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

摘要:生物化學實驗是連接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樞紐和橋梁。根據新修訂的培養(yǎng)方案,更注重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對于生物化學的實驗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從課程模式、實驗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醫(yī)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綜合性實驗

生物化學是一門采用物理學、生物學以及化學等的原理和方法,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的學科,是醫(yī)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之一。生物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必需。通過實驗教學,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同時為今后其他醫(yī)學課程的學習以及科研的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和理論課相比較,實驗課更具直觀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實踐性,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但是長期以來,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通常會被認為是理論教學內容的驗證和補充,并未基于醫(yī)學專業(yè)認證背景下,根據我校新修訂的培養(yǎng)方案,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等。

1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生物化學實驗是以實踐操作以及生化技術為基礎的一門課程。課程所應用的實驗技術涵蓋了生物化學研究領域最常用,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實驗技術,比如分光光度技術、電泳技術、離心技術、層析技術,同時還包括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純化技術等。生化實驗教學內容就是圍繞著這些實驗技術設立的。以臨床醫(yī)學本科專業(yè)為例,生物化學實驗一共安排了36學時,其中驗證性實驗8個,16學時;綜合性實驗1個,8學時;設計性實驗1個,12學時。驗證性實驗所占的比例將近占到實驗總學時的50%。同時,由于課程安排的時間相對比較固定且片段化,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都不能一次課完成,需要兩到三次課才能實施完成,沒有形成整體性、連續(xù)性,大部分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只是簡單的按照步驟進行操作,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體,部分學生在接受基本理論知識后,簡單的、機械地按照實驗講義中的操作步驟進行,以期達到預期的實驗結果。整個過程中,部分學生只是熟練的“操作者”。這種“教與做”的模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批判性的思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很難被調動起來。實驗課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考勤、書寫實驗報告等方面作為依據,無法有效地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效果。再者,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案例無關聯,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實驗進行的臨床價值認識不夠,為此也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學習興趣和熱情不高。因此,從課程模式、實驗內容安排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已經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創(chuàng)新型、科研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生物化學實驗的改革勢在必行。

2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建議

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和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限制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也限制了學生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的方式而提高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空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被調動[3]。因此,根據學校新的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適應當前對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我們在保留原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優(yōu)點的前提下,將生物化學實驗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下面從課程模式、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對這兩年以來生物化學實驗所進行的改革進行研究和討論。

2.1課程模式的改革

根據不同醫(yī)學專業(yè)新的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對生物化學實驗的課程模式進行調整和整合,以適應不同專業(yè)的需求。臨床醫(yī)學本科專業(yè)將原有的生物化學實驗分為了兩門課程,分別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生物化學實驗部分和醫(yī)學機能學拓展性集中實踐生物化學部分。新的培養(yǎng)方案修訂后,增加了24學時,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綜合性實驗的內容和比例。醫(yī)學機能學拓展性集中實踐生物化學部分安排在教學周第17或者18周進行,學生集中完成。這樣的課程體系的安排,一方面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生物化學實驗常用的實驗技術和基本操作,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2.2實驗教學內容的調整和修訂

根據新的培養(yǎng)方案,將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同時也依據不同的專業(yè)的培養(yǎng)要求,適當增加和刪除了一些實驗內容,減少了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增加了綜合性實驗的內容。以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為例,將實驗教學內容分為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兩大模塊,建立了一門不僅突出學生醫(yī)學專業(yè)特點,逐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還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驗課程。實驗的內容選擇操作性強并且實用性也強的實驗項目,包括血清蛋白含量的測定、血清γ-球蛋白的分離與純化、堿性磷酸酶的提取、比活性和Km值的測定以及分子克隆技術的綜合性大實驗,涉及到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多種不同的實驗技術;涵蓋了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糖代謝和脂代謝、分子克隆等生物化學理論內容;同時也涵蓋到了前沿的分子生物學常用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貼近臨床和日常生活。在實驗項目中,開設了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清葡萄糖和案例分析。這個實驗項目的設定,一方面使學生掌握血糖測定的各種方法以及測定原理;另一方面,以糖尿病案例為基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學會自主設計相應的檢測項目,解釋設計依據、臨床意義以及可能出現的結果,并對患者的生活給予恰當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分析、總結以及查閱文獻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讓學生更近距離地接觸到科研,培養(yǎng)學生地科研思維,醫(yī)學檢驗本科專業(yè)開設的綜合設計性實驗課程,涵蓋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臨床檢驗、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等多門學科。可以說這門課程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部分是生物化學實驗的進一步延伸,具體的實驗內容是在教師科研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來,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學的常用技術,如基因組DNA的提取、PCR技術、瓊脂糖凝膠電泳,測序技術等等,實現了科研與教學之間的有機結合和互動,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培養(yǎng)學生們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并且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思維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實驗考核方式主要通過實驗報告的批閱,最終直接導致學生只重視實驗報告的撰寫,而忽視了其他的實驗環(huán)節(jié)。因此建立全面、科學的考核方式和標準有利于客觀評價實驗教學的效果,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4]。新的考核方式從操作環(huán)節(jié)、實驗報告、課堂提問以及實驗操作考核等多方面對學生實驗情況進行綜合、持續(xù)性、全面的量化評定,加強學生對實驗操作等環(huán)節(jié)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實驗教學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

新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大綱經過將近兩年的實施,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改變,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明顯較前幾屆的學生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也有較大的改觀,從以前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楝F在主動去探索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也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個別學生對生物化學實驗不夠重視,存在倦怠心理;實驗考核方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醫(yī)學機能學拓展性集中實踐生物化學部分安排在教學周的第17周或者第18周,學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期末復習上,所以從精力、時間和學習態(tài)度上,都不利于實驗的進行,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等等。面對存在諸多的問題,在今后的實驗教學中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調整,以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生物化學的實驗教學是連接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樞紐。在今后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為今后從事醫(yī)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宋瑤,薛昕,鄧鳳等.醫(yī)藥類院校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31(2):20-21.

[2]余文靜,邵軍,肖斌,等.基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醫(yī)學生”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文匯(下旬刊),2013(24):57,72.

[3]楊旭東,蔣曉剛,閆小飛,等.素質教育背景下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8,20(5):380-383.

[4]李欣,趙玉紅,周浩.等.基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3):161-164.

作者:宋桂芹 張效云 侯麗娟 常曉彤 董明綱 徐志偉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