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運河兩岸宗教文化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運河兩岸宗教文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運河兩岸宗教文化探究

淮安里運河兩岸,各類宗教遺跡星羅棋布,蔚為壯觀。據統(tǒng)計,僅解放前淮安境內的庵、觀、寺、院約有124座。在清江浦大閘口方圓1公里范圍內,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清江文廟,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的佛教慈云寺,以及建于明代的道教都天廟、伊期蘭教古清真寺,光緒十九年(1893)的基督教堂福音堂等。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匯聚一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可以想見當時里運河兩岸宗教文化的繁盛和社會生活樣態(tài)。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運河之都”地位的確立,不同文化的匯聚交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淮安宗教文化溯源

道教文化。淮安道教文化源遠流長。今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相傳春秋時道祖老子曾在此修道煉丹。其地負山臨湖,有湖山之美,現存藏經洞和煉丹臺。今清江浦缽池山,昔日崗阜盤旋,外高中凹,周環(huán)以水,形如缽盂,故名。相傳王子喬曾于山上煉丹、得道升仙,這位王子喬就是“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王子喬得道升仙是道教中著名傳說,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將缽池山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市域內最古老的道觀有相傳為晉初所建的紫霄宮、大清觀。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東岳廟,則是市域內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活動場所。清江浦最大的道觀是建于明代的都天廟,每年農歷四月初十的都天廟會盛況空前,遠近聞名。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的清口惠濟祠(今淮陰區(qū)馬頭鎮(zhèn)北一公里處)因與治水保運關系密切而備受明清兩代朝廷的重視,現清口惠濟祠遺址、天壩遺址、御制重修惠濟祠碑等一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佛教文化。據考證,約在東漢年間佛教開始傳入淮安。建于西晉永嘉年間的正法華院為淮安龍興寺之始,寺內有文通塔,建于東晉大興二年(319)。此塔原名敦煌塔,因“晉時有敦煌和尚在寺釋法華經,即以名此塔?!泵髑鍟r期,淮安佛教呈現繁榮景象,寺廟庵堂隨處可見,有“九庵十八廟”“三步兩廟”之說。從河下古鎮(zhèn)到清江浦有“八大寺”“小八寺”,極言淮安廟宇云集之盛況。而清江浦有名冠江淮的“六大寺”,其中慈云寺因順治皇帝國師玉林通琇在此趺坐圓寂而名滿江淮?;窗矃^(qū)歷史上寺廟之多堪稱蘇北之首。當地諺語道:“鼓樓在正當中,三界寺在更樓東,青龍橋靠著文昌宮,東岳廟靠著紫霄宮?!币了固m教文化。自唐朝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穆斯林商人沿著大運河、鹽河往來楚州、泗洲、淮陰、漣水等地定居經商。元代至順年間,初由馬姓、沙姓從甘肅靈州輾轉山東、鎮(zhèn)江來到淮陰古淮河北岸大清口王家坡(今王營鎮(zhèn))落戶。明代清江浦開埠后,走南闖北的樊氏、楊氏等穆斯林與先居回民相聚相處、傳道講經,或經營騾馬廠站?!锻跫覡I志》:“其自清真寺南趨,抵黃河(黃河故道,作者注)大堤,皆轎車廠,凡百余家……又有騾廠七八家,則專給騎乘,計程取直。”還有的則從事餐飲、皮貨生意、宰牛殺羊。清真寺也隨之擴建。大閘口清真寺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石碑記載“袁浦禮拜寺建自前明”。內有清真寺禁諭碑、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記、明成祖御制《百字贊》等珍貴文物。建于清雍正年間的王家營清真寺珍藏阿拉伯手抄本《古蘭經》一部共30卷,分上、中、下三冊,為明朝末年傳承之物。明清以來,淮安回族聚居地主要沿大運河自東南而西北分布在河下古鎮(zhèn)、清江浦、王家營、馬頭鎮(zhèn)等地。天主教文化。明末清初,天主教傳入淮安。同治年間,天主教在淮城小羔皮北建立教堂,并附設一所達義小學。1869年7月英國傳教士童根福首先來到清江浦設立教會,隨后英國傳教士戴德生也來到清江浦傳教?;浇涛幕?。對淮安產生深遠影響的是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1887年,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牧師賽兆祥(《大地》作者、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之父)乘小木船逆大運河而上來到清江浦租房定居。隨后,陸續(xù)有美國傳教士林亨利、林嘉善、林嘉美先后來淮。他們在賽兆祥牧師領導下在清江浦、淮安區(qū)租房傳道。

二、宗教文化與淮安本土文化的交融

特定的本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下,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產生和發(fā)展的。當與不同地理、歷史、文化、生產等條件下而形成的異質文化相遇,當地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沖擊就會天然地產生出一種“內固”“外阻”的自我保護,由砰然撞擊而漸進磨合,由悄然吸納而變通融匯。1888年,基督教在慈云寺開設第一個西醫(yī)門診,并命名為“仁慈醫(yī)院”,開創(chuàng)了淮安西醫(yī)的歷史。西醫(yī)門診開設初期,由于當地人對西醫(yī)不了解,加上語言不通阻礙正常交流,社會上流傳各種謠言,病患就診者門可羅雀。林嘉善、林嘉美兄弟主動與當地百姓打成一片,先過語言關,留辮子著中國便服,主動上門免費送醫(yī)送藥。隨著治療的患者痊愈,西醫(yī)在社會上影響越來越大。1906年,清河縣周邊發(fā)生大水災,60多萬災民困滯清江浦,虐疾和傷寒等疾病流行,基督教會配合當地鄉(xiāng)紳爭取資金和物質,積極賑濟災民,仁慈醫(yī)院積極施治,控制了疫情。這樣,仁慈醫(yī)院開設的西醫(yī)才逐漸得到認可,業(yè)務逐漸發(fā)展起來。至1914年10月,淮安歷史上真正的現代醫(yī)院———新的仁慈醫(yī)院建成啟用?!伴_院之日,院內的所有門向公眾敞開。當地居民應邀前來觀看院內的設施。膽大的居民還乘著電梯直到醫(yī)院的三樓,全市的城景一覽眼底?!蓖鈦懋愘|文化之被接受和吸收,必須適應當地民情和習慣,融入百姓生活。教會還開辦了袁江小學、婦女學道院及基隆小學、敬業(yè)(袁江)中學。美國基督教長老會以這種全方位的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為主要手段推動了基督教在蘇北的傳播,同時在客觀上推動了蘇北近代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開闊了當地人的視野,轉變了人們的觀念和生活衛(wèi)生習慣。從清真飲食文化融入淮安社會也可以看到淮安文化傳統(tǒng)這一特質?;刈迦松朴诮洜I餐飲行業(yè),清真飲食文化隨著穆斯林的到來而融入淮安日常社會,在選料和烹飪技法上與漢族淮揚菜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提高,它對清代淮揚菜系的形成、南方清真菜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成為淮揚菜的重要組成部分?!肚灏揞愨n·飲食類》錄有天下五大名筵,淮安獨具其二:一為全鱔席,一為全羊席。其中全羊席就是清道光年間清江浦回民飯店大廚的杰作。清真全羊席在繼承伊斯蘭教傳統(tǒng)的烹飪技藝的基礎上,借鑒融合了鹿尾、熊掌、駝峰以及豹胎的炮制方法,把整羊從喉舌耳眼腦、頭尾蹄內臟分別作主料,無不著手成味,迎合食客喜好,不斷推出新菜品。當時,里運河兩岸回民飯店的清真全羊席與文樓湯包、新半齋的“大燒馬鞍橋”并列為淮揚菜系中名菜?;窗睬逭娌颂厣情L于牛羊肉的炮制兼治家禽熏燒和腌制,制作比北方精工,口味比南方清淡,其高超的烹飪技藝常為當地淮揚菜廚師吸收演化。收入《淮揚譜》里的扒燒牛筋、紅燒牛皮等深受當時文人墨客、鹽商官宦的喜愛。而“馬頭湯羊肉”則是吸收了淮揚菜的烹飪制作手法而形成的一道風味獨特的“招牌菜”。胡蘿卜、波(斯)菜、石榴、無花果、芝麻、胡椒、蕎麥等穆斯林的食物原料早已成為漢族百姓生活必需,清真菜肴食品對當地百姓的口味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多元文化和平共處彰顯開放與包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大運河兩岸的宗教遺存大多因時間久遠、歲月變遷而自然消失了,但其相關的信仰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在淮安民間仍有不少保存和傳承,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些豐富的宗教文化遺存突出地呈現淮安文化傳統(tǒng)開放與包容的典型特征。淮安民間的水神崇拜,種類眾多且分布廣泛,體現出兼容并包、不斷演進的特點。大運河上逐水而行的商家船民和沿岸枕水而居的居民,除了信仰漕運保護神“金龍四大王”水神外,還特別信奉碧霞元君(又稱泰山娘娘、泰山奶奶、齊太太)和天妃娘娘。隨著海上漕運向運河漕運的轉變,原來流行于沿海地區(qū)的媽祖娘娘(又稱“天妃”“天后”)也從海運之神轉變?yōu)檫\河之神而在淮安大運河沿線落地生根,以祈求淮水安瀾、水運平安、生意興隆。位于淮安大運河古清口的惠濟祠,原為太山行祠,奉祀碧霞元君。到了清初,惠濟祠設有前、后大殿,后大殿仍然奉祀碧霞元君,而前大殿的神位上則供奉著天后娘娘(天妃娘娘),碧霞元君與媽祖娘娘共處一祠,和諧共處,受到官民的頂禮膜拜。由此,惠濟祠終日香客云集,煙霧繚繞的盛況延續(xù)了數百年。這種多種宗教信仰和平共處、融為一爐的文化景觀是非常獨特的。社會與宗教是雙向互動的主體,宗教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在保持它原有教義的前提下,不斷吸收中華文化的文明成果,逐步與中國社會和國情相適應?;窗怖习傩兆怨乓詠砭蛯ψ诮坛謱捜蓍_放的態(tài)度,老百姓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既支持本地宗教發(fā)展、也允許外來宗教的傳播。這就促使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能在此扎根并得到發(fā)展,各種宗教在淮安都有存在發(fā)展的舞臺。本土文化與外來異質文化相互接觸、碰撞、交流、吸納、借鑒是一個雙向的動態(tài)過程,最終的結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痹诨窗驳淖诮涛幕^念中,始終主張不同宗教求同存異、各自發(fā)展、和諧相生?;窗膊煌诮讨g、信徒與民眾之間相安無事,和諧共處的文化生態(tài),正是淮安開放包容文化個性的集中體現。

作者:仲波 單位:淮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