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景觀都市主義視野下建筑設計原則初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景觀都市主義視野下建筑設計原則初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景觀都市主義視野下建筑設計原則初探

一、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建筑設計原則

1.建筑與景觀一體化原則

景觀都市主義主張將景觀代替建筑作為城市媒介,建筑物的存在不僅是城市空間和肌理的構成要素,還應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注重水平操作,反對垂直化組織模式,注重延展性、關聯(lián)性和水平性;詹姆斯科納認為水平表面結構是景觀都市主義的關注對象,一方面對于地平面和場域的活動,表面的連續(xù)性會引起人們的興趣,比如屋頂和地面的一體化設計,能夠促成建筑與景觀的結合;另一方面,避免建筑設計的排他性,場地表面被構建成為城市的基礎設施,為城市未來埋下良性發(fā)展的種子。當今城市呈現(xiàn)破碎化基質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一種土地嵌合體般的“生態(tài)體系”,在該理論指導下的建筑設計能夠重新整合城市的狀態(tài)和秩序,以景觀水平化和基礎設施系統(tǒng)化代替建筑成為城市空間的組織媒介。

(1)體現(xiàn)地形學特征

建筑與景觀的一體化設計首先必定帶來對城市界面連續(xù)性的詮釋。景觀城市強調各個鑲嵌體在城市網格中呈相互關聯(lián)狀態(tài)。城市表面展現(xiàn)的某種水平性連續(xù),建筑和景觀的融合是基于城市的基底空間,即地形。因此,建筑與景觀的一體化設計首先體現(xiàn)的是地形學特征。地形學既包含地形形態(tài),也包括其所含的地理信息。這些信息通過編譯后應用在設計上,而設計結果多數(shù)情況體現(xiàn)的是設計過程,而非形態(tài)本身。在當斯維爾公園競賽中,F(xiàn)OA建筑事務所的方案以城市地形為切入點,很好地詮釋了如何在地形中抽取信息、模擬、稠化和生成的過程。他們通過分析噪聲、活動、風向、水流在場地中的關系,作為影響因子與原有地形進行疊加,并通過系統(tǒng)的相互加強關系增強地形學特征,從而生成順應不同功能、密度和活動強度的地形。

(2)體現(xiàn)流動性

地形自然表征具連續(xù)性和流動性,當建筑創(chuàng)造了人工化地形的基底空間以滿足建筑中的活動需求時,建筑空間的連續(xù)性和流動性就體現(xiàn)出來,使用者在建筑中的活動也被設計成為獨特的流動模式,空間形態(tài)結合即是反映了使用功能的流動性。在FOA事務所另一個作品橫濱國際客運港碼頭中,方案概念來源于客運港流線的“無折返”圖示,設計師將人流表達為一個允許多次往返而沒有終點的環(huán)狀結構路線圖,在一些交織節(jié)點上允許路線進行分叉重復,從而形成獨特的流動空間模式,將建筑與城市、景觀和使用者高度融合。

(3)基礎設施化

僅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設施空間消極而枯燥,并不能使城市空間更加高效利用。只有對城市基礎設施重新定位,讓建筑實現(xiàn)基礎設施化,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網絡重要組成部分才能在高效便利、生態(tài)保護和人性活動之間取得平衡。當進行建筑設計時,可利用原有基礎設施的消極空間,如高架橋下的空間;也可將基礎設施與建筑結合起來,如將公共停車設施與建筑空間相結合;還可轉變原有單一交通樞紐設施,如公共汽車站或者火車站,使之與其他建筑功能空間相互利用;建筑還能與城市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相聯(lián)系,使建筑成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西班牙建筑師索拉莫拉雷斯的作品比利時魯汶火車站,并沒有把火車站僅作為交通設施,而是把火車站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連接體,通過縱向交通組織,實現(xiàn)城市開放功能連續(xù)化,從而達到快速分流的目的。

2.植物種植一體化原則

(1)植物介入場地

景觀都市主義的核心是景觀代替建筑成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基本要素,植物也成為城市發(fā)展和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元素。將植物作為場地設計中的一環(huán),考慮植物與場地相互作用關系,能夠為建筑設計提供良好基底并架起場地建筑與城市融合的橋梁。西雅圖煤氣廠公園是最早將植物介入場地進行設計的案例。設計師理查德哈格與生態(tài)學家一道通過生態(tài)學手段把棕地變成生機盎然的城市公園。庫哈斯的當斯維爾公園“樹城”方案也采用植物先行介入場地的方法進行設計,由植物群落形成城市公園基底,利用不同植物群落形成相異尺度和功能的區(qū)域,通過植物生長和公園運營,滿足不同規(guī)模的活動需求,并通過植物的外向延伸與城市綠地系統(tǒng)相融合。

(2)植物景觀肌理化

將植物的種植模式作為場域肌理體現(xiàn)在規(guī)劃和設計中,是植物種植一體化的另一個方向。由Plasma工作室設計的西安世博園中心園區(qū)和主體建筑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基于場地中7m的高差,設計師提出“流動花園”的概念,通過人工地形的塑造,生成以濕地水景和植被為基礎的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場地形成的葉脈狀放射式植物景觀肌理,也為后期建筑設計提供了依據(jù)。

(3)植物種植多維化

隨著植物種植技術發(fā)展和生態(tài)觀念普及,植物與建筑一體化技術也取得較大進步。倫佐•皮亞諾的作品“布爾諾火山”商業(yè)中心由一個錐形的綠植屋頂所圍合,如同一個小山丘從地面生長出來,屋頂或墻面植被也和場地肌理融為一體。帕德里克•布朗克發(fā)明的垂直種植技術更豐富了植被與建筑的結合方式。巴黎卡地亞基金會入口的植物墻就是他與讓•努維爾的作品。

3.建筑中介空間設計一體化原則

中介空間雖尚無明確定義,但其核心概念是處于“兩者之間”的部分,可以是建筑與城市之間的空間或是建筑內部外部之間的灰空間,建筑與景觀之間的邊緣空間,或是公共與私密之間的模糊空間,這樣的空間既具有建筑性又具有城市性。結構主義大師范艾克認為中介空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景觀和建筑的邊界。景觀都市主義倡導建筑與城市結構融合,二者之間的中介空間形成對話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1)景觀介入

中介空間在城市中的意義在于對建筑封閉空間的釋放。它使建筑與景觀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景觀可以介入建筑空間,通過視線延伸及空間滲透,激活建筑邊緣空間。在景觀介入的影響下,這些區(qū)域往往成為建筑中最具活力的場所。建筑設計事務所MVRDV在漢諾威世博會荷蘭館實驗項目中形象詮釋了建筑空間對于城市的釋放和景觀空間的介入過程。作品就像一個“景觀三明治”結構,所有建筑樓層都對外敞開,負責垂直交通的樓梯圍繞著建筑外立面,并且每層都代表了不同的城市斷面。

(2)人性化場所

對于城市系統(tǒng)來說,所有的構筑物都應對城市空間有所貢獻,因此在中介空間設計中,體現(xiàn)對公共場所使用者的服務性極為重要,并應充分考慮舒適性、開放性和便捷性,使中介空間真正成為人性場所。

(3)室內外轉置

在基于該理論的建筑設計實踐中,景觀化建筑空間的連續(xù)性、模糊性都優(yōu)于傳統(tǒng)建筑個體,因此建筑室內外空間轉置同樣需重點考慮。轉置的前提在于空間的連續(xù)性,連續(xù)界面使室內外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建筑師遠藤秀平用一系列弧形構筑對連續(xù)空間進行詮釋。建筑通過連續(xù)的波形鋼板以轉折、彎曲和穿插的形式來“包裹”場所,所成空間無內外之分,景觀與建筑結合在一起。FOA建筑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巴薩羅那BBC大樓也采用類似方法將室內外空間融合在一起。其次,建筑物室內外空間存在拓撲關系,室內外空間的反轉也是轉置的方法之一。日本建筑師藤本壯介擺脫傳統(tǒng)設計順序,通過設計室外空間實現(xiàn)組織室內空間的意圖,其作品伊達兒童養(yǎng)護中心,利用標準模數(shù)方盒空間來組織建筑,通過建筑室內外圖底拓撲關系,由室外空間需求決定室內空間形式,亦或兩者相互協(xié)調,最終得到最佳空間效果。

二、結語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思想和理念為建筑設計提供設計原則,能夠使建筑設計擁有更大平臺和更寬廣視野。在處理建筑城市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從景觀作為載體的建筑設計思想出發(fā),運用新的操作方法,遵循基本的設計原則,可以為景觀化城市發(fā)展提供新型的建筑設計思路。

作者:李博勰 徐點點 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北京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