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校園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校園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校園文化客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在新形勢下,立德樹人、愛國主義、科教興學、實業(yè)強國等校園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越來越大,通過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環(huán)境,集聚思想政治教育的磁場效應,倡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力量,使校園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確保高校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較高道德品質的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校園文化;立德樹人;愛國主義;科教興學;實業(yè)

強國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紐帶。現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需發(fā)揮且善于發(fā)揮文化的深厚力量。然而,當今世界,思想文化的交鋒較量越來越嚴峻復雜,處在信息化浪潮和自媒體時代的青年學生,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趨活躍,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9年3月,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并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教育好、培養(yǎng)好,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的講話闡明了新形勢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鮮明導向。

一、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負著培養(yǎng)合格青年學生的重任,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較大進步,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境界、能力素質、業(yè)務技能都有了長足發(fā)展,但實效性低的矛盾仍未得到很好解決,致使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現有:一是認識不高,抱有“無所謂”思想。有的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擺位不正,看作可有可無的邊緣性工作,認為只要學分達標就完成了學業(yè),籌劃上涉及不多,落實上缺乏主動,總覺得語數外和理化生是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虛把式、軟指標、見效慢,落實好不好對學業(yè)影響不大。二是定位不準,還有“沒必要”觀念。有的高校習慣于把學生獲得文憑、順利畢業(yè)作為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靠嘴皮子說教,過于高大上,對今后工作生活實際意義不大,重不重視都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統(tǒng)籌謀劃站不到位、指導實踐說不上話、實際運用插不上手”的問題比較普遍。三是結合不緊,存有“難作為”的誤區(qū)。有的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夠一致,既不注重分析現實思想反映和實際矛盾,又不下功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機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學科融合度不夠,存在分工分家、爭時搶位、各自為戰(zhàn)現象。四是效果不實,仍有“假虛空”作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不夠、發(fā)力不足、效果不好的問題仍有所表現,沒有真正把立德樹人導向立起來,缺乏圍繞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工作的真招實策,落實責任不夠有力,監(jiān)督檢查不夠經常,獎懲杠桿作用發(fā)揮不好,謀教、抓教、研教的濃厚氛圍沒有形成。

二、校園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作用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但他們都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因此,校園文化客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一是產生引導力。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創(chuàng)造健康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打造起彼此尊重、公平平等的校園關系,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師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由此產生引導力,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自身辨別能力和綜合素質。二是增強塑造力。校園文化存在于高校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青年學生無時無刻處于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就會不自覺地受到感染,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增強自身塑造力,從而不斷健全人格魅力,促進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三是提升影響力。校園文化能夠充分調動青年學生參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進而了解其思想價值取向,分析學生的具體思維習慣,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贏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全面提升校園文化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四是生成約束力。校園文化實際上是伴隨院校發(fā)展歷程所產生的無形校規(guī)和制度,對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學生都有較強的約束和規(guī)范作用,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使校園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確保高校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較高道德品質的優(yōu)秀人才。

三、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形勢下,立德樹人、愛國主義、科教興學、實業(yè)強國等校園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越來越大,將成為當代青年學生教育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子。

(一)注重立德樹人文化,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環(huán)境。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體現出校園文化的內涵積淀,所謂“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所謂“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案腥诵恼撸群跚椤?,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離開了立德樹人的本真,就顯得蒼白無力。對此,必須樹立平等交流的觀念,轉變以往“我講你聽”的“單向灌輸式”思維定勢,放下身段與青年學生打成一片,充分尊重和考慮其現實需求,打消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距離感甚至抵觸感,增強教育的親和力。必須注重以德服人,靠真情去打動人、用誠心去引導人,教育工作者要以師長情、兄長愛關心青年學生的成長進步,維護其切身利益,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用情感上的平等交流和心靈上的無縫鏈接,拉近與青年學生之間的距離。必須把握青年學生特點,滿足求新求異的需求,搞好思想調查,找準問題癥結,做到把深奧的道理剖開、把關注的話題說開、把思想的困惑解開,多一點深入淺出的剖析、少一點簡單生硬的灌輸,多一點活潑生動的探討、少一點照本宣科的枯燥,多一點貼近實際的關懷、少一點高高在上的空泛,真正把教育人、培養(yǎng)人、塑造人和尊重人、理解人、體貼人統(tǒng)一起來,加強交流互動、引發(fā)共鳴、啟迪思想,讓青年學生有一種“味淡來加鹽、口渴來送水”的感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人心。

(二)注重愛國主義文化,集聚思想政治教育的磁場效應。愛國主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體現出校園文化的傳承主旨,眾所周知,高校作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青年的主陣地,需要集聚強大的磁場效應,發(fā)揮廣大師生共同力量。因此,必須拓寬教育渠道,將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延伸到高校工作、生活各方各面,延伸到操場、宿舍各場各所,根據教育要求和學生思想變化采取多種方式,積極開展“三五分鐘一堂課、三言兩語明一理”活動,讓青年學生走上講臺,即興演講,分享心得,啟發(fā)自覺。必須借助社會環(huán)境,利用我國深化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成就,多讓青年學生接觸社會,通過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游覽紅色文化景點、傾聽革命先輩故事等途徑,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架起高校、社會、家庭“三方共育”橋梁,激發(fā)青年學生愛國熱情。必須用好網絡媒體,注重開發(fā)智能終端APP,包括學習強國、智慧職教、藍墨云、愛課程、超星泛雅等平臺,整合網絡課程資源,即時國家層面最新政策要聞等專題內容,開展相適應的網上輔導、交流互動、文化娛樂等活動,擴大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搶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實現教育內容由深變淺、教育形式由虛變實、教育資源由滯變活,讓最新鮮、最有趣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進入青年學生視野。

(三)注重科教興學文化,倡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驅動??平膛d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體現出校園文化的時代特性,指的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用科學理論指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社會實踐,大力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因此,必須積極采取與時代節(jié)奏合拍、與青年學生興趣相投的教育方式,加入創(chuàng)新元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要建好隊伍,選優(yōu)配強師資力量,著力更新知識結構,充分發(fā)揮教育工作者在各自領域的主導作用,以新思想新觀點看待和解決新問題,以新知識新概念解答青年學生困惑,以新手段新形式增強教育效果,引導青年學生認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科教興學的必然性。要占領陣地,新興媒體所發(fā)揮的作用與日俱增,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空前激烈,加之青年學生成分正悄然發(fā)生改變,面對涌動著信息洪流的網絡世界,要有占位意識,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心骨”作用。要唱響旋律,運用“師生座談會”“問卷調查”等載體,耐心細致地為青年學生解疑釋惑,糾治心理偏差,緩解青年學生學習壓力,使其思想保持“常溫”,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按照“教育要主動、授課要生動、課堂要流動、師生要互動”要求,利用日常學習間隙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配合活動,進一步堅定青年學生理想信念,凝聚革新創(chuàng)新精神,展現青年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動力、活力和能力。

(四)注重實業(yè)強國文化,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力量。實業(yè)強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體現出校園文化的實踐要義,“實干才能興邦”,實業(yè)強國作為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學生也不例外。教學管理者要把實業(yè)強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標,克服急功近利或僅重視解決表面現實思想問題、只管學生在校而不管長遠的弊端,著眼青年學生成人成長成才的整體需求,關注其終身發(fā)展、內在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充分利用高校內在和社會資源,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系統(tǒng)深入進行實業(yè)強國、實干興邦教育,讓青年學生堅定目標,全面提升思想文化素養(yǎng),使其具有不斷開啟嶄新人生道路的真本事,在高校成為能學善學的好學生,走上社會也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干才。教育工作者既要在理想信念上高人一籌,又要在修身立德上走在前列,真正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中固本培元,從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尋求信仰支點、從強國夢想中獲取信念、從教育源頭上打牢政治本色,把實業(yè)強國文化層層傳導到每名青年學生,以率先垂范的行動詮釋真理、感染學生。青年學生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注重在集思廣益中析事明理、在切磋交流中尋找答案,堅持實業(yè)強國文化“問題大家擺、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講、答案大家找”的群眾性自我教育形式,大力開展互動式、啟發(fā)式、開放式學習模式,搭建起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觸及靈魂、打動人心、引發(fā)共鳴。

參考文獻:

[1]周建松.關于高等職業(yè)院校校園建設文化的思考[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5(13).

[2]郝思堯.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知識經濟,202(9).

[3]楊金輝.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5).

[4]單冬冬,孟凡爽.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現代交際,2019(22).

[5]李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87).

作者:林藝蕾 單位: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