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初中歷史教學研究(10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教學研究(10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初中歷史教學研究(10篇)

第一篇:初中歷史教學中微課應用分析

摘要:本文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微課的意義,分析了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提出幾點個人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初中歷史;應用

根據新課標與教育教學實踐標準提出的要求,所謂的微課,就是指基于視頻這一主要載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記錄的針對某一重點、難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教學活動。微課教學是以課堂教學視頻或者教學案例片段為核心,并且相關知識點的一系列輔助性教學資源也包含其中,例如教學設計、教學素材、教學反思、學生反饋等等。

一、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微課的意義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在自我約束以及自主學習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如果再加上學習興趣的缺乏,那么他們是無法認真學習知識內容的,特別是對于歷史教學,其中包含的內容十分繁雜,需要記憶的部分較多,例如歷史背景、歷史意義、歷史過程等等,在日益繁重的課程下,學生的負擔越來越大,逐漸就會對學習產生抵觸與消極心理,而在課堂中引入微課則能夠很好的應對這些問題。微課在內容上的趣味性較強,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微課,能夠串聯(lián)起知識內容,采用故事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生在記憶與運用上提供引導與幫助,傳統(tǒng)的對教學內容的死記硬背的方式得到有效避免。歷史教學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例如歷史故事、任務典故等等,很多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故事性、連貫性是非常強的,而對于這些短小而多的知識模塊而言,微課的運用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微課具有鮮明的主題與簡潔的內容,不會耗費過多時間,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微課能夠使歷史教學更具趣味性,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也由此更加豐富,同時還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其把握教學重點、難點提供很大的幫助。此外,在微課教學中,知識點可以通過更加豐富的形式得到展示,特別是隨著人們對人文素養(yǎng)對公眾的熏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歷史題材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例如語言節(jié)目、影視作品、名人講座等等。歷史教材包含的知識點非常多,然而教師可以尋找影片、說書、以及名師公開課等一系列形式與素材,將知識點展示在課堂之上,如此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集中,對于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微課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目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微課運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無法合理控制微課時長。傳統(tǒng)歷史教學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對知識點掌握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放緩節(jié)奏。而微課與這種教學方式顯然不相適應。微課教學不需要過多時間,在微課教學中,每個學生的注意力都可以相對集中,并且具有較強的積極性,對知識點的掌控相對簡單。相關調查顯示,5-10分鐘是微課教學的最佳時長,這段時間學的注意力能夠一直保持集中,因此,針對微課時長控制不當的問題,可以合理設置微課視頻播放之間,以5-8分鐘為宜。微課教學的時長較短,因此必須注重教學素材的選擇,必須達到精簡的要求,并且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堂開始時將微課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以此將主題與主要知識點導出,如此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速度更快,傳統(tǒng)課堂中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所耗費的時間就得以縮短,課堂效率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第二,微課教學素材內容不夠豐富,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缺乏充分考慮。在微課教學開展中,盡管教師們保持著高漲的熱情,然而受限于備課條件以及對微課教學的認知程度,一般情況下教師對微課內容的準備比較單一,然而學生之間的基礎存在差異,在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上肯定無法保持一致,因此不同的學生必然無法都適合使用同一套教學內容,這往往難以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相悖于微課課程實施的初衷。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必須認真選擇微課課程的素材,并充分考慮學生之間存在的層次性差異,選擇相應的教學素材。在設置微課時要注重靈活性,選擇豐富有趣的內容,并且新知識學習要保持連貫,不宜出現過多新內容,合理控制教學進度。

第三,教師缺乏對微課教學的把控,對自身課堂定位沒有足夠重視。目前,微課教學普遍存在一個現象:有的教師忽視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完全以微課課程中的視頻為主,整個教學活動完全用視頻來替代。由于缺乏引導,學生在理解視頻內容方面并不充分,課堂參與度也不高,課堂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完全被忽視,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的提升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必須明確自身課堂定位,合理控制微課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在微課教學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出教師的作用,播放微課視頻的作用僅僅是展現知識點以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微課的運用要求教師注重微課素材的選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必須達到充分體現,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才能夠使學生準確、有效的把握知識重點與難點。在微課結束之后,教師必須對整個教學進行一個總結,在學生對微課所學內容的記憶與鞏固上提供幫助,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做好反饋與總結,如此課程學習的質量與效果才能夠達到最佳。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微課的運用仍然有待完善。我們必須針對此展開研究與探討,分析問題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陳美婷.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14,(9):53-53.

[2]鄔國春.淺談初中歷史微課制作及應用[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學研究),2016,(6):70-72.

[3]苑玲燕.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輔助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5,(7):274-274.

作者:陰靖娜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第六中學

第二篇: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提升策略

紅色資源包含內容多種多樣,主要包括物質的、精神的、信息方面的。在物質方面,如利用革命舊址、遺跡文物來表現。在信息方面,如:文獻、影像以及相關的紅色歌舞、標語等。在精神層面上,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借助紅色資源實施教學能產生較大積極作用。

一、借助紅色資源開發(fā)歷史課程的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一般利用教科書、相關的歷史圖片為學生加以呈現,但這種潛在的教學資源并不能增強學生興趣,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只是以一種死記硬背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但利用紅色資源積極開發(fā)歷史知識,如:利用文獻、音像、歷史文物以及歷史舊址等,將這種教學資源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親身體驗,使學生能在輕松、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利用紅色資源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傳統(tǒng)歷史教學活動中,歷史的演變與學生的認識演變是相反的,降低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的興趣。而借助紅色資源能將該歷史現象直觀反映,不僅會增加學生興趣,產生更多的情感因素,還能利用多種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例如: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模式,能使學生不斷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度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綜合能力。

(三)利于愛國教育精神的開展

現在的初中學生自主能力比較強、擁有獨特個性,特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對外開放現象越來越明顯。如:西方價值觀念對社會文化、人們生活方式以及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學生在獲取知識層面上體現參差不齊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為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帶來較大挑戰(zhàn)。因此,要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就要利用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在課堂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

(一)挖掘教材中的紅色資源

根據教材內容,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并有效的將紅色文化教育進行滲透。初中歷史教材中存在豐富的紅色資源,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展、具有歷史價值的歷史文物、長征精神、雷鋒、,他們在革命中的英勇善戰(zhàn)、具有價值的人格魅力都能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影響后人、震撼后人。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具體情況深度挖掘,然后利用紅色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革命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例如: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師可以深度挖掘五四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北伐戰(zhàn)爭等相關資料。教師可以在課前對這些知識進行指導,然后在課堂上與學生相互討論,使學生能認識到中國革命道路發(fā)展的艱辛與不易,以培養(yǎng)學生堅持奮斗、勇于探索精神。

(二)多媒體實現歷史場景再現

利用多媒體將紅色資源加以呈現,并實現直觀性的歷史場景。多媒體是利用文字、圖片、聲音以及視頻為一體形式展開的,教師利用多媒體實施教學能將歷史知識真實、生動、形象的進行呈現,使學生能在這種教學情境中抒發(fā)情感。例如:在初中歷史中講解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為了使學生能對我國民眾在抗日戰(zhàn)爭中形成新的認識,教師可以將“七三一”發(fā)生的事件場景加以呈現,以真實場景讓學生了解抗日戰(zhàn)爭八年的不易和艱辛,讓學生了解日本利用的化學武器給我國人民帶來的傷害等。利用多媒體將紅色資源進行呈現,不僅將歷史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加以結合,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愛國愿望。

(三)多樣化歷史活動的開展

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利用紅色資源促進學生的真實體驗。實踐教學是利用紅色資源教育直接的教學途徑,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整合紅色資源,利用多種方式加強紅色文化教育,能使學生在比較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例如: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開展紅色文化為目的的知識競賽,討論教學以及故事演講等,為學生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加深歷史文化的認識。在這種實踐活動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還能豐富學生的體驗精神。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有更多的紅色資源,教師在實際教學階段,應根據教材內容深度挖掘,將我國的紅色文化以多媒體教學形式真實呈現,為學生再現歷史場景。這樣不僅能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還能實現提高教學實效性。

作者:姚杰 單位:江蘇張家港市兆豐學校

第三篇:初中歷史教學中探究式學習法研究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探究式學習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探究式學習法是一種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使用探究式學習法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組織小組合作、進行有效指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法;初中歷史;應用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習歷史的目的是從歷史事件中學習和總結經驗,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借鑒。由于歷史是講述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都離學生的生活非常遙遠,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這些知識會感到陌生,從而增加歷史學習的難度。為此,教師應加強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探究式學習法要求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采用多媒體或幻燈片等現代教學設備“再現”歷史,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如在教學初一上冊第四單元第18課《三國鼎立》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片段。如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等,然后組織學生分析、探究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讓學生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二、培養(yǎng)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探究式學習法是一種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在運用探究式學習法進行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梳理歷史發(fā)展的來龍去脈,還要引導學生善于從具體的歷史事件中發(fā)散思維,深入思考歷史事件。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長征不怕遠征難》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關于長征的視頻或短片,加深學生對紅軍長征的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如導致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么?你對紅軍長征有什么體會?從紅軍長征事件可以給黨建工作哪些啟示?你怎么看“重走長征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三、小組合作討論,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fā)揮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應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提出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討論,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重點講述了一個主要人物——秦始皇,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參與討論探究。教師問:“你是如何評價秦始皇?”學生1回答:“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滅六國,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對于國家的建立,功不可沒。”學生2回答:“秦始皇是一位暴君,焚書坑儒,給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修建宮殿和陵墓,耗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睂W生3回答:“秦始皇統(tǒng)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貨幣等,促進了我國傳統(tǒng)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鞏固了封建政權?!睂W生4回答:“秦始皇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長城,為我國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也導致了老百姓的家破人亡?!睂W生5回答:“秦始皇是一個既有大功,也有大過的人物,所以我們要客觀評價這個人物。”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和講解,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師有效的預習指導,加深學生的探究體會

教師的預習指導對學生學習歷史非常重要,有效的預習指導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學生對歷史探究學習的體會。但是,就目前的歷史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的歷史教學意識比較淡薄,歷史教學只是簡單地陳述教材內容,忽視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度學習和反思總結,不利于學生提高歷史綜合素養(yǎng)。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學習法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應給予學生預習指導,提出探究性問題,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和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并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并向學生提出思考的問題:“的歷史背景?的主要內容有哪些?變法的經過和結果?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有哪些?怎么評價?”使學生通過預習,加深對的了解,然后通過課堂教學及時解決預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通過與其他學生的討論和交流,加深了學生對的探究體會。

五、聯(lián)系生活情境,加強學生的探究應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歷史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加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fā)展》時,教師可以將漢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與我國現代的“三農政策”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談談漢朝休養(yǎng)生息政策對我國現代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時,教師可以將傳統(tǒng)的科舉制度與現在的考試制度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比較和分析這兩種考試制度,并提出應怎樣評價傳統(tǒng)科舉制度等問題,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六、結語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和借鑒歷史經驗,更好地應用于現代生活。當前,在經濟飛速發(fā)展、價值觀多元化的形勢下,教師應倡導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呼吁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分析當前社會現象的利弊,并從歷史經驗中總結應對措施,為現代社會發(fā)展提供有益建議。

參考文獻:

[1]王超.體驗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

[2]王鈺.淺談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題探究式學習[J].求知導刊,2014,(11).

[3]艾冰.淺談初中歷史導學案教學的實施策略[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0).

作者:洑亞珍 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洋溪中學

第四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策略

摘要:新課標明確指出,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只向學生傳授知識,需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讓學生能夠掌握自主學習歷史的方法,并且能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本文主要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

想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歷史教師就需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來對知識進行思考和學習。歷史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自學、分小組討論以及師生交流的方法,來讓學生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價值觀以及情感態(tài)度方面都有所發(fā)展。

一、歷史教師備課需要以自主學習為設計的主體

歷史教師的備課理念要以自主學習為主體,可圍繞疑問來進行設計,還可通過出現疑問、探討疑問、思考疑問以及解決疑問,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索并且能夠主動提升學習的動力。歷史教師在備課時,還需要注意適度的原則,讓設計的問題與教學的知識點和重點緊密結合,問題的難易程度適中,問題需要引導學生對角度以及多方面進行思考。問題的難易程度需要有層次性,可讓問題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等,讓學生慢慢深入學習。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意義和目的

在進行歷史教學前,需要讓學生了解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在學生剛開始學習時,首先,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什么是歷史”,讓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相互交流對歷史這一門課程的第一印象。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教師可從人類進步和發(fā)展的概況,向學生解釋相關的哲學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的主要目的以及學習歷史的意義。在進入知識點教學時,歷史教師可將教學的知識點和學習歷史的意義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明白學習歷史的目的所在。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學習文學、音樂以及美術等內容或者作品時,需要通過歷史背景來對該作品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其個人的經歷來進行了解,從而能夠深入了解該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內涵。

2、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師可將時事熱點和歷史教學知識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從而來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誘導,可以通過對時事熱點的分析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從而向學生解釋時事熱點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可將歷史上的事件與時事熱點產生的聯(lián)系詳細和學生說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詩詞歌賦、地理知識等文學融進歷史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以及趣味性。

3、鼓勵學生積極提問、討論和發(fā)言

教師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鼓勵學生發(fā)言提問,可鼓勵學生說出對某些歷史事件的看法。在學生發(fā)言時,教師需要認真傾聽。在學生發(fā)言完畢之后,對獨到的見解,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而對于錯誤的地方時,需要對學生進行糾正。例如,在學習到美國內戰(zhàn)這一章節(jié)時,可讓學生就美國南北制度進行討論,再讓學生將美國的南北制度和中國的一國兩制進行對比和討論。如此以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與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關系,與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在歷史課堂中,教師需要營造歡樂的學習氛圍,平等看待所有學生,予以學生同等分量的信任,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教師的期望,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不能夠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教師不僅僅是為學生解惑的引路人,還需要加入情感,關心學生、感化學生以及愛護學生,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喜歡教師、學會尊重教師,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筆者在教學時經常會對學生進行鼓勵,在每節(jié)課的前十分鐘會和學生聊天,說說最近國家或者地方發(fā)生的時事熱點,每天與學生進行短時間的交流。并且在下課時,筆者都會鼓勵學生課后多找教師談心,談心不僅僅是學習上的煩惱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煩惱。教師在學校永遠是學生堅強的后盾,多與學生談心,在能力范圍內為學生解決其遇到的問題,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指導學生粗讀、細讀以及精讀課文

粗讀就是將課本的目錄以及年表進行閱讀,并且需要閱讀課本的子目錄;細讀就是一字一句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需要大致掌握章節(jié)的年限、時代、人物以及事件等知識;精讀就是對章節(jié)的重點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出學習的重點。可通過粗讀、細讀以及精讀的方法來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將問題內容轉化為要點,將要點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筆者在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會與學生一同閱讀整本歷史書的目錄和年表,讓學生畫出每一個章節(jié)內的重點目錄,讓學生大致了解哪一章節(jié)為學習的重點。例如在學習貞觀之治這一小節(jié)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在學生了解本小節(jié)所說的大致內容、人物以及事件之后,再根據學習的內容設立問題,問題可設為“貞觀之治主要的內容分為幾點”以及“貞觀之治是從哪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等,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隨后再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和整理。如此一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

四、小結

總而言之,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需要重視引導教學,正確且有效的引導能夠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起到決定性作用。歷史教學需要摒棄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和教學的出發(fā)點,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對于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需要予以適當的鼓勵,對于學生錯誤的看法及時進行糾正,及時了解學生內心的變化和需求,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爭取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極切主動學習的終身習慣。

作者:賈命子 單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第七中學

第五篇: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思考

【摘要】人文精神是現代社會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會目標的支撐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和諧社會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歷史教學就要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方法,擔負起加強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關鍵詞】初中歷史;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魅力

新時代下的課程改革中,強調在教學中注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人文知識,利用人文知識來提升自己,豐富自身的內涵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落實人文教育

轉變教學觀念,就是要切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去發(fā)現、理解、分析、判斷身邊的人文現象,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如在講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隋煬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了大運河,客觀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于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國家的統(tǒng)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還應讓學生知道,作為隋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進行這項浩大工程中,曾耗費了國家的大量生命財產。另外,隋煬帝開鑿運河,還有一個重要的動機,即為了到江南去享樂,刮盡民脂民膏。我們在估計隋煬帝開鑿運河的作用時,上述情況亦絕不應置之不顧。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在分析與評價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時,就能從當時的歷史現狀出發(fā),既肯定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進步性,又看到其局限性,這樣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分析的客觀性就能大大加強,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與評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質,培養(yǎng)人文精神。

二、創(chuàng)新教法,弘揚人文精神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重視學生個人的觀點和行為,鼓勵學生自主獨立地進行創(chuàng)造。其基本思路是: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景,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積極嘗試運用實踐法,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教學課外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提升人文素養(yǎng)。其基本方法有:“參觀法”“欣賞法”“研討法”“調查法”,等等,這些方法都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行、意共同發(fā)展,進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就拿我們山東來說,有著豐富的、富有特色的人文歷史課程資源。如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及滕州的北辛文化遺址等,都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文化古都曲阜、齊都臨淄、泉城濟南、歷史文化名山泰山等,都是很重要的歷史景觀:文化巨人孔子、兵學鼻祖孫武、“亞圣”孟子、“科圣”墨子、神醫(yī)扁鵲、“書圣”王羲之、“婉約詞人”李清照等,都是齊魯文化名人……只要我們多開展學生主體性實踐活動,這些就可“為我所用”。

三、把握教材主題,挖掘人文思想

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挖掘顯性知識點所傳達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中國近代史》講了以下七個主題內容,即“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而這些內容所傳達的人文思想顯然是:強國之夢是無數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應有效地把握這些教材內容,以此為依托,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使他們通過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歷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具有“強國”的情懷。還要注重挖掘隱性知識點所傳達的人文素養(yǎng)。此時,歷史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識傳授相結合的過程。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從豐富的教材內容中領略人文魅力

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將教學的章節(jié)內涉及的歷史典故、史話、傳說等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將這些畫面通過視頻的形式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視野角度得到豐富,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地勢”“氣候帶的劃分”這些地理知識點時,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有關中國各個地方的地勢特點、各個氣候帶美麗的畫面時,就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讓他們領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特點,提升人文魅力。通過這樣的方法將學生置身于一個鍛煉思維能力的空間,鼓勵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拓展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傊?,教師可以從轉變教學觀念,落實人文教育,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從豐富的教材內容中領略人文魅力等方面出發(fā),再積極地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更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姚成業(yè).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作用的發(fā)揮[J].教育評論,2007,(04).

[2]姚迎春.樹立良好價值觀強化歷史教學[J].好家長,2015,(51).

[3]蔡碧華.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初探[J].讀書文摘,2016,(14).

作者:李艷輝 單位:河北省樂亭縣毛莊鎮(zhèn)初級中學

第六篇: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應用

摘要:歷史在初中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當代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的重要途徑,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的情境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好的效果。本文結合北師大版的初中教材內容,對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教學應用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根本目標,學校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而且是學習做人的地方。歷史教學作為初中生了解國家歷史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教育學生銘記歷史的重擔,更重要的是學習歷史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提升綜合素質水平。初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內容,分析情境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的豐富多彩是書本文字無法完全表達的,只有通過更多途徑的演示和講解,才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吸引學生對歷史的注意力,幫助他們豐富歷史知識積累。例如,在遠古人類認識中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眾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遠古人類的圖片,讓學生對“元謀人、北京人”的形象有更加直觀的認識,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三維立體圖像,對知識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在對古代石器等工具的學習中,通過圖片形象展示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二、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情境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更加形象的情境展示對其中歷史知識進行反思和學習。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對歷史產生好奇心,促進他們深入研究歷史發(fā)展的變化。如《大一統(tǒng)的秦漢帝國》的學習中,教師首先可以放映幾段節(jié)選的影視片段,幫助學生直觀了解秦漢戰(zhàn)爭的過程。在觀看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秦國的統(tǒng)一對歷史有什么意義和影響?(2)秦國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劉邦為什么取得了最后的勝利?(4)漢武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對當時的政治有什么影響,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學生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對影片進行深入研究,再結合課本中課本知識,談談想法和理解,最后教師聽完學生的闡述之后,再對教材內容進行解析,這樣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教材的內容相比較,對歷史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強化對歷史知識的掌握

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知識。歷史是我們國家一筆寶貴的財富,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是提高財富值,促進學生成為“富有”的人。如學習《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古代絲綢之路的地圖,讓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走向有更清晰的認識,然后結合當代重走絲綢之路的活動,讓學生談談對絲綢之路的看法。學生一:古代的絲綢之路的開拓只是為了增加與外界的聯(lián)系,用一條絲綢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拉近漢朝與世界的距離,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政治交流。學生二:重走絲綢之路不僅是為了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更是為了延續(xù)歷史,擴大絲綢之路對世界人民的影響,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各國之間的友誼。學生三:通過情境教學,可以促進我們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可以在生活中表達歷史感受。絲綢之路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經濟利益,更多的是文化的傳播,傳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

四、豐富學生的歷史情感體驗

歷史情境中,學生可以更快速融入歷史情感中,通過活動的開展可以體會更細膩的歷史感情。在歷史知識中豐富情感體驗,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培養(yǎng)當代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如學習《鴉片戰(zhàn)爭的烽煙》時,教師通過影像資料展示虎門銷煙和簽訂《南京條約》的場景,讓學生體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情感變化,人們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無能是怎樣的絕望和痛心,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給當時的人們帶來怎樣的傷害和陰影。虎門銷煙中,通過觀察人們在這個事件中的態(tài)度,表達對鴉片的痛恨,對林則徐勇敢行為的佩服,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赌暇l約》的簽訂將中國正式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中華人民的苦難生活剛剛開始,中華民族將要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才能徹底擺脫被侵略的命運,更要花費更多時間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通過歷史的學習,不是要學生記住仇恨,而是學會在歷史中體驗作為一個中國人該有的態(tài)度和情感,對民族的熱愛和對國家的依賴,要通過知識的學習強大實力,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每一個歷史知識的學習,都是學生積累情感經驗的機會,都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情感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努力學習中華文化,促進當代青年全面發(fā)展,提高綜合素質水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用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比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主動投入到歷史知識學習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中的應用還有很多價值,值得廣大初中歷史教師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新宇.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神州,2014,14:159.

[2]胡天玉.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中國人,2014,24:176.

[3]張明虎.關于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高考綜合版),2015,10:8.

作者:丁鵬騰 單位: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

第七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策略

摘要:在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今天,初中歷史教育所承載的責任已經不單單是讓學生掌握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歷史的沉淀之中得到精神上的洗禮,學習古人的智慧,強化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才是初中歷史教學真正的意義價值所在,對此本文將結合實際例子進行分析,闡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感意識;培養(yǎng)

學生的情感意識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因此情感意識應該是集合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等多種哲學體系而成的。而初中歷史作為一門以文化為載體的學科,其與學生的情感意識是有很多共通點的,且隨著近些年網絡文化的不斷盛行,很多學生迷失在網絡之中,而盲目的崇拜歌星影星也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可見當下學生的情感意識是有所缺失的,面對這種困境,初中歷史教師有義務去承擔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責任。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識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從筆者的教學經驗總結至少具有兩方面的必要性。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識是教學改革的本質要求[1]。為適應國家的發(fā)展需求,近些年我國也在進行不斷深入的教學改革,且在最新推行的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了,初中歷史教學應以學生認識歷史為目的,在歷史的唯物主義知識中,了解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由此可見,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yǎng)已經成為當下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依舊把學生的歷史成績當作是教學的重點,并沒有把情感教育落實到實際教學中來,甚至一些學校,從本質上就忽視了歷史教學,可以說這種教學現象不但違背了教學改革的精神,也影響了學生的情感意識形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以情感意識為先,為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第二培養(yǎng)學生情感意識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必然需求。學生的情感意識作為當下學校教育的重點,而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存在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人類歷史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歷史就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極其耀眼,但在這段燦爛的文明之中,也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因此先天下之憂的情懷與奮勇反饋的民族精神都將為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yǎng)提供有利的條件。

二、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

1、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承擔著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重任,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yǎng)具有直接影響,為此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緊隨時代的步伐,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自覺去擔當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來對學生的情感意識進行培養(yǎng)[2]。因此以下幾點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⑴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有效的處理歷史教學中的教育因素,建立學生情感與課堂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的挖掘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轉變傳統(tǒng)教學授課模式,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⑶教師從自身的情感意識培養(yǎng)做起,通過自身的道德楷模作用,為學生樹立學習中的榜樣。⑷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進而引導學生正確的去看待歷史問題,運用一種辯證的角度去正確的分析歷史成敗與發(fā)展。⑸正視情感因素對社會的價值。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樹立這五種教學理念,才能真正的對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yǎng)形成一定的推動作用。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內在情感意識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所獲得情感意識也將會不同,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無疑是直觀重要的,對此筆者將著重介紹以下兩種教學方法。第一講述法,歷史作為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其所蘊含的知識是悠久而深遠的,為此教師在教學時,首要的任務就是消除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陌生感,運用講述法,以故事的手法去結合課本知識,將會增添歷史知識對學生的震撼力[3]。例如在學習“難忘九一八”這節(jié)課程知識時,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主要以張學良發(fā)動西安事變?yōu)橹饕论E,去闡述這場戰(zhàn)爭對于抗日戰(zhàn)爭史的意義。然而運用講述法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一看張學良的照片,并風趣的問學生,張學良與你們喜歡的明星比哪個更帥,然后在向學生講述西安事變的經歷過程與這個老人一生被困臺灣的故事,學生會在這個故事講述中,明白西安事變的意義,并明白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的利益其實根本算不得什么。第二聯(lián)想法,對于初中歷史課本而言,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很多歷史知識都是將主干抽出,將一些細節(jié)省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的讓學生在這些濃縮的知識中,拓寬思維想象,因此聯(lián)想法油然而生,例如在學習“秦王掃六合”這節(jié)課程時,教材中只交代了秦王朝的建立時間、都城以及人物,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戰(zhàn)爭的具體場面與百姓的苦難,然后再讓學生總結秦王掃六合的意義,學生就會感知今天的生活有多么美好。

3、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堂體驗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學生情感意識的依托,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體驗。例如,在學習“文成公主進藏”這節(jié)知識時,其作為一篇歷史短劇教學,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文成公主、松贊干布以及使臣,讓學生在角色演繹的過程中,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感知文成公主進藏的真正意義,文成公主進藏其不僅促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也增進了大唐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而自身作為祖國未來的承建者,也有維護民族團結與和平的義務。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識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教學的目標,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會冉.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J].學周刊2015.(04)

[2]孫玉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J.學周刊2016.(03)

[3]章學蓮.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3.(05)

作者:陳琪 單位:貴州省黔西縣白泥中學

第八篇:初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分別從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明確學生主體地位、以情感教育帶動素質教育、關注時事,強化愛國教育等三個方面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研究進行了詳細討論,并且希望能夠對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素質教育;措施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社會情感的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便需要提出切實有效的實施方案與措施,為此,本文現將重點就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展開詳細論述,希望可以有助于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得到實施。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總是在教學中將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過分強調,如此一來,便很容易使得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發(fā)揮出來,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被明確,并且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也應該被充分發(fā)揮。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并且教師作為教學主導,將傳統(tǒng)的“一言堂”轉變?yōu)榛有Ч用黠@的“群言堂”,有效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教師可以在課前分配學生整理搜集歷史學科材料等任務,并且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歷史相關問題進行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表個人見解。例一:在對唐朝歷史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們下達任務,對歷代武則天、李世民等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致,并且學生在整理資料的同時,必然會衍生出很多感興趣的問題,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向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并且得到正確解答,此外,由于學生都有著充分的準備,所以在教師提問的時候,便可以更加積極踴躍的對教師的提問進行精彩的作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扮演,從而學生能夠在歷史教學中接受素質教育。例如,在講解到《諸子百家》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安排學生對孔子、孟子等歷史人物進行角色扮演,并且引導其以歷史劇形式圍繞社會變革這一辯題展開辯論,既使得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正確理解,同時也使得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到健康積極的素質教育。

二、以情感教育帶動素質教育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容將樂觀上進的情感融入課堂教學中來,便可以有效引起學生的共鳴,并且會對學生形成激勵作用,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能夠進一步融洽。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需要將其建立在情感教育的基礎上,通過講授歷史知識的講解與情感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得素質教學更加具有生命力,使得學生素質教育可以接受歷史知識的積極感化,最終實現“樹人”的教學目的。通常情況下,教師的看法及其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其學生,歷史教學也是這樣,教師需要通過歷史知識挖掘出素質教育的素材,通過抑揚頓挫的授課語言以及聲情并茂的講課方式,結合歷史課本中的相關知識,將歷史人物及其事件表現出來,從而引發(fā)學生對此的共鳴,營造出歷史環(huán)境氛圍,使得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接受素質教學感染,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接受到良好的素質教育。例二:在對學生講解司馬遷忍受酷刑屈辱之后,寫出《史記》這一史學巨著;在饑寒交迫中草學生將《紅樓夢》這一名著創(chuàng)作出來;李時珍歷時27年研究出《本草綱目》等,這一系列的史實資料都可以引導學生堅忍不拔、克服困難等精神的培養(yǎng),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教材中類似于上述素質教育素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通過講解這些初中歷史知識,實現對初中生的理想的素質教育。

三、關注時事,強化愛國教育

在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灌輸學生愛國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項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是如果簡單通過歷史教學實現愛國教育,對于現階段的初中生來說,會很難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甚至會有部分學生會覺得重復歷史僅僅是一種單調的說教。因此,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結合課本內容,融入時代元素于教學課堂,如此一來便可以使得學生的興致得到充分調動,再結合社會時事與歷史講學,使得現實與歷史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愛國教育效果。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課余時間網絡搜集關于南海爭端的資料和最新信息,借助QQ群、微信群等平臺抒發(fā)個人見解,通過這種結合時下熱點問題與便捷信息溝通手段可以起到較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例三: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講述到西藏或是臺灣問題的時候,便可以聯(lián)系社會現實,引導學生對西藏和臺灣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且積極參與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教師可以向學生明確不論是西藏還是寶島臺灣都是中國領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希望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歷史學習緊密聯(lián)系到祖國的命運,最終實現學生服愛國主義熱情的有效增強。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在文中對如何實現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措施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同時希望本文可以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馬麗忠.《最好的教育是給學生最合適的教育》蘇州教育國際交流學會海外教育觀察,2010.

[2]李起明.《初中歷史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3]葉讕.《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4]胡鈞.《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性教學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5]徐金金.新課程背景下互動性模式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學園,2016,09:133-134.

作者:李梅 單位:長春市九臺區(qū)興隆中心學校

第九篇:開卷考試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誤區(qū)分析

摘要:中考歷史考查方式已改革為開卷考試形式,這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本文探討了在當前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誤區(qū),并提出了有效對策,以期促進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開卷考試;初中歷史;教學誤區(qū);有效對策

近年來,針對初中歷史考查事項,全國各地都相繼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其中初中歷史考查方式以開卷考試為主。在新形勢下,學生的知識記憶負擔相對減輕,但實際上,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運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有效避免誤區(qū),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不僅在開卷考試中游刃有余,還切實提高歷史人文素養(yǎng)。

一、開卷考試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課程在教學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歷史中考實行開卷考試形式,淡化知識的記憶性,強調學生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當前新形勢下,對于初中歷史的實踐教學提出挑戰(zhàn)。在此分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以此為基礎探討相應的優(yōu)化對策。

1.忽視歷史學習的重要性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屬于非主科課程科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受重視程度較低。再加上當前開卷考試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學生在課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視歷史課程學習的重要價值,常采用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將課本知識的學習后延至考場上,不利于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影響學生人文歷史素養(yǎng)的提高。

2.忽視歷史知識的實際掌握

自當前初中歷史課程考查形式改為開卷考試以來,學生過于依賴教材課本的書面資料,認為所有知識均可以在書本上查找到,忽視歷史知識的實際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只關注開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識點的理解記憶。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質的學科,對于知識點的記憶是基礎,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過于依賴開卷查找,會直接導致學生在考場上連基本的常識性歷史知識也需要查閱書面材料,耗費大量考試時間。這與開卷考試實行的初衷相違背,也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3.忽視對時事新聞的關注對

于開卷考試常有一種認識誤區(qū),認為考試知識點均能在書本上查找到,無需進行延伸創(chuàng)新。其實不然,開卷考試的初衷在于減輕學生記憶知識的負擔,提高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因此開卷考試的題目設置的難易比例一般約是5:3:2,中等和較難題目比例約一半比例,同時運用歷史知識分析時事新聞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往往容易低估開卷考試的難度,忽視對時事新聞的關注,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知識整合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這便是當前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種種誤區(qū)。

二、優(yōu)化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對策

1.從意識層面重視初中歷史教學的課程價值

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軌跡脈絡及深層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的發(fā)展,迎接時代未來的挑戰(zhàn)。初中歷史課程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能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對于歷史知識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習增強思辨能力,提高歷史人文素養(yǎng)。因此,優(yōu)化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對策,首先需要從意識層面上重視歷史學科的課程價值,在課時安排、課程設置及考查周期上嚴格按照新課改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執(zhí)行,不刪減歷史課程教學的數量,不任意挪用。另外,歷史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強化歷史教學中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增加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儲備。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不再將歷史學習作為枯燥的知識點背誦記憶過程。首先,教師要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加強教學過程管理,讓學生在四十五分鐘的課程時間里高效掌握歷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日常點滴積累中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在開卷考試的形勢下也能游刃有余,盡在掌握。其次,教師要應用科學的歷史教學方法,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師可以采取歷史發(fā)展的脈絡線索及基本規(guī)律為記憶連接點,由點及面,為學生建立起歷史學習的知識體系框架。在理解記憶過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記憶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教學中的豐富內涵,而非枯燥的死記硬背。在此基礎上優(yōu)化歷史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僅能適應開卷考試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歷史知識能力水平。

3.重視歷史知識與當前形勢的有效融合

近年來,各省中考歷史命題更注重時代性的題目設置原則,強調歷史知識與當前形勢及社會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書面的歷史文化知識,更需要學生將習得的歷史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以史為鑒辨古今。在開卷考試的形勢下,教師應避免學生過于依賴課本書面知識,忽略知識本身的應用性。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歷史規(guī)律的運用能力,關注家事、國事和天下事,將理論化的歷史知識規(guī)律運用至當今時事的分析思考之中,從歷史思辨角度出發(fā),了解當前重要時事發(fā)展的起因脈絡,把握時代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幫助學生強化學以致用的能力。在開卷考試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歷史學科的考查難度相對降低,但同時題目設置愈加靈活。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規(guī)避教學誤區(qū),立足教學目標和課程考綱,以課本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針對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切實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沈云亮.開卷考試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和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2,38:108-109.

[2]吳麗輝.在開卷考試形勢下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課[J].長江叢刊,2015,31:153-154.

[3]郭蕓.開卷考試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初探[J].教師,2010,01:119+114.

作者:高貴娥 單位:府谷縣同心路初級中學

第十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國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國家對教學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新課程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讓學生作為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在新課程理念對歷史教學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本主要分析和研究,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初中歷史教學方面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歷史教學

新課程標準對于課程的改革和教學方面不斷地深化,基于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指導初中歷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的初中歷史教學使用的教學方法大都比較枯燥,教師在教學方面的不重視,直接影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標準通過從歷史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建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和方式。

1新課程理念的內涵

新課程改革主要是針對教學中的難題和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新課程改革主要從教學理念、內容、結構等方面來研究。新課程的理念對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有效的解決在教學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新課程理念的核心觀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F在新課程的理念已經廣泛的應用到教學中。新課程的理念方面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歷史教學課堂中的參與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到歷史知識,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支持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提高歷史教學的開放程度,為學生思想創(chuàng)新和學習思考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在教學重要保證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持續(xù)性,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1]

2新課程理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2.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習興趣: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對初中歷史的教學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建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中的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綜合素質和能力還處于成長的階段,對于歷史事件,只是看到了表象,沒有對歷史事件的意義進行深入的研究,學生只是單純的把歷史時間當做過去的事情來記憶。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該充分的創(chuàng)造教學的情景,盡可能的還原歷史情境,讓學生對于重點知識有一定的記憶,能夠學習到重要歷史事件背后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學習歷史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對歷史課本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歷史的基礎,把歷史知識與現在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提出值得思考有意義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能力。避免給學生提出晦澀難懂的問題,在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整體的素質。在情景的設計上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在歷史教學中,涉及到哪一部分的知識可以專項講解,不能照本宣科的講解,這樣就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體來說,學生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把歷史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充分發(fā)揮自己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2.2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對于教學的方式也應該有所改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首先在思想觀念方面進行改變。在歷史教學中要中分重視教學的方法,把教學的方式與教學的內容連接起來,不僅僅重視知識的學習,還應該加強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新課程的理念進行改革,把新課程的理念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建立獨立的人格以及健全的品質。把新課程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新課程理念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學會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獨立學習的學習習慣,以及運用探究式的方法看待世界。[2]

2.3培養(yǎng)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理念對于學生的要求,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學習能力進行創(chuàng)新,這是對教育和學生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對歷史教學方面的改革,要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在深刻的了解歷史背景下,對歷史教學中設置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比如在歷史教學中,講到關于歷史上的變法時,可以把商鞅變法做為切入點,然后把歷史順序根據變法進行排列,這種教學的方法,有利于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知識架構體系,縱觀所有與變法相關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總結和歸納變法的特點和歷史規(guī)律。這種教學方發(fā)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培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應該研究探究性的活動問題,可以搜集一些歷史相關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探究知識能力。

2.4演繹歷史事實,提升學生責任感:初中歷史主要是學習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歷史的發(fā)展中包含了大量的史實。新課程的理念下,要求對歷史史實有選擇的學習,避免初中歷史教材過難,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選擇史實進行歷史教學,把史實作為歷史的基礎,為歷史的學習建立一定的依據。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歷史史實的學習,使得學生能掌握相關的知識發(fā)展脈絡。學生在對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更加容易理解歷史知識,可以對重大歷史事件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和評價,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整體素質。所以要對歷史史實進行演繹,對歷史事實的演繹并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主觀臆斷,而是對歷史史實進行深化演繹,并且在具體過程中要做到客觀公正。所以要做好歷史演繹,教師必須對歷史史實進行全方面的了解,并且能夠對所有歷史史實之間的關系條理清晰的整理,對歷史史實進行直觀的講解。教師對于歷史知識的講解不是簡單的傳授,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對學生的啟發(fā)性。通過對史實的演繹,讓學生了解到學生發(fā)展的進程,有效的把握歷史規(guī)律,讓學生在史實中感受到歷史的現實意義。[3]

3結束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充分的運用新課程理念,轉變了教學的主體,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促進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含義,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實現對教學方式的改變,轉變學生與教師的地位,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樣才能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和標準。在歷史教學方面,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學習的觀念,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對歷史知識的充分了解,提出有意義的歷史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教學中搜集相關的歷史知識,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立足于歷史史實,對歷史史實進行梳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的觀點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邢開亮.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No.37622:48-49.

[2]符開展.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03:43-44.

[3]邵紅美.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3

作者:李莉 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