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電影小花中的聲樂藝術(shù)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影小花中的聲樂藝術(shù)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電影小花中的聲樂藝術(shù)探析

一、一朵常開不敗的《小花》

電影小花》取材于長篇小說《桐柏英雄》,講述了趙永生和兩個妹妹在戰(zhàn)爭中重逢的故事。趙永生出生在窮苦人家,妹妹小花出生不久,母親因家貧將她賣給別人家了。正好紅軍從大別山撤退,趙永生父親將一個出生不久的紅軍女兒抱回家,也叫做小花。十幾年后,趙永生父母相繼去世,趙永生為躲壯丁參加了革命。在解放戰(zhàn)爭中,隊伍開進大別山,小花在革命隊伍里尋找哥哥,而受傷的趙永生遇到了一個救護他的女游擊隊員何翠姑,后來才發(fā)現(xiàn)何翠姑正是自己當年被賣出去的親妹妹。而小花在革命隊伍中也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影片雖然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元素,但卻有催人淚下的情感表達,影片最后,為救趙小花身負重傷的何翠姑,在即將離開人世時,見到了前來看她的哥哥趙永生,她帶著幸福滿足的笑容離開了人間。這是一部在革命大背景下表現(xiàn)親情的故事,后,這種表現(xiàn)親情的影片很少,因此一上映就受到觀眾歡迎。電影中的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和插曲《絨花》的詞作者為凱傳、劉國富、田農(nóng),由王酩作曲。歌曲隨著電影的上映頓時被廣為傳唱,演唱者李谷一因此名聲大噪,在中國樂壇奠定了自己的地位。這部電影榮獲1980年度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樂獎。在1983年由《歌曲》雜志舉辦的“我最喜愛的15首歌曲”評選活動中,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被觀眾投票選為其中之一。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小花》的故事情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一代人的模糊記憶,但其中的主題曲和插曲卻像一朵常開不敗的絢麗小花,一直在我國流傳,在李谷一之后,很多民歌演唱者都翻唱過這兩首歌曲,這兩首歌曲也成為民歌大賽上的“??汀薄?/p>

二、《小花》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的藝術(shù)特征

“妹妹找哥淚花流,不見哥哥心憂愁。望穿雙眼盼親人,花開花落幾春秋。當年抓丁哥出走,背井離鄉(xiāng)爭自由;如今山河得解放,盼哥回家報冤仇”,歌曲像一首優(yōu)美的敘事詩,通過婉轉(zhuǎn)起伏的旋律表達了趙小花尋找哥哥的急切心情。影片一開始,在長長的解放軍隊伍里,趙小花睜大眼睛,急切地打量著身邊行走的戰(zhàn)士。這時,主題曲響起,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觀眾通過歌詞就了解到趙小花的心情,也了解到趙永生參加革命的原因和動機。主題曲在影片中起的作用不僅僅是點綴,而是深化主題,推進劇情發(fā)展。這首歌曲的曲作者王酩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為多部80年代的電影創(chuàng)作過音樂,一些電影歌曲成為經(jīng)典之作,像《知音》《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這些電影的主題曲和《小花》的主題曲一樣至今仍在流傳。在《小花》中,王酩一反時期電影音樂“假大空”的現(xiàn)象,以時代的眼光來看待40年代的革命運動,用音樂來刻畫人物。在歌曲旋律上,王酩將民謠的變化運用其中,它既有江南滬劇音樂委婉含蓄,又有西部民歌中的豪放,還加上了新疆民歌,青?;▋旱囊魳吩?,運用了襯詞和拖腔藝術(shù)。第一句“妹妹找哥淚花流”,從高亢一下進入到低沉,其中的“找”后面用上了休止符,突出了找人的重點;第二句變成第一句的下四度自由模進,表現(xiàn)了小花找不到哥哥的焦急心理,纏綿的旋律聽上去仿佛是小花在低聲抽泣。歌曲第三四句也是采用自由模進手法,但壓縮了節(jié)奏,增加了抽泣模擬音和變化音,進一步揭示了小花焦急的心理變化。隨后的一連串“啊”,聲調(diào)運用了戲劇的表現(xiàn)手法,仿佛在詠嘆,又像在傾吐心中的怨氣。最后一句的旋律和第一句相同,從低沉又轉(zhuǎn)為高亢,似乎在表達小花不屈的念頭。第二段敘述的是哥哥出走的原因,也交代了這個家庭的不幸,父母早亡,唯一的哥哥為躲壯丁參加了游擊隊,一個小女孩在貧苦的歲月是如何捱過來的?所以觀眾能明白小花找哥哥的急切心情。這首歌曲除了以聲樂的形式在片頭出現(xiàn)之后,在影片中還以輕音樂的形式作為背景音樂多次出現(xiàn)。由于何翠姑長相酷似自己的母親,因此趙永生第一次看見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時背景音樂響起;小花和何翠姑在一起干活時也感到她和自己的媽媽相似,這時的背景音樂同樣是這首曲子。其婉轉(zhuǎn)的旋律一直貫穿影片,給人帶來親切之感。影片的結(jié)尾,何翠姑在臨時醫(yī)院奄奄一息,這時的她通過養(yǎng)父知道自己就是趙永生那個從小被賣給別人的妹妹。彌留之際,何翠姑猶在念叨“哥哥,哥哥”。這時,趙永生聞訊趕來,兩兄妹終于相認了。這時主題曲再度響起,歌詞是第三段“萬言千語掛心頭,妹愿隨哥腳印走;贏得天下春常在,迎來家鄉(xiāng)山河秀。”歌聲中,兄妹倆含淚相對,一起戰(zhàn)斗過的畫面一一浮現(xiàn),表現(xiàn)了何翠姑死而無憾的心情。最后,何翠姑含笑離開了人世,而已經(jīng)成為董紅果的趙小花身穿軍裝,和趙永生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歌曲表現(xiàn)了主人公積極向上的革命主義精神。這首主題曲不僅在作曲上利用了我國的民族特色,在作詞上也采用了民歌表現(xiàn)形式,將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韻腳運用到歌詞中,像“流、愁、秋”“走、由、仇”等,讀來朗朗上口,比較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在演唱方面,李谷一將西洋歌劇的演唱方式和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演唱方式相結(jié)合,采用輕聲、氣聲的唱法,使歌曲表達得纏綿、細膩,如泣如訴,同時休止與斷腔的應(yīng)用也使歌曲感情表達更加細膩豐富,這種斷斷續(xù)續(xù)的音樂表現(xiàn)方法,在當時充滿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之下,顯得像一縷春風、一絲春雨一樣沁人心脾,其效果比電影本身更大,也是至今仍具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三、《小花》插曲《絨花》的藝術(shù)魅力

電影《小花》除了主題曲外,還有一首插曲《絨花》同樣久負盛名。如果說《妹妹找哥淚花流》是一首委婉的敘事詩,那《絨花》就是一首委婉的贊美詩。插曲出現(xiàn)在影片趙永生負傷后,游擊隊長何翠姑和一個隊員用擔架抬著他爬山,因為山路太陡,走在前面的何翠姑怕扛在肩上趙永生會豎起來,于是就跪在地上,用膝蓋爬行,膝蓋磨破了,血跡印在山路上,宛如一朵朵盛開的絨花。這時響起了《絨花》:“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鐵骨綻花開,瀝瀝鮮血染紅它,啊!絨花,一路芬芳滿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華,花載親人上高山,頂天立地迎彩霞?!备枨橹未涔玫某鰣龆霈F(xiàn),這首歌曲將絨花擬人化處理,將它和何翠姑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刻畫出一位堅強勇敢的女戰(zhàn)士形象。本來抬著擔架上山就比較困難,但何翠姑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擔架上的傷員,為了使傷員更加舒服一些,她用肩頭拉著擔架,用膝蓋一步步向上攀登,她的褲子磨破了,膝蓋也破了,血肉印出的絨花布滿了上山的路途。歌曲用贊美的語氣渲染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人們在觀看電影的同時,受到深深的震撼,也對何翠姑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歌曲《絨花》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小花》取材于小說《桐柏英雄》,故事的背景就是河南的桐柏山區(qū),這里是淮河源頭,也是道教文化、盤古文化和蘇區(qū)文化的源地,老革命家劉少奇、李先念和彭雪楓都在此戰(zhàn)斗過。而絨花就是桐柏山區(qū)的主要樹種,它的樹形優(yōu)美,樹葉雅致,絨花開放具有晝開夜合的特點,也叫夜合歡。絨花樹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并且對有害氣體具有抵抗力。而何翠姑出生在貧苦的農(nóng)家,很早就被賣了,被革命者何向東贖出撫養(yǎng)大,最后成為一個勇敢的游擊隊長,最后為保護趙小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她的一生也和絨花樹一樣,具有耐寒耐旱的特點。歌曲在旋律方面采用的是中國五聲調(diào)式為框架的形式,利用G宮調(diào)式和G徵調(diào)式交替出現(xiàn)的方式,又融入淮河一帶的山歌音調(diào),營造出一唱三嘆的民族風格和韻味。歌曲前面是敘述部分,主要以級進為主,具有旋律自然流暢而平穩(wěn)的特點。從第15節(jié)開始,采用級進和跳進相結(jié)合的方法,是音樂層次逐步推高,從平穩(wěn)轉(zhuǎn)為感嘆式。歌詞也寫得簡樸,雖然不華麗,卻道出了絨花的特點,同時緊扣劇情,起到了對劇情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在演唱時,由于有疊詞、疊字以及旋律疊音的相互結(jié)合,加上李谷一的氣聲唱法的利用,具有緩慢悠揚的效果,給人蕩氣回腸之感。

四、電影《小花》的聲樂藝術(shù)地位

電影《小花》誕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我國剛剛結(jié)束十年內(nèi)亂,文化方面也剛剛開始從禁錮狀態(tài)復(fù)蘇。在時期,電影戲劇表現(xiàn)的都是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思想,連歌曲都充滿戰(zhàn)斗力的鏗鏘。但《小花》卻一反常態(tài),和軍事題材以表現(xiàn)英雄形象不同,通過趙永生和兩個妹妹的悲歡離合來表現(xiàn)革命對人的影響,這種充滿人情味的電影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新。而其中的主題曲和插曲也因為表現(xiàn)手法新穎而引起廣泛討論,當時,我國一些單位對此進行了批判,稱之為“流氓歌曲”,李谷一傳播的是30年代上海的靡靡之音。紐約《華僑日報》也認為:“女主角的這種姿態(tài)和李谷一的歌聲,聽說很迎合時下大陸一般年輕觀眾的口,如果放在一部文藝愛情片里,也許是合適的,但配上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題材,那就未免有些離譜?!钡?,通過觀眾投票選出主題曲為最受群眾歡迎的15首歌曲來看,這種看法都是片面的,群眾喜愛就說明歌曲具有生命力。如今三十年過去,這兩首歌曲還在廣為傳播,影響了幾代人,不能不說它是一個奇跡。

作者:張斌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