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辨治思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辨治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辨治思路

摘要:隨著生活條件及習慣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為非感染性肝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本病臨床癥狀少且無明顯特異性,給中醫(yī)四診信息收集、病機分析及證型判定帶來困難,中醫(yī)診治建立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本文通過探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濕、熱、痰、濁、瘀等病理因素特點、聯(lián)系及鑒別要點,分析本病正虛與邪實的階段性特征及病理性質演變,理清病位臟腑,尤其是本病中肝與脾、腎、肺的關系,系統(tǒng)闡述本病病機特點,以期優(yōu)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醫(yī)辨治思路。

關鍵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辨治;肝癖

1病理因素多

現(xiàn)代醫(yī)學認識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炎癥反應相關,該論點與本病的中醫(yī)學多從內傷立論相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理因素繁多,可細分為濕、熱、火、風、寒、痰、飲、水、濁、瘀、毒、虛等,其中濕、熱、痰、濁、瘀尤為常見,而虛主要表現(xiàn)為脾虛。本病多種病理因素可相互夾雜,尤其是陰陽屬性相似或相反的病理因素之間,存在相互膠結,相互孳生的特點。

1.1濕與熱

肝膽濕熱作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常見證型,其臨床表現(xiàn)為形體偏胖、脅肋不適、灼熱、口苦,可合并惡心欲吐、小便短赤或黃、大便或干或溏,可伴有頭身困重、心煩不安,甚則身目發(fā)黃、舌紅苔黃厚而膩、脈弦數(shù)或濡數(shù)。從病邪的陰陽屬性分析可知,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陰陽有互根互用,對立統(tǒng)一的特性,因此濕熱相合,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陰陽小系統(tǒng),故有“如油入面”之語。治療上單純應用祛濕、燥濕、化濕、利濕之法,有傷陰助熱之虞,而單純清熱、瀉熱,應用苦寒、甘寒、咸寒之品,與濕皆屬陰性,又有同氣相求之弊,導致治療棘手。

1.2痰與濁

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曰:“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中醫(yī)之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痰多為有形之痰,可經咳吐而出,或見壅結成窠,多有形可征。廣義之痰,泛指體內由于水、濕、津、液代謝異常而成的病理產物,可停留或隨氣升降,見于機體任何部位,一般無形質可見,不易察覺且變化多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痰的特點,疾病早期以無形之痰為主,此時多為單純性脂肪肝前后,機體因水谷精微攝納過度,傷及脾胃,或過于安逸少動,久坐傷肉、久臥傷氣,脾陽失展,氣血津液運化失常,膏脂厚膩開始逐漸形成;及至本病中期,多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階段,痰呈有形之質,結于皮里膜外,蘊結中焦,進一步阻礙脾胃運化,促進病情進展。濁之本義為飽含泥沙雜物的污水。廣義的濁泛指體內一切穢濁當除之物;狹義的濁為機體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與痰、濕有相似之處,但濁更側重在氣血津液中的膏脂厚膩過剩,氣血充養(yǎng)作用、津液的濡潤作用不能有效發(fā)揮。常表現(xiàn)為上腹部B超見膽囊及膽管無明顯異常,但脅肋似脹非脹、似痛非痛,隱隱不適,為肝區(qū)絡脈失于氣血津液充養(yǎng)濡潤,滯澀不通所致,同時可伴有腹圍增大、大便黏膩不爽等癥狀。筆者認為,痰、濁皆由內生,其鑒別要點在于,內生之痰形成后,或壅塞氣機運行,或結聚皮里膜外;濁則與氣血津液相并,循行脈絡之間,灌溉臟腑四旁,現(xiàn)代檢查手段可見血脂、尿酸、血糖升高,都可納入濁的范疇。在本病而言,痰多表現(xiàn)為形體肥胖,腹圍增加,肢倦乏力,周身困頓,舌苔白膩或罩黃;濁之征象則多為脂膜壅盛,肌膚豐盈,脂絡油膩,滯澀絡脈,氣機不能暢行,此“尊榮人骨弱而肌膚盛”之謂也;濁蘊日久可化熱,則見有面色紅潤油膩,肌膚為蘊濁之氣血充養(yǎng),見有腠理豐厚,毛囊臃腫,皮膚粗糙等表現(xiàn)。痰、濁之間關系密切,病程中時有兼夾,如濁蘊甚者可出現(xiàn)脂瘤的局部沉著,當辨為濁甚析痰。究其根本,痰濁均為陰邪,其產生均與脾運化功能相關,均為水谷精微不歸正化,釀生而來。不外飲食自倍或勞逸失當,致脾虛或脾困,不能運化,首先成濁,漸次成痰,痰之與濁,有時難以截然分開,治療上可痰濁并提,如本病常用治法化痰泄?jié)幔褪翘禎岵⒅沃?/p>

1.3痰與瘀

瘀之為義,《說文解字》言“積血也”,有凝滯之意,即瘀滯不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謂也。瘀之形成,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而言,多與“久病入絡、久病入血”相關,病程多遷延較長時間。先以氣血運行不暢、肝絡阻滯致瘀;后有血熱蒸迫、不循常道、妄行脈外致瘀之變;另有脾氣虧虛不能攝血,中陽受損、寒凝血脈所致血行瘀滯者。痰乃津液之變,瘀乃血液澀行,津血同源異歧,故痰瘀可互相滲透,互相轉化,其性同屬陰邪,皆有難祛難化的特點,痰瘀相互搏結這種病理狀態(tài)持續(xù)存在,日久膠結不解,導致疾病持續(xù)進展。痰瘀搏結,非辛熱開破之品難以化解,然肝病常見濕熱,且痰瘀日久,壅滯伏陽,性味辛熱之品有助熱動血之虞,故而臨床掣肘,治療棘手,多宜緩圖,難期速效。另外,肝病之“毒”也非鮮見,毒之來源細分兩端,一為感受疫毒之邪,如各類病毒性肝炎,不在本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討論范疇;一為諸多病理因素蘊結化毒。毒之特點,多與他因相合。如外感疫毒可合并濕熱之邪;而濕熱、瘀血、寒濕、氣滯、風火等病理因素蘊結日久,根據(jù)機體氣血盈虧,釀生內毒,最突出的表現(xiàn)可為面色晦暗或垢膩,其成也漸,其消也緩。其他病理因素有風與熱并,風與痰并,熱與痰并,熱與瘀并,瘀與毒并,不一而足。

2病理性質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僅病理因素多,其病理性質隨著病情演變,也多兼夾。臨證常表現(xiàn)為虛實兩端,虛實互見,虛實相因。可以表現(xiàn)為虛中夾實,以虛為主;或以實為主,兼有正虛。虛證可有陰陽氣血虧虛之別,初見虛證,多在氣血,可表現(xiàn)為氣虛,又可細分為肝氣虛、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尤以脾氣虧虛為最常見,也可出現(xiàn)肝脾氣虛,心脾氣虛,肺脾氣虛,日久可見腎氣不足,但凡涉及腎氣,多已現(xiàn)陽虛端倪;肝為藏血之臟,用陽而體陰,故肝病日久多可致血虛。此種血虛,多兼陰虛,與本病飲食膏粱厚味郁熱于內,長期熬夜不寐生活節(jié)律紊亂,導致陰血內耗,肝血燥結、絡脈滯澀有關,臨證未必見到面色白、或面黃無華、唇甲色淡這些典型血虛表現(xiàn),而以肝體失養(yǎng),肝絡失養(yǎng)見癥為主。心肝兩虛,心脾血虛等多臟同病也不少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fā)病有著顯著的時代特征,與現(xiàn)代生活條件的改善、飲食過度、能量剩余、勞逸適度密切相關,與營養(yǎng)不足、氣血生化乏源導致的氣血、血虛之虛證有較大區(qū)別,臨證更多見虛實夾雜,或以實證為主,兼有肝脾腎虧虛。本病實證根據(jù)病理因素之異而呈不同表現(xiàn),如濕性黏滯重濁,可見乏力納呆、肢體經絡、頭身困重、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或滑等。熱性祗張,可見面色紅赤、急躁易怒、肝區(qū)灼灼不適、心煩不安、唇舌焮紅,脈象多弦數(shù)、滑數(shù)等。瘀性阻滯,血行不暢,典型者可見肝區(qū)刺痛,午后或入夜尤重,痛處不移,唇甲紫暗,舌質可見瘀斑,舌下經脈瘀曲;又有瘀之不典型者,多從肝病易傷及血分,易于入絡立論,瘀血癥狀可不如前述典型,甚者邪正之間無明顯偏盛偏衰,亦無突出陰陽消長不平征象,可僅見脅肋刺痛不舒、舌質偏紅,隱透紫氣,容易為臨證忽視。

3涉及臟腑廣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存在代謝紊亂的根本發(fā)病機制,是一種涉及多系統(tǒng)的疾病。中醫(yī)理論認為肝五行屬木,將軍之官,喜條達惡抑郁,調暢一身之氣機,又為藏血之臟,與其他臟腑關系密切,其中脾臟最為突出?,F(xiàn)代醫(yī)學認識到食物經口咽等消化道上部器官攝入后,經胃機械性和化學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通過小腸微絨毛吸收入血,由門靜脈進入肝臟,肝臟發(fā)揮營養(yǎng)吸收、轉化、利用的功能?!端貑?#8226;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中醫(yī)脾臟為水谷運化的重要臟器,在功能上涵蓋了解剖學肝臟的部分作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細胞脂肪沉積,必然會影響到中醫(yī)脾的運化功能。在生理結構上,因脾胃為中州,與肝相倚,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升降功能有賴于肝氣的正常疏泄,仲景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最常見波及臟腑多為脾胃,甚至為首發(fā)癥狀,如納差、乏力、厭油、大便干結或便溏、口干口苦或口中黏膩不爽或口甜。另一方面,肝為五臟之賊,五臟相因,其中肝腎關系密切,中醫(yī)理論認為肝腎同源,腎氣虧虛,清濁不分,精血不生,使痰濕、瘀血蓄積于肝,形成脂肪肝,或是腎陽不足,精微失于輸布,脂濁郁積于肝。故而有學者認為本病根本在于腎虛,腎水不能涵木,腎陽不能暖土,而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血脂失于正常運化,阻于肝則形成脂肪肝[6,7]。肝和肺存在五行生克關系,其一體現(xiàn)為金能制木,肝為甲木,內寄相火,本病中濕、痰、濁、瘀等病理因素,郁結日久,從而化火,易出現(xiàn)木火刑金,故清金可以制木;其二體現(xiàn)本病脾虛土不足無以生金,當培土生金以制木。另外,肝膽互為表里易致肝膽失疏,而肝胃郁熱之吞酸嘈雜,心肝火旺之性急易怒,肝陽上亢、甚則擾動內風之眩暈頭痛,均可見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程中。綜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為非感染性肝病之一大類,發(fā)病率高,在我國呈逐年上升和年輕化趨勢。中醫(yī)診治本病有其自身優(yōu)勢,從病因病機切入,把握本病常見病理因素,如濕、熱、痰、濁、瘀等及各自鑒別要點,掌握以脾氣虧虛、腎氣不足為主的正虛特點,圍繞正虛邪實主次,厘清病位臟腑,是取得較好療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7,25(11):805-811.

[2]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醫(yī)雜志,2017,58(19):1706-1710.

[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31(2):155-158.

作者:方南元 孫曉琦 沈佳 陳廣梅 萬凌峰 單位: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感染科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校醫(yī)院 江蘇省第二中醫(yī)院治未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