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改革心得體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改革心得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改革心得體會

第1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課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簡稱。它把學生當成課程建設的主體,并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課改的具體內容就是從應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發(fā)生的有目的、有標準的、有成果的新嘗試、新變化。課改的性質是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必然階段。課改的實質就是喚起教師的教學熱情,喚醒學生的內在潛力,喚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構人生發(fā)展體系,讓學生發(fā)展走向健康之路。

現如今高考題型越來越注重考察學生的能力,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這種大環(huán)境之下,課改勢在必行!

一、拋舊識,獲新生

觀念轉變的問題是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內容,仍有少數老師對課程改革的意義認識不足,教育觀念陳舊,在教學教研和評價工作中,常常走回頭路。特別是某些老師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較深,再加上應試教育的思想較為嚴重,而老師的教學效果也要看成績,這使得他們思想上一時難以轉變。這些都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特別是通過學習加大校本培訓力度,進一步改進培訓方式和教學研究方式,也要從思想上引起重視。

二、換角色,變方式

新課改的實施,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教師起碼要做到兩點:首先,變權威者為組織者。教師擔負著學習、探索的重任,不再有“經驗”可談。教學工作的工作特點和職業(yè)要求,決定了教師在課改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根據課改的需要和學科特點,積極參加各種集中學習、教材培訓、集體備課,召開教學研討會,共同探究提高教學水平的方法和途徑,為廣大教師展示才華、相互學習,提供機會,構建平臺。其次,變指導者為參與者。新課改中,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教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師從舊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學習,著眼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問題情境――共同探究――多項交流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由寬松、平等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三、抓教研,促課改

教學課程改革注重的是在高效課堂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搞好教研是上好課改課的基礎,組內認真研討,達成共識課案,設置探究問題,搜索資料,歸納總結。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把新課改的模式應用得如魚得水。

四、重實踐,敢創(chuàng)新

教育教學改革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好的理論也要結合學校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運用。教育教學改革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層面的學生要不同對待,分層教學,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討論的時候,讓A層的學生給B層和C層的學生做講解和引導,三層學生共同進步。

我們學校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是很好,能力較差,這樣能劃分A層的學生相對來說就比較少,講解能力也比較差,對B、C層的同學輔導不是很到位。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疑難問題就還需要老師在學生討論過后做一些必要的講解和補充,捅破那層窗戶紙,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理論要應用于實際,結合我們學生的自身情況,在新課改的基本模式之上,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打破常規(guī),開創(chuàng)出適合自己的一套課改套路。

五、結合生物學科談談課改

對于生物教學來說,大部分課程還是非常適合用新課改的模式上課的,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這樣基本上對這堂課所要學習的知識了解得八九不離十,在課上,針對探究案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好學生把其中一些問題基本也能講解得差不多,討論結束后,教師再做一些相應的總結和補充,疑難問題簡單提點一下,這一堂課也就差不多了。學生學起來輕松愉快,不枯燥,課前搜集資料和預習教材的過程還能讓學生記住很多概念性的東西和生物學科的邊緣常識,這對生物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有些課程較為抽象,比較難,學生課前預習很難弄懂,這樣的課我們認為其實不太適合新課改的模式,或者說要把新課改的課堂模式稍加修改,學生才能真正把這堂課學明白。這就需要老師把握課堂節(jié)奏和時間分配的比例,適當地增加教師講解的時間,不然學生是很難把疑難問題全部掌握的。

六、課改的經驗和教訓

第2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知識傳授;人文教育;教學改革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抓好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多媒體教學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于一身,將知識顯像化、趣味化,正確表達了學科的知識內容,反映了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具有友好的人機交互、遠程反饋的功能,彌補了板書表達的不足和缺陷。金融學精品課程課件的制作,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反復使用,不斷修改,才能符合教學規(guī)律。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必須同時抓好傳統(tǒng)的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講清基本知識點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金融教師講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其重要性和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也是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最起碼的目的。否則就可能是課上熱熱鬧鬧,課后茫茫然然,對所學課程缺乏理論功底。金融課對許多學生來講,本身是一門很生疏的課程,專業(yè)性強,概念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基本知識點的講授。如:在講到商業(yè)信用、消費信用基本概念時,可用超級鏈接重點講解,從現實中如何操作具體業(yè)務出發(fā),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然后推導出理論進行總結,加深學生的印象。

第二、抓住重點和難點是搞好課堂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謂重點,就是重要的理論、知識等內容;所謂難點,就是較難理解,不易把握的內容。由于課時的限制,在講授中除按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講授一般內容外,講清重點、難點,就能以點帶面,加深理解,否則本門課程的學習就只能是囫圇吞棗。要引導學生理清知識點,明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和規(guī)律,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在非本專業(yè)要深入淺出地講授,重點是“貨幣政策”,難點是“金融市場”,使學生學會分析我國金融領域的現實問題。而在本專業(yè)“貨幣理論”是重點,貨幣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難點。這里必須明確本專業(yè)與非本專業(yè)講授金融課是有明顯的區(qū)別,才能有的放矢。因為本專業(yè)學生金融知識較豐富,自學能力強,也更注重課程的前沿理論,教師可以重點講授核心內容,其他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還可以結合講授內容,指定閱讀外文資料,以便為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作準備。而非本專業(yè)的學生,由于金融專業(yè)底子薄,建立不起知識間的聯系,教師必須按照其能負擔的原則授課,傳輸知識信息的數量要適度,難度要稍低些,知識梯度不要陡峭,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

二、注重金融案例教學法,培植創(chuàng)新力

金融案例教學法以實用主義為原則,重在培植創(chuàng)新力,提倡學生作出與真實答案不同的結論,以培養(yǎng)他們的個性化思維。同時,提高了金融專業(yè)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調整專業(yè)知識,拓寬專業(yè)口徑,促使教師在教學領域為社會做出更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在案例教學中體現了“師生互為主體”,由課程內容以應試為主向體現內容的現代化轉變。

創(chuàng)新力是用已有的知識去產生新的知識,對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并在實踐中加以升華的能力。而金融案例教學法是由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精心選擇案例、適時布置案例、安排學生討論以及寫出分析報告,最后由教師作出畫龍點睛的評價的一種教學方法。金融案例具有圖文并茂或數表同存、牽涉面或寬或窄、主體范圍幾乎沒有限制、體裁多樣、時效性強等特征。

三、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現代金融學既是理論經濟學,又是應用經濟學,既有理論問題、應用技能問題,又有管理問題;既是宏觀經濟學,又是微觀經濟學,既有宏觀金融,又有企業(yè)金融,金融學與經濟學密不可分。特別是1997年學位委員會調整了專業(yè)目錄以后,將原有目錄中的貨幣銀行學、保險學、國際金融、投資經濟合并為“金融學”,列在經濟學門類“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之下,扭轉了專業(yè)劃分過細的弊端,現代金融學成為多種學科的交叉、滲透與綜合,數學、計量、工程、信息、博弈、倫理學等都在金融學科中留下痕跡。為適應這種拓寬的培養(yǎng)口徑,金融專業(yè)教師應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原則授課。講授理論課要有實踐的印證,需要補充專業(yè)課外相關知識或相近專業(yè)課方面的知識;講授實踐性、可操作性強的內容,如銀行經營管理,應站在理論的高度來講授,使理論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了解實踐與理論的內在聯系。

一個好的金融教師“功夫在課外”。金融學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終身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搜集新資料、研究新問題、撰寫新文章、參加學術會議,挖掘金融前言理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做到金融學教學常講常新,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時間花在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使學生成為掌握現代金融知識的人才。

四、金融學教學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威信為基礎

第3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一、教師應定位于資源的開發(fā)者;

新課程倡導的是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發(fā)揮主體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課程實施的執(zhí)行者,讓多樣性的知識成為學生提高認知能力的途徑;讓學生能從自己所處的周圍社會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使教師成為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揮最佳效果,教師可以嘗試從日常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政治、理解政治,同時把學習到的政治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政治,感到學習政治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二、為學生知識更新、親身體驗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和環(huán)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傳統(tǒng)的課程內容繁、難、偏、舊,主要表現在內容陳舊,以學科經典內容為主,缺乏反映現代性。課程的難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學生成為學習的失敗者。這也是造成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系,就是說,教師根據學生的發(fā)展要求接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將課程內容生活化,注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使課堂教學更富于生活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設計活動,不會設計活動,只會照劇本演戲的教師將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而這種設計活動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對生活體驗而積累的經驗并加以反思所產生的結果。同時,教師也必須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和行動研究,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設計與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相聯系的教學內容。因為,新課程的內容更注重學生的體驗和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要能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核心在于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fā),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對教材熟悉,而且要盡量地搜集,制作與教材有關的教具和材料;又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fā)生共鳴。

三、樹立高層次的目標,追求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高效課堂;

新課程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指導學生直到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的教學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策略的運用,不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目的,而是給學生提供知識平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時,要參與學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交流和溝通,準確地了解學情,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或調整教學計劃,從而實現向學習方式的轉變,發(fā)展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己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教師不是統(tǒng)治者或權威者,而是作為學生的指導者、交流者和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啟發(fā)學生,與學生一道尋求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最終由學生自己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這體現了新課程體系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起新的"學習共同體",倡導合作學習??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yōu)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總結來看,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

關于新課程改革的心得體會(二)

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已經走過幾個月的時間了。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其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而且深化實施新課程,扎實提高新課程的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每一位老師急需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面對課程改革的熱潮,每一位教師都是積極投入,又"冷靜"思考,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主要的成績可以歸結為以下: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我們首先采用的就是小組模式,在小組中將學生按層次組合到一起,這樣就充分利用優(yōu)學生帶中等生,中等生再幫差等生。這樣既能讓差等生獲得知識,也能讓優(yōu)等生和中等生鍛煉講解和管理能力。

二、小組競爭意識的增強。班內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內部形成一個整體,而小組之間形成淺層次的競爭模式。這樣利用打分評價的形式刺激小組去拼搏,去爭取,有效提高競爭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三、在教師備課方面也有不小的改進。首先由原有的傳統(tǒng)的寫教案的備課模式,變成現在的導學案模式。這樣老師雖然顯得辛苦一點,但是卻將內容有效的整理到導學案中,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提前做好預習任務,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可以有法可循,有據可依。不再是盲從的在課堂上跟著教師滿堂轉,變普遍聽為有重點的聽,有效提高的課堂效率。

有成績當然也有誤區(qū)和弊端,當前數學課堂中出現的一些不容忽視的認識誤區(qū)上的問題,確實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廣泛關注。

誤區(qū)一:"狹義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自身不知如何定位

"還課堂給學生"是新課改的要求,主要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思想,面對"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但是我們不能對這一改革精神產生誤解,唯恐在課堂上講多了,影響到學生的"領悟",于是"謹小慎微"起來,結果卻大大削弱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忘記了自己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學的研究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忘記了一些必要的教學過程、引導、設計和主題的深化拓展,變成了課堂上的"大撒把".恰恰這些必要的教學過程、引導、設計和主題的深化拓展是學生們所不具備的,所以就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部分教師把"精講"理解成"少講",該講的少講甚至是不講,盲目地讓學生自學,僅是"機械地"、"生硬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該強調的不強調,怕講多了占用了學生的自學時間,認為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學討論就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結果便出現了放任自流現象,學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膚淺的、支零破碎的知識,這種學生的自主學習便失去了效果。

例如我們在講八年級數學下冊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時,給定三角形的三邊長度(3,4,5)去驗證該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如果一開始就直接學出來a2+b2=c2,然后才去寫成32+42=52,,隨后認為其為直角三角形。這樣的過程是錯誤的,因為要先32+42=52,然后再說a2+b2=c2去判斷該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引導學生去理解,那么在解題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錯誤;如果有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引導,那么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新課程貫穿的是民主、和諧的教育理念,反對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提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絕不是要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對教材和學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確講解時機,多設臺階,多作鋪設,盡量做到"小步快進",講學生之所需。所以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應當強化。

誤區(qū)二:課堂形式追求熱烈活潑,忽視了對知識與技能的落實

"學生是否真正動起來"在某種意義上講,是評價一節(jié)課好壞的標準之一。但真正意義的動起來是指課堂活而不亂,是一個開放活動與注重實效并存的課堂,絕不是不要課堂秩序的"熱鬧紛繁",毫無目的的"任馬由韁".數學學習是離不開生活的,是現實的。所以我們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追求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出現了側重于教學形式,而忽略了對知識和技能的夯實,使得學生對知識產生了一些模糊的認識,導致教師最終講解時還需費盡心力來澄清這些模糊的認識。如在勾股定理中有這樣一道題:一根旗桿,繩子從其頂端垂下時,長度超過旗桿1m,將繩子下端沿地面拉開5m,繩子末端正好位于地面,求繩子的長度。對于這樣的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如果單純?yōu)榱俗非笳n堂的熱鬧氣氛而讓學生準備繩子和米尺去實地測量,那這就是為了活動而活動。這樣做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但是卻偏離了建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想,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構建而言,沒有什么實際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活而有序。放時,放的讓學生無拘無束,任感情思維馳騁;收時,要收的時宜,收的恰到好處,整個課堂形如散文一般,只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將課堂"畫龍點睛",真正實現三維目標,以達教學相長,師生共進

誤區(qū)三:教法改革追求"皇帝的新裝",課堂教學華而不實

在新課程改革中,很多教師都努力改變原有的陳舊的教學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師急于求成,生硬地讓課堂多些"陽光",讓教室多些"笑臉",讓教學多些"掌聲".這種機械的"掌聲"、"笑臉",未必來自教學實際,有的僅僅是為了讓課堂教學趕時髦,為了給自己的課堂教學披上"美麗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學本色;只追求熱鬧,迷失了教學目標。如在多媒體教學中濫用視聽效果,在課件中過度采用與教學內容無直接關系的圖象、音樂、動畫。使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興趣放在精彩的畫片和悅耳的音樂中,而無法專心于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為了讓課堂多些"掌聲",濫用"表揚"藝術,這種"掌聲"的作秀,僅僅靠教師的發(fā)動"來點掌聲吧",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預想效果,同時也不由讓人懷疑:是給回答問題的學生一點掌聲呢?還是向學生要一點掌聲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貼一點金呢?所以我們一定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樸素的講解,簡潔的黑板運用,適度的小組討論,如果可以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興師動眾,小題大做,非得在課堂上秀出什么"花"來,這種課堂上熱熱鬧鬧,而課后學生腦袋一片空空,該記住的沒記住,不需要掌握的卻記下來,絕對是一種失敗的教學。

誤區(qū)四:不問效果地追求大容量,忽視教學效果的落實

新課改要求課堂大容量、高效益、大收獲。所以為了讓學生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必須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增長見識,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不問教學效果的追求大容量",這也是與新課改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在課改過程中,實行精講多練的模式,讓學生多練習,多講解,哪怕是一節(jié)課只掌握一個知識點或者徹底弄懂一道題也好過整堂課下來筆記本上的內容多,卻影射不到頭腦中,或者干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題。所以新課改不是僅僅簡單呆板地"廣泛占有資料",而是怎樣將資料組織、分析、思考、整理,使之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變?yōu)橛幸嬗谡n堂的、有益于教學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廣泛占有資料"固然重要,要將其"為我所用"則更重要。這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與技能,所以追求大容量的前提是注重教學效果的落實。

由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到,伴隨新課程改革步伐出現的不只是取得的效果,也有認識誤區(qū)和弊病之處,畢竟我們的新課程改革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存在不足是正常的。這也為我們今后的課改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只要我們敢于面對這些誤區(qū),認清其產生的根源,尋找到解決的辦法,我相信我們的課改之路會走向成功的。

關于新課程改革的心得體會(三)

當我們剛接觸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時,感覺新教材版式新穎,圖文并茂,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體現著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使用過程中感覺很不適應,簡直象在沼澤中行進。后來,經過聽取黃恕伯老師等編委的指導,參加我區(qū)每月一次的教材研修,和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欣喜地發(fā)現,人教版新教材不僅知識順序安排銜接得當,符合邏輯規(guī)則;內容螺旋式編排,與學生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相吻合,而且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尤其是每當想起新教材中所蘊含承載的物理學科智慧,即學科核心價值及建構性呈現方式,總是使我們情不自禁地對自己所從教的學科油然而生敬意,同時也為白己走上從教生涯而感到自豪。如此等等,四年的實踐,四年不尋常的收獲。新教材,帶給了我們思考,帶給了我們感悟,更帶給了我們很多成長的啟示……

一、對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初步認識

我認為在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上,人教版物理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材內容

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能引發(fā)問題的情景、說法、事例,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材內容,通過問題啟動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問題的解決與新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

例如,關于蒸發(fā)條件的學習,教材不是采用歸納的思路,而是將新知識的學習寓于問題解決之中,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了解的 "加快蒸發(fā)"方法入手,給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蒸發(fā)的事例,然后提出問題"在這些情況下怎樣加快液體蒸發(fā)"學生在這樣一個基于真實情景的問題任務的驅動下,積極思考,通過對快液體蒸發(fā)的方法熟悉,進而推斷出蒸發(fā)所需要的條件。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是跟他的生活經驗和面對的實際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應用。

2.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

教材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反思。在設計每一節(jié)的內容時,教材都通過"交流共享"、"動手動腦學物理"、"科學世界"等欄目凸顯反思評價這一內容,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探究方法、探究結果等進行及時的反思,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豐富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另外,教材在呈現內容時多采用第二人稱 "你",以對話的方式提出問題,如"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實驗證實你的猜想?""假如當時你在現場,你會怎么想呢?""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這樣的對話營造了一種平等、合作的氛圍,豐富了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生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3.內容呈現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

教材中主要設計了 "實驗探究","活動天地","交流共享","多識一點","在線測試","由你決定","長話短說","挑戰(zhàn)自我","信息沖浪","單元練習與實踐"等欄目。不同的欄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同的導向作用。

教材中還插入了大量精美的圖片,主要包括實物照片、物質結構模型圖、反應過程示意圖、數據曲線圖、擬人化圖片等,這些圖片形象直觀,內涵豐富,成為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些豐富多彩的圖片還使教科書的版面更加美觀,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教科書的欲望。

二、使用人教版物理教材帶來的變化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余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都要隨之發(fā)生變化。

經過課改教學的實踐,我在聽課、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幾點突出的變化:

(一)教師的變化

1. 過去教師是《教學大綱》的貫徹者、教材的執(zhí)行者?,F在新課程賦予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課程計劃與標準的執(zhí)行者,同時還是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zhí)行者,而是使用者,教師可以超越教材,可以合理取舍教材。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僅要育人,還要育己,要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實現自身的發(fā)展,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師不僅是教學工作的實踐者,同時也是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為行動而研究,為完善自己的教學實踐而研究。從準備情況看,教師現在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適應不了新的教學,所以大家都爭當新課程的研究者。

許多教師積極開發(fā)利用教育資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資源。我為講好一節(jié)課,為把課上得更生動形象,為制作好多媒體課件,自學計算機應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有關技能;或看一些與物理教育有關的光盤、視頻,它們既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了。

2.從新課導入看,導入形式豐富多彩。

現在聽物理課不再單純是教師一上課就帶領學生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然后再講新課?,F在光是新課的導入就很精彩,除了復習舊課式導入、提出問題式導入外,很多課都引用了演講式導入。

總之,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選用不同的導入新課方式,會很快帶學生走進物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從教學方式和方法來看,使用多媒體教學,內容編排靈活,形式新穎,課件制作精美,直觀性很強,課容量大了,把課上得更精彩了。在新課標、新理念指導下的新課程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在課堂上既有小組討論(常用形式),又有游戲、角色扮演、搶答競賽等形式,教師能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教師鉆研教法的同時,還注意遵循新課標中"過程與方法"這個維度的要求,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傳統(tǒng)的教學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fā)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的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德國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訴我們,如果教育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現成的知識,那么培養(yǎng)出的人"有悟性,卻沒有靈魂;有知識,卻沒有精神;有活動,卻沒有道德欲望".這樣的人是沒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強調"教育之所以成為教育,正是因為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因而,新課程強調教育乃是養(yǎng)成學生健全的個性或人格,建立了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為培養(yǎng)未來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打下基礎。

第4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很容易上手,看起來教師也會很輕松,但如果學生沒有動起來,這樣做是出不了成績的。只有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改革才能取得實效。我們也在不斷積極嘗試摸著石頭過河,下面談幾點自己的反思。

教訓一: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案例:在剛開始實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時,我立即將學生按所在位子前后四人分成一組,殊不知,這樣的分組在討論進行了兩輪后就出了問題。有的組可以討論得熱火朝天,有的組卻鴉雀無聲,有的學生還當面抱怨說,組里有的成員從來就沒吭過一聲,所以不要說高效課堂,甚至可以說比原來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還差。組里一旦有幾個性格特內向的學生,氣氛就活躍不起來,討論效果就比較差。

反思:分組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不然就會事倍功半。而這步工作還要得到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對全班進行綜合考慮。因此分組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差異,如學習基礎、能力、性格、性別差異等,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從而實現可合作性。首先要選擇好小組長,一般是將悟性好且有責任心的學生分到各組擔任組長,每組6~8人,好、中、差三個層次按1:2:3的比例配置學生,盡量做到“異組同質”。其次,對學習最差的幾個學生酌情對待。能力差但有學習愿望的要分配到組長有愛心且成績優(yōu)秀的組里去,調皮的學生放在全班最有“權威”的同學任組長的組里去。第三,在組織合作交流學習過程中隨時注意他們的動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他們學會聽取意見,接受好的方法。對于他們的點滴進步,我們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教訓二:忽略預習,指導學生不到位

案例:有一次在講新課時,課前并沒有布置學生預習,覺得這樣布置練習也太浪費時間了,干脆就到課堂上叫學生自己先看書,接著就回答我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迅速瀏覽了我設計的幾個問題,就按要求花了10分鐘看書,,結果可想而知,學生對于我提出的問題,簡單的能回答,稍微難些的還得再看書,一問為什么,學生很委屈地說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生詞都沒查完,怎么談得上加深理解。

反思:在設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我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時設定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本就完成不了,而有時設定的目標又太簡單了,指導得一點都不到位。所以在高效課堂中,我們在預設這方面要花更多的心思。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是進行自學的一個好習慣,它的好處是可以克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提高學習效率。

教訓三:當堂訓練形式單一,學習效率低

案例:我在連續(xù)幾天的當堂訓練中,布置的練習都是我輔導書上的或是多媒體上預先設計好的,幾天下來我發(fā)現學生明顯感覺很枯燥,面露倦色,并且我還很難發(fā)現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有一次,我課堂訓練的時候,講到當今社會的時政熱點知識的時候,學生的熱情明顯高漲,非常積極地進行討論然后發(fā)言,我在他們的發(fā)言中也學到不少東西。高中教學中,我原來總是認為,花時間多趕進度很有必要,至于課外知識可以省略,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學生樂在其中,而且收獲頗豐。之后我又嘗試了讓學生在當堂訓練時自己總結課堂重點,然后在遷移教材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循序漸進就行。

反思: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采用切合實際的反饋方法。我認為,當堂練習能及時反饋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更加準確、廣泛,更能全面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作業(yè)要低起點,多層次,根據學情,把作業(yè)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重點出好必做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

第5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數學新課程;改革;體會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184-01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近幾年來,通過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實行,給基礎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推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也不少,筆者近幾年來對我國數學教改的理論與實踐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發(fā)現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時,其中也出現了很多有必要提請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視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從根本上加以解決,數學課改便難以走上正軌的出路。下面筆者對數學新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一點簡單的闡述。

1.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當前社會是科技社會,數字社會,教育社會?,F在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開拓創(chuàng)新思想的人才。而在傳統(tǒng)模式教育下的學生是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學校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培養(yǎng)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進行新課程改革。

2.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一種觀念的轉變,這種轉變不但在于新課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讓任教的老師真的運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傳統(tǒng)教育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隨著教育實踐的發(fā)展,這種認識受到了挑戰(zhàn),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熏陶。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選擇和應用教學材料,而不能跟在資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理解、學會和掌握新的知識并不是像填鴨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種重構,在他已有知識、經驗和觀點上的重構。以上這些變化,必然引起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正確全面評價,又能體現教育的客觀性,達到教育的量化標準。因此適時的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是我們面對新課程改革首先必須理清的關鍵。

3.新課程改革的存在問題

3.1 大部分學生,認為中學數學內容多、方法靈活、思維抽象、邏輯性強、教師講課容量大、速度快,聽不懂或不容易理解課堂上講的內容。針對此問題,我認為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轉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與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中學數學新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依據生源實際,積極探索中學數學新課程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數學內容的本身特征,引導學生深入開發(fā)數學的生活應用價值,逐步轉變高中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

3.2 數學新課改精神落實不到位。目前通過數學新課標的學習,不少教師也重視新課改的指導定神,盡管也提到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家的著眼點只在知識。能夠落實的也只是知識目標。部分教師也許是因為“慣性”,也許是因為新的課程理念還未形成,在課堂教學中依然是從概念到概念,就知識講知識,不能把知識與應用、知識與能力結合起來,只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只注重落實知識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三維目標的落實。例如,在講初一年級有理數運算時,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確的結果,強調運算法則、運算順序,而對生活中列舉事例不夠,更是對整體的運算律或簡化運算注重不夠,而把數學引入生活中更能對發(fā)展學生運算能力卻更為重要。教材中是作為重點來處理,但(課程標準》上并沒有規(guī)定這個知識點,故全書不出現結論。教材上這樣安排著眼點在于學生的參與及過程的體驗,是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能夠得出大致的正確結論即可。至于結論是否完整、表達是否嚴謹,并不是本節(jié)內容所強調的。而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恰恰是只注意到概念與法則的教學上,只注重了知識的目標,而忽視了其實踐教學。

第6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進人才開發(fā)。它改變了以往一成不變的“養(yǎng)成教育”思想,樹立起人才個性發(fā)展觀,對培養(yǎng)出更新、更異、更優(yōu)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專業(yè)素養(yǎng);數學課堂

一、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當今時代,科技迅猛發(fā)展、知識日新月異,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需要新課程改革。而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逐漸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學校要進行新課程改革。它的目的和主旨是多元化、多領域地擴展學生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更廣的涉獵多學科的知識。教師是教育實踐的直接承擔者和教育變革的實施者,一切教育變革和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參與,而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直接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

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一種觀念的轉變。從根本上說應該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從傳統(tǒng)的基于工業(yè)化社會的教育向信息化社會的新教育轉變。這種轉變不但在于新課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讓老師真的運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轉變成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教育模式。它必然要求新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出現。這種新的評價體系既要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全面評價,又要能體現教育的客觀性,達到教育的量化標準。因此適時地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是我們面對新課程改革首先必須理清的關鍵。

三、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任務

1.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數學課程,必須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強調從獲取知識為數學教育的目標轉變?yōu)槭紫汝P注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對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數學的探索過程、數學的文化價值以及數學知識的特征有所認識;使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tài)度與習慣等方面有所發(fā)展;使學生在定量思維、空間觀念、合情推理和演繹等方面有所發(fā)展;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獲得發(fā)展。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fā)展正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

2.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

教師在實施新的數學課程時,應根據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盡可能以他們樂于接觸的、有數學價值的題材,作為數學學習的素材。這些素材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與解決問題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踐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發(fā)展學生收集處理數據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fā)展元認知能力;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傊處煈蔀閷W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第7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重要性;看法

現在很多學校都進行新課程改革,每個人都講新課改,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可為什么要進行新課程改革呢?很多家長不能理解,誤認為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甚至一些教師也有困惑,總覺的現在的學生素質反而下降了,而且越來越難教。難道是新課改本身存在問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新課程改革絕不僅只是一種流行,我們也絕不僅只是在趕時髦。我們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課程,新課程的標準又是什么。這些疑問都需要我們好好思考與研究。本人結合在數學方面進行新課程改革嘗試,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 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 應用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 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 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當前社會是科技社會,數字社會,教育社會。現在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開拓創(chuàng)新思想的人才。而在傳統(tǒng)模式教育下的學生是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學校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培養(yǎng)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進行新課程改革。

2. 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一種觀念的轉變,這種轉變不但在于新課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讓任教的老師真的運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傳統(tǒng)教育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隨著教育實踐的發(fā)展,這種認識受到了挑戰(zhàn),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熏陶。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選擇和應用教學材料,而不能跟在資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理解、學會和掌握新的知識并不是像填鴨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種重構,在他已有知識、經驗和觀點上的重構。以上這些變化,必然引起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正確全面評價,又能體現教育的客觀性,達到教育的量化標準。因此適時的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是我們面對新課程改革首先必須理清的關鍵。

3. 新課程改革的存在問題

3.1 教學準備不夠充分。為了實現《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所有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并展開數學探究。因此教科書中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引用了許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和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實際問題。所以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教師不僅要把教材處理好,課備好,而且要準備好一些教具、投影儀等,條件好的學校要準備課件。但是,由于有些農村中學的硬件條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師的自制教具又相當缺乏,從而造成教學準備不夠充分。上課只能讓學生看課本或在黑板上繪畫,失去了實物形象的效果。其實,教師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讓學生自己課前準備一些學具,學生會很感興趣的,同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3.2 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師課堂紀律難于控制,教學任務難于完成。其實,教學任務完不成,并不是新課程結構有問題,而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教學策略。教學不再是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的執(zhí)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著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節(jié)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課堂不能調控,主要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新課程的教學有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請先把機會交給學生,也許他們自己能夠想辦法解決。一旦碰到教師也不會的問題時,教師應坦誠地說:“我也不太清楚,咱們課下可以一起研究?!比绻處熷e了,就應該勇敢地向學生承認錯誤,放下架子,這樣教師反而會覺得很輕松。有些課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發(fā)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3 教學活動流于形式主義。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合作交流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新課標要求下的新課堂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化,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地設計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巧設合作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已意見,并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教師也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新課程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改變。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忽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于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钴S,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還有的教師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也就是說,沒有區(qū)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并不是越熱鬧越好,也并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 “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3.4 教師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主導者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習狀態(tài)極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能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為此,教師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質和個人魅力,讓學生身心愉快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習效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人需要關懷需要愛,人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師生之間也一樣。中學生情感豐富,教師在教學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別是“差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懷、愛護。如在提問、練習中,可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分層設計,讓不同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把給予學習者取得成功的歡樂看作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給他們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要求時給予肯定和贊揚,并不斷鼓勵他們,要讓學生經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課堂上,教師本身應舉止莊重、文雅。提問時,要面帶微笑,語言親切,多用禮貌用語。教師良好的素養(yǎng)、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方法,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各方面的言傳身教,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應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

3.5 教師不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學習要不斷地轉向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元認知監(jiān)控的學習;另一方面是改變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fā)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隨著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增長和提高,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fā)生了相反的變化,最后是學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獨立。在學習活動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tài)、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自我調節(jié);在學習活動之后,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并養(yǎng)成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第8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教學;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7-0012-02

今年是我校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第二年,我校也是全省首批課改樣本校。我們堅信,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關鍵在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說到底,目前可供評價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優(yōu)劣的標準還是高考。我們除了拿出分數之外,還有什么可供拿出來的東西讓別人評價呢?

高中新課程改革是加強素質教育的深入和發(fā)展,為使人受到終身教育而在課堂中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學會生活的技能訓練,把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個體特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新課程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轉變

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加強學習、提高素質、轉變角色。達到以上要求,教師必須從自身行為上產生相應的變化。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高中新課程強調的是尊重和贊賞。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要實現“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個教育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從每一位學生的特性、興趣、愛好、專長和所付出的努力而表現出來的善意等給予肯定的評價。

2.在對待教學關系上,高中新課程強調幫助和引導。教學是學生和教師兩者之間的活動。教,怎樣促進學生呢?這就界定了教師的教學目的不在于使用學生的結果,而在于幫助學生檢驗和反思自我,明了學生學習的正確目的。

3.在對待自我上,高中新課程強調反思。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yè)活動為對象,對自己的職業(yè)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4.在對待其他教育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除面對學生外,還要與周圍其他教師發(fā)生關系,要與家長進行溝通和配合。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5.充滿激情,運用準確、生動、精彩、幽默、學科化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在民主、平等、寬松的氣氛中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努力使教學氛圍最優(yōu)化。優(yōu)秀的教師還應堅持關愛賞識每一位學生,打造幸福課堂;用人格養(yǎng)成人格,打造魅力課堂;用激情點燃激情,打造快樂課堂。

二 新課程中的教學觀和學生觀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最主要是推進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為此,我們學校首先抓老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幫助教師改變課堂上師生互動少,講授比較多,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的狀況,解放學生大腦,少占用學生主動學習時間,多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把學生從負擔過重、厭學、自信下降、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的陰影中解放出來。為此,我們積極推行洋思中學蔡林森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講不能多于20分鐘。課堂要盡量減少教師的講,只有教師少講或不講,學生才能真正的學。學生主導課堂的一切,教師只能是引導者,是一個導演或主持人的身份。教學改革是在課程改革的同時進行的,是對課程改革的呼應。在傳統(tǒng)的教學論概念系統(tǒng)中,“課程”被理解為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或各門學科的總和。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制走向教師開發(fā),由學科內容走向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并不是對所有人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和創(chuàng)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和創(chuàng)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創(chuàng)造者和主體,是共同參與課程開發(fā)的過程。這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三 積極開展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研究

為了保證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我們應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為中心,以新課程的理念、按新課程的要求,改善課堂教學的狀態(tài),盡可能地縮小新課標的理念與教學實踐之間的差距。優(yōu)化課堂教學不僅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還應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轉變教學方式、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等方面進行積極的研究和探索。

轉變教學方式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出路。我們必須擺脫多年養(yǎng)成的教學慣性,使教學方式呈現多樣化的局面,為課堂教學注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推進新課改時,我們將始終堅持三條原則,這就是①必須要爭取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②堅持管理隊伍和教師的認同和參與;③必須充分動員學生和家長積極配合并融入到各項新課改活動中。積極穩(wěn)妥,在不影響高考的前提下有計劃按步驟推進。

四 積極建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9篇:改革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生物 教法學法

高中推行新課程改革幾年來,通過自己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對新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F談談自己對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點體會。

1.全國統(tǒng)一的 “一標”

高中課程改革后教材趨于多元化,一本教材統(tǒng)領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為此教育部組織相關學科專家,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分學科統(tǒng)一制定了各省市必須嚴格按照執(zhí)行的學科“課程標準”。學科“課程標準”結合自身學科的特點,對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設計的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均有相關的說明和要求。課程改革要求一個地區(qū)(省市)必須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這就要求我們的廣大教師在備課前,必須認真全面學習本學科“課程標準”,對學科的“課程標準”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解讀,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用好“課標”服務于教學。

2.高中新教材與舊教材的不同

以人教社生物學科教材為例,舊教材對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的學習是分成了必修上、下冊和選修全冊共三本教材的學習內容。而新教材是把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生物學知識分成了六個模塊,其中必修三個模塊,即必修1《公子與細胞》、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選修三個模塊,即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舊教材側重于學科本位的思想,以至于還有很多地方存在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需求不相符合的情況,如有些內容仍顯陳舊,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沒有體現出生物科技的新成就和發(fā)展趨勢;編寫多采用注入式寫法,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作用不顯著等。這些都不利于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

新版教材在學科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突破,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精心篩選和編排內容,恰當地確定內容的呈現順序,使之形成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較好的實現了學科體系、社會需求和學生發(fā)展的有效統(tǒng)一。教材在《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生命系統(tǒng)的視角構建了新的知識結構體系。新版教材正是從生命系統(tǒng)的視角,構建了新的知識結構體系,通過生命系統(tǒng)自身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自身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衰亡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和本質。由于教材的三個模塊(必修)涉及不同層次上生物學的知識,核心主題不同,培養(yǎng)學生科學方法、科學觀點等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在生命系統(tǒng)這個大框架下又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

三個必修模塊選擇的都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fā)展最迅速、成果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tǒng)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以及生命系統(tǒng)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理解科學的本質、過程和方法,了解并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發(fā)展中的應用,因此必修模塊對于提高全體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選修模塊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需要而設計的,是必修課程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最大不同點是增加了許多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內容。新教材每一章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比較明確,這就是“本節(jié)聚焦”。通過本節(jié)聚焦,教材很清楚地告訴學生這一小節(jié)中我們要干什么,具體應把握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每一節(jié)知識里都有讓學生思考與討論的內容――“思考與討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新教材的編排更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主動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尤其是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3.教師的教法不同

在新課程背景下,以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fā)展為基礎,以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教學方法呈現出如下的趨勢和特點:①教學方法的啟發(fā)性,②教學方法的“學法化”傾向,③教學方法的探究化、研究化、實踐化和體驗化,④教學方法綜合化和多樣性,⑤教學方法主體化和個性化,⑥教學方法現代化,⑦教學方法心理化傾向。課程改革所產生的深刻變化,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為此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合理運用教學原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猶如兩條不斷流淌的小溪,兩條溪流的交匯點,就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共鳴點。

4.學生的學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