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中生物學連續(xù)性探究實驗設計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生物學連續(xù)性探究實驗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中生物學連續(xù)性探究實驗設計分析

摘要:生物學實驗能否全面有效地發(fā)揮其功能,實驗的設計是關鍵。以種子、葉或塊莖為材料來設計連續(xù)性實驗,材料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操作簡便,能較好地貫徹科學探究的思想。

關鍵詞:探究實驗;連續(xù)性設計;科學探究;高中生物學

本文選擇幾種常見的農作物為實驗材料,進行連續(xù)性實驗設計,可有效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實驗過程中還能增加學生與農作物相關的知識,增進學生的認知和情感[1]。

1以小麥、玉米及大豆種子為材料的連續(xù)性實驗

可開展如下15個實驗:①種子形態(tài)結構的觀察將種子浸泡24h,觀察處于吸脹狀態(tài)的種子形態(tài),用刀從大豆種子的種脊位置把種皮割開,剝掉種皮,觀察子葉、胚芽、胚根及胚軸;用刀片沿著小麥和玉米種子的縱溝切為兩半,借助放大鏡或解剖鏡觀察,分辨果皮與種皮、胚和胚乳幾部分結構。②種子中蛋白質的檢測將浸泡好的大豆種子進行研磨,取2mL研磨液倒入試管中,加入1mL0.1g/mL的NaOH溶液,搖勻,再加4滴0.01g/mL的CuSO4溶液,搖勻。觀察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③種子發(fā)芽率的快速測定(TTC法)將吸脹狀態(tài)的小麥或玉米種子用刀片縱切,取一半放入大培養(yǎng)皿中,向培養(yǎng)皿中加0.5%TTC(氯化三苯四氮唑)溶液,放置在30℃恒溫箱中0.5—1h,種胚紅色的是活種子。④測定萌發(fā)種子呼吸強度檢測裝置可以參考有關教材插圖,取剛剛萌芽的小麥、玉米或大豆種子,用紗布包好,懸掛在廣口瓶塞的彎鉤上,相同時間小燒杯中玻璃管內水位上升的高度,可代表種子呼吸作用的強弱。⑤檢測萌發(fā)種子中淀粉酶取已萌發(fā)和吸脹狀態(tài)的小麥種子分別研磨,用研磨液的上清分別在玻璃皿內含淀粉的瓊脂平板上繪一字樣,置于25℃溫箱20—30min,用稀釋的I-KI溶液浸泡平板,觀察2個玻璃皿中字樣的位置上瓊脂被染成藍色的程度。⑥幼苗結構及其形成過程觀察將浸泡好的小麥、大豆和玉米種子種在蛭石中培養(yǎng)生長。在每天的同一時間觀察其萌發(fā)的狀態(tài)并記錄每種種子的生長情況。⑦根尖生長部位的探究實驗取6粒處于吸脹狀態(tài)的大豆種子,將種子固定在濾紙上,培養(yǎng)發(fā)芽。等幼根約2cm時,將2幼根在距根尖1cm處切斷;其余4根在距根尖2.5mm處向上每隔1mm劃線直到距根尖1cm處,將其中2根距根尖5mm處切斷。繼續(xù)培養(yǎng)2—3d,觀察幼根的生長情況,并測量根的長度及劃線之間的距離。⑧觀察植物種子的向性運動向光性運動:將小麥種子播種于濕沙中,培養(yǎng)到胚芽鞘1—2cm時,在幾株幼苗的胚芽鞘上套錫紙?zhí)?,將小苗置于開有一孔的光照箱中,使光線從孔射入,照在幼苗上。經過1—2d后,觀察小苗的胚芽鞘是否產生向光性彎曲;向水性運動:將大豆種子播種到玻璃培養(yǎng)缸濕沙中,貼近玻璃壁播種,在離種子一定距離處埋下一個底有破洞的試管,待種子發(fā)芽根部長出2—3cm時,就不再往培養(yǎng)缸內灑水,而往試管中加水,保證試管下方的土是濕潤的,注意幼苗根的生長方向。⑨生長素類似物對根芽生長的不同影響取剛萌發(fā)露白點的小麥幼苗,放置在盛有10ppm、10-1ppm、10-3ppm、10-5ppm的萘乙酸(生長素類似物)及蒸餾水的培養(yǎng)皿中濾紙片上,等3—5d后,測量種子根和芽的長度。⑩細胞分裂素類似物(6-BA)對幼苗生長的調節(jié)取高約3cm的小麥幼苗,在離幼苗頂端1.3cm切下,放置在盛有蒸餾水和20mg/L6-BA溶液的培養(yǎng)皿中的濾紙上,培養(yǎng)3d,觀察小麥幼苗的狀態(tài),測量小麥幼苗的長度。瑏瑡環(huán)境因子對植物吐水的影響在盆缽中種植小麥、玉米種子,幼苗長出后,用玻璃鐘罩罩住盆缽。植株的葉片開始吐水時,吸去水滴,再蓋上鐘罩,記錄水滴形成的時間;將盆缽放在盛有冰水的容器中,吸去水滴,再蓋上鐘罩,記錄水滴形成的時間。瑏瑢印跡法觀察表皮細胞和氣孔用指甲油涂抹小麥苗、玉米苗及大豆苗葉片,指甲油干燥后,掀起油膜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葉片表皮細胞、氣孔及保衛(wèi)細胞形態(tài)。瑏瑣幼苗光合作用速率的測定實驗裝置可參考有關教材插圖,將幼苗放入帶塞的大玻璃瓶中,在彎曲的玻璃管加有色液滴,在小燒杯中放NaHCO3溶液。裝置放在適宜的光強下,觀察有色液滴的移動。瑏瑤光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響將小麥苗、玉米苗及大豆苗放在暗處培養(yǎng)24h,用黑色遮光紙及各色玻璃紙小塊將一段幼苗的葉片上下都包裹住,在光下培養(yǎng)4—5h。剪下葉片,脫色后,碘液染色,觀察葉片的染色情況。瑏瑥幼苗莖橫切面顯微鏡觀察用刀片從中間縱向掰斷,并列對齊刀刃,用膠帶在外側粘貼2刀片,捏住刀片,在小麥苗、玉米苗及大豆苗莖的位置切下,將切片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這個辦法也可以觀察根和葉的橫切面。

2以菠菜和洋蔥為材料的連續(xù)性實驗

可開展如下12個實驗:①葉片細胞葉綠體和線粒體的觀察用鑷子撕下一塊菠菜葉片的下表皮,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找到葉綠體并觀察。如果觀察線粒體,則將表皮鋪在載玻片上,滴加健那綠B,蓋上蓋玻片,放置在顯微鏡下觀察。健那綠B用前要過濾,染色時間加長效果較好。②色素提取和分離及理化性質鑒定將菠菜葉片進行研磨,用紙層析法將研磨液中不同的色素分離;將研磨液放入1支玻璃試管中,用一束白光照射試管,在反射光的一側觀察熒光現(xiàn)象,在透射光位置放1個三棱鏡,可以探索色素對光的吸收情況[2]。還可以進行銅代反應和皂化反應等實驗。③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用打孔器在菠菜葉片取下小圓片,用注射器抽出圓形葉片內的空氣,再將葉片放到不同的環(huán)境下,可以探索到不同光照強度及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3]。④葉片氣孔密度和面積的測定用鑷子撕下1小塊菠菜葉片的上表皮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數(shù)視野中氣孔的數(shù)目,測量該物鏡的顯微視野的直徑,計算視野下的葉片面積,計算氣孔的平均數(shù)/視野面積,就是氣孔的分布密度。借助mm方格紙畫出氣孔圖,根據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求出氣孔的實際面積。⑤離子對氣孔開度的影響用鑷子撕取菠菜葉片表皮若干塊,放入裝有0.5%KNO3、0.5%NaNO3溶液及蒸餾水的培養(yǎng)皿中,置于25℃溫箱放5min,再光照30min,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表皮上氣孔的開度。⑥植物組織含水量的測定將菠菜葉片稱重,在烘箱中烘干葉片中的水分再稱重,計算葉片中蒸發(fā)掉的水分,除以葉片的鮮重,就得到含水量。如果將葉片在清水中浸泡到飽和狀態(tài)再稱重,烘干后再稱重,也可以得到相對的含水量。⑦細胞與細胞核大小關系用鑷子撕下洋蔥的內表皮,制成裝片。用醋酸洋紅染色2min,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核。取洋蔥不同層的鱗葉,按照上述的方法處理,觀察細胞的大小與細胞核大小之間的關系。⑧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撕取洋蔥鱗片的外表皮,葉肉面向上鋪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使表皮浸在0.3g/mL蔗糖溶液中,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是否發(fā)生質壁分離。如果配制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觀察能引起質壁分離最小濃度和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最大濃度,根據公式就能計算出組織的滲透勢。⑨DNA的粗提取將洋蔥鱗葉放在研缽中研磨,研缽中加洗滌劑稀釋液、食鹽和蒸餾水。研磨液過濾后,加入等量的無水乙醇,用玻璃棒輕輕地朝一個方向攪拌,白色的絮狀物就是DNA,可用甲基綠鑒定。⑩DNA和RNA在細胞內分布撕下洋蔥內表皮平鋪于載玻片上,在洋蔥表皮上滴加甲基綠-派洛寧(吡羅紅B),染色4—5min。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瑏瑡細胞骨架的染色與觀察撕下洋蔥的內表皮,浸泡在戊二醇中固定,然后在TritonX-100抽提液中浸泡15min,用考馬斯亮藍R-250染色,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瑏瑢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洋蔥泡在清水中誘導生根后,在分生組織分裂旺盛的時間段將根尖剪下,經過固定、解離和染色等步驟后,壓片觀察。可以觀察到細胞有絲分裂的各個時相。如生根后放在秋水仙素溶液中培養(yǎng),待根尖膨大后再剪下,經過上述處理后,可以觀察到加倍的染色體。

3以馬鈴薯為材料的連續(xù)性實驗

可開展如下6個實驗:①馬鈴薯的種植將馬鈴薯塊莖切塊,每個切塊至少含有1個芽眼,將切塊放在花盆中,蓋土,適量澆水,就可以觀察馬鈴薯的生長過程。收獲的塊莖還可用于以下的實驗。②馬鈴薯塊莖周皮的觀察用刀切取帶周皮的小塊,做徒手橫切片,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③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淀粉將馬鈴薯塊研磨,取2mL研磨液倒入試管中,滴加3滴碘液,觀察溶液顏色;也可徒手切取馬鈴薯切片,放在載玻片上,碘液染色,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④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測定將馬鈴薯塊研磨,取濾液倒入1支試管內,再向試管中加入2mL過氧化氫溶液;另1支試管不加研磨液,只加過氧化氫溶液作為對照。將點燃的衛(wèi)生香放入2支試管內液面的上方,觀察試管中的衛(wèi)生香燃燒情況。⑤塊莖的吸水和失水狀況用打孔器在馬鈴薯上打孔,取出3條馬鈴薯條。1條用保鮮膜包裹,1條放入清水,1條放入蔗糖溶液,打孔后的馬鈴薯也用保鮮膜包裹。12h后將3條馬鈴薯條放回之前的孔中,觀察馬鈴薯條是否發(fā)生了吸水或失水的現(xiàn)象。⑥馬鈴薯塊莖的莖尖培養(yǎng)在實體顯微鏡下制備帶有2個葉原基的生長點,將莖尖生長點放在MS培養(yǎng)基中濾紙橋的凹陷部位,將試管放到無菌培養(yǎng)室中培養(yǎng)。長出苗后移植到花盆中。

參考文獻

[1]張俊列.普通高中課程結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3):17-23.

[2]廖紅芳.“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改進與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9,44(2):50-51.

[3]王菁.“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實驗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8,43(8):63-64.

作者:孟安華 王秀莉 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