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實習帶教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習帶教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實習帶教論文

第1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護理示范病區(qū)的目的是旨在切實加強臨床護理工作,夯實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使護理工作真正“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從而提升患者和社會的滿意度。優(yōu)質護理服務病區(qū)與普通病區(qū)帶教工作也有很大差異,護生的服務理念、服務意識、溝通能力、健康教育水平等方面比普通病區(qū)的要求要高出許多。優(yōu)質護理服務病區(qū)護理人員配備1:0.4以上,護理老師充足,技術培訓次數多,老師規(guī)范指導到位。

1對象和方法

1.1調查的對象

通過隨機的抽樣的方法抽取2010年8月----2011年1月之間在我院實習的60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對照組是當年在院實習中專15名、大專15名;實驗組是當年在院實習中專20、大專10名,中專護生平均年齡為18歲,大專護生平均年齡2l歲,來院實習前全部通過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理論考試,成績合格。實習時間統(tǒng)一為40周。

1.2方法

培育優(yōu)質服務理念:實習護生在優(yōu)質護理示范病區(qū)一起同護理老師為患者做生活護理,親身感受到老師們的服務,言傳身教、潛移膜化的影響實習護生。全員動員,統(tǒng)一思想,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具體做法:①實施人文關懷.組織討淪讓每一名護生以“病人為中心、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和以護理質量安全為核心”,寫出自己心中的承諾,建立優(yōu)質服務理念“誠信、安全、溫馨、關愛”,深入我們護生的內心,融人我們護生的護理工作,讓護生心中有病人。②換位恩考,假如我是病人。讓護生深深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意義感,從而從病人的角度去探討他的內心世界,使病人的需要獲得滿足。③重視人性化管理。強化情感溝通,關注護生職業(yè)前途,重視護生的職業(yè)前景,工作上嚴格要求,生活上關心、人格上尊重護生,激發(fā)護生工作熱情,增強護生主動服務意識。

1.3數據收集和統(tǒng)計學的方法

發(fā)放住院患者問卷152份,收回152份,其中有效問卷144份,其有效回收率為94.74%。發(fā)放實習生問卷調查60份,回收60份,其全部為有效的問卷,有效的收回率為100%。通常對治療采用SPSS12.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的分析,統(tǒng)計方法包括百分比檢驗。

2效果

本次實習結束后,通過護理部對實習生的帶教效果考核,反映出優(yōu)質護理服務病區(qū)的護生比普通病區(qū)主動服務意識強、溝通能力強、技術規(guī)范到位,學生反映帶教工作認真,在護理部滿意度調查中病人反映良好。

2.1提高了病人對護生的工作滿意度;自創(chuàng)建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以來,護生主動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入院時熱情接待,對基礎護理及患者飲食、、活動、睡眠、引流管護理明顯增強,病人滿意度由實施前的91.67%上升到99.17%。

2.2提高了病員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實施活動以來,護生主動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的意識明顯增強,重視與患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和個體化的健康指導,病員認識主管護生、知道藥物、引流管、留置針、飲食等的注意事項,患者對健康知識知驍率由實施前的85.56%上升到98.00%.

2.3降低了病員呼叫率:活動實施后,護生主動到病員身邊工作的意識明顯增強,尤其加強危重病員、手術前后的病員和輸液病員的巡視,使病員呼叫率由實施前的53.66%下降到18.18%.

2.4活動開展后護理并發(fā)癥和投訴率均為0.

2.5結果.對照驗與實驗組臨床帶教方法結果比較見表1。說明對照組與實驗組有顯著性差異,優(yōu)質服務帶教方法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帶教方法。從表1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心電監(jiān)護儀的使用,輸液泵、微量泵的使用,電動痰吸引,臥床患者更換床單位5項技術操作平均得分比較(P<0.01),表明兩組成績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谇蛔o理、無菌技術兩項平均分比較(P>0.05),表明兩組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說明對照組與實驗組有顯著性差異,新臨床帶教方法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帶教方法。

3討論

3.1提升護生在工作崗位上的積極性

通過給病人生活上的護理、滿足病人生理需要,得到病人的認可,護生的職業(yè)自豪感、愛崗敬業(yè)得到強化、自我價值得到體現(xiàn)。樹立了牢固的愛崗敬業(yè)思想。

3.2加強與患者的臨床溝通

優(yōu)質護理服務病房區(qū)與普通病房區(qū)具有一定的差別,不論是患者的身份還是患者的病情現(xiàn)狀都存在一定的差別,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護生在實習期間,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顯得尤為的重要。

3.3加強基本技能訓練,鍛煉實習護士能力

是帶教的實習護生技術操作更加規(guī)范,溝通能力更強,招聘單位滿意,就業(yè)率提高,早日使她們實現(xiàn)護生的南丁格爾夢。帶教老師利用每天查房,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體格檢查,也要求護生每天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動態(tài)觀察陽性體征的變化。讓實習生體檢訓練,當場示教、及時糾正。組織示教性質的操作,如采血、皮試、靜脈注射、胸穿、腰穿等,讓護生多看多做。讓護生先在模型上操作,再指導在患者身上進行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既提高了護生的操作基本功,又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堅決杜絕年輕一代的醫(yī)學生過度依賴現(xiàn)代技術設備,而忽視基本的臨床技能操作現(xiàn)象。

3.4加強實習護士處理問題能力

第2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1.1促進學生把握社會實際情況。

應當將語文知識同社會實際環(huán)境相結合,促進教學過程更加符合生活習慣,具體而言,就是以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作為背景,進行具體的教學行動,以這一方法,充分刺激學生在學習時主動積極,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語文知識,形成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全面適應社會生活對語文知識的需求。以具體語文課文的教學工作為例,在實際工作當中,教師可以深入分析課文的內容,然后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分別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再適當加以引導,從而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生活道理。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一直進行道理的單向灌輸,往往會引起中職學生的排斥心理,更加厭惡語文學習。中職學校的語文老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發(fā)掘,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所講述的實際生活當中為人處世的道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的同時,將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和實際日常生活互相聯(lián)系,從而全面保障語文課堂實用性教學的順利進行。

1.2強化學生的知識實用性意識。

作為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在實際教學時,還包含了口語、寫作等具體能力的培養(yǎng),單純的強調口語、寫作等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往往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應當在進行口語教學時,充分同生活實際情況結合,確保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不局限于形式。在選擇口語教學內容時,應該充分進行篩選,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口語交流能力及表達能力能夠在學生將來畢業(yè)后踏入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為了確??谡Z及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教師在實際工作當中應該隨時進行口語能力訓練。在課前針對口語知識和口語綜合應用等方面進行全面論述,講解具體辦法,再讓學生進行自由化互相練習,并結合后續(xù)學生的口語及寫作能力的具體評測進行大致評分。可以選擇教師進行評分、也可以選擇學生之間互相評分,最終所得到的口語及寫作成績,應該加以適當總結。學生處于公共場合時,利用科學合理組織語言,大方得體的全面展現(xiàn)自身特點,并且利用相應的具體口語及措辭來解決實際工作交流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語文口語和寫作能力實用性的具體表現(xiàn),能夠為學生在走入社會工作和生活時提供巨大幫助。又如在“說話要大方得體講文明”這一知識的學習中,旅游專業(yè)或者乘務專業(yè)的相關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專業(yè)特征,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設計出相應的模擬教學情境。在模擬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和學生兩者一起合作,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學生扮演引導人員或乘務管理人員,教師則扮演乘客或旅客,改善學生中較為普遍的語文知識學習的單調乏味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情景化模擬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走入工作崗位后與人進行交流溝通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在實際工作當中同工作對象的科學合理化高效交流奠定良好基礎,全面完善學生的綜合基礎能力,全面提高了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實用性。

1.3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知識實用能力。

以學生的綜合應用文寫作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是從事相關專業(yè)工作的基本需要。在實際應用文寫作技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先將各式應用文種類的相關概念進行整合,并為學生加以演示,以此作為后續(xù)教學良好奠基。其次,在應用文寫作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幫助學生了解文章格式和相應措辭的處理,作為應用文寫作的關鍵性部分,具體的文章格式和措辭還應該在對文章的機關和文章所針對的對象兩個方面進行具體調整。在學生進行應用文寫作的實踐當中,教師應該整合多篇范文,幫助學生對具體應用文寫作方法進行深入學習,在寫作技巧的重點知識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進行強化式講解,采取反復多次練習的辦法,讓學生更為準確的把握住應用文的寫作技巧。此外,教師還應結合實際教學過程,多列舉代表性范文,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的參考,從而使學生自己體會潤色出范文中語文寫作知識的巧妙運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了充滿個人語言寫作特色的文章,寫出和其他文章相得益彰的不同應用文,促進語文教學實用性的實現(xiàn)。

2、當前形勢下中職學校如何開展實用性教學展望

2.1結合教材內容,充分挖掘與專業(yè)共通的知識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促進學生充分認識到實際行動、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三者間的密切關系,充分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參與實踐工作。應當結合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挖掘可用的材料。選取教材中和專業(yè)知識融合度高,學生易于接受的代表性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專業(yè)知識點。課前教師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課本內容,再選擇部分學生對內容進行自主講解,并隨機選擇學生對講課學生進行點評,配合一定的夸獎和修整,有效提高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2以科學合理的實際訓練為主,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大部分學生在實際動手過程中,還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如不及時糾正,會給日后的實踐工作帶來巨大阻礙。大部分學生在實際訓練當中,都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無法獨立完成實踐工作,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采取提前一段時間布置實踐題目的方式,并與學生積極溝通,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在實際上課后,再將學生分為考評組、實踐組兩個部分,有了充足的準備,學生的自信心和實踐動手能力會有極大提升,最終學生之間的評價,也可以在鼓勵學生積極動手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判斷能力。

2.3充分融合專業(yè)知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

實踐能力的最終形成,說到底還是應該充分把握專業(yè)知識,在實用性教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展現(xiàn)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如果不能做到兩者充分融合,那么該學科還是單純的死板知識,同中職學校的實用性教學理念也存在著巨大沖突。因而在實際工作當中,應當充分充分融合專業(yè)知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結合目前實踐性教學的經驗,部分學生的實踐總結較為混亂,這也說明了實用性教學中還應當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化實踐的重要性。

2.4開拓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面,適當加以課外引導。

大部分專業(yè)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通性,如果無視這一共通性,引導學生細心留意,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死記硬背,在實踐過程中,無法靈活運用專業(yè)知識,使得最終的工作結果無法滿足要求。應當在學生充分掌握了既有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悟能力,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拓展相關的知識面。此外,課堂教學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教師在充分利用好課上教學的同時,充分挖掘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在課外也積極進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專業(yè)素質。

2.5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

在進行了一系列教學工作后,完善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式的打分式評價,應當綜合學生的各方面表現(xiàn),進行多元化評價。對學生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方面打高分,從而鼓勵學生保持良好的態(tài)度進行實踐工作;針對學生表現(xiàn)較差的方面應該適當給分,發(fā)揮激勵作用,引導學生逐漸對自身缺點進行完善,通過兩方面的結合,引導學生全面進行自我評價,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在對學生進行評價后,還應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逐漸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并挖掘出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保障學生的全面化發(fā)展。

3、結束語

第3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熱愛學生是師德教育的核心。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品質是否高尚,主要從以下方面看:看他能否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能否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本畢業(yè)論文由整理提供;看他是否熱愛學生,能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深切關注,家長對教師與日俱增的期望值,學生漫無目標的學習狀況,真誠地熱愛學生已被視為當代教師的師德之魂。因為:

一、熱愛學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

任何教育的結果,都是伴隨著一定的師生關系產生的,其結果的好壞有時受師生關系好壞的影響,不同的師生關系往往導致不同的教育結果。今天的學生需要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這也是江總書記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不斷強調的。而要做到此點,師生關系的建立必須是“民主型”的。因為在民主型的關系中,由于師生之間注意協(xié)商、溝通,關系比較和諧,學生的情緒就會輕松愉快,有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在他們所認同的目標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都高。反之,若師生關系是“專制型”、“放任型”的。則會帶來學生情緒上的緊張或放任,造成內心煩躁、恐懼等,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有高效的學習,學習成績也不會好。這種情況,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兒童從導師方面受了無情的言語和鞭韃,他的心里,就充滿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據了他的整個心理,使他再也沒有容納別種印象的空隙了?!?/p>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多方面的互動,會產生種種矛盾。倘若教師沒有尊重,關心和熱愛學生,即沒有與學生溝通關系的法寶“博愛之心”。不把其視為親人,視為可傾吐心聲解決困惑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愛和保護。要真正化解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時由于學生偏見或教師有“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觀念和行為,可能會產生學生對教師的“好心”的誤解。但是教師只要走出這種愛的誤區(qū),注意以正確的方式去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就能為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說,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

二、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

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陽光、雨露、面包和開水就能完成的。他們需要一樣與植物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東西——這就是火熱而真誠的心。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崩蠋煂W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為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愛護,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教師熱愛學生有助于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yǎng);有利于創(chuàng)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有利于……而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從教十六載,我認為應該這樣熱愛學生的。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沖動的。盲目的愛缺乏是非感,無明確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學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在教育中,對學生的愛應是正直、公正、坦蕩、無私的,不是偏狹、庸俗的。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這種愛會敗壞社會風氣,污染學生純潔的心靈。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有熱愛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惡等行為的真正公民,我們就應當真誠地對待他。

2.堅持“三不”。不挖苦學生。當學生做錯事時,要耐心開導,不挖苦、不訓斥,不拿大話威脅恐嚇。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如有的學生因作業(yè)沒寫好,或沒有按要求去做,不能讓學生寫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單獨找他談話,幫他找出原因。

不心罰?!靶牧P”即對學生內在心理和精神的懲罰,它是與體罰相對應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師說學生“生來就不是讀書的料,還有臉往這兒坐?!薄肮嚆U的腦袋!”“死榆木疙瘩!”……這種心罰侮辱了學生的人格,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他們的情感,損傷了他們?yōu)槿说淖饑?。大家想?學生真的遇上這樣的老師日子該多難過。所以,我們應愛護學生。維護其自尊心,盡量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袄蠋煹纳且粓F火,老師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師的事業(yè)是一首詩?!薄嘘P對教師以及教師職業(yè)的贊美之詞確實不勝枚舉。但我們應常常進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們的行為是否與那些贊美之詞相符。超級秘書網

第4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關鍵詞:信息時代;交互改變生活;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1008601

1 信息時代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在由工業(yè)時代向信息時代逐漸過渡,那么信息時代是從什么時候出現(xiàn)?關于信息時代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認為是第一個以信息交易為生的人的出現(xiàn),有些人認為是第一臺現(xiàn)代計算機的產生,有些人認為是隨著20世紀中期個人計算機和網絡的興起。信息社會的概念是1977年美國學者提出的:以信息部門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或信息部門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作為定量測算的宏觀指標。當一個國家的上述兩項指標超過50%時,則可謂進入了信息社會階段。信息時代是一個以計算機為主導的時代,它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減少了對于時間和空間的附屬。在工業(yè)時代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于產品的外觀造型以及功能,我們可以稱之為這是一種物質的表現(xiàn),隨著我們進入到信息時代,有很多的產品的價值是通過非物質的方面來實現(xiàn)的,它有時候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我們不得不開始注意非物質的表現(xiàn),于是就有了一個新名詞的出現(xiàn)——信息設計。這里的信息是以交互性為特點的,對于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同時作為信息設計的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具有新特點的“交互設計”在信息社會將成為主流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2 交互改變生活

講到交互設計要從人機交互開始說起,人機交互又被稱作HCI,它是伴隨著計算機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可以說它是一個典型的跨越計算機領域和設計領域的專業(yè)。人機交互發(fā)展共分為五個階段,早期的手工業(yè)階段、作業(yè)控制語言以及交互命令語言階段、圖形用戶界面(GUI)階段、網絡用戶界面的出現(xiàn)、多通道多媒體的智能人機交互階段?;氐浇换ピO計,交互設計在沿襲了人機交互的原則、知識及基于計算機設計方法的理念。在《About Face 3》一書中,作者闡明了一個更為詳細的交互設計的定義:了解用戶的渴望、需求、動機以及文脈關系,理解商業(yè)、技巧以及在不同領域的機會、需求和限制,使用這些知識作為基礎來計劃設計產品的形態(tài)、內容和行為。交互設計產品的出現(xiàn)改變了我們原本的生活方式,蘋果一系列產品的問世,讓人們將觸摸屏技術發(fā)展到極致。當你習慣了以觸摸的方式去使用產品時,你對于任何新產品的第一反應是觸動一下它的交互屏幕,它改變了我們的行為習慣。以前對于新聞實事是通過電視機,報紙來獲得,現(xiàn)在我們通過觸摸小小的手機屏幕就可以得知天下發(fā)生的所有大小事,交互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信息更加的快捷。

3 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fā)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它強調以人為中心來審視世界,并以理解性作為基礎。人文主義的含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今天具體來說就是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科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提示了設計中人文關懷的實質。人類設計由簡單實用到除實用之外蘊含有各種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文關懷走向正是這種需求層次逐級上升的反映。雖然人類高級的精神需求的滿足不一定全通過設計物品來實現(xiàn),但作為人類生產方式的主要載體——設計物,它在滿足人類高級的精神需要,協(xié)調,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卻是毋庸置疑的。設計于是承載了對人類精神和心靈慰藉的重任。

4 信息時代交互設計中更應注重人文關懷

《情感化設計》一書中提到過設計中有本能,功能和情感設計三者之分。前者是為了配合作為生物人天生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傾向,喜惡等。中間是為了符合多數人在使用時便易性,高效性等要求。后者則是滿足人在后天所養(yǎng)成的情感,思想傾好。設計的人性化既然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需求,那么人在這三個方面的需求就都應予考慮。在交互設計中也需要考慮到設計的功能性,情感性與環(huán)境性三個方面的匹配??上窃O計師往往會只注意到了功能性的存在,交互設計的人性變化為了只注重高效化,自動化。舉個例子,現(xiàn)在市面上有很多種的移動終端產品,這些產品標著著如何有效,如何先進,可是在用戶體驗方面優(yōu)秀的產品少之甚少,一味地追求新技術,只會導致使用者覺得使用體驗不舒適從而放棄使用該產品,這正是有些數碼產品不耐久,曇花一現(xiàn)的根源。細節(jié)才是人性化的真正體現(xiàn)。首先,人性化的設計需要全面考慮到人在多方面的需求,在生理健康上和心理情感上的都要兼顧。其次,人性化的設計滿足的應該是人的正面需求,這種需求是對人類的精神物質發(fā)展,對人類的美好未來有著正面效果的需求。

在我們這個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我們始終不能丟掉以人為本的大原則,在交互設計領域我們更要注重細節(jié)的完美,交互設計其實就是研究人行為和習慣的學科,作為交互設計師我們要注重觀察和研究人的行為,時刻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和愛護人。

參考文獻

[1](美)諾曼.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2005.

第5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設置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對于歷史教學來說,語言的描述還是略顯枯燥和不足,很難將學生引入真實歷史的回憶當中。例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進行播放,例如電影《》和《甲午風云》,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當時中國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將士保家衛(wèi)國不惜犧牲的壯烈情懷,以此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恥辱,以此來激發(fā)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高尚情操。

二、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方法

1.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素質教育成為目前我國教育的核心目標。相對來說,歷史考試的內容難度也是越來越大,因此這種發(fā)展趨勢使得我國的教學模式不得不發(fā)生改變以適應教學的需求?,F(xiàn)代信息技術是時展的產物,它將造福于整個社會。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量進行最大化,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歷史的質量。

2.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

第6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關鍵詞:信息時代;高校德育教師;角色轉換

角色是指與人的地位相對應的行為模式。教師的角色是指教師在一定的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中所持有的社會身份和地位,所承受的社會期望和自我期望,以及在上述因素影響下的一整套行為。每個時代都對教師提出了不同要求,并且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角色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德育教師是高校教師中的特殊群體,其角色定位不僅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還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甚至影響到學生個人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認識。而德育教師角色能否恰當定位,主要就在于其能否適應時展的要求。

我們當前正處在信息時代。信息時代以其全新的要素——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使高校德育深受影響,德育觀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受到沖擊并向現(xiàn)代化轉向。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歷史變過程中,重新為德育教師進行角色定位是新時期德育實踐的迫切需要。本人認為,高校德育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應體現(xiàn)以下三個轉換:即在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方面,要從權威者向對話者轉換;在教師和教材教法的關系方面,要從遵從型向創(chuàng)造型轉換;對于教師自身的發(fā)展要求來說,要從單一性的講授者向更豐富的角色轉換。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方面:由權威者向對話者轉換

在傳統(tǒng)的德育中,教師作為社會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中介人,代表社會實施教育,是社會權威的代表,對學生具有絕對的影響力。教師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種角色:一是道德知識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在師生結成的以道德知識授受作為基本內容的師生關系中,客觀地存在著知識占有的不平等,教師在學生道德學習的過程中,起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作用。學生自然把教師當成了知識的化身,教師也往往以知識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二是道德的化身與道德規(guī)范的訓誡者。傳統(tǒng)德育中教師常常以師表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學生的視線里,作為道德的化身向學生訓以各種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對學生的言行品性進行評說,以規(guī)范者的姿態(tài)來調節(jié)學生言行。在學生[中,教師往往被期待成智慧的化身,理性的源泉,他們必須意志堅強,有強烈的使命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求功利、反求諸己、自我克制的道德楷模。三是社會要求的代表。德育的基本矛盾常常被表述為學生已有的品德發(fā)展水平與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教師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社會要求的代表,他們代表祖國、代表黨、代表人民、代表學校,甚至也代表家庭,不斷地向學生提出道德要求,對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采取強制灌輸方法,重智輕德,忘卻學生知、情、意、信、行的整體性,重教輕學,教師主宰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服從地位,缺乏對學生主體力量的重視與張揚,相應地使學生成了道德知識的容器。

信息時代國際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是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壟斷地位,承載過重期望忽略受教育者獨立判斷力和價值創(chuàng)造力的道德權威角色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要求,所引起的矛盾與沖突也越來越尖銳,這一切要求教育者把認識、理解、體驗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以主體角色,在多種自主實踐活動中理解、掌握、體驗理論和觀點,從可信走向相信,最后達到堅信,從而形成信念、信仰。道德學習過程也就相應成為師生共同體驗、共同探討、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及其適合自己特點、道德認識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tǒng)意義上教師的道德權威。

作為“對話人”,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一是人本意識。美國教育家杜威在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時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育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個性都處于變化中的個體?!睂W生不是承納知識的容器,而是有待點燃的學習和發(fā)展主體。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自尊、自主、自立意識的增強和敏感,他們要求平等的愿望十分強烈,對德育教師的空洞說教和訓導極為反感,所以,一名傳統(tǒng)的道德說教者只會適得其反,更不用說讓其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所講授的內容。因此,德育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充分了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必須深深地熱愛自己的學生,并將這份愛心體現(xiàn)到教學中去。二是民主平等意識。加拿大著名課程專家史密斯教授說的:“教師所關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謂的灌輸條理分明的知識,而是保證使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的環(huán)境條件?!边@就意味著教師要淡化課程執(zhí)行中的預定性和統(tǒng)一性,注重對話過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結論鎖定無限的對話過程,還要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在這里,教師的角色已不是只對學生發(fā)號施令的權威,也不是無動于衷的旁觀者,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成長伙伴。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給予、接受的關系,而是一種交往和對話的關系,師生之間的教學過程也成為精神交流與對話的過程。

二、教師和教材教法的關系方面:由遵從型向創(chuàng)造型轉換

在傳統(tǒng)的德育中,教育者在教學內容上大都嚴格遵守上級的指示和教科書的要求,唯上、唯書卻很少能唯實,在教學方法上盲目照搬學科專家的方案而忽視特定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致使德育創(chuàng)新的空間十分狹窄,信息時代社會的多變性則要求教育者在德育活動中發(fā)揮高度創(chuàng)造性,不僅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德育課程的教學,而且要從單純的德育課程執(zhí)行者轉換為德育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fā)者。

(一)就課程既定內容而言,教師有責任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對已審定使用的思想政治教科書做出相應的“剪裁”、取舍、增刪,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教”即要從實際情形著[而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不能盲目照搬統(tǒng)一的課程計劃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人”。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資源,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課題,以拓展德育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尤其必須珍視學生生活世界,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由單一的國家層面的“理想課程”向教師層面的“知覺課程”與教室情境當中的“運作課程”或學生層面的“經驗課程”發(fā)展。

(二)就課程動態(tài)建構而言,在課程的動態(tài)展開中,德育教師要從教無定法的基本法則出發(fā)對課程做出再度調適。德育教師應著力突破課堂教學的自閉性,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從而使德育教科書與鮮活的現(xiàn)實同化為充滿生機的統(tǒng)一體?,F(xiàn)代社會在飛速發(fā)展,新現(xiàn)象、新觀念層出不窮,新的政策法規(guī)、新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斷出臺,如克隆人、安樂死、基因技術對倫理與法律的沖擊,黑客及網絡犯罪給法律的挑戰(zhàn)、虛擬世界、反物質帶來的哲學反思等等,都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進入課程流程,這樣德育課程才能及時直面社會、關照現(xiàn)實、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優(yōu)化整個教學流程,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片斷都充溢生機和活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識體系的束縛,激發(fā)學生智慧、靈感、激情和創(chuàng)造生命活力。

(三)就德育課程的設計和開發(fā)而言,教師應積極參與其中?,F(xiàn)代德育的課程結構由單一轉向多樣復合,其中的許多課程,如活動課程、隱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等的設計、開發(fā)和實施,如果沒有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將無法進行。另外,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發(fā)展,也要求教師不僅要利用現(xiàn)成的知識信息,而且要收集課程軟件信息,設計和編寫課程軟件、制作教學節(jié)目等。所有這些,都要求高校德育教師認真學習現(xiàn)代課程理論和課程設計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和學生的發(fā)展要求,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程開發(fā)和設計中去,積極參與德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真正成為德育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fā)者。

三、教師自身發(fā)展要求方面: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轉換

在傳統(tǒng)德育中,德育教師往往是教科書的講讀者,信息時代知識的創(chuàng)造、存儲、學習和利用方式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網絡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德育教師要從單一性的講授者向更豐富的角色變。

(一)德育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導航員”

一直以來“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職業(yè)最顯著的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可以從多渠道獲取知識,教師不能單純把傳遞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應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掌握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及靈活遷移知識的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擔當起“導航員”的角色。正如《學會生存》中所闡述的一樣:“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钡掠處熞铝τ谡{動和開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開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包括自立、自尊、適應、創(chuàng)造等內涵豐富的主體性。指導學生具有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chuàng)造性,成為能夠發(fā)展自我、充實自我、超越自我的現(xiàn)代人。

(二)德育教師應成為學生心理問題診治者

根據最新的統(tǒng)計表明,大學生上網人數在90%以上。網絡帶來的人機交流模式使得直接交流日益減少,從而造成認知和情感缺失,如不愿意受原有的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和約束,容易感到自我歸屬感的喪失,導致性格孤僻、行為失范、言語無忌,對現(xiàn)實不認可、甚至逃避心理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成為他們發(fā)展的障礙,這就要求德育教師首先是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工作者,在學生適應社會和學習上給以更多的心理關注,指導學生社會交往和協(xié)同工作的技巧,并能夠在實際的教育創(chuàng)新活動中有效的激勵和引導學生,使其能夠健康地和諧發(fā)展。這一角色要求教師必須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素養(yǎng),要有坦誠真實和靈活開放的人格特點,要有善于交際、富于幽默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要有協(xié)調問題的技巧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加以引導,掃除學生心理障礙,使其健康成長。

(三)德育教師應成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實質上就是健全的、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沒有健全的人格,就談不上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與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實質上是同一教育過程的兩個側面。新時期的德育內容體系必須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以說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這就要求德育教師從傳統(tǒng)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要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塑造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要培養(yǎng)學生對自我有積極的認識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塑造他們自尊自愛的人格,激發(fā)他們自強、自信的勇氣,同時改造他們驕傲自大、虛榮、自卑、不思進取等不良自我意識品質。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品質。指導青少年學生與同學、老師、家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他們對人寬厚、真誠坦率、主動熱情、謙虛公平樂于助人、善于交際等良好的交往品質,克服其自私、冷酷、虛偽、嫉妒、孤僻、傲慢等不良的交往品質。最后,提高學生的耐挫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挫折,教育學生把挫折當成一種磨練與考驗,幫助學生樹立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指導學生建立適當的理想抱負,教給學生積極對待挫折的方法,增強挫折適應能力。

(四)德育教師應成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在傳統(tǒng)德育中,德育教師道德權威的角色很容易造成師生以知識為中心的授受關系、主從關系和不平等的權威和依賴關系。在信息時代,網絡的雙向性、互動性使教師從講臺這一“神壇”上走下來,傳統(tǒng)的“師徒關系”受到了不可抗拒的嚴重挑戰(zhàn),沉迷于這種“師徒關系”的教師很容易被標榜為新人類的大學生視為“異類”。網絡技術的全社會滲透,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對面形式,借助豐富多樣的媒體進行“人——機”交往,是現(xiàn)代大學生最崇尚的、最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如前所述,正是這種“人——機”交往,造成了學生認知缺失、情感缺失。這對于身處“鬧市”、心理正在健全過程中的青年學生來講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德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自己優(yōu)良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質,淵博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人生閱歷,努力成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在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同時,關注學生“情商”的達成,構建以情感溝通為核心的師生互動,形成師生雙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的師生交往氛圍。

(五)德育教師應成為德育研究者

科研能力是教師素質的一項基本內容,增強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教師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重要方面。當信息技術把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后,教師將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育科研,實現(xiàn)由教書匠向德育研究者的角色轉換,成為名副其實的德育專家。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以往對傳遞知識功能的強調,使人們忽視了教師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教師科研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則是對新的教育問題、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這使教師的工作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內在魅力。信息時代的德育教師將面臨更多更新穎的德育教學問題。如研究提高學生分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研究不同的德育情景創(chuàng)設對德育效果的影響;如何對網絡提供的信息進行研究、評價和改善;研究如何利用多媒體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等。這些研究活動有助于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造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豐富德育理論,指導德育實踐,推動高校德育的變革。

(六)德育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者

從終身教育理念來看,任何職業(yè)水平的發(fā)展都有“高原現(xiàn)象”?,F(xiàn)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教師職業(yè)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然是終身的學習者。首先,要不斷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其次,要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論素養(yǎng),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及美學素養(yǎng);具有廣博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再次,要研究德育方法。德育教師要積極參與教育科研,通過對實踐殊案例的反思,不斷研究和改進德育方法。最后,要不斷學習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信息時代要求教師具有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處理教學、科研等方面問題,并把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工具的能力。這就要求德育教師要學習信息技術。反過來,教育信息技術也為教師的終身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使教師能夠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具有完成教學資源過程的能力,具有批判性處理信息和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具有熟練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以及現(xiàn)代化教學系統(tǒng)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借助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

信息時代高校德育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是嚴峻的,也不可能有一套萬能的應變方案,因此,德育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身的素質進行反思和充實,對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行重組,以適應新的變革。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編.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38.

[2]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37.

[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08.

第7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宏大敘事;私人敘事;建筑理論教育;建筑實踐

如今,國內建筑學院里的國際學術活動越來越頻繁,網絡建筑資源也是汗牛充棟,不少青年建筑師和學生面對眾說紛紜、五花八門的外來理論——建筑哲學、符號學、現(xiàn)象學、類型學、文化人類學……談完了“后現(xiàn)代”、“解構”,又談“建構”和“身體與建筑”。確實有些人是真正專心在研究,可還有許多人是人云亦云、見異思遷,把建筑理論當成時尚的東西,不斷地與時新的理論“俱進”。許多人把最旺盛時期的經歷不斷消耗在無謂的對理論的激動中。須知,國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破,涉及到西方現(xiàn)代哲學、美學、心理學、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及數學、信息技術等自然科學領域。

然而,在浮躁的理論界,有許多人動不動用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論術語來解釋我國的建筑現(xiàn)象,牽強附會。如“建構”一詞,許多學者在不明白它的真正含義的情況下就試圖用它來證明我國建筑中早就有了“建構”思想?!敖嫛?Tectonic)一詞起源于希臘語,原指木匠和建筑匠的手藝。經由19世紀歐洲建筑理論家的工作,“建構”逐漸發(fā)展為特指建筑在物質層面上如何建造的藝術,成為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作為對后現(xiàn)代主義日益商業(yè)化和表面化的批判,“建構”觀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的年輕建筑學生。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談論“建構”迅速成為建筑理論時尚的今天,“建構”和其他許多引進的西方理論話語一樣,面臨被膚淺化和庸俗化的危險。對西方的理論不加咀嚼就隨意引用,必定會消化不良,更不要指望能對我國建筑現(xiàn)狀起什么積極作用了。

理論最忌僵化和教條。有許多學者故弄玄虛,把西方語境里很平常的話語翻譯成拗口的中文,以顯示自己的高深,實際上不過是一廂情愿的自戀罷了。如某介紹西方先鋒建筑理論的論文,筆者讀下來竟如同嚼蠟。文章通篇充斥了奇異的譯名和晦澀的話語,還有很多電影、文學方面的未經解釋的術語,其中很多翻譯的語句前后關系含混,不知道作者想要說什么,可見他只是把別人的話逐句生硬地翻譯過來,想必作者也根本沒有理解原作的精神,否則不會講不清楚,只是照貓畫虎的描摹了一遍罷了。真不知這類文章和所謂理論能對學建筑的人有何裨益?

學院派的建筑理論教育歷來是與建筑實踐有距離的,強調“宏大敘事”,即是以群體、抽象和形而上基礎的歷史敘事方式,含有未經批判的形而上的成分。它制造敘事霸權,并因而成為學院派建筑理論所依賴的基本模式。學院派理論家企圖繞過私人感受,用宏大敘事取代對作品的細讀分析,導致當代建筑批評以及文化批評越來越遠離藝術經驗。看看今天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期刊,都快成了為官方或學術權威霸權的田地了,在那里聽不到自由的聲音,看不到獨立的見解。而如《時代建筑》這樣的雜志,就能看到各種不同的個人論點在激烈碰撞,讀者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面孔,呼吸到新鮮的學術空氣。難怪許多實驗和先鋒的建筑師選擇在這里說出自己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讀過王小波的小說和雜文的人都知道,他極少運用成語和某某名人說過的話,他用最樸實的語句說出了最真實的感受,給讀者的感受是最親切、最有震撼力的。他試圖用“私人敘事”的真實體驗來抵抗學院派“宏大敘事”的臃冗陳腐的敘事霸權。 轉貼于

記得張永和老師在同濟大學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時要求用1:2的比例畫圖,就是想讓學生在建筑圖與實物之間建立某種身體的聯(lián)系,產生“要把它蓋起來”的熱愛和沖動,于是“概念”和“思想”便在推敲結構和細部的過程中自然產生了。馬清運老師近日在當代建筑論壇中做了名為《實踐機器》的演說。他認為建筑實踐是一個有系統(tǒng)的思想運作體系,是把建筑思想和理論原料進行加工的機器。個人心靈和身體的真實體驗才是產生理論的有生命力的源泉。若是認為一定是掌握了某種時新的建筑理論的要義才有了創(chuàng)造的靈感和動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與其拿一知半解的西方深奧理論來指導設計,不如在創(chuàng)造時拋開一切立場,在設計時不受既成的設計觀的左右,從直覺出發(fā)進行頭腦風暴(這是西方建筑學校做設計的途徑)。因為值得思考的問題都存在于設計過程之間,而不是在“之上”。既然建筑師不能代表其他人,“無理論”、“無立場”正是從客觀的立場或事實本身去看問題。

第8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分類安排實習地,加強實習全過程的監(jiān)督

畢業(yè)實習前三月,與實習單位聯(lián)系,初步確定實習人數、帶教老師研究方向,并向學生公布。讓學生根據自身及實習單位實際填報實習志愿,在充分尊重學生志愿情況下于實習前半月公布實習分配名單。實習前一周,對全班同學進行一次畢業(yè)實習動員,宣講專業(yè)思想及安全知識,強調實習紀律及注意事項。下發(fā)《指導老師學生版實習要求》電子版(主要有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管理規(guī)定,畢業(yè)實習計劃,畢業(yè)設計(論文)規(guī)范化要求,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程序及其實施辦法,論文評分標準等),詳細規(guī)定了畢業(yè)實習全過程的具體要求,使學生和老師有據可查,非常有利于實習順利完成,提高論文質量。為確保順利完成實習任務,我們建立了實習督導制度。前期督導重在了解學生是否及時到崗、是否及時查閱相關文獻并做好開題準備工作;中期督導重在了解學生實習紀律、實習態(tài)度、實習進度;后期督導重在了解畢業(yè)論文(設計)撰寫進度。通過三次督導,從程序上保證了畢業(yè)論文的順利完成。

嚴格規(guī)范答辯過程,不斷提高論文質量

學生可提前通過網絡將論文材料發(fā)給審核老師審核,審核老師提出修改完善意見,學生及時改進,保證了論文質量。提前張貼及網上發(fā)部實習安排及要求,如答辯時間安排,答辯審查資料要求,答辯過程注意事項等,使學生在答辯前心中有數。答辯委員會根據審核通過的學生論文內容,按照專業(yè)細分方向,如藥理研究、藥品質量研究、臨床藥學、藥物制劑研究、藥品營銷等分類成立答辯小組,各答辯小組成員按他們研究方向及從事教學課程選派。按照答辯要求完成答辯后,以指導老師初評成績占30%,評閱老師評閱成績占20%,答辯成績占40%進行核算匯總,為學生畢業(yè)成績。

第9篇:實習帶教論文范文

本科生實習帶教的要求不僅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科學知識,還要使學生在能力、身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要達到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就必須依照學生和科室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培養(yǎng)計劃。對來我系實習的預防醫(yī)學本科生,我們根據帶教老師的研究課題及學生的科研興趣,從中選定適合本科生理解、掌握和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部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課題。課題確定后,進一步擬訂相應的階段培養(yǎng)計劃。如第一階段為實習前期準備:包括文獻查閱,課題設計及預實驗等;第二階段為課題實施階段:實驗技術的學習,正式實驗,數據分析及處理等;第三階段為實結:主要是論文撰寫,論文答辯。學生通過科研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的訓煉,不僅學習掌握了相應的實驗技術或方法,而且掌握了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培養(yǎng)了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我系經過對預防醫(yī)學本科生實習的帶教,在如何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現(xiàn)將工作體會總結如下。

1培養(yǎng)興趣

培養(yǎng)興趣是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由于預防醫(yī)學的本科生以前的知識學習為理論學習,科研實踐的機會較少,對科研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因此我們首先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最新進展、發(fā)展方向和存在的問題,對本學科有整體認識的過程中,引起他們的重視和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的熱情,并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同時我系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提高學生對科研的認識和把握,并激發(fā)他們的科研靈感,鼓勵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

2選題

目前在本科學習階段存在的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就是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問題意識,機械學習課本和老師教學的內容,很少提問。因此,要想讓學生得到科研思維的鍛煉,就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畢業(yè)實習的過程中,對課題、實驗進行自主設計;要讓學生在尊重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又要敢于突破,不墨守成規(guī)[2]。在選定課題內容的時候,在給定一個大的研究范圍的基礎上,首先由帶教老師介紹研究方向,讓學生對課題的大方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由學生查閱國內外文獻,了解課題研究大方向的國內外進展,并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比較感興趣的問題,隨時與帶教老師提問和討論,然后就某一點深入查閱文獻,與帶教老師反復討論,最終確定研究的課題。我系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迸發(fā)的創(chuàng)新意識加以引導,對遇到的問題提供及時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這樣的過程,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課題實施

在實習中我系強調教師與學生一起開展科研課題研究,通過在具體課題實施中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觀察每位學生的特長和不足,并有針對性的加以鼓勵和指導。在預實驗中,鼓勵學生多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善實驗設計,為正式實驗的開展做準備。由于學生已在預實驗中初步掌握了相應的實驗技術,相對而言,正式實驗開展的一般較為順利,即使遇到新問題,經過預實驗的訓練,學生通常能夠較好解決。得到實驗結果后,首先鼓勵學生自己分析,然后和帶教老師一起討論,并根據實驗結果,展望下一步的科研方向。通過這些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同時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