

愛神、命運女神和死神在我還未能

識別出心中其他敵手的時候,

就已圍困了我心房的大門。

難道你嫌這樣做得不夠嗎?

(《抒情詩歌集》,274)

彼特拉克作品中的社會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他通過對大自然美景的描寫來抒發(fā)他愉快的心情、表達他對人類社會變化所持的積極的態(tài)度。例如,在《田園歌集》中,雖然讀者看到的是宗教文學中那種以排列完整的時間順序來展示現(xiàn)實生活的傳統(tǒng)描寫方法,但可以從中明顯地感覺到他對當時人們生活態(tài)度的肯定、對未來人類社會中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盼望。下面這首詩中就包含了他對人的豐富精神世界與思想意識的期盼、對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愛情、對讀書帶來的內心感受、從事園藝的心得體會等日常生活內容的描寫:

我正要告辭離去,

你將它送給了我,

我的慰籍和旅伴……

(《韻文體信札》III,5)

彼特拉克的詩歌和信件表達的是人們從簡單的生活中獲得的無盡快樂;他的詩歌描寫的是大自然中撼人心魄的美景、人們游歷奇幻意境的經(jīng)歷、身居異國的艱辛與坎坷、無法逃脫的死亡命運和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等內容,例如:

天?。∥疫€要忍受什么樣的苦難???

為什么無情的命運又將我降至人間?

我看見時光在世界衰落中匆匆前去,

我看見周圍眾多的青年、老人一命歸天,

世上似乎沒有安全的福地,

也沒有避風的安全的港灣,

我向往的解救眾生之道更是難以尋覓。

(《韻文體信札》I,14)

從表面來看,這些帶有明顯的中世紀宗教文學特征的話語述說的是人類內心世界的脆弱與命運的殘酷無情,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人們對“上帝之愛”的向往。但是如果從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描述其實展示的是當時西歐社會變化所造成的人們精神和思想的彷徨。不僅如此,在這些信件中還可以看到,彼特拉克多次談到當時西歐很多文人志士在苦苦追尋的“人生與真理”,其中最感人的就是他對意大利的謳歌與贊美:

“萬歲!這片蒙上帝垂愛的土地,

萬歲!這片最神圣、最安全的福地”

(《韻文體信札》III,24)

此外,彼特拉克還根據(jù)宗教文學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把意大利作為該信札的收件人。其中既有他對當時意大利的社會現(xiàn)實的感慨,又有他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勸誡與提醒。正是因為這一點,彼特拉克被尊稱為“掀起新的研究古典人文學科熱潮的人”,和歐洲后人所稱的“最早的真正現(xiàn)代人”。

二道德觀念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

除以詩喻物之外,彼特拉克還十分擅長以詩歌作為理解人類社會運行和社會變化的手段。在《我的意大利,說你美麗又有何用?》這首詩中,他以當時市民階層中普遍使用的俗語,描寫了人們生活中的樂趣和喜悅心情,進而表達了他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真摯情感。這首詩歌也被認為是西歐近代第一首以俗語寫成的愛國詩篇。這首詩歌不僅代表了彼特拉克對人與社會認識的加深,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社會形成的過程。雖然這些與中世紀宗教文學相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他觀察的角度與觀察視野卻已經(jīng)與教會宣傳有了根本差異。他開始從人而不是神出發(fā)看待一切,他的思想觀念、思想意識都已經(jīng)具有了明顯的人性特征與近代意識。

不僅如此,在論述人性與大自然美景的過程中,彼特拉克將人性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加以考察,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但丁作品中的那些關于人與社會的沉悶的描寫與消極的評價。他將當時變化了的西歐與教會統(tǒng)治時期的沉悶的西歐進行對比,以人的高貴的精神世界為依據(jù),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景及其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躁動不安的內心與教會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桎梏之間的沖突與對立。彼特拉克認為高貴的人性、高尚的道德是人類獲得救贖的關鍵。這說明當時的彼特拉克不僅在精神方面擺脫了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思想的束縛,同時他已經(jīng)開始了從人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其中體現(xiàn)的是西歐社會的變遷對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德觀念的影響。

從文學分析的角度來看,彼特拉克的不凡之處在于,他能夠把一個塵世中卑微的心靈與西歐社會和人類的未來結合在一起來觀察,反映出的是他對當時西歐社會變遷的感悟和他對人類道德進步所做的深刻的反思。阿蘭?布洛克(Alan Bullock)認為:“他(彼特拉克)曾指責經(jīng)院哲學,指責它所告訴人們的是那些對于豐富人們的生活‘沒有任何貢獻的東西’”?!凹词顾鼈儚睦碚摻嵌葋碇v是正確的,但這些東西對于當時人們要苦苦探求和回答的‘人的本性,生活的目的,以及走向哪里’這些問題卻沒有任何幫助?!币驗樵诒颂乩丝磥恚F(xiàn)實社會中的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均需要靠人的理智來分辨;需要依據(jù)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來識別。人類面對塵世時,不能無動于衷,不能無所作為。因為不是顯赫的權勢和地位而是高尚的人性才能夠為人帶來高貴與榮耀。只有高貴的人性才是引導人們不斷努力,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而對于人性之美、世界和平與幸福的不斷追求才是促使人類社會不斷前行的動力。查爾斯?群克斯(Charles E.Trinkaus)認為,這些觀點是“他對古典哲學思想傳統(tǒng)的繼承與在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睆倪@個角度出發(fā),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彼特拉克之偉大,不僅在于他對14世紀的歐洲文化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更在于他的自我意識的提高和他對西歐社會變化的關注與思考。

三對未來的向往預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

在解說人類道德與西歐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彼特拉克不僅展示了豐富而細致的關于人性與人類情感的解說,而且他的作品中還充滿了對人性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強烈期盼。他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當時西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與道德意識足以說明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些描寫現(xiàn)在看來并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如果從當時西歐社會變化的大背景下來看,其中卻有很多超出了基督教神學觀念和教會學說為人劃定的思考與觀察的范疇,其表達的是一種明顯的近代社會意識與近代文化的觀念,即文學分析上所說的精神表達的張力。他也因此而被稱為“西歐近代第一人”。

第8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華茲華斯 《孤獨割麥女》 詩歌理論 想象力 情感

一、引言

華茲華斯是早期的浪漫主義詩人,著名的“湖畔派”詩人之首。早年曾就讀于家鄉(xiāng)考克茅斯附近的一所學校,當?shù)毓妍惖淖匀伙L光深深地影響了本來就鐘情自然的他,這在他的許多詩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證。后入劍橋大學學習,期間曾徒步游歷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地,深受法國大革命和啟蒙主義的影響,后因拿破侖的復辟和專制統(tǒng)治而陷入對民主理想的迷惘,自此之后,在其妹多蘿西的幫助下定居湖區(qū),從大自然中尋找慰藉。華茲華斯積極踐行他提出的浪漫主義詩歌理論并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好詩,如為我們所熟知的《致水仙》、《每當我看見天上的彩虹》、《孤獨割麥女》和《我們七個》等。本文試從《孤獨割麥女》入手,發(fā)掘華茲華斯的詩歌理論在其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從而總結出詩人在質樸語言下所掩蓋的深沉情感。

二、華茲華斯詩歌理論簡介

華茲華斯之前出現(xiàn)的彭斯和布萊克,一位謳歌其故鄉(xiāng)蘇格蘭的鄉(xiāng)村生活,一位通過無窮的想象力為其詩作蒙上了一層神秘主義色彩。雖然這兩位詩人的詩作都有浪漫主義的風采和色澤,但是直到華茲華斯的出現(xiàn),浪漫主義詩歌才真正的開始。華茲華斯在1798年與好友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謠集》,標志著浪漫主義詩歌在英國的崛起。當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古典主義文學傳統(tǒng)時,習慣了充斥全文的工整對句、連篇對仗時,這部詩集的出現(xiàn)無疑會引起強烈的反響,褒貶不一,但責難遠多于贊揚。然而華茲華斯絲毫不介意,反而在接下來的1800年出版的第二版的序言中更為詳細的闡述了自己的浪漫主義詩歌理論。他認為,好詩應該是經(jīng)過在寧靜中追憶的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詩歌應該用最自然最普通的語言描寫普通事物和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又要賦予其“想象力的色澤”;詩人的作用偉大,他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衛(wèi)者,支持者和維護者,他所到之處都播下人的情誼和愛”。但他又不高高在上,而是在群眾中進行“人對人談話”的一個普通成員。

以上并不是序言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1.詩人抨擊了之前的古典主義詩歌語言浮華,程式死板,不屑與下層人民為伍之弊端,提出寫詩要寫普通人的生活,詩歌語言要用普通人說的語言;2.指出詩人作用的偉大,他要發(fā)揮想象力來了解這些普通人普通事中所蘊含的人類共有的情愫,并用簡單樸實的語言重現(xiàn)出來,或者可以這樣說,詩人的任務就是作為一個真正生活的觀察者而存在。3.強調情感的重要性。像想象力一樣,這是詩人需要具有的一個特質。這里說的情感并不是那些工整的對句表達時的遮遮掩掩,也不是人們觀念中認為的感情泛濫,而是純純粹粹,自自然然。以上所說的幾點其實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語言是載體,想象力和情感是鏈條,他們共同服務于詩人想要表達的主題。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具體詩作來分析華茲華斯是怎樣體現(xiàn)以上幾點的。

三、《孤獨割麥女》分析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的序言里提出:“這些詩的主要目的,是在選擇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節(jié),自始自終竭力采用人們真正使用的語言來加以敘述或描寫,同時在這些事件和情境中加上一種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在心靈的面前?!痹娙酥越吡χ鲝埵褂闷胀ㄈ说恼Z言,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去寫詩,一是因為當時的詩歌幾乎已經(jīng)陷入了純粹工于語言藝術的泥潭,二是與他所努力尋求的人生真諦是分不開的。詩人從小熱愛自然,崇尚簡單的生活,之后的革命更讓他失望,讓他想重回自然的懷抱去繼續(xù)他曾經(jīng)所鐘愛的淳樸的普通人的生活。華茲華斯內心充滿了對自然真摯的愛,他主張詩人必須用感官并不帶有任何思想地去感覺自然。并且,在他看來,對人類的愛是對自然的愛的延伸,對自然的愛必然導向對人類的愛。所以,他從他所熱愛的自然與普通人的生活中汲取靈感,用普通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最真摯的情感。比如說廣為傳頌的《孤獨割麥女》:

這首詩寫于華茲華斯創(chuàng)作力最為旺盛的十年間,是《露西》組詩中的一首抒情短詩。它采用民謠體寫成,語言簡單,詩風淳樸自然。詩中描寫了一位蘇格蘭少女獨自在鄉(xiāng)間勞作,邊割麥子邊唱歌的畫面。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場景,讓我們來看詩人是怎樣把它描繪的那么生動的:

你瞧那孤獨的山地少女!

那片田野里,就只她一個,

她割呀,唱呀;――停下來聽吧,

要不就輕輕走過!

她獨自割著,割下又捆好,

唱的是一支幽怨曲調;

你聽!這一片清越音波

已經(jīng)把深深山谷浸沒。

詩的一開頭就用一個祈使句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或者是現(xiàn)場的聽眾就在他的身邊,他接著告訴我們,在這廣闊的金黃色的麥田就只有姑娘一個,靜靜地割麥,獨自吟唱,清越的歌聲在空闊的山谷中回蕩。他請我們要小心些,不要打斷少女的美妙歌聲:

夜鶯也沒有更美的歌喉

來安慰那些困乏的旅客――

當他們找到了棲宿的綠洲,

在那阿拉伯大漠;

在赫布利底――天邊的海島,

春光里,聽得見杜鵑啼叫,

一聲聲叫破海上的沉靜,

也不及她的歌這樣動情。

詩人開始展開他豐富的想象力,為我們描繪了兩幅不同的圖畫。地點的遼遠讓我們的思緒禁不住跟著一起飛揚,而姑娘的歌聲又使我們明白我們身處何地,世界仿佛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掩蓋之下的是姑娘空靈清越的歌聲。詩人還用了夜鶯、杜鵑這兩種以叫聲動聽出名的鳥兒來襯托,讓我們感覺姑娘的歌聲更加的動人心弦。這所有的一切都很容易激起我們心中的詩意聯(lián)想,讓我們在美妙的想象中體會自然的美好,純真的美好。就像濟慈那句話:真即是美,美即是真。姑娘這種沒有受過塵世污染的歌聲是最真切的,最純樸的,亦是最美的。這就是普通人生活中所蘊含的質樸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歌聲這么美,那它吟唱的是什么內容呢?

誰能告訴我她唱些什么?

也許這凄婉歌聲是詠嘆

古老、遙遠的悲歡離合,

往昔年代的征戰(zhàn)?

要么是一支平凡曲子,

唱的是當今尋常小事?

常見的痛苦、失意、憂愁――

以前有過的,以后還會有?

這是對姑娘歌聲內容的揣測?;蛟S這歌聲是對遼遠古代,對某次宏大戰(zhàn)爭場面的歌唱,歌唱那些生離死別,悲歡離合;又或許根本沒有那么遙遠那么恢宏,只不過是平淡的生活,柴米油鹽而已。因為詩人聽不懂姑娘的方言,只能發(fā)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通過歌聲曲調的豐富變化來猜測歌的內容。詩人只不過是路過此地,而割麥這種場景很是常見,但詩人卻完全沉浸其中,對其進行了優(yōu)美的重現(xiàn)。特別到了最后兩句“常見的痛苦、失意、憂愁――/以前有過的,以后還會有?”,用了“痛苦、失意、憂愁”三個詞,讓我們的心情也跟著詩人慢慢的沉入低谷,禁不住跟著詩人一樣對普通勞動人民深深地同情。這段內容所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詩人對普通人和普通人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也體現(xiàn)了詩人超越一人一事的人道主義關懷。凄美的歌聲似乎永無止息,詩人禁不住沉浸在其中,聚精會神,“一動不動”:

不管這姑娘唱的是什么,

她的歌仿佛沒完沒了;

只見她一邊唱一邊干活,彎腰揮動著鐮刀;

我一動不動,悄悄聽著;

及至我緩步登上山坡,

那歌調早已寂無聲響,

卻還在心底悠悠回蕩。

不知不覺中,詩人已經(jīng)登上了高高的山崗,這時他才明白姑娘已經(jīng)從他的視野之中消失,歌聲也“早已寂無聲響”。但是詩人依舊能夠回味,因為它已經(jīng)存入了詩人的心里,“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和姑娘的歌聲一起存入詩人的腦海的,還有此時此景。這和另一首詩歌《水仙花》頗為相似,同樣體現(xiàn)了詩人“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一詩歌理念,只不過《水仙花》是“追憶”,而這首是現(xiàn)場描寫。不過同樣的達到了凈化人的心靈,給人以美好情感體驗的效果。

《孤獨割麥女》這首詩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少女在田間勞作的優(yōu)美淳樸畫面,伴隨著的還有姑娘凄婉的歌聲,取材于實實在在的生活,所以給我們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這是詩人對普通人的生活細致觀察的結果,同時用普通人的語言表達了出來。然而這種語言非但沒有讓我們感到過于簡單,反而會給我們一種感覺,感覺它們像彭斯的詩歌一樣有著雨后泥土般的自然的芳香,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臟亂。而且,詩人并沒有停留在這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層面,而是傾入了自己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人類所共有的對美好事物的渴望,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引起了我們的強烈共鳴。

四、結語

華茲華斯熱愛恬淡寧靜到的鄉(xiāng)村生活,他突破了傳統(tǒng)詩歌的桎梏,用自然質樸的語言描繪著普通生活中的人與事,傳遞著自己的感受,這使得他的詩呈現(xiàn)出樸素清新,渾然天成的面貌。在《孤獨割麥女》中,我們能體會到詩人注重觀察和感受,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簡單樸素的語言,描寫普通人的生活,從而反映人類共有的基本情感。在閱讀華茲華斯時,我們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即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經(jīng)歷,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斷的說:“我知道這一點,因為我有這樣的感受?!庇袝r華茲華斯向我們揭示了一些我們以前還沒有意識到的東西,于是我們便會說:“我雖然不知道那一點,但我感覺到了?!边@就是華茲華斯詩歌語言的魅力,它說出了我們想說卻說不出的話,讓我們在大呼過癮之時,心靈上的陰霾也被一掃而光。這與我們經(jīng)常說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有異曲同工之妙。華茲華斯的詩歌開創(chuàng)了新鮮活潑的浪漫主義詩風,對英國后來的詩人如濟慈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也跨越了國界,其詩歌為無數(shù)的中國讀者展開了一幅幅絢麗的畫卷。

參考文獻:

[1]楊德豫.華茲華斯詩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錢清.英國19世紀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孫建.英國文學辭典?作家與作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趙光旭.華茲華斯“化身”詩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第9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 詩歌教學 價值

新課程理念是一種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先進教育思想,以此來指導小學詩歌教學就能體現(xiàn)其主要意義。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詩歌教學能培育學生的詩性智慧;詩歌教學能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1.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新課標如此關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由審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一方面學生作為完整的有機生命個體,審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種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實現(xiàn)學生的完滿人性,審美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在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中,審美有助于學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課標的一個最偉大之處,便是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本理念。特別是當前學生的審美意識被應試的功利意識所屏蔽,呈潛在狀態(tài);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想象力的遲鈍和匱乏,審美能力、審美情趣有待提高。所以,加強小學詩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詩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與審美心理張力成正比,審美心理引起的張力越大,審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經(jīng)常得到一定強度的實踐鍛煉就會增強素質和有所發(fā)展,反之就會衰老,會遲鈍或萎縮一樣,學生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就必須接受一定強度的審美實踐活動,詩歌閱讀便是這樣的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它為學生審美實踐的有效鍛煉提供了一個絕好機會。詩歌以其淺白性、直觀性、受控性特點成為一種最高的藝術,它無疑是切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路徑。

1.2 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詩歌幾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夠強烈地喚起學生的審美需要,它所展現(xiàn)的美恰恰是通過學生的審美實踐付出一定的審美勞動得來的,所以會讓學生刻骨銘心,甚至終身難忘,從而使學生“嗜美上癮”,其審美意識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強化。所以,要養(yǎng)成和培養(yǎng)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詩歌教學是最好的途徑,詩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2.詩歌教學能培育學生的詩性智慧。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教學建議中又強調: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在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詩性智慧作為一種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類的各個歷史階段因被賦予不同的內涵而使之顯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和風貌,但是一直以來貫穿始終的想象性、創(chuàng)造性卻亙古未變。詩性智慧是一種以想象為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結果是創(chuàng)造。想象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功能,因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與記憶基礎上的一種表象運動,它不是物體的復現(xiàn),而是對物體進行重組與再造。想象在其本質上也是對于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來思維。在想象運行的過程中,由于頭腦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會生發(fā)出許多新的變化,這直接帶來思維的創(chuàng)新。

2.1 從詩歌的本體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詩性智慧。詩歌離不開想象,情感性、音樂性、想象性是詩歌的三大本體特征。想象是詩歌的本體,必不可少。詩從根本上說,是生活的反映,但絕非是生活的如實描寫,而是一種想象的描寫,比如說“這個少女很美麗”就不是詩,“少女如花”這一帶有想象性的言語便具備了詩歌的質素。因此,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浮想聯(lián)翩,離不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2.2 從詩歌的閱讀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詩性智慧。欣賞詩歌的過程是一個展開想象的過程。詩歌是一個意象符號系統(tǒng),意象是其基本構成單位,上至原始詩歌,下至當代詩歌,都離不開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導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詩味的成分也就越濃,有沒有意象是詩與非詩的根本區(qū)別。意象的存在形態(tài)是人腦中的一種情感表象。詩歌中的意象,無論是人神鬼怪、飛禽走獸,還是鳥魚花香、湖光山色、人間仙境等等的呈現(xiàn)都必須借助于人們的想象才能在腦海中映現(xiàn)出來。通過想象,詩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疊合,直至成為意境。所以,要欣賞到詩歌的內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須借助于想象,對詩歌的意象進行閃現(xiàn)、組合、轉換與再創(chuàng)造,才能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立體畫面,把潛在的意象浮現(xiàn)出來,最終享受到詩歌的意象美、領略到詩歌的意蘊美。

3.詩歌教學能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新課標之所以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因為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生命意識,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動力資源;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人文情懷,為人的發(fā)展營造了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背景;人文精神作為一種超越品格,為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一種高遠的人生理想境界。當代學生的社會、人生意識在精神沙漠的風暴影響下,拜金主義進一步深入人心。在強大的物欲刺激氛圍中,學生出現(xiàn)了所謂的“四無主義”現(xiàn)象,即無氣魄、無關心、無感動、無責任。這樣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們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去關注和建構健康向上、充滿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養(yǎng)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