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探究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國、各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影響日益深刻。全球化的發(fā)展為世界各國在多方面的對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充分促進了各國在多方面事業(yè)發(fā)展上的借鑒與融合,但也引發(fā)了新的碰撞與沖突,尤其表現(xiàn)在文化方面。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各民族文化在保持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核心精神的基礎上不斷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在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固有的文化體系不斷與外來文化進行著碰撞,這不僅帶來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再生產(chǎn),同時也給非主流文化、亞文化、少民文化帶來了文化認同的危機。正如有學者指出,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著沖突和不對稱,文化認同的問題和危機就會出現(xiàn)。[1]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遞、表達我國音樂文化的主要載體,集中反映了我國的音樂文化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與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民族聲樂藝術也經(jīng)歷著文化認同的考驗。但藝術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對于藝術文化而言,這種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審美認同。

一、民族聲樂藝術與審美認同

(一)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

我國民族聲樂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立足廣義層面來講,民族聲樂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三大類,也包括現(xiàn)代民族唱法、新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2]而在狹義層面,民族聲樂則是指新時期的中國民族唱法,它是在演唱民歌和民族風格特色較強的歌曲作品時所采用的聲樂技巧,是民間民歌演唱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演唱方法更科學,更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3]以上兩種定義無論在廣義層面還是狹義層面都將民族聲樂定位于聲樂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但就民族聲樂藝術而言,它首先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次,民族聲樂藝術具有獨特性,它在內涵、表現(xiàn)形式、演唱方式、藝術風格等方面有異于其他音樂文化。第三,民族聲樂藝術具有文化的歷史積淀性。它是在音樂文化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人們的探索、改造最終積淀而成的能夠反映民族文化特色和核心價值觀念的藝術風格。

(二)審美認同的闡釋

認同一詞在哲學、心理學等學科中分別有不同的含義。在心理學中,認同一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一個人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tài)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jīng)由模仿、內化,使本人與他人或群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4]在社會心理學中,認同是指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怎樣互動而維系人格統(tǒng)一性和一貫性。[5]上述兩種定義都闡明了認同是個體在主觀上與群體或文化之間的趨同心理,當個體融入于一定的群體和文化之中時,認同最終便構成了群體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習慣、民族精神及審美心理等。審美是個人對美的價值判斷,是個體在一定歷史文化背景下在心理上對美的認識、感受、理解和建構。審美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結果,而是審美建構的過程,但審美認同同樣具有穩(wěn)定性、統(tǒng)一性和整合性。審美認同一旦形成,群體就會在一定文化中產(chǎn)生美的共識,對美的認識和判斷具有心理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但隨著文化和美學思想的不斷交流,審美認同感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審美認同感的強化與審美認同的危機并存,需要個體和群體不斷進行心理重構,最終實現(xiàn)文化間的整合,進而形成審美認同感的統(tǒng)一性。

二、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

(一)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認同的基礎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具體反映,更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有效載體。在幾千年的文化發(fā)展歷程中,民族聲樂藝術從無到有,從形式單一到種類多元,民族聲樂藝術取得了內涵的不斷深化和外延的不斷拓展,最終廣為人民大眾所喜愛、認同,成為具有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民族聲樂藝術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特征,為人們的審美認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先,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飽含了豐富、真摯的情感,并以“情感”為核心內涵來表達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大眾心理。其次,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以“美”為核心價值追求,追求“美”的創(chuàng)造和“美”的演繹。既追求清晰準確的歌唱語言之美,也追求節(jié)奏、旋律、和聲的音樂之美,還追求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演唱之美。[6]第三,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追求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自古以來為中華民族所倡導,也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服務大眾的價值取向。如果說在音樂還不發(fā)達的古代,音樂只能為少數(shù)人所享用,那么今天,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已將人民大眾作為欣賞的主體,聲樂的創(chuàng)作、演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都集中反映著人民大眾的情感和生活。從以“情感”為核心內涵到以“美”為價值追求,從和諧統(tǒng)一的精神境界到服務大眾的價值取向,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不斷完善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人們的審美認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認同的危機

全球化影響的日漸深入在給世界各國家、各民族文化交流帶來空間的同時,也給文化認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在文化多元林立的今天,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沖突不斷,基于“尊重”的文化對話不斷被強勢文化、主流文化的“侵略”、“殖民”意圖所取代,基于文化傳承和文化獨立的文化認同感亟待強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底蘊厚重、特色鮮明、結構穩(wěn)定的文化體系。在最近一個世紀以來,國外的聲樂藝術不斷被引入,對我國的民族聲樂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不乏可借鑒之處,但也在文化內涵、演繹方式、審美取向、價值觀念、大眾需求等方面對我國民族聲樂帶來了新的沖擊與挑戰(zhàn)。例如,美聲唱法的中國化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的繼承與發(fā)展、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創(chuàng)新、外國聲樂藝術實踐經(jīng)驗的借鑒與吸收等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焦點。這一方面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同時也給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帶來了新的危機與要求。因此,要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良好發(fā)展則需要在批判性的借鑒和吸取外來聲樂藝術合理經(jīng)驗的基礎上打造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音樂風格,形成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藝術品性,進而增強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感。在音樂風格上,要以民族的、本土的為主,科學、合理地借鑒外國聲樂藝術的演唱方法、發(fā)聲技巧和表現(xiàn)形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實踐樣態(tài),樹立我國的聲樂藝術規(guī)范;在藝術品性上,要以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為核心,保護并開發(fā)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聲樂藝術資源,加強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內涵的建設,并以內涵發(fā)展為主,抵制外國聲樂藝術的“文化攻擊”和“文化侵略”,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藝術文化和藝術品性。這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取得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在推動力,也是時代對其提出的要求。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認同的時代意義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淀了堅實的審美認同的基礎,也在全球化時代迎來了新的審美認同的危機,傳統(tǒng)民族聲樂藝術文化體系正面對著外來聲樂藝術的沖擊,也面臨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文化體系的鞏固發(fā)展與開拓創(chuàng)新。審美認同不僅是形成、鞏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文化的基礎,也是推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文化多元時代堅守文化特色、樹立文化地位、獲取文化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今天,我們正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穩(wěn)步前進,文化復興則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之舉。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珍貴的民族文化藝術,而每一種藝術都鮮明地彰顯著本民族的精神和審美情感。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一個民族生命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蓬勃生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所承載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jié),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目的是為文化的發(fā)展奠基,為文化的復興開辟新的道路。我們應該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確認識民族聲樂藝術審美認同的危機,并在文化交流與文化碰撞中充分抓住機遇,在傳承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同時,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文化,在打造經(jīng)濟強國的同時,也打造文化強國的形象。同時,還要在審美認同中推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因此,加強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認同是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的重要舉措,既是時代提出的要求,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作者:許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