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克隆技術的利與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yī)生放棄一個困難患者,很容易也很簡單。反而,如果給這些患者施以種類繁多的高費用有創(chuàng)治療,往往徒勞無功,甚至還會被誤認為是欺騙患者的錢財。然而對于具體的患者來說,醫(yī)生放棄了努力,就等于他全部希望破滅了。讓一個年輕氣盛的男人輕言放棄是難以接受的,努力一下的想法并不過分。進退兩難之間如何權衡利與弊,患者和醫(yī)生都值得深思。
我個人的建議是,對于那些堅決不放棄且心態(tài)良好的患者,在進行充分的溝通之后,還是可以給予一定的治療措施,并以簡單、安全、經濟、無創(chuàng)(微創(chuàng))且適可而止為原則,而藥物是首選。應采用那些治療和改善功能切實有效的藥物,并且盡量回避效果不確切且費用較高的藥物。
這種醫(yī)療決策的選擇是依據如下5個考慮:
1. 期待奇跡發(fā)生
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由于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仍然有非梗阻性無癥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后,內可以出現。而現代的助孕技術僅僅需要一個活就足夠了,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和無限想象。所以,盡管發(fā)生奇跡很難,但任何時候都不能斷言患者沒有了治療機會。即使是生育極其困難的患者,希望也不是都為零。
2. 為后續(xù)治療奠定基礎
實際上,給患者進行基礎藥物治療還并不完全是出于“撞大運”的考慮。藥物治療可以改善內環(huán)境,會對后續(xù)治療有所幫助。取精可能是目前這類患者的最后選擇。而醫(yī)學顯微技術的進步,例如顯微取精和顯微冷凍,也確實給這類患者提供了一定獲取及進行試管嬰兒的機會。即使是以往認為沒有任何機會的克氏癥(染色體核型為47,XXY)患者,熟練的顯微操作者也可在一半左右患者的中獲得。理論上講,藥物治療后對內外環(huán)境的改善,應該有助于提高直接取精的成功率。
3. 讓周圍的人看到自己的努力
生育后代畢竟是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尤其是對于青年夫婦來說更是如此。因為男人的不生育,一旦輕言放棄,很難讓周圍的人,尤其是妻子接受和理解。接受一段時間的安全、經濟、有效的藥物治療,證明給周圍的人看, 尤其是讓妻子感受到丈夫在努力,這很重要,甚至在一些家庭中這種努力已經成為維系夫妻情感和繼續(xù)生活下去的重要需求。
4. 給自己一個寬裕的時間做出理性選擇
任何重大問題往往都讓人難以決斷,尤其面對家庭的生育問題時。應該給予這些夫婦充裕的時間來考慮,包括孩子的意義和人生的意義,不應該因生育問題而將全部生活弄得一塌糊涂。許多患者想明白了,轉而采用供精人工授精或領養(yǎng)子女,甚至放棄生育后代的要求,過著平穩(wěn)而愉快的生活。即使是那些仍然執(zhí)意追求生育自己后代的夫婦,也一定會通過冷靜思考而做好了應對艱難處境和接受最壞結果的身心準備。
關鍵詞生物倫理學轉基因技術基因檢測人體器官移植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志碼B
據中國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2017年高考,山西某地首次對艾滋病感染者設立了單獨的高考考場,這是對艾滋病感染者的特殊關懷還是歧視?這個舉措引起了網絡上關于倫理學的討論。倫理學的討論實際上早已存在。例如克隆羊“多莉”僅僅活了7歲,克隆人到底可不可行?對轉基因農作物應該采取“無罪推定”還是“有罪推定”?利用生物芯片進行基因檢測非常迅速,能否導致歧視“基因缺陷”者?生命科學的迅猛發(fā)展讓許多過去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同時許許多多的新事物、新概念也不斷的沖擊著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引出了許許多多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法學的一系列難題。
1生物倫理學的概念與功能
20世紀后期,生物倫理學作為一個生物學、醫(yī)學、倫理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相互交叉的學科誕生了,“生物倫理學”一詞由B.P.波特于1969年提出,由“生物學”(生命科學)和“埃托斯”(行為、品德)兩詞組合而成,通常定義為面對生物學和遺傳學突飛猛進造成的種種情況,用以“指導人類行動”的全部行為法則。人們希望能以嶄新的倫理道德觀念去解決因生物高新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難題,在倫理道德、科學技術和立法三個方面作出正確反應。歐洲制定了《生物倫理公約》(現名《在生物學和醫(yī)學應用領域保護人權和人的尊嚴協(xié)定:人權與生物醫(yī)學協(xié)定》)其初衷是在生物學和醫(yī)學領域保護人的尊嚴、基本權力和自由。生物倫理學研究對生物科學的研究方向有重要決定作用。
2中學生物教學需要生物倫理教育
新的生物課程標準要求更多地反映生命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如HIV、器官移植、基因工程都在必修內容中涉及?;蛟\斷、基因治療、轉基因技術等等都已經滲透到高中選修內容中,學生對這些知識了解不多,且已有認知未必符合現代的生物倫理學的普遍看法。
我國部分初中生物新教材已經開始滲透生物倫理學觀點,如北師大“新世紀”(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中的生命倫理教育。高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角度理性客觀分析新技術帶來的利弊。避免學生片面看待新進展,同時拓展學生視野,避免學生唯教材傾向。
3生物倫理學在中學生物教學的滲透
3.1基因工程
有關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引發(fā)了諸多爭議,主要體現在環(huán)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兩個方面。關于環(huán)境安全性,如轉基因作物本身可能變成野生種類或者侵入新的生態(tài)區(qū)域演變成環(huán)境雜草;某些基因如抗除草劑基因通過花粉傳播或者近緣種雜交產生超級雜草;可能對非目標生物造成危害,影響生物多樣性等。關于食品安全性,如有毒物質的產生和過敏蛋白的產生;營養(yǎng)成分的改變等。轉基因作物的贊同者則認為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克服。如加強各個階段、多環(huán)節(jié)評估審核安全性,在有風險時及時阻止其研究或商業(yè)生產;轉基因作物本身生命力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頑強,花粉遠距離傳播或和當地植物雜交非常困難。
現有的例子也部分說明人類有能力控制可能存在的風險。如美國內布達拉斯加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將巴西堅果中富含甲硫氨酸的蛋白質基因轉移到大豆細胞,結果發(fā)現這種轉基因大豆對人皮膚有刺激作用,于是就不再試種這種轉基因大豆。1999年,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發(fā)現,轉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花粉可使黑麥金斑蝶的幼蟲死亡,但是科學家認為該實驗并不嚴謹,因為蝶也屬于鱗翅目昆蟲,也在殺蟲范圍內。
在嚴格的監(jiān)管體系下,轉基因食物本無需擔心風險?,F在我國在保護消費者法規(guī)中規(guī)定了消費者對消費產品有知情權,要求轉基因產品必須加以標注。但由于科普和宣傳機構的宣傳不到位,公眾談“轉基因”色變,對轉基因食物擔憂最明顯的是大豆油是否由轉基因大豆制成,是否有轉基因成分。如圣女果、小西紅柿、彩椒、小南瓜等市面上不常見到的蔬菜、水果也被一些人誤認為是轉基因而受到排斥。轉基因技術來給公眾帶來的恐慌其實也是生命倫理和生態(tài)倫理方面的擔憂,轉基因生物實質上對物種基因庫造成了干預或者改造,是對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關系的沖擊。要綜合考慮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與發(fā)展經濟,既要尊重自然界的穩(wěn)定和有序,也要考慮到人類的整體利益。例如,富含維生素A的“黃金大米”對解決貧困地區(qū)兒童維生素A缺乏具有重要意義。
3.2克隆人與克隆人胚胎
中學生對克隆動物很感興趣,高中人教版教材在必修一、選修三中提到了克隆的概念和克隆羊“多莉”,提到“鯉鯽移核魚”,經常有學生由此談到克隆人。從技術和原理上看,克隆動物能做成的,克隆人應該也能做到的。那么教師怎樣正確引導學生對待克隆人呢?教師需要提高認識,清楚克隆人、克隆人胚胎中的倫理之爭。2000年之后,不斷有組織宣布克隆人即將出生或者已經出生,但是都沒有下文??梢哉J為克隆人的出生還需要一定時間,但一些階段性成果已經獲得。2001年11月,美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宣布他們已經成功克隆出了人類胚胎。
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觀點認為:“無論以什么方式企圖阻止科學進步都是一種可怕的錯誤”。人的倫理道德觀念是逐漸形成的并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克隆人的出現順應了社會的發(fā)展。克隆人技術將使器官移植中供體來源不足的問題得到解決。而反對克隆人研究的觀點則認為克隆人會扭曲了人類倫理,將改變現有的人倫關系,并將在克隆人生活作為人的權利保障、法律民事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人類基因組的保持等方面提出了挑戰(zhàn)??茖W家確實對克隆技術的著床率低、流產率高、畸形率高、某些克隆動物出現的染色體端??s短并容易夭折等異常提出了疑問。
在國外相關部門決策中,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曾經下令:禁止生物科學研究機構用公共撥款研制克隆人,要求國會通過立法禁止克隆人。德國、英國、WHO、歐盟等已經通過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如澳大利亞立法規(guī)定克隆人的研究者將可能判處15年徒刑。中國政府則表示:對生殖性克隆人不贊成、不支持、不允許。宗教團體如天主教也態(tài)度鮮明的反對克隆人研究。
但是絕大多數國家都明確表示支持治療性克隆研究。希望胚胎干細胞能治愈某些無法治療的疾病或者替代患者損壞的組織。2005年2月18日,聯合國大會法律委員會通過一項政治宣言《聯合國關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國禁止有違人類尊嚴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但是對該宣言,中國投了反對票。中科院研究員張鐘寧表示,我國明確反對用胚胎克隆一個完整的人,而支持胚胎研究并從胚胎中提取干細胞用以治療多種疾病。
3.3人類基因組計劃與基因檢測、基因治療
在吉林省現行生物教材中只介紹了基因治療和基因檢測的簡單而抽象的原理。教師在給學生介紹了教材上相關知識后,有必要對人類基因組、基因治療、基因檢測的應用和前景進行簡要介紹。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是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達爾貝科1986年提出的。是繼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之后的第三大科學計劃。研究的目的就是基因治療。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將大大促進從根本上了解各種遺傳病、癌癥、心血管病以及神經病和精神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診斷和防治途徑。如果能設法導入正常的基因并使之發(fā)揮作用就可以從根本上治愈病人。借助人類基因組計劃,可以預測、監(jiān)控疾病。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有基因專利等倫理爭論。基因檢測和基因治療在倫理上也引發(fā)了很多爭議?;驒z測會使個人自由權和隱私權受到侵害,并有可能被保險公司、政府組織、工作單位利用,歧視“基因不良分子”“先天存在基因缺陷者”。美國已經有些公司利用個人咨詢決定是否雇傭就業(yè)申請者。在市場需求下,也許將來會出現專門盜竊或出售個人基因資訊的行為??茖W家相信基因治療的思路是正確的,將從遺傳上根本解決某些疾病。教材上只是展望了基因治療的技術發(fā)展。但是基因治療現在還沒有完全成功的案例。也有著倫理學的爭論。例如,基因治療是否使致病基因繼續(xù)在人群中保存,是否影響了人種的進化;基因治療是否會導致出現某些異?,F象;使用的運載體是否安全等問題。甚至會不會有通過基因治療來提高智商或改造人種?因此,1985年美國就制定了有關基因治療的國家準則,確定了安全值指標,并確定了相關規(guī)定。
3.4人體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教材中多處提到了器官移植。用正常的器官置換喪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術即人體器官移植,如心臟、腎臟、甚至大腦移植等。人體器官移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醫(yī)學高科技的象征。器官移植不僅延長了患者的生命,也是他們新生命活動的開始。
人體器官移植也存在倫理上的沖突。符合要求的器官只能來源于腦死亡者如車禍腦死亡、植物人等。腦死亡后短時間內心臟、腎臟、肝臟、胰臟等器官功能維持正常。世界上一些國家對腦死亡概念立了法極大地促進了器官移植的開展。中國腦死亡的概念尚沒有被公眾所接受,更沒有腦死亡法規(guī),供體器官幾乎全部來源于尸體,是中國器官移植手術發(fā)展緩慢和難以大規(guī)模開展的主要原因。中國人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真正愿意死后捐獻自己器官的人很少(擔心自己向未死亡時器官被摘去、捐獻器官時遺體被切碎、看病時醫(yī)生不積極治療、捐獻的器官被人用錢買走等)。一些醫(yī)院在沒有法律依據及征得病人或其家屬的同意下取走腦死亡者的器官,傷害了活著的人的感情。某些落后國家出現了窮人出賣腎臟等供富人移植的現象。這些人與人之間器官的買賣引發(fā)了倫理學上進一步的思考。
3.5艾滋病
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國報告現因艾滋病死亡188152例,現存活HIV感染者353003例,AIDS病人248669例。艾滋病從被發(fā)現到被人們熟知不到40年時間,從最初的由“愛”滋生,到現在普遍了解其病因為“HIV”感染導致的免疫缺陷病。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從必修一第一節(jié)內容提及HIV和AIDS到必修三關于艾滋病患病機理的分析多處涉及。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教師既要讓學生了解產生和傳播機理,更要讓學生“以醫(yī)學人道主義寬恕和諒解HIV/AIDS人群過去的行為和錯誤”,以倫理學中的“道德寬容”正確對待HIV的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尊重相關人群的基本權利,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3.6其他生物倫理學熱點
生物倫理學在課堂的教學中如果能有所體現,能夠促進學生思考生物學研究對人類帶來的利與弊,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生命與自然、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積極的人文氣質和科學素質,并主動宣傳正確面對生物學新技術。這也符合培育當前的教育改革——從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發(fā)展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理念。
作者:孟安華
參考文獻:
[1] 諾埃勒·勒努瓦.生物倫理學:憲制與人權[J].第歐根尼,1997,(1):97-116.
[2] 蔡超.安徽省高中學生生物倫理現狀調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2):145-147.
[3] 梅曼彤.略談植物生物技術的現狀和發(fā)展[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3,34(3):281-286.
關鍵詞:課題研究 多媒體網絡 課程資源庫 高中英語教學
一、什么是校園課程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庫,其核心內容及功能包括并達到如下要求:保證教師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備課、資料查詢、參與教師培訓等工作,保證教師能夠通過網絡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式、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活動。資源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規(guī)范性;資源內容具有權威性、實用性;資源更新及時、形式豐富、容量大。資源庫中設置學科素材、教參中心、課件資源、試題庫、教學拓展、教學論文、信息技術等欄目。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信息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理念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對學生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理念為校園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網絡輔助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一門課程所提供的知識點,而且還拓寬了原有的知識面。
2.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理論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倡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體驗、實踐、探究和合作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充分開發(fā)課程資源庫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有效方法。這一理論要求教師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教師要為學生服務,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以人為本,以導為核心,牢牢掌握啟發(fā)、點撥、調控的主動權。這一理論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學生是否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的全體性、過程的合作性、資源方法理念策略的開放性、知識習得的實踐性、學習成果的獨創(chuàng)性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這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是建構網絡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依據。
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英語教學仍然以傳統(tǒng)的面對面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網絡資源,以達到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它在如下兩個方面對教學活動起輔助作用:(1)提供一個支持師生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活動的有效環(huán)境,包括備課、授課、復習、答疑、討論、完成和提交作業(yè)、批改作業(yè)等。(2)為課程提供一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支持師生通過網絡共享有關的課程資料,包括課程大綱、教材、講稿、課件、模擬考題、參考資料等。
三、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其中利用現代的計算機以及在其支持下的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計算機,尤其是現代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tǒng),不僅以其聲畫并茂、形象直觀吸引著學習者,而且它所能達到的師生交流、及時反饋功能也吸引了廣大的教師。具體來說,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系統(tǒng)突出多媒體和網絡兩項功能:多媒體教學通過視聽結合、聲像并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視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并使外語教學突破了教學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使人們原本不能在此時此地聽到看到的知識信息不僅聽到了,看到了,而且信息傳遞的范圍廣了,速度更快了,地域更遠了,人的各種感官都得到延伸,教學視野不斷擴展,教學時間相對縮短。又由于是網絡,它可以完成其他教學輔助設備所無法完成的強化教學管理、保證師生交流的任務。
四、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媒體與網絡在聽力教學活動中
聽力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著很大的比重,而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局限于老師說,學生聽;磁帶讀,學生聽。學生所動用的感官只有耳朵和手。枯燥的教學形式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而在多媒體與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這項教學就要生動得多。例如:我把一學期的課文及單詞的錄音整理為mp3放在校園網與班級電腦上,學生可以自行下載,每天早讀,值日學生可以打開電腦,播放給同學聽與跟讀。利用《空中英語教室》進行聽力訓練。因為它配有相應的圖像材料有助于學生對聽力內容的理解,對人物對話語言所適宜的環(huán)
境有更深的了解,從而達到準確運用的目的。定期為學生播放原版電影或有聲讀物,如:titanic,gone with the wind,fair lady,brave heart等,培養(yǎng)學生語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聽力水平。網絡同時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遠程聽力訓練及更為有趣的活動形式。另外,我還向學生推薦了兩個非常有用的英語學習網站: listeningexpress.com,從中學生可以收聽voa special english, bbc world news等英語節(jié)目; 4english.cn,從中學生可以收聽收看非常有趣的英語節(jié)目,如:經典電影片段、電影配音、新聞聽力等等。
2.媒體與網絡在閱讀教學活動中
利用網絡收集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文字、聲響及圖像材料。僅僅是教材中的那么一點閱讀材料是遠遠不能達到高考所要求的閱讀水平的需要的。結合教材主題、增加富有時代氣息的真實性材料進行教學來豐富和拓展英語教學內容,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如在學習澳大利亞一單元時,我們可以隨著攝像機的鏡頭,跟隨英語導游,游歷廣袤的澳洲,觀賞澳洲特有的動物;在學習處理廢物一單元時,我們在教室里便可看到英語解說的回收利用廢紙和易拉罐生產過程的影片和利用風能的科幻影片。學習cloning一文時,可以利用flash,把晦澀難懂的克隆技術變的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尤其是文科的同學。
3.媒體與網絡在寫作教學活動中
現實生活中學生使用英語的環(huán)境有限,網絡中的師生交流與互動為學生提供充分使用英語的環(huán)境。在學習選修8第2單元cloning時,本單元的作文任務為表達正反觀點的作文,我進行拓展協(xié)作訓練,將“手機的利與弊?”這一話題在我班的qq群里,讓學生發(fā)表看法,互動性很強。經過一定時間的探討之后,學生將自己的看法以習作的形式利用e-mail發(fā)給老師,老師閱讀后將學生習作中的一些好的,漂亮的句子與不夠到位或表達錯誤的句子分別摘錄出來,再在屏幕上點評,從而在互動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這比單靠一根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傳統(tǒng)教學省時,但高效多了。
五、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的結果
1.課程資源庫的網絡資源豐富了英語教學內容
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輸入材料,校園網對網絡報刊、雜志和論壇進行分類和整理,通過鏈接和引用等多種形式將學生帶入適合自己需要的泛讀天地。
2.實現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利用資源庫網絡教學資源,教師不再是主要的知識源,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知識的探索者。在教學形式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獨霸講臺,壟斷黑板”模式,寓教于樂,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去展示、去開發(fā),打破課堂教學封閉性、單調性。
3.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正如應用語言學家s.p.corde所指出的,“我們實際上不能給學生教會一門語言,我們只能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于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闭n程資源庫輔助教學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控制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模式。課余時間學生可以點擊校園課程資源庫的網絡,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查詢所需的課件資源、試題庫等獲取信息,自主學習。
當然,要真正使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廣泛地運用于英語教學的課堂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也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如:怎樣提高教學密度,合理安排課四十分鐘時間;如何使多感官的學習更好地符合認識規(guī)律,加速學習進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等;如何使資源庫為人所有,而不是使用者被資源庫的內容所牽制,未經篩選拿來就用等等,這些都是新的課題,需要廣大英語教師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解決。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2.張明敏.網絡多媒體技術與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