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國外加拿大的黑人文學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外加拿大的黑人文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國外加拿大的黑人文學研究

摘要: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是北美黑人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圍繞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闡釋國外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進程。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間的交鋒是貫穿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的主線,前者重點關注加拿大黑人文學的歷史源流和地域特性,突出加拿大黑人性的本土性;后者主張從流散視角理解加拿大黑人文學,強調(diào)加拿大黑人性對加拿大民族性的顛覆。民族主義和跨民族主義論戰(zhàn)引領下的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是西方非洲流散研究學術范式轉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增加了吉爾羅伊提出的“黑色大西洋”概念的維度,促進了流散研究的多元發(fā)展,進一步凸顯出流散群體生成和生存的歷史文化語境。

關鍵詞:加拿大黑人文學;民族主義;跨民族主義;黑色大西洋;流散

1.引言

門羅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加拿大文學再次受到矚目。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加拿大文學能有今日的成就,與移民文學的貢獻密不可分。而在眾多移民文學流派中,加拿大黑人文學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①加拿大黑人文學體量大、文類全,有不少作家已經(jīng)是公認的加拿大經(jīng)典作家。奧斯汀•克拉克(AustinClarke)是加拿大第一位多元文化作家;狄昂•布蘭德(DionneBrand)被譽為“加拿大的托尼•莫里森”;勞倫斯•希爾(Law-renceHill)的《黑人之書》(TheBookofNegroes,2007)是加拿大文學史上最暢銷的作品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拿大黑人文學幾乎包攬了加拿大國內(nèi)重要文學獎項,并多次受到布克獎和英聯(lián)邦作家獎等國際文學大獎的青睞。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帶動下,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也發(fā)展迅速,涌現(xiàn)出以喬治•埃利奧特•克拉克(GeorgeElliottClarke)和里爾納多•沃爾科特(RinaldoWalcott)為代表的一大批優(yōu)秀批評家,形成了多倫多大學、約克大學、卡爾加里大學和滑鐵盧大學等研究中心,與美國黑人文學批評共同構筑北美黑人文學研究的格局。我國學界主要關注美國黑人文學,對同屬北美的加拿大黑人文學涉及不多。鑒于此,本文聚焦加拿大黑人文學,圍繞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闡釋國外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歷程,以期為國內(nèi)同行提供參考。

2.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

加拿大黑人文學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評論界視野。60至80年代是研究的起步期,主要研究內(nèi)容是作品的搜集和整理,主要形態(tài)表現(xiàn)為文集的編纂,比如《許多中的一個》(OneOutofMany:ACollectionofWritingsby21BlackWomeninOntario,1975)、《另外的聲音》(OtherVoices:WritingbyBlacksinCanada,1985)、《優(yōu)雅的火》(AShapelyFire:ChangingtheLiteraryLand-scape,1987)等。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90年代初,克拉克創(chuàng)造性地將“非洲”(Africa)和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舊稱“阿卡迪亞”(Acadia)融合在一起,提出“阿非利卡迪亞”(Africadia)概念,將該地區(qū)黑人文學命名為“阿非利卡迪亞文學”(AfricadianLiterature),指出“建構解放性身份”和“表現(xiàn)身份的被拒和毀滅”是這一文學類型的兩大主題(Clarke1991:22)??死舜撕蟀l(fā)表系列論文,②繼續(xù)考察“阿非利卡迪亞文學”和整個加拿大黑人文學的歷史流變,論述其文化特性。克拉克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1)加拿大黑人文學早在18世紀末就已經(jīng)存在,并不是20世紀50、60年代加拿大移民潮以后才出現(xiàn);2)加拿大黑人文學是一個自立、自為的有機個體,雖然與美國黑人文學有關聯(lián),但從根本上講是加拿大本土產(chǎn)物,有完全不同于后者的文化特質??死藦臍v史(時間)和地域(空間)兩個維度將加拿大黑人文學概念化,表現(xiàn)出明顯的文化民族主義傾向,引起了某些批評家的不滿。最具代表性的反對聲音來自沃爾科特。在專著《像誰一樣黑?》(BlackLikeWho?:WritingBlackCanada)中,沃爾科特采取了與克拉克相反的路徑,主張在跨民族語境中解讀加拿大黑人文學,強調(diào)加拿大黑人性的“居間性”以及對加拿大民族國家話語重構,認為加拿大黑人與加拿大是一種“在與不在”(belongandnotbelong)的關系(Walcott2003:50),③加拿大黑人是一種反敘事(counter-narrative),抗拒以民族國家為導向的身份認同(Walcott2003:103)。在之后發(fā)表的論文“黑人性的修辭,歸屬的修辭”(RhetoricsofBlackness,RhetoricsofBelonging)中,沃爾科特指出克拉克的做法屬于“本土主義”,沒有深究國家體制和話語對身份和歸屬的架構,而是把重點放在確認哪些人是民族國家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多元文化等官方敘事的復制(Walcott1999:12-15)。民族主義和跨民族主義之爭貫穿90年代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體現(xiàn)了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等學術思潮對加拿大文學批評界的滲透和研究者的理論自覺,是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走向成熟的標志。這場論戰(zhàn)一直延續(xù)至21世紀。2002年,克拉克發(fā)表里程碑意義作品、批評論集《歸家的奧德賽》(OdysseysHome:MappingAfrican-CanadianLiterature),繼續(xù)強調(diào)歷史和地域在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克拉克重申,加拿大黑人文學有其自身的歷史延續(xù)性,加拿大黑人文學傳統(tǒng)從未中斷;加拿大黑人文化和文學已經(jīng)本土化,或者說民族化,成為一種土著黑人性,盡管這種存在狀態(tài)很難界定(Clarke2002:12-13)。克拉克在該著中繼續(xù)闡發(fā)自己的民族主義立場,指出加拿大是黑人性的重要維度,在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中,“‘加拿大中心’視角是有必要的,因為如果不考慮黑人性在這個白人定居者主導的國家得以星星燎原的創(chuàng)造性方式的話,就無法理解非洲流散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延展”(Clarke2002:10)。同時,針對沃爾科特的質疑,克拉克進行了自我辯護。他剖析了歐陸和美國的激進和保守政治思想對自己的影響,認為自己既不屬于自由派,也不完全贊同保守主義??死瞬⒉槐苤M自己的本質主義,認為這樣做是為了證明加拿大黑人的真實存在;但同時指出,“黑人性”是一個相對概念,黑人群體的多樣性證明黑人性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政治和文化建構,并非超驗的種族范疇(Clarke2002:16)。盡管克拉克采取中庸路線,但他的邏輯起點———“所有主張文化差異的做法都是保守的”(Clarke2002:16)———又表明他與民族主義的內(nèi)在認同,所以他的自我辯解并沒有平息反對聲。2003年,沃爾科特推出第二版《像誰一樣黑?》,再次與克拉克針鋒相對。在沃爾科特看來,《歸家的奧德賽》雖然對于了解加拿大黑人文化有所啟發(fā)和幫助,但“沒有為弄清楚黑人性在加拿大的意義提供一個理論和概念框架”(Walcott2003:15)。沃爾科特頗為尖銳地指出,克拉克缺少一種“流散感受力”(diasporicsensibility),“與其說他愛黑人,不如說他愛民族國家”(Walcott2003:22)。沃爾科特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解讀克拉克的困境,認為他竭力證明加拿大黑人與加拿大的歷史淵源,恰恰反映了“沒有歸屬感的深層絕望”(Walcott2003:20),是一種“精神憂郁”(melan-cholia)。2012年,克拉克出版《歸家的奧德賽》的續(xù)篇———《歸家的方向》(DirectionsHome:ApproachestoAfrican-Ca-nadianLiterature)。針對沃爾科特的質疑,克拉克開宗明義,闡明研究的真正目的:“糾正那種無知的想法,即認為加拿大黑人先民是一群沒有文化的受害者,他們的文化作品可以被毫無問題地從整體性學術研究中刪除”(Clarke2012:4)。和《歸家的奧德賽》一樣,克拉克在該書中也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辯護策略。他首先承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全球化語境下民族國家界限的消亡,然后把問題拋向跨民族主義者:既然全球化將加拿大黑人經(jīng)驗抹除,那么應該如何探討黑人和加拿大身份?(Clarke2012:6)相對于前作,克拉克在《歸家的方向》中對加拿大黑人歷史性和加拿大性的強調(diào)更具穿透力,更顯“激進”。他明確指出,認為加拿大黑人沒有歷史,或者將加拿大從加拿大黑人文本中排除出去,這些做法和種族主義沒有什么區(qū)別,甚至可以稱其為“文化種族滅絕”(Clarke2012:9)。民族主義和跨民族主義兩種學術立場的出現(xiàn),與20世紀60年代起伴隨加拿大國力提升而出現(xiàn)的民族身份認同訴求,以及全球化語境下民族主義話語的式微不無關系,同時體現(xiàn)了歐陸和美國民族主義學術話語的國際影響力??死藢ⅰ懊褡濉币暈橄闰灤嬖凇⑼癸@民族文化的同質性及其對于塑造集體身份的重要性,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為代表的現(xiàn)代主義民族主義理論不謀而合;沃爾科特將“民族”看作話語建構、強調(diào)民族文化的異質性以及個體對于集體身份認同的干擾與顛覆,則與霍米•巴巴(HomiBhabha)的后現(xiàn)代、后殖民主義民族理論一脈相承。特定時代背景下,史實先行與理論先行的研究路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如何擺脫本質主義的鉗制,或者避免落入“理論主義”的泥淖,是兩者需要反思的問題。

3.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中的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視點

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一直是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內(nèi)容,已經(jīng)從學術觀點的交流和對撞逐漸演化成為一種具有范式意義的學術話語。對于其日漸增長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有論者表示擔憂,認為這場爭論最終固化為話語霸權,阻礙學術爭鳴:“沃爾科特—克拉克爭辯雖然對于新興的加拿大黑人研究來說至關重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不再那么有效,而且兩大陣營都固守自己的立場,妨礙了進一步的爭論”(Clarke2012:5)。這種憂慮自有其道理,但對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的整體發(fā)展而言,這場論爭的正面作用無疑要大于負面影響。對于20世紀90年代的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的意義在于它幫助培養(yǎng)了研究的問題意識,同時進行了必要的方法論訓練。爭論之初,研究者更多持旁觀姿態(tài),隨著研究進程的深入,他們逐漸參與到爭論中來,對其進行補充、拓展和深化,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批評思想和方法,形成一種批評自覺。切利安迪主張在新斯科舍省的黑人歷史和加拿大文化政治話語框架內(nèi)理解克拉克的黑人文學批評,認為克拉克的民族主義并沒有妨礙他意識到黑人文化的混雜性(Chariandy2002:198)。麥基特里克質疑克拉克的民族主義,認為他對加拿大黑人文學歷史譜系的建構沒有考慮到黑人文化的交融,“切斷了交錯縱橫在加拿大黑人空間中的對話”(McKittrick2002:31)。除理論研究之外,克拉克和沃爾科特的批評實踐對文學現(xiàn)象和作家作品研究也有諸多啟發(fā),有不少研究成果都直接或間接借鑒了二者的觀點或方法。貝克福德借助克拉克對新斯科舍黑人女性文學的挖掘,探討加拿大黑人女性文學如何“以地域景象的隱喻介入民族國家中的歸屬問題,從而將黑人性植入加拿大民族國家敘事”(Beckford2008:465)。彼得羅普洛斯將研究置于沃爾科特的理論框架中,闡釋黑人戲劇如何通過批駁與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話語相連的靜止的文化起源觀念(Petropoulos2006:104),創(chuàng)造一種彰顯加拿大黑人身份多元、復數(shù)和居間的全新流散美學。巴克諾通過聚焦加拿大黑人文學中的身體和記憶主題,質疑本質主義民族國家觀念,關注加勒比和加拿大文學之間的交集、轉化和“翻譯”(Bucknor1998:35),體現(xiàn)了跨民族主義理論立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研究者在克拉克和沃爾科特之間有所偏重,但在更多情況下是對二者的綜合;當應用于具體的文學批評時,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并非涇渭分明。戴維斯一方面援引克拉克的觀點論述加拿大黑人文學對黑人歷史的追溯,另一方面參照沃爾科特的理論闡釋及對加拿大性的重寫,構想“一種更加激進、更具解放潛能的加拿大民族國家概念”(Davis2007:35)。弗雷沃爾德將克拉克與沃爾科特糅合在一起搭建研究框架,認為兩者有共同的訴求,即他們都深刻意識到并且強烈批判加拿大建國敘事對黑人性的遮蔽(Freiwald2002:35)。此類成果表明論者對學術研究的限度和效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揭示出可能連克拉克和沃爾科特本人都沒有意識到的其理論中所蘊含的自我解構因子。如果置于北美整體學術語境,特別是美國黑人文學的強勢學術話語中進行考察,克拉克的民族主義就為跨民族書寫提供了理論基石,其本質主義也就釋放出足夠的反本質主義能量。比如,南希就借用克拉克的觀點質疑美國文學史書寫對加拿大黑人奴隸敘事的忽視,主張構建一種北美奴隸敘事,“一種混雜的跨民族話語”(Nancy2005:444)。沃爾科特盡管挑戰(zhàn)以民族國家為界限的身份認同,但他在《像誰一樣黑?》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表述又體現(xiàn)出其跨民族主義立場的復雜性:在加拿大語境中,書寫黑人性是一件讓人生畏的事情:我們總是要被抹除的那個缺席的在場。因為加拿大黑人性處于美國和加勒比之間,所以它往往對別處想入非非、對民族感到失望、在放逐中尋找快感———即便對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來說也是如此。要清晰地表述加拿大黑人性,這項工作之所以難,不是因為我們沒有人嘗試去書寫,而是我們有太多人幾乎總在關注別處,很少注意這里(Wal-cott2003:27)。不難看出,雖然克拉克和沃爾科特在立場和方法上有明顯分歧,但他們都具有鮮明的本土視角,他們的立足點都在加拿大,所關注和嘗試解決的問題都與加拿大社會文化現(xiàn)實有密切的關聯(lián)。的確,揭露和批判加拿大民族敘事對黑人經(jīng)驗的遮蔽、探討表征加拿大黑人性的路徑和可能性,這是克拉克和沃爾科特批評實踐的起點,也是最終落腳點,只是他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所以應該是殊途同歸。事實上,加拿大黑人文學對黑人性的書寫以及對加拿大性的重寫也恰是研究者普遍感興趣的話題。另外,闡釋加拿大黑人文學如何批判性審視多元文化主義、如何顛覆壓制黑人聲音的正統(tǒng)歷史敘事、如何構建集體記憶以彰顯黑人身份等,也是重要研究內(nèi)容。這些議題或多或少都能在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中找到源頭或佐證。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之爭既是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的一部分,也為其提供宏觀上的方法論指導,同時也在研究者的不斷闡釋和運用過程中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和更加廣闊的言說空間。

4.“黑色大西洋”的加拿大之維

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是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的一條主線,它的產(chǎn)生和演化與加拿大黑人文學的發(fā)展進程密切相關。但加拿大黑人文學并不是解讀這場學術爭鳴的唯一參照。民族主義與跨民族主義之爭的發(fā)生有更加深層的社會文化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除前文提到的民族主義思潮、全球化以及歐陸和美國的民族主義話語外,西方非洲流散研究學術范式的轉變也是重要誘因。從這個角度看,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中的民族主義和跨民族主義爭論雖然是一個區(qū)域性學術現(xiàn)象,卻具有全局意義。1993年,英國黑人學者保羅•吉爾羅伊(PaulGil-roy)發(fā)表專著《黑色大西洋:現(xiàn)代性與雙重意識》(TheBlackAtlantic:ModernityandDoubleConsciousness),通過分析黑人音樂在美國和歐陸之間的流轉以及歐陸哲學思想對杜波伊斯和理查德•賴特等美國黑人知識分子的影響,探討黑人文化在非洲、美國和歐陸之間的交換和融通,質疑西方文化研究和黑人研究中的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絕對主義,嘗試從“跨民族”和“文化間性”(Gilroy1993:15)視角重新審視非洲流散現(xiàn)象,對后來的非洲流散文學研究產(chǎn)生深遠影響。但它引發(fā)的質疑似乎和解決的問題一樣多。澤勒扎的論文“重寫非洲流散”(RewritingtheAfricanDiaspora)代表了一種比較典型的反對聲音。文章認為《黑色大西洋》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它迎合了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反基要主義思潮以及對美國非裔流散的特殊關注(Zeleza2005:36),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民族中心主義:“《黑色大西洋》不斷指責美國非裔闡釋性例外論的勢利,試圖強調(diào)歐洲旅行對杜波伊斯、理查德•賴特和其他美國非裔偶像狹隘的視野所具有的啟蒙作用,卻最終在對美國非裔流散文化創(chuàng)造的迷戀中成為美國自我指涉的自負和短視的紀念碑,這多少有些諷刺”(Zeleza2005:37)。事實上,克拉克早在十年前就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也使得加拿大黑人文學批評界成為最早介入非洲流散話語重構的學術群體之一。在論文“所有的黑人性都必須是美國的嗎?”(MustAllBlacknessBeAmerican?)中,克拉克分析了吉爾羅伊的缺失,指出他雖然想擺脫美國黑人的偏狹,但仍然重點關注美國黑人作家和知識分子,將黑人性美國化,因此自相矛盾,其“黑色大西洋”恰恰印證了民族主義的根深蒂固(Clarke2002:82)。④在《歸家的奧德賽》中,克拉克進一步質疑吉爾羅伊理論的合理性,認為他在沒有涉及非洲流散的重要區(qū)域———加拿大的情況下論述“黑色大西洋”,過于想當然,表現(xiàn)出內(nèi)在的文化偏見:對吉爾羅伊而言,加拿大只不過是半個歐洲和半個美國的投射,不需要太多關注。他真正的興趣是用英國、法國和德國以及它們的非洲少數(shù)族裔,來對抗美國非裔將所有的黑—白種族話語據(jù)為己有、服務于自己的霸權這樣一種傾向。因此,他的《黑色大西洋》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百慕大三角洲,將(那個被解讀為英國北美,或者是新版法國,甚至是美國衛(wèi)星的)加拿大消納于無形(Clarke2002:9)。沃爾科特雖然在總體上認同吉爾羅伊的學術思想,但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后者的不足,即“不愿意嚴肅地思考加拿大黑人”(Walcott2000:40)??v觀沃爾科特的學術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被動接受吉爾羅伊的思想,而是對其進行拓展,與之展開對話,構建出一套適用于加拿大非洲流散族群的批評話語。沃爾科特對吉爾羅伊的改進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挖掘黑人流行文化的批評功能。與吉爾羅伊僅僅關注黑人音樂不同,沃爾科特將研究對象擴展至黑人電影、表演詩歌和黑人節(jié)日等領域,更為全面地探討黑人流散關聯(lián)及其對民族國家觀念的顛覆。二是強調(diào)全球視野與地域觀照的結合。盡管吉爾羅伊和沃爾科特都認識到跨民族視角的重要性,但后者更加關注跨界框架內(nèi)的地方空間重塑。有論者指出,吉爾羅伊的主要問題在于他的理論與他分析的社會現(xiàn)實是脫節(jié)的(Evans2009:264)。相比吉爾羅伊,沃爾科特更加注重保持文化和政治、“解轄域化”和“再轄域化”之間的平衡,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強調(diào),對流散和“黑色大西洋”的交換、對話和差異進行理論化,應該關注國家和其他形式的體制力量,跨民族研究應該注意某一特定民族內(nèi)部不同群體的訴求(Walcott2003:37-38)。由此可見,以克拉克和沃爾科特為代表的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者對吉爾羅伊的積極回應,以及民族主義和跨民族主義論戰(zhàn)引領下的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成功將加拿大嵌入“黑色大西洋”的版圖,賦予這個概念以新的內(nèi)涵。2015年,滑鐵盧大學西默林教授發(fā)表專著《反思黑色大西洋:加拿大黑人文學、文化史和歷史的在場》(TheBlackAtlanticReconsidered:BlackCanadianWriting,CulturalHistory,andthePresenceofthePast),在整合克拉克和沃爾科特學術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對加拿大黑人文學進行全景考察,進一步明確了加拿大在非洲流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加拿大是非洲流散經(jīng)驗的節(jié)點(nodalpoint),對“黑色大西洋”的構想必然要涉及加拿大(Siemerling2015:28-30)。加拿大黑人文學一方面關聯(lián)著非洲流散文學傳統(tǒng),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性,是非洲流散文學不斷區(qū)域化的重要表現(xiàn)。的確,作為美國近鄰的地緣身份、多元文化與種族歧視并存的社會環(huán)境、黑人來源的混雜,這些因素都決定了加拿大黑人文學的特殊性。隨著研究的深入,西方流散研究逐漸暴露出與其初衷或者標榜的價值觀相違背的問題,比如忽視具體流散的地理特性以及流散話語本身的本質主義傾向(Carter2005:54)。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但地緣政治重要性依然突出的當下,關注加拿大黑人文學顯然有助于從歷史和多元的角度評價“流散”,將其語境化而不是本質化,而這正是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的價值所在。如果說吉爾羅伊的理論假設釋放了非洲流散研究范式轉換的信號,那么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則將其引向縱深,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揭示出“生產(chǎn)流散群體的歷史條件和經(jīng)歷”(Zeleza2005:39)。

5.結語

在加拿大文學批評的整體譜系中,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算是“新生代”。但它發(fā)展迅速,已經(jīng)具備了相當?shù)囊?guī)模,并且表現(xiàn)出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無論從視野的開闊性、方法的多元性,還是內(nèi)容的豐富性來講,都較前期有顯著提升。然而,作為一個相對新生的事物,它在某些方面還不夠成熟,對加拿大黑人文學在加拿大地域主義和民族主義文學思潮對撞中的位置和作用、黑人文學與原住民文學的關系、白人文學中的黑人形象建構以及文學經(jīng)典化歷程等問題還缺少足夠的關注。另外,受全球化進程和地緣政治影響而出現(xiàn)的流散身份分化與重組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確認與構建加拿大黑人文學的主體性和合法性,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而如何在與其他非洲流散文學批評的對話和交流中保持開放性和獨立性,真正形成自身的特色,則是加拿大黑人文學研究能否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注釋:

①加拿大黑人文學包括英語和法語兩部分,本文所論加拿大黑人文學主要指英語文學,不包括法語文學。

②比如:AprimerofAfrican-Canadianliterature(1996);Mustallblack-nessbeAmerican?:LocatingCanadainBorden’s“TightropeTime”,ornationalizingGilroy’sTheBlackAtlantic.(1996);Birthandrebirthofafricadianliterature(1997);African-Canadiangeography:mappingblackpresenceinatlanticCanada(1997).

③本文引用的是該著的第二版。以下同,不再另注。

④本文引用的是收錄在《歸家的奧德賽》中的版本。

作者:綦亮 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