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金融危機原理范文

金融危機原理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金融危機原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金融危機原理

重建宏觀經濟學“金融支柱”分析

摘要: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引發(fā)了人們對經濟學的空前思考。從全世界范圍的角度來看,金融體系對宏觀經濟學的整體態(tài)勢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宏觀經濟學和金融理論只有在彼此重建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創(chuàng)新,才能為經濟市場的轉型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國際金融市場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本文主要研究重建宏觀經濟學的“金融支柱”。

關鍵詞:重建;宏觀經濟學;金融支柱

宏觀經濟學自從誕生以來,基本每十年都會產生一場關于宏觀經濟學發(fā)展路徑的理論革命。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是為這種理論革命提供了一次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平臺,同時也闡述了這樣一個事實,主流影響對金融危機的忽視以及因此陷入的理論困境,也不斷阻礙著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以及其實踐的有效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促進宏觀經濟學的重建具有現實意義。

1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述

宏觀經濟學起源于西方學者對經濟學的研究理論,也就是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總供給和總需求、國民經濟收入總量及總構成、人口與就業(yè)、貨幣與財政、經濟預算與經濟政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等一種宏觀的經濟學現象。同時,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是相對而言的,兩者存在的區(qū)別如下。首先是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一般較為狹窄,善于個體的經濟單位,如廠商和家庭等,這些細小的單位構成了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基礎。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整個經濟整體,研究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居民的需求總量等問題。其次是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所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分配和配置等基本問題,也就是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等問題,最大的目的是想要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而宏觀經濟學則是將資源的基本配置問題作為研究的前提,將社會和國家效益作為研究的主體,以此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再次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基本為個體分析法,以經濟總量中的單項數值為研究主體。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法,根據經濟發(fā)展的總體運行規(guī)律為基本研究對象,其中既包括個體的總量,也包括平均總量[1]。最后是基本假設不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充分信息和完全理性等,并認為調節(jié)資源配置效益的方法應該是那只“看不見的手”。而宏觀經濟學的市場機制是不夠完善和具體的,認為政府的調節(jié)能力有限,通過“看得見的手”才能有效糾正市場中的各種缺陷。

2國際金融危機前的主流宏觀經濟學

長期以來,社會上流行的主流宏觀經濟學都沒能將各類金融要素納入到有效的社會經濟學框架中,因此金融體系才沒有認識到宏觀經濟學對社會金融環(huán)境的影響因素。具體體現在,首先,排除宏觀經濟學和金融框架之間的關系,證明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但是在實際的市場運行中,如果宏觀經濟學能夠具備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就能夠完全主導市場,從而實現市場預期的經濟效益,維護經濟市場的良好秩序。這也是宏觀經濟學專家提出的最理想化的運行模式。當前,世界經濟市場中較為出名的就是阿羅—德布魯范式就是以經濟制衡理論為核心的宏觀經濟模式。它構建的金融市場是完美無缺的,甚至可以不用依賴任何金融部門就能獨立存在。但是這樣的理論法范式并不適合所有的現實社會,因此并不能建設一套真正有效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市場中也無法構成基礎的金融合作體系。其次,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市場已經顯示出了疲軟的態(tài)勢,表現出來的景象是通貨緊縮,大量的資金流向財務聚集處,居民的消費和投資能力被大大削弱,不斷加劇著經濟蕭條的程度,這些現象也是引發(fā)金融危機的直接矛盾。當這種現象出現之后,社會中大量的資金就會遵循流動偏好型的原理加速流動,因此金融因素在宏觀經濟學中的地位越來越不明顯。在這樣的時期,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就是相通的。最后,在20世紀60、70年代,宏觀經濟學理論與微觀經濟學理論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主要就是因為其遵循了早期的貨幣長期中性的理論基礎,該理論基礎科學明晰地描繪出了金融因素在宏觀經濟學中的地位和價值。但是在隨后的發(fā)展中,金融因素與宏觀經濟學逐漸相互脫節(jié),削弱了其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美國的次信貸危機爆發(fā)之后,貨幣的供應量在全球范圍內都呈現出了巨大的變化?;诖?,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蕭條愈加嚴重,甚至很多實體經濟都出現了衰退和難以自拔的情況。大都數專家和學者都將此歸類為宏觀經濟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再加上經濟道德危機在此時越演越烈,宏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也無法對該現象進行直接而具體的解釋[2]。因此,宏觀經濟學無論是主流經濟范式還是非主流經濟范式,它都是將經濟和金融融為一體進行考慮的理論基礎。因此在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大多數人就嚴重低估了金融因素在宏觀經濟學中的地位,使得宏觀經濟學理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無法發(fā)揮出自身真正的效能,不僅難以有效控制金融危機的影響,也不利于世界金融市場的轉型和發(fā)展。

點擊查看全文

高校金融職業(yè)道德和風險意識教育研究

一、文獻綜述

(一)國內關于企業(yè)信用危機的研究成果

國內目前鮮有對企業(yè)信用危機的專門研究,要么是對廣義信用危機的研究,要么在對其他相關問題研究時涉及到了一部分企業(yè)信用危機的內容,具體如下:陳明森(2005)認為企業(yè)信用缺失會造成信用嚴重的供不應求,導致信用危機爆發(fā),并提出加強企業(yè)的信用管理應該從授信和受信管理兩個方面來著手。衛(wèi)功琦(2009)提出商業(yè)銀行經理人的道德風險是金融危機的主要誘因,其主要表現在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商業(yè)銀行經理人有內在的擴大金融規(guī)模的沖動和為了避免個人利益不受損害、對風險進行掩蓋兩個方面。宋文昌和童士清(2009)以信貸擁擠為研究對象,提出銀行厭惡風險、偏好收益的風險收益觀往往會造成信貸擁擠,導致信貸供需不平衡、信貸資源無法合理配置。萬良勇(2010)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銀行短期信貸規(guī)模擴張和上市公司大股東對信貸資金過度需求的雙重道德風險導致了信貸資金配置效率低下的結論。[1]杜寬旗等(2013)以社會網絡分析原理為理論基礎,對長三角鋼貿信貸危機的根源進行探究,最后得出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落后、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以及商業(yè)銀行制度設計缺陷是導致長三角鋼貿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

(二)國內認為需要加強高校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風險意識教育的文獻

國內學者對于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風險意識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研究的僅有:蔡慶豐、朱默涵和尹皎(2009)認為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的重要原因,進而提出應加強我國高校金融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和風險意識教育。劉曉霞(2014)對金融專業(yè)教學中學生的風險意識培養(yǎng)進行研究,將良好的心理素質、職業(yè)道德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風險意識的主要策略之一。對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鄒宏秋(2007)認為金融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金融機構整體形象密切相關,因此財經類高職院校應加強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職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改革思路。方建珍(2009)將金融專業(yè)知識教育比作“有形的手”,而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是“無形的手”,兩者缺一不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梁琪(2009)分析了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學教育的影響,指出我國高校金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對職業(yè)操守教育重視不夠,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時應將職業(yè)道德教育和專業(yè)知識學習緊密結合。徐學鋒和馬欣(2010)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對金融行業(yè)以及金融專業(yè)學生的就業(yè)影響重大,并提出我國高校金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思路。連英祺(2011)認為金融從業(yè)人員職業(yè)道德缺失是引發(fā)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認為高校作為金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主力軍,應在專業(yè)課課程體系中安排相應的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內容。對于風險意識教育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覃翠玲(2010)將風險社會和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結合起來,提出在風險社會背景下,高校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認識、化解風險等方面來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教育,提高其風險防范能力。米文通(2010)以期貨教學中風險意識的培養(yǎng)為研究對象,首先論述了風險意識在實際期貨交易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別從期貨的理論授課環(huán)節(jié)、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學生風險意識的培養(yǎng)方法。崔德華(2011、2012、2013、2014)對大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滯后的原因、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的意義、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教育的途徑等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二、新型企業(yè)信用危機的含義和原因

廣義上的企業(yè)信用包括銀行、資本、商業(yè)以及產品信用,這里的企業(yè)信用是狹義的,單指銀行信用,即銀行向缺乏資金的企業(yè)提供信貸資金。因此企業(yè)信用危機就是企業(yè)無法按時償還銀行貸款,生產經營出現危機,這是企業(yè)信用危機的一般。然而我們欲揭示的是企業(yè)信用危機的特殊,即在經濟上行時,為了增加收益,銀行信貸資金膨脹、盲目授信,企業(yè)對資金需求無限大,“來者不拒”;而經濟下行時,為了規(guī)避風險,銀行信貸萎縮、突然抽貸,企業(yè)沒有提前做好財務規(guī)劃,往往通過互保借貸等更危險的方式吸納更多的資金,最后也難逃資金鏈斷裂的厄運,不得不關停或破產,并造成關聯企業(yè)紛紛倒閉,甚至拖累整個行業(yè)、產業(yè),從而由個體的信用危機擴散成行業(yè)、產業(yè)、地方乃至全國的金融危機。[4]不難看出,新型企業(yè)信用危機的爆發(fā)與蔓延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是信貸發(fā)放機構從業(yè)人員的逐利心態(tài)和風險擔當意識弱化;二是企業(yè)內金融從業(yè)人員的機會主義心態(tài)以及風險防范意識差。這里所指的金融從業(yè)人員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從業(yè)人員,也包括非金融機構特別是制造業(yè)企業(yè)中從事投融資業(yè)務的從業(yè)人員,如企業(yè)內與信貸發(fā)放機構打交道的人員。因此歸根結底,金融從業(yè)人員的道德風險和風險意識淡薄是新型企業(yè)信用危機的根本原因,而次貸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于金融從業(yè)人員職業(yè)道德缺失和金融風險管理漏洞,美國次貸危機和新型企業(yè)信用危機的爆發(fā)無不告誡人們應該對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進行反思和重視。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一般包括兩種方式:金融機構對從業(yè)人員的教育和高校對學生的教育。高校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塑造期,更是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的關鍵時期,完全寄希望于金融機構的教育是不明智的,所以著重研究和探索高校金融職業(yè)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點擊查看全文

金融會計風險及防范對策

一、當前我國金融會計存在的問題

金融會計是我國會計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按照會計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金融機構的經營治理活動進行準確、完整、連續(xù)、綜合的核算和監(jiān)督,并對金融機構財務信息進行衡量、加工和傳送的專業(yè)會計。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經營治理和其它經濟活動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決策。金融會計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愈發(fā)展,會計愈重要。金融會計的重要性,要求其對金融機構經營治理活動的核算、監(jiān)督及其所反映的財務信息必須絕對準確,符合客觀實際。但是,金融會計也面臨著復雜的外圍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所帶來的各種風險。所謂風險,可以根據人們的不同理解有多種多樣。風險是對特定情況下未來結果的客觀疑慮;風險是損失出現的機會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們接受的風險定義是“損失發(fā)生的不確定性”。因此,所謂金融會計風險,就是金融機構在經營治理過程中,由于會計核算錯誤或會計信息提供失誤而導致的決策失誤,以及因為主客觀條件惡化或其他情況,使金融機構的資金、財產、信譽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警示是深刻的、長遠的。我國也是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資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我國也存在大量的外債,我國銀行業(yè)受國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時權責發(fā)生制的執(zhí)行也使得我國銀行業(yè)在收入的確認上違背了會計謹慎性原則,助長了泡沫經濟。尤其重要的是,我國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的呆、壞賬是我國金融危機產生的最大隱患。從金融會計的角度,我國銀行業(yè)欠缺一個象西方那樣“信息提供正確及時、問題反映客觀公正、自我調節(jié)靈活機動、對策處理果斷有效”的成熟會計核算監(jiān)管機制,這是我國金融會計風險產生的根源所在。融會計具有核算和經營管理兩項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負責財務管理、損益計算和經濟核算;另一方面通過反映情況、提供信息、分析預測來實現計劃管理、資金管理,對整個銀行業(yè)務經營進行控制和調節(jié)。因此在分析會計風險時,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強化金融會計職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會計風險類型和我國金融業(yè)會計風險的現狀、原因及控制時,在會計職能的發(fā)揮上作出界定。

二、完善金融會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加強和改善金融會計的信息揭示與披露系統(tǒng)。離開了來自銀行內部和外部及時、可靠、完整的會計信息,金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就無從談起。為此,對來自銀行外部借款單位的會計信息應就其真實性、全面性和相關性提出相應要求。首先,考慮到目前我國企業(yè)虛假會計報表滿天飛、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現實情況,銀行在接受貸款申請時,應強制要求其報送經由注冊會計師審計驗證后的會計報表,并要求出具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其次,銀行在接受企業(yè)貸款申請時,應要求所有的貸款企業(yè)必須提供現金流量表,并應將原先著重對企業(yè)利潤指標和靜態(tài)財務比率的考核,轉變?yōu)閷ΜF金流量指標以及與現金流量表有關的財務比率的考核上來。

(二)改進呆賬預備金計提方法,提高計提比例,擴大計提范圍,簡化核銷審批手續(xù)。可以考慮采用能夠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計提呆賬預備金,即將現行呆賬預備金的計提方法改為每月按實際發(fā)生的貸款總額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額計提“一般呆賬預備金”;對出現的問題貸款,應立即按其發(fā)生呆賬可能性的大小,依據預先確定的計提比例再計提“非凡呆賬預備金”。當這兩項呆賬預備金累積到一定的數額,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問題貸款可能發(fā)生的呆賬損失風險以后,可不再計提呆賬預備金。

(三)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嚴格按照會計規(guī)章制度,合理確定會計人員崗位和崗位職責,制定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和規(guī)范性的崗位操作規(guī)程,確保會計安全,無事故和案件發(fā)生。加強對會計崗位人員的工作授權。如辦理銀行匯票的授權、信用卡限額的授權、資金劃撥的授權等,使可能的貪污犯罪現象得到有效的遏制。完整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體系至少應包括管理層次、操作層次兩個方面。管理層次會計控制制度建設,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以金融企業(yè)自身業(yè)務情況為出發(fā)點,從改進經營方式的角度對會計內控制度提出要求,對會計風險進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四)建立會計內部監(jiān)督體系。構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檢查的會計監(jiān)督程序。事前防范,即不斷規(guī)范業(yè)務操作流程,結合案例分析,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參加業(yè)務學習和崗位培訓,切實提高會計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事中控制,即以會計核算系統(tǒng)為依托,對會計前臺及會計后臺處理的重要會計事項進行實時監(jiān)控。事后檢查,即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檢查模式,采取現場檢查與非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對各項經濟業(yè)務的真實性、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風險部位的檢查監(jiān)督。

點擊查看全文

金融會計課改思考

一、會計改革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1980年代期間,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金融市場開始興起。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資本市場經歷了一個國際金融交易巨幅增長的時代。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動了跨國公司全球化的投資活動和融資交易,促進了資本在全球范圍內低成本的流動,推動了金融系統(tǒng)的全球自由化(RajanandZingales,2003)。1998年5月7日,DaimlerBenz①和Chrysler②達成了合并協議,交易金額680億美元,以股票交換(share-for-shareexchange)完成了公司合并(每股Chrysler的股票換取0.6325新股票,新股票簡稱:DCX),合并后的新公司為DaimlerChrysler。1998年11月17日,DaimlerChrysler的股票(DCX)作為全球注冊的股票(globalregisteredshare,GRS)同時在全球21個證券市場發(fā)起交易(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DaimlerChrysler(DCX)是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股票,這種全球注冊的股票方便了權益資本的全球交易和跨國公司的全球融資,同時要求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和會計披露制度以及更高效率和更具透明度的全球資本市場(Kamlyi,2003)。

1997至1998年間,亞洲爆發(fā)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這場由國際資本沖擊所導致的金融貨幣危機給亞洲新興經濟體帶來了巨大的震蕩,也暴露出了亞洲金融體系的制度缺陷和亞洲公司治理結構的弊端。金融體系透明度的不足和公司治理機制的缺陷促使對高質量金融服務和會計披露制度的強烈需求。另外,“多米諾”式的金融恐慌令亞洲經濟陷入了難以擺脫的信用困境之中(RajanandZingales,1998),并產生了會計呈報行為的棘輪效應(ratchetef-fect)。棘輪效應會產生錯亂的會計信號,干擾會計信息的篩選機制,并生成錯誤的市場定價機制。這種錯誤的市場定價機制不僅不會懲罰虛假呈報會計業(yè)績的公司,反而會懲罰如實呈報會計業(yè)績的公司,從而降低了企業(yè)真實披露會計信息的動力,進一步加劇了金融體系的不透明程度。為了克服會計披露行為的棘輪效應,亞洲各國紛紛發(fā)起了由政府主導的會計改革,致力于建立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改革進程能夠施放出強有力的制度信號,并從根本上扭轉和清除棘輪效應及其所生產的信息錯配機制。2008年WallStreet巨頭LehmanBros的突發(fā)性破產以及由此所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再次警醒世人關注金融監(jiān)管體系的失靈和會計信息質量的缺陷,促使各國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不斷完善金融管制機制和會計披露制度。LehmanBros的破產暴露出了兩個缺陷:一是錯誤的投融資決策。公司大量投資于低信用級別的債券(sub-primemortgage),產生了巨大的投資風險;并過度運用財務杠桿融資,極大地增加了財務風險;二是會計報告對資產貶值的風險估計和風險披露嚴重不足。

2007年上半年,FannieMae和FreddieMac的冒險行為已經導致了次貸危機的暴發(fā)。但是LehmanBros并沒有在2007年度財務報告和2008年度的季度財務報告中有效及時地對持有的金融資產減值風險進行充分的估計和反映,違背了穩(wěn)健主義的會計慣例。LehmanBros破產的一個主要根源是公司治理機制的失靈。由于缺乏董事會和股東的監(jiān)督和制約,公司管理層才可能采取較為激進的投資決策和融資政策,并將公司拖入泥沼。也由于董事會和股東的監(jiān)督不足,公司管理層才可能夸大經營收益,并隱瞞或錯誤呈報資產的減值風險。LehmanBros的破產帶來啟示兩點啟示:①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性;完善的治理結構有助于提高經營效率,避免激進的投融資政策,強化風險管理機制。②會計信息質量(尤其是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優(yōu)化和提升有助于緩解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的金融改革和會計改革也同樣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zhàn)。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經濟將更加迅速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化和國際化必將促使中國的金融改革和會計改革踏上了不可逆轉的國際化道路(曲曉輝、陳瑜,2003)。

二、金融會計教育改革

顯然,全球性的金融改革和會計改革明確了金融會計教育的全球化方向,為金融會計教育提供豐富而富有成效的內容。由于金融改革和會計改革的國際化潮流,金融會計教育面向全球化已是一個必然的、不可逆的歷史趨勢。為了順應金融改革和會計改革的全球化趨勢,我們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積極推進各項金融會計教育的改革。

1.加強金融理論和金融實務的課程教學。金融理論和金融實務是金融會計教育的基礎,扎實的金融理論和熟練的金融實務是高質量金融會計教育的根本保障。面對不斷發(fā)展的金融理論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金融工具,全面而深入的金融理論和金融實務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的金融和會計知識結構,提高學生適應變化中的金融環(huán)境的職業(yè)素質,有利于加強學生對金融理論和會計實務的理解和認識,并進一步強化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金融會計職業(yè)能力。審視我國的金融會計教育現狀,基本上仍然拘泥于“金融制度+會計制度+解釋”的法規(guī)導向式教學模式,這與當前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會計改革環(huán)境極不相稱?;谶@樣的事實,金融會計教學應以金融學科體系為導向,充分發(fā)揮金融理論和金融實務研究和教育在金融會計教育改革中的導向作用。因此,為了提高金融會計教學水平,應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的最新發(fā)展,尤其是金融市場和金融工程的全球動態(tài)。在會計教育中,應著眼于對金融理論和金融實務的講解和分析,同時結合中外會計準則,讓學生知悉和掌握金融會計的完整體系及其應用技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具體金融會計問題的能力。為了強化學生的金融理論和金融實務,在金融會計的課程設置上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建議增設一定量的金融學科(包括“風險管理”方面的知識體系)的課程,如,《金融學》、《投資學和資產評估》、《金融工程和風險管理》、《期權、期貨和衍生證券》、《貨幣、銀行和資本市場經濟學》、《資本市場:機構和工具》和《公司金融》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理論和金融實務,這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金融會計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

點擊查看全文

深度學習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提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金融市場數據愈加復雜化的特性,深度學習模型更為適合金融市場上數據規(guī)模大、高維度以及流數據特性的數據特征,其應用不但在金融風險管理領域中的預測分析方法進行了提升,而且促使實證研究范式從線性向非線性轉變、從關注參數顯著性向關注模型結構和動態(tài)特征轉變,同時能夠更好地捕捉尾部風險,在實證領域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相關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成長與完善。但深度學習的應用也面臨著程序錯誤、主觀判斷誤差、金融監(jiān)管不足等方面的挑戰(zhàn)。為此,在金融風險管理領域中需要合理運用深度學習模型。

關鍵詞:深度學習;金融風險管理;卷積神經網絡;深度置信網絡;堆棧自編碼網絡

一、引言

金融市場上的主體都面臨著收益和損失的不確定性,金融產品和工具的多樣化趨勢,都體現著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全球市場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發(fā)生了數次規(guī)模巨大的金融危機事件,例如影響全球股市的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事件、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各家公司也都面臨著各種風險。無處不在的風險日益成為懸在金融市場主體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與此同時,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迅速,數據信息的多樣性以及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給具有大數據特征的金融風險管理分析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人工智能開始逐步應用于金融風險管理領域,引導著行業(yè)的變革。而在演進的發(fā)展過程中,深度學習是解決人工智能應用能夠發(fā)展的關鍵。金融市場是一個嘈雜的、具有非參數特點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對金融數據進行分析與預測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但是,傳統(tǒng)的計量方程模型或者是帶有參數的模型已經不具備對復雜、高維度、帶有噪音的金融市場數據序列進行分析建模的能力,而且傳統(tǒng)的人工神經網絡方法也無法準確分析建模如此復雜序列的數據,同時傳統(tǒng)的機器學習的方法又十分依賴建模者的主觀設計,很容易導致模型風險。這些方法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著過擬合、收斂慢等問題。而深度學習方法為金融數據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近年來,深度學習被廣泛應用到人工智能任務中(如AlphaGo),并在圖像處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文本處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因此,隨著金融數據復雜程度的提高,帶來了對其分析需求的提升,因而深度學習的應用已經成為了金融風險管理領域的研究前沿,也必將在金融風險管理領域產生顛覆性的變革。

二、深度學習在金融風險管理領域主要應用研究

深度學習是通過人工神經網絡發(fā)展而衍生的,包含復雜多層次的學習結構,其建立是基于模仿人類大腦的學習機制。深度學習模型通過對每一數據特征的學習,繼而將新的特征輸入到下一層中,在這個過程中新的特征是通過對學習到的數據特征進行特定的特征變換得到的,提升了模型的預測效果。堆棧自動編碼器和深度置信網絡模型是由自動編碼器和受限玻爾茲曼機串聯而組成的(Najafabadietal.,2015),在針對大量數據時,這類結構具備對其進行無監(jiān)督學習(HintonandSalakhutdinov,2006);在運用深度置信網絡時,其算法主要包括馬爾科夫鏈蒙特卡羅算法、Gibbs采樣算法、受限玻爾茲曼機評估算法、重構誤差、退火式重要性抽樣等。卷積神經網絡最早被用于圖像識別領域,使其技術上在特征提取技術方面邁了一大步,應用原理為通過應用卷積核于局部特征提取得到新的模糊圖像。在深度學習模型中,存在傳統(tǒng)反向傳播算法和梯度下降法計算成本較高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更好地應用深度學習模型,解決這些問題,Hintonetal.(2006)提出了貪心逐層算法,大大地減少了訓練學習過程所需的時間。Raikoetal.(2012)發(fā)展了一種非線性變換方法,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算法的速度,從而有利于尋找泛化性更好的分類器。Collobert(2011)發(fā)展了一種快速并且可以擴展的判別算法,使其用于自然語言解析,僅僅使用很少的基本文本特征便能得到性能,并且與現有的性能相差不大,而且大大提高了速度。學習率自適應方法如自適應梯度方法(Duchietal.,2011),可以提升深度結構中訓練的收斂性并且除去超參數中存在的學習率參數;LeRouxetal.(2008,2011)提出了在學習場景中能提升訓練過程速度的算法。這一系列算法改進,極大地改善了模型的預測效果,為深度學習在金融領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一)深度卷積神經網絡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點擊查看全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