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思想政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論文

第1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的培養(yǎng)人類所開展的活動,無論是謀取物質生活資料還是改造自然的活動,其過程中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總之人的任何自覺活動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沒有思想的活動也就沒有了靈魂,沒有了人的自由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只有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思想,才能使我國的教育行業(yè)有所變化。推進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培養(yǎng)和落實的關鍵因素,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進行灌輸和教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最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對創(chuàng)新人才思維的培養(yǎng)有特殊功能,不僅有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有助于創(chuàng)新人格的塑造,而且有助于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優(yōu)化。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石,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過程中占據基礎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育的相同之處思想政治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育的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面對的對象都是人,都是為了提升人的素質,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都具培育人的功能。人才的本質特征是創(chuàng)新性,思想品德素質是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核心素質。因此,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都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兩種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協(xié)同作用,更有利于成才主體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德才兼?zhèn)涞膭?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二、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過程中,有兩個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起注意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加以有機結合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也是大學生在人格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們會遇到各種困惑和煩惱,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可能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特別最近,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明顯增大,由此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也逐漸增多,因此心理問題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要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質量,二是要摸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及時舒緩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保證學生身體心理方面的健康。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諧文明的校風,是學校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學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為學校的聲譽打著無形的名牌。學校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從根本上來說是培養(yǎng)人才不斷完善不斷求真、求善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超越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創(chuàng)新不僅需要每個人發(fā)揮自身的勇氣與智慧,而且也需要建立一個和諧文明的文化環(huán)境,特別是獨立、開放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會被良好的氣氛所熏陶,就會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校要把培育良好的校風作為一項頭等大事來看待,只有這樣,學校才形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氛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法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進行教育,注重個體創(chuàng)新人格的培養(yǎ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把握學生真實的思想,及時調整思想政治工作,善于用從今時代的現實背景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教育,針對新時代的重大問題,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方式,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視整體利益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鼓勵和關心學生發(fā)展,保持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合理張力。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格的提升和完善,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人格,是個體系統(tǒng)最穩(wěn)定的部分,這一系統(tǒng)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各種因素組成的的復合體。因此,在創(chuàng)新人格的塑造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懂得人的意識與活動相關聯的規(guī)律,確立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目標,產生相應的具體行為等。另一方面,又要組織實踐活動不斷培養(yǎng)感化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播社會所倡導的行為價值準則,使受教育不斷完善自身思想素質。

(二)堅持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高校教育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及時儲備與更新文化知識,掌握最前沿的動態(tài),同時要將心理學和教育學結合起來,用其中的原則和觀點來解決問題。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揚民主,這樣不僅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營造創(chuàng)新人才成長的環(huán)境。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要強調一種人性精神即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對于高校來說,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根據學校的具體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執(zhí)行學校規(guī)章制度,確保教育制度的有效落實。

(三)了解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科學的規(guī)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堅持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健康、質量的統(tǒng)一。探索如何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倫思想與人的現代化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培養(yǎng)和造就當代人的創(chuàng)新性人格,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發(fā)展和豐富人的各種社會關系,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四)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協(xié)調作用,營造有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長的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的素質是逐步培養(yǎng)養(yǎng)成的,為了培養(yǎng)和塑造適應未來發(fā)展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必須要有適應人才生長的環(huán)境。塑造一個和諧、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氛圍,是培養(yǎng)個體創(chuàng)造性的基本前提。因此,應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協(xié)調作用,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chuàng)新人才的社會風氣。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為準確把握網絡背景下思政課實效性的現狀,筆者對三亞學院的師生進行了問卷式和訪談式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網絡對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發(fā)展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zhàn).

    1.1 網絡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帶來的機遇

    1.1.1 網絡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側重于講授知識性較強的理論,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學生注重現實和實用,對抽象枯燥的思政課興趣較低.但在網絡背景下,教師可以將網絡中即時、豐富的信息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在避免課堂案例過于陳舊和理想化的同時,使抽象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相結合,從而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1.1.2 網絡變革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思政課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比較單一、死板,但在網絡背景下,教師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使靜態(tài)、平面的課程內容以聲、色、貌等學生容易接受的三維立體、動態(tài)的直觀形式呈現出來;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各種網站和網絡平臺(如論壇、E-mail 和各種溝通軟件),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限制,并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

    1.2 網絡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帶來的挑戰(zhàn)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不斷提升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

    1.2.1 網絡大環(huán)境給思政課的教學帶來了沖擊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師生間互動性較差,學生的主體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發(fā)展.當大學生可以按照自我興趣和需求在網絡中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時,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就會被放,他們對思政課的興趣就會降低.這不利于大學生發(fā)展,也不符合思政課順應時展的要求.

    1.2.2 大學生過分依賴網絡,淡化了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積極性網絡是大學生自主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領域,但這同時也造成了部分大學生過份依賴網絡,甚至沉迷網絡的現象.過分依賴網絡不但會沖淡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會使大學生思維遲鈍、意志消沉,甚至產生極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網絡中的消極思想和非主流意識抑制了思政課實效性的發(fā)揮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其人生觀、價值觀也才初步形成,還不夠穩(wěn)定.當網絡中的消極思想和非主流意識,特別是一些偽裝過的霸權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現時,他們的視線就會模糊,其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就會被侵蝕和動搖,甚至放棄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這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對思政課的教學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

    1.2.4 網絡的大環(huán)境對思政課教師的挑戰(zhàn)當前,大學生想了解的知識基本上都可以從網絡中直接獲取,有時從網絡中獲取的知識甚至比教師講授的知識還要全面.這既不利于教師學術權威的樹立,也不利于思政課感召力的發(fā)揮.網絡知識較龐雜,更新速度較快,大學生在緊跟時代和網絡變化的同時,思政課教師卻因時間、精力或知識結構的限制,很難緊跟網絡和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2 充分利用網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對策

    面對當前高校思政課發(fā)展中的種種沖擊和挑戰(zhàn),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fā),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

    2.1 網絡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所必須把握的原則網絡背景下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要在堅持理想信念教育與大學生成才需要相結合,堅持思政課教的主導性、導向性不動搖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時代性和主客體交互性的原則.

    2.1.1 堅持時代性原則與時俱進是的理論品質.高校思政課必須緊跟時代特點,把理論課與網絡時代的特點結合在一起,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內容,整合多種價值觀念,幫助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增強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必然原則.

    2.1.2 堅持主客體交互的原則當前師生之間交互主體性的特征尤為重要,所以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主客體交互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構建師生之間互為主體的良性、和諧的課堂氛圍,順應大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趨勢和特點,尊重他們的主體意識,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總之,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必須堅持把握時代性和主客體交互的原則,這也是高校思政課依據課程理論的特征和學生發(fā)展的特點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網絡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具體措施

    2.2.1 變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手段在網絡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如論壇、郵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在課下有針對性地進行師生間的直接溝通和交流,在師生間構建一種平等、民主、互為主客體的教學模式,使思政課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為適應網絡時代的發(fā)展,高校思政課必須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如多媒體技術教學、在線教學、課堂在線搜索、課后在線學習、練習與考核等,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既可生動、直觀地吸引學生,又可較快地調整教學內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論與現實結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學生達到知、信、行相統(tǒng)一的境界.總之,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2.2.2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合、引導多元文化和價值趨向網絡信息中的各種文化和價值觀,特別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極的文化和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為了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高校思政課的教師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不斷整合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領大學生,使大學生增強正確鑒別網絡中的信息,防范消極思想和非主流意識的侵蝕的能力,選擇積極的信息,自覺吸收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觀念和價值觀念,不斷地堅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和技能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是保證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知識儲備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問題,但在應用網絡進行教學的技能上還有一定欠缺,特別在網絡信息龐雜、技術更新速度飛快的條件下,這一欠缺越發(fā)突出.因此,必須要建立一種長期的教師培訓機制,使他們及時地學習網絡技術,及時更新和補充新的網絡信息,更好地駕馭網絡和課堂.

第3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1.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空間融合度不夠

當前的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空間運用范圍還不夠廣泛。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園文化建設和高等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脫節(jié)的情況,這就導致高校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難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間體系,難以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出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作用,對于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主體不夠明確

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于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主體并不明確。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雖然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原則。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往往還存在著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脫離學生實際,難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完善的實際情況,導致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作用也難以有效的體現出來。

3.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沒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進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高等教育院校為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和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提供的師資力量不夠強大的情況。與此同時,學校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設置的課時數也難以滿足實際的需要,這就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難以將真正的理念發(fā)揮出來,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中的學生思政教育路徑分析

1.構建高校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群體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學針對性,在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并在后續(xù)的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過程中,和大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對于相關文獻資料的查詢,可以看出在進行對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結合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大學生群體在接受相關的知識理念的過程中,擁有了比過去更多的渠道,也為大學生群體進行問題的思考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針對這樣的情況,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要充分的考慮到大學群體的全面發(fā)展已經開始逐步的擁有更加多的新的內涵知識。

2.構建高校校園文化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創(chuàng)新

作為為社會輸出高端質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進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過程中,要充分的意識到將高構建高校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真正的發(fā)揮出構建高校校園文化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在進行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充分的意識到自我教育與外在教育相結合的作用,構建出一個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讓大學生群體通過對校園文化的主觀思考和分析研究,總結出更多的觀點和想法,促進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用效率的提升,進而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結語

第4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場/構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場”是由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最早提出,并成為后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礎。1865年,麥克斯韋首創(chuàng)電磁場理論,他發(fā)現運動電荷能產生磁場,磁場的變化也能產生電場,因而將電場和磁場組合成電磁場。在麥克斯韋看來,“電磁場應當看成一個基本的物理實在,是所有那些數不清的應力和張力的總和”[1]。20世紀初,愛因斯坦將“場”的概念引入牛頓的引力理論,創(chuàng)立了廣義相對論及有關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場理論,并由電磁場理論而產生了統(tǒng)一場理論構設。差不多同一時期,哥本哈根學派的玻爾等著名物理學家創(chuàng)立了量子力學。20世紀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費曼等的推動下,量子力學介入場論,使場論量子化,形成量子場論。

在高校教職工周圍也存在一個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非實物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場”,其思想行為或多或少地受這個“場”的影響,同時也反作用于這個“場”。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場的構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地對“場”的活性元素加以強化,使身處其中的教職工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來自于“場”的各種教育元素的“輻射”影響,主動調整自己的思想認識和看法,這樣既可以改變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尷尬境地,也可以彌合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說教痕跡。

一、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場的構成及其特征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內部需要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與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組織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應力和張力的總和。這種相互作用及其連續(xù)性如果處于良性的、健康的狀態(tài),就會匯成一種無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產生難以抗拒、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場”貌似無形,卻是一個連續(xù)、復雜的整體。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場是一個復合的系統(tǒng),主要由“心理情感場”、“文化信息場”、“環(huán)境——制度場”等子場組成。

1.心理——情感場

在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教育內容或者說被關注的客體與教職工的主觀精神世界有著某個契合點,客體或教育內容就會表現出一種“召喚性的吸引力”,并與主體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個全新的“心理場”。在“心理場”的形成過程中,這種“召喚性的吸引力”又會在教職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觸動或情感性心理張力,驅使著新產生的“心理場”不斷地運動,而運動的方向是由主體情感的指向性所決定的。如果依據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心理——情感場”就好比是一個中轉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輸入,主體情感的輸出反應,都要通過這個中介?!靶睦怼楦袌觥本哂幸韵滤膫€特征:

(1)多層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高校教職工是最通情達理的,也是最有個性主張的。他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層次的,也有內在層次的。不同類群的教職工從總體上也呈現出不同的需求,專業(yè)教師的認知起點、文化層次、利益訴求和價值目標就不同于后勤系統(tǒng)的職工,管理人員和學術人員之間也天然地存在著差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場”,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決表面層次的需求,又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決內在層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設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標,又要設置終極性的理想目標。

(2)易敏感。高校教職工的主體普遍接受過良好系統(tǒng)的教育,從事獨立的精神性、創(chuàng)造性勞動,大多有良好的工作業(yè)績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他們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強,特別注重個體在組織或專業(yè)圈子的地位與影響,也注重自律內省和自身形象的維護。因此,他們對“人師之師”的素質和能力非常挑剔,對以個體形式出現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這種自尊自強心理同時還使高校教職工的主體性凸現更為明顯,在自己與他人之間,他們更信任與關注自己,更習慣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關系處理上,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約與影響。[2]“心理—情感場”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時候采用隱性教育的方式,盡量把自身的思想觀點轉化為組織權力、組織意志和輿論氛圍,盡力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教職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續(xù)性。當形成“心理——情感場”的所有事物和對象由于種種原因而消失的時候,“心理——情感場”本身并不會馬上消失,仍然會對原本處于場中的事物產生一段時間的持續(xù)作用,類似于運動物體的慣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場”,依賴兩個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環(huán)境刺激,二是主體的投入包括主體的修養(yǎng)、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動性等。其中,主體的心理定勢對主體的投入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我國2000年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中,高校之間打破了原有的條塊分割,合并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當長時間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場”并沒馬上消失,繼續(xù)對教職工的言行產生影響,導致“磨合期”延長,這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規(guī)避的現實。

(4)聯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與人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心理、情感狀態(tài)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激蕩,從而產生心理、情感的連鎖反應。高校教師之間,思想、情感上具有較多的共性,很容易產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這種積極的心理波動,創(chuàng)造條件,合理引導,使教職工在互激狀態(tài)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職工的積極性,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

2.信息——文化場

文化和信息從靜態(tài)角度來說,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顯性“產品”,包括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的“產品”,但從動態(tài)角度來認識,則是一種“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這兩種“力”相互交織,綜合形成一種既有縱向歷史延續(xù)又有橫向現實聯系,既有整體性、綜合性又有引導性、滲透性的“信息——文化場”,就高校教職工而言,“信息——文化場”有以下三個特征:

(1)傳遞性。文化是人的心靈所依附的精神家園,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信息的選擇影響著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準則。在以互聯網為特征的信息時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里,信息的傳遞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鋒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也使傳遞性成為“信息——文化場”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傳遞過程中的“蝴蝶效應”:一個壞的微小的內控機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jié),可能引發(fā)更大的矛盾,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學校的聲譽;一個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時的宣傳,也會產生正向的轟動效應,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縱深發(fā)展。也就是說,初始輸出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地放大,會對其未來輸出狀態(tài)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縮短了信息傳遞和文化交流的時間,但高校組織的松散性特征卻拉長了傳遞的鏈條,為“蝴蝶效應”的形成創(chuàng)造

了條件。

(2)疊加性?!疤摂M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場”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F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往往相互重疊,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疤摂M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話語權的無國界、無時空、無限制,虛擬世界中擁有話語權的教職工在現實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償地保留這份話語權,相反,虛擬世界中不一定擁有話語權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現實生活中卻擁有這份話語權。在虛擬世界里,教職工往往可以自由表達意見和思想?!靶畔ⅰ幕瘓觥钡寞B加性特征要求我們在既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個民主誘導、信息輻射、雙向互動的吸引教育對象的過程,反對把教育對象當成被動的客體而單純地“灌輸”,真正實現主導和主體的密切結合。在具體操作中,既要精心設定主導的信息源,建設好主流文化,堅守主陣地,打好主動戰(zhàn),又要注重藝術,尊重教育對象關于信息和文化的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吸收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一些有利的客觀條件培養(yǎng)教職員工接受動機,啟發(fā)教職工產生自覺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動機轉移的時機,采集、加工、傳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透力和感召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對稱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組織與所在社會的界限開始變得很不明確,不僅組織成員多樣,結構更加復雜,而且組織活動也變得異彩紛呈。20世紀60年代,克拉克·克爾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學”的概念,并且把大學形容為“一座充滿無窮變化的城市”。[3]在這個“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統(tǒng)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垂直分化程度較低,權力關系模糊,教職員工的工作模式和價值觀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之知識操作的過程和結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大學組織不僅具有信息不對稱的特點,而且專業(yè)教師、教輔人員、管理人員與后勤保障系統(tǒng)人員之間對校園文化的認同難以均衡。在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對成員間或成員與組織之間出現的矛盾與隔閡,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沒必要看得過于嚴重。要認識到這些矛盾大多是認識的差異、信息的不對稱或歷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單位的各項工作處于信息公開狀態(tài),對教職工所取得的成績要及時作出相應的客觀的宣傳或表揚,從而引起成員對所在單位領導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賴,得到教職工對學校各項工作的監(jiān)督、理解和支持。

3.環(huán)境——制度場

人是教育和環(huán)境的產物,環(huán)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為發(fā)生變化的重要條件。人必須接受為自己準備好的環(huán)境,并受其影響和制約。制度是一種規(guī)范,是各種辦事規(guī)程和行為規(guī)則的集合,為人們的社會行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項社會制度都是某種價值觀念的體現,反過來,任何一種價值理念必然體現在相應的制度上。

20世紀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不行,還要解決制度問題。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樣是那些人,施行這種制度,人們就不積極,敲鑼打鼓,積極性也提不起來,施行另外一種制度,人們就積極了?!彼终f:“思想問題常常是在一定情況和制度下產生的,制度搞對頭了,思想問題也容易解決?!盵4]“環(huán)境——制度場”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彌漫性。環(huán)境的影響是立體的、彌漫式的,其中既有與社會價值取向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響因子,也有與社會價值取向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悖的負向的影響因子,這種“吸引力”或“拉力”從本質上來說就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場力。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不是某一個因素就能決定的,有賴于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同時,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用時間越長,教育效果也會累加,形成平時我們所說的“泡菜效應”。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制度場”中,教職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環(huán)境及未來發(fā)展預期的影響,其次受積淀在民眾心理深處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和新聞媒體傳播的熏陶和影響,再次受制度和周圍人們特別是同類人群的行為環(huán)境的影響。不僅同類人群的行為環(huán)境和規(guī)章制度會給教職工思想帶來較強的暗示性,而且學校整體形象也會給教職工思想帶來較強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職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譽度,這樣會產生自豪感、安全感、認同感和滿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順利進行。反之,就會產生失落感、自卑感,導致人心渙散,校園凝聚力不強,思想政治教育很難開展。這種暗示性特征的影響因子包括領導班子形象、領導者領導方式、獎懲制度和方式,校風校訓與大學精神、學?;蛩趯W科的地位與影響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種暗示性特征提醒我們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嚴肅性和連續(xù)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個制度盡管不盡合理,但只要對每位教職工一視同仁,往往不會產生大的矛盾?!安换脊讯疾还笔歉咝=搪毠さ囊环N普遍心態(tài),如果外部環(huán)境客觀公正,即便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或敗下陣來,他們通常會心悅誠服,制度的嚴肅性是制度環(huán)境優(yōu)化的保障。特別是管理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不嚴肅就意味著制度成了一紙空文,產生不了約束力,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載體。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亂,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無從開展;制度的連續(xù)性是制度環(huán)境優(yōu)化的基礎。制度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預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連續(xù)性基礎上的一種完善。所謂“治大國如同烹小鮮”,今年實行一種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種制度,只會導致廣大教職工無所適從。通過制度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無人”,沒必要時時處處圍著教職工個體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體的“粗”來解決個體的“細”,確?!肮材翀龅囊?guī)范與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學校環(huán)境中進行的,生活在環(huán)境優(yōu)雅、設備完善、人文底蘊深厚、校風教風積極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有利于凈化教職工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朝著預期的目標發(fā)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據教職工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需求狀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切實加大校園環(huán)境建設力度,充分發(fā)揮輿論環(huán)境的導向、監(jiān)督和約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說,社會大環(huán)境我們只能客觀面對,盡可能地排除其自發(fā)的、消極的影響,但校園小環(huán)境則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依據一定的原則、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徑進行優(yōu)化或挖掘,充分發(fā)揮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場的作用方式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場是一個整體動力系統(tǒng),從作用方式看,表現為以下三個特點:

1.空間上的全方位

在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場里,各子場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動力,各個核心子場都可能決定一個宏觀的結構及相對應的微觀狀態(tài),整體的場效應就來自各子場耦合后所體現的綜合效應,各子場及其構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參與和協(xié)作。由此而產生的組織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層指令系統(tǒng),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層參與系統(tǒng)。同時,各子場所產生的合力不是單個分力的線性相加,而是各個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說,這種力是通過立體的方式向包圍著的對象發(fā)射能量,若各種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時間上的全過程

時間上的全過程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在一個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場中,受教育對象“場”中持續(xù)時間越長,人們所產生的與這個場一致的傾向性就越明顯。這一點在社會生活中也得到證實。如南方人獨有的細膩與大西北人的粗曠就形成

了鮮明的對比[6]。二是指“場”對教育的影響是無時不在、連綿不斷的。由于場可疊加的特性,各子場就能同時起作用,也正是在時間的整合下,“場”才會形成一種特有的整體效應。三是指作用對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具有長期性與反復性,“場”要素之間的矛盾運動經常處于一種不斷產生,不斷解決,螺旋上升,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不可能在較短時間里使作用對象發(fā)生質的飛躍,而必須通過長時間量的積累和鞏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幾個小時內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觀點,而這些材料和觀點又是人們平素不太接觸的。一年要找?guī)状螜C會,讓那些平素不太接觸本行業(yè)務的人們,接觸本行業(yè)務,給以適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個早上突如其來把完成品擺在別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幾個小時內下幾百公里的傾盆大雨。強迫受訓的制度必須盡可能廢除”。[7]

3.途徑上的全隱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場中,會發(fā)出一種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這種“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攜帶著某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認知標準,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教職工的內心深處。而教職工受到這種“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輻射后,盡管自己處于一種“不設防”的狀態(tài),也會自發(fā)地根據需要做出選擇。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場對人思想政治品質的影響不是靠強制手段來實現的,主要靠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滲透。

三、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場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場中,高校教職工或多或少地受這種“場”的影響。這種“外加場”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處于自發(fā)的狀態(tài),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設計下使本身的強度越來越大,從而能更深層次、更大范圍、更高效應地影響處于其中的教育對象。

1.約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場的影響,教職工個體將受到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或精神動力,組織所共有的價值觀念、審美標準以及傳統(tǒng)文化、行為準則等因素會使個體產生心理共鳴和強烈的心理暗示,繼而產生行為的自我控制與自我約束,使行為取向與大眾趨于一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認同”或“順從”。如果教職工個體行為背離了公認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持有的共同價值觀所帶來的輿論壓力就會發(fā)生一種糾偏和矯正功能,從而產生導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體凝聚力的本質是群體對其成員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員間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參與群體目標的程度,縮短心理距離是提高凝聚力的關鍵。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場有很強的輻射功能,教職工積極合作、協(xié)調一致的行為狀態(tài)將明顯增強,消極反抗的行為狀態(tài)將顯著減少,學校所倡導的主流政治意識、價值觀念就會象磁鐵一樣緊緊地把教職工團結起來,使心理距離大為縮短,從而產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勵功能

激勵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指持續(xù)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需要、動機和目標是激勵過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場,就會滲透到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相應地會形成積極向上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營造一個相對自由、寬松和諧的學術環(huán)境,創(chuàng)建一個規(guī)范有序、公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和氛圍不僅可以對新成員進行有效的同化與改造,促進他們向組織發(fā)展目標靠攏,而且可以職員工的思想認識,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啟發(fā)他們對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幫助他們解決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們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現實參與公平競爭,滿足自我實現和價值認同的精神需求,從而產生激勵功能。

【參考文獻】

[1]趙仲牧:《物理場論對哲學思考的提示》,思想戰(zhàn)線,2000年第5期,第1、3頁。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體需求: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論·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頁。

[3]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國:《論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當代教育論壇,2003年第6期,第69頁。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體需求: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論·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頁。

第5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一)心理壓力較大。

西部民族高校的學生多來自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尤其少數民族貧困生特別多。許多貧困生家中人口多,而家中主要勞動力漢語水平不高,無法外出務工,導致其家庭經濟情況非常不好。家庭經濟困難使得他們自卑與自尊并存。一方面,他們由于貧困,生活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學。另外,由于他們接受的中學教育一般在教育水平較低,所以進入大學后,在學習基礎和能力上跟其他同學也有差距,這使得他們有自卑心理;但另一方面,他們在學業(yè)等各方面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想要通過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改變家庭命運,又有很強的自尊心。自卑與自尊兩種心態(tài)相互交織。一旦出現偏差,他們就有較大的心理壓力。

(二)部分貧困生缺乏自立精神。

西部民族高校學生雖然大多來自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但由于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傾斜,許多學生在中學時期已經享受了較多資助,這使部分學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較重,覺得大學階段也理應享受各項資助,殊不知在大學階段,各項費用較之中學更多,并且西部民族高校的貧困生數量多,國家各項資助可能不能解決每一位貧困生的所有經濟困難,或者有些經濟情況相對好些的學生就無法得到資助,這讓部分學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無法得到滿足,究其原因,都是這部分學生缺乏自立精神,沒有確立正確的貧困觀。

(三)綜合能力不強。

1.人際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西部民族高校的貧困生多數來自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農村,他們積極進取,想要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但由于家庭貧困,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進入大學學習基礎與其他同學有差距,他們堅信“讀書改變命運”,所以他們多注重在學業(yè)上下工夫,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比如與人交往時,他們大多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表達自我,人際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2.實踐能力不強。

西部民族高校的許多貧困生從小接受的教育水平較低,大學階段,他們在學業(yè)方面可能就需比其他同學花更多時間,加之他們人際交往能力不高,導致他們在培養(yǎng)自身社會實踐能力上有所欠缺。與此同時,目前多數高校注重物質上對貧困生上的幫扶,忽略了對其精神和心理上的重視,這使得他們在組織協(xié)調,實踐創(chuàng)新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

二、為什么要做好西部民族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和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需要。

做好西部民族高校貧困生思政工作,關系到高等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區(qū)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西部民族高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老、少、邊、窮”的少數民族地區(qū),由于歷史、地域等原因,這些地區(qū)的基礎教育比較薄弱,貧困生覆蓋面大、貧困程度嚴重,加強其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幫助貧困生培養(yǎng)自立自強的精神,更好地完成學業(yè),改變家庭命運。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畢業(yè)后會選擇回家鄉(xiāng)工作,故還有利于他們?yōu)楦淖兗亦l(xiāng)貧困落后面貌貢獻力量,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

2.有利于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貧困生自卑與自尊的心理并存,承受的來自社會、家庭以及周圍同學帶給他們的壓力相對更大。他們深知金錢的重要性,更想通過自己的能力改變自身和家庭的命運,這可能會導致他們過度注重自身的發(fā)展,有部分貧困生還會有“金錢至上”的觀念,甚至會發(fā)展成拜金主義。但我們說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體,所以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讓貧困生突破只對“自我”的關注,投身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改革浪潮中去,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如何做好西部民族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強資助制度建設。

1.建立良好完善的貧困生認定制度。

目前在中國的高校,沒有明確對“貧困生”進行定義。一般情況下,蓋有村、鄉(xiāng)、縣或市民政部門公章的三級貧困證明是比較有力的證據,但西部民族高校的學生多來自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的地方,尤其是貧困生,多來自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區(qū),各類消息不暢通,反而無法開具貧困證明,這導致部分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因沒有貧困證明而無法得到幫助,故在貧困生認定時,負責認定的教師或部門不能僅憑一紙證明就下定論,還需參考學生平時的生活情況綜合考量。同時,高校要加強對相關國家政策的宣傳。以西南民族大學為例,學校在為每一位新生寄入學通知書的時候,會附上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以及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國家助學金等政策的宣傳單,以便學生在拿到通知書的時候便知道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緩解上學費用的困難,從源頭上減少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學習機會的貧困生數量。

2.完善資助體系,形成以助為主,獎、貸、勤為輔的資助體系。

一方面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對西部民族高校的政策傾斜,擴大助補免的資金總量,讓更多的貧困生得到幫助,滿足其學業(yè)和生活需要,順利完成學業(yè);另一方面,要加強“獎、貸、勤”方面作為對貧困生的補充資助,首先要加大獎學金金額及比例,大多數貧困生在學業(yè)上比較刻苦努力,他們獲得獎學金的可能性較大,加大獎學金金額和比例,讓更多貧困生可以拿到獎學金,更能助其釋放經濟和心理的壓力;其次,鼓勵貧困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解決學費問題,通過勤工助學減小生活的經濟壓力,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自理自強的有力途徑,也有利于讓貧困生摒棄“等、靠、要”的依賴心理。

(二)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高校輔導員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教師隊伍。高校輔導員是大學階段,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這支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成長成才。民族高校的輔導員,不僅肩負著對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還關系著民族高校自身的和諧與發(fā)展。培養(yǎng)一支專業(yè)化及職業(yè)化的輔導員隊伍,更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進行。輔導員不僅要掌握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更要掌握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在學生學習、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給予最有效的幫助。特別是在貧困生思政工作上,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人文關懷。對貧困生要傾注更多的時間,幫助他們戰(zhàn)勝困難,關愛他們的學習生活,幫助他們成長成才,為社會、為民族地區(qū)輸送人才。

2.加強對貧困生心理的關愛。

大學生處于成年初期,他們在知識結構、生活閱歷等方面都不成熟,而貧困生還要承受更多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帶給他們的壓力,這可能會導致其心理向不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針對這種情況,高??梢酝ㄟ^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開設對學生有實質幫助的心理輔導課程或者開展多形式的心理輔導活動,鼓勵學生特別是貧困生直面困難,在逆境中奮發(fā)圖強。同時,民族高校要營造一個健康、溫馨、開放、包容的校園環(huán)境,西部民族高校的貧困生中有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民族習慣,許多學生在學校的歸屬感不強,因此高校要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特別是貧困生滿足尊重、理解等多種心理需求。另外,要充分發(fā)揮班團組織、輔導員、班主任等的作用,引導貧困生正面貧困,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釋放心理壓力,幫助他們多參加社會實踐,提高綜合能力。

3.培養(yǎng)貧困生的自立自強精神和誠信觀念。

第6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1.1思想政治教育職能原本就是保衛(wèi)部門的職責所在

高校維穩(wěn)工作中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做好高校維穩(wěn)的重要部門保衛(wèi)部門工作中在做好學生安全管理的同時,更要善于分析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要以柔性手段為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好思想工作?!邦A防為主、教育為先”是做好高校安保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因此,首先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筑起思想上的“防火墻”,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以此為基礎通過有效的扎實工作來確保學校的安全穩(wěn)定。采取治標和治本相結合,預防和治理相結合的手段,通過加強思想教育、法規(guī)法紀教育,促使其從內心深處自覺遵守校園的安全規(guī)則和秩序,確保學校的和諧穩(wěn)定。

1.2當前高校安保工作的內在要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fā)展,改革的不斷深化,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著改變,給高校安保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安全保衛(wèi)工作如果還是因循守舊,沿用老一套的工作方法是行不通的。新時期要使安全保衛(wèi)工作防范于未然,就要調動安全保衛(wèi)工作者的積極性,把工作的被動處理變?yōu)橹鲃映鰮?,是十分必要的。主動改變傳統(tǒng)的高校安保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動權,掌握先機。把管理為主,改為服務為主,樹立服務的理念,增強服務的意識,堅持管理和育人相結合,要給師生擺道理,講事實,以理服人,少采用或盡量不用生硬的手段。要真正關心師生的利益訴求,把師生的冷暖放在心上,處處為師生著想,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他們解決自身的實際困難,讓師生真正的感受到是為他們著想,這樣他們才不會抵觸安保工作。

1.3從發(fā)達國家高校保衛(wèi)組織上來看,也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高校校園警察就已提出了對師生實行安全服務的概念,至今,基本上各高校都普遍建立了安全服務制度。以往,校園警察與老師、學生之間也互相對立,互相不理解,互相不支持,校園警察采取一些管理措施,師生們認為是專門壓制、打擊他們的,完全不理解其工作的辛苦,校園警察往往是“出力不討好”,付出很多,也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后來校園警察對自己以往的工作方式方法進行了深入反思和剖析,決定轉變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將重心放到為師生服務上來,以服務為首、為核心,切實幫助解決學生、老師們的實際困難,以此為突破口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增進理解和支持,加強溝通,拉近距離。長期的堅持,師生和校園警察之間逐漸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了。

2.當前高校安全保衛(wèi)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現狀一:思想上認識不足由于受到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影響,人們會普遍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處、各系的職責。安全保衛(wèi)部門的工作就是“看大門”,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搭邊,對于學生違紀違法的動機和心理根本不會去關注,只會對學生進行訓斥。

現狀二:安保隊伍經驗缺乏目前,我國高校安全保衛(wèi)部門的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部隊轉業(yè)或是其他部門轉崗的人員,年齡偏大,普遍缺乏處理學生問題的經驗,思想政治素質不高,整體文化層次偏低。因此他們通常會采取較為簡單的工作方法,對于工作不會有什么創(chuàng)新,更不會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現狀三:高校重視不夠教學、科研工作歷來都是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將安全保衛(wèi)工作逐漸邊緣化,更不用說去重視安全保衛(wèi)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不能及時補充和調整安全保衛(wèi)工作人員的結構,不能及時對保衛(wèi)干部和安保人員進行培訓,使得在安全保衛(wèi)工作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必要的條件。

3.加強安保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途徑

3.1切實提高保衛(wèi)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能力

保衛(wèi)隊伍特別是保衛(wèi)干部是保衛(wèi)部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思想素質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保衛(wèi)干部要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水平,提高政治覺悟,具有大局觀念和服務意識,這也是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特殊性所要求的。要提高業(yè)務能力,熟悉掌握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專業(yè)知識,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正確處理學生的思想問題,解決學生問題善于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掌握科學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切實和實踐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3.2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對于高校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也不例外,在實際工作中,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就是說要以滿足師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想師生所想,急師生所急,師生利益至上。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加強創(chuàng)新性。以滿足師生的安全需求為突破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發(fā)揮其主動參與的自覺性,發(fā)揮其主體功能。此外,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安保工作的實踐結合起來,安保工作固然要通過一些安全規(guī)章制度、規(guī)則、紀律的約束,同時也需采用一些必要的綜合治理的手段,否則很難形成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和生活秩序,但這些只是安保工作中方法、手段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因為高校的服務對象是大學生,高校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可以說都于學生有關,都源于學生的信仰、意識、觀念等發(fā)生了一定的偏離,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采取正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切實解決。因此,新形勢下為了更好的做好安保工作,必須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安保工作的實踐之中。

3.3工作中要靈活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采取說服教育的方法。大學生思維活躍,他們在思想上、政治上尚未成熟,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所以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要耐心說服,不能強制、壓服。解決思想問題原本就是細致復雜的工作,不能簡單粗暴,要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理,曉之以情,使其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采取說服教育的同時,必須貫徹執(zhí)行各項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大學生的行為,加強管理,維護校園的良好秩序。通過典型實際案例的警示作用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從而達到教育本人及他人的目的。

第7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國內學者對高校成教學生思想現狀的研究多以理論探討為主,實證調查較少。楊漢南、陳以能認為,“成教學生自我意識強而集體觀念弱;思想情緒活躍但矛盾心態(tài)嚴重;擅長文體活動卻缺乏學習主動性;認識水平高可實踐能力差?!雹偻跤缿c也認為“成教學生政治思想復雜;集體觀念淡薄且焦慮心理普遍;自卑意識較強”。②陽清秋的觀點為:“成教學生學習目的不一,學習態(tài)度差距大;‘重業(yè)務,輕學習’和‘重專業(yè)知識學習、輕政治理論學習’的現象較為普遍;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存在偏差;學習狀況不穩(wěn)定”。③周建偉、婁立志則認為“成教生普遍政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不足;價值觀念傾斜,職業(yè)道德滑坡;心理問題嚴重”。④劉金華將成教學生的思想現狀概括為:“存在一定誤區(qū);學習目標偏離;集體認同感不強;對就業(yè)困難心理準備不足?!雹荽送?,嚴麗麗、郭欣、陳貴龍等也認為:“高校成教生政治信念動搖;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功利意識濃厚;缺乏信仰、怨天尤人;思想和行為脫節(jié)。”⑥⑦⑧以上學者們的研究表明,當前高校成教學生的思想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為:(1)政治意識淡??;(2)功利意識濃厚,缺乏集體主義觀念;(3)信仰缺失,自身定位不準確;(4)學習目標不明確。

二影響高校成教學生思想的因素研究

影響高校成教學生思想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環(huán)境、學校管理以及學生自身。學者們的觀點有以下幾種:(1)成教學生期望值低,不恰當的自我意識;(2)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個人原因;(3)教學計劃,認識偏差,管理機制,教育方式;(4)社會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機制,成人學生的思想特點;(5)國際環(huán)境,國內環(huán)境,網絡文化,教育改革;(6)社會環(huán)境,學校,學生自身的重視程度;(7)學生不重視,學校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缺位”的現象。

三加強高校成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第8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大數據(Bigdata)最初用來描述需同時進行批量處理或分析的大量數據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的內涵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yè)化處理,通過“加工處理”實現數據的“增值”。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指出,大數據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有巨大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或深刻的洞見”。為應對眾多領域數據的爆發(fā)式增長,大數據還應涵蓋處理數據的速度。因此,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將大數據定義為:通過高速捕捉、發(fā)現/分析,從大容量數據中獲取價值的一種新的技術架構。大數據有四大特性,即大規(guī)模(Volume)、多樣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個“V”推動產生的海量價值(Value)。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指出,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年將增長50%,每兩年便將翻一番。同時汽車、洗衣機等工具設備上有著無數的數碼傳感器,隨時測量和傳遞回有關位置、運動、溫度等大量不同種類的數據信息。這些不同種類大規(guī)模的數據在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被高速處理和分析后,挖掘出更多隱藏的“內涵”,更快地滿足實時性需求,從而彰顯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隨著信息化進程在教育領域的推進,特別是數字化校園的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校園中得到充分運用,各種信息交流與服務平臺逐漸增多,也產生了海量的不同類型的教育數據。這些教育數據蘊含著豐富的教育信息和知識,提取其中的價值并為教育決策、教學優(yōu)化服務,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育決策者所關注的內容。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借助大數據的強大力量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工作方法。

2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價值

2.1大數據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信息獲取和信息流通受限的時代,在思想政治研究領域,為獲取更多學生想法或評價,研究者往往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樣本分析。而問卷調查法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其可靠性建立在被試者能提供真實信息的基礎之上,因此,一旦被試者有意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或問卷設置不具辨識度,最終通過問卷調查并不一定能獲得真實客觀的數據,思政工作者會被帶入誤區(qū),這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產生不利影響。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大數據技術能夠輕易獲取學生的學習成績、考勤記錄、圖書借閱情況等大量客觀真實信息,從而降低小范圍數據的局限性。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讓原本無法量化的信息得以量化和顯現,例如學生在網絡上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了他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通過大數據技術讓這些過去難以量化的信息被轉化成有價值的信息。大數據時代通過大數據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可獲得更多全面而客觀的數據,進而進一步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和層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價值。

2.2大數據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前瞻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牢牢把握住師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思想觀念的發(fā)展趨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掌握主動權,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措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針對性,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預測是大數據的核心價值,指的是借助大數據技術對事物發(fā)生的可能性進行預估,達到預測的目的。比如超市可通過分析客戶購買的記錄來預測消費者行為,最典型的案例是沃爾瑪公司預測出年輕爸爸在買尿布的同時會捎帶啤酒,調整它們的擺放位置從而提升公司的銷售額。校園安全是懸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頭上的一根弦。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監(jiān)測校園所有相關的系統(tǒng)平臺,通過實時跟蹤分析學生的各項數據,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提前做好應急預案,積極進行教育引導,及時化解矛盾和沖突,提高校園突發(fā)事件處理的效率。

2.3大數據使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可能

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充分了解并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通過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學生的各項數據,反映學生的不同需求,學校及時為學生送上個性化的幫助與建議,為管理帶來便利的同時更加彰顯學校對學生的關愛。譬如華東師范大學基于校園卡記錄開發(fā)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預警系統(tǒng)會給飯卡消費少的學生發(fā)送詢問短信,是大數據應用于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實踐。面對復雜嚴峻的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高??山柚髷祿夹g整理出各行各業(yè)崗位需求特點以及畢業(yè)學生的信息,建立起企業(yè)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之間的橋梁,解決企業(yè)崗位需求與學生就業(yè)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yè)指導和咨詢服務。圖書館可以對學生的借閱記錄進行匯總分析,了解學生的借閱需求,進而為不同的學生群體推薦不同書籍。

3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新轉變

3.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數據意識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緊跟時展變化,主動建立大數據意識,要充分意識到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對信息數據的敏感性,加強對數據信息的收集、存儲和利用,做大數據的有心之人。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是數據的制造者、傳播者、共享者和分析對象。為了能對教育對象有全面認識和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網上行為、通信聯絡等記錄,并進行存儲、分析和利用。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guī)律,而且要具備更強的大數據技術能力,從而充分發(fā)揮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價值。高校輔導員在完成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自覺加強大數據技術的學習,盡快掌握大數據技術能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應該及時把教育活動信息、學生資料等內容進行記錄或者存儲,運用數據分析、數據統(tǒng)計等技術加以分析處理,得出更多隱含的信息。

3.2積極利用新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撐

運用云計算等技術,建立各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平臺,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收集、存儲、管理、分析和運用數據,為深入把握學生身心狀況提供強大支撐。比如筆者曾到臺灣南臺科技大學培訓,該校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不僅僅提供英語學習系統(tǒng)供學生學習,學校語言中心還利用軟件后臺管理功能記錄下學生的學習記錄,包含次數、時數、學習內容等,實時對學生的學習情形以及學習成效進行管控,采取有效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習英語的信心與興趣,進而產生最大的學習效益。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都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但偏重于硬件基礎方面,校園信息化數據應用還不夠成熟和廣泛,軟硬件資源得不到整合。因此,各高校亟需整合現有的信息資源,做到數據集中、應用集中、設備集中,將各種應用整合起來,實現資源共享,使得數據得到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3.3完善規(guī)章制度和流程規(guī)范大數據的處理和應用

在大數據時代,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大數據在帶來了積極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數據安全、虛假數據等問題。目前大數據在收集、存儲和使用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安全問題,大數據所導致的個人信息泄露會給學生帶來嚴重的困擾。事實上,人們在互聯網上的所有行為都可以被查到,包括個人資料、購物習慣、聊天內容、檢索習慣等等,多項實際案例說明,即使無害的數據被大量收集后,也會暴露個人隱私。而借助大數據技術得出的信息分析結果,如果被過度使用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虛假數據則將導致錯誤或無效的大數據分析結果,影響教育決策的正確性。因此,高校需要根據實際工作需求和發(fā)展趨勢,及時建立和完善數據挖掘權限和范圍的管理制度,逐步探索構建精細化、標準化工作流程,有效避免學生個人隱私泄露,降低大數據在收集、存儲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風險,以及提高對虛假數據的甄別能力。

4結語

第9篇:高校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一)隱性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對學生的作用是通過施加某種教育影響而改變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和認識,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向人們傳遞某種價值觀念,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保證社會的文明進步。由此可見,隱性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

(二)隱性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高校大學生思想上受到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課堂上,大學生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出現了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特點,他們樂于創(chuàng)新,追求獨立和個性,思想政治教育卻仍然停留在口號宣傳或一般的理論灌輸上,沒能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其結果只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隱性課程形式的多樣性特點能夠覆蓋生活空間,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實現教育生活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施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校方面原因

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束縛。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要求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著學習成績這個中心而展開,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水平的唯一尺度,無形之中將顯性課程擺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在此情境下,學校很少有精力和時間去關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周期長、結果具有非預期性的教育形式,從而造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開發(fā)不足且滯后。

2.教師方面原因

教師沒有處理好工作和學習的關系。隨著“終身學習”口號的提出,教師的任務明顯加重,不僅要完成好當下的教育工作,還要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進修、繼續(xù)學習等,以應對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但是,有些教師沒有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導致本末倒置,從而影響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職稱評比,許多老師埋頭苦讀只為更上一層樓,這本無可厚非,但忽視了自己本職工作的教師就顯得不是太合格了,甚至有些自私。

三、隱性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構建的策略分析

1.從學校角度看

(1)校園物質文化的構建

這里的物質文化是指高校內外在的、可觀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校園建筑、布局以及教學設施等,它們是物化的教育理念,涵蓋著教育精神,能使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中受到啟發(f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校園精神文化的構建

①觀念上的重視

校園管理者應充分重視隱性課程的構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要認識到校園精神文化這種內隱的、深層次的東西比顯性課程有著更大的研究價值。高校管理者要努力營造體現本校特色和社會主義特征的校園精神文化,倡導正確健康的價值取向,塑造積極向上的政治氛圍,培養(yǎng)熱烈求知的學習氛圍,用精心策劃的活動和寓意深刻的辦學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②制度上的規(guī)范

第一,從學校管理者角度講,要加強行政規(guī)范,建設民主公正的和諧校園。加強黨的建設,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校務公開,發(fā)揮學生會、教代會等的作用,鼓勵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以此啟示師生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從教育者角度來講,要建立隱性課程評價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教學質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標,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同時要重視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結合,這樣,才能保證高等教育質量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三,從受教育者角度來講,要為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管理構建一套合理科學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包括教師品行規(guī)范、教室設計管理等,要將隱性的管理育人和教書育人有機結合,通過實施保障措施,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達到隱性教育的目的。

(3)校園活動文化的構建

大眾傳媒的建設。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使大眾傳媒日益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各種輿論價值,使大眾傳媒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務。首先,要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網的建設與維護,將網下思想政治教育與網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素質要求,豐富網站內容,既有精品課程、校園新聞等文化板塊,又有勤工儉學、問題反映等服務板塊。其次,校園廣播站也是一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途徑,利用好廣播站的宣傳功能,實現學生需求與內容的“紅”的統(tǒng)一,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

2.從教師角度看

(1)教學上

顯性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雖然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顯性的課程方式實現的,但其中包含著廣泛的德育因素,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門類眾多的課程沒有帶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顯性課程的形式和方法主要強調灌輸而忽視師生的主動參與和接受。

(2)素質上

師德師風的建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苯處煹难孕信e止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說:愛崗敬業(yè)、民主公正、為人師表等工作態(tài)度都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能使學生在優(yōu)質的服務和管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人際上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作為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新課程強調的新型師生關系應是人格上的平等關系和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平等主體地位,才能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知識的傳遞,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接納和內化知識。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熢谌粘W習、工作中,應深入學生中間,動態(tài)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多溝通與交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3.從學生角度看

(1)校園內

①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學生干部是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干部是聯系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紐帶,是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主體力量。通過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有利于增強其成員的政治覺悟性,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及時性。

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高校大學生最顯著的特點是獨立性增強,實踐精神加深,他們排斥空洞的理論灌輸,不滿足于被動接受顯性課程現成的觀點,因此,創(chuàng)新隱性課程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2)校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