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傳統(tǒng)戲曲元素在戲劇課堂中應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tǒng)戲曲元素在戲劇課堂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傳統(tǒng)戲曲元素在戲劇課堂中應用

【摘要】當前,我國的戲劇教育大多是基于國外的體系和理念而開展的。隨著該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受眾群體的需求日益增加,為了實現(xiàn)教學方式多樣化和本土化的目標,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成了戲劇教育在國內發(fā)展所必然要開掘的沃土。傳統(tǒng)戲曲作為中國古典“戲劇”,其豐富的內容與元素戲劇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珍貴的材料。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戲曲為戲劇課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戲劇教育;中國戲曲;教育心理學

需要明確的是,戲劇課堂中的傳統(tǒng)戲曲元素有別于所謂的“戲曲教育”。所以,并不需要教學者培養(yǎng)專業(yè)的小“戲曲演員”,同樣不需要明確地將戲曲知識灌輸給學生,更不需要將戲曲演員的訓練方法挪用到上戲劇課的學生身上。戲劇老師應深刻理解傳統(tǒng)戲曲中有益于戲劇課堂的成分,對其加以改造和融合,運用在戲劇游戲、形體操和戲劇故事當中。

一、“戲曲思維”貫穿教學過程

“戲曲是寫意的藝術,它并不要求表演和生活完全一致。它追求的是傳神地表現(xiàn)人物形態(tài),夸張、變形是它常用的手法,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是它要掌握的尺度。因此它不采用西方典型化的原則來對生活進行篩選提煉,典型化的原則要求在群體中尋找個體的意義,將群體的各種特征濃縮在個體之中,從個體中透視群體,從而展現(xiàn)出藝術演繹生活的深刻性”。根據(jù)皮亞杰的兒童智力發(fā)展階段理論,小學生主要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能力較差,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較弱。所以,要求孩子像成年演員一樣嚴謹理性地研究人物,分析事件,斟酌臺詞和動作是不合適的。戲曲“夸張”“抽象”“典型”“程式”等特點恰好符合這一年齡段孩子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通過戲曲的元素,使孩子頭腦中開始構建圖像化、多元的表演概念,從而逐步向立體而全方位的“戲劇”過渡。總而言之,戲曲的教學思維在小學戲劇課程中是十分有效且必要的。

二、戲曲“技法性”的應用

戲曲的綜合性為教學打開了廣闊的空間,使其不再拘泥于“游戲,扮演,做操”的模式,而是向“唱、念、做、打”代表的更廣義的表演技法領域延伸。戲曲中的“唱”與音樂課中的“唱”大相徑庭,并不要求學生掌握某一首歌曲或旋律,而更側重于“唱”“說”“演”“做”相統(tǒng)一。教師可以利用戲曲唱段的音樂為孩子營造一個“唱演一體”的情境,配合適當?shù)某~,融入戲劇課堂的既定目標之中,用戲曲之音樂輔助戲劇之表演。而戲曲中的“念”與之類似,強調對生活語言的提煉和加工,注重音樂性、形體化的語言表達。在“戲劇”中,我們經(jīng)常被提醒“臺詞是行動的語言”,而在戲曲中“語言和行動相匹配”這一觀點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戲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故事假定的情境下自己編寫“念白”,并在說出“臺詞”的時候輔以指示性的動作。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戲劇中的“直露的表演”,所以教師的工作重心應放在引導孩子“表達”而非“表現(xiàn)”上。戲曲中“念”的另一特點是節(jié)奏感強,有詩歌的音韻?;谶@一點,教師可以將一些原有的戲劇故事臺詞改編成戲曲念白的形式(四六句或合轍押韻),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模仿和掌握人說話時語氣節(jié)奏抑揚頓挫的變化。戲曲中的“做”強調通過表演體現(xiàn)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即通過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動作來外化人物的內在活動。戲劇課的目的并不是教會孩子如何成功地塑造舞臺形象,所以戲劇老師不必要求孩子掌握“心理——形體行動方法”,更不必苛求孩子們做到“真實,有機和自然”(這是廣大戲劇老師常犯的錯誤)。特別是對于低齡的孩子來說,他們甚至很難弄明白什么是“表演”。所以,首要的工作是讓孩子區(qū)分出表演的“第二自我”,即產(chǎn)生一種扮演感。在許多為兒童編寫的短篇戲曲作品中,角色鮮明的形象能讓孩子很快地找到人物的基調和色彩,加上動作表情等“做”的配合,學生可以快速接受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身份地位的人的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從而開始走向“表演”。簡而言之,戲曲的“做”是帶領學生體驗表演的金鑰匙?!按颉痹趹蚯懈鼈戎赜谏眢w的技巧性,一個優(yōu)秀的戲曲演員可以將武打場景演繹得淋漓盡致。而在戲劇教學中,教師不必要求孩子學習武打動作,而是應將“打”中的“身體控制”“舞臺調度”“動作尺度”等概念引申出來。戲曲的“打”同樣講究“打出情境,打出性格,打出節(jié)奏”,教師應將“打”與“做”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舞臺上產(chǎn)生和執(zhí)行動作,并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打”的邏輯和環(huán)節(jié)。

三、戲曲“虛擬性”的應用

“戲劇教學常受到場地和條件的限制”,但如果教師對戲曲“虛擬性”有所了解并加以運用,便可極大減少外部條件的制約。戲曲認為生活是實戲是虛,戲曲創(chuàng)作就是“從實向虛”的過程,即一切虛都來源于實,但又不是實本身。這一點與戲劇中的“假定性”相仿。戲劇教學的條件決定了教師不可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完全“真實”的環(huán)境,而需要運用技術(如教師入戲、音樂、定格畫面等)營造一個有“真實感”的情境。戲曲的“虛擬”為這項工作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手段。戲曲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以虛代實”,即用部分的真實來使觀眾產(chǎn)生幻覺和聯(lián)想,形成整體的真實感。在教學中,教師既可以把它當作塑造情境的手段,也可以視它為訓練學生的方式。譬如,要塑造一個“森林”的場景時,通常的方法是放一段森林的音效,畫幾個動物的圖畫,或將教室的凳子布置成大樹的模樣。然而,教師可以憑借戲曲之虛擬性,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如教師突然抬頭,驚恐之色漸露,雙腿戰(zhàn)栗似要逃跑,又轉頭喜形于色,頓時昂首挺胸。問學生:“老師在森林里看見了什么動物?”類似的用法還有很多,如表現(xiàn)教師從森林回到家里這一場景的轉換,戲曲中只需一個“圓場”就能完成;又如老師表現(xiàn)“逃跑”的驚恐之感時,故意放慢動作,表情扭曲四肢夸張,以表現(xiàn)其內心活動。這樣的諸多“虛擬性”的應用都是從戲曲表演中衍生而來的,不僅可以老師做學生想,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模仿甚至自己創(chuàng)造,正所謂:“鑼鼓咚嗆嘶戰(zhàn)馬,胡琴戚膩訴凄惶。一臺兩椅能成唱,若敘人生亦戲場”。

四、戲曲“程式”的應用

戲曲的“程式”雖然是已規(guī)定好的有美感的動作,但仍強調從生活出發(fā),從情感出發(fā),而不是從動作和語言的模式出發(fā)。將戲曲“程式”看作機械的“匠藝的”表演方法是對其的一種曲解。戲曲講究“形神統(tǒng)一”,即程式的動作必須要有內心依據(jù)的支撐,否則就是一套空架子。在進行“程式”動作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俺淌健彼非蟮模且环N超越真實卻又依附于真實生活的美感,既讓觀眾接受動作的真實性,又能傳達遠超生活之外的藝術之美。在小學的戲劇教育中加入“程式”就是教孩子什么是“美的典型”。戲劇教育說到底是“美”的教育,音樂課讓孩子體驗聲音之美,美術課代表了圖像之美,而戲劇課則負責“生活”之美。那么,在當前的戲劇教學中,有沒有哪一個環(huán)節(jié)能達到這一目的呢?恐怕除了“欣賞”之外就無別的答案了。戲曲的“程式”為戲劇課堂的表演提供了更“標準”的美。教師利用“程式”的動作使學生明白什么樣的表演讓觀眾“聽得清,看得明”,學生通過程式了解到舞臺上表演動作和生活中自然動作的區(qū)別,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感享受。這看似循規(guī)蹈矩機械刻板的過程,實則蘊含著人類對完美的形體動作的追求。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某些戲曲表演的程式(如關窗、騎馬等),與古希臘的酒神文化和原始祭祀活動產(chǎn)生聯(lián)系,從而由內而外地敬畏表演藝術,體會人類追求假扮行為的純粹質樸的情感?!俺淌健笨梢杂袡C地貫穿于戲劇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就配合著戲曲的程式動作,使某些情節(jié)和行為在學生心中留下記憶點;又如在游戲和故事中需要進行時空轉換時,教師引導學生在不閉幕不換場的前提下,運用“程式”交代時空變化。實踐證明,這些“程式”的使用不但沒有使孩子的動作變得機械,而且極大地拓寬了教學的手段,突破了教學場地物理空間的限制,可以使孩子的想象以更直觀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

五、行當與臉譜的應用

近代教育心理學已經(jīng)證明,6-10歲的兒童對圖像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要遠遠高于純粹文字。對于孩子來說,鮮明的行當更易接受,便于模仿。沖擊力極強的色彩和圖案往往能讓孩子與角色產(chǎn)生共鳴。實際上,在當前的戲劇教學中,已經(jīng)有不少戲劇老師將“行當”的概念引入戲劇課堂了。這實質上是一種“審美約定”,相對于完全寫實的角色塑造方法來說,“典型人物”的形象大大減少了他們“分析人物”“理解人物內心世界”耗費的精力,從而推動教學向既定的目標行進,這在低年級(1-3年級)的學生身上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教師還可以將臉譜面具運用在戲劇游戲和戲劇故事當中,用具有鮮明情感色彩的面具引導學生對情緒產(chǎn)生更深的理解,從而可以進一步進行情緒表演的訓練。佩戴面具更有助于學生感受人物帶來的心理、行為上的變化,是一種變形的表演訓練。在戲劇故事中,學生也可以用臉譜使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富有生命力。戲曲美育與藝術教化人的目標是一致的,而當戲曲元素通過戲劇教育進入小學生的視野,它的精神能量再一次通過戲劇課堂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作為新一代的戲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學會運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戲曲元素,激發(fā)青少年學生對戲劇課堂的興趣,更有效地完成課堂內容,探索戲劇教育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緱惠豐.探究活動法在小學科學課中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3,(14):112.

[2]杜文君.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分析[J].戲劇之家,2018,(19):42.

作者:賈德俍 單位:中央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