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190.00/年
《科學與無神論》雜志是國內唯一專門宣傳無神論的大型刊物。其宗旨是:宣傳科學精神,開展無神論教育,維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推動科教興國戰(zhàn)略實施。
《科學與無神論》雜志致力于準確、完整、生動、通俗地宣傳唯物論和科學無神論,為全國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宗教治理、學術探討、宗教研究、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特稿、邪教研究、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學術信息、無神論宣傳教育、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學術前沿、中國無神論史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shù)據(jù)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guī)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qū)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fā)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lián)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fā)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shù),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fā)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lián)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lián)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lián)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lián)系有關事宜。
大陸農村基督教面臨的困境以及列文森的洞見——讀《儒教中國及其現(xiàn)代命運》之《儒教、基督教與中國的選擇》有感
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我永遠不會去天堂”——亞伯拉罕·林肯的宗教懷疑主義
科技文化在反邪教斗爭中的功能解構分析——文化視域下反邪教方式的探析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及其他——經典選讀(之九)
我們要給機器人以“人權”嗎?
科學無神論的學科建設和道路——在中國無神論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上的發(fā)言
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促進教育發(fā)展與無神論學科建設——中國無神論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綜述
簡論近代中國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歷程(一)
新時期黨和國家文獻中有關宗教與教育相分離的論述研究
馬克思主義宗教心理學基本理論建設論綱
科學憑什么被使用?——科學文化基本問題辨析(中)
漢武時期的巫蠱之禍
無神論簡史(二)
美國華人基督教會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演變
“新時代運動”與“法輪功”成勢(一)
提高科學素質,增強決策管理能力——薦王渝生、周立軍主編的《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讀本》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5XZJ009) | 5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9BZX073)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4BZJ003)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5BZX016)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無)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CSH035)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2CKS023)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XZJ017)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2BKS034) | 1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4-2016) | 1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94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 | 21 |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 | 9 |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 | 6 |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 | 4 |
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 4 |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 | 4 |
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 | 4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 | 4 |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