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新聞攝影中的價值取向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聞攝影中的價值取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新聞攝影中的價值取向探析

一、新聞價值的凸顯

從2000年到現在,攝影方面發(fā)生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數碼攝影的逐漸完善和手機介入攝影領域。數碼攝影的出現并完善使得攝影的技術門檻變得很低,手機介入攝影領域使得攝影的社會性極大增強,影像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攝影逐漸走向平民化。[1]然而,新聞攝影門檻的降低并不意味著新聞攝影的“濫化”,其自身所具備的新聞價值性依然是獨一無二。因為,作為一個獨立的與文字新聞并駕齊驅的新聞品類,新聞攝影就有著它的基本準則:首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黨報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應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本著對黨和人民的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始終把正確導向放在首位,如實、充分地反映人民心聲,使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更加強大,生命力更加頑強。其次,要堅持新聞的創(chuàng)新性。新聞攝影從業(yè)人員必須加強對作品內容創(chuàng)新的重視,除了要把好新聞攝影圖片質量關以外,還要及時捕捉新鮮素材,及時關注與民生相關的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如教育、醫(yī)療等,并對這些問題從國家改革或社會發(fā)展的層面解讀和分析。[2]第三,要堅持“人民性”原則。當前,宣傳思想展現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十分艱巨。在這其中,“聚民心”正是所謂的“人民性”。2014年5月23日,載有多名臺灣游客的廈門旅游客車行經華安沙坑口路段,掉入九龍江北溪,事故發(fā)生后,漳州市迅速組織救援。本人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拍攝的作品《情牽臺胞全力營救》,用鏡頭記錄下一幅幅救護人員正手把手、肩并肩踩著濕滑的江邊斜坡,奮力把溺水同胞抬上岸。作品滿溢“人民性”,強烈的現場氣氛,充分展現出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感人情景。

二、閱讀價值的彰顯

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作為地方黨媒的新聞報道必須承載這樣一個課題,那就是你的新聞作品有沒有人看,你的媒體能不能吸引讀者?而新聞攝影報道在這方面有著它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聞攝影直觀、形象,既說明事件,也傳播消息,更引發(fā)影響。這也就是新聞攝影報道的閱讀價值,要提高新聞攝影報道的閱讀價值,所拍攝的新聞作品就要有:能產生與讀者共鳴的吸引力和版面的視覺沖擊力。吸引力就是體現報道的內涵,挖掘體現讀者意愿的新聞,你所報道的內容與讀者息息相關,可讀性就強,能替百姓說話,就有吸引力。本人拍攝的新聞攝影作品《英雄淚》,講述了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載譽回到龍海市石碼鎮(zhèn)家中,面對癱瘓在家的85歲高齡老母親,想起自己不能侍候在母親身旁,這位戎馬倥傯的英雄不禁潸然淚下,愧疚之情溢于言表。望著愛子,老母親病態(tài)頓失,兩眼炯炯有神,人們在感受母子情深的同時,更體會到英雄背后隱藏著多少的艱辛和痛苦。而版面的視覺沖擊力不僅體現在新聞攝影作品本身精良上,在標題的制作和版面設計上也需要下工夫。一個主題突出的標題、簡潔明了的圖片說明和恰當的版位,能突出新聞攝影作品的特色與個性,就能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產生要看下去的欲望,使報紙的閱讀價值得到最大限度地體現。隨著兩岸交往的日益緊密,中國國民黨原秘書長林豐正首次回到漳浦縣石榴鎮(zhèn)攀龍村祖籍地祭祖。當他和夫人邁入林氏祖祠,緊緊握住村里一位老阿婆的手時,本人拍下了這感人的場景,加上編輯為作品做了《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樣的標題,給作品增加了親和力,作品一經發(fā)表,就深受讀者的喜愛,讓人感覺十分親切,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由此可見,要提高新聞攝影報道的閱讀價值,新聞攝影作品就必須提高能產生與讀者共鳴的吸引力和版面的視覺沖擊力。

三、美學價值的提升

攝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以光線、影調、線條和色調等構成自己的特色特征的藝術。一幅攝影作品缺少美的感覺,就不能到打動讀者的作用,也達不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所以說,對新聞攝影的美學價值的提升是我們當前孜孜以求的一個重要方面。任何視覺藝術要做到形式美,首先,新聞照片的構圖要美,構圖是前提是要害;其次,新聞照片的光影要美,我們提倡要通過醒目的和光影喚醒讀者的雙眼,從而打造視覺傳達的通道;第三,新聞照片的色調要美,色調屬于表現形式范疇,為拍攝的內容服務,這是構成新聞照片形式美的一個重要因素。綜上所述,“視覺傳播時代”黨報要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奪得先機,就必須提高新聞攝影作品的視覺效果。拍好圖片、用好圖片,不僅僅是報紙創(chuàng)新出彩、吸引讀者視線的手段,而且成為一家媒體“品牌+影響力”的展現,是解決讀者流失、創(chuàng)新乏力、后勁不足等問題的一大重要利器。

參考文獻:

[1]宋振軍,石藝利,鄭旭.中國攝影70年發(fā)展脈絡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2]曾永洪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創(chuàng)新研究[J].媒介融合,2019(6).

作者:林忠 單位:閩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