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漢水安康紀錄片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啟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水安康紀錄片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漢水安康紀錄片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啟示

摘要:《漢水安康紀錄片從地理位置和人文內(nèi)涵展示了安康的旅游資源優(yōu)勢,使其成為了安康旅游文化的精致名片。2017年3月,該片入選全國優(yōu)秀紀錄片?!稘h水安康》紀錄片對打造安康旅游文化品牌有如下啟示:第一,利用秦嶺的知名度和巴山的特殊地位,打造安康區(qū)位新亮點;第二,依托漢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諧安康”文化品牌;第三,依據(jù)移民特征,構建安康南北飲食文化薈萃地;第四,恢復巴山鹽道原貌,著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鹽道”品牌申報。

關鍵詞:《漢水安康》紀錄片;安康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啟示

一、《漢水安康》紀錄片是安康旅游文化的精致名片

安康市位于亞熱帶與溫帶的分界處,是中國植物的南北過渡帶,形成了南北兼有的常綠和落葉混交林。安康不僅是中國動植物的基因庫,還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移民區(qū),構成了中國方言聚集的語系庫,既是中國民間習俗的感受地,也是中國飲食風味的交匯地。古老漢江航道流經(jīng)的東西“經(jīng)濟走廊”以及秦巴山間的南北商道(秦楚古道、子午道、巴山鹽道、民間茶馬古道)等,架起了中國古代“高速公路”網(wǎng)和“商品交換”的集市村莊[1]。2015年3月,《漢水安康》紀錄片正式進入開拍階段。2015年9月21日,開機的第一個鏡頭從拍攝鎮(zhèn)坪飛渡峽景區(qū)城墻巖采摘巖耳開始,歷時18個月行程6萬公里,采訪了近70位人物[2]。整個片子創(chuàng)意新穎,取材廣泛,人物典型,故事有趣;制作精美,畫面多彩,特色鮮明,亮點突出,使《漢水安康》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安康宣傳片”,是安康市和各縣區(qū)的一張精致名片。南北分界過渡帶的地理位置使安康成為全國的“中心”;南北兼容的民俗使安康城成為宜居城市;秦嶺深處的朱鹮使寧陜成為森林樂園;池河中的“鎏金蠶”使石泉成為金蠶之鄉(xiāng);鳳堰古梯田使?jié)h陰成為小吃城之都;擂鼓臺的道教第一人使紫陽成為“茶鄉(xiāng)歌鄉(xiāng)”;神仙豆腐使嵐皋成為神秘巴文化的感受地;九曲漢江使旬陽成為神奇的太極城;河街的商鋪使白河成為秦頭楚尾的邊城;壩河風光使平利成為“美麗鄉(xiāng)村”;巖耳養(yǎng)生餐使鎮(zhèn)坪成為“長壽之鄉(xiāng)”。2016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央電視臺10套“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首次連續(xù)播出三集大型人文紀錄片《漢水安康》(中文版),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2017年3月,2016年度第四批全國優(yōu)秀紀錄片評選結果揭曉,全國共有44部紀錄片入選,《漢水安康》名列其中,并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作為優(yōu)秀國產(chǎn)紀錄片向全國推薦播映[3]。2017年4月6日,安康市政府《安康市旅游產(chǎn)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在第六章“旅游市場營銷規(guī)劃”中提出:借助《漢水安康》播出,進一步挖掘整理安康文化旅游資源特色,借勢營銷宣傳[4]。

二、《漢水安康》紀錄片對打造安康旅游文化品牌的啟示

《漢水安康》以全新的視角,將安康推向全國乃至世界,這是宣傳安康難得的機遇。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大力宣傳安康、推介安康,并以此片為藍本,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利用安康的區(qū)域資源優(yōu)勢,彌補和充實安康旅游文化品牌的核心要素,打造安康旅游文化的亮點,提升安康旅游的核心競爭力。

(一)利用秦嶺的知名度和巴山的特殊地位,打造安康區(qū)位新亮點

安康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秦嶺和巴山是宣傳安康的重要名山。春秋戰(zhàn)國時,秦嶺因是秦國領地內(nèi)的最高山脈而得名,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之南的半熱帶雨林性氣候形成了青山綠水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之美譽。秦嶺冷杉、紅豆杉、三葉草為秦嶺珍稀植物,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被稱為“秦嶺四寶”[5]。春秋時,古巴國巴氏族人將活動地的山峰稱為“巴山”。大巴山是中國植物的南北過渡帶,形成南北兼有的落葉和常綠混交林,被稱為“中國動植物的基因庫”,其中有銀杏、紅豆杉、珙桐、獨葉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一度認為已滅絕的崖柏在這里被發(fā)現(xiàn);在動物方面,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豹、云豹、林麝、金雕等[5]。因此,秦嶺、巴山是打造安康區(qū)位新亮點的重要資源,可從以下四方面設計安康的區(qū)位優(yōu)勢:第一,將安康打造成陜西的“江南”山水之城。歷史上,人類文明依河流而興,同時又沿著河流而擴散。漢江連接起安康5座城市:石泉縣城、紫陽縣城、安康城、旬陽縣城、白河縣城;漢江支流又接通安康另5座城市:寧陜縣城(長安河)、漢陰縣城(月河)、嵐皋縣城(嵐河)、平利縣城(壩河)、鎮(zhèn)坪縣城(南江河),安康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之城,每一座縣城就是一個碼頭,不同的碼頭,就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了解掌握各個縣城的河流歷史,就能理清各個縣城的歷史脈絡。安康“江南”山水之城不僅是亮麗的風景線,而且更有助于推動陜西從“黃土高坡,白羊肚手巾”走向“人文陜西,山水秦嶺”的新天地。第二,將安康打造成西北地區(qū)的“早春”花地。安康地處我國華中和西北、西南的交匯處,是我國西北地區(qū)最早迎來“春暖花開”的地方,將安康打造成西北地區(qū)的“早春”花地,使漫山遍野的春色成為一大看點。這里有1700年的銀杏樹、有花開似“鴿子”的珙桐樹及南方紅豆杉等珍稀樹種,還有“秦嶺四寶”之一的朱鹮保護區(qū)[5]、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飼養(yǎng)場等“動物園”。我們可以在安康一些主要城鎮(zhèn)和旅游景區(qū),以及一些主要公路交通要道成規(guī)模的種植秦巴地區(qū)特有的珍稀樹木和稀有花草,構造出春暖花開的“早春”,并且結合安康市的各種人文節(jié)慶活動,巧妙打造自然與人文統(tǒng)一的“綠色安康”,讓旅客從西北及其它地方來安康感受“春天”的花香、清新的空氣、明媚的陽光,走進大自然,觀賞名花貴樹,采購安康特產(chǎn);走進大鄉(xiāng)村,感受民俗文化,品嘗地方小吃。第三,將安康打造成我國三大區(qū)域的“中心城市”。漢江為長江第一大支流,徑流量大、航運條件好。自古以來,漢江是連接長江流域的黃金水道,使安康成為漢江一大港和陜南、鄂西最大的集散中心市場,輻射到關中、川北。安康還處于西安、武漢、重慶、成都構成的關中經(jīng)濟帶、江漢經(jīng)濟帶、成渝經(jīng)濟帶的中心地,并且成為西北、華中、西南的交通樞紐,南北方向西安———重慶和東西方向武漢———成都的鐵路和高速公路交匯于此,即將開工建設的包頭———海口高鐵,更突出了安康在全國的中心地位[1]。因此,充分利用交通優(yōu)勢,努力提升安康作為陜、鄂、渝、川四省市毗鄰區(qū)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輻射作用,將它打造成物流集散中心;綜合利用多元文化優(yōu)勢,使安康成為絢麗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心,真正成為“秦巴明珠”。第四,將安康打造成中國的“綠色”中心。秦嶺素有“國家中心公園”之稱,秦嶺是中國地質、氣候、川流、植被、動物等的南北分界線。地質學家認為,秦嶺是中國造山帶和南北構造帶交匯之地;氣候學家認為,秦嶺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水利學家認為,秦嶺是長江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植物學家認為,秦嶺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多樣性特征;動物學家認為,秦嶺將動物區(qū)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另外,在文學家眼里,秦嶺是華夏文明的龍脈[5]。大巴山被稱作中國的“自然國心”,是南北自然區(qū)域的過渡地帶。既區(qū)別于秦嶺以北的暖溫帶落葉林,又區(qū)別于大巴山以南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形成南北兼有的常綠和落葉混交林。安康地處秦巴山地的中段,自然優(yōu)勢就是青山綠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森林覆蓋率高達65%,境內(nèi)水體水質常年保持I-II類水標準,全年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shù)平均超過300天,穩(wěn)居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前列[6]。2014年春節(jié)之際,國務院總理來安康考察慰問,對綠色安康大加稱贊,稱安康是“鑲嵌在秦巴腹地的一顆明珠”[1]。因此,“秦巴明珠、生態(tài)安康”成為安康旅游品牌的新亮點。應借助《漢水安康》將安康打造成中國的“綠色”中心。

(二)依托漢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諧安康”文化品牌

公元前206年,劉邦大軍來到漢江上游漢中休養(yǎng)生息。他看到漢中溫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地,開始囤積糧食,并筑壇拜將、厲兵秣馬,利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計謀,于公元前202年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江上游的漢中是他的發(fā)跡之地,遂定國號為“漢”。漢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漢水———漢朝———漢族———漢字———漢文化”連成一線,形成了中國的“大一統(tǒng)漢文化”[7]。漢文化是以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fā)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荊楚文化是漢文化的原始基礎,是當時漢水上游的本土文化,正是“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和“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才有了“絲綢之路”的創(chuàng)舉和張騫出使西域的傳奇故事。巴蜀文化是漢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礎,對當年劉邦人生轉折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正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氣、“原始宗教”的詭秘之意、“海納百川”的開放之概,使“休養(yǎng)生息”成為漢朝后來的國策,積極發(fā)展含巫術“茶”在內(nèi)的各種經(jīng)濟,并且以“拜將”的超人舉動聚集良才。關中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對漢文化的保護發(fā)揚有決定性的作用,關中繁華似錦的帝都圣地,使劉邦的“約法三章”名垂千古,深得民心。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覺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使法律篇章達“傍章十八篇”,以致到了漢武帝,漢朝的法律篇章達到了60篇之多。儒學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核心,成為漢朝的治國之本,劉邦通過儒家思想的統(tǒng)理,成為以孝治理天下的第一位皇帝,“和親”的方法,不僅凝聚了民心,鞏固了漢朝政權,而且恢復了經(jīng)濟,繁榮了社會[8]。漢江影響的荊楚文化、秦楚古道和子午道影響的關中文化、巴山鹽道影響的巴蜀文化在這里交融互動,影響安康不同的區(qū)域。因此,依托漢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諧安康”文化品牌,是安康的必然選擇。第一,以漢江為紐帶,打造漢江流域黃金水道的“漢水文化”。在安康漢江河道上,直接與“漢江”相關的歷史地名,就有安康城“漢中郡”、紫陽“漢王城”、漢陰“漢陽鎮(zhèn)”、石泉“秀挹西江”古城,以及與“漢江河”相關的歷史地名,也有旬陽“蜀河鎮(zhèn)”、白河“白河城”等,它們都是“漢江文化”的重要歷史遺跡。因此,安康漢江流域的安康城、紫陽縣、漢陰縣、石泉縣、旬陽縣及白河縣都可以依托漢江,打造漢江流域黃金水道的“漢水文化”。第二,以巴山鹽道為依托,打造大巴山北坡神秘巫文化的“巴文化”。歷史上的“鹽道”成為重要的巴文化遺跡,而今大巴山北麓的安康境內(nèi),在嵐皋的嵐河鹽道上發(fā)現(xiàn)了巴人部落,鎮(zhèn)坪沿南江河而行的鹽道,其發(fā)源于大巴山的南江河上游的“毛壩河”,從巴地流進紫陽任河的“大巴塘”“芭蕉”“毛壩鎮(zhèn)”等地名,都與“巴”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大巴山北坡的鎮(zhèn)坪縣、嵐皋縣、紫陽縣可以用巴山鹽道為文化品牌,突出大巴山北麓神秘巫文化的“巴文化”。其中鎮(zhèn)坪縣要從雞心嶺的古鹽道中突出巫文化的“鹽道文化”,嵐皋縣要從南宮山4A旅游景區(qū)中突出巫文化的“藥文化”,紫陽縣要從民間茶馬古道中突出巫文化的“茶文化”[1]。第三,以天險秦嶺為靠山,打造秦嶺南面的安康地域的“秦文化”。秦嶺北側是“八百里秦川”的秦朝皇都,南側是“天府之國”的蜀漢文明發(fā)祥地,山間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長安至寧陜的子午道,架起古城秦文化與蜀漢文化之間的橋梁。因此,寧陜可以天險秦嶺為靠山,打造秦嶺南面的安康地域的“秦文化”。第四,借歷史文化名片“朝秦暮楚”,打造秦楚交界的安康地域的“秦楚文化”。地處秦楚交界的安康轄區(qū),由于歷史原因,兩國邊關持續(xù)發(fā)生爭奪地盤的拉鋸戰(zhàn),使地域的管轄權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邊民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朝秦暮楚”的做法,以保人身安全。平利縣關亞邊關的楚長城,就是戰(zhàn)爭的歷史見證。因此,平利縣可借歷史文化名片“朝秦暮楚”,打造秦楚交界的安康地域的“秦楚文化”。

(三)依據(jù)移民特征,構建安康南北飲食文化薈萃地

安康漢江東西的水道和秦巴南北的山道,構成東西南北中的人員自然往來聚集交流地。從南宋開始,陜南曾幾度成為全國性大移民的聚集地,特別是明清幾次大移民,又使陜南成為以湖廣、閩粵為主體的移民地,到了清朝中葉,已經(jīng)是“十家九戶客,百年土著無”[9]。全國各地遷移來的客民在此生息、通婚、繁衍,形成陜南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這里成為“天南地北”的飲食城。像南方菜與北方面的自然融合,推出了安康的“酸菜面”;南方魚與北方面的有機結合,產(chǎn)生出安康的“剁椒魚拌面”。安康可依據(jù)移民文化特征,從民間飲食中,挖掘和打造安康南北飲食文化的豐盛大餐[1]。第一,南北的飲食文化大餐,突出安康地域的“中心”特色。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歸功于漢代長安和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從西域引進的蔬菜植物和一些西式烹調方法,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安康的南北飲食文化大餐,突出了安康的全國“中心”地的地域特征。安康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也體現(xiàn)出各地的自然風貌。石泉縣的油炸小河蝦、漢陰縣的白火石汆湯、紫陽縣的蒸盆子、安康城的蒸面、旬陽縣的八大件、白河縣的肉糕等,反映出漢江川道流域的特色小吃與水密切相關;而寧陜縣的十大腕、嵐皋縣的吊罐燉肉、平利縣的綠茶炒臘肉、鎮(zhèn)坪縣的洋芋粑粑炒臘肉等,反映出秦巴山區(qū)特色小吃以肉食為主,突出原生態(tài)飼養(yǎng)的封閉性生活方式[1]。安康的“富硒”食品,又成為綠色健康的重要食品。鄉(xiāng)村旅游中折射出的“長壽”文化品牌,將成為安康旅游飲食文化的新賣點。漢江作為長江的最大支流,無污染的河水保證了味道鮮美的“漢江魚”又成為安康的一個重要飲食文化品牌,將品賞漢江魚作為體驗漢江的重要內(nèi)容,讓來到安康的游客形成只有品嘗了漢江魚才算完整的游了漢江的旅游認知[1]。第二,歷史悠久的茶文化飲品,奠定了安康漢水文化的根基。中國人飲茶記載是在西漢。西漢時期,飲茶是巴蜀地區(qū)人們重要的生活現(xiàn)象。歷史上,漢江流域盛產(chǎn)綠茶,唐代陜南已是貢茶之鄉(xiāng)?!缎绿茣酚涊d興元府、金州貢茶,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陜南列入“山南茶區(qū)”,安康的紫陽毛尖列入宮廷貢品,“每歲充貢”,平利三里婭毛尖茶被列為皇家“貢品”[10]。唐宋以后,陜南安康茶已進入文人詩句中,唐朝詩人岑參在金州,有《郡齋平望江山》詩:“水路東連楚,人煙南接巴。山光圍一郡,江月照萬家。庭樹純栽桔,園畦半種茶”。姚合擔任金州剌史時,對金州茶情有獨鐘,其《棕徑》詩云:“藥院徑亦高,往來踏棕徑。該當繁暑日,草嶠微微冷。愛此不能行,折薪坐煎茗”[10]。到了明清時期,陜南茶與文人墨客的情緣更深。明朝著名文人王九思《金州州守惠茶賦謝》:“老去難勝酒,閑來獨倚樓。使君題玉版,仙茗自金州。春泛山泉色,香分漢水頭??菽c從此潤,短詠若為酬。”嘉慶年間,曾任興安知府的著名文人葉世倬在《春日興安州中雜詠》中的詩句:“桃花未盡開菜花,夾岸黃金照落霞。自昔關南春來早,清明已煮紫陽茶”[11],成為今天紫陽茶的精美廣告。歷代文人的茶詩美文,使安康的茶文化飲品構筑起安康漢水文化的根基。第三,精彩的酒文化活動,擴大安康生態(tài)旅游的吸引力。中國制酒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以樂為本是漢人酒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兩漢時期,飲酒逐漸與各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聯(lián)系起來,形成別具一格的飲酒日,伴隨飲酒產(chǎn)生了許多有趣的酒歌曲[12]。漢水流域的安康,優(yōu)良的水質使安康成為酒的王國,這里白酒、紅酒,以及酒飲料品種齊全。漢江流域的先民,對酒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視酒為生活中接待客人的隆重禮儀,固有“無酒不成席”之說法,無論各種慶典、四時八節(jié)、紅白喜事、親朋相聚都離不開酒。在長期的飲“酒”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喝酒規(guī)矩成為鄉(xiāng)風民俗的重要內(nèi)容,將知識、娛樂與飲酒融為一體,構成獨特的酒文化。時至今日還流行唱“酒歌”的習俗,不僅烘托宴席氣氛,還能陶冶精神,增進人們的交往。漢江流域的這些酒規(guī)、酒禮,成為安康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同時,也傳播了傳統(tǒng)飲“酒”文化中的以“禮”為核心的治世思想。做到有禮必有酒,禮在必有酒在。豐富多彩的酒文化活動,有助于擴大安康生態(tài)旅游的吸引力。

(四)恢復巴山鹽道原貌,著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鹽道”品牌申報歷史上,從漢代開始,實行鹽鐵官營。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jīng)營,在全國產(chǎn)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將當?shù)氐拇篼}鐵商任命為鹽、鐵官,負責管理鹽鐵的生產(chǎn)和買賣等事務。自從鹽鐵官營后,漢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而且鹽的產(chǎn)量大大提升,鹽的推銷就成為鹽生產(chǎ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3]。因此,歷史上的巴山鹽道,早在漢代就已成為國家經(jīng)濟和平民生活重要通道。第一,鹽道豐富安康旅游文化品牌的內(nèi)涵。據(jù)考證,帝堯時期,巫溪鹽泉發(fā)源的大寧廠是巫咸國之地,大寧廠古鹽場向北至陜南等地,是一條重要的巴山“官鹽大道”[1]。在古代,鹽既是生命和經(jīng)濟之源,也是戰(zhàn)爭之源。商、周至春秋前期,巫鹽屬庸國;公元前611年,秦、楚、巴三國滅庸,巫鹽屬巴國;公元前316年,秦相司馬錯給巴國最后一擊。巴國雖滅,巫鹽歸楚國。因鹽而起的秦楚戰(zhàn)爭差不多延續(xù)了一個世紀。公元前223年,楚國被強秦所滅,獲得楚鹽的秦國更加具有生命力。公元前221年,秦國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14]。巴山鹽道作為文明傳承的文化廊道,見證了歷史上的秦、楚、巴、庸四國的發(fā)展和消亡過程,富有傳奇色彩。巴山鹽道主要部分在深山老林中,是大山民眾的精神寄托,像位于陜鄂渝三省市交界處的雞心嶺“巴山鹽道”,正處在被當?shù)厝藗冏u為中國陸地版圖的“自然國心”之地,超脫的精神遐思,豐富了巴山鹽道的人文價值。第二,鹽道構筑安康南北旅游的精品線路。隱藏在深山老林的巴山鹽道,主要部分保存完好,破壞較少?,F(xiàn)在只需恢復巴山鹽道的自然原貌,就可以利用巴山鹽道,打造安康生態(tài)旅游的厚重文化品牌,并且將巴山鹽道與秦楚古道或子午道聯(lián)系起來,使?jié)h江流域成為安康連接全國南北兩大水系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過渡區(qū),構筑安康南北旅游的精品線:古都(西安5A景區(qū))———秦楚古道(柞水———鎮(zhèn)安———旬陽)或子午道(寧陜———石泉———漢陰)———漢江(安康城香溪洞4A景區(qū))———贏湖(4A景區(qū))———雙龍溶洞(4A景區(qū))———南宮山(4A景區(qū))———天書峽(4A景區(qū))———雞心嶺(自然國心)———大寧廠(古鹽都)———漢風神谷(荊竹壩懸棺)———小三峽(5A景區(qū))———長江三峽(5A景區(qū))。這樣一來,巴山鹽道重新成為溝通長安古都———漢江———長江,進行經(jīng)濟交流與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1]。第三,積極申報“鹽道”世界文化遺產(chǎn)。鹽道文化廊道所形成的鹽道文化遺產(chǎn),是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鹽道作為經(jīng)濟交往的通道,使深居大山的民眾具有開放的胸懷;深山老林中的巴山鹽道險阻,鍛造了這里人們的吃苦耐勞精神。鹽也產(chǎn)生了山中佳肴“臘肉”,鹽背子面面飯也成為今天長壽宴的佳肴。因此,圍繞鹽道文化廊道,積極申報鹽道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打造安康旅游文化品牌,而且讓更多的人從另一種視角認識大巴山。鹽道是一種新興的典型的文化線路遺產(chǎn),應引起鹽道沿線各地的高度重視。申報鹽道世界文化遺產(chǎn),需要鹽道文化廊道沿線加強合作,共同研究,深層次挖掘古鹽道的歷史文化價值,進一步提升鹽道的歷史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在保護巴山鹽道的前提下,著手巴山鹽道原樣的恢復,通過陜鄂渝三地共同申報“鹽道”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協(xié)同打造和提升整個秦巴地區(qū)的旅游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趙臨龍.從延安旅游火爆看安康旅游產(chǎn)業(yè)突破[N].安康日報,2017-07-26.

[2]鄭斐.紀錄片《漢水安康》10月12日起在央視播出[EB/OL].(2016-10-12)[2017-08-25].

[3]舒隆煥.《漢水安康》入選全國優(yōu)秀紀錄片[EB/OL].(2017-03-13)[2017-08-25].

[4]安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fā)安康市旅游產(chǎn)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EB/OL].(2017-04-06)[2017-08-25].

[5]張會心.秦嶺的文化基因[J].國學,2011(12):6-23.

[6]趙臨龍.致力打造陜南旅游文化品牌[N].科技文摘報,2016-12-23.

[7]梁中效.試論漢水流域的歷史文化特征[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4):1-7.

[8]楊振紅.漢代法律體系及其研究方法[J].史學月刊,2008(10):17-34.

[9]季宏.“中國綠色心臟———安康”的旅游形象策劃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20(2):33-36.

[10]梁中效.陜南茶文化與綠茶產(chǎn)業(yè)開發(fā)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9.

[11]趙仿.陜西紫陽茶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原因[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30):156-157.

[12]冒文禮.千年文明史中華酒文化[J].商業(yè)文化,2016(5):88-93.

[13]王茹.兩漢鹽鐵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4.

[14]趙臨龍.中國自然“國心”雞心嶺的文化內(nèi)涵[J].當代經(jīng)濟,2008(2):88-89.

作者:趙臨龍 單位:安康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