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愚公移山原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根據(jù)“活動單導學”的模式,一堂語文課往往由3~4個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活動方案組成?;顒臃桨覆皇且怀刹蛔兊?,要根據(jù)課文類型、學習內(nèi)容等進行相應的設計調(diào)整,但無論怎么變化,都要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能變。
1.詩歌類
以《〈組歌〉兩首》為例,其活動方案可設計如下。
活動1:預習展示。
交流你所收集到的關于方面的資料,在全班展示交流。
活動2:讀懂詩意。
(1)朗誦詩歌。
(個人自由朗誦,注意易讀錯、寫錯的字詞組內(nèi)進行朗誦展示推薦代表全班朗誦)
(2)分別概括兩首詩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并說說作者描寫這些困難有何作用。
(3)誦讀比賽。
(小組討論朗誦的節(jié)奏及方式組內(nèi)合作演練班級展示評出最佳小組并說明理由)
活動3: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找出詩中使用準確生動的詞語,結合詩句賞析妙處。
(提示:可以從換詞、修辭等角度進行賞析,賞析時要將詞語放到句中去體會,想象場景,體會人物形象與精神)
活動4:背誦全詩,理解精神。
2.散文類
如《林中小溪》一課,其活動方案設計如下。
活動1:預習展示,整體感知。
(小組推薦展示,提醒全班同學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活動2: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復提到“障礙”一詞?你如何理解?
活動3:研讀課文,深度探究。
(1)結合全文概括小溪身上蘊含的精神。
(2)小溪流向大洋的過程與我們?nèi)松牡缆酚惺裁聪嗨浦??作者借此表達自己怎樣的人生感悟?
(小組討論歸納班級展示評出最佳觀點)
活動4:學習本文后你有哪些收獲?
(自主思考全班交流,互相補充)
3.文言類
以《愚公移山》為例,其活動方案設計如下。
第一課時
活動1:展示預習(文學文化常識、字詞、表現(xiàn)手法等)。
活動2:自由朗讀課文。
活動3:疏通文章大意。
(1)自主翻譯。
(自讀課文,自己嘗試翻譯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準備組內(nèi)交流)
(2)小組合作。
(商討個人不能解決的詞句組內(nèi)串講課文,完成課文內(nèi)容的梳理)
(3)全班交流。
第二課時
活動1:再讀課文,完成問題(用原文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3)移山的目標又是什么?
(4)他們是怎樣移山的?
(5)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6)太行、王屋二山最終移掉了嗎?
(學生獨立思考組內(nèi)交流問題班級展示交流結果)
活動2:品讀文本,探究問題。
(1)請找出文中的幾組對比并試分析其中一組的作用。
(2)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3)愚公移山在當今社會有無現(xiàn)實意義?
(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
活動3:小組表演課本劇。
入情擴充
擴充就是保持原古詩文句子的情境下,在原句上添加相關的內(nèi)容。這種做法一方面既能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文內(nèi)容,另一方面又可通過煉詞來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示例1:(你相信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只是太可惜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你信服嗎?)故雖有名馬,衹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選自《馬說》)示例2:(長江)渡遠荊門外,(大江)來從楚國游。(起伏)山隨平野盡,(滾滾)江入大荒流。(江面)月下飛天鏡,(天空)云生結海樓。(詩人)仍憐故鄉(xiāng)水,(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選自李白《渡荊門送別》)學生添加的內(nèi)容不但符合文意,而且豐富了詩文內(nèi)涵。讀來瑯瑯上口,增添了學習樂趣。
拓展名篇
學生如能盡情品味課外典范,能斷句,能讀懂,就能不斷積累古詩文語感,擴大古詩文閱讀范圍,并加深對原文內(nèi)容、內(nèi)涵的理解。如學習《醉翁亭記》后,我引導學生閱讀其姊妹篇《豐樂亭記》。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不難明白這兩篇散文以其豐富的意蘊昭示了他獨特的精神世界。表層抒寫作者的山林之樂,次層抒寫作者與民同樂,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績,深層則表現(xiàn)出作者以從容、淡定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人生遭際,體現(xiàn)出一種積極有為、樂觀曠達的精神。從兩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創(chuàng)作上不凡的識見,更體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
巧用歌曲
不少流行歌曲直接利用古詩文作為歌詞,巧用歌曲學古詩文,既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加深對古詩文內(nèi)容的理解。如教學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我通過多媒體播放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學生邊聽邊唱,在輕松的氣氛中理解了詞的內(nèi)容,在深情的歌聲中體驗到作者思念親人的情懷和豁達的胸襟。此教學形式走出了古詩文傳統(tǒng)教學中單調(diào)、枯燥的樊籬,能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
演課本劇
學習《愚公移山》時,我讓學生分愚公和智叟兩個角色演示朗讀,在表演過程中,既讓學生熟悉鞏固課文知識內(nèi)容,感受到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詩文的快樂。再如學習司馬光《孫權勸學》時,可先讓學生想象出魯肅與阿蒙議論的具體內(nèi)容,然后分孫權、魯肅、阿蒙三個角色表演課本話劇,生動再現(xiàn)文本內(nèi)容。
故事激趣
進行《愚公移山》教學時,我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的強烈欲望,讓學生正式學習課文之前就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學生就不難理解課文內(nèi)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學習《出師表》時,可用“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故事導入,學生就不難明白作者當年為什么出師前要寫此表給昏君。在講解課文第六、七自然段時,可分別講“三顧草廬”“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注重研討
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手頭上都有古詩文方面的參考資料,于是,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料,以學生研討的方式進行古詩文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首先讓學生利用古詩文參考資料預習課文,然后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生在小組內(nèi)不參閱資料的情況下,逐句或逐段輪流研讀課文,本組其他同學邊聽邊看資料,發(fā)現(xiàn)主講人講錯之處就給予及時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在本組內(nèi)共同討論解答,本組內(nèi)仍有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再請老師解答。以這種研討方式教學古詩文,讓學生從“主聽”變?yōu)椤爸髦v”,從“主抄”變?yōu)椤爸鲗W”,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質疑;教學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因而,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引導,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質疑問難,提高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一、要讓學生大膽質疑,首先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無論是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們都應該稱他們?yōu)樾∨笥?。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彼J為,師生之間應該確立朋友一樣的和諧關系。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nèi)容和任務。和諧的師生關系,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首先是體現(xiàn)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學問上的平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xié)同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師生關系通過情感和激勵的方式來影響教和學的積極性。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表示了坦然否定。他質疑說,這個成語的結果并非越走越遠,而是越走越近。因為地球是圓的,歷史上的航海記載,不也是回到始發(fā)點嗎?這確實有道理,你能否定學生卓見的火花嗎?在教學《愚公移山》時,也有不少學生質疑:本文的題目不夠準確。既然是愚公移山,為什么文章的結尾卻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題目還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時之間許多學生紛紛響應。根據(jù)原文的客觀事實,愚公并沒有真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助,愚公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堅強,恐怕也是空中樓閣。更有一個學生“堅決”的說法:愚公違法了!他這樣做,破壞了環(huán)境,挖走了兩座大山不說,更何況把泥士運渚渤海填海,后果不堪設想!對呀,在注重環(huán)保的今天,愚公,你的確不該挖山!
學生的說法不無道理。事實上,愚公并沒有真正戰(zhàn)勝大自然,這似乎留給我們一個“神定勝天”的結局,然而教學參考書卻這樣認為: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反襯出愚公精神能驚天帝,泣鬼神,從而說明了“人定勝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這種觀點強加給學生。從客觀上看,原文無法找到能充分證明“人定勝天”的理由。學生能夠尊重事實、尊重原文。這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何必要把學生全部限定在一個框架里呢?又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大膽”的說法:愚公真笨!這簡陋的工具,怎么能搬得了“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呢?面對學生們的大膽想象,我于是就讓學生們展開討論:那么你們認為愚公應該搬山還是搬家呢?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愚公應該搬家。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彪y道無數(shù)代人為之奮斗的“移山”比較輕而易舉的“搬家”更明智,更有魄力嗎?這要浪費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有學生用了現(xiàn)在有貧困山區(qū)移民的例子來證明搬家的好處。而教學參考書上卻分明寫著:愚公似愚實智,即所謂“大智若愚”,決不能與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有什么不對?課文不是說愚公就是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的嗎?
二、要讓學生有疑可質,還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可以使人產(chǎn)生巨大的積極性,獲得某種肯定的情緒體驗。在學習和工作中,一旦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刻苦鉆研、廢寢忘食。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xiàn)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學生有了讀書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閱讀,感受閱讀的快樂。當興趣成為一種推動學生求知的內(nèi)在力量時,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又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學生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這一句提出疑問,認為它破壞了這一副塘上月光圖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無法銜接,提出應該把它刪掉。這一問題是很多專家學者一直在爭議的問題。我告訴學生,以前的教材是沒有這一句話的,由此肯定了學生的質疑問難的精神。同時又指出,現(xiàn)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復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風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的熱情很
三、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要領
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問的例子,讓他們看譜彈琴。范問的例子可來自于課文后面的思考問題,來自老師設計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例如《登山》一課,我針對第18自然段設計了一個問題: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寫與列寧戰(zhàn)勝害怕、鍛煉意志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與思考討論,有的說:列寧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寫日出的美麗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說:這是作者寫作的技巧,寫列寧他們登到山頂就該往回走,山頂景色描寫有總結過渡的作用。有的說:列寧冒著生命危險過峭壁,應該要看到日出的美麗才合算。無限風光在險峰哪。有的說:這一段是對列寧戰(zhàn)勝害怕、鍛煉意志的贊頌。學生的解答從段的主要內(nèi)容、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寫作特點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個比較全面中肯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這一自然段的存在價值。我緊接著啟發(fā)學生“老師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子有點冷場,接著就從剛才的回答開始思考,一部分學生認識到:這個問題啟發(fā)我們?nèi)ニ伎颊n文中段與文章的關系,指導我們學習作者的寫法。老師小結:這一段就段來理解沒什么難度,但與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顯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價值。以后我們閱讀也需要想一想,多問自己幾個怎么樣?為什么?從分析”問題”著手,逐步指導學生提問要有清楚地指向,語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與思考度。通常是從閱讀文章的普遍規(guī)律上去找問題:第一,理解的重點處;第二,理解的困難處;第三,產(chǎn)生疑問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視打破規(guī)律的提問,往往這些問題的含金量更高。
四、要讓學生質疑發(fā)揮最大作用,就必須把質疑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
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揉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隨著進程,問題一個一個相應地得到解決。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一不占用單獨的大塊時間來解難釋疑,教學時間比較經(jīng)濟;二是把問題置于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提出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緊密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體現(xiàn)于其中,訓練比較到位,比較科學。這種“一切都在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促進,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是一種促進。教師需要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時刻胸中有數(shù),能夠及時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
怎樣才能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呢?我國近代著名的翻譯家嚴復先生曾經(jīng)就外文翻譯提出了三個要求:“信”、“達”、“雅”。今天我們也可以把它作為文言文翻譯的原則?!靶拧本褪菧蚀_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增減?!斑_”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把拧眲t要求譯文講究遣詞造句,表達有文采。對我們初中同學來說,前面兩條是應該做到的。要做到“信”。“達”,這就要在翻譯時以直譯為主,在難于直譯時,則以意譯為輔,確切地表達原文的意思。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翻譯出來,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所謂意譯,就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必拘泥于原文。
常用的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主要有“留”、“換”、“補”、“刪”、“調(diào)”等五種。
“留”,是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都保留不動。如:《岳陽樓記》中“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一句,可譯為“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作太守”。
“換”,即將古今異義或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換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如將詞類活用的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將單音節(jié)詞換成雙音節(jié)詞,將文言文中借代、委婉等說法換成現(xiàn)在通俗的說法等。例如:《曹劌論戰(zhàn)》中“小大之獄”一句,翻譯時要把“獄”換成“案件”:《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一句,翻譯時要把“惠”換成“慧”,翻譯為“聰明”;“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一句要把“箕畚”換成“用箕畚”;《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要把“布衣”換成“平民”。
“補”,就是增補省略或隱含的內(nèi)容。例如:《曹劌論戰(zhàn)》中“可以(之)一戰(zhàn)”原文省略了“之”,翻譯時應補上。
“刪”,就是刪掉那些沒有實在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例如:《陳涉世家》中“悵恨久之”和“陳勝者,陽城人也”兩句,其中“之”、“者”、“也”應當刪除不譯。
這種“反愚公”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個別老師和學生大肆批判愚公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甚至說愚公道德敗壞,因為他使用童工(“始齔”“遺男”),他還與寡婦(“孀妻”)有瓜葛。
凡此種種,是對文本的正確解讀嗎?這樣的引導對學生是否有益?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反傳統(tǒng)的駁辯精神?依我看,這只能是對優(yōu)秀文本的褻瀆。
無獨有偶,近來,批改學生練習,發(fā)現(xiàn)一則很古老的笑話: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這則笑話中的“執(zhí)竿者”做事不懂思考,不知變通,固然可笑;而那位“老父”自作聰明,好為人師,胡亂指揮,弄巧成拙,不僅可笑,而且有害。
這則笑話諷刺了既蠢笨又不肯動腦筋的魯國人和同樣愚蠢卻又自作聰明的老人,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應開動腦筋多想想,不能輕信盲從。而在學生的作業(yè)中卻出現(xiàn)了令人驚訝的答案,有多位學生贊揚“老父”愛動腦筋、樂于助人,這豈不大錯特錯了?
前不久,聽了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課上,老師列出了一系列古詩句,讓學生辨別這些詩句分別表現(xiàn)了哪一季節(jié)的景物特征。當問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一詩句時,不少同學說是寫春季的,但是有幾位同學反對,反對的理由是:“讀詩要看得仔細全面,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絕句》,《絕句》的后兩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既然有雪,就應該是冬季。”這位老師不知是因為緊張還是真的未領會此詩的意思,在聽完學生的回答后居然點頭默許,聽課的所有同學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怎么會是這樣呢?明顯描寫春天的詩句怎么變成描寫冬天的了?我不知這位老師在備課時是否想過這個問題。這首詩的意思是:兩只黃鸝在翠柳里鳴叫,一行白鷺正飛上藍天。從窗口可以望到遠處西山上長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邊停泊著行程萬里而來的東吳的船只。
我們應該明確,即使是夏季,那高山巔上尚有積雪,何況春天或早春呢?詩句中含有“雪”字不一定是寫冬景,詩句中含有“春”字未必就是寫春景。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中雖然含有“春風”“梨花”,但它寫的是冬天大雪紛飛的情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中雖然含有“二月”“花”,但它寫的是秋天霜染楓林的景象。在學習古代詩歌時,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需要慎重去對待。在對文本解讀時,應注意文本的全貌,否則就會鬧笑話。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理解文本內(nèi)容,深挖作品主題,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腦的習慣,這無可厚非。我就經(jīng)常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以便透徹理解文本內(nèi)容,引導學生巧改課文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興致盎然。如在教學《一面》這篇課文后,我引導學生對其中一句話做了改動,把“竹枝似的手”改為“樹枝似的手”,學生在淺淺一笑后思考:為什么把魯迅的“手”比作“竹枝”而不是“樹枝”“小棍”呢?通過思考,學生明白“竹枝”象征了一種氣節(jié),這里的“竹枝”不能用“樹枝”“小棍”等來代替。有個學生當場就吟誦了贊頌竹子的一首詩:“根生大地,葉拍蒼天,未曾出土先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
再如在誦讀《,你在哪里》一文時,通讀課文后,我問學生:“為什么詩人要面對‘高山’‘大?!帧蟮亍@些物象而呼喚呢?是否可以把這些詞語改為‘轎車’‘房子’‘美女’‘鈔票’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邊大笑,一邊紛紛查閱資料,反復誦讀原文,深入評析語言,明確了“高山”“大?!薄吧帧薄按蟮亍边@些意象體現(xiàn)了一種崇高美,充分展示了總理的寬廣胸懷。通過設疑答疑,故意改換課文內(nèi)容,不斷與文本對話,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雖然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的意義,由讀者決定,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拓展延伸,但是,拓展應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走火入魔,過分標新立異,東拉西扯,偏離主題。
笠翁對韻教學課件
教學目標:
1、給孩子們扎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使孩子們能夠植根傳統(tǒng),把國學教育發(fā)揚光大,使孩子學習經(jīng)典化、生活經(jīng)典化、人生經(jīng)典化。
2、讓學生了解《笠翁對韻》的原文及譯文。
3、熟練朗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熟練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內(nèi)涵,學寫對仗春聯(lián)。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春聯(lián)、教學用卡片、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上課之前,先聽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題目是《紀曉嵐諷對石先生》。
二、對對子
1、先從最簡單的一個字對起。老師出示:湖,學生自由對。說說這樣對的理由。教師歸納:只要詞類相當?shù)亩伎梢詫Α?/p>
再對“風”,自由對,說理由。
2、對二字。老師出示:西湖。學生自由對,教師提示對對子的方法。出示老師的答案,和老師一樣的做“OK”的動作。
再對:七嘴——千山——天南——海闊——
為什么你們能脫口而出地對出來?(因為這些詞語都是成語)
過渡:是呀,我們的漢語就是這么神奇,有些四個字的成語拆開來就是兩個字的對聯(lián),成語掌握多了,你們說起話來會出口成章,寫起文來會下筆有神的。
3、對三個字的對子。
相機出示:葡萄牙。
指導:上下兩句內(nèi)容不搭界,格式卻正確的對子,叫無情對。
4、對四字的對子。
出示:福如東海——文可安邦——
有些古代的神話故事也能用來對對子:精衛(wèi)填?!?/p>
(生依次對出: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
5、對五字的詩句。
出示句子,學生一齊對:
海內(nèi)存知己——路遙知馬力——明月松間照——生當作人杰——白日依山盡——遠看山有色——
6、對七字詩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有心栽花花不開——
接天蓮葉無窮碧——山重水復疑無路——
三、學習《笠翁對韻》
從剛才的對對子游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好的對子一般都詞性相同,結構相仿,聲調(diào)平仄交替,念起來瑯瑯上口。而說到對對子,我們就不得不提《笠翁對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個部分。
1、請學生自己對照拼音,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齊讀。
2、你能找出哪些地方是相對的呢?
找一找,指名交流。
3、短短的一小部分就已經(jīng)囊括了一字、二字、三字、五字、七字乃至十一字的對,這《笠翁對韻》包羅的東西還真不少。其中有幾個難懂的地方你明白了嗎?老師來考考你。出示:蒼穹雨霽
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
4、把你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讀。
5、接口讀。
先師生接口讀,后男女聲對讀。
6、《笠翁對韻》在讀的形式上可以多種多樣。
請你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式讀。
關鍵詞:焦裕祿精神;“三平”精神
中原傳統(tǒng)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中原人民有著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加強對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及其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能為振興河南經(jīng)濟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源泉和精神支撐,為河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增添騰飛的翅膀。
一、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和淵源
中原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焦裕祿精神,其核心是鞠躬盡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在實踐中求真務實、銳意改革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困境中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在當今時代改革大潮之下,它依然激勵、鼓舞著勤勞樸實的河南人。河南人民在中原文化長期熏陶中,逐漸形成愚公移山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正是焦裕祿的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感染、教育了千千萬萬河南人,這其中不僅有大批的干部更有無數(shù)的普通群眾。47年來在焦裕祿同志無私奉獻精神感染下,“三平”精神應時而生。
所謂“三平”精神,即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盛贊河南人是普普通通、踏踏實實、堅韌不拔、英勇無私的,河南人身上體現(xiàn)出了“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的“三平”精神。今天河南人身上反映的“三平”精神是與焦裕祿精神一脈相承的,二者內(nèi)涵上具有一致性。
焦裕祿精神時代內(nèi)涵與河南人的“三平”精神是河南人新時期的具體體現(xiàn)。在艱難困苦中不屈服卻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豪情壯志,正體現(xiàn)在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的“三平”精神中。其思想淵源是一致的。
二、焦裕祿精神與“三平”精神的一致性
一定時期的人民精神追求是與該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相輔相成的。焦裕祿精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已被賦予新的要素。
焦裕祿精神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三平”精神因子。深入探析焦裕祿精神的“三平”精神內(nèi)涵,科學把握二者各自的特征和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在實踐中,以焦裕祿精神推動“三平”精神建設的理論前提。為此應解讀焦裕祿精神中的“三平”精神。焦裕祿精神的“三平”精神內(nèi)涵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體現(xiàn)著不懈追求。焦裕祿深切相信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方法就在人民群眾之中,是平凡的勞動人民在戰(zhàn)天斗地,他們最了解自然,他們掌握著控制災害,發(fā)展生產(chǎn)的法寶。焦裕祿同志發(fā)揮群眾智慧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鼓舞了河南億萬人民。使河南人民相信他們是創(chuàng)造社會的英雄,他們有責任,有能力改變現(xiàn)有的生活追求美好的夢想。這和“三平”精神之“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是一致的。平凡的人生,偉大的追求。
(二)體現(xiàn)著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和“三平”精神中的“平靜之中滿腔熱血”是一致的。億萬河南人民在平靜的工作和生活中滿懷著創(chuàng)新熱情。并將這種熱情發(fā)揮在各行各業(yè)。河南是英雄輩出的沃土,他們是中華的驕傲,是平凡的偉人。時展呼喚英雄,也造就英雄。在河南經(jīng)濟崛起的關鍵時刻,以焦裕祿精神教育更多的平凡的英雄,體現(xiàn)了焦裕祿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三)反映了責任感。焦裕祿同志對工作極其負責,心中始終將群眾放在第一位?!捌届o中的極強烈責任感”,在中原大地閃耀。新時代普通的礦工謝延信在這種影響下悉心照顧亡妻父母和呆傻弟弟30多年如一日演繹著感人故事。極強烈責任感在中原經(jīng)濟區(qū)的建設中必將影響越來越多的河南人。
“三平”精神對河南人精神內(nèi)涵進行了新的概括。從古代愚公移山神話傳說,到當代的紅旗渠、焦裕祿精神,河南人世代秉承著勤勞勇敢、誠實、熱忱等優(yōu)秀品質。從新時期河南人的代表洪戰(zhàn)輝、李學生等身上,更彰顯著一種自強不息、敢于擔當?shù)默F(xiàn)代人特質, “三平”精神正是對這些精神品質的高度概括。
焦裕祿精神給河南人精神賦予了新的意義。焦裕祿同志克服重重困難,在實踐中求真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焦裕祿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精神素養(yǎng),融入了河南人“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中,更有利于“三平”精神的發(fā)揚。將弘揚焦裕祿精神與發(fā)揚“三平”精神是統(tǒng)一起來,必將為河南經(jīng)濟發(fā)展增添騰飛的翅膀。
三、“三平”精的實踐性意義
(一)樹報國志向。目前中原的發(fā)展要求河南人民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強區(qū)域合作,促進發(fā)展。因此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立足當前,放眼未來,把實現(xiàn)河南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偉大設想和踏踏實實的努力奮斗結合起來。我們發(fā)展河南,最終目標是要提高河南的生產(chǎn)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而為國家的富裕強盛做更多貢獻。任何崗位上的河南人民無不應該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立足平凡崗位實現(xiàn)報效國家之志。
為此發(fā)揚“三平”精神,把“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結合起來,持之以恒地發(fā)展河南事業(yè)。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中原兒女汲取了新時代的思想觀念――解放思想,開放包容,胸懷博大。焦裕祿來蘭考治理自然災害,面對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堅信困難可以克服,勝利必將呈現(xiàn)。河南人民發(fā)展家鄉(xiāng)的過程之中將會遇到很多困難,可有了“在困難面前呈英雄”的氣概,河南人民必將知難而進,在重重困難面前斗志昂揚,眾志成城,使河南經(jīng)濟這一偉大而又布滿荊棘的事業(yè)得以成就。在河南發(fā)展的道路上,河南人民將一腔熱血付諸于平凡的實踐,以積跬步至千里,積壘土成丘陵的耐心和滴水穿石之毅力使河南的經(jīng)濟實現(xiàn)了騰飛,必將在發(fā)展河南的偉大事業(yè)中發(fā)揮更大的威力!
(二)創(chuàng)輝煌業(yè)績。河南現(xiàn)在所進行的經(jīng)濟建設,是全新的事業(yè),河南人建設家鄉(xiāng)必為的事業(yè)!在創(chuàng)業(yè)中必然會遇到無數(shù)以前未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情況,河南人民要發(fā)揮智慧,群策群力才能解決。在建設的道路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會逐步突出,矛盾交織。河南人民憑借滿腔的熱血必將逐一化解矛盾,運用智慧舉重若輕。
是焦裕祿沸騰的滿腔熱血溫暖和鼓舞了蘭考人民樹立了戰(zhàn)勝自然災害,迎接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焦裕祿精神極大地激發(fā)了的河南人民的思想、智慧、勇氣、毅力:凸顯了迎難而上、敢于擔當、克難攻堅的精神境界。河南人民以“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在平常的工作中創(chuàng)造了奇跡!
一、激發(fā)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突破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就曾拿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來命題,如《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飛碟發(fā)射之前》、《35年后的班會》、《給句子看病》、《勤與懶的對話》等,這些文題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作文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生活中、課本里有許多能藉以引發(fā)興趣的東西,若抓得準,導得好。就能使學生形成一種濃厚的興趣,學生頭腦中創(chuàng)新的“馬達”就會快速運轉。筆者也曾嘗試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其練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比如《愚公和智叟的第二次見面》、《廣告隨想》、《成功,感覺真好》、《掬一份愛心,獻希望工程》、《欲說如今好困惑》等文題,學生普遍感到創(chuàng)新其實并不遙遠,有的同學還洋洋灑灑寫出了一千多字的文章??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大可不必舍近求遠,放棄實實在在的生活而只圍繞考試轉。
二、凸出訓練,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升的關鍵
教學中有意識地滲入一些思維訓練,可以開啟學生思路,改變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況。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主要體現(xiàn)在多向思維、逆向思維和聯(lián)想思維三方面。
多向思維:橫看成嶺側成峰
在一次研究創(chuàng)造的會議上,有個叫許國泰的人提出曲別針可以有億萬種用途。根據(jù)他的論證,曲別針由于相同的重量可以做各種砝碼;作為一個金屬物,曲別針可以和各種酸類及其他的化學物質產(chǎn)生不知多少種新物質,曲別針可以變成各個數(shù)字,可以變成英文、拉丁文、俄文,所以凡語言能表達的東西,曲別針都可以表達……
一個物體,通過多角度思考可以得到眾多答案同樣,一件事或一個生活現(xiàn)象也可以進行多因素的考察。這就是多向思維。在寫作指導時,應經(jīng)常啟發(fā)學生把思維的觸角伸向盡可能廣闊的時空領域,大范圍、多方位、立體式地審題、選材、立意。例如,筆者在指導“溝通”這一話題作文時,告訴學生圍繞“溝通”多方搜索,快速打開思路。什么是溝通?與誰溝通?溝通后有什么好處?還可寫曲解溝通的一些現(xiàn)象:單位里一些人與上司溝通感情,目的是為了爭取升遷。也可寫不同的人對“溝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態(tài)。學生思考后發(fā)現(xiàn)了新的選材角度,創(chuàng)造欲受到了激發(fā)。這次的練筆涌現(xiàn)了一些佳作,如蔡琪同學的作文構思新穎,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秦始皇溝通,讓自己的困惑和疑問通過歷史人物的口作出回答……
逆向思維:反彈琵琶成新曲
寫作指導中適度地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思辯能力,從而開拓了寫作的深度和廣度。如在學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要求寫一讀后感,大多數(shù)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要學習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一觀點,如果“反其道而思之”,就不妨從講究效益的角度思考,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觀點。在平時練筆中,教師可以穿插適宜逆向思維的文題進行寫作訓練。如《“忠言”未必要“逆耳”》、《學海無涯“樂”作舟》、《弄斧還須到班門》等,這些文題均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敢于推陳出新。
逆向思維的訓練,并非一定要在作文指導課或作后評講課上進行。其實,在閱讀教學時也可插入相關指導,達到有效訓練的目的。如在教《曹劌論戰(zhàn)》時,筆者提問:魯莊公真的“鄙”嗎?就有學生認為魯莊公是一個開明的國君,理由是他戰(zhàn)前召見鄉(xiāng)人曹劌,廣開言路;戰(zhàn)時讓曹劌參與指揮,知人善任;戰(zhàn)后虛心求教取勝原因,不恥下問……筆者當即表揚了這位同學,并鼓勵全班同學思考:“魯莊公目光短淺似乎已成定論,然而他的懷若谷,身為國君而不剛愎自用,難道不也是弱魯戰(zhàn)勝強齊的主因嗎?”諸如此類的訓練,只要教者有心,材料還是很多的。這種逆向思維訓練的環(huán)節(jié),不僅能讓學生把握原文,更主要的是能夠引導學生進入一個認識的新天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積極思考,樂于探求創(chuàng)新的慣性,這無疑是一箭雙雕的做法。
聯(lián)想思維:自在嬌鴛哈恰啼
作文創(chuàng)新的方法很多,善于聯(lián)想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栋讞疃Y贊》從白楊樹聯(lián)想到抗日軍民的氣質,這就是運用聯(lián)想進行創(chuàng)作的例證。聯(lián)想展開了,就可以“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思路活躍了,文章就活了。
聯(lián)想的方式有:橫向聯(lián)想、縱向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等。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如串詞聯(lián)想。教師給學生兩個以上互不相關的詞語,要求學生選定若干詞語連續(xù)造句。學生不斷變化詞語排列,展開聯(lián)想,這樣可以提高創(chuàng)新所必備的敏捷的構思能力。又如立意選材方面的聯(lián)想。黑板上畫了一個圈,這幅畫表示什么呢?看法自然難以劃一,教師提供若干思路引導學生聯(lián)想:表示什么也沒有的零,表示一定范圍的生活天地,表示一種圓滑的處世哲學,表示和諧的完美……在展開討論后,學生們還可以聯(lián)想到:表示急轉的旋渦,表示結束的句號;表示虛無的夢幻;表示走了很多路,卻又回到了原點……這樣的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習作發(fā)表,是展示成果,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抓手
一、實詞
中考文言文試題中,一般都是選用較為常用且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的實詞進行解釋,涉及的知識以“通假字”“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為主。
1.通假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畔”通“叛”。通假字的考查點就是對它的解釋。通假字的解釋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2.一詞多義
在文言文里面,一詞多義主要以單音詞為主,做這一類題時要結合具體的句子意思來分析。如:①既克,公問其故;②廣故數(shù)言欲亡;③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溫故而知新。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舊知識”的意思。同樣是“故”字,但意思卻大不一樣。
3.古今異義
有些詞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這就是古今異義詞。這類詞是考查的重點,也是同學們?nèi)菀资д`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絕境”兩個詞都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不同?!捌拮印痹谖闹惺莾蓚€詞,指“妻子和兒女”,現(xiàn)代漢語中則是一個詞,僅指“丈夫的配偶”;“絕境”在文中指“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是“沒有出路的境地”。
另外,要注意詞類活用。雖然初中階段不要求學生掌握語法,但在閱讀中,這是一個無法規(guī)避的語言現(xiàn)象,指導學生翻譯時一定要重視。如“神弗福也”中的“?!保岸氛凵咝小敝械摹岸贰薄吧摺?,“汗牛塞屋”的“汗?!钡?。
二、虛詞
文言虛詞數(shù)量少,但使用頻率高,用法也比較復雜。在中考試題中,文言虛詞一般不作為測試重點,只要求考生對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進行區(qū)別,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語句。復習時應注意歸納常用虛詞“之、其、而、然、則、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
三、句式
特殊文言句式常見的主要有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
1.判斷句
文言文中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是“??者??也”。它的變化形式有:①“??也”,②“??者??”,③“者、也”全部省略。除此之外,有些句子還用“為”“乃”“則”等來表示判斷。
2.被動句
被動句有的借助被動詞“為”“為??所??”“于”“被”等來表示,也有不借助被動詞,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動,例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3.省略句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難點,文言文中的省略現(xiàn)象十分普遍,必須具有較強的語言感知能力才能確切把握這種語言現(xiàn)象。
四、節(jié)奏
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jù)。
1.根據(jù)句子的結構成分按照“主/謂/賓”的原則進行劃分。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發(fā)語詞助詞后和關聯(lián)詞所屬內(nèi)容間應停頓。如: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②故/君子有不戰(zhàn)。
3.在轉折連詞前應停頓,狀語提前的有停頓。如:①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中/軒敞者/為艙。
4.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于/斯人也。②可/以一戰(zhàn)。
5.節(jié)奏停頓要體現(xiàn)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動詞“鼓”。
6.根據(jù)文意和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jié)奏。如:其一/犬坐于前。五、翻譯
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忠于原文;達——語意流暢;雅——文辭優(yōu)美。無論是采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義。
2.翻譯時要落實好關鍵詞語。如“其一犬坐于前”,關鍵要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會比較順利。
3.文言中省略句較多,翻譯時應注意補充。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為:“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泄盡了?!边@里的“再”“三”后應補譯上“鼓”(擊鼓)。
4.一般用直譯,如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則用意譯。如“明察秋毫”,直譯為“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為“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