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免疫組化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免疫組化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免疫組化技術

第1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關鍵詞:快速免疫組化技術;乳腺腫瘤;細胞學;應用分析;診斷

【中圖分類號】R46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6-0059-02

細胞學診斷:細胞學診斷是乳腺腫瘤病理診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胞學診斷的特點是將成塊組織或者是非成塊的組織以及液體標本制成涂片,并將所得到的在光鏡下觀察。免疫組化技術:免疫組織化學又被叫做免疫細胞化學。英文名稱為Immunohistochemistry。另外這種免疫組織化學它是組織化學的一個分支。這種技術一般采用標記特異性抗體或者抗原的方法來對組織內抗原或者抗體的分布,從而來進行組織和細胞原位的檢測一項技術。不過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這種技術所花的實驗的時間比較的長,一般需要4到20個小時,因此這種技術目前已經難以滿足快速的診斷的需求。而采用快速免疫組化技術來診斷乳腺腫瘤細胞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我院做出以下研究,研究選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乳腺腫瘤患者80例,將這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調查并服從所有準則)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的患者為40例,觀察組采用快速免疫組化技術來診斷乳腺腫瘤細胞學。對照組的患者也為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免疫組化技術來診斷乳腺腫瘤細胞學。將兩種效果進行分析和比較,并將這些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F將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乳腺腫瘤患者80例,將這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調查并服從所有準則)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的患者為40例,觀察組采用快速免疫組化技術來診斷乳腺腫瘤細胞學。乳腺腫瘤患者的年齡在35~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2±8.6歲?;颊叩牟↓g為1.5~4年之間,平均病齡為0.7±1.2年。對照組的患者也為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免疫組化技術來診斷乳腺腫瘤細胞學。乳腺腫瘤患者年齡在35~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2±9.6歲,患者的病齡為1.5~8年之間,平均病齡為2.5±1.2年。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為女性。

1.2快速免疫組化技術的儀器的選擇:在研究中所有的一抗和相應的配套試劑都是向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購買的。另外陽性對照片也是該公司提供的。

1.3快速免疫組化技術檢測細胞學圖片的方法:1將脫蠟切片并放到水中,并使用PAS 沖洗,沖洗次數為2到3次,每次為15分鐘。 2.在封閉內源性過氧化物酶中使用新配置的濃度為0.3%的 H2O2[1],放在23°的地方,持續(xù)時間為30 分鐘。 3.降低非特異性著色的使用,并將正常血清稀釋到原來濃度的1/20,將稀釋后的血清放在溫度為23°的地方,持續(xù)時間為30分鐘。 4 增加聚合物增強劑,將其放在溫度為37°的地方,持續(xù)時間為5分鐘。并使用PBS 沖洗,沖洗次數為2到3次,每次為15分鐘。5 增加酶標抗鼠聚合物,將其放在溫度為37°的地方,持續(xù)時間為5分鐘。并使用PBS 沖洗,沖洗次數為2到3次,每次為15分鐘。6使用DAB顯示劑,將其放在溫度為37°的地方進行染色,持續(xù)時間為1分鐘。并使用新配置的濃度為0.3%的 H2O2來沖洗,沖洗次數為2到3次,每次為5分鐘。7使用Mayer 蘇木精復染胞核15分鐘,并將其放在溫度為45°的水中,等到顏色變?yōu)樗{色即可。

第2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關鍵詞:中樞神經細胞瘤;臨床病理;免疫組化

中樞神經細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在1982年由Hassoun首次報道和命名,被認為是起源于腦室內的良性神經元腫瘤[1]。CNC是好發(fā)于年輕人腦室內的良性腫瘤,較少發(fā)生于腦室外。2007年新版WHO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類將發(fā)生于腦室內外的CNC定義為WHOⅡ級,生物學行為屬于低度惡性。本文回顧性分析24例CNC患者的臨床資料、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和免疫組化染色結果,以提高對該腫瘤的認識,減少漏診和誤診。

1臨床資料

收集武漢同濟醫(yī)院病理科2012年~2014年間診斷為中樞神經細胞瘤的標本25例。所以標本均經過10%中性甲醛固定,石蠟包埋,3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EnVision法,一抗包括Syn、GFAP、NF、CgA、nestin、NeuN、Oligo-2、Ki-67,所以抗體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染色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DAB顯色,每次均設有陽性和陰性對照。

2結果

2.1一般資料 24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從14~47歲,平均年齡為31歲。全部病例均進行了CT和MRI檢查,腫瘤境界清楚,3例出現鈣化灶,其中23例位于腦室,1例位于腦室外。腫瘤最大6.5×6×6,最小3.5×2×2。臨床癥狀主要有頭痛、惡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3例出現記憶力下降,1例出現視力障礙,病程1個月~3年。其中6例患者隨訪至今無復發(fā)。

2.2組織學形態(tài) CNC的組織學結構典型且相對一致,腫瘤由一致的細胞成分構成,腫瘤細胞與少突膠質細胞瘤相似,呈一致的圓形或橢圓形,胞漿少,可出現核周空暈[見圖1],細胞核圓形或稍有分葉,染色質細斑狀。瘤細胞呈片狀或巢狀排列,有些區(qū)域細胞排列呈線狀或圍繞血管呈漩渦狀。CNC的特征性結構是致密纖維性基質形成的無核島[見圖2]。腫瘤由纖細的血管間質分隔,無內皮細胞增生。24例均無明顯壞死出現。

2.3 免疫組化 24例CNC均表達Syn[圖3],20例NeuN陽性[見圖4],見表1。netin5例陽性,GFAP4例間質反應性增生的星形細胞陽性,NF、CgA和Oligo-2陰性。

3討論

中樞神經細胞瘤是腦室內的神經元腫瘤,比較罕見,發(fā)病率占所有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0.25~0.5%[2]。CNC好發(fā)于側腦室,典型者位于Monro孔區(qū)域,很少發(fā)生于第Ⅳ腦室,多見于年輕人,無明顯的性別差異[3]。發(fā)生于腦室外的CNC很少見,近幾年國內外可見相關的病例報道[4,5]。腦室外的CNC與腦室內的CNC形態(tài)相似,但是前者更復雜,且會有變異。CNC臨床上一般無明顯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當瘤體較大阻礙Monro孔、第Ⅲ腦室或中腦導水管引起腦積水,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本組資料22例位于側腦室,1例位于第Ⅳ腦室,1例位于腦室外。年齡14~47歲,平均年齡31歲,男性稍多于女性,無明顯性別差異。送檢的腫瘤組織多呈灰白色,部分可見出血。

中樞神經細胞瘤是分化好的良性腫瘤,鏡下可見腫瘤由小至中等大的一致性小圓形或卵圓形瘤細胞組成,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呈細顆粒狀或點彩狀,偶見核仁,核分裂罕見。胞漿少,可見核周空暈,呈蜂窩狀,形態(tài)與少突膠質細胞瘤相似。瘤細胞呈片狀或巢狀排列,瘤細胞間可見致密纖維性基質形成的無核島區(qū),即神經氈樣結構。間質血管有纖細的分枝狀薄壁血管,部分病例血管壁有玻璃樣變,但血管內皮沒有增生??砂橛谐鲅倚宰兗扳}化,缺乏壞死。本組研究部分病例可見出血囊性變,3例可見鈣化灶,全部病例均未見壞死,1例伴部分膠質細胞分化。

免疫組化Syn是CNC特征性的診斷指標,NeuN在CNC也可以彌漫表達[6,7]。GFAP、NSE及nestin也可陽性,但不是特征性的指標。本組資料Syn100%陽性,NeuN20例陽性,nestin5例陽性,GFAP4例見大血管周圍散在的毛細胞樣細胞和星網狀細胞陽性,可能為間質反應性增生的星形細胞。Ki-67呈低增殖活性,表明該腫瘤生物學行為屬于良性或低度惡性,因有部分復發(fā)病例的報道WHO將其定義為Ⅱ級。

中樞神經細胞瘤應與腦室內少突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等相鑒別。免疫組化是簡單有效的鑒別方法,中樞神經細胞瘤Syn、NeuN陽性,NSE也可以陽性但是特異性不強,少突膠質細胞瘤Syn陰性,GFAP陽性,Oligo-2陽性,室管膜瘤GFAP陽性,NSE及S100也可陽性。通過本組資料研究,中樞神經細胞瘤Syn、NeuN高表達,Oligo-2和GFAP低表達,可與少突膠質細胞瘤和室管膜瘤相區(qū)別。但是診斷中樞神經細胞瘤必須同時結合臨床病史、鏡下所見及免疫組化結果綜合考慮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中樞神經細胞瘤可以出現間變,但是對預后的影響仍然不清楚。本組研究有兩例出現間變,Ki-67指數升高,完整切除后又做了術后放療,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所以伴有間變的中樞神經細胞瘤是否具有更高的復發(fā)率仍不清楚。Rades等提出MIB-1(Ki-67)指數大于3%則腫瘤局部病變容易復發(fā)和總體生存期較差。

中樞神經細胞瘤病程緩慢,治療方案首選手術完整切除,完整切除后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然而對于不完全或次全切除的病例,術后可輔以放射治療。本組資料6例其中包括伴有間變的2例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但隨訪時間較短會繼續(xù)隨訪下去,復發(fā)與Ki-67指數的關系有待近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 Hassoun J, Gambarelli D, Grisoli F, et al. Central neurocytoma. An electronmicroscopic study of two cases[J].Acta Neuropathol,1982,56:151-156.

[2] Hassoun J, S?ylemezoglu F, Gambarelli D, et al. Central neurocytoma: a synopsisof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J].Brain Pathol,1993,3:297-306.

[3]Cook DJ, Christie SD, Macaulay RJ, et al. Fourth ventricular neurocytoma: case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an J Neurol Sci,2004,31:558-564.

[4] Karki B , Tamrakar K , Kai XY , et al.Extraventricular neurocytoma[J].JNMA,2012,52 (188 ):181-187.

[5] Yang GF , Wu SY , Zhang LJ , et al.Imaging findings of extraventricularneurocytoma: report of 3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9,30 (3): 581-585.

第3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關鍵詞】 脫鈣條件;骨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抗原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influence by different decalcification conditions on bone tissue antigenicity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Methods Decalcification was made through 8% nitric acid under microwave, light wave, light wave + microwave Ⅰ and light wave + microwave Ⅱ in bone tissue. Decalcification under room temperature (20℃) was taken as control group. L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 method (LSAB)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appli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stain effects. Results Decalcification time under microwave, light wave, light wave + microwave Ⅰ and light wave + microwave Ⅱ were all short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effects were all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Decalcification condition; Bone tissu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tigenicity

目前, 免疫組化染色技術是臨床病理鑒別及診斷的重要手段, 骨組織由于含有豐富的鈣鹽, 因此其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自然與常規(guī)石蠟切片有所區(qū)別, 通常需要先去除鈣鹽后才可制成比較薄的切片, 然后再進行常規(guī)脫水、透明處理等操作[1]。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不同脫鈣條件對骨組織免疫組化染色抗原性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 選取2012年4月~2015年8月骨外科送檢的人骨組織, 脫鈣液為硝酸10 ml+蒸餾水190 ml制成的硝酸液。Panasonic NN-DF382M光波/微波爐1臺, 微波額定輸入功率為1400 W, 光波額定輸入功率為1050 W, 微波額定輸出功率為900 W, 額定輸出頻率為2450 MHz, 輸出功能共分為微波、光波及光波+微波組合Ⅰ、光波+微波組合Ⅱ。微波輸出功率為5個調節(jié)檔, 光波輸出功率為單一光波管發(fā)光, 光波+微波組合Ⅰ為微波輸出時間的30%+光波輸出時間的70%, 光波+微波組合Ⅱ為微波輸出時間的55%+光波輸出時間的45%。

1. 2 方法 將1.0 cm×0.5 cm×0.3 cm的骨組織分別用8%硝酸分別于微波、光波及光波+微波組合Ⅰ、光波+微波組合Ⅱ的條件下進行脫鈣。將脫鈣后的骨組織常規(guī)制成切片, 經復合酶消化石蠟切片后, 運用LSAB免疫組化進行免疫酶細胞化學染色。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微波、光波、光波+微波組合Ⅰ及光波+微波組合Ⅱ的脫鈣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 且免疫組化染色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

3 討論

骨組織含有大量的鈣, 質地堅硬, 一般不可直接進行制片染色, 需要經過脫鈣處理的特殊工序。對病理活檢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的效果不會構成比較大的影響,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免疫組化染色抗原性[2]。近些年, 微波輻射技術逐步深入應用到骨組織脫鈣、免疫組化染色、抗原修復等, 且效果突出, 特別是EDTA快速脫鈣、微波-低溫硝酸等技術對最大化地保留脫鈣組織的抗原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3, 4], 而光波+微波脫鈣到底對免疫組化染色抗原性的實際影響在文獻報道中鮮見。

本組研究中光波-微波組合Ⅱ脫鈣時間在集中脫鈣方法中是最短的, 而室溫下的骨組織與切片呈現出淡黃色, 脫鈣時間最長。就免疫組化染色效果來說, 室溫條件下的脫鈣組織最差, 微波、光波條件下的脫鈣組織相對較好, 光波+微波組合Ⅰ、光波+微波組合Ⅱ條件下的脫鈣組織最好, 主要是因為微波與光波的雙重作用促使了骨組織的鈣鹽的反應速度進一步加快, 使得過去的常規(guī)脫鈣方法少至數小時多則幾天的反應時間大大縮短以致在短時間內便可完成, 因而最大化地保留了抗原性, 提高了免疫組化染色的效果。

在光波+微波-硝酸脫鈣的應用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方面:①微波與光波的雙重作用會使得脫鈣液溫度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 因此結合預冷降溫措施可很好地減輕溫度對抗原性的影響[5]。②不宜使用金屬容器盛裝脫鈣液, 且要保證充足的脫鈣液量, 通常情況上要達到標本的20~30倍左右, 并要更換1~2次新液。③骨組織厚薄適宜, 5 mm左右為最宜, 以防脫鈣時間過長而損及組織形態(tài)結構、影響染色效果。

綜上所述, 8%硝酸光波+微波組合脫鈣時間要明顯短于微波、光波及室溫脫鈣, 且具有良好的免疫組化染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傳紅, 賴晃文, 唐云, 等.微波快速脫鈣及其脫鈣液的選擇.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10, 12(4):357-358.

[2]劉海芳. HE染色切片褪色后免疫組化染色方法研究.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1, 49(17):81-82.

[3]熊正文, 李宏偉, 黃勇, 等.骨組織脫鈣技術及在免疫組化染色中的應用研究.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 2011, 14(3):175-178.

[4]熊正文, 朱光君, 黃勇, 等.骨組織的脫鈣及其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探討.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2010, 11(3): 347-349.

第4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關鍵詞] 肺癌;體腔積液;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抗原修復;退色;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0(a)-0017-03

薄層液基細胞技術(thin-layer cytology test,TCT)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項新技術,最早應用于婦科宮頸細胞學檢查,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1]。隨后人們不斷將此項技術應用到非婦科細胞學檢查[2-4],并與傳統(tǒng)脫落細胞學涂片比較,具有薄層、背景清晰、面積小、血液成分少、利于顯微鏡觀察等優(yōu)點,但在癌性體腔積液TCT檢查中存在癌細胞比較散在或細胞團不如傳統(tǒng)涂片立體感強等不足。經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癌細胞與間皮細胞的鑒別有時很困難,對癌細胞來源及分類更一籌莫展。體腔積液多數混有間皮細胞,常常需要免疫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與癌細胞加于鑒別,并對癌細胞進行分類。IHC染色如果不先經HE染色,則不清楚TCT涂片中是否存在癌細胞或可疑癌細胞(目標細胞)或者TCT涂片是否合格,如果經HE染色而采取不同退色方法,會造成不同結果。有報道使用鹽酸、高錳酸鉀及草酸等對傳統(tǒng)涂片和組織切片HE染色進行退色[5-6]。筆者曾在組織切片上采用抗原熱修復方法退色,效果較好[7]。胸水TCT涂片IHC染色,由于每張TCT涂片中的細胞排列是隨機的,常規(guī)IHC染色針對性較差,往往造成診斷困難,為了準確鑒別間皮細胞與癌細胞以及對癌細胞進行詳細分類從而達到確診目的,本小組采用雙重免疫組化(double immunohistochemistry,DIHC)染色,即在一張TCT涂片上,同時顯示兩種抗原成分[8],來彌補一些抗體敏感性雖高而特異性低的不足,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秦皇島市第二醫(yī)院病理科肺癌伴胸水轉移送檢病例68例,年齡45~70歲,中位年齡63歲,64排CT均顯示肺內占位病變,伴縱隔淋巴結腫大及胸腔積液。其中9例有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質硬。經氣管鏡、穿刺活檢或切取鎖骨上腫大淋巴結等手段,獲取組織學標本,并及時經10%中性甲醛固定,石蠟切片,經HE染色和IHC染色確定診斷為:鱗狀細胞癌13例,腺癌40例,腺鱗癌6例,神經內分泌癌9例;同時獲取新鮮胸水每例500 mL,采用TCT制片。TCT制片設備為康柏液基細胞制片機及配套耗材,由湖南長沙康柏恩醫(yī)療科技公司提供。免疫組化染色抗體選為:TTF-1,CK7,CK14,CK18,P63,P40,CgA,Syn,CR1(檸檬酸修復),CR2(EDTA修復),Vimentin,CEA和MC,常規(guī)IHC染色采用ElivisionTMPlus,DIHC染色采用Dou MaxVision,細胞通透劑為X-100,所選試劑均購于福州邁新公司。

1.2 方法

1.2.1 制片

將每例活檢組織選一蠟塊進行切片,厚約4 μm,分別切12張,裱于防脫載玻片上,60℃烤2 h,經二甲苯、梯度乙醇脫蠟,入水沖洗干凈。每個病例抽取新鮮胸腔積液500 mL,立即制片,分取10 mL液體,放入一次性塑料試管,每例取36管,放入低速離心機,1500 r/min,離心10 min,吸取上清液放入潔凈試管中留作沖洗液,將沉渣逐一轉移到TCT保存液當中,震蕩1 min,用制片機制片,肉眼見細胞層較厚時,用同例胸水離心上清液稍加沖洗,使細胞涂層變薄,立即風干固定于95%乙醇液中15 min,取出在60℃烤箱烤15 min,每例制36張TCT涂片。

1.2.2 分組及染色

將每例胸腔積液36張TCT涂片隨機平均分成B、C、D三組,每組12張TCT涂片。

1.2.2.1 A組 為活檢石蠟切片,一抗選擇TTF-1、CK7、CK14、CK18、P63、P40、CgA、Syn、CR1(檸檬酸修復)、Vimentin、CEA和MC,設立陰陽性對照片,按ElivisionTM Plus操作方法完成免疫組化染色,DAB顯色。

1.2.2.2 B組 先經HE染色,顯微鏡下選擇合格涂片:細胞排列均勻、基本單層、目標細胞核-漿-膜結構清晰。然后去掉蓋玻片,經二甲苯脫膠,梯度乙醇(由高濃度至低濃度)脫二甲苯,最后入水清洗。再將B組分成B1、B2組:要求EDTA修復的為B1組,其余為B2組?,F配EDTA液(pH=9.0)按1∶50配置(一份原液和50份蒸餾水混合)適量,放入潔凈高壓鍋中,去蓋先加熱至沸騰,將B1組TCT涂片放入沸騰的EDTA中,加蓋繼續(xù)加熱至噴氣2 min,自然冷卻;再將配制好的檸檬酸液(pH=6.0±0.1),放入潔凈高壓鍋內適量,開蓋加熱至沸騰,放入B2組TCT涂片,加蓋繼續(xù)加熱至噴氣1 min,自然冷卻。安全取出抗原修復的涂片,用PBS沖洗。通過EDTA和檸檬酸高壓加熱修復,HE染色TCT涂片徹底退色。DIHC染色前滴加過氧化物酶阻斷劑,以防止由于抗原修復導致的內源性生物素與抗體產生非特異性結合。在滴加一抗前,用X-100細胞通透劑進行處理,增加細胞的通透性,有利于抗原抗體結合。DIHC染色是采用不同顏色的顯色劑,顯示不同抗原成分,顯色遵循先深后淺,胞膜、胞核著深色,胞質著淺色,選擇好抗體搭配。本組一抗搭配:MC-Syn,MC-CgA,MC-P40,MC-CK181,MC-CK7或MC-CK14,CR2-P40,CR1-TTF1,CR1-P63。染色采用DouMaxVision方法,BCIP/NBT/AEC顯色,其步驟按照DIHC染色要求,設立陰陽性對照片。

1.2.2.3 C組 經HE染色,顯微鏡選擇合格涂片,去掉蓋玻片,經二甲苯脫膠,梯度乙醇(由高濃度至低濃度)脫二甲苯,最后入水清洗。用0.5%鹽酸及草酸溶液常溫退色10 min,入水沖洗。一抗選擇TTF-1、CK7、CK14、CK18、P40、CgA、Syn、CR1、Vimentin、CEA和MC,設立陰陽性對照片,在滴加一抗前,應先用X-100細胞通透劑進行處理,按IHC染色ElivisionTMPlus操作方法完成,DAB顯色。

1.2.2.4 D組 不經HE染色直接做IHC染色,一抗選擇TTF-1、CK7、CK14、CK18、P40、CgA、Syn、CR、Vimentin、CEA和MC,設立陰陽性對照片,在滴加一抗前,應先用X-100細胞通透劑進行處理,按ElivisionTMPlus操作方法染色,DAB顯色。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判讀標準:著色部位正確,無背景著色,著色對比鮮明,即使有一個細胞著色也視為陽性。B、C、D三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與組織病理A組結果比較,B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TCT檢查廣泛應用于臨床,包括宮頸液基細胞檢查、體腔腔積液、氣管鏡刷片及灌洗液、腫瘤穿刺液、尿液及腦脊液等。對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腫瘤分類起著重要的作用。肺癌伴胸水轉移的患者,一般失去手術機會,多采用化療和放療。但首先要明確是否伴胸水轉移以及腫瘤的詳細分類。如果能獲得活檢組織病理診斷為最佳,但取活檢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往往很困難,只有通過胸水檢查來明確診斷和分類。前言提到TCT檢查較傳統(tǒng)涂片有其優(yōu)缺點,不論TCT涂片還是傳統(tǒng)涂片,雖經HE染色診斷,但常需要借助免疫組化染色才能與間皮細胞鑒別和明確腫瘤細胞來源及分類。每張TCT涂片中存在多種形態(tài)各異的細胞,包括反應性增生的間皮細胞,有時形似癌細胞,免疫組化染色時間皮細胞不但表達CR和MC,還可表達某些角蛋白CK等多種抗原成分。在一張TCT涂片上只用一種抗原如CK(特異性低),不能區(qū)分間皮細胞和癌細胞。CR和MC敏感性雖高但特異性不高,文獻報道二者敏感性可達100%,Murugan等[9]報道38例反應性間皮細胞增生病例中CR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92.31%。Betta等[10]認為CR的敏感性為98%,陳穎等[11]的研究認為CR的特異性為69.5%,趙維聰等[12]報道CR及MC敏感性為100%,特異性分別為82.1%和17.9%。普遍認為CR和MC的敏感性高,而特異性相對較低且不一致。若一張TCT涂片上的不同細胞分別表達不同抗原或一個細胞不同部位同時表達兩種不同抗原,就可以大大增強抗原表達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這就是免疫組化雙重染色與常規(guī)免疫組化染色的區(qū)別。郗彥鳳等[8]利用BSAP/CD30標記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R-S細胞是石蠟切片,林秋霞等[12]用PCNA+NF-160的免疫雙標記證明培養(yǎng)細胞中分裂神經元是否為成熟神經元是培養(yǎng)細胞,也有報道利用原位雜交和免疫組化進行細胞雙標記[13-14],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DIHC染色同時采用抗原熱修復退色技術在TCT中的應用未見報道。通過對TCT涂片免疫組化研究,發(fā)現HE染色檸檬酸或EDTA修復退色做雙重免疫組化染色效果最好、確診率高,而用鹽酸退色常規(guī)免疫組化染色次之,未經HE染色的較差。分析其原因,前兩種方法,都使用了HE染色,顯微鏡觀察,選出了合格的TCT涂片,期中B組采用抗原熱修復方法退掉HE染色,既不損傷抗原成分,又無染料分子阻礙抗原抗體結合;C組經HE染色后選用鹽酸和草酸退色,抗原成分遭到一定程度破壞[6],造成部分假陰性,導致確診率下降;D組是未經HE染色,顯微鏡下無法選擇合格涂片,存在不合格涂片,導致確診率降低。通過對68例有組織學對照的癌性胸水做TCT檢查,旨在探討液基細胞HE染色聯(lián)合DIHC染色對癌性胸水進行診斷、鑒別診斷及分類診斷的價值,結果顯示抗原修復退色聯(lián)合DIHC染色為最佳方法,在體腔積液TCT診斷中起者重要的作用,尤其適用于數量很有限的TCT涂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張智慧,孫耘田.薄層技術在體腔積液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2,31(4):360-361.

[2] 馬博文,楊凡.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技術在非婦科標本中的應用[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0,17(1):63-66.

[3] 陶玉,何松,吉志國.液基細胞學技術在非婦科標本中的應用體會[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9,25(5):559-561.

[4] 岑慧,龍發(fā),李惠,等.液基細胞學檢測技術和傳統(tǒng)細胞學涂片對肺癌的診斷價值比較[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0(12):1849-1851.

[5] 戴芳,楊舉倫,王麗,等.淋巴組織細針吸取細胞HE染片褪色后作免疫組化的體會[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0,20(2):178.

[6] 趙天如,江昌新,劉增輝,等.HE染片退色后改作特殊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2,9(3):186.

[7] 王興波,任仕俊,陳懷敏,等.抗原熱修復退色法在HE切片改做免疫組化染色中的探索[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 28(10):1176-1177.

[8] 郗彥鳳,白文啟,米哲濤,等.免疫組化雙標記在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細胞起源研究中的應用[J].白血病·淋巴瘤,2007, 16(1):40-41.

[9] Murugan P,siddaraju N,Habeebullah S,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mesothelial and adenocarcinoma cells in serous offusions:a combination panel-based approach with a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Indian J Patholmicrobiol,2009,52(2):175-181.

[10] Betta PG,Magnani C,Bensi T,et al.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 of pleural malignant mesothelioma [J].Arch Pathol Lab Med,2012,136(3):253-261.

[11] 陳穎,石園,孫路得,等.聯(lián)合檢測D2-40calretinin及HBME-1在漿膜腔積液細胞學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8,24(3):337-340.

[12] 林秋霞,闕海萍,呂雙紅,等.神經干細胞來源的神經元的誘導分裂[J].生理學報,2004,56(2):130-136.

[13] 楊麗君,韓偉娟,崔紅,等.原位雜交和免疫組化雙標記技術在大鼠全腦腦片培養(yǎng)中的應用[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 30(6):817-820.

第5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關鍵詞]微波;超聲;牙齒;脫鈣方法;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R7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6-0955-03

牙體組織結構較為特殊,其硬組織中含有大量鈣鹽(洛氏硬度值達340)[1],是全身最堅硬的組織,不易切片極易脫片,因此在病理制片過程中首先要脫去其中的鈣鹽再進行制片,而位于牙體硬組織中心的牙髓為柔軟的結締組織,在制片過程中易受擠壓、牽拉而至變形、分離甚至脫落流失,脫鈣不佳也會影響組織細胞染色效果或使組織抗原丟失[2],從而影響對病變組織的病理診斷或科學研究工作。因此合適的脫鈣方法成為牙體組織制片,進行免疫組化染色實驗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本實驗中對微波、超聲、微波-超聲聯(lián)合脫鈣法的脫鈣效果,及不同脫鈣方法對牙體組織免疫組化染色抗原的影響程度進行了初步檢測,旨在尋找出更適合牙體組織免疫組化染色實驗的脫鈣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收集因正畸拔除的健康人前磨牙40顆,患者年齡17~25歲,牙齒完好。經生理鹽水沖洗后,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h。

1.2 儀器試劑:微光波爐(WG700TL20Ⅱ-k6,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KQ118型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Ⅰ型膠原蛋白抗體(武漢博士德公司);纖維粘連蛋白抗體(武漢博士德公司);SABC試劑盒(武漢博士德公司)。

1.3 脫鈣液配制:10% EDTA脫鈣液:EDTA-2Na 100g,NaOH 10g,加雙蒸水1000ml于容量瓶中,微加溫溶解,調pH值至7.2~7.4[3]。

1.4 方法:40顆牙隨機分成四組:微波組(Ⅰ),超聲組(Ⅱ),微波-超聲聯(lián)合組(Ⅲ),常溫對照組(Ⅳ)。將四組牙分別放入四只250 ml小燒杯內,各加入脫鈣液150~200ml。按下列四種方法脫鈣:Ⅰ組:將小燒杯放入加有冷水的500ml大燒杯內;置于微波爐中(低檔,輸出功率150W),脫鈣10min后,取出降溫5min再進行下一次脫鈣,每日脫鈣24次。Ⅱ組:將小燒杯放入超聲波清洗器中(35℃,150W),脫鈣10min,取出降溫5min再進行下一次脫鈣,每日脫鈣24次。Ⅲ組:將小燒杯放入超聲清洗器中脫鈣10min(條件同Ⅱ組),再放入微波爐中脫鈣(條件同Ⅰ組)進行第二次脫鈣,如此反復進行,每日脫鈣24次。Ⅳ組:將小燒杯放于室溫下靜置脫鈣。注意各組脫鈣過程中脫鈣液溫度以不超過50℃為宜,各組每日更換新脫鈣液一次,直至脫鈣完成(以大頭針無阻力可刺入組織為脫鈣完成的標志)。牙齒脫鈣完成后,常規(guī)石蠟包埋,唇舌向切片數張。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1.5 免疫組化染色:石蠟切片經常規(guī)脫蠟至水,蒸餾水洗5min×3次;3% H2O2室溫孵育10min,蒸餾水洗5 min×3次;室溫下復合消化酶消化10 min,PBS洗2 min×3次;滴加BAS封閉液,室溫20 min,甩去多余液體;分別滴加一抗(兔抗人Ⅰ型膠原抗體,抗體滴度1∶50;兔抗人纖維粘連蛋白抗體,抗體滴度1∶150),4℃過夜;PBS洗2 min×3次;生物素化二抗室溫孵育20 min,PBS洗2 min×3次;SABC液室溫作用20 min,PBS洗5min×4次;顯微鏡監(jiān)控下DAB顯色,蘇木素輕度復染,脫水、透明、樹膠封片,顯微鏡下觀察。陰性對照片用PBS代替一抗,其余步驟同上。

1.6 圖像分析及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HP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圖像分析系統(tǒng),運用Image-Pro-Plus圖像分析軟件進行平均光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測定,取其平均值。圖像分析結果以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運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所測得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各實驗組與對照組OD值之間進行Dunnett-t檢驗。各實驗組OD值之間進行SNK-q檢驗。

2 結果

2.1 四種脫鈣方法完成脫鈣所需時間的比較 (見表1) 。

2.2 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四種不同脫鈣方法免疫組化染色效果存在差異,兩種不同抗體染色結果均表明:微波-超聲聯(lián)合組免疫組化染色效果佳,好于其它各組(P

3 討論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是用已知的標記的特異性抗體或抗原對組織內相應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檢測,從而了解抗原或抗體結合部位和含量的一門新興檢測技術[4]。在探討疾病的病因學、發(fā)病機制及科研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免疫組化染色過程環(huán)節(jié)較多,而組織的脫鈣方法是牙體組織免疫組化染色的最關鍵的步驟之一。如果脫鈣不徹底可導致切片破碎甚至無法制片,脫鈣方法不佳導致組織抗原丟失影響實驗結果。因此,如何快速有效脫鈣至關重要。

目前,有研究表明,與其他強酸(如硝酸、鹽酸、甲酸等)相比EDTA-2Na是科研中較理想的脫鈣劑,尤其是免疫組織化學實驗,而微波-EDTA聯(lián)合脫鈣時,則可以明顯提高脫鈣速度[2,4,10]。也有學者研究發(fā)現,超聲振動可加增加相互碰撞機會,提高分子平均能量,加劇分子運動降低反應活化能,從而提高化學反應速度,甚至改變化學反應機理,啟動新的反應渠道[5-6]。使用超聲波對骨組織進行脫鈣,也可取得較好的脫鈣效果[7-8]。但超聲用于免疫組化實驗中牙齒脫鈣的相關報道較少。

本研究中,用EDTA脫鈣液,采用微波、超聲、微波-超聲聯(lián)合及常溫下對牙體組織的脫鈣情況以及不同脫鈣方法對免疫組化染色的影響程度進行了比較。對兩種抗體的檢測結果均表明:在四種脫鈣方法中微波-超聲聯(lián)合組脫鈣效果最好,免疫組化染色效果最佳。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微波電磁場作用下,使脫鈣組織中排列混亂的極性分子快速轉向,并定向排列,在運動、摩擦、碰撞過程中產熱使脫鈣速度加快;超聲輻射所產生的能量可以使反應體系破碎、分散、霧化混合,增加反應界面,打開化學鍵,反應的進行同時也可引起加熱效應等來促進化學反應的進行。另外超聲波的作用使絡合產物和中間體及時離開反應界面,類似高效的機械攪拌[9]。因此可能是當微波-超聲聯(lián)合應用時,通過超聲將牙體表面磷酸鈣晶體溶解,形成EDTA-2Na和鈣的螯合物,超聲振動,將牙體表面鈣團洗脫,打開更多通道與脫鈣液接觸,進而更加利于微波脫鈣,從而使脫鈣時間縮短。另外分析可能是因為EDTA-2Na有萃取某些基質蛋白的作用[11],常溫組脫鈣時間過長降低了抗原的免疫反應性。而微波組和超聲組可能是由于在脫鈣時間上沒有明顯的差別,因此其免疫組化染色強度無顯著差異(P>0.05)。微波-超聲聯(lián)合組由于脫鈣時間的縮短,減輕了脫鈣液對脫鈣組織的破壞,使組織中的抗原以及細胞形態(tài)和組織結構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因此免疫組化染色更強。并且,可能是因為該法脫鈣更為均勻徹底[3],更進一步提高了制片的質量。

總之,在實驗中發(fā)現,采用微波-超聲聯(lián)合脫鈣,且注意實驗中各環(huán)節(jié)標準化操作,可縮短脫鈣時間,獲得較滿意的染色效果,提高制片質量。但本實驗中僅對Ⅰ型膠原蛋白、FN兩種抗體的某一選定濃度進行了檢測,尚未對其它濃度及更多抗原進行測定,仍存在不足之處,對微波-超聲聯(lián)合法脫鈣的化學反應機理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于世鳳.口腔組織病理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2.

[2]熊正文,黃勇,胡海霞,等.微波-EDTA快速脫鈣技術及其在免疫組化染色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03,26(5):506-508.

[3]劉英群,祝瑩穎,王桐.微波和超聲對人牙脫鈣效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6,25(6):707-709.

[4]熊正文.免疫組織化學中抗原修復的研究進展[J].中華病理學雜志,1997,26:124.

[5]Said K,Moussaoui Y,Kammoun M,et al.Ultrasonic activation of Heck type reac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Aliquat-336[J].Ultrason Sonochem,2011,18(1):23-27.

[6]Kumar D,Kumar G,Poonam,et al.Ultrasonic assisted transesterification of Jatropha curcus oil using solid catalyst,Na/SiO[J].Ultrason Sonochem,2010,17(5):839-844.

[7]法京,沈強,俞彰,等.超聲波骨組織電鏡樣品脫鈣處理的實驗研究,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3,30 (2):117-119.

[8]任智超,王欣,劉寶林.超聲波輔助脫鈣技術用于豬脫鈣骨基質制備的效果評價[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33(11):1165-1169.

[9]Zabaneh M,Bar R.Ultrasound-enhanced bioprocess.Ⅱ:dehydrogenation of hydrocortisone by arthrobacter simplex[J].Biotechnol Bioeng ,1991,37:998.

[10]任智超,王欣,劉寶林.微波輔助脫鈣技術在豬脫鈣骨基質制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11,39(5):762-767.

第6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由于骨髓組織含有大量的鈣鹽而非常堅硬,不能直接進行石蠟制片,而經過脫鈣處理后,才能進行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脫鈣過度或不當均可影響上述染色。因此,脫鈣時間和脫鈣液的選擇十分重要。傳統(tǒng)的方法用14%硝酸脫鈣液脫鈣常出現脫鈣過度或不足,難以掌握,常造成組織切片不完整、組織結構破壞、細胞模糊不清,以致醫(yī)生閱片時診斷困難甚至誤疹。為此,近一年來,筆者用4%鹽酸脫鈣液,代替原有14%硝酸脫鈣液,進行骨髓組織脫鈣,取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也避免了用塑料包埋切片后,不能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的不足?,F將方法介紹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中山一院2007年全年骨髓活檢標本480例。

1.2 方法 第1天:新鮮的骨髓標本立即置于10%甲醛液固定(過夜)。第2天:08:00上班,立即置于4%鹽酸脫鈣(3.5~4 h):稍水洗。11:30置于70%乙醇30 min;12:00流水沖洗2.5 h,然后轉入10%甲醛液補充固定。17:30分將骨髓標本與當天標本一起放入全封閉自動脫水機中脫水。第3天:石蠟包埋、切片、染色、出片交醫(yī)生發(fā)報告。

2 結果

與以往用14%硝酸脫鈣相比,骨髓切片完整,細胞形態(tài)保存良好,染色鮮艷,核質對比清晰,并且免疫組化染色得到的效果較好。見圖1~4。將骨髓組織,在固定充分的情況下進行14%硝酸與4%鹽酸脫鈣的比較,見表1。

3 討論

過去,骨髓組織制片多采用甲基丙烯酸乙基(HEMA)等特殊包埋劑包埋,不需經脫鈣處理可進行切片HE染色,但操作類煩瑣也不能作免疫組化染色,因此, 筆者這樣脫鈣處理進行石蠟切片的技術方法,以滿足臨床病理診斷免疫組化輔助的需要。常規(guī)骨組織脫鈣主要采用14%硝酸脫鈣,但硝酸對骨髓組織破壞極大,免疫組化染色效果不佳。

實踐證明,過去用的14%硝酸對骨髓組織脫鈣,具有作用快,脫鈣能力強的特點,但由于硝酸是強酸,往往對骨髓組織脫時間不易控制(以大頭針能刺入骨髓組織無阻力感為標準來衡量脫鈣時間),常出現脫鈣不足或脫鈣過度等狀況。脫鈣時間過長,骨髓組織破壞,結構模糊不清或者無法制片;脫鈣時間過短,脫鈣不充分,骨髓組織較硬,以致無法制造出完整的切片。

醫(yī)院早上送來的骨髓組織,往往是剛剛穿刺的新鮮標本,固定時間還不夠。需要進上步固定過夜,這樣做與當天穿刺當天取材制片的比較,切片完整,厚薄均勻,細胞結構保存良好,免疫組化、特染染色效果較好。相反,固定時間不夠的骨髓組織,無論在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組化中,染色效果都不理想。以致病理醫(yī)生難以作出診斷,拖延了病理報告發(fā)出的時間,甚至造成誤診。

由于骨髓組織富含鈣鹽、纖維支架少,組織具有硬、脆、疏松的特點,4%鹽酸脫鈣液酸度比硝酸脫鈣液酸度比硝酸脫鈣液濃度較低,因此采取延長脫鈣時間的做法,使脫鈣過程緩慢而較持久地進行(脫鈣時間一定不能少于4 h,以大頭針能穿過無阻力為準,骨髓組織脫鈣才算完成)。流水沖洗一定要充分,如果沖洗時間不夠,骨髓組織帶有酸性,HE染色時胞核著色偏淺,核質對比不清晰,免疫組化假陽性率高。因此流水沖洗時間不能少于2.5 h。

鹽酸會使組織膨脹,而酒精對組織具有收縮作用。因此,脫鈣后將組織放入70%乙醇作用30 min,以減低鹽酸對組織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比較和實踐,用4%鹽酸脫鈣的方法能使骨組織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達到較穩(wěn)定的效果,達到優(yōu)質骨髓切片標準有助于診斷,得到到廣大病理醫(yī)生的認同。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第7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關鍵詞】 外周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pPNET);免疫組織化學;臨床病理

【中圖分類號】R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7555[2007]01-0003-03

外周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peripheral primitiveneuroectodennal tumor,pPNET),是一類向神經方向分化的惡性小圓細胞腫瘤。由于其發(fā)病率低,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差,多呈原始未分化狀態(tài),常規(guī)切片上病理診斷有一定困難,已越來越引起臨床及病理醫(yī)生的重視。本文通過對10例pPNET的臨床特點、病理改變及免疫組化表型的分析,為I臨床病理診斷提供幫助。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及處理 10例標本均來自我院1996年~2006年的活檢標本。所有標本均經10%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染色,顯微鏡下觀察。

1.2臨床資料 10例pPNET中男、女各5例,平均年齡34歲。病變部位:腹股溝2例,腹腔、腹膜后、股骨遠端、左肩胛下、右小腿、右下臂、腰部和背部各1例,無特征性臨床表現,多為偶然發(fā)現或體檢發(fā)現。

2結果

2.1大體檢查 送檢均為手術切除標本,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體積由2.0cm×2.0cm×1.0cm~7.0cm×5.0cm×3.0cm。切面實,灰白及灰紅色,質軟細膩如魚肉樣。部分區(qū)域有出血壞死及囊性變,與周圍組織境界較清,但未見明顯包膜。

2.2顯微鏡下觀察 鏡下腫瘤組織主要由小圓形細胞組成,部分為梭形細胞,胞漿極少,部分腫瘤細胞有少許嗜酸性胞漿,細胞境界不清(見圖A)。核圓形或卵圓形,核染色質顆粒狀,核仁不明顯,核分裂象多見。瘤細胞密集成巢,由數量不等的纖維結締組織分隔成小葉狀,部分瘤細胞呈放射狀排列,形成Homer Wright菊形團(見圖B),或不成熟的假性菊形團。腫瘤組織內血管豐富,常見出血壞死及囊性變。

2.3免疫組化結果 10例腫瘤細胞CD99均陽性,表現為細胞膜及胞漿呈現棕黃色(見圖c)。此外其他神經性標記物NSE陽性6例(見圖D),sv陽性3例,CgA7例陽性,Vim陽性5例。

3討論

3.1組織發(fā)生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組起源于神經嵴胚胎殘留組織,有多種分化潛能的小圓細胞惡性腫瘤。最早是Stout描述,1973年由Hart提出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PNET)的概念。1993年版修訂的WHO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組織學分類中,首次將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列入其中,并歸入神經上皮源性胚胎性腫瘤之列。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分中樞型(cPNET)和外周型(pPNET),cPNET主要為發(fā)生于小腦的髓母細胞瘤;pPNET發(fā)生于軟組織、骨、腹膜后、盆腔、胸壁和肺等,包括骨內、外尤文瘤、胸肺區(qū)Askin’s瘤和嬰兒色素性神經外胚層瘤。2000年WHO新分類將其歸屬于神經系統(tǒng)胚胎類腫瘤,組織學[2]分級為Ⅳ級,生物學行為為高度惡性。以往cPNET十分少見,但隨著近年來免疫組化檢測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fā)展,該病的臨床報道正在逐漸增多。

3.2臨床病理特點 外周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pPNET)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年,一般在35歲之內,本組平均年齡34歲,無性別差異。病變部位有沿身體長軸分布的特點。組織學特征表現為形態(tài)一致的小圓形或卵圓形腫瘤細胞,被多少不等的纖維結締組織分隔成巢團狀,瘤細胞常形成Homer―Wright菊形團。腫瘤組織內血管豐富,常見出血壞死及囊性變。免疫組化幾乎對所有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標記物均表達,CD99作為pPNET的標記物具有相對特異性,陽性表達率為80%~90%,本組10例均為陽性,陽性率為100%。

3.3診斷與鑒別診斷 pPNET是組織學形態(tài)多樣的小圓細胞惡性腫瘤,常規(guī)HE切片診斷困難,尤其分化差的腫瘤,很難與其他類型的小細胞惡性腫瘤相區(qū)別,必須依靠免疫組化才能明確診斷。對于組織學上有菊形團或假菊形團結構的小圓細胞腫瘤,免疫組化染色CD99及兩種以上神經內分泌標記物陽性,并結合臨床特點方可診斷為pPNET。目前多采用病理檢查、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及細胞遺傳學方法聯(lián)合診斷。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國外已將基因檢測作為診斷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的重要方法,在該腫瘤中,85%的病例可檢測到EWS―FLI及EWS―ERG融合基因的表達,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診斷問題。鑒別診斷主要應與其他類型的小圓細胞腫瘤相區(qū)別。①未分化小細胞癌:未分化小細胞癌在細胞形態(tài)、組織結構上與pPNET相似,細胞排列成巢,但無菊形團結構,免疫組化神經內分泌標記也可以陽性,但CD99及Vim陰性,而EMA、CEA及CK等上皮細胞性標記陽性。②無色素的小細胞惡性黑色素瘤:小圓形腫瘤細胞松散排列,電子顯微鏡下細胞內可看到不同發(fā)育階段的黑色素小體,免疫組化HMB45和S100陽性有助于診斷。③胚胎性橫紋肌肉瘤:分化差的腫瘤細胞為小圓細胞,偶見具診斷價值的“蝌蚪型”細胞,免疫組化MyoD1、Des、Vim及其他肌源性抗體陽性,但CD99與神經標記物為陰性。④小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是單一幼稚的淋巴細胞異型增生,細胞小圓形,胞漿極少,核圓形規(guī)則,染色質細而密集深染,無明顯核仁,瘤細胞彌漫分布,免疫組化LCA及CD20等B細胞相關標記陽性。

第8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關鍵詞】 胃;叢狀纖維黏液瘤;鑒別診斷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008

Clinic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exiform fibromyxoma of stomach ZHANG Quan-wu, HE Ying-ying, LIU Jun-ling, et al.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ffiliated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exiform fibromyxoma (PF) of stomach. Methods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immum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ere taken in 1 patient with PF of stomach. Its clinic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ere investig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literature. Results PF of stomach showed main gastroscopic manifestations as polypoidal or intumescent neoplasm. Its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d multiple nodular tumor, fusiform oncocyte, mesenchyme with small thin-walled vessels and myxoid stroma, and short fusiform or oval nucleus.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oncocyte with strong positive Vim, SMA and weak positive CD10 lesion. Conclusion As a rare benign mesenchymal tumor, PF of stomach requires distinguishing diagnosis from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aggressive fibromatosis.

【Key words】 Stomach; Plexiform fibromyxom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胃叢狀纖維黏液瘤(plexiform fibromyxoma, PF)是罕見的胃間葉性腫瘤[1], 目前國內外文獻見34例報道[1-4]。本文研究1例胃潰瘍穿孔修補術后發(fā)生的胃PF患者, 觀察其組織學和免疫組化特征, 結合文獻復習, 討論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及預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患者男, 48 歲, 以上腹部飽脹不適2014年3月17日來診, 自訴2年前做過胃潰瘍穿孔修補手術。胃鏡示近胃竇處小彎后壁黏膜下隆起性腫物, 呈息肉狀突向胃腔, 表面光滑。大小3.0 cm×2.7 cm, 考慮胃腸道間質瘤可能。術中快速病理示:胃梭形細胞腫瘤, 考慮良性, 待常規(guī)切片確診。手術醫(yī)師完整切除腫塊及周圍部分胃壁送常規(guī)病理。

1. 2 方法 標本經HE 染色, 光鏡下觀察;免疫組化采用SP 法, 所用抗體Vim、SMA、Dog-1、CD34、S-100、Desmin、CD117、CD10、β-catenin、ALK、Ki-67購自福建邁新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 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2 結果

2. 1 病理檢查 巨檢:部分胃壁面積4.7 cm×5.2 cm, 黏膜下見一體檢3.0 cm×2.7 cm×1.8 cm的灰白色腫物, 邊界欠清, 質地較韌。鏡檢:胃鏡下主要表現為息肉狀或隆起性腫物;腫瘤在胃壁黏膜下及肌層呈多結節(jié)狀生長, 與胃壁平滑肌交錯分布, 瘤細胞呈梭形, 束狀、編織狀排列, 細胞較稀疏, 間質為黏液樣基質, 有豐富的薄壁血管, 鏡下瘤細胞胞質弱嗜酸性, 胞界不清, 核呈短梭形或卵圓形, 無明顯異型(見圖1)。

2. 2 免疫組化 瘤細胞Vim、SMA強陽性(見圖2);CD10局灶弱陽性;CD34、 S-100、Desmin、 CD117、 Dog-1、β-catenin、ALK陰性;Ki-67陽性細胞約1%。

病理診斷:胃叢狀纖維黏液瘤。術后隨訪12 個月, 未見復發(fā)。

3 討論

2007年Takahashi 等[2]首次報道2例發(fā)生于胃竇的間葉性腫瘤, 腫瘤呈叢狀生長并富含小血管的黏液樣間質, 免疫組化和電鏡下顯示有肌纖維母細胞性分化, 將其命名為叢狀血管黏液樣肌纖維母細胞瘤(PAMT)。2009 年 Miettinen 等[5]在報道中根據腫瘤組織學形態(tài)和免疫表型特點, 將該腫瘤命名為PF。Sing 等[6]認為, PAMT和 PF 均來源于胃間葉組織, 腫瘤細胞形態(tài)具有連續(xù)的譜系, 一端是肌纖維母細胞, 另一端向纖維母細胞分化, PAMT 以完全分化的肌纖維母細胞為主, 而PF以纖維母細胞分化為主。WHO(2010) 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中采用 PF 這一名稱。

3. 1 診斷及鑒別診斷 胃PF罕見, 發(fā)病年齡7~75 歲, 平均發(fā)病年齡43 歲, 臨床表現以上消化道癥狀為主。腫瘤多位于胃竇或接近胃竇處黏膜下, 可突向胃腔, 亦可長入黏膜內或突破漿膜生長[3], 瘤體最大徑1.5~15.0 cm, 平均5.8 cm, 切面多呈灰白色。鏡下腫瘤呈叢狀、結節(jié)狀生長于黏膜下纖維組織及平滑肌之間, 結節(jié)大小不一, 邊界欠清, 瘤細胞呈梭形或卵圓形, 胞質弱嗜酸性, 核卵圓形或短梭形, 細胞異型性小, 核分裂無或極低(0~4個/50 HPF), 間質富于血管及纖維黏液樣物, 免疫組化顯示瘤細胞有部分肌纖維母細胞分化, 多數病例 SMA和Vim 陽性, CD10可陽性或局灶陽性。本例免疫表型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作者認為, 胃 PF 的診斷主要依據鏡下組織病理學表現, 免疫組化標記為輔助。鑒別診斷:①胃腸道間質瘤:免疫組化 CD117、CD34、Dog-1 陽性;②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可見大量的炎癥細胞浸潤及梭形腫瘤細胞, ALK常陽性;③纖維瘤病:免疫組化瘤細胞核β-catenin陽性。

3. 2 治療與預后 文獻報道多數病例行遠端或部分胃切除。本例局部切除隨訪12個月未見復發(fā), 文獻也無復發(fā)或轉移的報道, 提示胃PF是一種良性腫瘤, 但由于呈叢狀生長, 若切除不完全, 有復發(fā)的可能[7]。

參考文獻

[1] Bosman FT, Carneiro F, Hruban R,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Lyon: IARC Press, 2010:74-79.

[2] Takahashi Y, Shimizu S, Ishida T, et al. Plexiform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stomach. Am J Surg Pathol, 2007, 31(5):724-728.

[3] Wang WY, Li JN, Li GD. 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ur of the gastric fundus: successfu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endoscopy. J Clin Patho, 2010, 63(6):569-570.

[4] Kim A, Bae YK, Shin HC, et al. 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stomach: a case report. J Korean Med Sci, 2011, 26(11):1508-1511.

[5] Miettinen M, Makhlouf HR, Sobin LH, et al. Plexiform fibromyxoma: a distinctive benign gastric antral neoplasm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a myxoid GIST. Am J Surg Pathol, 2009, 33(11):1624-1632.

[6] Sing Y, Subrayan S, Mqadi B, et al. Gastric 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 Pathol Int, 2010, 60(9):621-625.

第9篇:免疫組化技術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討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的臨床與病理特征。方法 對23例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進行臨床、組織形態(tài)學、免疫組化、組織化學及電鏡觀察并文獻復習。 結果 惡性間皮瘤的特殊類型包括印戒細胞樣型、小細胞型、黏液樣型、肌纖維母細胞型、淋巴組織細胞樣型、促纖維增生型。免疫組化染色示腫瘤細胞均表達Calretinin、CK5/6、CK及Vimentin。部分病例CI染色陽性,而HCI染色則陰性。19例電鏡示瘤細胞表面見細長微絨毛,胞漿內有豐富的張力微絲及橋粒。 結論 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組織學形態(tài)多樣,結合臨床特征及其免疫組化、組織化學及電鏡檢測有助于診斷。需與肺腺癌、胃腸道腺癌、惡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及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鑒別。

【關鍵詞】 惡性間皮瘤;病理學;分類;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special types.Methods A total of 23 cases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special type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histologic,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by clinical,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Their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were reviewed via related literature.Results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the special types included signet ring cell type, small cell type, myxoid type, myofibroblastic type, lymphohistiocytic type and desmoplastic typ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neoplastic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alretinin, CK5/6, CK, vimentin but negative for CEA. 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tumor were positive for CI but negative for HCI.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19 cases showed that the neoplastic cells had the mesothelial-type microvilli, lots of tonofilament and desmosomes. Conclusion The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the special types have persiform histological features. The diagnosis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and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t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adenocarcinoma of lung 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alignant lymphoma, leiomyosarcoma, and malignant fibrohistiocytoma.

Key words: malignant mesothelioma;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惡性間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MM)是一種發(fā)病較為少見,預后差的惡性腫瘤,但隨著工業(yè)化程度的提高,石棉的廣泛應用,MM的發(fā)病率在世界許多國家呈上升趨勢。以往一般將MM分為上皮型、肉瘤型及混合細胞型,近年來,由于各種新技術的廣泛開展,尤其是免疫組化、電鏡等,對MM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提高,對其光鏡下組織形態(tài)分型也有了新的認識。目前,國內李維華、于國等[1~2]認為MM的特殊亞型包括印戒細胞樣型、小細胞型、黏液樣型、肌纖維母細胞型、淋巴組織細胞樣型、促纖維增生型等。本文報告解放軍總醫(yī)院1980—2008年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的各種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共23例,并結合文獻進行臨床病理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用標本均為解放軍總醫(yī)院1980—2008年間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的各種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其中手術切除標本20例,尸檢標本3例,共計23例。發(fā)病年齡17~65歲,高峰年齡35~50歲。組織學類型、性別、發(fā)病部位、大體形態(tài)、術后生存期見表1。表1 23例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的臨床病理資料(略)

1.2 方法

標本均采用4%甲醛液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4 μm 切片, HE染色, 光鏡觀察。 免疫組化采用SP法,選用抗體有CK5/6、Calretinin、抗間皮抗原、D240、CK、Vimentin、CEA、EMA、SMA及CD68等,均為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組織化學采用膠質鐵染色(CI)及先行透明質酸酶消化后再做膠質鐵染色(HCI),透明質酸酶購于瑞士Fluka公司。19例新鮮標本離體后,切取小組織塊放入3%戊二醛固定,常規(guī)脫水、制片,H7000型透射電鏡觀察。

2 結果

2.1 光鏡觀察

根據腫瘤的組織學形態(tài),本組23例特殊類型MM可分為以下幾種特殊組織學類型。

2.1.1 印戒細胞樣型(Signet ring cell type):(見封4圖4)

本組2例均為彌漫分布的印戒樣細胞,部分瘤細胞可見空泡形成,瘤細胞大小不等,形狀不一,胞核卵圓形,大多數偏位,核染色質粗糙,深染,可見核仁、核分裂象。局部可見少許腺樣結構,極少部分瘤細胞相互融合成大泡狀,形成不規(guī)則腔隙樣結構,并可見結構。

2.1.2 小細胞型(Small cell type):(見封4圖5)

本組10例,以小細胞性瘤細胞占主要成分,呈彌漫分布,瘤細胞小圓形或卵圓形,胞漿少,核圓形,染色質細而均勻,核分裂象少見。間質內可見少許薄壁血管。可見少許腺管狀結構(5例)及假菊形團樣結構(6例),并可見有少數混合型瘤細胞(3例)及印戒樣瘤細胞(2例)。

2.1.3 黏液樣型(Myxoid type):(見封4圖6)

本組3例其突出表現是在異型腺管或網狀結構間見有大量的黏液樣物質。部分區(qū)域瘤細胞彌漫成片,其間可見微囊形成。

2.1.4 肌纖維母細胞型(Myofibroblastic type):(見封4圖7)

本組3例瘤細胞呈彌漫分布,均為梭形、短梭形;瘤細胞胞漿豐富,呈嗜酸性,似肌纖維母細胞;胞核胖梭形或短梭形,可見核分裂象;瘤細胞間可見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梢娚僭S上皮樣分化區(qū)域(1例)。

2.1.5 淋巴組織細胞樣型(Lymphohistiocytic type):(見封4圖8)

本組2例瘤細胞呈彌漫分布,圓形、卵圓形、梭形及短梭形,大小略不等;胞核卵圓形,可見核分裂象;有些瘤細胞胞漿豐富,淡染或粉染,類似于組織細胞。瘤細胞間可見大量成熟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少許中性粒細胞浸潤。1例經反復取材僅見小灶性腺管樣結構。

2.1.6 促纖維增生型(Desmoplastic type):(見封4圖9)

本組3例其纖維組織明顯增生,并形成大量膠原,發(fā)生硬化性改變,但瘤組織中仍可以見到胞核異型的瘤細胞,并有裂隙存在。

2.2 免疫組化及組織化學

本組23例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免疫組化示瘤細胞均不同程度表達Calretinin、CK5/6、CK及Vimentin,且均不表達CEA[3~5]。肌纖維母細胞型的瘤細胞還表達SMA及Actin(pan)[6];淋巴組織細胞樣型的瘤細胞均表達CD68、S100及α1抗胰蛋白酶,但LCA不表達[7]。CI染色顯示印戒細胞樣型及黏液樣型均呈強陽性反應,而HCI染色均呈陰性,表明陽性物質為透明質酸,而并非黏液。

2.3 電鏡

19例電鏡下主要可見瘤細胞表面有細長的微絨毛,印戒細胞樣型和黏液樣型的瘤細胞表面的微絨毛較多,呈蓬發(fā)樣,而其他幾種類型的瘤細胞表面微絨毛較少。瘤細胞胞漿內有豐富的張力微絲,并可見橋粒,(見封4圖10)。

3 討論

1992年,Mayall等[8]根據MM中瘤細胞分化程度及腫瘤的成分中居優(yōu)勢的一種瘤細胞至少占50%以上的原則,經光鏡及免疫組化證實,13例MM患者的腫瘤細胞中小細胞超過了90%,并混有少數腺管狀及混合型瘤細胞,故將此命名為小細胞型惡性間皮瘤。1995年Kung等[6]報道10例肉瘤型惡性間皮瘤及5例混合型惡性間皮瘤的梭形腫瘤細胞均表達musclespecific actin (MSA) 及smooth muscle actin (SMA),認為肉瘤型間皮瘤具有肌纖維母細胞分化。1988年Henderson等[7]在復習以往的病歷中發(fā)現3例光鏡下誤診為惡性淋巴瘤,但后經電鏡檢查發(fā)現瘤細胞表面有較細長的微絨毛,胞漿內有豐富的張力微絲,并可見橋粒,而免疫組化染色發(fā)現瘤細胞對CK、EMA、S100及Vimentin均呈不同程度陽性改變,而對CEA及LCA呈陰性,從而證明腫瘤細胞起源于間皮,由于瘤細胞內可見大量淋巴細胞及非典型組織細胞,故命名為淋巴組織細胞樣型間皮瘤。本組23例,分6個亞型,說明MM的腫瘤細胞除了雙相分化的特點外,還具有多潛能分化的特點。因此,對于MM的診斷不能局限在常規(guī)的上皮型、肉瘤型和混合型的分類基礎之上,我們認為,雖然特殊類型的出現增加了MM與其他軟組織肉瘤和低分化癌的鑒別診斷難度,但只要結合發(fā)病部位,配合免疫組化、組織化學及電鏡檢查,還是能夠明確診斷。

3.1 診斷

各類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發(fā)病極為罕見,而其病理組織形態(tài)表現復雜多樣,免疫組化表型又有其特殊之處,給診斷造成很大困難。我們認為以下幾點有助于確診:(1)特定部位。本組23例均發(fā)生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2)組織形態(tài)。熟悉各種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的光鏡特點,尤其注意應多取材制片,以找出不同分化的證據。(3)免疫組化及組織化學。腫瘤細胞對間皮特異性抗原如Calretinin、CK5/6及D240等必須一種或多種陽性,CK、EMA、Vimentin和CEA對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另外應注意不同特殊類型有其自身特點,如肌纖維母細胞型的腫瘤細胞對SMA及Actin(pan)呈陽性表達,淋巴組織細胞樣型的腫瘤細胞對CD68、S100及α1抗胰蛋白酶呈陽性表達,但LCA不表達。CI及HCI染色可明確細胞內外均為透明質酸,而不是黏液或糖原。(4)電鏡檢查。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的腫瘤細胞在電鏡下均可表現出上皮或上皮分化的特點,細胞表面可見或多或少的細長微絨毛,胞漿內可見豐富的張力微絲,并可見橋粒。

3.2 鑒別診斷

根據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的發(fā)生部位和組織形態(tài)主要需與下列腫瘤相鑒別:(1)肺腺癌,尤其是周圍型腺癌并累及胸膜:組織形態(tài)上,兩者均能出現腺管、狀及實性片狀結構,并均可出現印戒樣細胞及黏液樣物質,但MM的瘤細胞表達間皮特異性抗原如calretinin、CK5/6等,而肺腺癌表達TTF1。CI及HCI染色可明確MM的瘤細胞內外黏液樣物質為透明質酸。電鏡下MM的瘤細胞表面微絨毛細長,其長寬比值(L/W)一般在11以上,而肺腺癌L/W在5以下[9~10]。(2)胃腸道腺癌并腹膜廣泛轉移:胃腸道腺癌表現多樣,其中印戒細胞癌和黏液腺癌在光鏡下與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不易區(qū)分,但免疫組化可以區(qū)分腫瘤來源,電鏡下腸源性腺癌腫瘤細胞表面可見短小微絨毛及纖毛,細胞頂部胞質內可見較大的分泌顆粒及糖鄂小體,與惡性間皮瘤也可區(qū)分。(3)惡性淋巴瘤:小細胞型惡性間皮瘤的瘤細胞以小圓形細胞為主,核染色均勻一致,分裂象少見;淋巴組織細胞樣型惡性間皮瘤的瘤組織內可見大量的淋巴細胞及非典型組織細胞,文獻報道3例在光鏡下誤診為惡性淋巴瘤。通過免疫組化檢測MM的瘤細胞表達間皮特異性抗原,而不表達LCA。(4)平滑肌肉瘤:肌纖維母細胞型惡性間皮瘤的瘤細胞胖梭或短梭形,胞漿粉染或淡染,具有某些平滑肌細胞的特征,并且可以表達SMA及Actin(pan),但電鏡下MM的瘤細胞可以找到上皮分化的特征,如少量的微絨毛及基膜,免疫組化示瘤細胞為間皮來源。(5)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在淋巴組織細胞樣型惡性間皮瘤的瘤組織中存在大量非典型纖維組織細胞,甚至少數病例中出現Touton巨細胞,并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與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有相似之處。免疫組化檢測及電鏡觀察可明確組織來源,二者可區(qū)別。第1期特殊類型惡性間皮瘤的臨床病理分析 吳雪輝,等

參考文獻

[1] 李維華,許紅民.肺及胸膜腫瘤病理診斷圖譜[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364-367.

[2] 于國,李維華,于占洋.惡性間皮瘤的病理形態(tài)學研究[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3,9(1);4-7.

[3] Shield PW, Koivurinne K. The value of calretinin and cytokeratin 5/6 as markers for mesothelioma in cell block preparations of serous effusions[J]. Cytopathology,2008,19(4):218-223.

[4] Kushitani K, Takeshima Y, Takeshima Y, et 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arcomatoid mesothelioma from true sarcoma and sarcomatoid carcinoma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J]. Pathol Int.2008,58(2):75-83.

[5] Lucas DR,Pass HI,Madan SK,et al.Sarcomatoid mesothelioma and its histological mimics:a comparative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 Histopathology, 2003,42(3):270-279.

[6] Kung ITM, Thallas V, Spencer EJ,et al. Expression of muscle actins in diffuse mesotheliomas[J].Hum Pathol,1995, 26(5):565-570.

[7] Henderson DW, Attwood HD, Constance TJ, et al. Lymphohistiocytoid mesothelioma: a rare lymphomatoid variant of sarcomatoid malignant mesothelioma[J].Ultrastruct Pathol, 1988,12(4):367-384.

[8] Mayall FG, Gibbs AR. The histology and immnohistochemistry of small cell mesothelioma[J]. Histopathology, 1992,20: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