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教育理論與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理論與實踐

第1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教育理論教育實踐阻隔本文主要分析了導致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阻隔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主觀原因是人為的、偶爾的、可以避免的,本文主要從教育理論研究者、實踐者、教育理論和教育評價體系四個方面提出了一些見解,希望能盡量消除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阻隔。

在我國,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分別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但兩者之間又存在一定的阻隔,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不僅影響教育理論研究的價值和應用,也不利于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產業(yè)的發(fā)展,有必要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阻隔進行一定的分析和反思。

一、產生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阻隔的原因

(一)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受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影響導致產生阻隔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存在著客觀的、內在的矛盾因素,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無法避免的。在發(fā)展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客觀規(guī)律決定了兩者之間一定存在以下幾種情況:教育理論比教育實踐超前;教育實踐比教育理論超前;兩者基本同步發(fā)展。產生這三種情況都是正常的,而只要兩者之間不同步就會產生阻隔。另外,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發(fā)展各自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同時代的科技、政治、文化等的發(fā)展水平,人們的思維認知能力等,這就導致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必然存在阻隔現象。

(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受主觀影響導致產生阻隔

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人為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爾出現的,是可以通過人們的重視和改進從而盡量避免的。

1.教育理論研究者

教育理論研究者是教育理論的提出者,其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教育理論的水平。在實際工作中,教育理論研究者常常只重理論研究,而將實踐與理論隔離開來,加上遇到一些難以操作的教育實踐時,他們往往避而無視,一些教育理論研究者在思想上就沒能重視實踐,他們認為教育實踐與己無關,這就使得教育理論在一開始提出時就嚴重地與教育實踐想脫離。其次,有些教育理論研究者過于看重經驗以及主觀、機械的總結,當時過境遷時他們依然沿用之前的教育理論。另外,有些教育理論研究者沒能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研究真正適合我國發(fā)展的教育理論,面對國外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時,他們往往不加甄選,一味套用,導致出現不符合我國國情和我國教育實踐的教育理論。

2.教育實踐者

教育實踐者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認知在教育實踐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情況中,往往由于教育實踐者的各種主觀行為導致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產生阻隔。

有些教育實踐者認為自己的想法夠完美,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套理論比專家的教育理論更為有用,從而在實踐中完全由著自己的個人理論去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忽視了教育理論的作用,但實際上教育理論能更全面、抽象地揭示客觀實踐規(guī)律,由于教育實踐者的自負,導致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出現阻隔。還有些教育實踐者缺乏對教育實踐發(fā)展的敏感度,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只知道一味模仿別的教育實踐者,或者抓住過去的一套守舊的、不合時宜的教育理論不放,這樣也使得教育實踐和教育理念出現阻隔。再如,有些教育實踐者雖然擁有最新的教育理論知識,但是具體實踐能力卻比較低下,影響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

3.教育理論

在教育理論方面也存在一些影響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相結合的問題。首先,我國的教育理論規(guī)范不夠完善,一些教育理論術語和用語從定義到外延都顯得模棱兩可,為教育實踐的發(fā)展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另外,在教育理論中常常將現實與理性混淆,理論中期望實現的目標往往被當作已經能實現的目標來對待,這樣也無形之中增加了實踐工作的難度,導致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出現阻隔。

4.教育評價制度

整個教育行業(yè)的評價制度對教育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有明顯的作用。如果教育行業(yè)對老師的評價指標單純以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來考量,那么老師就會進而把這個評價標準轉移到學生身上,這樣在重視升學率的同時,很難真正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引導相符合的教學實踐。

二、避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阻隔的方法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相互脫節(jié)不僅浪費了教育理論,也阻礙了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育理論研究者的實踐能力

教育理論研究者應該重視教育實踐,在確保一套新的教育理論推行之前,理論研究者應該首先身體力行將教育理論應用到教育實踐中,驗證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還應該擴大自己的教育視野,避免經驗主義和書本主義,應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與實踐相符的教育理論。

(二)提高教育實踐者的理論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

教育實踐者應該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自己對教育產業(yè)發(fā)展的敏感度,學習最新的與當前實際相結合的教育理論,同時教育實踐者應該積極培養(yǎng)自己的實踐能力,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

(三)完善我國的教育理論規(guī)范

應該加強我國的教育理論管理,對其中一些模棱兩可的、不利于實踐應用的概念和定義進行完善和補充,同時應該深入研究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應用,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真正地融會貫通。

(四)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評價體系

由于教育評價體系對于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它直接引導老師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學生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實踐行為。我國的教育產業(yè)應該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評價體系,使教育理論真正與教育實踐相結合。

三、結語

我國現行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阻隔,產生這些阻隔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消除這種阻隔,真正實現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相互結合。

參考文獻:

[1]王木丹.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第2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軌,一直是困擾著人們的一個問題。由于人們常常關注于實踐與理論的一致性,卻忽略了它的內在差異,這就導致兩者脫節(jié)。而教育技術對教育理論是實用,對教育實踐是批判的,這是實踐轉向理論及實踐創(chuàng)新的前提。

關鍵詞:

教育技術;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干系

教育技術,是作為學科研究對象的一門技術。在美國,教育技術是在教育領域的面目出現的;而在中國,教育技術則被視為學科的研究對象。而且從事實上理論指導實踐不是必然的,無條件的,它一定是在人們的知行統(tǒng)一下找到一個媒介進行兩者的相互轉換,而這則者需要技術的支持。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康德通過判斷力(或理性)對休謨法則的解決,以及杜威的實用主義技術觀,都從側面說明了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

(一)理論與實踐的差異

理論與實踐的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是人們常常因為內在的一致性而認為它們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高于實踐”,而人們過于強調它們的效果因而忽略了它們內在的差異。而這里的差異,是指它們內在的東西并不是一一對應的。人類對于理論與實踐的往往是求同的態(tài)度而忽視了它的差異。如柏拉圖的理念論,他把世界上的一切現象看作是理念的模仿和分有,理念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據。言下之意就是,理論是實踐的依據,我們怎么做就看理論怎么說,理論與實踐內在又是一一對應的。特別是近代科學的運用,更是把這種理論推到了極致。1869年,門捷列夫根據原子量的變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斷定金的原子量要比鋨、銥、鉑大,并用元素周期表糾正了原先錯誤的金的原子量,后人還根據這個元素周期表發(fā)現了一些新的元素。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從而也發(fā)給了人們錯覺,認為理論反應了實踐,實踐與理論又一一對應。理論是否能夠貫穿實踐?柏拉圖推行他的《理想國》經歷就能夠說明?!独硐雵纷鳛榘乩瓐D最著名的代表作,通過與蘇格拉底的對話,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教育、文藝等多方面的問題,并以理念論為基礎,構造了一個理想國家的系統(tǒng)方案??墒?,過去了兩千多年,他的理想國并沒有建立起來,理論與實踐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它們內在存在著差異。這里我們講的理論與實踐差異是講的好的理論能夠解釋實踐,但好的理論不一定指導實踐。

(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差異

《教育研究》雜志在1991年第5~11期(第10期紀念陶行知誕辰100周年暫停)開辟了“教育理論與實踐”專欄,其中很多文章都涉及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差異問題。如扈中平與劉朝暉指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是雙向的,既有理論工作者不關心教育實踐的原因,也有實踐工作者輕視理論的原因。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于教育理論投入過高的期望,而教育理論往往又不能指導教育實踐的進行,又受到社會的各方面的制約。

(三)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媒介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存在差異這個觀點已有定論,關于如何調節(jié)兩者之間的差異問題,這也是諸多學者所研究的問題。吳康寧在《對我國教育理論發(fā)展的思考》中專門提及了理論溝通實踐的途徑,他提出教育活動模式可擔當這一功能。他認為教育活動模式包括三個部分:對特定教育活動模型的呈現,對解釋該模型的運行規(guī)律的闡述以及對具體的操作程序的說明。這也是理論描繪了一個理想世界,把復雜的現實精簡了,形成了邏輯上的統(tǒng)一,而實踐則是要面對一個無限復雜的世界,沒有了邏輯上的統(tǒng)一。但是現實又要把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系起來,可是這兩者之間又存在著差異,人類的知行統(tǒng)一又要它們聯系在一起。這二者該如何的相互轉換?技術就是這兩者的媒介,將二者相結合起來。

二、作為媒介的技術

(一)技術的特點

技術作為理論和實踐的媒介,有它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自身性和合目的性。而教育技術也具備這些特點。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指,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在相互轉換的過程中,教育理念的運用和教育實踐對教育理論的超越。在以往的教育中人們秉承“理論高于實踐”的宗旨,把教育實踐向教育理論看齊,信封教條運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實踐不適應理論,歸結于理論的錯誤。而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則是把兩者的不相適應,相互的聯系在一起。這也說明無論理論與實踐多么不適合,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的運用,讓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而它的運用也是因地制宜的。技術的自身性指要自身參與進去,它包括了兩個因素:工具手段和自身技巧。理論在形成的過程中,為了能更適應多的情景,會把不利于理論的情景因素剔除,而人參與進情景中能把理論忽視掉的部分補充進來,從而使理論在不同場景發(fā)揮作用。而實踐到理論的過程,則需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復雜的現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畢竟實踐本身不是理論。技術的合目的性指人類在活動與生俱來的東西??档略凇杜袛嗔ε小分刑岢龅?ldquo;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則”是判斷力的一個先驗原則,所以合目的性在康德哲學中非常重要。合目的性不是自然的,它人們在尋求多樣統(tǒng)一所附加上去的,通過多樣的工具手段,最終采取何種工具,取決于工具使用者解決何種問題,這就是合目的性的作用。

(二)作為教育媒介的特點

教育技術對教育實踐是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這是實踐轉向理論的前提,也是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的前提。教育實踐中通過實踐的考察和探尋,進行生層次的分析和探討,然后為教育理論提供素材。通過自身的內在的思考,思想內部的沉淀,在工具使用中的觀察、揣摩、關照與感悟。而實踐也在這種批判中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就是實踐的創(chuàng)新。教育技術對教育理論是實用的,這是理論轉換實踐的前提。從技術層面上來看,理論它本身就是個工具,教育研究的時候為其提供一個研究的方向,構建起一個支撐的框架。理論不是終極性的,它是不斷在調整的,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教育技術加深了對教育理論的更深的認識。而教育技術就是在使用理論的過程中加深對教育理論的了解,這也不是簡單的教育學所能做到的。教育技術對工具是批判的,從根本上,實踐對理論是反作用的?,F在的信息技術分為通用和專用之分,實踐對技術的篩選。信息技術一旦具有強制性,那么它會對實踐的復雜性造成傷害。技術工具具有意向性,它的創(chuàng)造者和開發(fā)者的一向一旦不受控制,那么會造成實踐的傷害。

(三)教育技術與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

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人們又要求它們統(tǒng)一,教育技術的出現連接了兩者。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育技術,不再是不被人們所注意,它與教育理論和實踐所結合在一起。技術的發(fā)展使實踐和理論不再是單一的一體,由教育技術進行對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研究,及其三者這間的相互作用。

三、結束語

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兩者存在的矛盾無疑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大問題,通過對教育技術和教育研究與教育理論者三者關系的探討。進一步地了解到教育技術對二者之間的關系,而教育技術對兩者的聯系和互補,改變了教育實踐與教育技術的內在的矛盾。使其實踐與理論的內聯系在能夠一一相對應,而不使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脫節(jié)。

參考文獻:

[1]來鳳琪.論教學設計和學習理論對教育技術研究的關照[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4):35-42.

[2]楊開城,張曉英,王斌.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教育理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01):9-16+93.

[3]王良輝.論教育技術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中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8):26-34.

第3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1目前我國中職機加工專業(yè)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教師隊伍的問題,在中職實踐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從校辦工廠中轉型出來的,可能缺乏理論基礎,也沒有經過嚴格的教師技能培訓和考核,在理論環(huán)節(jié)上比較缺乏。另一部分就是直接從大學畢業(yè)出來的大學生當中職教師,他們沒有經過實踐的鍛煉,講授只能停留在理論環(huán)節(jié)。這就導致了中職機加工教師隊伍中缺乏“雙師型”的教師,同時具備理論功底與實踐能力的教師還是少數,數量不能適應實踐教學的需要。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中職隊伍中普遍存在著兩種教師,即會做不會講和會講不能做兩種類型,無論是哪種類型都不能適應實訓教學的需要。中職教育要求教師既能從事課程教學,又能夠指導學生有效開展實踐。因此培養(yǎng)“雙師型”的隊伍迫在眉睫。其次是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不成熟,機加工實踐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從現實實踐中來看,以往的加工行業(yè)都是分散獨立的,零件加工不成體系,同一個機器的零件往往在不同的工廠生產,因此機械加工行業(yè)也呈現零散的特點,各個工種之間缺乏相應的配合。要建立一所華麗的大廈,必須依靠設計師、工匠等多個工種的緊密協(xié)調和配合才能完成,機械加工業(yè)也是一樣,系統(tǒng)的了解加工實踐,對于整體的、統(tǒng)一的機器進行深入了解,不僅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比單一的工作,重復的內容操作更能吸引學生。最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機械加工的技術要求會越來越嚴格,為了讓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能夠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提高教學質量。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以往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從單純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向引導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方向過渡,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努力挖掘潛力,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的需求。

2機加工教學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的途徑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F代課堂教學不再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動性,而是強調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從教師讓學生學變?yōu)閷W生自己想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從最初的領導者變?yōu)楝F在的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集思廣益,將個人的創(chuàng)作性與實踐結合起來。機加工雖然大部分時間是按照磨具做東西,但是也忌諱墨守陳規(guī),固步自封,這樣的加工永遠是學習比人,而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F在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往往是學習有現成的模型可以看見或者現實生活中已經有實物可以參照,學生們只需模仿而無需創(chuàng)作,但是時代在呼喚靈感和創(chuàng)造,中國也在由“中國制造”轉變?yōu)椤爸袊鴦?chuàng)造”,我們的機加工實踐一定與要這樣的趨勢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哪怕是對零件進行一個簡單的改造或在外形上能夠與眾不同,都應該給予學生鼓勵。

2)注重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而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團隊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成績,達到最優(yōu)目標。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將學生分為幾組,每組3-5人

成立一個學習小組,教師將任務布置下去,給每組規(guī)定項目任務。例如我們需要進行一個小型模擬刨床的實踐,教師先帶領學生將刨床的結構功能,主要特征和操作過程講解清楚,然后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大大提高,這比教師一個人連講帶做效果好的多。學生以組為單位分工協(xié)作,能夠有效的彌補個人的不足,有些同學在講解理論時可能一知半解,又不好意思主動提問,小組協(xié)作可以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向同組的學生學習請教,這樣既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有給學生充分的自,學生們常有“翻身農奴做主人”的感覺,學習興趣大大增強,學習的效果也明顯。

第4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理論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7-0028-03

筆者認為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應存在著一定有效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經漫長曲折的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認識的不斷積累探索,試圖尋求突破長期困擾我國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乏力的瓶頸。

一、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理論的內容

創(chuàng)新能力由興趣、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五大要素組成。[1]五大要素相互依存,興趣、批判性思維是基礎,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力是活力,創(chuàng)造力是歸宿。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理論的基礎要素來源于世界各國廣大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認知理論家、教育研究人員、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的長期研究和教育教學實踐,而理論的初步整合成形卻來自于筆者長期的不懈研發(fā)探求之中。

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理論的基本模式

(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

“播興趣的種―發(fā)批判性思維的芽―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根―開想象力花―結創(chuàng)造力的果?!盵2]

1.播興趣的種?!芭d趣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tài)度和情緒?!盵3]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鯓佑心康?、有針對、有計劃地激發(fā)學生興趣,這是體現教師的基本教學素養(yǎng)、教學思想、教學智慧、教學責任心、知識面廣博的重要因素,只有學生對當前情景感興趣,并主動走進來,真正有意義地學習才算開始,將興趣的培養(yǎng)形成一種教學習慣、學習習慣,這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和衡量其是否優(yōu)秀或稱職的前提。有學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興趣關注兩點:內在需求和發(fā)掘知識本身的魅力。訓練學生興趣還需注重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知識鞏固、自主學習的過程。同時作為教師,如何保護、尊重、捍衛(wèi)學生可貴而又難得的興趣和好奇心(興趣的另一形式),更是一種神圣的歷史責任和使命。筆者認為興趣有兩大屬性:先天性和后天性。興趣的先天性是指個體興趣與生俱來的鮮明個性特質,持續(xù)性強,具有普遍性。興趣的后天性是指個體后天通過知識學習積累,創(chuàng)新意識的不斷積淀,在強烈問題意識的推動下,在強烈求知欲望的驅使下而自然生成的,這是興趣形成的最高境界,也是產生創(chuàng)造力的前奏曲,具有個別性。而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恰當的、科學的激趣方式,激趣引思、激趣開放、激趣生成、激趣引導,這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最高境界。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孤品,其成長過程不可能一樣。美國學者認為:“學校教育是比較適合某些人格類型的人。”[4]激發(fā)興趣是引發(fā)學生多向心靈共振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對學生而言興趣需要引導、培養(yǎng)、激發(fā),對有的學生,興趣是脆弱的,更需要呵護甚至捍衛(wèi),就學生未來發(fā)展而言,執(zhí)著的興趣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教學是一種手段,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興趣的播種機,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的興趣差異就是學生的個體差異??上攵谝粋€沒有興趣的環(huán)境中要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材,無異于天方夜譚。在大腦的巨大寶庫中,興趣就是發(fā)現大腦天賦、潛能、智慧的探測器和尋寶器。興趣是夢想的起點,創(chuàng)新的基礎。

2.發(fā)批判性思維的芽?!芭行运季S是指那種能抓住要領,善于質疑辨析,基于嚴格推斷,富于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盵5]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懷疑”,這恰恰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的關鍵。愛因斯坦曾說過:“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倍幻孕艡嗤?、不盲從、提倡獨立思考,走出奴化教育的陰影,這與我國傳統(tǒng)教育相悖,也與我國教育的某些現行慣例相悖,在某些地方,專制文化已滲透到了各個領域,教育專制已成為扼殺學生思想和異質思維的殺手。當今某些學校教育只教相信不教懷疑,只教被動接受不教主動思考,崇拜權利,迷信權威,奴化教育根深蒂固。能否跨越批判性思維的這道鴻溝,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同時,批判性思維是鑒別興趣、錘煉興趣、甄別興趣、濃縮興趣的重要基礎和必由之路,是能否將興趣點提升為專注點的重要前提條件。沒有思想,教育只能培養(yǎng)庸才,當今社會必定要為過去的荒唐行為買單。批判性思維與其說在篩選、甄別興趣,還不如說是在篩選、甄別發(fā)展方向。在教學設計中怎樣設疑尤為關鍵,一般來講可采用抓住興趣點設疑、抓住疑難點設疑、抓住發(fā)散點設疑、抓住矛盾點設疑,在教學中適時引導、合理布局,大膽鼓勵學生質疑,這是提出問題、發(fā)現問題、引發(fā)思考的關鍵,也是培養(yǎng)其“元認知”[6]能力和問題意識的基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這既是對知識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尊重,更是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造詣的體現。而通過教學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懷疑精神,則是學生體現了對知識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對教師的尊重。要用包容、博大的胸懷、贊賞的眼光、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納、去歸納學生的見解,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不要怕學生犯錯誤,因錯誤可能是正確的先導,錯誤也是一種特殊的強化學習。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對有些設疑問題要留有余地、引而不發(f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延續(xù)。思想是智慧的源泉、創(chuàng)造力的根,而思維的疊加性是未來走得更遠的基礎。讓課堂成為學生最向往的地方的基礎是教師的智慧和思想,而不僅僅是知識。

3.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根?!皠?chuàng)新思維是指超越前人,而有實現可能的進步思維”。筆者認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組成核心和基礎主要是發(fā)散思維與收斂思維。在對興趣、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基礎上,再通過對發(fā)散思維、收斂思維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礎和存在的土壤。也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教學中以一題多解、一問多解、一問多變、一題多論、一題多變、一題多法、一題多用等方法促使思維從單元化向多元化轉化,從一趨多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或以多題歸一、多題一解、多解一問、多個選一、多問一答的方法培養(yǎng)收斂思維等。[7]任何復雜思維都是由若干簡單思維組成,只要將各簡單思維處理好,理順它們之間的關系,那么復雜思維也就迎刃而解。

4.開想象力的花?!跋胂罅κ窃谀泐^腦中創(chuàng)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8]要使創(chuàng)新思維閃耀著智慧的火花,想象力必不可少,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睕]有想象力的思維將是一潭死水,也就是說想象力越豐富,創(chuàng)新思維越活躍,就越有靈性。想象力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源泉,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可以創(chuàng)造世上最美好的東西。想象力是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是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造力的魂。中國教育太需要孕育無數的原創(chuàng)想象力了,而不是太多的相結合。想象力的培養(yǎng)須貫徹兩點:一是尊重個性,啟發(fā)引導;二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豐富幻想、無標準答案、到室外豐富生活,為想象力搭好寬泛的平臺。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豐富想象力、拓展想象力,哪怕它是天方夜譚、幼稚可笑,都是值得肯定的。而當前的教育卻是教師用汗水履蓋了學生的想象力。

5.結創(chuàng)造力的果。“創(chuàng)造力是指能夠產生新的想法和做出新的產品的能力”。[9]創(chuàng)造力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基于興趣、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力的基礎上迸發(fā)出來的智慧火花,它是一種心理品質,也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過程,一種生命的欲望和本能,是頓悟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具有強烈的進取心、求知欲和意志力,它是產生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是區(qū)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所以給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實踐環(huán)境,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條件,[10]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的感覺,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心理基礎,所以學生的課外興趣小組、小課題、小發(fā)明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方法之一。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倡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有兩個條件:一是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出知識來;二是學會別人發(fā)掘的知識。這也是產生創(chuàng)新人才的條件。知識見長的學生要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能力見長的學生要重視知識培養(yǎng),而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生命基因中的學習、創(chuàng)造欲望,這是教育本真的人文歸宿,不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沒有人的發(fā)展,一切發(fā)展都是空談。在科學發(fā)展的道路上任何跟風和模仿是沒有出路的。

(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理論的實踐模式

“激趣引思―開放生成―創(chuàng)造發(fā)展?!?/p>

1.激趣引思。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而興趣又是思考(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清楚主次,否則得不償失。

2.開放生成。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活力,在這里筆者認為創(chuàng)新思維與想象力培養(yǎng)基本同步,道理很簡單,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首先就是先放飛思維,然后在發(fā)散的基礎上再進行收斂或者聯想、逆向……而想象力的培養(yǎng)貫穿其中,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抓住創(chuàng)新思與想象力同步這一特點,同步展開。

3.創(chuàng)造發(fā)展。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歸宿,在這里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個讓學生表現自我的平臺,充分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勃勃雄心和創(chuàng)造欲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自我實現,體驗成功的感覺、創(chuàng)造的神圣樂趣。

(三)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理論的推進模式

“分層推進―分實施―長期積淀?!?/p>

1.分層推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推進模式肯定是不同的,節(jié)奏不同、快慢不同、起點不同構成了推進形式的多樣性。而這恰恰是新課改抓住了方向而抓不住根本的原因。

2.分實施。先激趣引思,后開放生成,最后創(chuàng)造發(fā)展。一步接一步向前發(fā)展,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感覺某一步不扎實,可退回重新開始,切不可急燥冒進。能力的四個發(fā)展階段:(1)基礎性發(fā)展。從出生到初中階段,是能力、知識培養(yǎng)、學習、積累全面發(fā)展的基礎階段。(2)方向性發(fā)展。從高中到了大學階段,將面對一次個人能力的強勢方向選擇、專業(yè)知識積累、學習的方向性選擇,職業(yè)生涯設計,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的作用將凸顯出來。(3)突破性發(fā)展。這是從學校進入社會后最艱難的一個階段,是隨遇而安,還是知難而上,尊重內心的潛在創(chuàng)造欲望而踏上一條前途未知的路,能力的積淀、知識的積累、方向的明確、突破點的選擇,往往是一個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漫長歲月,一旦突破,將勢如破竹。而漫長困苦、各種誘惑困擾的探索歲月,使不少人因畏懼放棄而導致人生破產,對突破點的選擇失當,也是很多能人終身不得志的真正原因,方向不對,將形成人生的滑鐵爐。(4)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這是一個收獲的階段,在一個新的臺階上,新的起點將面臨新的發(fā)展。

3.長期積淀。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與積淀將伴隨其一生,特別是出生到基礎教育階段是重中之重,錯過這一黃金期,基本上與創(chuàng)新無緣,后天根本無法彌補。而良好思維運動的疊加性則是從小走向未來成功的基礎。更是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強大人生引擎。

三、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理論與教育模式

應試教育最大的誤區(qū)不在于如何應試,而在于忽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將全部精力集中在知識點講授、解題套路、答題技巧等狹隘單一的空間上,已深陷知識點的集合不可能成為系統(tǒng)知識的誤區(qū)。為貪得無厭地追逐知識的數量,某些教師已淪為知識販子,反復操練已掌握的知識,實際上是對學生智力的一種侮辱。瘋狂的競爭,只顧現在,不管將來,為了分數、為了一紙文憑,斷送了學生未來潛在的發(fā)展空間,也斷送了當前經濟轉型、技術轉型的人才基礎和民族的未來。

1988年的數學奧賽金牌得主澳籍華人學生陶哲軒和1988年、1989年的數學奧賽金牌得主越南學生吳寶珠,分別于2006年和2010年獲菲爾茲數學金獎,現都成為一流數學家,而中國本土多年的奧賽金牌得主現在何處?課程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說:“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chuàng)造的地方?!眲?chuàng)新能力、知識培養(yǎng)是教育的一個整體,一旦零售,教育必將是殘破的,而二千年的傳統(tǒng)教育、應試教育困局正是如此,實際上縱觀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存在應試教育的成分,日本、美國不是要對中小學的語文和數學進行全國或全州統(tǒng)考排位次、高考競爭同樣激烈嗎?但與之不同的是這些發(fā)達國家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所不同的是,僅換了一種說法而已。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必須長期貫徹在從出身到整個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之中,必須通過漫長培養(yǎng)積累逐步形成,不是靠急功近利、一朝一夕來完成的。而是靠全國老師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長期培養(yǎng)的漫長結果。所以筆者認為,無論是素質教育、新課改,還是應試教育,只要忽視了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必將以失敗告終,有質量的教育遠比受教育的年限更重要。所以,我認為中國教育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新人才真正的病根:“不在于采用何種教育模式、考試方式,而在于適合國情的、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論的缺失,更缺乏一種對精神價值追求的、淡定的智慧?!蔽迩晡拿鞑┐缶?,而厚重的文化積淀,決定了中國教育只能自主創(chuàng)新走適合自己的路,而迷信、依賴西方的教育理論、模式,必將喪失太多的智慧傳承。美國波斯頓學院菲利普.G.阿特巴赫教授認為:“第三世界國家首先做的應是正確理解比較視角。比照不是照搬,照搬外來經驗差不多一直是一種錯誤。”[11]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學習并重將成為教育崛起的前提條件和必由之路。這也回答了華東師大教授王斌華之惑:“日本是考試大國,何以出現眾多諾獎?”[12]也回答了已故科學家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13]更回答了已故貧困大學生楊元元絕問:“為什么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四、結語

借西方先進教育思想之勢,用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之魂,催生適合國情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可能是縮短教育崛起周期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2][7][10]畢宏聲.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撡|與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2).

[3]興趣.http:///view/45281.htm.

[4][美]Jane A.G.Kise.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教育[M].王文秀,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5]批判性思維.http:///view/556718.htm.

[6][美]Gary Borich &Martin L.Tombari.中小學教育評價[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美國培生教育有限公司授權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8]想象力.http:///view/539394.htm.

[9]畢宏聲.實驗教學應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開發(fā)[J].實驗教學與儀器,1993,(11).

第5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為促進我國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國家出臺了一套適合兒童成長的教學方案,其中就包括校外教育。校外教育的開展為兒童提供了一種能夠培養(yǎng)綜合素質、增強實踐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出的新型人才,更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要。但從校外教育的發(fā)展史來看,我國的校外教育還處于初期階段,相關的理論與實踐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以,為了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國社會各界都應該重視校外教育,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校外教育理論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教學一般都是在室內進行。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只有課本和教師,渠道較為狹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教育模式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開始變寬。

 

校外教育就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其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把課堂搬到了學校之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親身的經歷中獲取知識,學習課堂內接觸不到的知識內容。校外教育的發(fā)展擴大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桎梏,改變了課堂上死氣沉沉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校外教育的開始是從建國時期第一個少年宮的建立開始的,現如今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教育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并且校外教育的實踐內容也在不斷豐富。校外教育就像一條騰飛的巨龍,正在飛速的發(fā)展。

 

二、校外教育實踐

 

實踐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基礎,實踐教學一直都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依托,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校外教育本身就是一門注重實踐的教學模式,就是讓兒童在非課堂中感受知識、學習知識,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學習經驗,在親自體驗中增強自己的綜合能力。

 

兒童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的階段,跟社會接觸得不多,學習能力與集中能力也不夠強,所以在兒童教學中加入校外實踐教學,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和生存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校外教育體系包含了校外教育理論與校外教育實踐兩部分內容,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成就了校外教育的發(fā)展。隨著校外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校外教育的實踐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這為兒童的學習成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兒童的校外教育實踐部分通常都是結合實際生活為兒童量身定做的,基本上都是從文藝、體育、美術、科技幾個方面入手的。文藝方面有樂器、舞蹈等,即帶領兒童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感受音樂的跳動,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舞蹈中讓學生體會節(jié)奏的變化,感受舞動的樂趣。

 

體育方面的實踐內容比較豐富,有足球、籃球、擊劍等各種體育項目,可讓學生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并在實踐中培養(yǎng)團結意識。美術方面的實踐內容主要有繪畫、手工,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動手能力,促進兒童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在科技方面,由于兒童智力與理解能力的限制,校外教育內容主要是參觀科技館、讀書,可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三、校外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全面型的人才是當前社會迫切需要的。原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課本為知識來源,現如今只從課本中獲取知識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校外教育已經成為培養(yǎng)兒童全面發(fā)展的主陣地,為社會培養(yǎng)新型的人才,校外教育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校外教育的發(fā)展對兒童自身素質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外教育的發(fā)展為兒童獲取知識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途徑,打破了原來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局限性,為兒童獲取知識提供了有效途徑。兒童可以通過校外教育的親身體驗,總結出超出課本之外的知識,增強自身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提高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的記憶力。

 

2.校外教育的發(fā)展對兒童適應社會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作用。校外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兒童處于成長發(fā)育的初期,這正是他們正式踏入社會的一個重要階段,所以在這個關鍵時期要幫助兒童適應社會。校外教育的應用為兒童提供了一種途徑,要教會他們如何與人相處,培養(yǎng)團隊精神以及良好的性格等,以使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

 

3.校外教育的發(fā)展對兒童教育空間的拓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家庭、學校和社會,所以在成長中兒童也最容易受這三個方面的影響。但是兒童自上學以后起最主要的教育環(huán)境就是學校,其次才是家庭,而由于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多數家庭的家長工作忙碌,缺乏對兒童進行教育,導致兒童主要的教育環(huán)境就只有學校,所以校外教育的發(fā)展可以很好地彌補兒童在成長中缺失的那部分教育,滿足兒童在其他方面的需求,維護兒童的成長。

 

四、總結

 

校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其對兒童的成長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校外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于兒童的差異化成長,能夠培養(yǎng)兒童的個性,增強兒童的實踐能力與個人能力,所以學校以及社會各界都要重視兒童的校外教育,因為重視兒童的校外教育就是重視兒童的成長與全面發(fā)展。

第6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一、 多元智力理論為新課程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

多元智力理論對傳統(tǒng)的智力理論主要實現了以下兩個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以語文和邏輯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所強調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第二,智力不是一種能力或以某一種能力為中心的能力,而是多種智力平行發(fā)展,每種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彼此互補、統(tǒng)籌運行。這給我們現在正在實施的新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幾方面的有益啟示:第一,把智力定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在解決問題中展現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即如何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再也不能光憑分數來衡量學生,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核心,重點培養(yǎng)并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初步創(chuàng)造的能力;第二,把智力置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為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據――我們的智力觀和智力培養(yǎng)觀或課程觀、教學觀應該是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第三,把智力結構看做是多維的和開放的:我們的課程改革應該保證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fā)展,不能只圍繞著某幾種智力設置課程,把“副科”當做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應該使我們的課程保證學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發(fā)展,使我們對教育方針的學習變?yōu)閷崒嵲谠诘恼n程;第四,把每一個體的智力結構看做是差異性的和個體化的:我們的教育應該在保證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關注并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優(yōu)勢智力領域或特長,使我們的教育成為發(fā)現差異、因“才”施教、培養(yǎng)特長、樹立自信的教育。愛迪生、愛因斯坦的經歷表明,許多有天賦、有才能的學生被我們視作不合格的學習者。這就產生這樣一個問題:智力測驗或任何形式的標準化測驗是否公平?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必須改變對特殊群體孩子的偏見,認識到每個兒童都是最優(yōu)秀的,個體間的差異是一種可利用的資源;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紙筆測驗方式,樹立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評估觀,使得每個學生都能通過適合其智能特點的途徑在自然的情境下展現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二、 警惕走入誤區(qū)、實行拿來主義

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針對美國教學現狀提出的,到目前為止已經經過了20年的時間。我國目前在多元智力理論的研究方面雖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對于如何在實踐中真正開展和落實這樣一種蘊涵重要價值的理論,還沒有深厚的底蘊,略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盲目接受倡導多元情境化的教學,在實踐中最容易走入的誤區(qū)之一是華而不實。在近幾年的觀察中,我發(fā)現大多數教師設計教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情感目標”設計不恰當或偏離課堂教學目標,單純?yōu)闈M足所謂“情感目標”的情況。而且“誤把動作當智能”,教學活動只要是用了圖畫就是空間智能,只要有背景音樂就成了音樂智能,為了“討論”而要求學生展開“討論”,甚至“種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苗”。其實,多元情境化的教學方法,并不是多元智能理論首創(chuàng)的,長期以來老師們多用來作為激發(fā)興趣的手段。而多元智能理論在此基礎上又賦予它新的功能:其一是為因材施教服務,其二是為深刻理解而教。多元智能理論創(chuàng)始人加德納認為,任何一個重要的復雜的概念都可以運用多種方式來理解和表達,多元情境化的教學恰恰是為深刻理解這些重要的復雜的概念服務的。對多元情境化教學功能的重新定位,有助于避免走入誤區(qū),把樂玩誤當樂學。在實踐中容易走入的誤區(qū)之二是將會學與學會相對立。在貫徹素質教育的初級階段,在我國教育界一直在流傳一句話:從學會轉變?yōu)闀W。的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是,這二者絕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需要完全改變教育程序,由一端轉向另一端。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教學必須關注學生如何思考,也就是會學。但是,它所謂的“會學”的標準是能夠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就是“學會”了嗎?這一理論將“會學”與“學會”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了,值得我們借鑒。在實踐中容易走入的誤區(qū)之三是機械地理解、盲目地崇拜,將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越性絕對化。加德納在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價值之后,卻語重心長地告誡道:世上并沒有醫(yī)治教育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通向知識高峰的平坦大道。有的知識需要背誦,那就應該背誦;有的知識需要計算,那就應該計算。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教學方法應該是多元的,而不能認為研究性學習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當前教育尤其是農村中學教育的所有問題。

三、 多元智能理論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由知識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千百年來教師都履行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并以此為自豪。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輸出源,而是和學生一起探究知識、應用知識的參與者、引導者。每個個體的智力特點和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學習類型和發(fā)展方向是有差異的,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原有單一的接受式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2)教師由完成教學任務的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在一般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材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基本屬于教學任務的執(zhí)行者。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8種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8種智能同等重要,不能將言語――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學?!懊刻於家ぐl(fā)每一名學生的多元智能”。為了開發(fā)學生的多種潛能,學校的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范圍必須廣泛和多元。面對新的形勢,教師必須由教學任務的執(zhí)行者,逐步轉向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新的校本課程。

(3)教師由教學效果的檢查者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評價者?,F行的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學生成績檢查和評定,通過作業(yè)、單元測驗和考試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映教學效果。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是教學效果的檢查者,是學生學習成績評判者。而這種評價主要表現在學生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的方面,并不能反映學生所有智能的發(fā)展情況。教師應當了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展示的智能優(yōu)勢和弱勢,采取措施將優(yōu)勢智能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中去,進而更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發(fā)展。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的態(tài)度,應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習方法和研究角度等方面對他們進行適度的和引導性的評價,即教師必須用發(fā)展的眼光來評估學生。

第7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法學教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民事訴訟法;同構;一體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6)08-009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3[本刊網址]http://

一、問題的提出

“法學教育中單調刻板的理論框架和學院式教學法與日益豐富多彩的實踐和實用性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是法學教育界經久不衰的一個命題。然而,經過多年的爭論與檢討,目前“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tǒng)法學教育模式在較大程度上得到改觀,法學教育界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問題已經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培養(yǎng)高素質的法律專業(yè)人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并行不悖的,二者相輔相成,同等重要,均是法學教育不可分割的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理論教學指導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法律關系、法律規(guī)則和法律制度,以及在規(guī)則和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識、法律價值和法律精神,這些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明確了方向。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落實和深化。實踐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yè)道德的同時,也鞏固了學生所學的法學專業(yè)知識,提升了法學理論水平。

然而,宏大的理論敘事并不能為部門法課程的教學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引,從事部門法課程教學的學者鮮有從微觀角度論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也未形成可供參考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為此,筆者以所講授的《民事訴訟法》課程為例,試圖探索該課程實施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構問題,進而構建一種可行的保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保持良性互動的教學模式。

二、《民事訴訟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構性

《民事訴訟法》課程作為法學專業(yè)十六門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程序法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熟悉各種民事訴訟規(guī)范,正確理解民事訴訟各種程序的規(guī)定,能夠運用民事訴訟的基本技能處理一般民事法律實務,提高運用民事訴訟法進行訴訟,處理民事糾紛的能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作為《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的兩大基本形式,他們之間具有內在的同構性,其功能都服務于《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傳道與煉術: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補

在法學教育界,“傳道”與“煉術”之爭是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關系的經典概括。“在《民事訴訟法》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理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嚴格的理論訓練,不等于簡單的知識的傳授。因為,作為筆者不僅僅要告訴學生有什么樣的法律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規(guī)范是如何形成的,向他們揭示法律規(guī)則背后的法律精神、法律原理以及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弊鳛橐粋€成文法國家,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是在系統(tǒng)的理論基礎上建立的法律體系,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闡釋條文背后的理論,不注意已有的立法體系,將導致學生對整個民事訴訟法的理解就難免會支離破碎。因此,《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居于核心和基礎地位,通過理論訓練學生能夠比較系統(tǒng)掌握了民事訴訟理論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理論思維能力。

但是,問題在于為什么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現實中碰到真實的案件卻無法做出解答,遇到實案更是不知從何下手……反思這些問題,我們發(fā)現《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學生法律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被大大忽略了。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法律遠不止是知識和技藝,更非邏輯,而是霍姆斯所學稱的經驗。法律不是靠神童的記憶和邏輯可以修習精通的,它必須經由豐富的經驗獲致。”因此,《民事訴訟法》課程實踐教學不容忽視?!睹袷略V訟法》課程教學應該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法律實踐的社會空間,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案例教學、旁聽庭審、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在學習民事訴訟法律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際的訓練體驗法律實踐運作,增長法律職業(yè)技能。

(二)整合與優(yōu)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融

《民事訴訟法》課程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是非此即彼絕對對立的兩級,而是水融、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的兩個方面。近年來通過對《民事訴訟法》全真案例教學的應用與研究,筆者積極開展了“導、講、析、練”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從整體上對教學過程進行控制?!皩А敝赶驅W生提供真實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通過對預設問題的討論歸納生成教學內容?!爸v”指對通過引例所導出的基本概念、原則、制度和程序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講授。通過講授,使學生掌握民事訴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訴訟程序,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拔觥敝笇W生根據所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運用法律規(guī)定與法理分析具體的案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熬殹本褪亲⒅貙嵺`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其表現形式為旁聽庭審、法律研究、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

從“導”到“講”采用的是歸納式的課程生成方式,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民事訴訟的抽象知識和理論,而是主動思考實踐中鮮活的案例所呈現出來的具體問題,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來源于實踐中的案例,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從“講”到“析”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過程,用理論分析實踐中的案例。由“析”到“練”的過程是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進一步深化。通過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法律實踐的社會空間,一方面使學生直觀地、具體理解法學基本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像法律職業(yè)者那樣面對現實的法律問題,主動思索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法律對策,掌握作為一名法律職業(yè)者應有的思維方法。

(三)毛坯與精裝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益

在法學教育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即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應縮減理論教學課時,加大實踐教學力度,重點講授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技能,大有實踐教學取論教學之勢。對這種觀點,筆者持反對態(tài)度。法學教育的發(fā)展如果缺失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將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筆者多年從事《民事訴訟法》教學的經歷,筆者認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等重要,相得益彰。

首先,實踐教學可以提升理論教學?!睹袷略V訟法》課程教學中,熟悉民事案件庭審流程是當然的教學內容。但是,法條的規(guī)定和知識講授畢竟是空洞的,學生聽起來既不直觀又缺乏興趣。為此,在講授這一內容之前,筆者要求學生白行到法院旁聽民事案件庭審三次,了解民事案件庭審流程。學生在法院看到的庭審可謂是一個“精裝修房”,這個“精裝修房”向學生直觀呈現了審判的要素、庭審的布置及實踐運行,這種體驗式的實踐教學形式實現了教學情景的親歷化,極大地優(yōu)化了筆者之后的理論教學內容。其次,理論教學指引實踐教學的開展。以模擬法庭這一實踐教學形式為例,要使整個庭審取得實踐教學效果,學生將“毛坯房”“裝修”好,學生除了從“精裝修房”中獲得知識和靈感外,在開庭前需從實體法角度應明確案件的性質、法律關系以及法律的規(guī)定,對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對于這些知識是通過理論教學獲得的;相反,如果沒有這些知識,模擬法庭的實踐必然是盲動的。事實上,模擬法庭審判活動以及反復的演練是一個從“精裝修房”到“毛坯房”,再到“精裝修房”的必然過程,也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促進的一個過程。通過模擬法庭審判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也鞏固、深化了學生所學的法學專業(yè)知識。由此可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依存,共同提升《民事訴訟法》課程質量與效果。

三、《民事訴訟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對《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而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呈現出相輔相成、相互強化的關系,任何一方的減損都會直接影響另一方的教學效果。為此,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即相融性教學模式,指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通過全真案例教學的應用,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理論教學中必然存在實踐教學因素,實踐教學中也必然包含理論教學的因素。該模式的具體特征表現為:其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全真案例教學為基礎,選擇典型的、真實的案例是成功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先決條件;其二,主要采用歸納式的課程生成方式,通過實踐教學獲得理論知識;其三,重視體驗式教學,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教學活動。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

1.全真案例教學與課堂教學改革

全真案例教學是落實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前述的“導、講、析、練”這條教學的主線,使教學流程得到了有效的質量控制,實現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機交融。筆者在課堂上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案例教學,“一是運用具體案例分析、說明法律概念、原則和規(guī)范,即設定代表一定已經確定的法律概念、原則或規(guī)范的典型案例,通過分析案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概念、原則或規(guī)范的知識;二是運用法律概念、原則和規(guī)范解決具體案件,即利用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概念、原則或規(guī)范的知識,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相應的具體案件?!逼渲?,前者所稱的案例教學法是“從案到理”的教學過程,實現了具體到一般的抽象過程;后者所稱的案例教學法是“由理到案”的教學過程,實現一般到具體的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案例分析。

然而,案例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案例表面進行分析,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之后,讓學生書寫狀、答辯狀、財產保全申請書等法律文書,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等應用技能。

2.“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

對于實踐教學,《民事訴訟法》課程構建了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形式,包括案例教學、庭審觀摩、法律研究和模擬法庭,以強化學生的法律職業(yè)技能訓練,培養(yǎng)法律應用能力和法律職業(yè)道德。

(1)案例教學:浸泡式教學與個案全過程教學

全真案例教學保證了《民事訴訟法》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交融,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筆者尤其強調浸泡式教學與個案全過程教學。首先,對于浸泡式教學而言,《民事訴訟法》案例教學的成功需要“質”和“量”的保證,一方面,“質”要求案例教學所使用的案例應保證其典型性和真實性,反對杜撰案例的做法。案例的真實性是案例教學中最基本的要素和最重要的前提,不具有真實性的案例被抽象為課堂講解的標本,案件事實與社會真實隔離。通過《民事訴訟法》課程達到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的目的,教師提供的案例教學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包括書、答辯狀、法庭記錄、判決書等。另一方面,“量”要求案例教學的案例數量必須充足,使學生浸泡在真實的案例中,通過時間的積累逐漸形成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法律分析能力和實務處理能力。案例呈現給學生不僅是生動的案情和一般的常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案例學生可以找到解決案例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獲得處理案件的民事法律實務技能。

其次,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是對案例教學法的再一次提升和總結。所謂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是指“采用教師精選的案例,分階段將個案的相關材料全部發(fā)給學生。學生根據這些案件材料,去了解研究案件事實,并在基礎上查找和研究相關法律規(guī)定甚至類似案件的處理,確定案件的訴訟策略,撰寫相關法律文書,參與小組和課堂討論甚至模擬法庭的辯論,教師的點評等活動的授課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以職業(yè)律師的思維,對案件進行全局性、整體性、綜合性的分析與思考?!?/p>

(2)旁聽庭審:體驗式教學與經驗的獲得

《民事訴訟法》課程重視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反思。旁聽庭審作為體驗式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強調從時空序列上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觀念的束縛,建立開放的課堂教學觀念,使教學場所逐漸從課堂內轉移到課堂外。”通過庭審觀摩,學生不但熟悉了民事訴訟庭審流程,而且通過案例標本的注解了解當前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學生可以從實體、程序、法律人等多個角度對庭審進行分析,親歷法律實踐的經歷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和積累法律經驗,增長技能和常識,真正學習和掌握“法律的生命”。

(3)法律研究:法律檢索與法律分析

法律研究作為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法律職業(yè)技能,一直以來在法學教育中被忽略了,未得到應用的重視。作為一種實踐教學形式的法律研究不是在學理上對法律理論的研究,而是基于實踐的需要對法律的搜集和運用。當然,在檢索法律與運用法律時,常常離不開對法律理論的分析。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法律研究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法律檢索,“指以規(guī)范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方法查找、收集法律資料的過程”,即對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判例、專家學者的觀點等的查找;其二是法律分析,指根據查找的法律資料對案件事實本身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自己的個人觀點。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提交法律研究報告的形式對某一法律問題進行研究,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甚至,有學生用“樂在其中”來形容對法律研究的“情有獨鐘”。

(4)模擬法庭:變模擬為實戰(zhàn)

現在學生模擬法庭活動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偏重于審判程序演練,事實調查、法律文書撰寫等方面的訓練無法容納,學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表演”或者“走秀”,使整個庭審流于形式。要發(fā)揮模擬法庭的實踐教學效果,要做到名義上是“模擬”,其實是“實戰(zhàn)”,只不過是審判的場地不同而已。為此,需要強調以下幾點:其一,模擬審判選擇的案例不僅真實,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卷宗,特別是當事人的證據材料;其二,庭審準備與庭審程序要按照實踐中法院的操作程序來進行;其三,教師的指導和點評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尤為關鍵。在庭審的準備階段,教師要作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幫助者,要回答學生提出的事實問題,以及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關于案件的法律問題;在庭審后的點評階段,教師要對庭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正意見,并從法律職業(yè)者,如律師、法官的角度總結辦案技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提升。通過“真實”親歷性的模擬法庭審判活動,學生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法律文書寫作能力、庭審技巧等實踐能力將得以提高。

第8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基礎教育擔負的是為孩子一生幸福成長奠基的工程,是奠定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石。為此,我們要堅守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反對歧視和排斥任何一個學生,確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學校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使學校教育走向優(yōu)質化、平等化。長春八中的辦學理念是“全人教育和諧發(fā)展”。全人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從北美興起的一種以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后來傳播到亞洲、大洋洲等地區(qū),對各種類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對全人教育理論上的闡述學術界的定義至今仍無定論。美國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當今提出現代意義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創(chuàng)辦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發(fā)行了《全人教育評論》。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提出理想的教育應包含人類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應具備全部人類的文化,即培養(yǎng)真(學問)、善(道德)、美(藝術)、圣(宗教)、?。ㄉ眢w)、富(生活)全面發(fā)展的人。長春八中的辦學理念是受到上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啟發(f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結合了八中具體校情提出的。它的基本內涵是:“全人教育”即以人為本,以師生的終身發(fā)展為目標,關注全體師生的發(fā)展,關注個體師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校的整體工作的全面發(fā)展?!昂椭C發(fā)展”即以和諧為奮斗目標,關注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關注師生個體心理的和諧健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互進互助、彼此激勵合作,共同發(fā)展,關注學校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的生成與發(fā)展??梢哉f,一所學校不能沒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教育實踐是靈魂的載體,師生踏實的實踐力是一所學?!吧硇暮椭C”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只有這樣,辦學理念才能真正地體現出其價值與意義。2010年我主持八中工作以來,在對八中辦學理念傳承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豐富與發(fā)展,經歷了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兩個重要階段。

二、長春八中“全人教育和諧發(fā)展”辦學理念的實踐策略

2010年長春八中 “全人教育,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理念進入到逐步完善、逐漸成熟、逐漸規(guī)范的階段。在2010―2012學校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中,我把八中辦學理念的實踐目標鎖定在“踏實性、實效性、高效性、持久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我們的具體實踐策略如下:

(一)實施教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學生人生規(guī)劃辦學特色落實全人教育

高中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學生處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在作出人生規(guī)劃、培養(yǎng)公民基本素質并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獨特的價值。因此,高中階段教育不是大學的附屬階段,不能僅僅為升大學作準備,我們既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使學生具有繼續(xù)學習的能力、規(guī)劃人生的意識、創(chuàng)業(yè)的基本能力、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由于激烈的升學競爭和各種復雜的原因,學校面臨著生存與發(fā)展的巨大壓力,很多學校都將辦學目標直接指向升學,辦學變成了一種工具,升學變成了一種目的。在追逐高分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等各方面的發(fā)展。一些學生缺乏對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興趣,人生規(guī)劃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缺失。為此我們把“師生生涯規(guī)劃促進學校發(fā)展”定為我校的辦學特色。

從2008年――2009年,我們借助師生生涯規(guī)劃在職業(yè)的前瞻性方面給了師生一定的引領,規(guī)劃對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熱情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為了更好地激勵師生“俯下身來”做事的效果,我在2010年廣泛地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對規(guī)劃的實施策略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通過“燈塔式”長遠目標與“路標式”短期目標并進,促進師生的成長。其一,在繼續(xù)推進“燈塔式”長遠目標規(guī)劃的同時,又輔之以“路標式”短期的規(guī)劃思路,旨在指引和規(guī)范師生行進中的點點滴滴,預防其面對長遠目標出現“心理疲勞”,提高師生工作學習效率,保持其持久的工作學習熱情,讓師生“處處有規(guī)劃,時時有成就”,同時關注規(guī)劃的生活化、常態(tài)化,強化規(guī)劃的實效性;其二,探索師生生涯規(guī)劃最佳的契合點,以及師生生涯規(guī)劃共同體的建構,以達到師生成長互相促進的效果。其三,教師的生涯規(guī)劃,由先前的部分教師的引領,轉向全員參加。認真分析學校教師學歷、年齡、教齡情況以及骨干教師情況,總結了教師成長特點規(guī)律,分層次制定了教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目標,并對全體教師的生涯規(guī)劃檔案從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完善。專設師生生涯規(guī)劃檔案室,制定規(guī)章制度和文化設計,親自檢查教師檔案內容,對不合格的及時糾正;其四,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由學業(yè)規(guī)劃目標為主轉向品行素質目標和學業(yè)目標并重。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讓學生擁有開放的胸懷、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高貴的精神。為了上好人生規(guī)劃課,我校編撰出版了校本教材《生涯》。三年來,我一直承擔《人生規(guī)劃》特色校本課程。

2012―2014年是我校辦學特色的收獲期,同時也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進軍的延展期。對“以人為本”、“以校情為源”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同時也認識到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育德”、“育才”這一中心,師生生涯規(guī)劃只有植根于此,我們的特色教育才會更有生產力,才會更有生命力,才會更好地服務于師生、學校、社會。我們將繼續(xù)深入抓好學生人生規(guī)劃教育。增加開課的班級,推出人生規(guī)劃觀摩課。做好學生行業(yè)體驗及社會實踐的匯報會。指導學生適時調整學年及學期規(guī)劃,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印發(fā)學生人生規(guī)劃教育成長手冊。聘請有能力的家長參與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教育活動。申報《開展人生規(guī)劃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科研課題并組織開展研究。

(二)在吸納“五步導學法”精髓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541”課堂模式,力求打造高效課堂實現全人教育

我校自2008年引進了河南省衛(wèi)輝高中的課堂“五步導學法”以來,八中的課堂教學便在探索中前進?!拔宀綄W法”就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為了使更多教師領會這一理念的精神實質,學校多次派教師走出去學習,曾到過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衡水中學、楊思中學、北京四中、人大附中、長沙一中等知名學校。學習帶回來的課堂教學改革信息,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讓我認識到必要的“形式”有益于“內容”的完善,于是我們在學習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和“五步導學法”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提出了“541”課堂模式。應該說它是對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理論發(fā)展和實踐探索。它的精髓是對教師教學行為進行規(guī)范,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精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們的全人教育就是尋求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生命的真正意義,即鼓勵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強調真誠的人際交往和跨文化的人類理解。要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加深合作精神的體驗,課堂成為學生人性養(yǎng)育的殿堂,培養(yǎng)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的素養(yǎng)。它打破了教育的單向傳授形式,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得學生在靈動與鮮活的課堂上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分享成果,實現了解放教師、解放學生、解放課堂,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包容共進的全人教育。

(三)積極組織教師培訓和各級課題的研究是落實全人教育重要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教師提升師德和專業(yè)素質。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完善培養(yǎng)培訓體系,做好培養(yǎng)培訓規(guī)劃,優(yōu)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培養(yǎng)教育教學骨干、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

為了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依托高校或培訓機構“量身定做”培訓內容,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師實施系統(tǒng)的培訓工程。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入,鼓勵教師在職學習提高,培訓關注適用性和提高能力為主,內容包括師德、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技能、教師專業(yè)標準、教科研能力、生涯規(guī)劃、心理健康、課程開發(fā)、隊伍建設等。關注培訓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使其盡快轉化為適用性成果。培訓有針對性,注重突出特色、完整性、層次性、時效性。發(fā)揮名師工作室工作的輻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有利條件,推出了十多名教師參加省各學科名師工作室的工作,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為他們搭建了這個平臺。

教師的課題研究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十一五”、“十二五”課題研究期間,我校承擔了六個國家級課題、七個省級課題、十幾個市級課題,其中有些課題已經順利結題。大部分教師都實現了職業(yè)生涯中的課題研究規(guī)劃目標,提高對“科研立校,科研興?!钡恼J識,充分體現了實施教師生涯規(guī)劃的價值與意義?!耙哉n題管理學校,以課題提升課改,以課題創(chuàng)建特色”的工作思路凸顯成效。

(四)以編寫校本教材和開設校本課程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實施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人類社會自進入工業(yè)時代以來,重古典人文的傳統(tǒng)教育日漸衰微,科學主義成為各個校園的主導文化。不可否認,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注重實用知識教授與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大的意義。由于學校教育過于偏重實用知識,忽視文學、藝術等人文課程的學習,甚至將很多人文課程視為無用,學校充斥了急功近利的氣氛,學生缺少人文關懷、缺少對世界發(fā)展的正確的價值觀、缺少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與思考,只是一味地成為物質生產的工具,而學校就成為制造這些工具的“工廠”。我們的全人教育正是針對這種物化的教育觀,主張在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注重學習過程的愉悅、與人交往的和諧、自我良好品格的養(yǎng)成和個性的張揚。

幾年來,我們組織教師編寫了有實用性、有針對性的校本教材。為了保障校本教材的質量,學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編寫指導小組,從校本教材編寫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了指導,截止2012年9月有13本校本教材已經出版并已經成為校本課程的重要載體。涉及道德、藝術、體育、心理、歷史、語言、數理、環(huán)境等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眾多內容。我們正在培養(yǎng)更多有能力承擔校本課程的教師,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需要,使全人教育理念更深入人心。

(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使全人教育福佑師生一生

以往的教育,我們以犧牲一個又一個“今天”為代價,來換取升學率,無法讓學生走向美好的明天。這是一個讓人倍感心痛的事情。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帶著今天的遺憾走向暗淡的明天。終身發(fā)展要關注今天的發(fā)展。人的終身發(fā)展起步在今天,贏在今天。于是我提出了“教學生三年,為學生著想三十年,為學生幸福一輩子打好基礎”的育人理念。采取了“關注今天、設計未來”,“培育學校精神、實現人生價值”等一系列教育策略,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是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皥猿帜芰橹亍?yōu)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yǎng)”,“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統(tǒng)一”,“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強美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加強勞動教育。重視安全教育”。

為此,我們打造全新的育人環(huán)境,采取了“全面+特長”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青少年,讓青少年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通過“民族的記憶”主題活動,充分發(fā)揮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傳承功能,開展經典篇章誦讀活動,組織部分班級學習《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中華優(yōu)秀經典篇章,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進一步發(fā)揮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作用,大力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問題學生”的轉化。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統(tǒng)籌規(guī)劃、系統(tǒng)設計,課程開發(fā)、隊伍建設、人員培訓、咨詢服務及科研工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臺階。

落實健康第一的思想,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推進體育和藝術教育工作,堅持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評價制度。積極參加長春市運動會并做好體育特長生發(fā)展工作,組織好學校各項體育比賽和軍訓工作等全員參加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充分發(fā)揮團委在學校德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主題月活動落實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健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規(guī)劃教育。以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為切入點,通過舉辦論壇、座談會、知識競賽、影片展映、參觀考察、主題升旗活動、“成人節(jié)”系列活動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思想教育的實效性。以世界環(huán)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樹節(jié)等生態(tài)環(huán)保節(jié)日為契機,大力宣傳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切實增強青少年環(huán)保意識。積極組織校環(huán)保小組、綠色社團,開展節(jié)約資源、保護家園等社會實踐活動。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拓寬青年志愿者服務領域,使青少年志愿者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線。開展了“學雷鋒”青少年志愿者服務月活動、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宣傳慶?;顒印㈤L春市中學生英語課本劇、長春市中學生辯論賽、“角色互換體驗”。大力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努力推進社團的規(guī)范化建設和品牌化建設。

(六)以潤物無聲的人性化關懷,讓師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實施全人教育

我認為教育的真諦是愛,愛教育事業(yè)、愛學生、愛學校,以博大的愛心、陽光的心態(tài)迎接多彩的生活。學校很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學校成立的“康樂協(xié)會”為教師的健身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2012年學校從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考慮,開設了環(huán)境優(yōu)雅的“時光驛站”(咖啡屋),教師每天中午可以聽著輕音樂,品著咖啡在一起交流。

學校的領導班子面對全體教師有“三到”:教師有病住院必到、教師情緒波動必到、教師家里有大事小情必到。領導班子每次到場送去了微笑、送去了理解、送去了鼓勵、送去了溫暖。這份無聲的愛、真摯的情傳遞在八中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這份難能可貴的和諧是八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八中教師的人生規(guī)劃中,很多教師建立了“和諧、友愛、互助”專欄來規(guī)劃與人相處以及自己的幸福目標,優(yōu)秀的校風充實了教師生涯規(guī)劃的內涵,提升了教師的幸福指數。

學校建立了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樹典型,發(fā)揮榜樣的作用。每年教師節(jié)評選校十佳教師。簽訂每學期一次的師德承諾書。組織教師師德承諾宣誓活動。在校本培訓中強化師德培訓。

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教師幫扶工程,每一名教師幫扶5~6名學生,教師家訪和扶困形成常態(tài)。同時教師把幫扶的辦法、預期的成效寫入自己的生涯規(guī)劃中,三年為一個周期,在此項活動中有很多學生受益。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職業(yè)價值,教師的職業(yè)奉獻精神得到激勵、工作能力得到歷練。

三、在成效中尋求新的支點,期待全人教育再上新臺階

人們常說“成功始于失敗”,但能在成功中尋求新的起點,獲取更大的成功,會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從成功走向成功”,教師會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在全人教育理念支撐下,八中教師在師德修養(yǎng)、業(yè)務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收獲?,F在學校有一個省名師工作室,有12名教師進入省名師工作室工作,有68名教師成為市級以上骨干教師,有35名教師成為長春市科研骨干教師,有多名教師參加市級以上的教研活動,公開發(fā)表著作文章很多。我們不是最優(yōu)秀的,但我們始終走在通往最優(yōu)秀的路上。

總之,全人教育促進了我校全體師生發(fā)展、促進師生有個性發(fā)展、促進師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福佑師生一生。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對辦學理念認識的高度還不夠,如何進一步激勵師生的踐行力等問題都將是八中成長路上新的課題,行者無疆,永在路上。

第9篇:教育理論與實踐范文

師范數學情感教育理論實踐一、師范數學情感教育的內容

(一)了解現代數學教育觀

數學教育的知識素養(yǎng)不僅僅包括如何規(guī)范性的使用數學語言、科學論證和表達數學知識,其中如何對數學語言與數學符號進行互譯,培養(yǎng)學生條理化的思維、數學語言的準確簡練也非常重要。組織有讓學生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的發(fā)展,數學的演變過程,才能夠培養(yǎng)其數學化思維。

(二)掌握數學思想與方法

向學生傳授數學基礎知識是數學教育目標中的基本要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不僅要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方法和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比如數學中較為常用的綜合法、反證法、分析法、歸納法、反演法、一系列建模方法等。包括換元法、參數法、構造法與分解法等較為基礎的數學素養(yǎng)。

(三)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

眾所周知,數學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數學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數學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學生只有在數學方面具有足夠的靈活性與適應能力,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師范數學情感教育實踐思考

(一)師范數學情感教育的實踐

師范數學教育中實施情感教育是我國近年來師范教育改革的一大嘗試,由于師范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問題,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較大的不安定因素,這一因素也使得教育工作出現了一定問題。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對數學教育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1.培養(yǎng)學習情感

一直以來,師范院校都是教師和家長較為推崇的熱門專業(yè),他們普遍認為,教師在職業(yè)分配上有保障、工作穩(wěn)定可靠、待遇優(yōu)良。但隨著中小學教師崗位的日趨飽和,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分配問題逐漸凸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家長和學生的不滿,嚴重沖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學習成績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日后學業(yè)的成功與否,要知道,任何知識都是一點一滴所積累起來的,如果我們耽誤了學習的機會,那么我們同樣會由于現在的無知與選擇的失誤而后悔。對于師范生而言,學習上出現問題大多是由于信仰失誤所引發(fā)的,學生如何看待師范教育體制改革與畢業(yè)生分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學習情感。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除了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政策理論的宣傳,同時還應該從學習方法、知識基礎及思想情感層面對學生給予關心與幫助。讓學生充分了解到:“師范學習是使命與責任的集合,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為今后的事業(yè)成長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個人素質的發(fā)展與事業(yè)的進步。”

2.培養(yǎng)數學理念

在傳統(tǒng)的師范教育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都注重數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或是片面注重教材教學,二者不能很好的協(xié)調,從而也就使得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了兩種極端現象。一部分學生過分注重數學理論基礎課的學習、一部分學生只衷心與其他教學技能的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一現象對學生素質造成了極大弱化。出現這一問題,從主觀上來看是因為學生學習態(tài)度所導致的,但實際上正是由于任何教師缺乏數學教育與目標培養(yǎng)的認識,忽視了學生數學情感的培養(yǎng)所造成了這一困局。

因此,教師不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同時也要兼顧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提升。比如在教學當中要培養(yǎng)起一種良好的教育作風,樹立起學生的學習風氣與學習情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師范教育基本理念始終貫穿于培養(yǎng)學生、關心學生之間。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教育與傳授不僅要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想態(tài)度與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其發(fā)展也同樣重要。

3.拓寬知識需求

有很多教師通過實踐研究發(fā)現,學生的智力潛力遠未被開發(fā)。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他們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稍高的學習目標。并且這一目標只能夠通過學生勤奮的鉆研、刻苦的努力所能達成。學生素質的發(fā)展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其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這也就充分反映了數學教育必須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著手,從而不斷強化其職業(yè)情感認同,在思想層面上對追求科學知識合理化,實現師范數學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師范數學情感教育的反思

師范數學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實施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必須要時刻保持清醒。同時,情感教育中教師所帶給學生不僅僅是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變化,師生間的互動也會更多,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探討性的問題供大家思考。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與良好的教育理念是數學情感教育的最終目標。但如何對學生的人格品質與情感體驗加以區(qū)分,并充分地體會二者之間的差別來找到解決數學教育改革試驗的癥結所在。

2.數學情感教育的關鍵點在于師生間情感的碰撞,師生之間保持恰當的情感交流距離有利于學生獨立思想、高尚人格品質的形成,從而徹底走出“理論―總結”的怪圈。

3.數學情感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可以說是EQ的補充教育,他對傳統(tǒng)數學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迭代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如何適時地加以補充和完善將會決定師范院??茖W化、規(guī)范化的走向。

三、結語

早在我國兩千多年前,《論語》等著作中就對情感教育做出了大量表述,但情感教育理論基礎則發(fā)源于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F階段,我國并沒有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具有指導性的情感教育體系,正因如此,如何探尋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師范院校數學情感教育模式是一項非常具有發(fā)展意義的課題。但需要看到是,師范教學體制改革乃至當前的中小學數學教育實踐是一項極為龐雜的工程,還亟待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潘郁芬.情感教育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J].考試周刊,2008,(38).

[2]張琴水.語文情感教育的元素生成[J].新課程(綜合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