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路徑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路徑探析

[摘要]根據(jù)黨的的要求,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應保障其真實性、及時性、客觀性。較傳統(tǒng)媒體而言,新媒體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帶來了機遇,更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結合新媒體視角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機遇與挑戰(zhàn),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路徑,使新媒體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要利器,并充分發(fā)揮其效用。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

一、新媒體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帶來了機遇

新媒體技術的誕生,為社會各行業(yè)、各領域帶來了變革,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傳播帶來了契機。

(一)新媒體的大眾性,擴大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受眾面

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底,國內(nèi)網(wǎng)民規(guī)模已超過9.31億,手機網(wǎng)民已逾10億,如此龐大的用戶規(guī)模,賦予了用戶草根性、大眾性特征。新媒體廣泛吸納了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極大地拓展了受眾規(guī)模,僅需一部手機、一臺電腦、一臺數(shù)字電視機,即可接收最新資訊、信息,如此大眾化的屬性,極大地擴大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受眾面。

(二)新媒體的共享性,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

新媒體平臺提供了海量的、多元的、易于搜索的信息,并借助于數(shù)字化傳播方式,實現(xiàn)了各類信息在用戶群體中的深度共享,加速了信息傳播的同時,拓展了信息的覆蓋率。在新媒體的傳播中,各節(jié)點間的連接,突破了技術、時間、地點等的約束,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從海量信息中找到原本昂貴、難以獲取的資源。如此強大的共享特性,降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成本,加速了其蔓延與滲透。

(三)新媒體的互動性,加速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

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較為抽象,普通大眾難免出現(xiàn)理解困難等問題。而傳統(tǒng)媒體的“精英式”表達形式,對于深化群眾的理解毫無益處。新媒體則不同,其采用“大眾化”互動傳播方式,不僅賦予了普通民眾平等的話語權,還貼近了群眾的生活實際,通過互動、交流、探討,增進了大眾的認知,使其在熱議中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便于群眾更好地踐行之。

(四)新媒體的富媒體性,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形式

傳統(tǒng)媒體單一、乏味的理論宣傳方式,無益于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而新媒體擺脫了單一化的組織原則,為受眾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新媒體的富媒體服務功能,為信息的呈現(xiàn)提供了多元化方式,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元化媒體形式的組合搭配、轉換,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輸渠道,也為其滲入群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了契機。新媒體的富媒體性,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傳播、踐行提供了豐富的載體形式,使其傳播過程由單一化走向立體化。

二、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的挑戰(zhàn)

雖然,新媒體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契機,但也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

(一)新媒體匯聚了多元化價值觀,挑戰(zh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來自各方的自由、個人、享樂、拜金主義思潮紛紛涌入,日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影響了群眾的價值觀。過去,此類言論可以利用傳統(tǒng)媒體的設置加以屏蔽,但新媒體的開放性使此類思潮輕松跨越網(wǎng)絡,流入各行各業(yè),利用群眾的好奇心、言論自由性,煽動之、迷惑之,極大地挑戰(zh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二)新媒體引發(fā)的負面化現(xiàn)象,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范作用

新媒體存在部分負面化現(xiàn)象,不利于發(fā)揮核心價值觀的示范性作用。一方面,就傳播學視角而言,一旦涉及社會、政治等敏感問題,負面消息較正面消息更易引發(fā)萬眾轟動;另一方面,社會矛盾的累積令大眾的不滿情緒積聚,亟需尋求有效的釋放途徑,而新媒體空間無疑是一個有效的情緒紓解平臺,若負面情緒、言論大肆傳播,會導致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引發(fā)群眾的習慣性質疑,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核心價值觀示范作用遭受質疑。

(三)新媒體傳播的藏匿性,惡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環(huán)境

由于當前新媒體領域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加上監(jiān)督管理機制不健全,新媒體傳播的藏匿性極易危害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環(huán)境,導致其傳播難度增大。一方面,在新媒體傳播中,傳播者可輕松藏匿自我真實身份及信息,一旦監(jiān)管體制不完善,傳播的藏匿性將導致部分不良分子肆意傳播虛假、反動、負面信息,阻礙核心價值觀的有序傳播。

三、借助新媒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一)鞏固新媒體陣地,放大傳播效應,拓展宣傳渠道

為使抽象、深奧的核心價值觀通俗化、形象化,關鍵要把握好所傳播的內(nèi)容,應在新媒體平臺設置相應的品牌欄目,將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深入淺出的短文、故事之中,每日向微信、論壇、貼吧、微博用戶,拓展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放大其傳播效應,不斷拓展受眾領域。以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為例,其所轄媒體每日均精選、編輯優(yōu)秀短信刊發(fā),每日發(fā)送給讀者一條生動、趣味的“紅段子”,傳達對愛國、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等美好情懷的歌頌,如今,“紅段子”的傳閱量已經(jīng)超過了3800萬人次,并成為當?shù)厝罕姾霌P主旋律、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二)加強政府網(wǎng)站建設,積極引導輿論,傳播正能量

應著力拓展互聯(lián)網(wǎng)陣地,以政府網(wǎng)站建設為重點,加強對網(wǎng)絡輿論的引導,積極傳播正能量。通過政府網(wǎng)站的建設,構建起跨部門、跨平臺、綜合性、一體化業(yè)務管理系統(tǒng),便于群眾、企業(yè)、政府工作人員等開展便捷地查詢、檢索服務。就政府網(wǎng)站而言,應著力把握三大原則,即政務公開、在線服務、政民互動,及時關注網(wǎng)絡平臺輿論發(fā)展情況,了解民意,利用政府網(wǎng)站建設,充分增強與群眾的互動、交流,構建品牌化網(wǎng)絡欄目,吸引群眾關注之、參與之,實現(xiàn)對輿論的科學引導。此外,應注重確保政府網(wǎng)站“在線問政”一欄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不斷對欄目的形式加以創(chuàng)新,使其與群眾更貼近,贏得群眾的普遍肯定,如此方可更好地引導輿論,傳播正能力。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直通990”欄目為例,其致力于傳達社情民意,通過將政府、群眾、社會資源優(yōu)化配置,構建起了“助人自助”的在線社區(qū),該欄目同時于新媒體平臺上,如此一來,吸引了大批聽眾,有效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匯聚主流力量,占領輿論制高點

為了更好地傳播核心價值觀,還需加快宣傳隊伍建設。一方面,應逐步提升宣傳工作人員的媒介素養(yǎng),確保其能夠準確切中社會輿情的脈搏,確保所傳播的核心價值觀更易為群眾所接受,保障宣傳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新媒體工作者應著力推動、引導輿論風氣,明確媒體的使命和職責,對版面內(nèi)容加以優(yōu)化、完善,及時找出不雅言論,剔除存在不良攻擊、灌水等情況的內(nèi)容。對于新媒體從業(yè)者而言,應具備科學的價值觀,敏銳的思維,廣泛的信息渠道、寬廣的知識面、強烈的責任感,能夠洞悉群眾的內(nèi)心訴求,面對突發(fā)事件,能夠發(fā)出極具說服力的聲音,對公眾、輿論產(chǎn)生引導,同時,具備強大的交際能力,能夠利用語言將網(wǎng)民轉變?yōu)榉劢z,使新媒體真正走入群眾之中,使主流、權威、真實的價值觀牢牢占領輿論制高點,更有效地傳播核心價值觀。

(四)緊跟國際發(fā)展步伐,抵御消極影響,展示大國風采

應緊跟國際高新技術發(fā)展動態(tài),打造更為豐富、空間更為廣闊的新媒體外交。一旦出現(xiàn)重大事件或危機事件,政府可以依托議程設置,利用新媒體渠道,對受眾輿論加以有效引導,并對外宣傳本國的政策、態(tài)度、理念,以優(yōu)化自身形象,實現(xiàn)危機事件的平息,國際爭端的調停,促進對外政策的有效推行。一直以來,歐美等西方國家都致力于傳播其理念與文化意識,并對中國形象進行惡意詆毀。因此,新媒體還應代表一國群眾發(fā)聲,通過文化故事宣揚中國立場與文化,提升中國話語的影響力,將中國文明、開放、繁榮、和諧之形象和風采傳遞到全球各國??偠灾?,作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廣大群眾肩負著實踐的重要使命,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旨在爭取廣大群眾的肯定與理解,并促進其充分踐行之。為此,應借助新媒體這一高效傳播平臺的巨大影響力,依循傳播規(guī)律,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拓寬其傳播渠道,用正面的聲音、先進的文化占領新媒體陣地,構建起良性傳播互動機制,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向仲敏,喬真真.利用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涵化理論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18(2):18-21+43.

[2]向仲敏,朱煒,朱瑩燕.新媒體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研究——基于青少年使用新浪微博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6,17(2):77-83.

作者:韓彩霞 單位:山西國際商務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