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

第1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考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8-0081-02

最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建設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很多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方向對其展開了研究和討論,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據(jù)教育部門的相關規(guī)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功能定位在干預功能、發(fā)展功能以及預防功能,對這門課程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方法等做出了相關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保證這門課程能夠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但是部分學校只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而忽略了對這門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這門課程的考核形式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實際效果,課程考核評價標準也不具有科學性、客觀性。所以,對這門課程考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現(xiàn)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體系的現(xiàn)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制度以及教學效果評價一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難點。絕大部分的教學工作者都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改革方面,很少有研究學者涉及這門課程的考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即使有研究學者指出,但僅僅是從理論層面進行分析、指出問題、提出建議,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標和評價體系,實踐操作無法跟上理論的研究。

1.實際教學和課程考核脫節(jié)

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卷面考試的形式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檢驗和評價,把這種考核形式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很多教學工作者逐漸意識到,這種傳統(tǒng)的考核形式無法真實地反映出大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不能如實地反映出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隨著文明社會的不斷建設,很多教學工作者意識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如注入式、講授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對原有的教學模式做出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但是這些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對考核制度的改革。在對這門課程進行考核時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考核制度考核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導致實際教學和課程考核的脫節(jié)。

2.考核方式單一化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考核這門課程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卷面考試,一種是期末論文,還有一種就是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相結合考核,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相結合。但是期末考試也是采用傳統(tǒng)的考核方法,通過卷面測試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使用這種考核方法,學生基本通過考前的一周復習就可以通過考核,甚至還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時成績主要和學生的出勤情況以及課下作業(yè)有關,但是作業(yè)抄襲、點名幫答到的現(xiàn)象在大學已經(jīng)屢見不鮮。這種形式的考核不僅過于簡單,也無法真實地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

3.考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

部分高校對這門課程的考核只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考核上,忽略了學生能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學校對這門課程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一次性考試,考試的成績就代表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學習這門課程的成長變化完全沒有注重,這使課程考核無法做到公平公正。

4.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評價標準

雖然絕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一樣,都是通過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的結合,但是對于平時成績的考核,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嚴格、科學的評分標準。甚至有些學校的任課老師自行決定平時成績所占總成績的比重,這種考核制度既不能保證科學、公正,更不能反映出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實際效果。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1.明確考核的目標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指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它要求這門課程要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危機預防意識,完善大學生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自我認知能力,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根據(jù)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明確這門課程的考核目標。具體考核目標應該包括這些內容:(1)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情況,自我心理保健意識的情況;(2)檢測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調節(jié)的能力;(3)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狀況以及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狀況;(4)學生反饋的信息,促進教學工作者改進教學模式,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首先,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從多層次、多角度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情況。摒棄期末考試或者期末論文考核學生成績的考核方法,使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其中過程性考核就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比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考核學生個人的努力程度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等等。然后定期進行小結考核,最后結合終結性考核,對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其次采用量性考核和質性考核有效結合的方法。量性考核是指通過學生在學習前后的心理素質變化和學生的考試成績對比,觀察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否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從而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質性考核就是通過記錄和文字描述,即通過讓學生記錄自己的成長情況,老師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來完成考核。再次采用多種考核主體有效結合的方法,老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可能過于片面,因此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其他任課老師、學生家長、同學的反饋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尤為重要,它是學生對自己行為的一種反思,可以作為老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jù)。最后采用課內外表現(xiàn)有效結合的考核方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學習的知識對學生的影響,要觀察學生能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因此對學生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的考核,應該把考核的重點向課外傾斜,考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

3.注重理論知識實際應用的考核

學校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體驗、感知、合作、分享,并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相結合。教育部明確指出,教學的評估不僅是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評估,也是對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評估。因此,不應把考核的重點都放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上,而應該注重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任課老師可以通過其他老師、同學以及家長對學生日常生活以及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xiàn)進行客觀的評價,并提升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的考核成績比例。

4.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明確評分的標準

課程考核應該由期末考核和平時考核組成,要求平時考核占到總成績的40%,主要考核學生課堂內外的表現(xiàn)和學生自我體驗,其中課堂表現(xiàn)主要考核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學生的發(fā)言次數(shù)以及學生的聽課態(tài)度,老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科學合理客觀地給出學生在課堂的考核分數(shù),課外的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的情緒管理、自我認知、社會生活適應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并根據(jù)同學、家長和其他任課老師的反饋信息,科學地給出考核的分數(shù)。自我主觀體驗主要是學生對自我的分析總結,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考核學生的心理素質,并給出相應的考核分數(shù)。

三 結束語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不僅滿足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要求,同時還有助于促進這門課程的發(fā)展。對這門課程考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一項艱難的任務,仍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陳龍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14(9):127~128

[2]徐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方法改革與創(chuàng)新[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4):115~116

第2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新的歷史條件下,伴隨著高校擴招生源的復雜化、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不僅體現(xiàn)出個體特殊心理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的特點,而且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影響,呈現(xiàn)出更加復雜多變的特征。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成為各高校和教育者們所關注的大學生培養(yǎng)的重點。在這一過程中,大學校園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任何其他教育手段無法比擬和替代的作用。大學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它通過規(guī)范、暗示、潛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心理人格、行為習慣等方面,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而直接的作用。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fā),本文以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為理論背景,以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分三個層次,分析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并提出建設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對策。具體而言,第一部分,首先闡述了本文的寫作背景、意義以及文章的創(chuàng)新點,并對校園文化的概念和大學生心理的特點進行了說明;第二部分,以“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為理論背景,分析了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作用機制、功能體現(xiàn)和特點;第三部分,從校園物質文化的層次具體分析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提出了優(yōu)化校園物質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具體對策;第四部分,從校園制度文化的層次具體分析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提出了規(guī)范校園制度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一長的具體對策;第五部分,從校園精神文化的層次具體分析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提出了內化校園精神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具體對策;第六部分,以結語的形式對全出總論。

關鍵詞:校園文化大學生心理影響研究

1緒論

1.1研究背景

當今世界處于激烈競爭的時代,所謂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教育領域肩負著為21世紀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實踐表明,要想有效地完成此重任,就必須從系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標。而心理素質作為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和關鍵一環(huán),其重要性隨著西方思想滲透、傳播媒介增多等社會因素的變化日趨凸顯。高校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課堂,更應該積極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保障其實現(xiàn)個體的全面發(fā)展,繼而走向社會為國建功。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呢?在有關學者的研究以及許多高校的實踐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這些研究和實踐大多側重于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xiàn)后的應對和處理,尤其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以個案的處理為主,仍然采取的是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了文化環(huán)境對整個群體心理的優(yōu)化。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表現(xiàn)為“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的理論認為,人類心理是社會文化中的在,是與社會文化相互創(chuàng)生的過程,文化對于心理行為方式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心理學研究也應該是社會、文化框架中的研究,對于心理行為意義的理解必須以社會文化為參照的語境。那么,我們在研究大學生心理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了校園文化的作用,甚至因為校園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其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更為顯著。如果能夠正確分析這種影響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這種影響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必將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介于此,本文選取了這樣一個題目,希望通過對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理論依據(jù)、作用機制及具體表現(xiàn)的分析,找到對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益的東西。

1.2研究意義

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研究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作用機制并提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出相應的對策,對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理論上,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于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理念,但將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心理成長相聯(lián)結的系統(tǒng)研究幾乎沒有。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往往在具體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與應對,忽視了大學生心理的成長與發(fā)展,忽視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浸染作用。由于“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的研究起步較晚,至今仍處于理論綜述階段,在此基礎上形成心理學分支還存在著爭論和對立的地方,所以針對大學生校園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少見。但是,作為社會先進文化代表的大學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心理成長顯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其作用不可忽視。本文在綜合有關“心理學文化轉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鎖定大學生這一特殊文化群體,從文化的角度審視大學生理的產生、發(fā)展、變化,深入探討了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理論依據(jù)和實現(xiàn)機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在實踐中,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把重點放在了問題出現(xiàn)后的引導和處理上,即便對校園文化建設有所關注,也往往處于一種自發(fā)狀態(tài),缺少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但介于大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他們在面對心理問題、處理心理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作法往往不利于這種“事后處理”型的教育方式,校園文化則能借助其方式隱蔽、作用持久的優(yōu)勢,對大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深遠健康成長的具體對策,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1.3文獻綜述

1.3.1國內

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的關注。但在眾多的研究中,往往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表現(xiàn)論述較多,而對于如何才一能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相對薄弱,主要集中在個體的自我調適、心理咨詢與引導上。例如,魏莉莉發(fā)表于《當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的文章《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研究》,介紹了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五大問題即社會適應、人際交往、情緒、情感和性以及自我意識問題,并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力圖從課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詢和體育運動這四個方面促進和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些論述,對于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原因的分析較為成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熟,但涉及到應對往往更側重于針對具體心理問題的調適與咨詢、引導等,忽視了非病態(tài)的學生心理亦需要成長,需要完善。另外,隨著“校園文化熱”的興起,一些學者開始關注校園文化,提出通過建設校園文化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但相關的研究往往是點到為止,對于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作用機制以及具體的、可操作的應對策略更是少有提及。例如,陳啟文發(fā)表于《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3期的文章《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防治對策》,在第四條防治對策中提出“應著重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尤其要凈化網(wǎng)絡文化,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諧的環(huán)境”,但為什么要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具體如何優(yōu)化都沒有論述。李琳發(fā)表于《滁州師專學報》2004年第6卷第2期的文章《試論校園文化的心理功能》,在闡述了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之后,分析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示范、感染、激勵、調適功能,并提出從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發(fā)揮學生社團的主體作用、注重個別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等五個方面作出努力。此文的論述雖進了一步,但仍不夠系統(tǒng),并且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持。

1.3.2國外

在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心理學尤其是技術心理學已經(jīng)非常成熟,有關的研究與實踐往往更注重技術性的處理方法,以心理咨詢、心理保健為主要手段來解決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例如,美國在1940年前后就開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都設有心理保健、心理咨詢類機構,并配有專職人員?!捎趪馓貏e是西方對待心理問題遠不像國內那么諱莫如深,心理咨詢、心理保健的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外,針對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國外的研究更注重物質文化層面的作用,如校園選址、整體布局、建筑風格對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例如,19世紀末,美國著名建筑師歐姆斯特(F.L.Olmsted)主持的伯克利校園的規(guī)劃,主張學校應靠近城市,其環(huán)境應是自然的、公園式的,認為這種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能夠陶冶和培養(yǎng)學生文明的習慣以及自尊和自重。再如,美國東南麻省大學的校園入口被特意設計成聚合性較強的圍合空間,周圍建筑底層局部架空,形成面向廣場的灰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的交往空間。國外這種校園文化建設的偏重,多少與技術心理學在西方國家的成熟以及西方人追求個性發(fā)展有關,對于我國大學校園物質環(huán)境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轉貼于 1.4研究思路及創(chuàng)新點

1.4.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及文獻綜述,并對校園文化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這里校園文化指的是課堂教學以外的校園文化現(xiàn)象,涵蓋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個層次。第二部分,介紹了“心理學文化轉向”的有關理論,分析了大學生心理的校園文化特性,找到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心理的契合點。接下來,第三、四、五部分分別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個層次,深入探討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并提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本文的重點在分析研究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獻搜集法,查閱國內外學者關于心理學文化轉向、校園文化、大學生心理等的相關理論,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很多可資參考和借鑒的東西。

1.4.2創(chuàng)新點

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體現(xiàn)為兩點:第一,以“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為理論背景,將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心理聯(lián)系起來,分析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作用機制、功能體現(xiàn)及特點;第二,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等三個層次,分析研究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具體對策。

1.5概念說明

1.5.1校園文化的界定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應當是在“校園”出現(xiàn)時就存在了的,但“校園文化”一詞在中國大陸的提出卻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探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討與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校園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其實,不同研究者對校園文化概念不同的界定并沒有孰是孰非之分,而是每個人從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同一個問題的結果。本文認為,首先校園文化是一種社會亞文化,必然具備作為文化組成要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包括校園主體所處的校園環(huán)境、校園的規(guī)劃布局、校園主體的消費傾向等;制度文化涵蓋校園主體應當遵從的各種管理、獎懲等的準則;精神文化主要體現(xiàn)為學校的精神、學風、師德教風、人際關系等。三要素之間并不是徑渭分明的,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園精神文化,后者也要靠前兩者及校園主體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但歸根結底三者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體現(xiàn)人的思想和精神創(chuàng)造。其次,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特殊載體或背景的文化,這一點決定了校園文化與其他種類社會亞文化的不同,師生員工特別是學生構成了校園文化的主體,內容涵蓋上述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據(jù)此,本文對校園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內容以外,師生員工在校園這個特殊環(huán)境中進行物質和精神創(chuàng)造的總和。

1.5.2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特點

隨著高校擴招,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數(shù)量迅速攀升,特殊的年齡段、簡單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不同的生活背景,多重因素作用下,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呈現(xiàn)出復雜的狀態(tài)。高校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特點,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心理實施積極正面的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成長表現(xiàn)出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認識。

1、特殊年齡段體現(xiàn)出的特點

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一23歲,雖然在生理上已經(jīng)步入成人行列,但單純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缺乏,使他們在心理上還未真正成熟起來。

首先,大學生智力水平進一步發(fā)展,但缺乏相應的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經(jīng)歷過高考步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智力發(fā)展通常比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問題。而大學期間,由于大腦機能的不斷增強,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增多,大學生的智力水平更是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獵奇心理的存在以及別能力、自控能力的相對缺乏,也讓部分大學生在面對一些新鮮事物時,表現(xiàn)出認知結構和思維的片面、膚淺及單純,對真?zhèn)巍⒑脡牡淖R別能力差;并且在有些時候即便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然執(zhí)迷于錯誤的做法,無法完全自控。

其次,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fā)展,但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或消極情緒中。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大學生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和理解的加深,生活經(jīng)驗的豐富和個體需要的增長,開始關注自己的內部世界,關注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并力圖從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中把握自己、認識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的同時,生活閱歷的有限、社會實踐能力的欠缺,也造成了大學生自我意識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等方面的偏差。在自我體驗方面表現(xiàn)為過強的自尊心和過強的自卑感;在自我認知方面表現(xiàn)為過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絕。過強的自尊心和過度的自我接受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往往表現(xiàn)為自我為中心,排斥他人的幫助、建議等。過強的自卑感和自我拒絕則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消極情緒中,自我放棄。

再次,大學生的情感日益豐富,但也容易為一時的情緒所控制。大學生正值青年時期,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使其情感日趨復雜,并表現(xiàn)出強烈跌宕、不協(xié)調的特點。這種強烈情感的內容隨著知識經(jīng)驗的增多、生活空間的擴大、業(yè)余生活的豐富、自我意識的增強而日臻多姿多彩。但由于他們對社會的復雜性、自己欲望行為的合理性缺乏足夠的正確認識,加之他們風華正茂,精力旺盛,自尊感強烈而敏銳,情緒容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帶有明顯的兩極性:既表現(xiàn)為熱情奔放、勇往直前,又表現(xiàn)為遇事不冷靜,容易沖動和盲目狂熱,為一時的情緒所控制。

第3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以及日漸加劇的工作壓力提高了對人們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作為我國人才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中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其走向社會后快速改變角色奠定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課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及心理是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本文就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進行了簡要論述。

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是我國高等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礎,其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國防科技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人格的健全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其是現(xiàn)代人們如何適應社會發(fā)展、保障我國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近年來,具有高學歷的人才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自殺、自殘等事件時有發(fā)生,究其根源是由于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資訊與教育,心理承受能力過低造成。針對這樣的情況,現(xiàn)代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日漸增加,高校也正在尋求一條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健全心理的途徑。

1 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

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我國高等人才綜合素質與思想政治基礎的重要階段,其教學中的相關內容對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更關系到大學生走向社會后的工作與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工作,其是學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培養(yǎng)的重要教學過程。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其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這也造成了現(xiàn)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諸多的現(xiàn)狀。為了順應現(xiàn)代高等教育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教學工作中結合信息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以此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大學生健全的心理提供基礎的學習條件,為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問題的了解奠定基礎。

2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2.1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由于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側重的因素導致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思想教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雖然在教改的風潮中這一現(xiàn)狀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師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教學思路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任然偏低。針對這樣的情況,現(xiàn)代高校應強化對思想政治教師教改信息的教育、強化思想政治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科學的教訓內容設計以及對思想政治教學大綱的透徹分析為基礎,加快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為當代大學生能夠接收到正統(tǒng)的、細致的、科學的心理教育提供基礎條件,以此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健康心理。

2.2 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結合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僅能夠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其還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德育教育工作等有著重要的印象。通過其雙向促進作用,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大學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結合的研究與分析可以看出,現(xiàn)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應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健康的心理機制形成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培養(yǎng)現(xiàn)代大學生正確的認識、培養(yǎng)其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并使學生能夠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正確的自我認識,使其能夠具有健康心理,為其工作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高校與思想政治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使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深入大學生的生活、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為基礎,針對現(xiàn)代大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側重,以此促進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思想政治教學中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以對心理健康認識與忠實的提高為基礎,以思想政治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為重點,運用現(xiàn)代高校氛圍影響,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心理。

3 以相關研究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相關的研究也正處于基礎階段,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資料與理論基礎。針對這樣的情況,現(xiàn)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還需要高校院系以及相關的研究機構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將健康心理作為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的《大學生心理輔導》、《普通心理學》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輔助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根據(jù)現(xiàn)代高校校園網(wǎng)絡發(fā)展的現(xiàn)狀,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還應在校園網(wǎng)絡對應的版塊添加相應的心理教學內容,為大學生的便捷查看、學習提供便利的條件。

4 以思想政治教學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詢服務

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問題調查中刻意發(fā)現(xiàn),97%以上的學生不認為自己存在心理問題、并不愿意接受相關的咨詢服務。這也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存在心理問題時不能得到及時的診療,影響了其健康心理的形成。針對這樣的情況,通過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相關內容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解答為其心理咨詢提供信息渠道,促進心理健康培養(yǎng)的開展。而這一過程的開展中,僅需要思想政治教師在相關的教學內容講解時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引導,以此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以及道德品質的教學結合,促進現(xiàn)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內容,其是我國高等人才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要高校與思想政治教師強化對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聯(lián)系的認識,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側重與引導,以此使現(xiàn)代大學生能夠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為心理健康培養(yǎng)提供思想基礎,促進其心理健康的養(yǎng)成與培養(yǎng)。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結合為現(xiàn)代大學生提供科學的、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彌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為我國經(jīng)濟建設所需的高等人才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走向社會后的心理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曉云.關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分析[j].政治教育資訊,2009(6).

[2] 王利強,李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0(1).

第4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

大學新生從剛踏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刻起,在他們學習,溝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別無選擇地面臨著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帶給他們的各種壓力,尤其是在知識經(jīng)濟全球化的當下,畢業(yè)之后的就業(yè)問題就已經(jīng)把一些高校畢業(yè)生壓得踹不過氣來。因此必須不斷深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去,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自信地走向社會,最終走向成功。

一、積極心理學的本質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1]。它是現(xiàn)階段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這是由于它的全新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積極心理學的特點是它可以用積極的態(tài)度來解讀人生,用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挫折,直擊內心并且深層解讀人類的復雜心理變化,從而為幸福健康樂觀的人生提供知識保障。

1.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研究思潮,他主要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研究當時錯綜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由于該思潮的獨特性,它的提出可以說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為之后的心理學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臺。積極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美德,品質等方面,它采用大膽積極的態(tài)度來解剖人們的內心世界,在積極的認知,感受,分享的過程中來凸顯人類本身的價值。積極心理學采用鼓勵的教育模式來激發(fā)人類未知的潛能,督促人類朝著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前進。

2.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意義

傳統(tǒng)心理學是靠著承認人類心理疾病的感知去尋求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意義在于它換了一個角度闡述了人本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它并沒有否認人類自身的心理疾病,而是采用積極鼓勵的研究態(tài)度去理解心理學對于人類的重要性。為一些普通心理障礙的人提升了幸福感,新鮮感,有助于自身心理疾病的治療。積極心理學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會面臨變好或者是變差的選擇,當你感覺自身條件不如平常人的時候,積極心理學教你積極樂觀,正確認識自我,而不應該自暴自棄,怨天尤人。這樣的積極鼓勵模式,幫助你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3.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價值

大學生是心理變化最強烈的一個社會群體,由于青春期的作祟,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擾。如果在校期間沒能正確妥善地處理好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對其今后的自身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會成為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因此在轉變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加入以樂觀健康為主旋律的積極心理學元素,重點塑造學生的人文品格,培養(yǎng)一種能夠適應社會的積極情緒,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這對大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都是有著戰(zhàn)略性意義。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所謂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指大學生在符合自己年齡狀況,心理上能夠滿足該階段應有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情緒,整體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2]。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研究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已經(jīng)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只有和思想政治,專業(yè)知識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被社會所用的人才。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fā)展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1.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尤其是在2011年馬加爵事件和2013年復旦大學生投毒案件曝光之后,輿論把大學生這個社會群體推到了風口浪尖??赡苓@對大部分的在校大學生來說,這樣的輿論壓力是不公平的,但是這些事件背后隱藏著大學生心理存在嚴重扭曲現(xiàn)象的社會影響還是真實存在的。因此,高校在緊抓專業(yè)文化教育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努力構建一套完整的心理教育體系,切實解決當前大學生的心理難題。

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亮起紅燈主要還是因為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期待也越來越高。而復雜的社會交際圈更使得剛畢業(yè)的大學生陷入深深的迷茫當中,從而產生的極度落差感就導致了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如果不能及時疏通這類障礙,排除解難,那就很容易造成極端事件的產生。大學生校園生活是開放的,友好的,事物總有兩面性,這樣獨立的校園生活也很容易造成大學生不能自理的生活狀況,久而久之,在生活中得不到自我肯定之后,心理問題也會愈發(fā)明顯。不管是社會,還是校園還是個人,能夠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還是要依靠自己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一起去戰(zhàn)勝心理障礙,做一名積極向上的大學生。

三、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努力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積極心理學理念致力于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看待一些心理現(xiàn)象,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拓寬了新的思路[3]。用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來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來獲得幸福生活的方法,因此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時展的必經(jīng)之路。

1.致力于塑造積極的學生品格

塑造學生堅毅的人生品格,讓學生成為生活中的樂觀者,學習上的成功者,這是每個人民教師應盡的義務。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認真加強挫折教育,塑造學生積極的人生品格才能培養(yǎng)出全方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大學生是正在處于青春叛逆期,這段時間內的心理疏通工作尤為關鍵。而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心,作為高校工作者應該從實處入手,把塑造學生良好品格作為心理健康工作的根本目標。但是良好的個人品格是在平常學習生活中鍛煉而來的,并不只是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工作,從身邊的小事抓起,從而塑造學生更適應社會的獨立性格。

2.致力于改善校園壞境建設

自古就有孟母三遷,孟子母親為了能夠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壞境,費盡心思,曾兩遷三地,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母愛偉大的同時,還在暗示著一個好的文化壞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在當代,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壞境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基礎保障,因此致力于建設優(yōu)美的校園文化壞境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大學校園壞境應該著重體現(xiàn)“干凈,整潔,溫馨”等字眼,讓學校以嶄新的面貌面向學生,讓學生在舒適的校園壞境中生活,這樣的改善舉措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為學生心理品格的培養(yǎng)提供幫助。

3.致力于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都存在積極的心理潛能。所以尊重大學生的自我心理發(fā)展史正確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條件,不干預,不阻礙是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應用中的現(xiàn)實依據(jù)。高??梢酝ㄟ^現(xiàn)階段擁有的心理課程以及課外的心理輔導來進行心理教育,除此之外,要從根本上分析大學新生的心理特征,把心理課程當做學校的特色課程來做,積極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把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中去。

4.致力于開設具有心理元素的校園文化課程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門優(yōu)秀的,引人入勝的文化課程是每一位學生的最愛,有些學科正是因為枯燥的課本知識使得學生提不起對于該門課程的任何興趣。在學科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開設豐富多彩的心理文化課程是構建健康心理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程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尋找良好的機會來對學生進行正確有益的心理輔導,把心理教學滲透到平常的教學中去,在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意志,減輕因為文化課程給學生帶來的一些影響。

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須糾正之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職能由專業(yè)心理學家溝通”的錯誤理念模式,把積極心理學當成是一門專業(yè)文化課程去對待,在枯燥的文化課學習中加入積極心理學的元素,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校園氛圍。我相信在積極心理學觀念的影響下,我國現(xiàn)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會有本質的改變。對學生自身而言,也只有通過自己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學校,最終熱愛自己。

參考文獻

[1]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心理學[J].(人大復印資料).2012(06).

[2] 陳鍵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3(02).

[3] 任勝濤.淺析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huán)境的構建[J].論文天下.2011(08).

作者簡介:

第5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一、研究對象

選取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選修瑜伽課程的150名女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和碩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以及閱讀相關體育心理學和期刊等相關資料,同時參考了本研究相關的文獻,網(wǎng)上查閱瑜伽的相關信息,為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問卷調查法

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問卷效度和信度檢驗符合信效度檢驗要求。

(三)訪談法

對專業(yè)課老師和瑜伽選修課老師進行訪談,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記錄下女大學生的心理變化。

(四)心理測量法

分別采用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對比,對比她們的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結果與分析

(一)瑜伽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影響的分析

1.女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分析大學女生年齡集中在19到24歲,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女性,生活圈子狹窄,朋友圈單一。時間充裕,以及有更多的時間坐在電腦旁,導致許多大學女生的身體和心里都出現(xiàn)了一些小問題,例如,不明原因的失眠、睡眠質量差、白日倦怠、時常感冒,無聊、空虛等情緒問題。她們無法調整自己的思想,不會減壓,人際關系緊張,心理問題多表現(xiàn)為:適應能力差,精神焦慮,心理自控能力缺失等。

2.瑜伽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法選取在抑郁、焦慮等方面存在心理問題的女大學生30人,根據(jù)瑜伽對人體身心健康具有的各種功效,制定出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瑜伽處方,依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課外活動時間對大學生進行為期15周,每周3次的隔天練習,采用心境癥狀自評量表分別測出實驗前后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瑜伽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表現(xiàn)均有顯著提高,睡眠質量和情緒控制提高明顯,環(huán)境影響和人際關系其次。

3.練習瑜伽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益處瑜伽認為,自我處于心臟區(qū)域,通過一個巨大而肉眼不可見的經(jīng)絡或渠道把它的影響力遍布全身,其中中經(jīng)脈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主干。瑜伽體式的關鍵在于圍繞中經(jīng)脈的鍛煉。正確的體式和冥想術對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會產生有益的影響。通過練習瑜伽,不僅僅能夠保持神經(jīng)系統(tǒng)健康,而且還能使不正常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恢復正常的功能,同時保持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的平衡,這樣受這兩個系統(tǒng)影響或支配的各個內臟器官不會太亢進或不足,從而達到平衡和和諧統(tǒng)一。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瑜伽通過呼吸法能減輕壓力,通過實驗前后的對比發(fā)現(xiàn),參與瑜伽鍛煉一段時間的大學生,壓力明顯減輕,情緒得到控制,同時睡眠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由此可見,瑜伽是一個能夠放松身心,同時提高睡眠質量的一種運動。通過瑜伽體式、呼吸法和冥想的結合,可以讓活躍的內臟器官得到平衡,從而起到調節(jié)情緒和強身健體的作用。

2.瑜伽通過冥想調節(jié)心理。瑜伽冥想是一種與自我心靈對話的方式,人們可以把它簡單地納入到日常生活中。冥想是安寧和平靜的力量來源。冥想是自發(fā)的,每個女大學生都能夠掌握冥想,從而進入冥想狀態(tài)。是一種易于掌握的精神減壓方式,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專注力,控制自身意識以及調節(jié)身心,從而達到平靜和祥和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瑜伽冥想可以更好的調節(jié)女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心理素質。

(二)建議

1.瑜伽課程的開設應根據(jù)學生的需求比例進行分配,充分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動向,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同時促進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

第6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隨著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也顯著提高。各高校紛紛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革,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真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把握大學生心理特點,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素質,使他們全面、充分、和諧、主動地發(fā)展,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

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fā)展過程。心理素質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從教學內容上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以適應自己和社會的需要。

(二)有利于學生的人格發(fā)展

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有機結合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動的引導地學生對自我行為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yōu)化、健全人格的目的[1]。

(三)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潛能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xiàn)角色轉換,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充分開發(fā)學生潛能。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首先,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為選修課,采用大班化的授課方式,開設時間短。課程內容分散,缺乏對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學校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專業(yè)發(fā)展趨勢引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混為一談。同時,大學雖設有心理咨詢室,很多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羞于咨詢,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得不到發(fā)揮。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專業(yè)化。經(jīng)調查證明,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多數(shù)為兼職人員,他們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不了解、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結構不完善、心理咨詢的方法和原則也達不到能力要求。

第四,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也比較簡單,主要采用試卷答題、論文撰寫的方式來考核學生,對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成效也沒有準確的評價態(tài)度,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流于形式。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會關注。調查顯示,當前中國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忽視問題,其次目前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建設不夠完善。同時,目前存在的不良社會風氣的也消極影響著學生的心理成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改革

(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訴求,在不同階段開展多形式的專題講座、心理衛(wèi)生宣傳教育活動等。也可以通過校園報刊、校園廣播或學生社團等來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或在學生中擇優(yōu)培訓出心理咨詢師,深入學生其中,向同學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了解學生的現(xiàn)狀,診治或防治學生心理隱患,從而形成校-院-班的心理督導模式[2]。

(二)設置系列化的教育課程

首先將課程設置為“必修課+選修課”模式,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心理變化較大,應該根據(jù)學生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問題,比如針對新生的人際交往問題展開疏導,大二學生學習壓力問題以及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yè)壓力等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引導教育工作。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jù)大學教育的過程,階段性的開展教育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應注重實效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各學科教學目標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擴充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

高校要按照相關規(guī)定,建立一支專業(yè)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并聯(lián)合兼職人員、學生代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鼓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不定期進行培訓,并取得相應的從業(yè)資格證書,不斷提高工作人員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讓輔導員深入解學生的現(xiàn)狀,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知識,對癥下藥;在班級中選出優(yōu)秀學生代表,組織講座,開展辯論賽,深入探討并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

(四)改革課程評價考核體系

唐超與王椿陽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自我情緒、挫折壓力應對、人格心理等方面。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該多采用訪談、問卷調查、表演情景劇、心理知識競賽、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來進行,通過不同的活動了解學生心理,多方面的對學生進行考察,有效地疏導學生心理問題。所以在教學改革中我們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及時有效干預,避免惡性事件的發(fā)生。

(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首先是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質上去關愛子女,更要做好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工作,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與子女溝通。其次學校應加強校園校風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學術活動,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有助于學生自我認識,發(fā)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最后,要建設良好的社會氛圍,杜絕不良風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

四、結束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基礎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全面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問題,有助于全方位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改革,有助于我們有目標的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實現(xiàn)規(guī)范化、成熟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第7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危機干預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大學生承受的壓力不斷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指的是當大學生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和能力難以克服面臨的重大問題、突發(fā)事件或精神壓力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tài)。結合內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證規(guī)律,解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具體對策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在危機干預理論的指導下實施針對性干預

危機干預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tài)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措施,幫助其盡快恢復心理平衡,戰(zhàn)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目的一是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二是恢復心理平衡。心理危機干預的許多理論產生于西方國家。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對危機干預的本質以及方法、策略、過程進行了探討。例如,西方學者貝爾金把危機干預歸納為三種基本模式: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轉變模式。平衡模式:危機中的人通常處于一種心理或情緒失衡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原有的應對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幫助人們重新獲得危機前的平衡狀態(tài)。認知模式:危機根植于對事件和圍繞事件的境遇的錯誤思維,而不是事件本身或與事件和境遇有關的事實。該模式的基本原則是,通過改變思維方式,尤其是通過認識其認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過獲得理性和強化思維中的理性和自強的成分,人們能夠獲得對自己生活中危機的控制。心理轉變模式:該模式認為人是遺傳天賦和從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的產物。因為人們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和成長,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影響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危機可能與內部和外部(心理的、社會的或環(huán)境的)困難有關。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機干預時期的重點,每種模式下又包含許多種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機干預工作者應當了解不同干預模式適應的對象及各自的優(yōu)點與不足,深入掌握一些危機干預的手段和方法,積累實踐經(jīng)驗,從而幫助大學生面對危機,度過危機。

二、預防為主,消除誘因

優(yōu)化各項工作,營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大環(huán)境,影響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有內在和外在兩個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職能的充分發(fā)揮,機構的正常運轉也是要在整體的大環(huán)境中進行。為此,我們還應完善相關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環(huán)境,消除心理危機的誘因。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提高心理免疫力;二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與應對技能;三是發(fā)揚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三、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的體系,確保具有系統(tǒng)、全面的干預能力

1.建立大學生心理干預的隊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對從事這項工作的隊伍而言,心理危機干預的主力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師,但教師、管理者、同學、家長、社會工作者也都是危機干預隊伍中的重要成員。從危機干預的體系建構來講,僅僅依靠某個部門或中心(如危機干預或心理咨詢中心)常常難以做到有效干預,它需要學校不同部門、機構的相互配合,這些部門和機構包括學生處、校醫(yī)院、保衛(wèi)處、院系學生工作委員會、輔導員、學生會等。心理問題的特殊性及其內在的復雜性需要專業(yè)化的工作和專業(yè)工作人員。

2.注意合理分配權責,明確責任、配套資源。對發(fā)生心理危機的學生 ,國內學者根據(jù)國外的危機干預機制提出了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管理,建立由社會、 學校、 家庭三方的所組成的預警機制并構建了各種類型的危機管理體系。危機管理具有預測危機、 防范危機和處理危機的職能: (1)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的組織建設:建立學校-學院-宿舍三級干預網(wǎng)絡體系 ,發(fā)揮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加強對輔導員、 班主任的 培訓工作。(2)作好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預警工作:建立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電子檔案 ,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開設相關課程對學生心理進行心理知識的普及,提高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3)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3.正確的界定心理危機對象。在對象的界定上,我們要注意:(1) 情緒反應:當事人表現(xiàn)高度的焦慮、 緊張、喪失感、空虛感,且可伴隨恐懼、憤怒、罪惡、煩惱、羞慚等。(2)認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導致記憶和知覺改變。難以區(qū)分事物的異同,體驗到的事物間關系含糊不清,作決定和解決問題能力受影響,有時害怕自己發(fā)狂,一旦危機解決可迅速恢復知覺。(3)行為改變:不能專心學習工作或勞動,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單,令人生厭或黏著性;與社會聯(lián)系破壞,可發(fā)生對己或周圍的破壞,拒絕幫助,認為接受幫助是軟弱無力的表現(xiàn);行為和思維情感不一致;出現(xiàn)過去沒有的非典型行為。(4)軀體方面:有失眠、 頭暈、 食欲缺乏、 胃部不適等。

4.選擇科學的干預辦法。1976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Butcher和Maudal對如何幫助危機中的人盡快渡過危機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危機消除策略。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的干預策略同一般的心理危機干預策略大體相同,主要為處于危機中的大學生提供五個方面的幫助:(1)精神支持:使當事人有足夠的信心,堅信自己有處理危機的能力。(2)宣泄:給當事人提供宣泄的機會,有助于疏導那些可能會造成自我毀滅的情感,如憤怒、恐懼、憎恨。(3)希望和樂觀精神:選擇恰當?shù)臅r機使當事人看到希望,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4)有選擇的傾聽:在與當事人交談時,你的回答有選擇性,這就決定了有選擇聽取他們的交談,如你可以忽略對天氣和體育的閑聊,當當事人開始談到情感時,你就可以有所反應。(5)勸告、直接建議和限制:一般情況應避免直接的建議、限制,但許多心理危機者陷入困境情緒思維很混亂,按實際情況提出勸告和建議、限制不利情況的發(fā)生還是比較合適的。

參考文獻:

[1]吳穎新.建立大學生危機干預體系的意義及措施[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3):51.

[2]張勇.淺析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及其對策[J].經(jīng)營管理者,2010(4):82.

第8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主張用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心理現(xiàn)象,關注正性情感、積極品質和積極組織環(huán)境的塑造。本文簡要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分析了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huán)境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和探討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問題,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視野,為開創(chuàng)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jù)。本文通過分析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和本質,力求把握積極心理學的精髓,構建積極組織環(huán)境,保證與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導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它關注人類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創(chuàng)造力等,更強調研究人性的優(yōu)點與價值。這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類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激發(fā)人的潛能,促進人的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并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

群體水平上的積極社會環(huán)境研究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qū)、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以培養(yǎng)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責任感、有利他人主義、有禮貌、有職業(yè)道德。非常重視社會背景下的人及其體驗的再認,意識到積極團體和社會機構對于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研究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勢必考慮到環(huán)境對他們產生的重大影響。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huán)境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致力于從積極的層面看待心理現(xiàn)象,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組織環(huán)境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一) 積極更新觀念,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培養(yǎng)全體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和幫助個別的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兩個方面。把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與個性品質這一預防和發(fā)展性的目標擺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盡快轉變過去以為無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錯誤觀念,完成對心理健康的研究與評定從消極心理取向向積極心理取向轉變。教育者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

(二)采取多種渠道,切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尊重大學生自我發(fā)展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促進者是成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過現(xiàn)有的課堂教學和心理輔導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從整體上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與學校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積極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活的各個層面。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極心理學取向背景下誠然也強調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但與此同時,教師卻把學生當作問題的來源,常常帶著有色眼睛看待學生,這樣就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把學生置放在了被動的位置。只有把學生當作是充滿潛力的個體,把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與享受幸福的生活當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個體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以發(fā)揮,問題意識才能得以削減,才能真正營造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氛圍,激發(fā)出學生潛能。

2.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在消極心理學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這不利于形成和諧的教育氛圍。積極心理學則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以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一個成長、發(fā)展中的個體,教師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積極心理,也需要以積極的心理來看待成長發(fā)展中的學生。重視學生個體自我成長的經(jīng)驗,幫助學生培養(yǎng)和發(fā)展積極的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積極的詞匯,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在面向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中,應該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關系,尊重學生,耐心傾聽,有同情心,協(xié)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發(fā)掘自身的積極品質,多強調學生的優(yōu)點與長處。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的建設。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眾面廣、影響大、效果顯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在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思維活動、積極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習慣的形成、積極人格的培養(yǎng)和積極的組織與群體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盡量避免對學生負性心理品質的過分關注,而要以培養(yǎng)積極、樂觀等心理品質為重心,提倡他們對生活中的事件和產生的心理狀態(tài)做出積極的解釋,促進其積極情緒的產生。

4.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注重學生在體驗中成長。

活動課程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進行,強調學生的興趣和體驗,貼近學生的心理世界,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重視學生潛能的發(fā)揮,更容易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開展如團體輔導、專題講座、主題討論、心理自助等專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注意在常規(guī)課外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真正使學生在積極的體驗中增強適應社會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培養(yǎng)積極品質,促進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中,要開展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和樂觀精神的輔導。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人均有兩種基本能力,即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積極心理治療就是讓心理與行為異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發(fā)掘自己的潛能。他們認為在心理治療中要掌握權威形象、和睦關系、言語等技巧,增強患者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修復他的缺陷。積極心理學的上述觀點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更新觀念,開辟工作視野,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例如,現(xiàn)在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世界不能自拔,荒廢學業(yè),虛度光陰。幫助他們戒掉網(wǎng)癮的手段除了采取說服、教育、規(guī)勸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發(fā)展他們自身已擁有的力量。一個積極樂觀向上、關注未來、心存理想、人際關系良好的大學生是不會輕易沉湎于網(wǎng)絡的虛幻世界的。

(三)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tǒng)。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寬泛的視野,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摒棄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為靶子的模式,強調學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校的其他工作的關系不是割裂和對立的,而是一個融合的有機整體。重新整合社會及家庭、學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學生、家庭和社區(qū)為載體,構建一個積極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統(tǒng),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的最大功效。

2.注重積極校園文化的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產生良好的影響,促進其更加熱愛生活、感悟人生,從而養(yǎng)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yè)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我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陳曉英、楊舜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積極心理學[J].教育與職業(yè),2009(15),79-80。

第9篇: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特困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及其危害,分折了造成特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引導特困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的主要對策。

特困大學生主要是指高校中那些來自老、少、邊、窮地區(qū)和城市下崗職工家庭或災區(qū)且生活費低于150元的貧困學生。資料表明,高校特困大學生約占18 %。作為當今大學校園里特殊的一群,特困大學生在經(jīng)濟方面已經(jīng)得到學校、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資助。但是特困大學生精神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礙,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還開展得很不夠。由于生存狀態(tài)的艱難等原因,特困生中相當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著這種或那種障礙,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物質的貧困影響人一時,精神的貧困影響人一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關注特困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暫時的經(jīng)濟困難,克服心理障礙,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比物質援助顯得尤為重要和急切。

1特困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影響個體正常行為和活動效能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狀態(tài)。據(jù)調查,特困大學生主要存在著自卑心理、依賴心理、封閉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五種心理障礙,它們不同程度地對特困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著消極影響。

第一,自卑心理。俗話說:“人窮志短”。特困大學生因為經(jīng)濟條件、物質生活不如其他同學,內心里都或深或淺地有自卑感,這是特困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障礙。正是由于自卑心理,他們對于貧困相當敏感,他們的自尊容易受到傷害。南京某高校一特困新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孤單單地穿著一身皺巴巴的衣服,手拎兩只舊塑料包,整個就像‘流浪漢’,充其量也是被人看作‘打工仔’??吹接械男律诟改负陀H人們的簇擁下個個像進宮殿的小皇帝那樣趾高氣揚,我頓時臉上火辣辣的,慌亂地低下頭,像做錯事似的靠著路邊走。”自卑感較強的特困生,一般不會主動與老師和同學交往,更不用說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鍛煉和表現(xiàn)自我了??梢哉f,自卑感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特困生的充分發(fā)展。

第二,依賴心理。面對困難,有的特困生過分地依賴于學校和社會,并在心理上坦然接受學校和社會的幫助,缺乏發(fā)揚自立自強精神。湖南某高校98級90%以上的特困生向學校有關部門遞交了困難補助和勤工助學申請書,其中有一個寫道:“家里實在太貧窮,我自己是沒有辦法,懇請學校和老師能給我一些困難補助和安排一個勤工助學崗位?!睂W校和社會的依賴,由此可見一斑。由于依賴心理作怪,特困生不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坐等機會,這種狀況極不利于他們的早日成長。

第三,封閉心理。這類特困生不愿意讓老師和同學知道自己的貧窮和困難,還想方設法加以掩蓋,靠自己的忍受和個人的努力度過難關。由于沒有得到必需的援助,這些特困生把日常開支壓到最低標準,營養(yǎng)跟不上,既影響了身體也影響了學業(yè)。太原某高校一特困女生,離家時跟母親學會了腌咸菜的技術,人學后自己偷偷地在寢室用塑料袋腌咸菜。每天她行色匆匆地在食堂買回饅頭,躲在別人很難發(fā)現(xiàn)的地方用咸菜完成她的一日三餐。終于有一天,因為身體極度虛弱,她昏倒在廁所里……。對于這些特困生,要讓其相信學校、社會的關愛和力量,及時得到適當?shù)脑WC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

第四,嫉妒心理。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家庭,大學生之間確實存在著經(jīng)濟條件懸殊的現(xiàn)象,這很正常。個別特困生不能正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貧富差距,對于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同學存在著嫉妒心理,嚴重影響了同學之間應該親如兄弟姐妹的人際關系。上海某高校一特困男生出于嫉妒心理,經(jīng)常背著班上一條件優(yōu)越的同學說些風涼話,導致兩人大打出手,最后同時受到紀律處分。

第五,攀比心理。個別特困生沒有把精力用在學習上,看到條件較好的同學穿名牌、下館子,就盲目攀比。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顧經(jīng)濟困難的實際,也想穿得瀟灑、玩得痛快,這是極其有害的。特困生在物質生活方面盲目攀比,既會加重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又分散了學習精力,甚至可能挺而走險。某高校一特困生,用跟老鄉(xiāng)借來的錢買上名貴的西裝后,又想配呼機,沒處借錢便去偷,結果被保衛(wèi)部門抓住,面對一紙退學通知單,只能留下悔恨的淚水。

2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造成特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1主觀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部分特困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強。一般說來,當前在校特困生學習、升學都比較順利,他們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多少社會實踐經(jīng)驗,也沒有遇到過什么大的挫折,更沒有接受過挫折教育。因此,他們難以承受經(jīng)濟壓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困難和不便。另一方面,不能正確看待暫時的經(jīng)濟困難,甚至愛慕虛榮,這些都是部分特困生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思想根源。

2.2客觀原因

首先,經(jīng)濟拮據(jù)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由于近年來高校實行繳費上學,每年交數(shù)千元的學費,對于來自老、少、邊、窮地區(qū)和城市下崗職工家庭或災區(qū)的特困生來說就是個天文數(shù)字,更不用說高校較高的生活費用。一進校,特困生就必須面對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同時,我國教育部門目前實行的“獎、貸、助、補、減免”等資助措施還不完善,還不能保證每一個特困生學習期間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保障。其次,滯后的心理知識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是特困生出現(xiàn)心理障礙問題的重要原因。在我國高校,除了對師范類、醫(yī)學類、政法類、軍事類等院校少數(shù)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專門心理學課程外,對其他眾多專業(yè)的學生則沒有開設任何心理學課程,造成了大學生的心理知識匾乏,出現(xiàn)心理障礙后不能通過自我調節(jié)解決;同時,心理咨詢工作雖然近年來引起了部分高校的重視,但因為心理學師資力量缺乏等原因開展得還不夠規(guī)范,特困生還不能借助心理咨詢途徑解決心理障礙。再者,不斷增大的社會壓力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礙的又一原因。由于時代不斷進步、競爭不斷加劇,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迅速提高,特困生也不例外地面臨著激烈的學習競爭和巨大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實行“自主擇業(yè)”制度,特困生更不能高枕無優(yōu),必須面對擇業(yè)競爭和就業(yè)壓力。因此,特困生不但要與其他大學生一樣承受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還要承受較大的經(jīng)濟壓力。這種情況下,對心理上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特困生來說,出現(xiàn)這種或那種心理障礙也就不足為奇了。

3引導特困生克服心理障礙的對策

3.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這就要求特困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樂觀主義精神,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前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時刻意識到肩上的責任,正視眼前暫時的經(jīng)濟困難,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時,特困生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多想辦法,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減輕經(jīng)濟壓力和改善生活質量。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據(jù)《南方周末)報道:武漢大學的特困生們紛紛走出校門,邁向社會,他們當中有一邊求學一邊做家教的,有利用星期天出去做推銷的,有靠自已的文字功夫賺取稿酬籌集費用的,也有幾個同學聯(lián)合起來集資做生意的……。正是憑借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或一技之長,這些特困生既解決了自已的困難,也得到了杜會的尊重和認可。

3.2發(fā)揮學校、政府和社會的主導作用

第一,高校、政府和社會應重視特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間題。近年來,許多高校專門成立了諸如“勤工儉學科”、“勤工助學服務中心”等管理機構來負責解決特困生的勤工助學問題,有的省、市如湖南省專門設立了“優(yōu)秀特困大學生獎勵資金”,不少企業(yè)也在高校設立了種種“特困大學生獎學金”,這些都表明,特困大學生已經(jīng)引起了學校、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然而,這些都集中在對特困生的經(jīng)濟援助方面,對特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間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專門針對特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和研究還沒有開展起來,采取的對策也很少。因此,這方面的工作應大力加強。

第二,教育部門應盡快完善和落實獎、貸、助、補、減免等資助措施,這是解決特困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如前所述,導致特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最根本原因是經(jīng)濟原因,經(jīng)濟上的后顧之優(yōu)解決了,心理上的障礙也容易克服。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已出臺了不少資助措施和制度,但是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因此,健全和落實各種資助措施和制度特別是貸學金制度尤為必要。

第三,高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學知識,幫助特困大學生掌握心理調節(jié)辦法。“心病還須心藥醫(yī)”,高校應將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安排為實用的課程,使大學生(包括特困大學生)從中學到必要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了解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最終樹立起穩(wěn)定的情緒,樂觀、進取的態(tài)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同時,各高校應進一步規(guī)范心理咨詢工作,充實心理學師資,開設針對特困生的心理咨詢熱線和心理咨詢信箱,幫助特困生及時解決心理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