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證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證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證

摘要:通過實證數(shù)據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呈現(xiàn)出總體表現(xiàn)較好、認同水準較高的特點,但存在內容熟記尚不牢固、內涵理解尚不深入、認同水準尚待提高等問題。對于特點不一、層次差別、地域不同等存在差異的學生,因人而異運用差異化的舉措加強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證研究

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選擇。在高校育人實踐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入學生日常學業(yè)、生活世界與社會實踐等全方位,從而使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滲入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之中,教育學生主動抵制西方不良價值觀的滲透,堅決擁護和服務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在無形中浸潤于學生日常行動與思想觀念,不斷強化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本文運用定量分析法,通過梳理分析西安外國語大學統(tǒng)計數(shù)據,探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概況與影響元素,探究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做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

一、文獻回顧

近年來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為主題的相關研究成果豐富,經過梳理發(fā)現(xiàn)已有研究主要圍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價值、目前現(xiàn)狀與實踐成效等主題展開??傮w而言,目前已有研究圍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之概況、存在的難點與培育載體等開展了比較深入的分析,但主要偏向于思辨和定性研究,缺乏數(shù)據和計量模型的應用。因此,相關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的定性分析,同時需要開展實地調查與定量研究,以有效認識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xiàn)狀。本文運用實證研究把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和影響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指社會中的個體把核心價值觀在內心潤物無聲加以內化并融入到自身社會生活與實際行動之中。由于社會個體活動范圍、自身特性等差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需要對核心概念進行操作性分析,本研究在梳理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編寫調查問卷。

(二)研究樣本筆者于2019年5月~7月在西安外國語大學發(fā)放問卷,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概況調查,調查范圍涵蓋學校全部專業(yè)與年級,以9216位學生為對象開展調查,發(fā)放并收回有效問卷9216份。其中,從性別占比來看,男生在調查對象中所占比例為16.4%,女生所占比例為83.6%;從年級占比來看,大一年級學生在所調查對象中所占比例為34.0%,大二學生為31.8%,大三學生為26.9%,大四學生為7.3%;從民族比來看,漢族94.6%,少數(shù)民族5.4%;從政治面貌分布上看,共青團員84.9%,中共黨員(含預備)9.8%,群眾5.3%;從生源地分布上看,城鎮(zhèn)學生56.7%,農村學生43.3%。從家庭經濟狀況看,家庭條件非常優(yōu)越的占7.7%,比較優(yōu)越的占12.6%,家庭條件一般的占33.5%,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占20.3%,家庭條件非常困難的占7.2%。

三、數(shù)據分析

用SPSS20.0對樣本在95%置信區(qū)間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假設:性別、政治面貌、年級、城鄉(xiāng)情況、生源地和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熟記水準、理解水準與認同水準不存在差異。結果顯示(見表1—3),性別、政治面貌、年級、城鄉(xiāng)情況、生源地和家庭經濟狀況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熟記水準、理解水準和認同水準的影響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情況差異分析表1: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的差異性分析以性別視角分析,女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水準高于男生。以政治面貌視角分析,身份為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的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比身份為群眾的學生高。以年級視角分析,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隨著年級增高而降低。從城鄉(xiāng)背景的角度來看,鄉(xiāng)村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低于來自非鄉(xiāng)村的學生。從生源地角度來看,來自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存在一定差異,華東地區(qū)最高,均值為4.34,東北地區(qū)最低,均值為4.02。從家庭經濟情況的角度來看,不同經濟狀況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家庭條件非常優(yōu)越的學生熟記程度最高,均值為4.38,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學生熟記程度最低,均值為4.33。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程度差異分析表2: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程度的差異性分析以政治面貌視角分析,身份為中共黨員、共青團員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水準高于身份為群眾的學生。以年級視角分析,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水準表現(xiàn)出U型變化狀態(tài),即大一年級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程度相對而言較高,而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水準表現(xiàn)出一定水平的下降,到了大四年級學生又表現(xiàn)出一定的回升,呈現(xiàn)出“兩邊高,中部低”的特性。以城鄉(xiāng)背景視角分析,來自鄉(xiāng)村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水準低于來自非鄉(xiāng)村的學生。以生源地視角分析,生源地不同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水準上存在一定差異,華東最高均值為4.17,華中地區(qū)最低,均值為3.92。而不同性別、政治面貌、家庭經濟情況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程度方面差異不明顯。

(三)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程度差異分析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女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水準高于男生。以政治面貌視角分析,身份為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水準高于身份為群眾的學生。以年級視角分析,整體上來看學生對核心價值觀認同度隨著年級的升高表現(xiàn)出U型變化狀態(tài),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水準上,大一年級學生相對較高,而大二、大三年級學生的認同水準表現(xiàn)出一定趨勢的下滑,到了大四年級又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顯現(xiàn)出“兩頭高,中間低”的特性。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西安外國語大學9216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通過SPP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探究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現(xiàn)狀,探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中存在的困境,對如何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提出意見建議。

(一)重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數(shù)據分析顯示,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得分為4.36分,內涵理解得分為4.13分,認同程度得分為4.51分??梢姶髮W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和內涵理解得分處于良好等次,沒有達到優(yōu)秀等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呈現(xiàn)出總體表現(xiàn)較好、認同水準較高的特點,但存在內容熟記尚不牢固、內涵理解尚不深入、認同水準尚待提高等問題。因此需要重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持續(xù)強化核心價值觀培育力度。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與國家民族前途息息相關,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以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選擇。

(二)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建議通過數(shù)據實證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性別、政治面貌、年級、城鄉(xiāng)情況、生源地和家庭經濟狀況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差異。依據以上客觀存在,啟示我們要針對不同大學生采取相對應的路徑加強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如男女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差異,因此要根據不同性別的個性差異、認識方式等特點,采取適合性別角色的價值觀培育方式。針對大二和大三年級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理解程度和認同程度相對偏低的現(xiàn)象,學校要堅持做好全過程育人,加強對大二和大三年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一年級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為主,大二、大三年級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其社會實踐活動有機融合,而大四年級則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其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有機融合。針對來自農村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熟記程度、理解水準與認同水準相對較低的事實,則需要引導農村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當前城鄉(xiāng)差距的客觀事實。針對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學生對核心價值觀認同相對較低的現(xiàn)象,需進一步加強對貧困學生資助力度,幫助其更好地學習與生活??偠灾谏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需要從特點差異、層次不同的學生實際出發(fā),采取差異化的教育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

參考文獻:

[1]郭建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釋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盧曉中主編.高等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志明,陳虹,朱百里.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度調查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4).

[4]吳畏.普通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盛文明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