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評估范文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評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評估

第1篇: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評估范文

 

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競爭情報理論研究與實踐的迅速發(fā)展,1995年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情報管理及市場營銷專業(yè)中率先開設“競爭情報概論”選修課,不久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等國內圖書情報學教育實力較強的學校也相繼在所招收的情報學專業(yè)碩士生或博士生中增設有關“競爭情報”內容的課程,以適應對情報學專業(yè)后備人才競爭情報素質的培養(yǎng)[1]。

 

2000年后,為滿足社會對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的強烈需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等211高校經教育部門批準,又正式開展了以“競爭情報和知識管理”等研究方向的碩士生或博士生專業(yè)教育,黑龍江大學、北京城市學院和河北運東職業(yè)技術學院等高校還結合自身實際開辦了競爭情報本科專業(yè)教育。通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不僅擁有圖書情報學專業(yè)教育教學的學校在開設競爭情報專業(yè),一些財經、師范和理工類的高校也引入國外“競爭情報通識教育”的理念,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和要求開展競爭情報教學,以加強對相關專業(yè)學生競爭情報素質的教育,使競爭情報專業(yè)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ECI)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本、碩、博人才培養(yǎng)體系,成為國內高等學校情報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新領域,相繼成功培養(yǎng)出數百名本土競爭情報中高級專業(yè)人才[2]。

 

但與蓬勃興起的SECI發(fā)展現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內部分高校辛苦培養(yǎng)出來的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并沒有得到社會及企業(yè)界普遍廣泛認同,就業(yè)形勢不容樂觀。據筆者對2005-2014年期間競爭情報專業(yè)畢業(yè)生流向的連續(xù)調查發(fā)現:我國高校培養(yǎng)的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畢業(yè)后除少數留校做教師或進入情報(信息)機構外,約40%以上的畢業(yè)生離校后即沒有從事與所學專業(yè)相關的工作,而企業(yè)公開招聘的情報工作崗位大多又需要具備一定的相關專業(yè)背景和較強知識吸收與表達能力的人才,高校培養(yǎng)的競爭情報畢業(yè)生不僅在情報工作中與來自其他專業(yè)的人才相比沒有構成明顯優(yōu)勢,反而在專業(yè)適應性等方面卻存在著很多劣勢[3],在現實中頻頻出現一方面許多企業(yè)由于招聘不到合格CI人才,導致CI功能長期缺失,在全球化市場競爭中常常遭受國外頻繁發(fā)起的反傾銷訴訟和產業(yè)關鍵技術封鎖等“情報不對稱”問題的困擾,轉型升級進程困難重重,而另一方面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CI畢業(yè)生除從事教學和理論研究外,又很難適應企業(yè)對CI人才實際要求,畢業(yè)生普遍反映找工作難,SECI發(fā)展面臨十分尷尬的被動局面。

 

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國內SECI普遍存在理論教學脫離實際和“學非所用”等突出問題,嚴重挫傷了更多高校開展SECI的積極性,也最終造成SECI工作長期得不到社會的普遍認可。為此,本文在筆者多年開展競爭情報理論研究和專業(yè)教學培訓實踐以及對國外SECI發(fā)展狀況和成功經驗考察的基礎上,對目前我國競爭情報專業(yè)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差距進行深入剖析,企望能對建立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SECI體系有所幫助。

 

1 當前競爭情報專業(yè)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1.1 SECI目標定位與人才社會需求間存在較大偏差

 

競爭情報研究和服務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交叉學科,其需求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和經濟體制類型及完善程度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日漸深化和產業(yè)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因素在發(fā)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已呈現出“國內市場國際化,全球市場本土化”的競爭態(tài)勢,競爭主體也由企業(yè)拓展到產業(yè)、地方政府和國家等各個層面[4],因而對于以在競爭或合作中力求“知彼知己”為己任的競爭情報與服務提出了內容各異的眾多需求,并且對這樣的情報研究還要求更具針對性和個性化,如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等活動中可能遇到的技術壁壘動向、環(huán)保政策情報監(jiān)視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環(huán)境變化戰(zhàn)略預警等,以適應我國實施“一帶一路”等戰(zhàn)略面臨的全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開展“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迫切需要[5]。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和社會化新媒體的出現與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知識的來源和渠道呈現出了多樣性趨勢,同時所面對的海量信息/知識內容良莠不齊、錯誤頻出甚至誤導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在如此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下,衡量人類有效利用社會化信息/知識能力的標準,已經不再僅僅是能夠收集到多少信息/知識資源,更重要的是如何對這些來自各種不同渠道的信息/知識進行科學甄別、研判和集成,以獲得符合實際的正確認知或預見,并用于指導決策和行動,即把Information or Knowledge轉化為Intelligence的綜合創(chuàng)造能力。

 

但是,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的SECI始終堅持經典情報(Information)觀念,僅僅只是把競爭情報當作是圖書情報學二級學科下的理論與應用拓展領域,簡單地將其視為圖書情報學教育的補充,甚至錯誤地認為競爭情報在與國際圖書情報學科接軌中并不是主流方向和理論熱點研究領域,導致其專業(yè)教育目標定位受到上位學科理念和研究范疇的嚴重束縛,所開展的SECI基本上停留在培養(yǎng)“能夠熟練掌握競爭情報的理論與方法,較好利用圖書館、科技情報所和信息中心等機構擁有的公共信息資源,為企業(yè)或其他競爭主體提供相關信息和情報服務以及管理的中高級專業(yè)人員[6]”層面上,它既沒有結合我國情報學科的改革實踐特點,與管理學、工程技術和金融服務等其它專業(yè)學科領域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逐漸衍生出一批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持續(xù)發(fā)展要求,具有就業(yè)競爭力的急缺專業(yè)人才需求培養(yǎng)方向(如工商情報、技術競爭情報和國際金融情報等),更沒有與產業(yè)界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溝通和產學研結合機制,并且對信息/知識的搜集與研究也僅只限于對公共信息資源的利用,缺少對所搜集到信息/知識真?zhèn)魏瓦m用性的甄別判斷環(huán)節(jié),其觀念和運作均存在著很大局限性,無論在情報理念或知識素質等方面,還是在專業(yè)適應技能上都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因此培養(yǎng)出來的所謂“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實踐中常常面臨著既不能適應和滿足企業(yè)等競爭主體對競爭情報工作的客觀要求,從事理論研究又不能跟蹤或引領學科發(fā)展前沿的兩難“懸空”境地[7],常常被用戶譏諷為“戴著情報帽子的圖書/檔案管理員”,甚至還出現了個別用人單位招聘競爭情報專業(yè)崗位人員時,除明確要求具備相應專業(yè)背景或實踐經驗外,寧愿要其他專業(yè)優(yōu)秀畢業(yè)生重新進行短期競爭情報職業(yè)培訓再上崗,也不愿聘用科班出身的“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的尷尬場景[8]。實踐證明:當前我國高校這種局限在圖書情報學二級學科范疇下的SECI模式已很難適應社會各行業(yè)對不同類型競爭情報人才的現實需求,其專業(yè)定位目標與人才需求市場之間存在著較大偏差。

 

1.2 SECI的教學內容與競爭情報實踐嚴重脫節(jié)

 

由于我國高校從事競爭情報教育的機構多脫胎于圖書情報學專業(yè)院系,競爭情報的教學內容基本上延續(xù)了經典情報學(Information Science)“重視公共顯性知識,忽視意會隱性知識”的純理論學科傳統(tǒng),往往把市場博弈中的知識轉移和情報簡單視為公共產品,錯誤地認定“競爭情報服務僅僅只是面向企業(yè)等市場競爭主體的圖書情報學理論應用”或管理決策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個人需求,甚至想當然將面向企業(yè)、政府部門等主體提供館藏公共資源服務等信息活動都主觀地認為就是“企業(yè)競爭情報”或“國家/政府競爭情報”,在就業(yè)方向和發(fā)展前途上誤導了不少學生,導致即便是培養(yǎng)面向社會基層的企業(yè)競爭情報專業(yè)碩士也普遍存在片面強調與國外圖書情報學教育體系接軌、偏重傳統(tǒng)圖書情報理論及其IT技術應用、教學內容“學院派”和“拿來主義”等傾向[9],以至于我國企業(yè)等市場競爭主體迫切希望通過競爭情報活動來改變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劣勢地位,以及創(chuàng)造與保持優(yōu)異業(yè)績等突出問題。

 

根據筆者多年的持續(xù)調查:盡管多年來國內高校開展的SECI活動表面上人氣很旺,不少主修情報學的學生甚至是跨院系的學生,出于對將來創(chuàng)業(yè)或就業(yè)等客觀需要都對競爭情報教育抱有濃厚興趣。但當前其教學工作除少數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外,相當一部分學?;旧鲜且劳袕氖聢D書館學研究或管理服務的教師來擔任,由于這些師資不僅普遍缺乏經濟、管理學和工程學等開展競爭情報活動必備的知識背景和實踐經驗,而且受社會輿論及學科偏見等因素影響,始終未能形成本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或領軍人物,往往只能從理論到理論,專業(yè)知識傳授缺乏實踐和應用案例支撐,甚至還有個別教師(尤其是外聘導師)不但沒有接觸過競爭情報實踐,即使對基本理念和方法也缺乏深刻了解,只能照本宣科,而具備一線實踐經驗的企業(yè)家或專家學者往往又由于各種條件限制難以被邀請到學校授課,導致教學內容存在很大弊端,也在相當程度上嚴重損害了SECI的社會形象。

 

另一方面,在目前高校SECI的教學中大多直接采取國內學者編撰的競爭情報理論專著作為教材或將各類工商管理教材中有關情報內容加以拼湊合成的所謂自編“教材”,內容主要集中在企業(yè)經營決策管理、圖書情報理論及數字圖書館資源利用、“競爭情報”軟件與IT應用等方面,缺乏符合國情和不同行業(yè)實踐特點要求的好教材及案例輔導材料。

 

以目前高校使用較多且體系相對完整的《競爭情報學》(科學出版社)教材為例,其內容僅僅停留在介紹競爭情報的概念、發(fā)展概況、情報搜集、傳統(tǒng)分析方法和系統(tǒng)建設等層面上,嚴重缺失競爭情報活動中信息多樣性原則、人際情報網絡演化、競爭策略分析和情報道德倫理與法律規(guī)范等直接影響競爭情報學科建設及實踐工作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沒有將競爭情報教育對象的特征和不同要求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10]。這使得學生難以在有限學時中掌握競爭情報的理論精髓和基本技能,并在未來的“大眾創(chuàng)業(yè) 、萬眾創(chuàng)新”等實踐活動中得到充分應用。據業(yè)內權威專家的綜合評估:當前我國SECI的總體質量在專業(yè)素質和技能培養(yǎng)上僅相當于國外高校上世紀末“競爭情報通識教育”的水平,與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實際要求尚有大距離。這種狀況說明高校進行的SECI在教學內容上普遍存在理論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針對性的重大缺陷,與我國競爭情報服務實踐和要求嚴重脫節(jié)。

 

1.3 SECI課程設置與競爭情報發(fā)展趨勢存在差距

 

隨著全球范圍內競爭情報研究及其服務實踐的不斷深入,目前國外SECI的發(fā)展呈現出專業(yè)化和規(guī)范化等趨勢,一些發(fā)達的歐美國家高校不僅針對不同行業(yè)競爭情報活動的信息/知識來源和搜集特點把其分成工商情報、技術競爭情報和金融情報三大類型,而且根據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各種職業(yè)崗位對競爭情報需求的差異將競爭情報人才分為具有競爭情報背景知識的中高級管理者、從事競爭情報研究與應用服務專業(yè)人員和掌握“競爭情報通識”的各類人員3個層次,其中又對競爭情報專業(yè)人員提出了競爭情報搜集處理人員、競爭情報系統(tǒng)建設與維護工程師、競爭情報分析研究專家和競爭情報成果組織與傳遞服務者等四種不同專業(yè)技能要求,其專業(yè)課程設置比例往往占到總課時量的70%以上[11],形成了按照不同類型、層次和專業(yè)人員對競爭情報理論和服務技能的需求,進行競爭情報教育的“專業(yè)——模塊化”課程設置體系,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相應教學工作,從而有效地保證了SECI的針對性和規(guī)范性。

 

然而,由于我國的競爭情報教育起步較晚且不受重視,在引進國外的SECI體系過程中,尚未很好地根據我國國情特點進行本土化改造工作,并且其他學科尤其是經濟學、工商管理、技術管理等與競爭情報密切相關的領域,其專業(yè)理論學習與能力養(yǎng)成都建立在信息/知識接受的“完全理性”基礎上,不重視甚至缺乏對學生必要的情報素質培養(yǎng),競爭情報教育對象大多僅限于攻讀圖書情報學專業(yè)的高校學生,不但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層次和就業(yè)方向上較為單一,對競爭情報教學體系結構也缺乏統(tǒng)一標準,其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及其效果評估等諸多方面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還出現了在競爭情報課程安排中有相當部分教學內容與高?,F已開設的信息分析、知識管理等情報學專業(yè)課程交叉重復較多,甚至相互沖突的奇怪現象,例如文獻檢索課教學要求建立在“公共信息資源共享”的理想前提下,在圖書館已分類存儲的館藏資源中尋找與主題相符的資料;而競爭情報教育則需要培養(yǎng)學生適應市場經濟“信息不對稱”或“信息博弈”的競爭環(huán)境,合法搜集利用來自不同信息/知識渠道的開放材料,對競爭態(tài)勢變化或競爭對手博弈行為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兩者在情報理念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別。

 

而且還有少數高校在開展SECI時因為缺乏合格的師資力量和必要教學資源,常常采用競爭情報教育與信息管理學選修課或者文獻檢索課等聯合方式進行教學,課時常常得不到保證,不得不用“學術講座”、“研討會”等方式來代替正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因而使學生很難完整形成與未來競爭情報工作相關的合理知識結構和利用多樣性信息/知識的技能,甚至分不清楚學術文獻資料與實地調查信息在競爭情報活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12]。

 

因此,當前國內高校在競爭情報課程設置中的這種持續(xù)混亂狀況已經造成了我國SECI長期得不到教育管理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普遍認同與支持,使其發(fā)展始終處于較低水平,面臨著與國外差距越拉越大的被動局面。

 

2 推動競爭情報專業(yè)教育健康發(fā)展的若干對策

 

為從根本上解決上述我國SECI發(fā)展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更好適應未來社會各界對競爭情報人才及其素質不斷增長的需求趨向,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2.1 在對經濟社會實踐中各種競爭情報需求及行業(yè)特征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科學確定我國高校SECI未來的發(fā)展目標和專業(yè)方向 競爭情報學理論及其應用作為市場競爭實踐的產物,是通過合法搜集利用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知識,對所面臨的“競爭環(huán)境”及其“競爭對手”和“自身現有基礎條件”進行全面系統(tǒng)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競爭策略”,以指導自己“競爭行動”的實踐性活動[13]。由于它將人們對信息/知識搜集和利用的社會情境由“合作交流”拓展到了“競爭或競合”的情境,使認知視角更加全面和客觀,因而其理念和方法論均與建立在“知識共享”普遍前提下的經典圖書情報學(Information Science)相比有了很大的超越,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經典圖書情報學僅僅只是競爭情報學理論及其應用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或者是在處于“合作交流”或“學術研究”領域情境下的特例,即實際上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包含而是被包含關系。并且隨著中國走向世界步伐的不斷加快,“競爭或競合”社會情境下的信息/知識搜集與利用已經逐漸成為現代情報學研究的常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情報素養(yǎng)及能力將是人們面對現實社會競爭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積極開展SECI不僅僅只是圖書情報學專業(yè)教育趕的一種“時髦”,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成為人類認識與利用社會信息/知識的能力深化和未來趨勢。

 

所以,我國SECI的發(fā)展目標和專業(yè)方向定位應當根據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國民經濟發(fā)展轉型升級的要求,徹底摒棄“競爭情報是圖書情報學二級學科下的理論與應用拓展領域”的錯誤思維觀念,將SECI的發(fā)展牢固建立在“現代大情報學”體系基礎上,退去高高在上的“書卷氣”,勇敢走向社會和市場,由簡單的知識傳授型向專業(yè)技能養(yǎng)成型轉變。通過對國內不同行業(yè)或領域的競爭情報需求及其特點進行深入調查,摸清社會各界對競爭情報人才的具體要求,以解放思想促進辦學理念的轉變,把開展SECI的重點轉移到培養(yǎng)面向市場競爭主體(如企業(yè)、應用性研究機構等),能適應國內外復雜市場競爭環(huán)境要求的實用型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方面來(而不是僅僅只能坐在圖書館或情報機構里談經論道的“情報學者”),以有效的SECI增強競爭情報人才“認識市場、理解市場乃至把握市場的能力”。

 

要主動加強與產業(yè)界和科技界的合作,針對各個行業(yè)信息/知識傳播渠道的特殊性并結合不同高校的未來發(fā)展目標,將目前那種“競爭情報與知識管理”等之類大而空的碩博士生培養(yǎng)專業(yè)方向,逐步調整為“國際工商情報與市場調查”(適合從事企業(yè)海外業(yè)務拓展情報服務等工作)、“技術競爭情報與創(chuàng)新保障體系建設”(適合從事企業(yè)高新技術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管理的競爭情報支持工作)和“金融競爭情報工程與國際風險防范”(適合從事金融業(yè)風險分析和情報預警系統(tǒng)管理服務工作)等具有明確就業(yè)導向的專業(yè)培養(yǎng)方向,盡快從根本上解決SECI脫離實際、學生學非所用等問題。

 

2.2 逐步建立與我國高校深化改革目標及SECI未來發(fā)展方向相適應的競爭情報“專業(yè)——模塊化”課程體系,完善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評價和效果考核制度 應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和不同類型高校對競爭情報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借鑒學習國外將SECI培養(yǎng)目標細化為“具有競爭情報背景知識的中高級管理者、從事競爭情報理論研究與應用服務專業(yè)人員和掌握競爭情報通識人員”3個層次的成功經驗[14],按照上述調整的競爭情報專業(yè)培養(yǎng)方向和各高校的優(yōu)勢及條件,以點帶面并分工協作,逐步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實際相適應的競爭情報“專業(yè)——模塊化”課程和系列教材體系,并根據不同層次或工商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金融服務三大專業(yè)競爭情報領域的要求,靈活調整“模塊化”課程內容,以增強SECI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這樣做既能消除目前競爭情報專業(yè)領域學生在樹立正確情報觀、競爭行為道德規(guī)范和行業(yè)法律要求等方面的認識誤區(qū)和知識盲點,又可盡可能避免教學內容與現有的“信息管理學”、“信息分析”等傳統(tǒng)情報學課程的交叉重復,使不同專業(yè)方向的學生能夠在學習期間初步形成既有側重又相互聯系的實用型競爭情報知識結構和基本技能,以適應市場對不同層次或專業(yè)方向競爭情報人才的具體需求。

 

同時,還應當根據競爭情報學研究與應用處于交叉跨學科的前學科發(fā)展階段的特點,立足我國競爭情報人才未來就業(yè)崗位特點和工作發(fā)展要求,結合產業(yè)協同融合和學科發(fā)展趨勢,加快創(chuàng)建不同類型或行業(yè)的“競爭情報應用模擬與效果評估重點實驗室”和“競爭情報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等基礎設施,加強對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的內容評價和教學效果考核制度建設,有組織地開展競爭情報教育師資的規(guī)范化培訓,盡快提高競爭情報教育師資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主動推進SECI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不斷完善國內競爭情報學科和教育體系建設。

 

建議積極推動SECI與國內高校正在普遍開展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加快發(fā)展“應用型教育”等改革舉措的相互融合,以提高學生運用競爭情報學知識識別和把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機會的實際能力。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克服目前我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中片面依賴風險投資和政府扶持,不注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者綜合能力養(yǎng)成的弊端,而且還能有效增強高校師生和社會對競爭情報及其應用的認同感,無論對學科建設和還是更好開展SECI都大有益處。

 

2.3 圍繞SECI發(fā)展目標和專業(yè)方向調整以及“專業(yè)——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設,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競爭情報實踐導向的教學方式 為適應SECI發(fā)展目標和專業(yè)方向調整以及“專業(yè)——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的需要,應根據競爭情報相關知識傳播具備較強博弈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充分發(fā)揮高校在專業(yè)教育和知識傳播中的社會公信力優(yōu)勢,牢固樹立以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為目標的問題導向型專業(yè)教育理念,堅決沖破經典圖書情報學理論體系對SECI健康發(fā)展的束縛,轉變目前高校中那種以課堂傳授競爭情報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引進和創(chuàng)新包括“應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和“服務專題分析與討論”等在內的各種適合競爭情報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多元化教學方式,并且主動與產業(yè)界和有關機構合作,爭取政府有關部門理解和支持,加快推進“國內外競爭情報應用案例資料庫”(包含競爭情報應用成功或失察的案例)和不同類型的“專業(yè)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實習基地”(如依托國內開展競爭情報實踐較好的大中型企業(yè)或科技情報服務機構共建“技術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實習基地”)等SECI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且結合工商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和金融服務三大專業(yè)競爭情報領域的特點,有步驟地組織編寫完善一批優(yōu)秀教材、典型案例分析輔導材料和實習指南,力爭為我國SECI健康發(fā)展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同時要采取 “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即一方面高校從事SECI的教師要勇敢地走出圖書館和學校,深入社會了解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特點及其對競爭情報人才的需求狀況,不僅通過調查研究提高教師對市場和競爭情報本質的理解,而且還能將遇到的具體問題和需求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從而不斷提升SECI實踐的針對性和應用性。

 

另一方面則要虛心邀請那些在一線從事競爭情報服務實踐并取得實效的專家和實際工作者到學校講課、舉辦“專題講座”或擔任導師,現身說法地把其真實體會和艱辛創(chuàng)業(yè)成功經驗傳授給廣大師生,并鼓勵他們與高校共建各類“競爭情報工作室”等創(chuàng)客空間,積極構建高校SECI與社會服務實踐的橋梁。要盡量避免競爭情報教育中不時出現的“東郭先生”,從根本上來維護競爭情報的良好形象和服務聲譽,用出色的業(yè)績吸引高校更多的老師和學生真正參與到SECI的發(fā)展中來,使其成為一個既能培養(yǎng)社會急需的各類競爭情報實用型人才,又能引領“現代大情報學”學科發(fā)展趨勢和理論前沿的好專業(yè)。

第2篇: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評估范文

關鍵詞 :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來源原則;文件生命周期理論;鑒定理論

中圖分類號:G252 G270 文獻標識碼:A

王恪

一.前言

目前, “數字遺產”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一般來講,數字遺產是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并能夠起到文化傳承作用的數字資源。數字遺產只通過數字化方式生成,不存在相對應的印刷版和其它形式版本。從個人權益保護和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角度,“數字遺產”可以界定為“個人數字遺產”和“公共數字遺產”。這些數字遺產都是人類社會在信息時代的印跡,是對社會活動客觀、真實的記錄,都具有重要的保存價值。在網絡時代,數字遺產的唯一性、易消失性使其極度脆弱,普遍面臨著長期保存、利用和傳承的困境。

數字遺產長期保存項目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而本應該成為重要參與者的檔案機構,卻有被邊緣化的危險。數字遺產的長期保存是一項融合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復雜工程,其不僅需要應用技術支撐,更需理論指導。檔案學是一門研究信息資源的檔案化管理和人類記憶長期保存的一門學科,檔案管理基本理論對數字遺產長期保存具有極強的指導能力。來源原則、文件生命周期理論以及檔案價值鑒定理論是檔案學三大基本理論,正確認識檔案管理基本理論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應用,對于拓展檔案學研究領域,提高檔案學學術影響力,促進數字遺產長期保存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來源原則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應用

1 來源原則的基本內容

來源原則是檔案分類中的至善原則和一切原則中的最高原則,是檔案學科的理論基石。1898年,《檔案整理與編目手冊》在荷蘭出版,使來源原則在國際上得到廣泛傳播。來源原則的基本含義可以概括為:尊重來源,尊重全宗的完整性,尊重全宗內的原始整理順序。20世紀60-70年代,隨著電子檔案的大量出現,來源原則遭遇挑戰(zhàn)。20世紀90年代以來,檔案學者普遍認為了解電子信息形成和使用的背景信息對電子文件管理至關重要,實踐證明電子文件對來源原則仍有很強的依賴性。在1996年第13屆國際檔案大會上,人們重新肯定了來源原則的價值,并指出來源原則由以往的實體來源一一文件形成機關,擴展為相對抽象的“文件形成過程”,即文件在什么條件、為了何種目的、采用怎樣的結構形式等各種綜合的背景信息。

2來源原則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具體應用

“新來源觀”是來源原則在數字時代的適應和發(fā)展。目前國內外較多采用“元數據”指代電子文件生成的背景信息。元數據是關于數據的數據,元數據中往往包含詳細的內容特征(題名、主題等)信息、結構特征(格式、類型等)信息、背景特征(創(chuàng)建者、時間、來源等)信息和其它特征(語種、關聯等)信息,能夠實現對數字遺產的定位、發(fā)現、證明、評估、選擇等。元數據是數字資源管理的基礎,諸多數字遺產長期保存項目都依賴于完善的元數據集。

1996年,互聯網檔案館( Internet Archives,IA)的正式成立標志著網絡信息資源的保存在全球研究和實踐的開始。IA是非營利性組織,目前其收集的數據已經超過10PB,其中包括3980億份網頁文件、157萬份數字電影、12.6萬數字唱片、190萬音頻文件和近600萬份文檔。lA所保存的數字遺產都有唯一的基于都柏林核心集( Dublin Core,DC)的元數據文件,其詳細地描述了數字遺產的背景信息。國際網絡保存聯盟( International Internet Preservation Consortium,IIPC)是推動全球數字遺產保存的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之一。IIPC開發(fā)了網絡信息資源保存元數據集(WebArchiving Metadata Set),包括與文件相關的數據、與爬蟲和服務器相關的數據、與網絡爬行過程相關的數據、與選擇過程相關的數據等。這些元數據集對于理解文件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具有什么內容、形式、結構等背景信息至關重要。 “元數據”已經成為來源思想的新的實現途徑,其符合來源原則的基本要求。

“新來源觀”認為,我們不應該僅從形成和利用文件的行政組織方面來解釋來源,而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職能、活動及行為,即文件應該來自于“同一的社會實踐過程”。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展了“911網頁保存項目”、伊拉克戰(zhàn)爭、2004年總統(tǒng)選舉、聯邦政府等專題數字遺產保存項目,收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重大事件相關的新聞報道、圖片、音視頻資料等,按照“同一來源”的標準進行長期保存,為人類維護共同記憶。IA可以通過Wayback Ma-chine實現對歷史網頁的回溯查看,用戶只要在檢索欄輸入網址,來自于同一網址的網頁就會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呈現,用戶利用時間軸能夠查看網站不同時間點的網頁。目前,根據“來源”對數字遺產進行管理與服務,已成為數字遺產長期保存工作的基本指導原則。

3 來源原則對數字遺產長期保存的指導作用

來源原則所包含的歷史主義思想是檔案專業(yè)的理性之魂,它從根本上維護了檔案形成的有機聯系和歷史原貌。數字遺產是人類記憶檔案化的產物,只有尊重來源原則才能保證歷史的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建設一種能夠反映機構職能、組織結構以及其它特征的來源索引,從文件的背景知識來了解文件的內容信息,是對數字遺產進行有效管理的思想理論。檔案學基本理論的“新來源觀”為元數據、專題采集等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應用技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能夠指導其進一步發(fā)展。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應用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內容

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是檔案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從現行文件到歷史檔案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文件在生命過程中先后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和價值,可以使整個生命周期劃分為不同的運動階段;在文件不同的運動階段中,根據文件的不同特點,應采用不同的存放和管理方法。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是對各種文件運動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的集中概括,是對文件價值規(guī)律的理論抽象。為適應現代技術條件下電子文件管理的規(guī)律和特點,檔案學界又提出了文件連續(xù)體理論,該理論是對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電子文件時代的修正和補充。文件連續(xù)體理論的核心思想在于強調文件生命運動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拒絕承認文件管理和檔案管理的界限,主張文件的連續(xù)管理、全程管理、前端控制,并注重文件元數據的提取與運用。文件連續(xù)體理論強調管理責任上的連續(xù),以及文件管理領域各種角色之間的相互合作。

2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具體應用

相關研究表明,在互聯網內鏈接所指向的網頁中,兩年半內會有30%的網頁消失,而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網頁以每年10%的速度在消逝。這些消逝的信息將是人類記憶不可挽回的損失。數字遺產長期保存項目在數字資源消逝之前對其進行選擇、鑒定,將具有保存價值的數字資源整理、儲存,延長其生命周期。

數字遺產保存工程規(guī)模浩大,需要管理數以億計的數字資源。分級存儲管理( Hierarchical StorageManagement,HSM)方式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大數據存儲管理模式,它有三種存儲方式:在線存儲( OnStore)、離線存儲(Off Store)、近線存儲(NearStore)。在線存儲采用磁盤、磁盤陣列等存儲設備,性能好,存取速度快,能夠隨時對數據進行讀取和修改操作,但是價格相對昂貴。離線存儲采用價格低廉的磁帶或磁帶庫,能夠大規(guī)模配置。離線存儲主要是對在線存儲的數據進行備份,以防范可能發(fā)生的數據災難。其平日不與系統(tǒng)連接,在存取數據時需要人為將存儲介質或者設備臨時性裝載或連接到計算機系統(tǒng),因此存取效率很低。近線存儲主要存儲那些訪問量并不大的數據,將這些數據存儲在光盤庫、磁帶庫或者是比較低端的磁盤陣列或高端的磁帶設備中。近線存儲是定位于在線存儲和離線存儲之間的應用,要求具有高速穩(wěn)定傳輸、能夠迅速尋址并承受一般的訪問負荷,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分級存儲管理方式根據數字資源的不同價值進行分階段管理,與文件生命周期理論中的“現行階段”、 “半現行階段”、 “非現行階段”管理思想相吻合,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數字遺產領域實現的生動體現。

數字資源呈繳制度是保存數字資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英國2003年10月批準的《版本圖書館法案》將強制呈繳出版物類型擴展到聯機和脫機出版物。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建立了一個“電子出版物自愿繳送計劃”,并制定了配套的使用規(guī)則“澳大利亞繳送光盤以及其它電子資源使用政策”。法國在2006年8月將互聯網出版物的繳送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符號、信號、書面作品、圖片、音頻或者其它所有通過電子形式可以訪問的信息都被列入法定繳送的范圍。傳統(tǒng)文件的運動階段大多是順序向前的,但是數字資源則可能會做逆向運動,因此采取前端控制措施是文件連續(xù)體理論的主要主張之一。數字資源的易消逝性促使人們必須采取前端控制,在數字資源形成之初就將其繳送至數字遺產保存中心,使其提前進入保存階段。

3.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對數字遺產長期保存的指導作用

數字資源在網絡環(huán)境下轉瞬即逝,信息生產者在數字資源實現第一價值后,往往不關心其對社會的第二價值。數字遺產保護機構基于社會整體利益的考慮,在數字資源進入“非現行階段”后對其進行長久保存??梢姡瑪底诌z產是檔案化的數字資源。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不同階段的文件其保管場所、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數字遺產保存機構應當充分認識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掌握數字資源運動規(guī)律,采取分階段管理、前端控制、全程管理等具體措施,確保數字遺產的可長久利用。分級存儲管理與數字資源呈繳制度都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成功運用。

三、檔案鑒定理論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應用

1 檔案鑒定理論的基本內容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檔案,也并不是所有的檔案都能夠永久保存,因此,對檔案進行價值鑒定就至關重要了。20世紀初到20-30年代是檔案鑒定理論的初步形成時期,這時期代表理論是: “高齡檔案應當受到尊重”的年齡鑒定論、職能鑒定論和行政官員鑒定論等。20世紀中期到70年代末是鑒定理論走向成熟的時期,對后世具有重要影響的雙重價值鑒定理論和利用決定論在這一時期形成。20世紀80年代以來,檔案鑒定理論從國家模式向視野更加開闊的社會模式轉變,強調檔案的價值在于反映產生它的社會,檔案的社會價值是由檔案形成者的職能來體現的。這一時期的檔案鑒定理論主要有“宏觀鑒定戰(zhàn)略”、 “社會分析與職能鑒定理論”和“文獻戰(zhàn)略”,檔案鑒定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2檔案鑒定理論在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的具體應用

數字遺產具有唯一性,是具備文化價值與文化傳承作用的數字資源。數字資源浩如煙海,人類無法將所有的數字資源悉數保存。因此,在對數字遺產進行長期保存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價值鑒定,甄別重復或無價值的數字資源,確保將有限的資源用以保存價值較大的數字遺產。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國家圖書館對數字遺產采取選擇性保存,而瑞典、挪威、芬蘭、冰島、奧地利則采取周期性地將本國的所有網頁快照進行保存。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對數字出版物保存的選擇標準是:出版物內容是關于澳大利亞的,亦或內容與澳大利亞的社會、政治、文化、宗教、科學、經濟相關,并且是澳大利亞作者,或者由權威機構完成且有益于世界知識的積累。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將數字資源按照數字保存價值分為三類,以確定其保存的級別。其分別是:臨時價值、機構永久保存價值和存檔價值?,F階段,對于數字遺產的采集還沒有理想的方式。選擇性保存需耗費大量人力資源,單位成本較高。由于需鑒定的文件數量過大,只能宏觀鑒定形成者的主要職能、計劃和活動,挑選出最精煉的文件加以保存。

國際網絡保存聯盟將網絡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劃分為四個過程,即“獲取( Ingest)”、“存儲(Sto-rage)”、“訪問與管理(Access&Management)”和“索引與檢索( Index&Search)”?!矮@取”是整個過程的開始,涉及到資源的選擇政策和標準,其實質是數字資源的鑒定問題。英國圖書館對于網站的選擇保存制定了以下標準:反映英國生活、活動、利益的多樣性,具有研究價值,事關國家利益的政治、文化、社會和經濟事件,以及僅有網絡內容形式或具有消失風險的網站。

個人數字遺產也是數字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32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間長達25.9小時。網民在互聯網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數字資源。如同檔案館不能保存所有的私人檔案一樣,數字遺產長期保存機構也不能保存全部的個人數字遺產。因此,對于具有典型意義、影響范圍大、具有特色的個人博客、論壇發(fā)帖、日志、評論等個人數字遺產應該加以收集、整理與保存。而大部分的個人數字遺產則由本人進行保存,一些數字遺產保存機構也為此提供了個人數字遺產保存服務,例如IA的“Archive-it”項目。

3檔案鑒定理論對數字遺產長期保存的指導作用

數字遺產長期保存的第一步是數字資源的選擇,而數字資源的選擇涉及對數字資源的價值鑒定。數字資源的選擇性保存耗時耗力、成本巨大,而目前對數字遺產的鑒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使威本與效率達成平衡。檔案鑒定是檔案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目前已建立起完善的價值鑒定理論體系。檔案鑒定的實質是從紛冗繁雜的檔案中甄別保存價值較大的并予以保存。將檔案價值鑒定理論延伸到數字遺產保存領域,勢必會推動數字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

四、結語

數字遺產作為人類記憶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長期保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圖書館學的研究目標是文化的保存和傳播,以便達到知識的共享與交流;情報科學研究追求的目標是最佳的標引方案、最少的信息查找時間、最大的信息流通;檔案學的研究目標則是保障信息的憑證價值與存證能力,保全憑證與永久保存人類記憶。數字遺產長期保存本應該是檔案學的研究領域,可遺憾的是圖書館界和信息情報界卻成為了主力。檔案學基礎理論對數字遺產長期保存具有極強的指導能力,人們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間應用了這些理論。檔案學界利用自身的理論優(yōu)勢,發(fā)展、延伸、推廣、輸出這些理論,不僅能夠加強檔案學界的話語權,也有利于數字遺產的長期保存。

參考文獻:

[1]謝歡,鄭永田.數字遺產保存:圖書館義不容辭的使命[J]圖書館論壇,201 3,32 (4):15-20.

[2]聶云霞,國內外數字遺產長期保存實踐與推進策略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3 (1):38-45.

[3]聶云霞,數字遺產長期保存中檔案部門邊緣化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3 (2):53-56.

[4][14]劉家真,廖茹.檔案學的本質特征和可持續(xù)發(fā)展[J],檔案學研究,2010 (6):4-8.

[5](美)謝倫伯格,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M].黃坤坊,譯,北京:檔案出版社,1983: 25-27.

[6][13]肖秋惠.檔案管理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3-34.

[7][10]黃霄羽 來源原則“重新發(fā)現”的深刻實質與重大意義[J]北京檔案,2004 (11):20-23.

[8]李華,昊振新,郭家義,等.Web Archive發(fā)展歷程與發(fā)展趨勢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1):2-9.

[9](加)特里·庫克.對數字時代來源原則的反思[J]檔案學研究,2011 (1):82-85.

[11]鄒吉輝,何永斌,論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和文件連續(xù)體理論的理論定位[J]檔案與建設,2009(7):5-7.

[12]傅榮,王相華理論核心問題:原則與內容一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與文件連續(xù)體理論比較研究之-[J]檔案學通訊,2004 (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