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后漢書班超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正 文】
一
公元前2世紀后,中國史籍對西域的記載越來越多,也較為翔實。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8年,西漢武帝為了抗擊北邊的強敵匈奴,兩次遣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絡大月氏、烏孫,共抗匈奴。張騫出使結果之一,是正式開辟了與西域的交通,即后世所稱的“絲綢之路”。同時,漢武帝還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從匈奴手中奪取了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04年,武帝又遣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此后,“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使西域者益得職。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注:《漢書》卷96《西域傳》。)但是,當時西域諸國仍在匈奴的統(tǒng)治之下。在漠北草原建國的匈奴,自公元前207年冒頓單于即位后,日益強盛,不斷攻掠漢朝北邊。公元前177年左右,匈奴擊走了在敦煌、祁連間的大月氏,西域的“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注:《漢書》卷94《匈奴傳》。)以后,“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注:《漢書》卷96《西域傳》。)因此,當漢朝開通西域交通、據河西走廊后,與匈奴爭奪西域的斗爭更為激烈。雙方經過60多年的反復較量,終于在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罷僮仆都尉;漢以鄭吉為都護,設立都護治下一整套管理機構,諸國“自譯長、君、監(jiān)、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幾三百七十六人”。(注:《漢書》卷96《西域傳》。)在西漢的有效管理下,西域的開發(fā)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下面我們先從中國史籍《漢書》、《后漢書》的《西域傳》所記西域諸國情況,看兩漢時期新疆開發(fā)總的概況。
班固撰《漢書·西域傳》大致所記是在“自宣、平”(公元前73年—前33年)后,西域“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里遠近翔實”的情況。
下面就《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順序將西域諸國人口、城鎮(zhèn)、經濟等方面情況,列表如下:
上表所列凡46國,內大月氏、烏孫為天山以北“行國”,而大月氏后為匈奴、烏孫所逼,遷至今中亞阿姆河北一帶,征服大夏而居之。其余均為天山南城郭國,內也有所謂的“氐羌行國”,如若羌、西夜、休循、捐毒等。以上46國皆為當時漢西域都護管轄,或在今新疆境內者(大月氏曾在今新疆境內),其余所記在今中亞諸國,未列入表內。
從上表中可看出,《漢書》撰者所記西域諸城郭國的順序基本上是以漢內地通西域的道路而排列,而通西域的道路又是與各城郭國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且均與今新疆的地理環(huán)境,即沿沙漠邊緣綠洲密切相關。也即是說,從公元前2世紀后,特別是在西漢經營西域60余年后,在今天新疆沙漠綠洲及山谷間,出現(xiàn)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城郭國。這些城郭國的人口差別較大,有如鄯善、扜彌、于闐、莎車、疏勒、姑墨、龜茲、焉耆那樣人口上萬的大國,也有許多僅有數百人的小國。其中以“田畜”(即農牧相兼)為主的城郭國有:鄯善(包括古樓蘭)、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扜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秅、莎車、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烏壘、渠犁、尉犁、危須、焉耆、車師前國、車師后國、車師都尉國、車師后城長國等25國;其余多為以游牧為主的“行國”。這一情況與公元前2世紀前新疆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遺址所反映的畜牧兼農業(yè)的主要經濟特征,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將上述城郭國的經濟類型與人口數聯(lián)系起來,則可發(fā)現(xiàn),以“田畜”為主的城郭國人口,比以畜牧為主的行國要多,說明在西域面積不大的綠洲上經營農牧業(yè),要養(yǎng)活上萬的人口,其經濟發(fā)展已達到一定的水平。特別是且末以西諸國,“皆種五谷,土地草木,畜產作兵,略與漢同”,即是說,其經濟發(fā)展水平與內地已相差無幾。又《漢書·西域傳》中記:若羌、鄯善,“山有鐵,自作兵”;莎車、龜茲、山國、姑墨等國,有鐵山或山出鐵、銅。說明當時有的城郭國采礦(鐵或銅)、冶煉手工業(yè)也較為發(fā)達。
此外,上述46國中,共記有24座城鎮(zhèn),占諸國總數的52%左右;有城鎮(zhèn)說明其國居民主要過著農業(yè)定居的生活,交通、商業(yè)較為發(fā)達。而這些城鎮(zhèn)大多為其國都城,是政治和經濟的中心。而有的國家的國都稱為之“谷”,應主要是以游牧為主的諸國。在人類文明史上,城鎮(zhèn)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是文明發(fā)展的標志之一,它集中體現(xiàn)了當地居民的經濟發(fā)展已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也即是說標志著當地的開發(fā)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二
西漢末年,由于王莽施行錯誤的民族政策,西域諸國怨叛,復屬于匈奴。東漢建立后,西域諸國不堪匈奴的壓榨,紛紛遣使要求內屬。范曄撰《后漢書·西域傳》對之記載頗詳。后東漢經營西域,重新設置都護、戊己校尉等,“自建武(25-56年——引者,下同)至于延光(122-125年),西域三絕三通”。按《后漢書·西域傳》所記西域情況,“皆安帝(107-113年在位)末,班勇所記云”。(注:《后漢書》卷88《西域傳》。)因此,筆者將《后漢書·西域傳》所記西域諸國情況與大約60余年前《漢書·西域傳》所記情況對比如下。
《后漢書·西域傳》僅記載了西域一些國家的人口數,且自西漢末年以來,西域各國相互兼并,因此對各國人口的比較有些困難,但對其中一些城郭國的人口變化,還是可以有大致的了解。比如于闐,西漢時人口有3300戶,19300人;《后漢書》記于闐人口猛增至戶32000,口83000,人數增長3.3倍,其中應包括于闐兼并鄰近皮山、渠勒及部分抒彌的人口。既便如此,于闐這60余年中人口的增長也是可觀的。又如疏勒國,西漢時有戶1510,口18647,《后漢書》僅記其戶有21000,僅戶數增長約12.9倍;焉耆國西漢有戶4000,口32100,《后漢書》記其有戶15000,口52000,人口增長62%,其中可能包括焉耆兼并鄰近尉犁、危須、山國的部分人口。無論怎樣,東漢城郭國人口比西漢時有較大的增長,這是毫無疑問的,它標志著在這60多年內,西域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fā)。
在城鎮(zhèn)建設方面,《后漢書·西域傳》記載了一些新的城鎮(zhèn)名,如疏勒的楨中城,焉耆的南河城,車師后國的候城、金滿城、且屯城,伊吾(今哈密)的屯城等?!逗鬂h書·班超傳》還記有疏勒的槃橐城、烏即城,姑墨的石城,龜茲的它乾城等。城鎮(zhèn)的增加,也是西域進一步開發(fā)的標志之一。
《后漢書·西域傳》于諸國經濟狀況記載不多,可能是因為撰者范曄因“班固記諸國風土人俗,皆已詳備前書(指《漢書·西域傳》)”的原故。但是,《后漢書》也有一些新的內容,如記伊吾盧(即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又記蒲類國、東且彌國“廬帳而居,逐水草,頗知田作”。即是說此兩國在東漢時已開始有了農業(yè)。又上引《后漢書·班超傳》記班超攻焉耆國,“因縱兵鈔掠,斬首五千余級,獲生口萬五千人,馬畜牛羊三十余萬頭”。內記“馬畜牛羊三十余萬頭”,可能有些夸大,但也反映出焉耆牲畜數量之多,畜牧業(yè)之發(fā)達。
從上述兩漢時期文獻所記西域城郭國的人口、城鎮(zhèn)、經濟狀況及其發(fā)展變化,可以大致了解兩漢時西域開發(fā)的概貌。而開發(fā)西域的主要應是原居于該地的各族,包括塞人、吐火羅人等歐洲人種;也有從今天內蒙古、甘青一帶遷入的以游牧為主的匈奴、羌人等蒙古人種。羌人的居地從東邊的若羌,沿昆侖山直到帕米爾高原皆有。在今新疆沙雅縣于什格提遺址曾發(fā)現(xiàn)一枚東漢時的“漢歸義羌長”銅印,說明羌人對新疆南部的開發(fā)有一定的貢獻。此外,還有曾統(tǒng)治過西域的匈奴人,天山以北的烏孫、月氏、塞人,東漢末以來由中亞阿姆河一帶遷入的貴霜人等,均對西域的開發(fā)起過重大的作用。
三
兩漢時期西域的開發(fā)是直接與兩漢中央政府管理和實施的邊疆民族政策相關的。兩漢中央政府在西域設官置守,采取一系列穩(wěn)定西域局勢、保持各城郭國原有制度等羈縻、懷柔政策,有利于西域經濟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兩漢中央政府還采取了一些開發(fā)西域的直接措施,主要是屯田和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
兩漢于西域的屯田,始于公元前104年李廣利伐大宛之后。據《漢書·西域傳》記,漢武帝時(約在公元前101年),漢朝“自貳師將軍伐大宛之后……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注:同書還記:“自武帝初通西域,屯田渠犁……征和中,武師將軍李廣利以軍降匈奴”。此亦可證武帝時曾屯田渠犁。武帝時在輪臺屯田,又見于《史記》卷123《大宛列傳》。)此后兩處屯田廢止。到昭帝時(公元前86—前74年在位),漢廷依從前桑弘羊提出擴大輪臺屯田的建議,于公元前78年遣扦彌太子賴丹為校尉,復屯田輪臺、渠犁。到漢地節(jié)二年(前68),渠犁一帶屯田士卒達1500人。(注:參見《漢書》卷96《西域傳》。)此外,漢朝還在元鳳四年(前77)更樓蘭國名鄯善后,“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今且末東米蘭)以填撫之。其后更置都尉”。(注:參見《漢書》卷96《西域傳》。)公元前60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后,屯田的重點轉至車師前部。車師屯田大約始于宣帝地節(jié)中,時鄭吉曾使“吏卒三百人別田車師”。公元前60年,又徙車師屯田于北(應為“比”)胥鞬(在今吉木薩爾一帶)等地。到漢初元元年(前48),漢廷置戊己校尉主管西域屯田事務,初治交河城,后移置高昌壁。(注:參見《漢書》卷96《西域傳》。)車師屯田一直繼續(xù)到西漢末年。
東漢明帝開始經營西域時就十分重視屯田。永平十五年(72),漢朝取匈奴伊吾盧地,于此置宜禾都尉以屯田。(注:參見《后漢書》卷88《西域傳》。)過了兩年,漢擊車師,始復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以耿恭為戊己校尉,屯田金滿城(今吉木薩爾);另一戊己校尉關寵則屯田柳中城(今鄯善魯克沁),“屯各置數百人”。(注:《后漢書》卷19《耿恭列傳》。)明帝時,漢還于樓蘭屯田,田卒達千人。(注:參見《后漢書》卷48《楊終列傳》;《水經注》卷2。)此后,西域三絕三通,在“三通”時,漢皆于上述地區(qū)屯田。此外,在民豐北尼雅遺址(漢精絕國)曾發(fā)現(xiàn)一枚東漢時炭精制的“司禾府印”印范,證明漢在精絕也曾設置屯田機構,實行屯田。
可見兩漢在西域屯田之地有輪臺(倉頭)、渠犁、樓蘭、車師前部、伊吾、交河、高昌壁、金滿城、柳中、精絕等,有的地區(qū)屯田士卒達千人以上。兩漢在西域的屯田是一種軍事建設和生產建設相結合的措施,目的是供給戍守西域將士軍需。但是,其意義卻遠遠超過了原來屯田的目的。
漢在西域的屯田首先是直接促進了西域邊疆的經濟開發(fā),因為士卒屯田就要建筑房舍,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農田的開發(fā),逐漸改變了西域一些地區(qū)以畜牧業(yè)為主的經濟結構,使傳統(tǒng)農業(yè)的比重上升。而興修溝渠在干旱的西域是不可或缺的,屯卒引進了內地先進的水利設施,擴大了屯田的范圍。上世紀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曾多次到新疆考察,在沙雅南、輪臺南、羅布泊北和吐魯番等地均發(fā)現(xiàn)了漢代水渠遺址,當地有的人稱之為“漢人渠”。(注:參見黃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記》,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25、10-12頁;《羅布淖爾考古記》,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1948年,第111-112頁。)屯田的士卒還將內地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和鐵制農具傳入了西域。西域鐵器的使用雖然早于內地,但作為農業(yè)工具的鐵器幾乎沒有,說明西域諸國鐵器制造、冶煉手工業(yè)已落后于內地。《漢書·陳湯傳》曾記:西域胡人“兵刃樸純,弓弩不利。今聞頗漢巧……”由于漢朝屯田而傳入西域的鐵制農具及冶煉技術,促進了當地冶鐵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在近代新疆考古調查和發(fā)掘中,曾在民豐尼雅遺址、洛浦南的阿其克山等地發(fā)現(xiàn)漢代冶鐵遺址,在庫車北阿艾山發(fā)現(xiàn)漢代冶煉鉗鍋、礦石和廢渣等。(注:參見史樹青:《新疆文物調查隨筆》,《文物》1960年第6期。)
兩漢開通和維護絲綢之路,對西域開發(fā)的意義也十分巨大。自西漢開通至西域的交通之后,漢朝即從京師長安起,沿途設置亭、障、烽燧、驛置等,以維護交通的暢通,甚至西域的屯田,也有維護和供給往來使臣、商人的意義在內。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加強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往,而且促進了西域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上述西域諸國人口的增加、城鎮(zhèn)的興起,與絲綢之路就有著密切關系。關于此,前人論述頗多,不贅。下面僅就絲綢之路的暢通對西域商業(yè)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略加敘述。
關鍵詞: 全都 同義復詞 《漢語大詞典》 瑕疵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是迄今為止收詞最多、質量最高的一部大型中文詞典。該書收釋了不少表“全都”義的同義復詞,如“悉皆”、“皆悉”、“咸皆”等,值得肯定。但是,該書還是忽略了大量的“全都”義同義復詞;即便那些收釋了的,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下面擬從詞目失收、書證偏晚、釋義不確等方面對此展開討論。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詞目失收
1.咸盡。《漢書?楚元王傳》:“及秦惠文、武、昭、孝文、嚴襄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咸盡發(fā)掘暴露,甚足悲也?!薄稘h書?嚴助傳》:“今王深惟重慮,明太平以弼朕失,稱三代至盛,際天接地,人跡所及,咸盡賓服,藐然甚慚?!薄稌x書?王F傳》:“豈惟老臣獨懷戰(zhàn)灼,三軍上下咸盡喪氣?!薄杜f五代史?梁書?王師范傳》:“先掘坑于第側,乃告之,其弟師誨、兄師悅及兒侄二百口,咸盡戮焉?!?/p>
2.咸共?!逗鬂h書?梁統(tǒng)傳》:“初以位次,咸共推統(tǒng),統(tǒng)固辭曰……”《三國志?魏書?董卓傳》:“公卿惜邕才,咸共諫允。”《晉書?賈重傳》:“侍中任愷、中書令庾純等剛直守正,咸共疾之。”謝靈運《會吟行》:“列筵皆靜寂,咸共聆會吟?!痹脝枴蹲拒庛懸罚骸爸劣诩橱鲋畱撸{侯之訥,石建之醇謹,卓茂之迂緩,班超平平之策,陽城下下之考,咸共嗤點,以為不智?!?/p>
案:“共”有“全都”義,如《禮記?內則》:“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编嵭ⅲ骸肮?,猶皆也。”鮑照《代白頭吟》:“古來共如此,非君獨撫膺?!?/p>
3.咸悉?!度龂?魏書?劉曄傳》:“曄撫慰安懷,咸悉悅服,推曄為主。”《三國志?魏書?牽招傳》:“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余萬家,繕治陘北故上館城,置屯戍以鎮(zhèn)內外,夷虜大小,莫不歸心,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薄蹲嫣眉肪硪唬骸罢淹跫次欢哪昙滓畾q,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并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薄短綇V記?神仙四十六》:“(劉商)少好學強記,精思攻文,有《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兒童婦女,咸悉誦之?!薄短綇V記?酷暴一》:“被告之人,問皆稱枉。斬決之后,咸悉無言?!?/p>
4.盡悉?!短浇?丙部之七》:“是也明其俱不能盡悉知究洞極之意,故使天地之間,常有余災,前后訖不絕,但有劇與不耳?!薄短浇?庚部十三至十四》:“故但為子舉其端首,不復盡悉言之也?!薄读凝S志異》卷二:“乃以齒序:別駕四十有一,為長;誠十六,最少;訥二十二,則伯而仲矣,別駕得兩弟,甚歡,與同臥處,盡悉離散端由,將作歸計?!?/p>
5.都皆?!稘h書?韋賢傳》:“初,高祖時,令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廟。”《金史?循吏傳?武都傳》:“縣素多盜,凡奸民嘗縱火行劫、椎埋發(fā)冢者,都皆廉得姓名,榜之通衢,約毋再犯,悉奔他境。”《新元史?志第四十九》:“奉禮贊曰‘再拜’,贊者承傳‘在位都皆再拜’?!薄段饔斡洝返诎耸嘶兀骸澳峭醺缸佣冀糟?,眾官員個個心驚?!?/p>
6.都盡。柳永《郭郎兒近拍》:“硯席塵生,新詩小闋,等閑都盡廢?!蓖踔俑Α厄嚿较罚骸皰旃谏裎?,來作煙花主。千里好江山,都盡是,君恩賜與。”沈端節(jié)《江城子》:“覽鏡沈吟,膏沐為誰容。多少相思多少事,都盡在,不言中?!?/p>
7.悉共?!短浇?丙部之十三》:“是故天下無大無小,輕易冤人者也,悉共見治也,而憐助服者也?!薄稛o量壽經》卷上:“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薄度龂?魏書?倉慈傳》:“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于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fā)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遙共祠之。”《宋書?何尚之傳》:“睦父子之至,容可悉共逃亡,而割其天屬,還相縛送,螫毒在手,解腕求全,于情可愍,理亦宜宥。”《梁書?陳伯之傳》:“及伯之鄉(xiāng)人朱龍符為長流參軍,并乘伯之愚暗,恣行奸險,刑政通塞,悉共專之?!?/p>
8.悉同?!端螘?禮志二》:“于是詔書下其奏,所適無貴賤,悉同依古典?!薄端螘?樂志二》:“雜歌悉同用太廟詞,唯三后別撰?!薄赌淆R書?郁林王》:“凡逋三調及眾責,在今年七月三十日前,悉同蠲除。”
案:“同”有“一起”義,與“全都”義極近?!兑?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薄俄n非子?揚權》:“虧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p>
9.皆共。《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又季氏之族有為讒,使季平子與族人相惡,皆共譖平子?!薄稘h書?劉輔傳》:“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禍而無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竊傷心?!薄逗鬂h書?張衡傳》:“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薄度龂?魏書?郭嘉傳》:“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薄度龂?魏書?杜恕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時,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而康獨緣妃嬙雜在其間,故于時皆共輕之,號為阿九?!?/p>
10.皆略?!逗鬂h書?郎傳》:“明年,西羌寇隴右。皆略如言?!薄度龂?魏書?楊阜傳》裴松之注引皇甫k《列女傳》:“故為康從事,同等十余人,皆略屬超,陰相結為康報仇,未有間。”《新唐書?禮樂志二》:“至于壇傘⑸裎?、座P?、玉睋uⅢ侄?、?、牲牢、冊祝之數皆略依古?!薄端问?宋敏求傳》:“敏求家藏書三萬卷,皆略誦習,熟于朝廷典故,士大夫疑議,必就正焉?!?/p>
案:“略”有“全都”義,杜甫《戲題寄漢中王》詩之三:“魯衛(wèi)彌尊重,徐陳略喪亡?!逼制瘕垺蹲x杜心解》引曹丕《與吳質書》:“徐、陳、應、劉,一時俱逝?!蓖醢彩顿F州虞部使君訪及道舊竊有感惻因成小詩》:“握手更誰知往事,同時諸彥略成塵?!?/p>
11.皆俱。漢桓譚《新論?祛蔽第八》:“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堅強老壽,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時忽如臥出者,猶果物谷實久老則自墮落矣,后世遭衰薄惡氣,娶嫁又不時,勤苦過度,是以身生子皆俱傷,而筋骨血氣不充強,故多兇短折,中年夭卒?!薄冻鯇W記?武部》:“鄭記王贊問曰:‘舉于旌首,當皆以皮邪,盡之也?’鄭答曰:‘皆俱舉皮置于首,不盡?!薄锻ǖ?刑法六》:“即罪重害,及疑似處少,不必皆須滿三者,囚因訊致死者,皆俱申牒當處長官,與糾彈官對驗?!?/p>
12.略皆?!稘h書?五行志中之上》:“諸雩旱不雨,略皆同說。”《漢書?孫寶傳》:“時,帝舅紅陽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墾草田數百頃,頗有民所假少府陂澤,略皆開發(fā),上書愿以入縣官?!薄度龂?蜀書?關羽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江表傳》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三國志?蜀書?S正傳》:“性澹於榮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馬、王、揚、班、傅、張、蔡之儔遺文篇賦,及當世美書善論,益部有者,則鉆鑿推求,略皆寓目。”《三國志?吳書?胡綜傳》:“凡自權統(tǒng)事,諸文誥策命,鄰國書符,略皆綜之所造也?!?/p>
案:周掌勝先生已經指出該詞《大詞典》失收,但他提供的最早例證為《全晉文》卷一百三十四習鑿齒《又與謝安書稱釋道安》,偏晚。
13.全都?!段饔斡洝返谌呋兀骸懊魅漳醚荚诶蠈O身上,只是要你三樁兒造化低哩。”《紅樓夢》第六十二回:“黛玉道:‘依我說,拿了筆硯將各色全都寫了,拈成鬮兒,咱們抓出那個來,就是那個?!薄剁R花緣》第九回:“小弟起初吃了朱草,細想幼年所作詩文,明明全都記得?!卑福涸撛~習見于明清小說,且《現(xiàn)代漢語詞典》已收,《大詞典》亦當收。
14.總皆。伯3270《兒郎偉》:“四方總皆跪伏,只是不絕漢儀?!辈?133號《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經文》:“佛有他心盡見伊,若干心數總皆知?!鳖櫅r《閑居懷舊》:“今日思來總皆罔,汗青功業(yè)又何如?!?/p>
《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五:“又有‘緊急鼓’者,訛為‘錦雞鼓’,總皆虜樂也?!薄毒劳ㄑ浴返诎司恚骸班徤岫紒砜磿r,只見:兩部脈盡總皆沉,一命已歸黃壤下?!?/p>
案:“總”有“全都”義,如杜牧《贈別》詩之一:“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蓖醢彩冻铡吩姡骸扒чT萬戶尤??偘研绿覔Q舊符?!?/p>
以上十四例,例證較多,限于篇幅,沒能一一列舉,當為同義復詞。
二、例證偏晚
1.咸皆。見《大詞典》第2826頁,最早例證為《百喻經?婆羅門殺子喻》。
案:例證可提前?!稘h書?陳萬年傳附子咸傳》:“少府多寶物、屬官,咸皆鉤校,發(fā)其奸臧,沒入辜榷財物?!薄逗鬂h書?儒林傳下?包咸傳》:“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束帛,奉祿增于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咸皆舉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竄入他郡。”《晉書?劉傳》:“在朝之士相讓于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推賢讓能之風從此生矣?!薄端螘?武帝紀上》:“吾徒咸皆富貴,則檀不應獨殊。”
2.盡都。見《大詞典》第4683頁,最早例證為《水滸傳》。
案:例證可提前。《元朝秘史》卷七:“乞百姓擄了,頭口、家業(yè)盡都與了你。后又同追不亦魯(舌)?!薄杜糜洝返谑叱觯骸疤飯@盡都典賣,并無些子余剩。”
3.盡皆。見《大詞典》第4683頁,最早例證為《三國演義》。
案:例證可提前。《魏書?南安王楨傳附子中山王英傳》:“英候其稍近,以奇兵掩之,盡皆擒獲?!薄侗饼R書?孝昭帝紀》:“因取所御杯盡皆壞棄?!薄端鍟?禮儀志五》:“若用此輅,給于太子,革木盡皆不可,何況金象者乎?”《洛陽伽藍記》卷四:“晉朝四十二寺盡皆湮滅,唯此寺獨存?!?/p>
4.悉皆。見《大詞典》第4293―4294頁,最早例證為《百喻經?三梨打破頭喻》。
案:例證可提前?!逗鬂h書?顯宗孝明帝紀》:“中二千石下至黃綬,貶秩贖論者,悉皆復秩還贖?!薄逗鬂h書?班超傳》:“于是西域五十余國悉皆納質內屬焉?!薄度龂?吳書?蔣欽傳》:“權嘆其在貴守約,即敕御府為母作錦被,改易帷帳,妻妾衣服悉皆錦繡。”《晉書?高祖宣帝紀》:“帝于是勤于吏職,夜以忘寢,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5.皆悉。見《大詞典》第4838頁,最早例證為《后漢書?應奉傳》。
案:例證可提前?!短浇?丙部之二》:“夫治不調,非獨天地人君之過也,咎在百姓人人自有過,更相承負,相益為多,皆悉坐不守實所致也,以離去其實,遠本反就偽行,而不自知?!薄短浇?丁部之十六》:“是故古者圣賢上士皆悉學,晝夜力學而不止者,亦睹見天地教令明也,故不敢自易為非也,不敢自輕易而不力學也,故得長吉而無害?!薄短浇?己部之一》:“皆悉在方,其禁畏人者,以其所上罪變怪輕重罪之,復加故罪一等?!?/p>
6.一總。見《大詞典》第46頁,最早例證為《水滸傳》。
案:例證可提前。趙長卿《好事近》:“不羨八千椿,不羨三偷桃客。也不羨他龜鶴,一總為凡物。”
另“一皆”一詞,《大詞典》例證偏晚,周掌勝先生已經指出并提供了新的最早例證,這里不再多言。
三、釋義不確
都總。見《大詞典》第6188頁,義項一釋為“總是”,仍未達一間。“都”、“總”義同連用,為“全都”義,釋義中的“是”字多余。正因如此,才有“都總”、“是”連用之例,如張榘《滿江紅》:“經濟妙,誰知得。都總是,詩書力?!鼻易钤缋C只為宋毛滂《蝶戀花?聽周生鼓琵琶》,可提前。如俄藏符R格編96號《雙恩記》:“儀貌頓蒙拋瘦悴,衣裝都總換塵埃。”伯2193號《目連緣起》:“慈母告目連:‘我為前生造業(yè),廣殺豬羊,善事都總不修,終日咨情為惡。今來此處,受罪難言?!辈?193號《目連緣起》:“目連見其慈母,飯食都總不餐?!?/p>
參考文獻:
[1]郭在貽.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匯校.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處:
"不人虎穴焉得虎子”,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不人虎穴焉得虎子”,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歷艱險,就不能獲得成功。這個成語見于《后漢書·班超傳》。
漢明帝時,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各國。他到達鄯善的時候,鄯善王起初對他很恭敬,作為上國的貴賓招待,彼此十分友好。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和鄯善國聯(lián)絡,由于匈奴使者從中挑撥,鄯善王對班超的態(tài)度漸漸冷淡起來,并且產生了敵意。班超發(fā)覺以后,立刻召集同行人員,說明情況,研究對策,最后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死匈奴使者,降服鄯善王。當時,雖然面臨險境,而且沒有大隊人馬,同行人員只有三十六人,但是班超勇敢果斷,毫不畏俱,他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眼前,我們只有迅速地主動去找敵人拼命,才能獲得勝利?!钡搅艘估?,班超就率領三十六人,奔向匈奴使者的營地,進行襲擊。班超先派十人,拿著鼓藏在匈奴營后,其余的人,各執(zhí)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前兩側,然后乘風放一把大火,擊鼓吶喊,一同殺出。匈奴沒有防備,從睡夢中驚醒,不知道漢軍有多少人馬,嚇得沒命亂逃。包括匈奴使者在內當場被殺了三十多人,還有大約一百來人,全數燒死。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請來,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并且好言相勸,安慰了他一番。部善王這才心悅誠服,愿意同漢朝進一步發(fā)展友好關系。
【關鍵詞】抄書人 洛陽紙貴 抄書現(xiàn)象 抄書精神
成語“洛陽紙貴”是說東晉左思做《三都賦》,由于文章記載全面,文筆優(yōu)美,人們爭相抄寫,致使京城洛陽紙價上漲,供不應求。史載左思為寫三都賦,“十年磨一劍”,這十年中他在家里的各處放上紙筆、書本,每讀到好的地方,就提筆抄寫。這些典故反映了在中國古代,抄寫是一種主要的文化傳播方式。抄書主體無論是學者還是平民,抄書活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引發(fā)了社會的連鎖反應;而在抄寫的過程中,學者也受益匪淺。抄書人的活動與圖書的編輯、出版、發(fā)行等環(huán)節(jié)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分析古籍中關于抄書人的記載,試圖剖析中國古代的抄書現(xiàn)象,揭示其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抄書現(xiàn)象十分普遍。與“洛陽紙貴”相似的情況很多,如南朝學者謝靈運(385―433年)是我國山水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史載“每有一首詩至都下,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抄書現(xiàn)象的繁榮由前展而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抄書人伴隨著文字的出現(xiàn)產生,戰(zhàn)國晚期,有了明確的記錄:“張儀、蘇秦二人同志好學……或傭力寫書”①。張、蘇二人曾受傭于人抄書。像他們這些產生之初的抄書人,從奴隸制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獲得了人身自由,有著一些鮮明的特點。
抄書人大多是經濟貧困的讀書人,依靠抄書維持生計。而雇主是一些經濟獨立的官僚、學者或其他人,為了讀書、藏書,及在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氛圍中宣傳言論,脫穎而出,雇人抄書。這種雇傭關系的產生是新的生產關系在文化領域的反映,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
抄書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方可充當這種既需要體力、更需要智力的“傭工”。張儀、蘇秦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他們志趣相投,早年曾從師鬼谷子,過著雖然清貧但是志向遠大、刻苦學習的生活。抄寫不僅為抄書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也為其入仕準備了條件。抄寫絕不是簡單的重復。相對于一般的瀏覽,持續(xù)不斷接觸典籍的抄寫活動在加強記憶的基礎上,會給人以新的啟發(fā)。張、蘇二人由地位低下的抄寫員而后來成為戰(zhàn)國時期一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與抄書的經歷不無關系。那時,抄寫內容多是記載“圣人之言”的“天下良書”。抄書以儒家經典為主,以宣傳孔子學說為主要目的,打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基石。
抄書行為貫穿于書籍復制活動的始終,抄書人進行了一些編輯活動。在木簡時代,抄書人除了抄寫圖書,還要編輯、校對、制作、裝幀等,直至一本書完成。他們先把抄好的書“編”連成冊,或先編連再抄寫;一邊抄寫一邊校對,發(fā)現(xiàn)有錯誤,立即用刀削掉改正;接著制作封面,據記載張、蘇二人“剝樹皮編以為書帙”;隨后在書的背面題寫書名和制作目錄。如今一本書的完成需要多部門緊密配合,雖然那個時代書寫材料或笨重或脆弱,書寫工具也并不完備,抄書量不大,但是,身兼數職地抄書人能夠有條不紊地完成如此復雜的工作,也十分難能可貴。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張從開始使用至廣泛應用,經歷了一個過程。東漢時期,紙張開始作為書寫、抄寫材料,但仍然主要應用于王公貴族。他們持“縑貴紙賤”的看法,常常是在紙上寫或抄一份,在縑帛上再復制一份。從考古出土實物來看,紙張與帛書的形制基本一致,可見那時紙張主要是作為縑帛的替代品。三國時期書寫、抄寫材料是紙張、簡牘和縑帛并用。
在抄書尚未大規(guī)模出現(xiàn)的西漢及東漢前期,古籍中零星記錄了一些抄書人和抄書現(xiàn)象。 “(桓榮)少學長安,習歐陽尚書……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②桓榮(約公元前24―17年),抄書時是太學生,后來成為有名的經學大師。 “(李合)常以傭書自給”。③西漢李合(生卒年不詳),抄書時也是太學生,后官至太常、司徒?!埃ㄐl(wèi)颯)家貧好學問,隨師無糧,常傭以自給”。④衛(wèi)颯(約公元前10―60年),抄書時也是太學生,后任桂陽郡太守。東漢高君孟(生卒年不詳)“頗知律令,嘗自伏寫書,著作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寫,乃當十遍讀?!雹?/p>
與產生之初相比,這個時期的抄書人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人員構成上,太學生充當了抄書人的“主力軍”。西漢時設置太學,一些家境貧寒的求學者通過抄書,一方面“勤工儉學”,另一方面也積累了知識。他們在抄書中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上強烈的求知欲、恒心和毅力,后來成了功成名就的人。
到了晉代,紙?zhí)娲撕啝?、縑帛,開始普遍使用。史載,東晉崇德太后令曰:“臨紙悲塞,如何可言?!蔽鲿x名將劉錕(271―318年)面對圣旨,“伏紙飲淚”??梢姰敃r紙張成為王公貴族生活中書寫的必需品,就連圣旨也寫在紙張上。鑒于紙作為書寫材料的諸多優(yōu)點,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權臣桓玄代晉自立,并下令:“古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皆用黃紙代之?!绷硗猓瑫鴮懝ぞ咴谶@一階段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晉代,一種優(yōu)良的毛筆產生,它的筆頭由紫毫兔毛制成,筆鋒較短,堅挺耐用,十分便于抄寫。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采自天然的墨先比質量更好的人工墨的生產制作技術已經成熟,《齊民要術》中記錄了我國最早的制墨配方,即三國魏時書法家韋誕發(fā)明的“一點如漆”的優(yōu)質人工墨。書寫材料和工具的改進,使抄書人隊伍迅速擴大,抄書現(xiàn)象也成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
隨著紙的日益廣泛應用,史籍中關于抄書人的記載越來越多了?!凹邑?,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為官寫書,受值以養(yǎng)老母”⑥。班超(32―102年)曾在政府機構中擔任校書郎,從事抄書,后來官至將軍長史,曾出使西域。王溥(107―125年)“家貧不得仕,乃挾竹筒插筆于洛陽市肆傭書……一日之中,衣寶盈車而歸。積粟于廩,洛陽稱為善筆而得富?!雹咚髞砉僦林袎拘N尽⒘海?47―167年)“梁宗室子弟,而少孤貧,賣書于市以自資”⑧,他通過抄書、賣書,后來官至尚書郎。公孫瓚(?―199年),初入太學,“授尚書,寫書自給”⑨,后來官至奮武將軍。王僧孺(465―522年)“家貧,常傭書以養(yǎng)母,所寫既畢,諷誦亦通”⑩,他起初只是一介書生,后來入仕擔任尚書左丞等要職?!稌x書?葛洪傳》和《抱樸子?內篇?雜應》都說:葛洪(284―364年)“少好學,家貧,躬自伐薪以貿紙筆,夜輒寫書誦習;常乏紙,每所寫,反復有字”,后來成為東漢時期有名的方術學家,官至關內侯。崔亮(生卒年不詳) “居貧,傭書自業(yè)”⑾,他后來官至中書博士。闞澤(170―243年):“至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⑿。后來官至尚書。陶弘景(452―539年)“家貧以寫經為業(yè),一紙直價四十”⒀。后來官至孝昌相。劉芳(北魏)“晝則備書,以自資己,夜則讀誦,終夕不寢;芳常為諸僧備寫經論,筆跡稱善,卷直以一縑,歲中能入百余匹,如此數十年,賴以頗振……”⒁,后來官職是中書令。釋僧肇(384―414年)“以傭書為業(yè),遂因繕寫,及歷觀經史,備盡文籍”⒂,后來成為著名的佛教學者。
這個時期,雖然國家政局動蕩不安,頻繁易主,抄書業(yè)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無論抄書人數量還是自發(fā)的行業(yè)分工,達到了頂峰。抄書現(xiàn)象所影響的社會領域非常廣泛,抄書業(yè)內部分工也更加細致。一些生活窘迫的讀書人通過抄書解決了生計問題,而且除前代一些讀書人借此途徑入仕途,成功名外,它開始在社會經濟領域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有一些人如前例王溥、陶弘景、劉芳等人通過替人抄書致富。像劉芳那樣在抄書中長期臨寫漢字,練就一手好字,推動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成為書法家的抄書人也不少。隨著佛教傳入我國,為了對外傳播宗教,對內保存佛典,抄寫佛經的抄書人越來越多,人稱“經生”,如前所述釋僧肇。
唐代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之后,人類由抄寫時代漸漸步入印刷時代。抄書現(xiàn)象雖然還存在著,但僅僅為了特殊用途,不再是社會普遍現(xiàn)象。抄書人已經不是時代的主角。
在抄書業(yè)發(fā)展的各個時期,學者對知識的執(zhí)著追求是貫穿始終的,這是抄書人產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影響下,在不同的生產關系中,抄書人的性質有所不同?!皞蛄憰睍r期和此后的抄書人初步擺脫了奴隸制社會人身的不自由,在封建制社會中服務于封建主。而在抄書業(yè)的鼎盛期,記載了出售自己雇人所抄之書的抄書人,如上述劉梁等人;又如《北齊書?列傳第三十一》記載不遠千里到東魏推銷、“發(fā)行”《華林遍略》一書的南朝梁祖。這應是我國關于圖書發(fā)行的最早記錄,也是新型生產關系的萌芽。
抄書現(xiàn)象與我國文明史相伴相隨,抄書人充當了傳播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鏈條。通過抄書,一些珍貴的、稀缺的文獻得以保存、流傳;通過抄書,中國古代的文學、書法、宗教等領域發(fā)展、繁榮;通過抄書,生產工具得到改良、創(chuàng)新;通過抄書,新的生產關系、社會分工開始萌芽、出現(xiàn)。蘊含在“抄書現(xiàn)象”背后最重要的是,經過歷代抄書人不斷地積累、磨礪,在這一行業(yè)形成了獨特的“抄書精神”。在這個抄書人群體里,有載入史冊的“行遇圣人之文,無題記,則以墨畫于掌內及股里;夜還,更折竹寫之”⒃的張儀、蘇秦,有“一字當十讀”的高君孟,有為抄書“終夕不寢”的劉芳和“十五年不窺家園”的桓榮……以及不見經傳的抄書人,他們折射出這個人群所特有的對追求知識的謹慎、執(zhí)著與不倦的精神?!俺瓡瘛币舱侵袊糯鷮W者的精神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①⒃(晉)王嘉:《拾遺記?卷四》,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異聞之屬,鷺江出版社,2004
②(南朝)范曄:《后漢書?桓榮丁鴻列傳》,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③(北宋)李 等,《太平御覽?李合別傳》,欽定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鷺江出版社,2004
④(南朝)范曄:《后漢書?列傳六十六》,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異聞之屬,鷺江出版社,2004
⑤(東漢)桓譚:《桓子新論》,中華書局,1925
⑥(南朝)范曄:《后漢書?班超列傳》,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異聞之屬.鷺江出版社,2004
⑦(晉)王嘉:《拾遺記?卷六》,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異聞之屬,鷺江出版社,2004
⑧(南朝)范曄:《后漢書?文苑列傳第七十下》,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⑨(南朝)范曄:《后漢書?列傳六十六》,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⑩(唐)姚思廉:《梁書?列傳第二十七》,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⑾(唐)李延壽 等:《北史?列傳第三十二》,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⑿(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闞澤傳》,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⒀(唐)李延壽 等:《南史?陶弘景傳》,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⒁(北魏)魏收:《魏書?列傳第四十三》,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鷺江出版社,2004
⒂(南朝)釋慧皎,《高僧傳?釋僧肇傳》,中華書局,2006
關鍵詞:康居;歷史
中圖分類號:K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3(C)-0248-01
康居(K'ang-chü)人屬印歐種馬薩革特人,屬白色人種。《漢書•西域傳》載“自宛以西至安息國,…其人皆深目,多須髯?!薄妒勒f新語•排調篇》也描述康居僧侶“目深而鼻高”,可知康居人屬印歐種人。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兩漢期間,他們大致在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和烏茲別克斯坦北部的錫爾河中下游一帶放牧??稻訃鴺O盛時疆域還包括東邊楚河流域、東南索格底亞那地區(qū)、西邊里海及黑海以北廣大地區(qū)。
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康居,中外史籍都無記載,所知甚少。《史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公元前138―126年)到過康居,都城卑闐城①。據此可知,康居人建國至遲在公元前2世紀后期??稻訃醒胝鄬嵭须p王制,最高統(tǒng)治者分“康居王”、“康居副王”,如《漢書•陳湯傳》載“康居副王抱闐將數千騎,寇赤谷城東”。此外,康居統(tǒng)治階層中還有康居太子、康居貴人、王子、翕侯等。翕侯可能是部落貴族,擁有實權,地位尊貴,國家有大事時,國王就與其商議。《漢書•匈奴傳》載“會康居王數為烏孫所困,與諸翕侯計”??梢?,康居國是一成熟國家,有一定行政分工。其王位實行父子相傳的世襲制。
《史記•大宛列傳》記,公元前2世紀后期,康居人口不多,軍隊只有八九萬人。與當時東邊匈奴國相比,康居地小兵弱,只能算小國;也不如南邊曾被匈奴打敗的有較強實力的月氏人政權。當時康居既向月氏稱臣,也向匈奴納貢,以謀生存。即史書載“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
公元前后,康居國強盛起來,有軍隊12萬?!稘h書•西域傳》載“康居國,…戶十二萬,口六十萬,勝兵十二萬人”。此時南邊大月氏政權處于分裂時期,丘就卻尚未統(tǒng)一月氏建立貴霜政權,康居得以擺脫臣服地位,不再向月氏納貢。但東面匈奴仍然強大,康居無力對抗,只得繼續(xù)稱臣。故《史記》之后的《漢書•西域傳》只提康居“東羈事匈奴”,而不再說“南羈事月氏”了。除東邊匈奴外,此時康居周邊再無強鄰,康居得以向其它方向擴張版圖。強大后,康居不僅擺脫了對月氏的臣服,并臣屬了周邊一些原來大月氏屬地及河中地區(qū)的索格底亞那,還使西北面的奄蔡國和嚴國成為其屬國?!逗鬂h書•西域傳》載“栗戈國,屬康居……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嚴國,在奄蔡北,屬康居”,栗戈即索格底亞那。此外,康居還有五個附屬小國。《漢書•西域傳》載,它們是:蘇薤,治蘇薤城(今撒馬爾罕,Samarkand);附墨,治附墨城(今布哈拉,Bukhara);窳匿,治窳匿城(今塔什干,Tashkend);,治城(今柯提,Kath);奧,治奧城(今烏爾根奇)②。
康居人還積極參與塔里木盆地政治事務。公元78年康居出兵協(xié)助班超平定姑墨石城。公元84年疏勒王忠反漢,康居派兵援助。在大宛國王被擄淪為莎車附庸時,康居多次出兵攻打大宛傀儡國王,迫使莎車放回被擄國王。公元前1世紀后期,康居接納了向西遷徙的北匈奴郅支單于,利用北匈奴力量積極擴張,使康居東部領土到達了塔拉斯河與楚河之間,并謀求向富庶的城郭之國發(fā)展。此時的康居統(tǒng)治著從天山西部直到黑海東岸之間的廣大草原,及河中地區(qū)和花剌子模綠洲??稻舆_至鼎盛。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利令智昏
戰(zhàn)國時期,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不幾天,秦國便攻占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占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fā)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xiàn)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于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然而,沒過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了。這是因為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占領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詳見“紙上談兵”小節(jié))去應戰(zhàn),結果吃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后來,差一點兒還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求解驛站】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fā)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
【活學活用】他見錢眼開,~,如今被繩之于法,實在是大快人心。
【妙語點撥】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后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近義】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投筆從戎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里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于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的外交事業(yè)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zhàn)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干。
由于他作戰(zhàn)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zhàn)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后被封為定遠侯。后來,人們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后漢書·班超傳》
【求解驛站】扔掉筆去參軍。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戎,軍隊。
【活學活用】爆發(fā)后,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語點撥】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xiàn)了他的雄心壯志。我們應像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我們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一個目的,為國雄于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近義】棄文就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改過自新
漢朝初年,有個名醫(yī)叫淳于意,作過齊國都城管理糧倉的長官,又稱太倉公,從小就喜歡鉆研醫(yī)術。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陽慶拜師學習醫(yī)術。這時陽慶已七十多歲,就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給了他,并傳授給他黃帝、扁鵲的脈書,和觀察面部不同顏色來診病的方法,使他預先知道病人的生死,決斷疑難病癥。學了三年之后,為人治病,預斷死生,多能應驗。他診治疾病和決斷生死的能力深受患者好評。
有一次,一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yī)治。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狀告淳于意醫(yī)錯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漢文帝初期的刑罰,刺面削鼻,剜膝砍腳)。
根據刑律罪狀,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她們都跟在后面哭泣。淳于意又急又惱,大聲罵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到緊要關頭就沒有可用的人!”最小的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話很感傷。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去長安,家里人再三勸阻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當朝皇帝是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會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p>
漢文帝看了奏章,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F(xiàn)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救了她父親。
——《史記·吳王濞列傳》
【求解驛站】勇于改正自己的過失或者錯誤,重新做人。
【活學活用】原本以為他從監(jiān)獄出來后,能夠~,沒想到又犯事了,真是不可救藥。
【妙語點撥】緹縈舍身救父的事跡令人欽佩,后被編入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萬代流傳。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zhí)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后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
中國的絲綢、茶葉走過這里,給予它絢麗和香濃,印度的佛經經過這里,賜予它虔誠和高貴,天竺的音樂舞蹈走過這里,賜予它浪漫和妖嬈,這是一個能喚起人們美麗想象的道路。
張騫
千古一人 鑿空絕域
兩千多年前,滿載著瓷器與絲織品的駝隊從長安出發(fā),經河西走廊,西出玉門關,一路行至安息(伊朗)。無論任何人書寫歷史,關于絲綢之路的開拓,張騫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張騫,陜西漢中成固人,漢武帝初年在朝廷擔任一名郎中。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此時,匈奴早已興起,嚴重威脅漢朝統(tǒng)治。漢武帝也正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朝廷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其王被匈奴單于殺死,還把他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于無人相助。漢武帝想聯(lián)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于是,他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騫毛遂自薦,肩負起出使月氏任務。
前138年,張騫率一百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fā)。一個歸順的胡人自愿充當張騫的向導和翻譯。他們在穿過河西走廊時,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遭軟禁。匈奴單于為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但張騫“不辱君命”、“持漢節(jié)不失”,在匈奴居住了十年。前129年,匈奴的監(jiān)視漸漸有所松弛。張騫果斷地離開妻兒,帶領其隨從,逃出王庭。
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fā)生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繼續(xù)西遷,進入咸海附近,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了解這一情況后,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路上經過了數十日的跋涉,不少隨從或因饑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
到大宛后,張騫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富庶,苦于無法建立聯(lián)系。漢使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熱情款待后,派向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稻油跤智踩藢⑺麄兯椭链笤率?。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國土十分肥沃,并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被敵寇騷擾的危險劇減,已無意向匈奴復仇。
前128年,張騫動身返國,經過羌人地區(qū)時,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前126年初,匈奴內亂,張騫帶著妻子和最初的那名向導,逃回長安。這是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共歷十三年。出發(fā)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兩人,這是何等九死一生。
前119年,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前115年,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返抵長安。
張騫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后人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
班超
深入虎穴 萬里封侯
張騫通西域后,為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朝招募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多成為富商巨賈,也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匈奴和強盜不斷騷擾絲路,為加強對西域控制,前60年,漢宣帝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這也標志著絲綢之路開始進入繁榮時代。
公元16年,即王莽在位時的天鳳三年,國力衰微。隨著西域都護李崇敗退龜茲,西域諸國也斷絕了與大新帝國的聯(lián)系,絲綢之路中斷。下一次開通,在等待另一位英雄。
東漢明帝年間,扶風郡平陵縣的一位書生不再甘心為官府抄寫文書。他找人看相,相面的人說:“你額頭如燕,頸脖如虎,飛翔食肉,這是萬里封侯的相貌啊!”一語動人心。此人就是班超,他毅然投筆從戎,跟隨大將竇固出擊北匈奴。班超所立戰(zhàn)功甚多,竇固很賞識他的才干,于是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和郭恂率部下向西域進發(fā),先到達了鄯善國。鄯善王對班超等人先是禮敬備致,后來突然改變態(tài)度。班超招來侍者打聽,原來是北匈奴使者到了。接著,他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酒醉之時,班超說:“諸位與我身處異域,無非想求榮華富貴。但現(xiàn)在北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對我們就不以禮相待,一旦把我們綁送北匈奴,我們不都成了豺狼口中之食嗎?你們看該怎么辦?”大家都齊聲說:“是生是死,司馬你說吧?!卑喑f:“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連夜殺了匈奴使者,鄯善王就會嚇破肝膽,大功可成了。”這天夜里,班超率領將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駐地,順風縱火,三十六人前后鼓噪,聲勢喧天。匈奴人亂作一團,逃遁無門,或命喪刀下,或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將此事報知郭恂,郭恂先是吃驚,繼而嫉妒。班超便說:“你盡管沒跟我們一起行動,但我班超又怎能忍心獨占這份功勞呢?”郭恂臉露喜色。班超于是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鄯善王表示愿意歸附朝廷,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為人質。
班超率眾回師,竇固非常高興,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經過和所立之功,并請明帝再選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很欣賞班超,便下詔對給竇固,讓他提拔班超為軍司馬,繼續(xù)派他出使,班超到了于闐國。
公元91年,朝廷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他采用“以夷制夷”的方略,三年后,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全部歸附漢王朝。95年,漢明帝下詔封班超為定遠侯,食邑千戶,后人稱之為“班定遠”。97年,班超又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甘英至西海(波斯灣)而還。
玄奘
舍生忘死 矢志求法
甘英到達地中海,進入了歐洲腹地,使絲綢之路到達歐洲,這是中國使臣第一次到達西方,之后中西方官方相交開始。據《后漢書》記載,公元166年,羅馬使節(jié)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東漢京師洛陽覲見了皇帝,并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
在羅馬人征服埃及后,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源源不斷地在歐亞非的各個國家交流。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guī)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地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
自107年,東漢撤掉西域都護府。123年,以班超的小兒子班勇為西域長史。西域長史的建制一直延至魏、晉時期,時間長達五六個世紀。到十六國時期,中原分崩離析,統(tǒng)治力量衰落,于是廢止。
公元7世紀,隨著歷史進入唐代,政治與經濟復興讓統(tǒng)治者再次重視絲綢之路。為重新打通這條商路,唐朝廷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并設立安西四鎮(zhèn)作為朝廷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辟,這條商路再度迎來繁榮時期。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唐人的消費欲望,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源源不斷地流入長安。
絲綢之路上也有眾多弘教求法的大德高僧。見于史傳的就有東漢的攝摩騰、筑法蘭;魏晉的佛圖澄、曇柯迦羅;北魏的宋云、惠生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唐代的玄奘。
627年,玄奘已成一位高僧。他察覺到有不少佛經譯得不準確,決心親赴西域佛國,拜取佛經原本。于是,他想上表唐太宗請求西行,但未獲朝廷的批準。當時還是唐朝立國初期,局勢并不穩(wěn)定,西北地區(qū)的突厥屢犯邊界。唐王朝“禁邊令”,禁止國民出境。
但玄奘決心已定,629年,他開始西行求法的萬里征程。離開長安后,玄奘經秦州、蘭州,到達唐朝西陲邊防重鎮(zhèn)涼州。在涼州遭官府通緝,幸虧辦案的捕快信奉佛教,才躲過一劫。爾后,他繞過玉門關,避開烽火臺,穿過大沙漠,到達了伊吾國。高昌王鞠文泰篤信佛教,用最熱情的方式款待玄奘,并與之結為異姓兄弟。玄奘在碎葉城還遇見了正在圍獵的西突厥王葉護可汗。在他的幫助下,玄奘順利地通過中亞各國,于公元629年夏末進入北印度境內。
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歷時達十七年之久,行程十萬余里。其間,他游走在“絲綢之路”北、中、南三道之間,游歷了“絲路”上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地區(qū),他撰述的《大唐西域記》一書,詳細記載了這一百一十個國家,以及他所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理、城邑、名勝古跡,傳說故事等相關內容。
可以說,玄奘取經的傳奇也是絲綢之路的傳奇,他以自己的矢志不移,舍生忘死,讓絲綢之路閃耀寧靜的佛光。
張義潮
英雄絕響 不老傳說
安史之亂打碎了大唐的盛世繁華夢,也讓絲綢之路遭受嚴重沖擊。隨著戰(zhàn)火紛飛,為絲路直接服務的中國北方地區(qū)經濟大受打擊,史料稱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產幾乎陷于停頓。而在安史之亂后,唐朝藩鎮(zhèn)林立,國力大打折扣,也已無力控制西域。而此后吐蕃的崛起,更是直接隔斷絲路。
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晚唐、五代與宋朝,絲綢之路幾乎中斷。事實上,在晚唐絲路也曾一度恢復,這要歸功于另一個英雄張義潮。張義潮是沙州敦煌人,祖籍南陽,其父曾為唐朝工部尚書。張家世居河西,在沙州乃是冠蓋望族。在吐蕃勢力隔斷河西與唐朝主要疆土的聯(lián)系之后,張義潮在沙州高舉義幟。850年沙州信使到達長安,當時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簡直不能相信,當地漢人竟然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驅逐吐蕃。唐宣宗萬分感慨,“關西出將,豈虛也哉”。此后,張義潮以沙州為根據地率軍苦戰(zhàn),東征涼州,以七千名歸義軍,與吐蕃大軍浴血奮戰(zhàn),866年,北庭、輪臺等地相繼被歸義軍攻克,斷絕多時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無阻。這堪稱晚唐之后的整個古代史中,絲綢之路上絕少的英雄之光。
關鍵詞:獅文化 佛教東傳 關系
獅子是外來之物,分類學上屬于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的大型猛獸。歷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亞洲則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區(qū)是沒有的。此物在先秦文獻中日“狻猊”,最早出現(xiàn)于《穆天子傳》卷一“狻猊口野馬走五百里?!惫弊ⅲ骸扳♀?,師子,亦食虎豹?!币约啊稜栄?釋獸》:“狻猊如虢貓,食虎豹?!?郭璞注:“即師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詳細描狀,也許是因為這在東漢前只是“口傳名詞”,人們未曾見過實物。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后,名“師子”,今所知早期的見于《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又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于《后漢書》的《章帝紀》《和帝紀》《順帝紀》和《班超傳》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后世又寫成“獅子”。
一、獰猛無畏的佛家獅子
真正的獅子傳人中國?;旧虾头鸾虃魅酥袊瑫r同步。佛經中多有講到獅子。東漢所譯佛經中幾乎皆使用“師子”表示獅子。西域貢獅的影響和佛教的流傳相輔相成,獅子的名聲旋即傳遍全國。佛教中,“師子”一詞或指獸中之王,或喻勇猛佛陀。由此,又衍生出“師子吼”、“師子乳”、“師子王”、“師子座”等術語。
始祖釋迦牟尼佛有多種稱號。其中有“人中師子”“人中人師子”“人雄師子”“大師子王”等?!皫熥雍稹币娪卺屽饶材岱鸪跽Q生時:“太子(指佛出家前為悉達多太子)生時,一手指天,一手之地,作師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卷一)《大智度論》:“佛在大眾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謂為師子吼?!薄毒S摩經》:“說法無畏,猶如師子吼。”《楞嚴經》也有“助佛轉輪,作師子吼?!标P于“師子吼”的寓意,可見《普曜經-論降神品》:“譬如師子吼,諸小蟲怖懼,暢佛師子吼,降伏外異學?!币庵阜鹌兴_出世,用獅子威勐的吼聲,演說決定之理,振聾啟聵,能降伏一切煩惱魔障,外道異說,喚醒眾生,故稱“師子吼”。此后,世間高僧說法,有時也被譽為“師子吼”。如唐人劉禹錫的《送鴻舉游江南》:“與師相見便談空,想得高齋師子吼?!庇秩纭段鍩魰肪砭胖^:“寂子說禪如師子吼,驚散狐狼野干之屬?!?/p>
佛經中謂佛、菩薩所坐之處為“師子座”,又譯作“師子床”、“猊座”(亦作“猊坐”)等。據《大智度論》:“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或床或地,皆名師子座?!焙髞碓谥袊略褐邪l(fā)展到泛指高僧說法的坐席,就連給僧人寫信,也尊稱“猊座”了。
獅子還慢慢地演變成佛菩薩的坐騎和護法獸,自北魏至隋唐的出土例證頗多。1971年洛陽市孟津縣翟泉村(漢魏故城舊址)出土的北魏石龕造像,龕內刻一佛二菩薩,其下為臺基,正中刻寶珠香爐,兩側浮雕護法獅子各一尊,揚足翹尾,張目對坐,貌甚威武。1987年陜西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內出土了阿育王塔兩側的“彩繪金毛雙獅”;另有兩件“琥珀狻猊”?!版y金如來說法銀函”的函體左右兩面分別為普賢和文殊菩薩坐獅像。
今天的文殊菩薩仍以勇勐獅子為座騎。文殊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常侍釋迦牟尼佛左側,是智慧的化身,為七佛之師。東晉佛陀跋陀羅翻譯的六十四卷《華嚴經》卷四中第一次有了文殊獅子座的記述。雖然由于歷史和派別的不同,文殊菩薩出現(xiàn)在殿宇中的塑像細節(jié)不盡相同,更有智能文殊、無垢文殊、獅子吼文殊等不同形象,但其常見形象都是:頂結五髻,表示無上五智;左手持青蓮,表示專司一切如來之智慧,不染著法的無相之智慧;右手執(zhí)金剛寶劍,表智慧鋒利,能斬群魔能斷煩惱;或乘獅子或駕孔雀表示獰猛無畏,或坐蓮花臺表示清凈無相。正如李長者《華嚴經》論四日:“文殊乘獅子者,為明創(chuàng)證法身佛性根本智斷惑之駿故。”
獅子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大抵相當于中國皇室的龍,作為佛教的一種代表性象征物來到中國后,它也成為帶有普遍性質的吉祥物。于是,在明代當人們需要給龍“安排”一個繁盛的家庭時,“獅子”便以其高貴的血統(tǒng)走入其中,以其最古老的名字“狻猊”順理成章地成為“龍九子”之一。
二、興隆祥瑞的世間獅子
佛家賦予獅子驅邪攘災的護法作用大概就是中國古代無論官方抑或民間對獅子認識之源頭。獅子雖有“百獸之王”的稱號,但它實是一種性情較為溫和的獸類,于是人們開始將鎮(zhèn)守陵墓、宮殿府邸、古橋崇殿、園林廟宇乃至官宦人家等建筑物的使命交給它,后來甚至小及陶瓷、織繡、金屬等生活用品上,都不乏見其身影?,F(xiàn)試從四個方面具體論述獅子在世間的功用。
1、墓石獅
印度現(xiàn)存阿育王在鹿野苑所建的的面向四方的四獅子頭石柱(按:今據為印度國徽樣式)表明印度(和西域)一直有石獅把守門闕或墓壙的習俗,此習俗可能也在隨著佛教東傳進人中國。至今出土的最早的石獅為四川蘆山縣的東漢“墓石獅”。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至明清時代,在此過程中,“獅子”作為顯赫威嚴而又興隆祥瑞的靈物形象在人們的感情中潛移默化地豐滿起來。
2、香爐獅
民間還傳說獅子喜靜、好煙火,于是人們把它雕刻在香爐上。宋代香文化盛行時,獅形香熏爐流行起來。仁宗元年(公元1123年)出訪高麗的北宋徽宗年間使臣隨員徐兢在其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描繪其形象曰:“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可作佐證的詩詞不勝枚舉:“鳳闕開彤旭,猊爐散紫煙?!?明,倪元璐《皇極門頒歷作》)“夜色樓臺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棱?!?后蜀?花蕊夫人《宮詞》)“廳上置金猊,燕異香,地平如鏡?!?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韓樾子》)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綺羅人散金猊冷,醉魂到,華胥深處?!?宋-張元千《花心動?七夕》)可見當時的“猊爐”是指雕成獅形的香爐,而“金猊”則指銅制的獅形熏爐。
3、銅鏡獅
除了香爐,另外一件物品就是銅鏡了。“海獸葡萄紋銅鏡”則是古代銅鏡制造的鼎盛時期――唐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銅鏡背后則是雕鑿精美的葡萄和海獸的圖文。為何唐朝大興銅鏡呢?這恐怕與“千秋節(jié)”(也稱“千秋金鑒節(jié)”>分不開?!杜f唐書》載:“(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燕百僚于花萼樓下,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王公以下獻鏡及其承露囊,天下諸州咸令燕樂,休假三日,仍編為令,從之?!?《玄宗上》卷八)這一天,宮廷里君臣互贈銅鏡。從至今大量的出土銅鏡可以看出,海獸葡萄紋的銅鏡最為流行。葡萄紋銅配列西域傳來的獸,統(tǒng)稱“海獸”。這些海獸多為頭部大而圓的動物形象,即獅子。徐佩芬先生主編《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圖冊中便選有唐代精美的“狻猊鏡”和“狻猊葡萄鏡”。獅子來 自海外,又走向海外,一直扮演著中國與其它文化交流的媒介,明代中前期后更是頻繁地充當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東非交流的橋梁。
4、獅子舞
獅文化能夠在中國文化傳承具有不息的生命力,更源于拙樸純真的民間百姓們趨吉避兇的愿望。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人們讓獅子的形象出現(xiàn)在門墩旁、屋檐上、石欄紋和印章、年畫上甚至小說中(《水滸傳》中,地闔星鄧飛因為雙眼通紅獲綽號“火眼狻猊”)。
到明清之前,獅子都主要是通過“進貢”的方式來到中國,又多是禁養(yǎng)在皇宮,民間并不易見。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個有趣的情況:百姓們根據書籍記載和傳說、自己所熟悉的其它獸類形象,在頭腦中塑造了獅子的形象,甚至不惜“賜予”它翅膀或頭角以表現(xiàn)其雄健威猛的氣質。但仍然不滿足的人們想要讓靜止的獅子活起來,同時民間的尚武精神更使得貫穿著武術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應運而生,并發(fā)展成為如今世界聞名的“獅子舞”。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常從倡三千人常從象人四人(注:孟康日象人若今戲蝦魚師子則也)”,由此可見,至少在東漢時就已經有獅子舞了。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fā)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舊唐書》卷二十九)。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類似唐朝的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唐代以后。獅子舞開始廣為流傳,無論在皇宮還是民間,舞獅均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在當時有許多的詩詞歌賦都曾描述過,如唐人自居易在《西涼伎》中所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從中不難看出此時的舞獅的盛況和獅子制作的精細。
可以說,發(fā)展至今,舞獅已成為全世界華人生活中的傳統(tǒng)習俗,每逢春節(jié)或其它一些喜慶日,許多只大獅子都會在鑼鼓鞭炮聲中,跳躍著人們吉祥如意的心愿。
細說起來,中國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關于它們的起源、區(qū)別等等在此恕不贅述。但無論是南、北舞獅的器材制作、表現(xiàn)形式,還是運作編排、表演手法都無不帶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舞獅的背后是濃濃的本土情結與人們共同納福祈祥之心聲。
以上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獅文化是建立在獅子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又歷經千百年風雨,在長期的文化撞擊與融合過程中最終成熟的。獅的形象也凝聚了歷代集體意識,體現(xiàn)著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觀念和宗教崇拜。毋庸置疑,獅子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普遍獲得中國人民信仰的,無論是其地位還是外在形象,都隨著社會政治、宗教、價值觀念的發(fā)展而演變,其精神內涵和文化層面不斷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美化和神化,最終堅定地成為祥瑞的表征。它象征著人們風調雨順、政通人和、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愿望,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財富中重要組成的一筆。
參考文獻:
關鍵詞:莫高窟第321窟;白狼塑像;祥瑞;家族史
中圖分類號:K879.21;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5-0031-09
A Study on the Auspicious White Wolf Statues
at the Mogao Grottoes
ZHANG Jingfeng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arrangement of two animal statues in Mogao cave 321, now kept in Russia, and the extant statues in Mogao Cave 321, and posits that the two original animal statues are auspicious white wolves. Their appearance in the caves was related to Yin Shouzhong, one member of the Yin Family at Dunhuang. The statues in other Mogao caves that are similar to the two in cave 321 were their imitations, functioning as the guardians of the Dharma.
Keywords: Mogao Cave 321; White wolf statues; Auspicious images; Family history
收稿日期:2012-09-16
項目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敦煌大族與莫高窟的營建研究——以陰家窟為中心”(10XKG004)
作者簡介:張景峰(1977- ),男,陜西省周至縣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博士生,敦煌研究院館員,主要從事石窟考古與石窟藝術研究。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位于洞窟崖面南區(qū)北段第一層,與第323、332、335等窟均在一個層面上。此窟是一個中型殿堂窟,前室殘毀,西壁門南、北兩側殘存初唐壁畫,主室頂部為覆斗形,西壁開一龕,南、北兩壁繪通壁壁畫。
關于第321窟,《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將其定為初唐窟[1];樊錦詩、劉玉權二位先生在對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時,將其確定在高宗至武則天時期[2];馬德先生認為第321窟為初唐時期的陰家窟[3];張清濤先生對武周時期敦煌陰氏與莫高窟陰家窟進行了簡要論述,認為第321窟為陰家窟,并推測此窟為陰守忠升遷后所建[4]。而對第321窟內容研究較為詳細者為李玉珉先生,2002年發(fā)表《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畫初探》一文,主要從壁畫題材和信仰內容以及藝術風格等方面對該窟南、北兩壁的通壁壁畫和東壁的密教壁畫進行了研究,此文正式發(fā)表于2004年[5]。目前,學界對第321窟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南壁內容的考證。1983年,史葦湘先生發(fā)表《敦煌莫高窟的〈寶雨經變〉》一文,將此窟南壁的經變畫考定為寶雨經變,并確定該窟的營建年代在武周證圣(695)到圣歷(699)之間[6]。此后學界多沿用此說。2004年,王惠民先生對該窟南壁經變畫進行重新考釋,確定為十輪經變,認為此經變的繪制與三階教有關,并將該窟的營建年代推定在705-720年之間[7];該文經肥田路美教授翻譯成日文于2008年發(fā)表[8]。2010年,王惠民先生在《敦煌莫高窟若干經變畫辨識》一文中,對第321窟南壁東下角的一方尚存文字的榜題進行了釋讀,確認其為《十輪經》第四輪的內容,為確認該鋪經變畫是十輪經變提供了確切的文字依據[9]。2011年,施萍婷先生的《敦煌經變畫》一文,在分析西方凈土變中的無量壽經變時,指出了第321窟北壁的這鋪無量壽經變畫具有五個方面的特點[10]。以上研究成果有利于對第321窟的研究走向深入。
第321窟主室西壁開一大型敞口龕,龕內現(xiàn)存塑像一鋪9身,其中唐塑一佛二力士像,經清代重修較多,另二弟子、二菩薩為清代塑像,龕外兩側臺上存清塑天獸各一身(圖1)[1]132。筆者在翻檢外國探險隊對敦煌莫高窟所拍攝的照片與文字資料時,在俄國人奧登堡拍攝莫高窟的照片中發(fā)現(xiàn)了此窟西壁龕內、外原塑的照片,并于2008年對該窟塑像的相關問題作過簡單的分析,但是沒有深入[11]。本文將對第321窟的塑像及其所隱含的歷史信息再作深入的探討。
奧登堡拍攝莫高窟洞窟的照片中保存的第321窟照片共15張。分別是:窟頂藻井、西壁、西壁龕、西壁龕頂、西壁龕南側、西壁龕北側、南壁經變局部、南壁經變主尊佛、南壁經變局部、南壁經變局部下方左側、南壁經變、北壁經變局部中央說法圖及下方、北壁經變局部右側、東壁門北十一面觀音、北壁經變[12]。其中有關西壁龕內和塑像的照片共4張:第1張是洞窟西壁,從畫面來看,除了龕內主尊佛和南側的一身力士塑像外,龕外左、右兩側的臺上還各塑一身蹲伏著的動物塑像;第2張是西壁龕內的主尊佛塑像和西壁龕頂的壁畫;第3張是西壁龕內南壁的力士像和龕外蹲伏的動物塑像;第4張是西壁龕外北側動物塑像的特寫。這4張照片中,洞窟西壁的這張照片真實記錄了第321窟塑像的原貌,龕內中央存一佛,左側存一力士像,右側僅存力士像的雙腳,龕外兩側的臺上各塑一身蹲伏的動物塑像(圖2)。
在西壁龕的照片中,龕內中央佛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愿印,塑像體形稍微豐滿圓潤,身體輪廓清晰,雙腳隱于袈裟內,通過袈裟可以看出腳與腿的大體輪廓,衣褶真實細膩,成功地刻畫出了衣服的質感(圖3)。我們將此照片中的佛像與第321窟現(xiàn)存佛像進行對比,可以看出現(xiàn)存塑像除了主要胎體沒有變化之外,其他方面被后代重修較多。首先,佛像頭部的螺髻形狀被重修變樣,且經過重妝;其次,佛像面部也被重修與重妝,五官與原塑變化較大;再次,佛衣經過重修后,不僅樣式發(fā)生變化,而且袈裟衣褶也有較大的不同,可以確定現(xiàn)存袈裟的顏色也是后代重妝的結果;最后,佛座雖然保存著原塑的基本特征,但是經過了后代重妝??梢?,第321窟西壁龕內的現(xiàn)存佛像,經過后代重修之后與原塑差別很大,已經達到了失真的地步(圖4)。
從奧登堡所拍攝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第321窟的這尊原塑佛像與第322、68、71窟的佛像在造像方式上完全相同,是莫高窟典型的初唐佛像造像。第322窟位于第321窟北側并與之相鄰,西壁龕內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一鋪七身。此身佛像結跏趺坐于佛座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膝上,穿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圖5),不僅在坐姿、佛座的樣式等方面與第321窟相同,而且在造型風格上二者具有許多相同之處。樊錦詩、劉玉權二位先生將第322窟劃為第一期(即唐高祖、太宗、高宗前期),第321窟劃為第二期(即高宗、武則天時期)[2]143-159。從形體來看,第321窟的佛塑像比第322窟的佛像表現(xiàn)更圓潤,體態(tài)更為勻稱,兩窟又相鄰,因此,兩窟的佛像在塑造上有前后的繼承關系。
奧氏照片中,西壁龕內不僅存有主尊佛像,還存有力士塑像一身。此像雙眼圓睜,眉頭皺成“川”字,嘴巴大張,面目猙獰,上身,臂部及胸部肌肉發(fā)達,腰系戰(zhàn)裙,腳踏山峰,左手持金剛杵舉過頭頂,做向下砸之勢,右臂下垂,右手握拳,給人以孔武有力之感(圖6)。而西壁龕內南側現(xiàn)存的力士像,通身經過后代重妝,顏色嚴重變色,不能體現(xiàn)出原塑的時代風貌;塑像面部經過重修之后,已經面目全非,根本無法表現(xiàn)原塑像那種眼睛圓睜,眉頭緊鎖、兇神惡煞、威風凜凜的特征;重修的塑像上身,失去了原塑像那種因為用力而使胸前及兩肩肌有強大爆發(fā)力的質感(圖7)。第321窟原塑的力士像,既繼承隋代第206、427等窟力士像的形體,又不似盛唐第194窟的力士像造型那么夸張。第194窟龕外南側的這身力士像,上身,腰系短裙,人物造型刻意強調了胸部隆起的肌肉,比第321窟的原塑力士像更為夸張,但是更符合人體的造型特征,重點突出了渾身肌肉的立體感(圖8)。
西壁龕南側的這張照片不僅保存了龕內南側的原塑力士像,而且龕外臺上的這身動物塑像更引人注目,而另一張照片還保存了西壁龕外北側臺上動物塑像的特寫(圖9)??梢?,第321窟龕外南、北兩側原來各存一身動物塑像。
第321窟的這兩身動物塑像,只見于奧登堡拍攝的照片中。說明在俄國人奧登堡考察團對莫高窟進行調查之前,這兩身塑像還完好地保存于窟內。在奧氏之后,張大千先生等也對莫高窟進行過系統(tǒng)的調查,但這兩身原塑均不見記載,所載與《敦煌石窟內容總錄》相同,都是現(xiàn)存塑像??梢?,第321窟的這兩身動物塑像在奧登堡調查之后就消失了。我們在《俄藏敦煌藝術品》中找到了這兩尊動物塑像的彩版照片[13]。從圖版來看,動物塑像四肢蹲伏于地,抬頭,雙眼圓睜、俯視下方,雙耳似狼似犬,耳呈三角形支起,鼻大似狼似獅,嘴巴寬大且張開,有獠牙,似狼或狗,背部毛發(fā)成波浪漩渦狀,身體無毛或少毛處,露出紅色體色(今已變色),表層涂有一層白色,整體造型特征狼或狗的成分多一些(圖版19)。另一尊塑像除了嘴巴張開,一只眼睛有人為的損毀之外,其余特征與上面塑像相同(圖版20)。從以上來看,可以斷定,這兩身蹲伏的動物塑像原來存于第321窟西壁龕外兩側的臺上,是洞窟的原塑。奧登堡考察隊在莫高窟拍攝記錄之后,隨即將其盜走,現(xiàn)藏于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14]。
這兩身塑像與第321窟現(xiàn)存塑像完全不同,現(xiàn)存的兩只動物塑像,頭部微微抬起,面部整體像獅,鼻子、嘴巴似虎,露出兩顆獠牙,腹部有紅白相間的花紋,皮毛松弛貼身,尾巴緊貼西壁墻面,一左一右趴伏在臺上,前爪搭扶在臺沿上(圖版21)。張大千將此塑像記錄為:“塑像:七區(qū),獅子兩頭。新塑,極劣?!盵15]張大千在調查此窟時,原塑已經不存了,西壁龕外兩側臺上的塑像是新塑的,他將這兩尊塑像定名為獅子?!抖鼗湍呖邇热菘備洝穼@兩身塑像沒有記錄[16]。《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則稱為天獸[1]132。《敦煌石窟藝術·第三二一窟》沿襲《敦煌石窟內容總錄》也稱天獸[17]。這些都是對第321窟現(xiàn)存塑像的稱呼。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西壁龕外這兩身原塑像的來龍去脈,那么這兩身原塑像如何定名,而《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定名“天獸”的依據又是什么,這種塑像題材是如何進入莫高窟洞窟之中的,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敦煌石窟將動物以雕塑的形式塑入洞窟之中,早在北涼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第275窟西壁主尊塑像的獅子座兩旁分別塑一頭獅子,是為了表現(xiàn)主尊而專門塑造,與菩薩座同屬一個整體。另外,莫高窟北朝至隋代還出現(xiàn)了龍首雕塑,這類塑像,采用浮塑的形式,是作為窟龕龕梁尾部的裝飾而出現(xiàn)的。因此,我們認為莫高窟北涼、北朝至隋代出現(xiàn)的這些動物類型的雕塑是作為佛座或龕梁的補充與裝飾而出現(xiàn)的,與第321窟中出現(xiàn)的“天獸”塑像性質不同,因此不作過多討論。
第321窟動物塑像入塑莫高窟的洞窟之中屬于首次出現(xiàn),具有原創(chuàng)性圖像的特征,除此之外,其他洞窟也有此類型的塑像出現(xiàn),但以此窟的這兩尊原塑最具特點。由于初盛唐時期莫高窟出現(xiàn)的這一類動物塑像體態(tài)與獅子、麒麟接近,于是就有了早先獅子、麒麟等的定名?!抖鼗褪邇热菘備洝穼⑦@類塑像統(tǒng)稱為天獸,施萍婷先生將第334、384等窟的這類塑像稱之為扶拔[18],之后多有沿用。
據《漢書·西域傳》載:
烏弋……皆與罽賓同,而有桃拔、師子、犀?!亷煿抛⒁┟峡翟唬骸疤野?,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盵19]
《后漢書·班超傳》載:
初,月氏嘗助漢擊車師有功,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因求漢公主。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李賢注引)《續(xù)漢書》曰:“符拔,形似麟而無角。”[20]
第321窟的原塑動物塑像的形象與上面符拔的記載比較接近,這也是前輩們將其定名為扶拔的主要依據。由于此類塑像作為一類單獨的雕塑題材進入莫高窟的洞窟是在初唐時期,確切地說是在武周或之后。這就存在一個問題,與辟邪等同類性質的扶拔,是西域地區(qū)的一種瑞獸,在漢代就已經出現(xiàn)并傳入中原,敦煌作為連接西域與中原的咽喉之地,知道其名也應該較早。莫高窟雖是主要表現(xiàn)佛教題材,但是一直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與藝術的影響,早在北朝時期,道教或中原傳統(tǒng)神話題材的內容就已經進入到敦煌石窟之中,而作為與辟邪同類的扶拔卻在初唐時期出現(xiàn)于莫高窟之中,這就讓人難以理解了。
第321窟的這兩身原塑動物塑像形象更像狼或犬,我們首先應該從敦煌地區(qū)尋找其來源,況且此窟在武則天時期或之后開鑿,應該與武則天稱帝前后敦煌出現(xiàn)的祥瑞有關。敦煌文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記錄了從十六國到武周時期敦煌地區(qū)出現(xiàn)的20祥瑞。在這20祥瑞中,有一半是武則天掌握政權時出現(xiàn)的,而最后4件則都是出現(xiàn)在武周天授二年(690)。
據敦煌文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20祥瑞記載:
白狼
右大周天授二年,得百姓陰守忠狀稱:“白狼頻到守忠莊邊,見小兒及畜生不傷,其色如雪者?!贝淌防顭o虧表奏:“謹檢《瑞應圖》云:‘王者,仁智明悊心即至,動準法度,則見。’又云:‘周宣王時白狼見,犬戎服者?!祜@陛下仁智明悊,動準法度,四夷賓服之征也。又見于陰守忠之莊邊者,陰者,臣道,天告臣子并守忠 也?!盵21]
另據敦煌文書P.2695《沙州都督府圖經》載:
白狼
右大周天授二年,得百姓陰守忠狀稱:“白狼頻到守忠莊邊,見小兒及畜生不傷,其色如雪者?!贝淌防顭o虧表奏:“謹檢《瑞應圖》云:‘王者,仁智明悊,即至;動準法度,則見?!衷疲骸苄鯐r白狼見,天 (犬戎)服者。’天顯陛下仁智明悊,動[準]法度,四[夷]賓服之征也。又見于陰守忠之莊邊者,陰者,臣道,天告臣子并守忠于陛下也。[21]36
這兩段文字記載基本相同,只有“并守忠 也”與“并守忠于陛下也”的細微區(qū)別。天授二年,時任沙州刺史的李無虧獻祥瑞四種,均是為了體現(xiàn)武周政權穩(wěn)固、四夷臣服的吉兆。而白狼出現(xiàn)于陰守忠的莊園邊,預示著“陰者,臣道,天告臣子并守忠 也”或“守忠于陛下也”的吉兆??梢?,祥瑞白狼的出現(xiàn),不僅是陰守忠發(fā)現(xiàn)了白狼,更是“祥瑞”白狼有選擇地讓陰守忠發(fā)現(xiàn)。
唐高宗后期,特別是武則天控制政權之后,各地多處出現(xiàn)祥瑞:
馮元?!埃ㄎ鋭t天)臨朝,四方承旨,多獻符瑞,嵩陽令樊文進瑞石,則天命于朝堂示百官。元常奏言:“狀涉諂偽,不可誣罔士庶。”則天不悅,出為隴州刺史。[22]
而且,同處甘肅的秦州在調露年間就已經出現(xiàn)過白鹿和白狼的祥瑞:
調露元年(679)十一月壬午,秦州神亭冶北霧開如日初耀,有白鹿、白狼見。近白祥也。[23]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改唐為周,正式建立武周政權。武則天稱帝之后,各地獻祥瑞者更是層出不窮,從《沙州都督府圖經》可知,武周時期出現(xiàn)的五色鳥、日揚光·慶云、蒲昌海五色、白狼等祥瑞均喻示君主圣明、政權永固。白狼在西涼李暠時期于庚子五年七月在敦煌已經出現(xiàn)過,那么在武周時期的天授年間再次在此地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321窟中的原塑動物塑像,抬頭,四肢蹲伏于地,鼻子、嘴巴與狼或狗接近,且有獠牙,雙耳似狼似犬,耳呈三角形支起,頭部與頸部為白色,局部有脫落痕跡,身部表面涂一層白色顏料,身部與腿部之間的連接處為紅色,局部因為褪色而露出塑像胎體本色。從整體造型特征來看,狼或狗的成分多一些。其塑成之時,通體應該為白色,與《沙州都督府圖經》中陰守忠所言白狼一致。我們認為這兩尊天獸像應該是白狼。
除了第321窟西壁龕外的塑像外,莫高窟第203、334、458、384、46等窟均有此類塑像,而且形態(tài)與第321窟的白狼相似。
第203窟為初唐洞窟,塑像位于西壁龕下左、右兩側,兩本《總錄》均將其定名為“獅子”[1]81,[16]71。龕外南側塑像,頭部作搖擺姿勢,鬃毛呈波浪狀貼于頭后,尾巴豎起,眉肌緊蹙,怒目橫視,鼻子寬大,嘴巴大張,張牙舞爪,面露兇相,一足抬起,其余三足蹲伏于地,通體涂有一層白色,造型猶似一條惡狗的變形,兇猛之中掩飾不住狗的膽怯(圖版22),右側塑像,姿態(tài)與左側塑像基本相同。
第334窟為初唐洞窟,塑像位于其西壁龕外南、北兩側臺上?!抖鼗湍呖邇热菘備洝酚洖椋?/p>
西壁平頂敞口龕內初唐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清修)。龕外南、北側臺上各塑一天獸。[16]123
《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則對該窟塑像及這兩尊塑像有如下記載:
西壁平頂敞口龕內初唐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清修)。龕外南、北側臺上清各塑一天獸。[1]137
兩本《總錄》對第334窟西壁塑像的記錄除了這一對天獸之外,其他記錄完全相同?!抖鼗褪邇热菘備洝穼ⅰ抖鼗湍呖邇热菘備洝酚洖樘扑芴飓F的塑像直接記為“清塑”。我們對該窟的這一對塑像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fā)現(xiàn)這兩身塑像是清代重新塑造的。
第458窟為盛唐洞窟,塑像被置于此窟龕外北側臺上,抬頭,頭部鼻子至上唇處殘,嘴巴張開,四肢蹲伏于地,雙耳較小,呈三角形支起,背部毛發(fā)成波浪狀(圖版23)。這尊塑像與第321窟白狼造型相同,也應該是仿照第321窟白狼塑造的。
第384窟為盛唐洞窟。塑像位于該洞窟前室西壁左、右兩側的臺上,據《總錄》記載:前室西壁門南、北兩側的臺上五代各塑天獸一身[1]155,[16]140。左側塑像為雄性,頭部殘,無鼻無嘴,頭后頸部卷鬃如獅,皮似梅花;右側雌性,頭無角,鼻大而寬,嘴短,長尾(圖版24)。這兩身天獸像均蹲伏在臺上,除了身部的姿態(tài)以及四肢的造型樣式與第321窟白狼像相同之外,其他尤其是頭部的塑造與白狼塑像有很大的不同。
第46窟為盛唐洞窟。此窟西壁龕外南、北兩側現(xiàn)存力士臺各一座,但塑像已不存,《總錄》也無記載[1]22,[16]16-17。而《伯希和圖錄》中保存第46窟西壁龕外臺上塑像的照片各一張[24]245,247。其中,西壁南側的照片細部表現(xiàn)明顯,此身塑像四肢蹲伏在地,嘴巴寬大,頭后有波浪形鬃毛,雙眼圓睜,嘴巴張開,像獅子的成分多一些(圖10);北側的塑像姿態(tài)與南側略有不同,四肢蹲伏在地,嘴巴緊閉,扭頭與對面相對而望(圖11)。
莫高窟第321窟白狼塑像的出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出了該窟窟主開窟造像的意圖,而且為敦煌石窟造像增添了新的題材內容。之后其他洞窟的此類塑像均是以瑞獸的形式仿照白狼而塑造,應該說是白狼的變種。當然,其他洞窟所塑的此類塑像雖然形態(tài)、顏色等均是仿制白狼像,但是以塑像的形式進入洞窟之中,更多的是起著護法神獸的作用與功能。由此可見,《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將這一類塑像定名為“天獸”是有一定道理的。
敦煌石窟西壁開一大龕,龕外左、右兩側與南、北兩壁的相連處砌成一座方形的土臺,臺上有塑像的這種窟型最早應該出現(xiàn)在初唐第220窟,之后多有出現(xiàn),一般均將這兩座方臺稱為力士臺,因其上一般置有力士像而得名。第220窟臺上的塑像已經毀失,我們無法判斷其所塑內容。武周之后,這類方形臺上所塑塑像均是白狼或白狼的變種天獸,而到了盛唐或中晚唐之后,臺上塑天獸的這種作法已經不再流行,出現(xiàn)了許多臺上塑天王或力士的??梢姡瑢⑦@種方形臺統(tǒng)稱為力士臺,并不規(guī)范與標準,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罷了。
既然,第321窟西壁龕外的兩尊動物塑像是白狼,那么,白狼像進入莫高窟的洞窟之中與陰守忠有關,也可以說明第321窟的開鑿與陰守忠有直接的關系。我們可以推測,陰守忠有可能是該窟的窟主。白狼塑像入塑第321窟的時間在陰守忠發(fā)現(xiàn)祥瑞白狼并獻給沙州刺史李無虧的天授二年(691)之后。
祥瑞白狼塑像的出現(xiàn),向我們展示了敦煌陰氏,特別是陰祖、陰守忠家族在唐代崛起的發(fā)家史。據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可知,天授二年,陰守忠是敦煌百姓,而據P.2625《敦煌名族志》載,陰守忠已經升任為“唐任壯武將軍、行西州岸頭府折沖兼充豆盧軍副使,又改授忠武將軍行左領軍衛(wèi)、涼州麗水府折沖都尉攝本衛(wèi)郎將、借魚袋,仍充墨離軍副使、上柱國”。獻祥瑞是唐代敦煌陰氏家族從當地一般百姓向敦煌大族轉變的一種特殊途徑。因此,獻祥瑞白狼是陰祖、守忠家族崛起于敦煌的有效手段,從這一點來說,第321窟的開鑿起著政治與社會風向標的作用。陰守忠將其所獻祥瑞白狼入塑表現(xiàn)佛教主題的洞窟中,也表明敦煌陰氏家族是嘗試佛教新信仰、新思想、新圖像的代表,體現(xiàn)出了其善于引進新造像、新圖像的個性。
另外,白狼之所以能夠作為佛教造像題材進入洞窟中,這本身已經擺脫了其當初出現(xiàn)時的政治作用,而是以神獸的身份進入洞窟之中,具有護法護教的功能。而此后一些洞窟依然塑有類似白狼的天獸像,就是借用了第321窟的白狼像具有護法作用的這一特點,將其引入洞窟之中的。這也是這些洞窟繼續(xù)出現(xiàn)類似天獸像的主要原因。
除了龕外的兩尊白狼像外,第321窟西壁龕頂的圖像也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討論。該窟西壁龕內頂部畫三鋪赴會佛乘云而下,在中間赴會佛所乘云朵的下方畫一只飛鳥,口銜一花枝,乘云向下飛來。這只飛鳥伏于云上,展翅凌空而下,嘴巴、眼睛為紅色,今已變色為黑色,身部為翠綠色,背部有少許黑色(圖版25)。因其周身翠綠,張大千稱之為“翠禽”[15]267?!犊備洝穼⑵涠麨椤胞W鵡”[1]131,[16]118。這只飛鳥,浮云凌空而下,在其他洞窟之中均未見,在此時進入陰守忠等開鑿的第321窟之中應該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們聯(lián)想到與陰守忠同一年獻祥瑞的陰嗣鑒也獻祥瑞“五色鳥”。據敦煌文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載:
五色鳥
右大周天授二年一月,百姓陰嗣鑒于平康鄉(xiāng)武孝通園內見五色鳥,頭上有冠,翅尾五色,丹嘴赤足,合州官人百姓并往看,見群鳥隨之,青、黃、赤、白、黑五白色具備,頭上有冠,性甚馴善。刺史李無虧表奏稱:“謹檢《瑞應圖》曰:‘代樂鳥者,天下有則見也?!褂谖湫⑼▓@內,又陰嗣鑒得之。臣以為,陰者,母道;鑒者,明也,天顯?!盵21]18
另據敦煌文書P.2695《沙州都督府圖經》載:
五色鳥
右大周天授二年一月百姓陰嗣鑒于平康鄉(xiāng)界武孝通園內見五色鳥,頭上有冠,翅尾五色,丹嘴赤足,合州官人百姓并往看,見群鳥隨之,青、黃、赤、白、黑五白色具備,頭上有冠,性甚馴善。刺史李無虧表奏:“謹檢《瑞應圖》曰:‘代樂鳥者,天下有則見也?!ㄖ梗┯谖湫⑼▓@內,又陰嗣鑒得之。臣以為:陰者,母道;鑒者,明也,天顯。”[21]35
第321窟現(xiàn)存的這只飛鳥,口中所銜的花枝有紅、白、黑、綠四色,鳥的嘴巴、眼睛為紅色,背部中央為黑色,其余以綠色為主,與《沙州都督府圖經》中記載的“五色鳥”差別較大,但是我們認為其有可能是陰嗣鑒所獻“五色鳥”的原型。
唐代敦煌陰氏家族是靠天授二年向武則天獻祥瑞而崛起的,第321窟的開鑿首先就是對其發(fā)跡史的紀念,而為武則天歌功頌德的成分可能很少。因此,在洞窟之中所表現(xiàn)的只是一只口銜花枝翠鳥,而不是文獻中記載的“五色鳥”。另外,第321窟可能開鑿于武周政權之后,陰嗣鑒所獻的祥瑞又是一只比較特殊的鳥,壁畫之中沒有原型,要表現(xiàn)其形象較為困難,況且此鳥只是作為陰氏家族特別是陰嗣鑒家族的紀念,沒有必要繪制形象逼真的“五色鳥”。
因此,我們認為第321窟西壁龕頂的這只飛鳥是陰嗣鑒所獻的“五色鳥”。如果這種推測成立的話,那么,此窟也應該與敦煌陰氏家族的另一個成員陰嗣鑒有關,飛鳥的作用也應該與白狼的作用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1]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內容總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31-132.
[2]樊錦詩,劉玉權.敦煌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C]//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150-159.
[3]馬德.敦煌陰氏與莫高窟陰家窟[J].敦煌學輯刊,1997(1):90-95.
[4]張清濤.武則天時代的敦煌陰氏與莫高窟陰家窟淺議[C]//敦煌研究院.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25-430.
[5]李玉珉.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畫初探[J].美術史研究集刊,2004,16:49-72.
[6]史葦湘.敦煌莫高窟的《寶雨經變》[C]//敦煌文物研究所.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編: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61-83.
[7]王惠民.敦煌321窟、74窟十輪經變考釋[J].藝術史研究,2004,6:309-336.
[8]王惠民,著.敦煌三二一窟·第七四窟の十輪經變相考釋について[J].肥田路美,譯.奈良美術研究,2008,7:1-27.
[9]王惠民.敦煌莫高窟若干經變畫辨識[J].敦煌研究,2010(2):1-5.
[10]施萍婷.敦煌經變畫[J].敦煌研究,2011(5):1-13.
[11]張景峰.敦煌陰氏與莫高窟陰家窟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21-26.
[12]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藝術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3-244.
[13]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敦煌藝術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圖版22-23。
[14]樊錦詩,蔡偉堂.奧登堡敦煌莫高窟資料的價值[C]//敦煌研究院.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fā)現(xiàn)暨敦煌學百年·石窟考古卷.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326-338.
[15]張大千.張大千先生遺著莫高窟記[M].臺北:故宮博物院,1985:267.
[16]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18.
[17]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藝術·第三二一、三二九、三三五窟[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18]季羨林.敦煌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0.
[19]班固.西域傳[M]//漢書:卷96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3889.
[20]范曄.班超傳[M]//后漢書:卷47.北京:中華書局,1965:1580-1581.
[21]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19.
[22]劉昫,等.良吏傳[M]//舊唐書:卷185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4799-4800.
[23]歐陽修,宋祁.五行志二[M]//新唐書:卷35.北京:中華書局,1975:924.
[24]甘肅五涼古籍整理研究中心.伯希和中亞之行:敦煌石窟北魏、唐、宋時期的佛教壁畫和雕塑[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