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摘要]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的靈魂,還能展現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反映出一所學校的治學精神和文化氛圍,學校的綜合實力也能在校園文化中體現出來。學校要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建設校園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能促進師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文化內涵,是學校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要明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并在黨的政策指導下培養(yǎng)適應時展、堅定擁護黨的發(fā)展路線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高校

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進去,進行緊密聯系,有機結合,只有用中國特色主義社會理論為建設指導,以傳承社會主義文化為教育使命,堅定不移地遵循黨的領導組織和執(zhí)行相關教育方針,才能建設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之路的校園文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

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有了質的飛躍,特別是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校園文化的建設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長遠的發(fā)展道路中,難免會有走偏、走彎路的時候,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校園建設的健康發(fā)展。受當下浮躁社會風氣影響,很多高校為了經濟創(chuàng)收、搶奪生源、展示所謂“實力”而違背了辦學初衷,過度追求物質文化建設而忽略了對學校文化內涵底蘊的展示和學校精神層面的建設。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影響,來自社會和網絡中的功利主義的宣傳,讓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也產生了很大的偏差,大學學習不再是一種文化傳承、精神洗禮,而成為了一種充滿功利性的行為,教職人員不能專心地進行學術研究,學校成為了斂財之地,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僅僅是為了畢業(yè)后能找到好工作,不再是純粹為了追求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重物質而輕精神的校園文化恰好也反應出我國現在的普世價值觀,是我國社會的一個縮影,浮夸之風大行其道,我們的學生缺乏的不是分數,不是智慧,而是文化內涵,是務實精神,是社會責任感,是正確的價值觀念等內在素質,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應該先教會學生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充實精神世界。高校校園的制度文化建設一直為學校管理層所重視,但效果往往強差人意,究其原因管理者過于片面的強調了制度的控制性和約束功能,缺乏人文性和靈活性,有一些制度明顯已不符合時展和現代校園管理的要求,卻不及時更新完善;有一些制度明顯違背學生的情感意志,并不得人心,管理者卻還要強制執(zhí)行,引發(fā)學生的抵觸情緒。此類種種的制度已成為師生們的思想及精神的枷鎖,它是一種規(guī)則,一種被要求無條件服從的權威,而不是一種文化,制度文化建設更是無從談起。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就要注重文化氛圍的引導和滲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覺悟,進而認同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從強迫服從內化為“自我意識”,達成“自律”的效果,只有把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建設的層面,才有機會實現制度文化建設發(fā)展的可能性。隨著社會改革的進行,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大量國外的思潮通過互聯網被學生所接觸,其中一些對學生的思想進步有積極的借鑒作用,但也有一些不良的、具有煽動性、破壞性的思想滲透進校園,讓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充當了反動勢力的“試驗品”,動搖了政治信仰、顛覆了三觀,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文化氛圍,不利于學校的文化建設。做好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工作是學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進行網絡文化建設的時候要注意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進去,在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學校的治學理念、教育觀念、文化內涵、個性風格等。

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

在教育部、團中央頒布的有關加強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就已指出,要在校園內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其中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學校校園文化來實現,以此推進教育事業(yè)改革,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進行完善加強,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影響行為習慣、學習思維的形成,還關系到國家實施科教興國的治國戰(zhàn)略,關系到為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所以學校要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思考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脫離枯燥說教,讓師生更容易接受,思考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寓教于樂,使師生學到先進的思想文化知識。新形勢之下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做到位,摒棄形象工程那一套,求真務實,更要能深入人心,才能保證成效,保障高校持續(xù)健康發(fā)展。1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強調社會主義價值觀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管理者要認清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把握好政治導向:教育部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的發(fā)展方向,使高等學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以人為本是所有現代教育中的教育原則,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如此,在教育層面,要將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fā)展作為首要任務,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水平作為教育目標,從大局層面,學校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建設,用科學發(fā)展觀多方面、多渠道地組織開展學術道德建設;發(fā)揮師生的主體作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諧發(fā)展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教師與學校三方的良性互動。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增加思想政治內涵:精神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最高層次,做好精神文化的建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關鍵作用,學校應更多地組織學生了解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理念、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引發(fā)情感共鳴;另一方面,要加強學校校風、校紀的建設管理,營造積極向上的學校氛圍,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以學校校風為行為準則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約束自己。2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指導構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校規(guī)校紀: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制度文化不僅是校園文化發(fā)展的保障系統,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秩序意識,從學校制度中感知社會的規(guī)則。學校制度的建立不僅要合乎法律法規(guī),還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校園規(guī)章制度不該是僵化和專制的,更不應流于形式,學校管理者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彈性地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同時保證規(guī)則的規(guī)范性、組織性和秩序性,真正提高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和品德修養(yǎng)。校風校訓:縱觀每一所名校,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質、風格和精神面貌,并能影響到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比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精神文化是一種軟性的文化熏陶,不像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看得著摸得到,校風校訓反映了學校的追求,所蘊含的深邃哲理為學生指明了人生方向,使學生按照學校的治學精神指導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社團活動的開展:社團活動是最能有效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包括在校園中產生的教學、科研、學習、娛樂等文化活動,學生社團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滿足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還對學生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培養(yǎng)團隊凝聚力和合作意識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學校社團還能達到提高學生政治思想修養(yǎng)的目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價值觀點、理論學說不斷更新,沖擊著學生的思想,學校對學生的實踐教育也應與時俱新,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吸引學生提高政治修養(yǎng),這比說教式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比如組織各種學習小組、辯論賽、討論互動小組、青年志愿活動等學習了解黨的政策路線方針,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情感;學校帶頭,鼓勵社團更多地組織課內外文化活動,包括科技活動、中外文化交流等社會實踐,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加社會經驗,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組織藝術鑒賞活動,感受國家的變遷和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培養(yǎng)高雅情操和高尚品德;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干部的選拔,更多地參與到學校建設中。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的學生往往展現出更進步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不論是知識面、交際能力、適應能力、吃苦精神等都比“宅男宅女們”更勝一籌,更能適應新時代社會發(fā)展。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當下校園網絡文化呈現出多種特征,互聯網的全球性、交互性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到國內外不同的思想意識,其中好壞參差不齊,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學校要研究增強校園網絡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性,利用論壇、博客、校園網等載體進行學術交流,弘揚社會正能量,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持續(xù)的、緊跟時展潮流的過程,是永不“完工”的學校建設工程,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fā)思考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對學校長遠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坤.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培育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7).

[2]馬益平.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代模式[J].文教資料,2010(6).

[3]劉地松.“以人為本”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4]石宏偉,陳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作者:楊坤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