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柏拉圖政治哲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柏拉圖非詩”是柏拉圖詩學思想的中心。柏拉圖目睹了雅典城邦的衰弱與滅亡,并將這一切歸之于“德性的淪喪”,也即“理性的淪喪”。他發(fā)現(xiàn)正是詩的誤導使希臘人沉迷于感性的迷亂和神秘的迷狂之中不能自拔。由于柏拉圖將理性知識設立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從而使“詩”這種包含非理性因素的“摹本之摹本”成為哲學家斥責的對象。詩人也就成為“理想國”中不受歡迎的人。即使對自己最心愛的荷馬,也無法避免遭受被驅逐的厄運。雖然柏拉圖對詩的批評言辭激烈,對詩人進行了驅逐,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已經完全擯棄了詩。他也熱愛詩,也“贊美過品達,欣賞詩人厄庇卡爾莫斯的灼灼才華。對于詩和詩人,柏拉圖并非只會挑剔和橫加指責?!币虼?,柏拉圖并沒有完全否定詩,認為詩沒有任何價值,而是在其“文藝為政治服務”思想指導下對當時的詩進行了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詩學思想。
柏拉圖生活在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之間,此時的希臘文化已由文藝高峰轉向了哲學高峰。在古希臘早期,希臘史詩是希臘民族的百科全書。荷馬、赫西俄德作為希臘的偉大詩人,常被視為是具有非凡智慧的導師。然而,后起的哲學家們卻不以為然,他們對“誰據(jù)有真理?”的回答當仁不讓?!盁o論色諾芬對荷馬的指責……還是普羅塔哥拉委婉地把荷馬、俄爾普斯視為智者,以抬高自己的地位,都是哲學家與詩人發(fā)生沖突的表現(xiàn)?!钡前乩瓐D并沒有采取簡單指責詩歌的方式,而是希望通過建構其完整的哲學體系來進行理論說明。他并不想通過單純的用哲學否定詩歌的方式來結束爭論,而是希望在其哲學體系之內完成對詩歌的改造,從而體現(xiàn)出詩歌存在真正價值,這也是柏拉圖詩學理論的核心。作為一位有影響的思想家,對詩的摯愛使他難以相信詩真會成為哲學的敵人,對特別是對荷馬的崇敬使他即使在痛斥詩人們種種“過錯”之際,仍然念念不忘他們的功績。這種矛盾的思考使得他諸多論述都留有余地,充分體現(xiàn)出柏拉圖進行理論探索的艱難與謹慎。
而在其文藝思想中,柏拉圖這位早年曾創(chuàng)作過抒情詩與戲劇詩的文學摯愛者,也不時地從正面和反面表達著自己的詩學主張。首先,是他的“模仿說”。柏拉圖曾以文藝是對理式世界“摹仿的摹仿”為由對文藝加以否定,他認為文藝不可能表現(xiàn)真實本體,因而與真理隔著三層。但是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圖明確地指出,只要詩人們的著作是根據(jù)真理的知識寫成的,那么就應被冠以“愛智慧者”或“哲人”的高貴名號。這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柏拉圖是多么渴望詩與哲學的結合,希望通過哲學來拯救詩。其次,在他的“靈感說”中,柏拉圖通過把文藝創(chuàng)作歸于靈感,又把靈感歸于詩,詩人也成了“神的代言人”。和哲學家一樣,優(yōu)秀的詩人也可以跟哲學家一樣受人尊敬。然而,在柏拉圖看來,非常的遺憾的是包括荷馬在內的傳統(tǒng)詩人不能把通神的靈感用于理性的思辨。因此,在柏拉圖看來真正的詩文專家應該珍惜神賜的機會,把神的厚愛化作尋求新知的動力,用內容豐富,形式絢美的文字表現(xiàn)出人的智慧。詩歌需要知識的參與,必須包含豐富的知識內涵,使人增長知識,充分發(fā)揮詩的教育教化作用。只有這樣,詩才能體現(xiàn)出其存在的價值,詩人才是可敬之人。
柏拉圖的文藝思想是根源于其政治理想的,所以,柏拉圖主張文藝必須為他的政治理想服務,詩歌也不例外。盡管柏拉圖大力聲討詩人的各種罪狀,要把詩驅逐出理想國,提倡建立詩歌檢查制度,但換個角度想他這正是在為詩歌建立規(guī)范,希望詩歌能夠按照他的設想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秀詩作的引導作用。柏拉圖正是在這種看似相互矛盾的主張中賦予其詩論思想以潛在的張力,努力實現(xiàn)著詩與哲學在深層內涵上的融匯,這為后代詩學思想的發(fā)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正是由于柏拉圖對詩進行了近似苛責的批評,從而引起了后世“為詩一辯”的詩學思想探索。其弟子亞里斯多德就首當其沖,對柏拉圖進行了批判。然而這兩種看似背道而馳的詩論,從其思維模式與立論基礎上來看,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亞氏的《詩學》不過是一種修正過的柏拉圖主義。亞氏以后的西方主流詩學基本上也是在他所確立的柏拉圖的思維模式中展開的,即在感性與理性的沖突中,要么強調堅持理性中心,要么強調感性中心,或調和兩者的矛盾。柏拉圖正是以自己獨特的哲學家的思維富于詩以更理性的思考,從而為詩學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陳中梅:《詩與哲學的結合――柏拉圖的心愿》,《外國文學評論》,1995.4。
關鍵詞:馬克思;阿倫特;哲學;政治;政治哲學;不同路徑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3-0008-01
馬克思和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給現(xiàn)代社會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也引起了人們對他們哲學思想的極大關注。其中,哲學和政治的關系問題是核心和關鍵。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合理掌握與正確看待哲學和政治的關系問題是認識馬克思與阿倫特政治哲學的關鍵所在。
一、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
早在古希臘開始,哲學就與政治糾纏不清。哲學真正從關注自然轉到人與社會中來是在古希臘時期的智者學派。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深受這種學派的影響,他雖然對智者學派提出的一些政治評判標準持反對態(tài)度,但也積極發(fā)展了智者學派對現(xiàn)實問題的廣泛關注。對蘇格拉底來說,哲學就是依靠科學辯證法來關注人與社會中的一切事務,這也是為人類的幸福生活尋找到了堅實的根基。這之后,柏拉圖繼承了老師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希望通過哲學去建立一個理想的政治王國,以充分實現(xiàn)哲學的偉大政治抱負,以此來完成老師蘇格拉底的讓城市更貼近真理的政治夙愿。后來,亞里士多德雖然在一些政治問題上積極反對兩位老師,但是在哲學關注人與社會的問題上,卻發(fā)展與推動了老師柏拉圖的思想觀點。在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第一個提出人向來屬于政治動物的觀念,并出版發(fā)行了其第一本政治哲學思想巨著《政治學》。
對阿倫特來說,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是誕生于蘇格拉底之后。在蘇格拉底死后,他的學生柏拉圖對人和社會政治生活實現(xiàn)的可能性已經持絕望態(tài)度,他開始懷疑起蘇格拉底政治學說的有效性 。正是因為柏拉圖對蘇格拉底學說的這一懷疑,才讓蘇格拉底對人和社會的關注由政治轉到了哲學當中,并開辟了西方政治必須服從與哲學的傳統(tǒng)。從這一形式來說,不管是柏拉圖還是黑格爾,其政治思想都沒有脫離以政治學觀念來作指導的前進方向??梢哉f,柏拉圖創(chuàng)設的西方傳統(tǒng)政治學是把政治理念看作高于一切的思考生活之路,這實質上就是獲得政治真理的途徑是經過沉思而不是積極活動來取得。這一觀念思想,在西方傳統(tǒng)政治學中是非常有威懾力的,很少有人去突破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雖然是在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起步并發(fā)展的,但他沒有對其政治學思想進行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超越。阿倫特認為,從柏拉圖開始,經歷了三次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大顛覆,分別是克爾愷郭爾的存在主義、尼采的行動主義和馬克思的辨證主義。在這三個哲學思想中,馬克思哲學思想最具有影響力,他的思想直接對政治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個決定作用。同時,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也十分重視,他認為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就是一個反對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理論思想。
二、哲學的政治實現(xiàn)
哲學的政治實現(xiàn)是哲學的主要思想。馬克思在年輕時雖然受德國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但他沒有被這種思想所左右,因此不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反對傳統(tǒng)哲學中閉關自守的自我直觀,積極強調哲學是時代的精華和文明的靈魂。在這一基礎上,阿倫特注重強調馬克思放棄哲學轉變到研究歷史和政治思想上來。早在1984年馬克思在一封信中就明確闡述了自身的觀點,認為費爾巴哈的政治思想過多關注自然而很少關注政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實質上是用資本主義的觀點去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也是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正是通過這種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才能從傳統(tǒng)的政治哲學中解放出來,步入到歷史政治活動中 。
三、政治的哲學實現(xiàn)
政治的哲學實現(xiàn)是阿倫特主義哲學的主要思想。以前,阿倫特是一個對政治漠不關心的人。自從納粹上臺以后,尤其是一些哲學家與納粹進行合作后,讓阿倫特認為柏拉圖的傳統(tǒng)意義哲學是與納粹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就從哲學轉到政治中來,重新來思考和看待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重新審視哲學與政治的關系。阿倫特認為,哲學與政治之間產生隔閡是開始于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死對柏拉圖有著很大打擊,也讓其對蘇格拉底的學說產生了質疑,這就讓柏拉圖重新開始了沉思生活,哲學也開始逐漸從人類事務中一步步撤離。正是因為哲學的這種撤離,讓柏拉圖認為哲學就要離開政治,以后的政治行動就要服從于哲學,這種情況下,柏拉圖就用哲學消融了政治,這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在這個基礎上,阿倫特就開始為了政治而審判哲學,通過對哲學的重新反思來更好地實現(xiàn)政治。
在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基礎上,阿倫特分析與總結了兩層政治與哲學的關系含義,首先是哲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這個關系問題也是對人類事務領域中的態(tài)度問題。態(tài)度問題本身也涉及到了哲學體驗與人類現(xiàn)實體驗之間的關系,他說明了自身的哲學體驗與人群中公共經驗的直接關系。其次是哲學與政治的緊張關系。事實上,政治哲學本來就處于一種張力之中,要么用哲學來統(tǒng)領政治,要么用政治審視哲學。因此可以說,阿倫特的政治哲學追求的是政治哲學的實現(xiàn),在根本上也是一種反哲學的哲學思想。
四、結語
當前,伴隨著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政治哲學再一次火熱興起,政治哲學就變得異常重要起來。阿倫特力圖訴諸某種道德上的復古主義來應付現(xiàn)代性的基本問題,相對比之下,馬克思的理論很難說已經過時,不管馬克思哲學的預言是否已經實現(xiàn),但他的思想對現(xiàn)在社會政治狀態(tài)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批判與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勇.論阿倫特哲學的時代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關鍵詞:柏拉圖;城邦;社會;和諧;正義
中圖分類號:B502.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2-0040-04
人們對“柏拉圖式的戀愛”并不陌生,但對他的社會和諧知之甚少。柏拉圖的正義,和諧的城邦,哲學家執(zhí)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和諧的社會圖景,從而勾畫出他的社會政治思想,反映了他的理想主義色彩。
一、社會和諧的基本內涵
在柏拉圖看來,和諧是一種職業(yè)秩序上的井然有序,不同的人受相同的教育,正確的愛,國家整體上的幸福,有節(jié)制,是“至善”的創(chuàng)造物,且追求正義。
(一)和諧是一種職業(yè)秩序上的井然有序
在柏拉圖的思想里,每個人應只從事一種職業(yè),各司其責:“鞋匠總是鞋匠,并不在做鞋匠以外,還做舵工;農夫總是農夫,并不在做農夫以外,還做法官;兵士總是兵士,并不在做兵士以外的,還做商人,如此類推……”①只有每個人都安于自己的職業(yè),不斷地精益求精,城邦才能和諧安定。
(二)和諧意味著社會充滿正義
在柏拉圖看來,正義就是構成社會的各階層“各安其分,各行其是”。只有一個充滿正義的社會,才有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缺乏正義,社會永遠也不可能和諧。
(三)和諧意指不同的人受過相同的教育
“真正受過音樂的教育的人,對于同道,氣味相投,一見如故;但對于混身不和諧的人,他避之唯恐不遠?!雹谑苓^相同教育的人,他們往往有相同的觀點,在討論和解決問題時,氣氛常常融洽得多,因觀點不同而爭得面紅耳赤的現(xiàn)象很少出現(xiàn)。這種教育是指同一等級的教育,科目相同;不同等級,教育科目不能相同。
(四)和諧還指正確的愛
“正確的愛難道不是對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jié)制的和諧的愛嗎?”③亂愛不是正確的愛,它是在放縱自己的情感,是,壞的品行。快樂要有度,有節(jié)制,不能任性。正確的愛要有節(jié)制,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依法行事。柏拉圖主張制定這方面的法律:“一個愛者可以親吻、昵近、撫摸被愛者,象父親對兒子一樣;如要求被愛者做什么也一定出于正意?!雹苷_的愛就是要受到音樂教育,要有真正的音樂文藝教養(yǎng),以達到對美的愛,對美的追求。
(五)和諧還意指國家整體上的幸福
這樣才能真正導致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絕對不是僅注意少數(shù)人的幸福。柏拉圖認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乃是鑄造出一個幸福國家的模型來,但不是支離破碎地鑄造一個為了少數(shù)人幸福的國家,而是鑄造一個整體的幸福國家?!雹菰谶@里,柏拉圖的和諧觀實質上是指一個國家的整體上的和諧穩(wěn)定。為了達到整體的安穩(wěn),護衛(wèi)者不能有私有財產,按照定量配給,不多不少。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的利益。個人的幸福是由國家的幸福來決定的。每個人都要盡力盡責,干好自己的工作,把個人的幸福原則“放在國家里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⑥“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非常和諧的發(fā)展,各個階級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⑦
(六)和諧也有節(jié)制的意味
節(jié)制就是讓優(yōu)秀的哲學家去控制國家,統(tǒng)治國家。柏拉圖在引出自己的觀點之后,說:“我們剛才揣測節(jié)制象是一種和諧,并不很錯吧?”⑧繼而,柏拉圖解釋了他這樣說的原因:“節(jié)制貫穿全體公民,把最強的、最弱的和中間的……都結合起來,造成和諧,就象貫穿整個音階,把各種強弱的音符結合起來,產生一支和諧的交響樂一樣。因此,我們可以正確地肯定說,節(jié)制就是天性優(yōu)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誰當統(tǒng)治,誰應當被統(tǒng)治――不管是在國家還是在個人身上――這個問題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一致性和協(xié)調?!雹岷喍灾?,就是說本性上更好的東西如果能控制本性上更壞的東西,就能達到整體的和諧。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和諧也有節(jié)制的意味。
(七)和諧就是“至善”的創(chuàng)造物
至善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和諧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至善是和諧的源泉,是和諧的締造者。至善創(chuàng)造了萬物,甚至創(chuàng)造了神,和諧更不例外了。在《蒂邁歐篇》這本書中,柏拉圖借一個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蒂邁歐闡述自己的觀點:當創(chuàng)造萬物的至善所在看到自己的成果時,看到創(chuàng)造出的主宰者――神的影像時,他感到萬分的喜悅……他努力使他們更相似于原本。
二、社會和諧的基本特征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1.和諧與國家正義
柏拉圖寫《理想國》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一個正義和諧的國家或城邦,在他看來,正義是理想國家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所以,柏拉圖對理想國家的構想就是從探討“什么是正義”開始的。為了探討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柏拉圖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城邦,這個城邦不大也不小,居住在同一城邦的人們按自己的天賦才能進行社會分工,干一種最適合于自己的工作,這種工作必須專業(yè)化,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不能兼職,你就在你的工作上盡力干,不要干這又干那,你不是上帝,全知全能,你是人。柏拉圖認為,人的天賦才能各有各的不同,每一個只有從事一種自己的工作,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城邦才能健康有序地發(fā)展。他在《理想國》的第三卷中就有說明:“因為我們的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每個人只能做一件事情。”⑩所以說,是天賦才能決定社會分工。在天賦才能的基礎上,柏拉圖把城邦中的人們分成三個等級:
第一等級,統(tǒng)治者。經過兩次篩選,剩下的人要學習五年的哲學,然后從事15年的實踐工作,直到50歲,他們才最后完成了承擔“哲學王”任務的一切準備。他們構成這個國家即城邦的最高等級即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當統(tǒng)治者。
第二等級,護衛(wèi)者。這些人是城邦中的中等人,他們天賦才能居中等,他們在二十歲以后要接受算術、幾何學、天文學等的特殊教育,但是掌握這些知識的的目的不是為了實踐需要,而是陶冶他們的心靈。他們是在生產者中挑選出來的,由他們構成這個國家即城邦的中間等級――武士。這些人擅長作戰(zhàn)技能,負責整個城邦的安全,并輔助統(tǒng)治者。
第三等級,生產者。這些人是城邦中的下等人,他們天賦才能最低,20歲之前只能受到音樂和體育的教育。在柏拉圖看來,音樂能培養(yǎng)高尚和諧的靈魂,體育能鍛煉健康勻稱的身體。他們是由工人、農民、商人等構成的,組成這個國家即城邦的最低等級,擅長生產技能,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負責整個社會的生活資料生產,維系著整個城邦的正常運轉。
這個等級制度構成理想國的社會結構,也是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城邦的三個等級要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各盡其才,各得其所。怎樣實現(xiàn)整個國家的和諧呢?“當生意人、輔助者、和護國者這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擾時,便有了正義,從而也就使國家成為正義的國家了?!?1 在這里可以看出,正義就是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別人的事情。正義就是和諧的基礎和條件,是和諧的本質內涵和內在要求。正義強調的是嚴格的社會等級關系以及社會分工。一個社會的“正義”,就在于等級統(tǒng)屬關系的確立,就在于社會成員的恪盡職守。一個理想的國家就建立在這樣有序的等級基礎之上。當社會各等級的成員都能夠做到等級分明,職責清晰,分工有序,這個城邦就能夠處在一種和諧的關系之中。這個國家的和諧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反之,就沒有了國家的和諧。他在《理想國》的第四卷中說:“現(xiàn)有的這三種人相互干涉相互代替對于國家是有最大害處的。因此可以正確地把這稱為最壞的事情?!?2 這里的“三種人”就是指城邦中的三個等級。由此可見,柏拉圖的社會和諧思想在本質上追求的是國家正義,各等級間的正義,分工明確,各司其責,互不代替。所以國家正義就是社會和諧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2.和諧與個人正義
什么是個人正義呢?柏拉圖是從個人靈魂的角度加以論證的,他把人的靈魂分成三個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他在《理想國》中說:“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當他將自己心靈的這三個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協(xié)調,仿佛將高音、低音、中音以及其間的各音階合在一起加以協(xié)調那樣,使所有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變成一個有節(jié)制的和和諧的整體時,于是,如果有必要做什么事的話――無論是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還是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他就會做起來;并且在做所有這些事情過程中,他都相信并稱呼凡保持和符合這種和諧狀態(tài)的行為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指導這種和諧狀態(tài)的知識是智慧,而把只起破壞這種狀態(tài)作用的行為稱作不正義的行為,把指導不和諧狀態(tài)的意見稱作愚昧無知。”13 由此可見,個人正義就是個人靈魂的和諧。當人的靈魂的三個部分互不代替,互不干涉,各起各的作用時,就實現(xiàn)了個人正義。
城邦是由個人構成的,城邦正義顯然也是由個人正義構成的,當然不是個人的簡單相加組成的,是在國家和諧的前提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的,所以城邦的和諧大致是由個人和諧構成的。與靈魂的三個部分相對應的,是前面所說的三個等級,其中,哲學家、士兵、生產者分別是理性、激情、欲望的代表。正義的人必須讓理性統(tǒng)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最理想的城邦就是哲學家領導士兵,統(tǒng)治生產者。士兵和生產者要服從哲學家的統(tǒng)治,為哲學家服務。只有這樣,城邦即國家才能安定和諧,長治久安。既然城邦正義是由個人正義的相互作用構成的,那么城邦和諧就是由個人和諧相互作用構成的。城邦和諧意味著社會的和諧,城邦和諧與個人和諧分不開,所以,個人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二)城邦有適度的規(guī)模和貧富,能力決定職業(yè)
柏拉圖根據(jù)統(tǒng)治者與實際權力的承擔者之間的關系把城邦分為:君主制的城邦、民主制的城邦、寡頭制的城邦、僭主制的城邦和貴族制的城邦。這些城邦都不是他要建立的城邦,他要建立的城邦是哲學家執(zhí)政的城邦,他把這種城邦的建立過程由低級到高級分為三個階段:健康式城邦、美的城邦和哲學家統(tǒng)治的城邦。在柏拉圖看來,第三階段的城邦是最為和諧的,不過第一階段也有和諧的方面:“健康的城邦是個快樂的城邦――沒有貧困、沒有壓迫或政府、沒有戰(zhàn)爭及人吃人的現(xiàn)象。城邦的快樂在于每個成員都是快樂的,因為每個成員的勞動與其報酬之間有著完美和諧的一致;任何人都不侵犯他人。它之所以不需要政府是因為每個人都由自己來選擇最適合他的技藝;自然的天賦與愛好之間不存在不和諧”。14 有益于個人的東西(他選擇其天性最適合的技藝)與有益于城邦的東西之間也是和諧一致的,雖然這種城邦有它完美的一方面,但它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和諧容易喪失。
在柏拉圖看來,和諧的城邦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和諧的城邦的規(guī)模要適度
和諧的城邦的規(guī)模要有一個不能超過的最佳限度――“國家大到還能統(tǒng)一”。15 在這里,城邦和國家是同一個意思。如果一個城邦為了擁有大量的疆土,就去不斷地戰(zhàn)爭,一旦擁有了,卻又沒有能力讓城邦和諧發(fā)展,結果又分裂,這樣的戰(zhàn)爭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國家的疆土大小由國家是否統(tǒng)一和諧決定。人口要與社會資源相適應,要便于管理,特別需要注意不能讓人口超過社會資源,否則就會出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就不能實現(xiàn)自由平等,會出現(xiàn)動亂不穩(wěn)。因為像游牧民族這種“生活是分散獨立的個人需要寬廣的活動空間。如果活動空間不足,勢必會產生摩擦和沖突,導致社會動亂,但作為一個社會,空間又不能太大,人口更不能過多。希臘各城邦為了控制人口,實行持續(xù)的移民政策,移民地又發(fā)展成新的城邦,以致城邦數(shù)以百計。他們寧愿在各自孤立的小城邦中生活,而不努力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強大的國家,只在波斯反復入侵的情況下才迫不得已實行聯(lián)合。這就是每個人要當自由人的考慮”。16
2.和諧的城邦的貧富要適度
和諧的城邦的貧富以不太貧和不太富為好。因為太富了“則奢侈、懶散和要求變革”。17 太窮了“則粗野、低劣,也要求變革”。18 不太貧和不太富的國家,要有策略地統(tǒng)治國家。要把別的國家看成是“相互敵對的兩部分,一為窮人的,一為富人的,而且這兩個部分各自內部還分成許多個更小的對立部分”。19 要利用別國的貧富差別,挑起他們的內部矛盾,并“把一些個的財富、權力或人口許給另一些個部分,那你就會有許多的盟友和不多的敵人”。20 比如,如果發(fā)生戰(zhàn)爭,就聯(lián)合兩個富有的敵對國家中的一個,去打另外一個,可以這樣做:“我們派遣一名使節(jié)到兩國之一去,把真實情況告訴他們:金銀這東西我們是沒有也不容許有的,但他們可以有,所以他們還是來幫助我們作戰(zhàn),虐掠另一敵國的好。聽到這些話,有誰愿去和瘦而有力的狗打,而不愿意和狗在一邊去攻打那肥而弱的羊呢?”21 這個不太貧和不太富國家要以不太多的剩余財富為準,要善于利用敵人的矛盾籠絡人心,以本國的和諧為主題,以本國的和諧為目的。
3.能力決定職業(yè)
在一個和諧的城邦里,要做到能力決定職業(yè)。不要因為你是統(tǒng)治者的后代,你就有繼承統(tǒng)治權;你變低劣時,就要把你“降入其他階級”;22 如果農民工人這些低等階級的后代有統(tǒng)治才能,就要把他們“提升為護衛(wèi)者”。23
(三)哲學家執(zhí)政
當時的哲學家與城邦之間矛盾重重,柏拉圖認為唯有雙方都徹底改變才能實現(xiàn)二者之間本應具有的和諧?!斑@種改變恰恰在于:城邦不再不愿由哲學家來統(tǒng)治,而哲學家不再不愿統(tǒng)治城邦。哲學與政權之間的這種和諧一致是難以做到的,是非常不可能的,但卻并非不可能?!?4 要實現(xiàn)二者的改變,要進行正確的勸說,必要時通過法律加以規(guī)定。
1.哲學家執(zhí)政是哲學王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在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中,哲學家居于最高等級,是整個城邦的統(tǒng)治者,是城邦的關鍵人物。這應該說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最具有特色的內容之一,哲學王思想是柏拉圖的核心思想。這一思想是柏拉圖的獨家創(chuàng)作。
哲學家執(zhí)政就是指統(tǒng)治者既有政治權力,又有哲學理念論,二者結合于一身的哲學王思想。正如柏拉圖所說:“除非哲學家變成了我們國家中的國王,或者我們叫做國王或統(tǒng)治者的那些人能夠用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去研究哲學,使得哲學和政治這兩件事情能夠結合起來,而把那些現(xiàn)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學或者只研究哲學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則我們的國家就永遠不會得到安寧,全人類也不會免于災難。除非這件事情能夠實現(xiàn),否則我們提出來的這個國家理論就永遠不能夠在可能范圍內付諸實行,得以看見天日。我躊躇了很久而不敢說出來的,就是這件事情,因為我知道如果我說出來,人們會說我又是在發(fā)怪論了。因為人們不容易看出,除掉這樣做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使國家或者個人得到幸福?!?5 所以,要實現(xiàn)城邦的穩(wěn)定和諧,首要的前提就是哲學家執(zhí)政。
2.哲學家執(zhí)政的原因
為什么讓哲學家執(zhí)政而不讓政治家執(zhí)政呢?柏拉圖認為,只有哲學家才有統(tǒng)治國家的素質,當時的政治家,只是政客而已。他們爭權奪利、自私自利、唯我獨尊,不具備最高的知識,不能洞悉萬物的本原,不能把握絕對的至善,不能熟悉理念世界的知識,他們不能當國王。哲學家可以當國王是因為他們熱愛真理,能認識到真正的理念,掌握真正的知識,是最接近神的境界的人,能夠分享神的智慧,知曉宇宙自然的奧秘,能夠掌握治理國家的知識,具有治理國家的美德。柏拉圖強調指出,美德本身是不能憑借感官感覺到的?!叭祟惱碇琼毎凑账^‘理念’去運用,從雜多的感覺―知覺出發(fā),憑借推理,把它們統(tǒng)攝成一種理性的概念。這種推理作用是一種回憶,……”26 一些政治家是憑借感官感覺到的品德,不具有真正的美德,而哲學家則是憑借靈魂、理智把握這種絕對的美德。他在《法律篇》中指出,絕大多數(shù)人己喪失生前擁有的絕對美德的記憶;只有哲學家,他是有較好的記憶的,當處于迷狂狀態(tài),沉思塵世美德的原型即美德的理念時,才能觀照正義、節(jié)制、智慧等美德本身。所以,他認為,造成社會分裂和混亂的原因是因為統(tǒng)治者的品德敗壞,而統(tǒng)治者的品德敗壞也是政治敗壞的根源,然而哲學家則是品德最高尚的人。
三、啟示
總之,柏拉圖所說的和諧是國家內部各等級,即統(tǒng)治者、護衛(wèi)者和生產者各行其是、各安其分的和諧,從此可以看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是要看國家的結構是否合理,國家職能是否越位錯位。在柏拉圖看來,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沒有社會正義,就不會有和諧社會。正義不僅是柏拉圖所追求的理想,而且是現(xiàn)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原則和重要保障。
我們只有了解了柏拉圖的社會和諧的基本內涵與特征后,才能取長補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
注 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12 13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02,109,110,102,133,134,134,152,152,101,156, 156,172,137,135,137,127,136,102,138,473.
14 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6 陸蘇拉德.柏拉圖密碼[M].北京: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61.
24 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4.
25 柏拉圖.理想國[M].重慶:西苑出版社,2003.473.
26 柏拉圖.裴得羅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49.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柏拉圖.理想國[M].重慶:西苑出版社,2003.
〔3〕柏拉圖.裴得羅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羅素.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6〕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M].商務印書館,1980.
〔7〕陸蘇拉德.柏拉圖密碼[M].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摘要: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統(tǒng)論述教育的教育家,他對教育的政治意義與作用、教育的實施、人才的選拔等方面都作過精辟的論述,本文對此進行了簡略的歸納述評.
柏拉圖是古希臘屈指可數(shù)、名聞遐邇的大哲學家,他既是蘇格拉底的直接繼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響者.他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等領域均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近現(xiàn)代的幾乎所有學術思想均可在柏拉圖的思想中找到源頭,因此,說柏拉圖是古代、中古和近現(xiàn)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實不為過.柏拉圖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恐怕是其哲學思想,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國家篇》和《法律篇》中,他關于幼兒教育、女子教育、音樂文藝教育、體育及軍事教育等思想對古希臘及后世的教育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圖第一個提出學前教育思想.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國家篇》377B)他甚至主張?zhí)ソ?“我們同時應該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著手這一工作:待產的婦女必須接受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種訓練.”(《法律篇》789D)他認為,孩子出生后,必須確保護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給他有益的運動和空氣,尤其不許他由于過早走路而傷害自己(《法律篇》789E).嬰孩應盡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樣生活;應該把他上下擺動,給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驚嚇(《法律篇》790C—E).這是為發(fā)展勇敢和堅定性格的首要的準備工作.當孩子3歲或更大一點,我們可以開始審慎地糾正他,讓他開始玩游戲,最好讓孩子發(fā)明自己的游戲;在6歲時,就要認真開始授課,隨之把女孩和男孩隔離開來,應當教他們騎、射、投、擲,應該注意把孩子們訓練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現(xiàn)代腦科學表明,兒童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柏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小孩的肉體和精神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們不得不為柏拉圖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樂及體育教育
柏拉圖特別重視對兒童的音樂文藝教育和體育教育.他認為“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教育要先教音樂后教體操,將故事包括在音樂里.”(《國家篇》376E)古代希臘重要的文化生活是聽民間藝人彈著豎琴演說史詩故事,故“音樂”一詞包括音樂、文學等義,相當于現(xiàn)在的“文化”一詞.
他認為兒童階段的文藝教育至關重要.“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jié)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國家篇》401)他認為,一切種類的音樂、詩歌和藝術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格,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國家篇》403c)因為音樂詩歌由于其潛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會把真、善、美同假、惡、丑的區(qū)別注入人心,使兒童“從童年時就和優(yōu)美、理智融合為一.”(《國家篇》401D)正因為他對兒童的音樂文藝教育非常重視,柏拉圖主張對音樂文藝教育的內容應嚴加審定.“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為了培養(yǎng)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優(yōu)美高尚的故事.”(《國家篇》378E)因此,“我們首先要審查故事的編者,接受他們編得好的故事,而拒絕那些編得壞的故事.”(《國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個限制音樂、詩歌的法律,規(guī)定哪些內容的音樂、詩歌可以提倡,哪些內容的音樂、詩歌必須取締,以“鼓勵母親和保姆給孩子講那些已經審定的故事,用這些故事鑄造他們的靈.”(《國家篇》379C)
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之后,年輕人應該接受體育鍛煉,“體育方面,我們的護衛(wèi)者也必須從童年起就接受嚴格的訓練以至一生.”(《國家篇》403D)他認為,體育訓練的目的是使護衛(wèi)者的身體狀況能適應護衛(wèi)者的工作,“他們有必要像終宵不眠的警犬;他們在戰(zhàn)斗的生活中,各種飲水和各種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驕陽狂風暴雨都能處之若泰.”(《國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護衛(wèi)者必須戒除酗酒,食物應當簡樸,不能嗜睡.
柏拉圖認為應將音樂教育與體育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專搞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暴,專搞音樂文藝的人又不免過度軟弱”(《國家篇》410D),因而應使音樂和體育良好地配合,使“音樂和體育服務于人的兩部分——愛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國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中不僅非常重視對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張“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動物作比方,以此來證明男女應受同等教育.“我們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較弱者,公的看做較強者以外,應當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國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們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樣,我們一定先要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國家篇》452)他提出應該同樣用音樂和體操來教育女子,并且還要給她們軍事教育.他認為兩性之間惟一的區(qū)別不過是生理上的區(qū)別,在一些方面如織布、烹飪、做糕點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長,在諸如行軍作戰(zhàn)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長,因此,沒有任何一項管理國家的工作因為女人在干而專屬于女性,或者因為男人在干而專屬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樣的才能和稟賦適宜于擔任國家保衛(wèi)者的職務,分別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強些罷了.
四、城邦護衛(wèi)者的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直接為其所構建的理想國服務的.他認為,統(tǒng)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個,就是教育,即通過音樂和體育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造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產生出比前代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于別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種的進步.在這里,柏拉圖充分認識到了教育對于富國強民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最高知識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護衛(wèi)者,這一目的進一步體現(xiàn)了他的教育為國家政治服務的思想.
關于護衛(wèi)者的學習內容,柏拉圖認為應先學習五門預備性學科:數(shù)學、平面幾何學、立體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理論.他認為,治國者之所以應學習這些知識,是因為它們不僅在軍事作戰(zhàn)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鍛煉人的心靈,發(fā)展抽象思維的能力.這些知識的對象都是不能用感覺來觸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別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國家篇》526A)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將治國者的靈魂“從變化世界轉向‘真理和實在’,最終達到最高知識——‘善’”的理念.他認為,所有這些預備性科目應趁護衛(wèi)者年輕時教給他們,不能用強迫的方式進行傳授.
柏拉圖認為,在學完預備性學科之后,要想達到“善”的境界,還必須接受“辯證法”的訓練.對于為什么要學習“辯證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詳細的闡述.他把洞穴內的世界稱為“可見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稱為“可知世界”.在洞內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當于認識的“猜測”階段,轉身看到木偶的實物相當于認識的“相信”階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認識便進入“理念世界”(“知識”的階段).而洞穴外的太陽則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個身體不改變方向就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一樣,我們必須“有一種靈魂轉向的技巧”,使學習的器官——整個靈魂(它類似看物的眼睛)轉離變化世界的個別事物,正面觀看實在世界的理念.這種“靈魂”轉向的技巧或學問就是他所說的“辯證法”.
關于學習前面提到的課程的對象,柏拉圖認為必須挑選出最堅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圍內也最有風度的人,此外,他們不僅要性格高貴嚴肅而且應具有適合這類教育的天賦,如必須刻苦學習,強于記憶等.
柏拉圖不僅對護衛(wèi)者的教育目的、內容作了明確規(guī)定,還就教育的時間安排及人才選拔作了詳細論述.他將護衛(wèi)者教育的時間安排分為六個階段:(1)童年——青少年時期.護衛(wèi)者自幼接受音樂和體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靈,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們的學習和哲學功課應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歲——二十歲.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必要的體育訓練,為哲學研究準備體力條件.(3)二十歲——三十歲.進行第一項選拔,把那些在“勞苦的身體鍛煉、學習和戰(zhàn)爭恐怖中總是表現(xiàn)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選出來”(《國家篇》537A),對他們施以數(shù)學、幾何、天文、音樂等“辯證法”預備性學科的教育.(4)三十歲——三十五歲.進行第二次選拔,“選出其中最富這些天賦條件的青年,在他們年滿三十的時候,給以更高的榮譽,并且用辯證法考試他們.”(《國家篇》537D)凡經過考試的,可讓他們“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為五年”)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國家篇》539DE).(5)三十五歲——五十歲.用十五年時間到實際工作中鍛煉,“強迫他們負責指揮戰(zhàn)爭或其他適合青年人干的公務”,目的是“讓他們在實際經驗方面不低于別人”(《國家篇》539E),同時還可以在公務中繼續(xù)考驗他們的素質.(6)五十歲以后——去世.他們必須接受最后考驗,使他們最終達到“善”本身,管理好國家、公民個人及他們自己.在剩下的歲月里用大部分時間研究哲學,在培養(yǎng)出國家的繼承人后他們便可辭去職務,進入樂土,并安居下來.
五、柏拉圖的學園
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諸實施,柏拉圖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學園.關于學園建立的確切日期無從查考.“從建園的綱領和柏拉圖說起曾在40歲那年訪問意大利和西西里時確立的信念之間的明顯聯(lián)系來看,我們自然應該設想建園大概是在這個時期(公元前388—387年).”[1]學園的活動以“講學”為主,學習和研究幾何學在學園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學園入口處懸掛的“不懂幾何學者,請勿入我門”的名言充分說明了柏拉圖對于幾何學的重視.除幾何學外,柏拉圖學園對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宇宙學等學科也開展了廣泛的學習與研究.學園除重視文、理科學習之外,最重要的,凌駕于一切學科之上的課程當屬柏拉圖的哲學,他將哲學之前的各門具體學科稱為“預備性學科”,而將學習哲學作為通向最高知識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徑.阿卡得穆學園作為教育科學中心雖然以教學和科研為主,但它并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柏拉圖創(chuàng)辦學園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哲學和政治的新的結合,培養(yǎng)一批既精通哲學、自然科學又善于治國的政治人才,為他心目中的理想國服務.
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統(tǒng)教育理論的人,其教育思想涵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階段,其關于教育的許多主張與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輝.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樣,也或多或少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的政治意義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為其烏托邦式的國家政權服務的,其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經世致用的治國人才——城邦護衛(wèi)者,因而其教育活動具有明顯的社會功利性,過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這種培養(yǎng)護衛(wèi)者的教育只能是極少數(shù)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圖重視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學前教育,重視女子教育,主張男女平等,提倡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但他認為對兒童的游戲故事,唱歌的內容必須加以選擇,進行嚴格審查,原則是必須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忽視了兒童的個性和獨立人格的發(fā)展,他關于婦女兒童社會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會倫理道德而應加以批判的.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與他的人性論思想是密切結合的.他認為,上帝造人分為三等,即金質、銀質和鐵質.他認為,“一個人屬于哪一種,他所生下來的子女就屬于哪一種.”[2]其遺傳決定論的觀點實質是論證奴隸社會階級統(tǒng)治的合理性.
柏拉圖的教育旨在與智者教育對城邦所造成的離心力相抗衡.對柏拉圖來說,教育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在孩子們身上培養(yǎng)音樂的機敏與身體的靈巧,也不是通過在神話和詩歌中所反映的人類生活來培養(yǎng)政治的和實踐的智慧,真正說來,它是一個人靈魂的內在和諧的塑造,即內在于人的不和諧因素的協(xié)調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難以調和的東西--野獸性與天使性--的統(tǒng)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這種統(tǒng)一,使人既不變成一頭馴順的綿羊(奴隸),也不變成一頭貪婪的狼(僭主).[3]人變成一個政治存在的潛能依賴在他之中這種哲學本性與尚武本性的統(tǒng)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對某種技能的培養(yǎng),而是要形成權力與愛知識的統(tǒng)一.
[1]〔英〕A•E•泰勒著,謝隨知等譯.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10(1):14-15
摘要:古代雅典崇尚政治辯論以及哲學思辨之風看來并未能影響到柏拉圖,因為在他的思想中,反對言論自由是占主要位置的,他一貫主張由“哲學王”來統(tǒng)治國家(城邦),他總是懷疑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智慧,甚至非常警惕民主制度,這也許是蘇格拉底之死給他留下的陰影。筆者從“說服”統(tǒng)治方式、藝術作品對青少年教育的影響以及政治性言論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等幾個方面來考察柏拉圖關于言論自由的思想,以期對現(xiàn)代的人們有所啟示。
關鍵詞:“說服”統(tǒng)治方式;不雅藝術的限制;政治性言論的存廢
說言論自由起源于古代雅典人的政治辯論一點都不為過,正是這種政治辯論,致使人類歷史中的言論自由權利得以發(fā)韌,也突顯了人是政治動物的本性、更突出了言論自由的政治性與社會性的特征、以及言論自由的自然權利屬性特征。柏拉圖的言論自由思想,有一部分是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思想,有一部分是蘇格拉底的思想中所沒有的。
首先,柏拉圖繼承和發(fā)揚蘇格拉底“說服”的思想,他強調政府更應該采用“說服”方式進行統(tǒng)治?!鞍乩瓐D贊同希臘人所具有的這樣一種樸素的信念,即政府最終依憑的是說服而不是強力,因而政府所建立的各種制度也是為了加強發(fā)揮說服作用而不是為了發(fā)揮強制作用。……公民的自由取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在與其同伴進行自由且不受限制的交往中,具有一種能夠說服他人并接受他人說服的理性能力”。在這里,柏拉圖為政府執(zhí)政樹立了一項極其重要的原則,即通過說服他人而達到治理的目的,而不是通過強力去彈壓人民群眾,任何暴力機構的設立都不符合辯論說服的原則,把政府視為一個工具,更是對辯論說服原則的背叛。而真正的公民自由,則只有具備能夠說服他人并準備接受他人說服的理性能力的人才能真正擁有,任何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試圖通過強力達到他人臣服目的的人,都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因為其他比他更強大的人也會通過強力迫使他臣服。所以,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比艘氆@得自由,就必須有說服別人并接受他人說服的理性能力,任何想通過暴力達到自由目的的想法都是不符合言論自由原則的。
其次,柏拉圖認為,對于非政治的言論要給予限制,不符合教育青少年要求的藝術作品要予以禁止,城邦應該鼓勵藝術家們應該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品光大美德、壓倒那些道德敗壞的作品。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之口表達了這樣的思想:“那么,問題只在詩人身上了?我們要不要監(jiān)督他們,強迫他們在詩篇里培植良好品格的形象,否則我們寧可不要有什么詩篇?我們要不要同樣地監(jiān)督其他的藝人,阻止他們不論在繪畫或雕刻作品里,還是建筑或任何藝術作品里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人不肯服從,就不讓他在我們中間存在下去,否則我們的護衛(wèi)者從小就接觸罪惡的形象,耳濡目染,……不知不覺間心靈上便鑄成大錯了。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辟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入健康之鄉(xiāng);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如坐春風……不知不覺之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yōu)美、理智融合為一?!边@是柏拉圖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的思想,也是近現(xiàn)代思想自由市場理論的先驅。柏拉圖限制言論自由的思想還體現(xiàn)在他對詩人的作用產生懷疑,“一個詩人可以傳遞知識嗎?在柏拉圖式的建國方案中,詩人是一種頗有非議的人物……柏拉圖禁止他們進入理想國,理由是他們的作品相對真正的知識而言是非理性的和虛假的”。在柏拉圖看來,不能傳遞知識的人和他的作品是不能存在思想市場里的,詩人所傳遞的知識就是非理性的和虛假的。然而,誰掌握和傳遞的知識是虛假的、非理性的,而誰傳遞的又是真實的和理性的呢?沒有經過真假知識的辯論,又怎能區(qū)別誰真誰假呢?如果不讓拉出來遛遛,誰又知道誰是驢子還是馬呢?
最后,柏拉圖認為,關于城邦統(tǒng)治的言論并沒有存在的必要,即政治性的言論自由可以取消?!疤K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圖于晚年創(chuàng)了一種理想國,在這種國里他制定了一種宗教,和當時的各種宗教大不相同,他又主張須強迫一切公民都信仰他所創(chuàng)的諸神,否則就處以死刑或禁錮。他設想的這套嚴密的制度,一切言論的自由都在排除之列。”。早年的柏拉圖總是認為,“哲學王”的統(tǒng)治才是城邦中最好的統(tǒng)治,他認為“統(tǒng)治純粹是一個科學知識的問題”?!叭绻y(tǒng)治者只是依憑他們卓越的知識而有資格行使權力的,那么不是輿論對他們的行為所做的判斷是無足輕重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即對輿論的假裝訴諸實際上只是一種狡詐的據(jù)以抑制‘群眾不滿’的政治伎倆而已?!比绻麢嗔褪侵R、智慧和真理(后來培根提出knowledge is power的命題),那么是可以沒有言論自由的,問題是掌權者、統(tǒng)治者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真理、甚至于是掌握了全部的真理?統(tǒng)治者掌握真理或者掌握了全部真理是如何得到證明的?還是無需去證明、只要位居尊榮的人就自然地擁有了真理?這樣的邏輯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里,無疑是會讓人啞然失笑的。因此,只有象蘇格拉底那樣——“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才能掌握更多的真理,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而放開言論無疑是獲取知識、掌握真理的不二法門。柏拉圖所暗含的關于言論自由(輿論影響)的思想就是:在哲人王的統(tǒng)治之下,君主已經深刻洞見人類之善與國家之善,何需民眾的言論自由呢?除此之外,他對于城邦中的文學藝術也主張要嚴格限制。他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而文學藝術則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因此文學藝術與真理的關系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因此,一切詩人、藝術家的東西是危險的、不能輕易相信的,他甚至提出要把詩人驅逐出理想國,他對文學藝術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文學藝術必須對社會有用,必須服務于城邦的治理和教育,否則就應該被禁止。由此可見,柏拉圖是不主張放開言論的,但從他的關于言論自由的思想中,我們也可以反思一些關于言論自由的東西。
參考文獻:
[1][美] 喬治﹒薩拜因著、鄧正來譯:《政治學說史》(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頁.
[2][法]盧梭著:《 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1980 年版,第8頁.
[3][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07頁.
[4][英]韋恩﹒莫里森著,李桂林、李清偉譯:《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xiàn)代》,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2頁.
[5]J.B.伯里著,宋桂煌譯:《自由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6頁.
[6][美]喬治﹒薩拜因著,鄧正來譯:《政治學說史》(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8--99頁.
[7]參見:《柏拉圖的哲學觀,政治觀,美學論和藝術論》,.
【關鍵詞】理想國;城邦正義;個人正義;柏拉圖;類比
一、《理想國》成書背景分析
(一)家庭背景
柏拉圖出生于雅典的一個大貴族奴隸主家庭,他的父親克里斯通和母親克里提俄涅均出自十分顯赫的家族。柏拉圖幼年喪父,后母親改嫁,繼父皮里蘭佩斯與建設民主政體的杰出政治家伯利克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柏拉圖受過極其良好的教育,也像其他貴族子弟那樣,對政治懷有濃厚的興趣。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從小便與政治聯(lián)系緊密,也是形成他后來政治觀念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時代背景
《理想國》成書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之后的二十年左右,當時的交戰(zhàn)雙方是代表貴族專制的斯巴達和代表平民民主的雅典,這場戰(zhàn)爭最終以雅典的失敗收場。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導致各城邦內戰(zhàn)亂頻繁,貧富矛盾難以調和,使得雅典和斯巴達均受到重創(chuàng),古希臘的城邦制度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此外,當時古希臘城邦的政治制度并不統(tǒng)一,政權更迭變動使柏拉圖對現(xiàn)實政治感到失望,進而開始對社會制度、正義問題做出新的思考。
(三)蘇格拉底之死與“洞穴之喻”
《理想國》一書以蘇格拉底為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這對柏拉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也徹底改變了他對古希臘民主政治的看法。
在《理想國》一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假說――“洞穴之喻”。它描述了一個一直被困在洞穴之中只能看到影子的囚徒偶然被帶出洞穴看到外面的世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之前世界的渺小和認知的貧乏,但當他是復回洞中告訴他的囚徒同伴們他所看見的一切,他的囚徒同伴卻并不相信,甚至想把那個帶他出洞的人殺掉。柏拉圖借此表達了自己的政治哲學理念,同時也暗喻了蘇格拉底之死。
二、三種盛行的正義觀
(一)克法洛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
克法洛斯是一位居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年邁且富有的商人??朔逅拐J為對于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來說,富有最大的好處在于“當他到另一世界去的時候,他就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zhàn)了?!庇谑前乩瓐D總結克洛法斯的正義觀為“有話實說,有債照還”,繼而反駁道,“如果一個朋友在頭腦清醒時將武器交給你,后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那么這時將武器交還給他倒是不正義的了。”在這種情況下,“有話實說,有債照還”便并非是正義的定義。
(二)玻勒馬霍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
玻勒馬霍斯是克洛法斯的兒子,在克洛法斯的觀點被柏拉圖駁倒以后,玻勒馬霍斯就繼承了這場關于正義的辯論。玻勒馬霍斯將正義解釋為:“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逼┤纾谟腥松r,醫(yī)生能把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在航海遇到風險時,舵手能把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于是柏拉圖指出,“如果正義在平時沒有用處,那么正義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了?!贝送?,我們也并不能準確地辨別誰是友人,誰是敵人。所以,這個觀點并不能成立。
(三)色拉敘馬霍斯――“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色拉敘馬霍斯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而這種正義觀也是當時智者派比較盛行的觀念。柏拉圖首先指出,正義與強者的利益有時是統(tǒng)一的,有時則是對立的。統(tǒng)治者,即強者并不能保證不犯錯誤,他們在立法時,既有可能立對的法,從而符合自身的利益;也有可能立錯的法,從而損害自身的利益。這里正義與強者的利益便發(fā)生了沖突。其次,柏拉圖也表明,“在任何政府里,一個統(tǒng)治者,只要他是統(tǒng)治者的時候,他就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下屬老百姓的利益?!?/p>
三、柏拉圖的正義觀
(一)城邦正義
柏拉圖將城邦正義比作“大字”,他認為遠處的“大字”更容易看清楚,因此,城邦正義是被率先拿來探討的。柏拉圖對于城邦正義的定義是構建在個人稟賦理論與社會分工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他將國家公民劃分為統(tǒng)治階層、武士階層、生產階層,同時也指出一個城邦應具有四種德性,即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
智慧是一種用來謀劃國家大事,改進國家對內對外關系的美德,它是統(tǒng)治階層應具備的美德;勇敢則是一種“關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確信念”,它是武士階層應具備的美德;節(jié)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欲望的控制”,節(jié)制是每個階層都應具備的美德;正義在這四種美德中處于統(tǒng)帥地位,它要讓城邦中的公民“做自己分內的事”,只有每個階層之間不僭越,才能維護城邦之間的另外三種美德,從而實現(xiàn)城邦內部的正確分工以及各部分的和諧。
(二)個人正義
柏拉圖將個人正義比作“小字”。柏拉圖將人的靈魂劃分為理性部分、激情部分、欲望部分,而人的靈魂也應具有四種美德,即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
智慧會讓靈魂自我反省,擺脫障礙,獲得獨立,它對應于人的靈魂中的理性部分。勇敢就是無論在何種情形下都敢于做理智鼓勵和支持的事,它要聽從理性的教導,它對應于人的靈魂中的激情部分。節(jié)制是人的理性對于欲望的一種控制,它對應于人的靈魂中的欲望部分。正義的作用就是讓靈魂中三個部分和諧共處。
四、對柏拉圖正義觀的思考
(一)柏拉圖正義觀的歷史價值
1.對正義問題的研究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在柏拉圖之前,有關正義的論題都是相當零散的、不全面的。柏拉圖在《理想國》的開篇,即將“正義”的話題引入觀眾的視野,此后的幾番精彩辯論也圍繞“什么是正義?”這個問題而展開。
柏拉圖在書中給出了自己對于正義的定義:一是城邦正義;二是個人正義。隨后,他不僅用類比的方法論證了二者之間的一致性,而且對于“城邦正義與個人正義如何實現(xiàn)?”的問題也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認為,柏拉圖對于正義的闡述是系統(tǒng)的、較為全面的。
2.重視教育對國家的影響。柏拉圖認為,教育是實現(xiàn)正義的一個有力途徑。作為實現(xiàn)城邦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教育問題在《理想國》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正義是每個人先天就具備的,但是需要用教育來喚醒正義,從而將正義激發(fā)出來。他同時也指出,城邦內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年幼時便接受教育,而不只是貴族。柏拉圖對于教育問題的重視無疑是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這不僅對于當時的社會思想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是值得當今世界反復思考與研究的。
(二)柏拉圖正義觀所存在的問題
1.城邦正義與個人正義的類比存在問題。首先,“大字”與“小字”的比喻只是柏拉圖一廂情愿的說法,他并沒有給這種說法一個合理的解釋,對于“為什么城邦正義是‘大字’?”,“為什么個人正義是‘小字’?”這兩個問題其實是含糊其詞的。其次,柏拉圖對于個人靈魂的三分結構的劃分也并不科學,人的靈魂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一個概念,并不能簡簡單單地劃分為三個部分,因為在現(xiàn)實的情況下種種設想都是不能夠成立的。
2.哲學王統(tǒng)治的思想存在問題。柏拉圖親眼目睹了雅典民主由“黃金時代”走向衰落,深知這種政治制度的弊端,因此他主張哲學王當政,崇尚精英治國。但是,哲學王當政的實質是與現(xiàn)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人治”思想。實際上,柏拉圖在與色拉敘馬霍斯的辯論中,也曾指出,“統(tǒng)治者是會犯錯誤的?!蹦敲?,哲學王顯然也會犯錯誤。而且,世界各國歷史的經驗與教訓都表明,由“法治”取代“人治”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所以,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是存在問題的。
五、結語
正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永恒不變的話題,它值得人類世世代代不斷探索與研究。作為西方政治學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正義問題的思想家,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研究正義話題所必讀的著作。不能忽視的是,柏拉圖的一系列觀點是建立在古希臘城邦統(tǒng)治這個條件之下的,我們應該從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從而構建符合時展趨勢的正義理論。
參考文獻
[1] 柏拉圖著,郭斌,張竹明譯.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理想國》的對話體寫作方式讓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們中國的孔子。雖然《理想國》里思想都是柏拉圖本人的,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他作為蘇格拉底的弟子,其思想觀念受蘇格拉底之深,而且以蘇格拉底的口吻來寫,書中一直把正義作為討論的對象,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而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遵循著蘇格拉底“助產術”的尋求智慧之路,所以我們讀來常常感覺就是蘇格拉底本人在辯論。同樣是生活在差不多時代的偉大哲學家,一先一后,經歷竟也是如此相似,孔子有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撰寫的、記錄其言行的《論語》,蘇格拉底有其弟子借其口而使早期對古希臘哲學最初探索得以流傳的《理想國》。
初中時就通過一些簡單渠道聽說過《理想國》,心中對“理想國”的定位如莫爾的“烏托邦”,如陶淵明的“桃花源”,真正拿到這本書才知道“Republic”的真正來源。比起充滿幻想的描繪一個理想社會,這本書更是向我們展現(xiàn)了古希臘那個充滿魅力的辯論時代。由于讀的不夠精細,所以不敢說真正讀懂領會了多少東西,但是卻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哲學家們最初一直倡導和崇拜的理性的玄冥、邏輯之曲折、言辭之詭秘。曾經中學時代在歷史課上看到那些類似于智者學派的古希臘人熱衷于辯論,在田間街頭、小巷集市運用各種辯論法則,或談笑風生,或面紅耳赤,或洋洋得意,或灰頭土臉的你說我論時,總會對那個誕生最早文明的古國之一,產生無限遐想,所以慶幸在年輕時代還能真正有機會走進書里,走進那個神秘世界。
“什么是正義,”這是柏拉圖和格勞孔、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西蒙尼德在第一卷一直討論圍繞的中心,“欠債還錢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分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而后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認為一個好的城邦應該具備勇敢、智慧和節(jié)制等美德,每個人都是在國家里執(zhí)行適合他天性的職務,如孔子的“性相近也”觀點一樣,蘇格拉底認為教育可以激發(fā)人性里潛在的能力和知識,而柏拉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沿襲。當城邦里的統(tǒng)治者、守衛(wèi)者、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時,這個城邦就具有了“正義的美德”,然后從城邦類比到個人,認為那是“大”“小”“內”外‘的關系,正義的個人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宰自己,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某些政治事務、私人事務上,保持和諧的狀態(tài)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行為。
正義永遠是快樂的,而不正義反之,王政最好,寡頭政治、民主政體、僭主政體都不如以哲學王做統(tǒng)治者更符合正義的定義。針對社會,討論還涉及了女子教育、兒童的生育與培養(yǎng)等問題,并且含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輝光,一個國家里也能夠造就出類拔萃的女人,他們也可以去守衛(wèi)城邦?!袄砟睢闭f也是柏拉圖思想的一個重要支撐部分,他認為哲學王應該成為正義城邦的統(tǒng)治者,因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變的事物”,“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恒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jié)制?!蔽闹小疤K格拉底”用船長的譬喻說明一個真正哲學家在城邦的處境。
讀到中后部分,我的腦海里似乎才開始勾畫出“蘇格拉底”所描繪的“理想國,”可是就他自己來看,“只有在某種必然性碰巧迫使當前被稱為無用的那些極少數(shù)的未腐敗的哲學家,出來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從他們管理時,或者,只有當當權的那些人的兒子、國王的兒子或當權者本人、國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愛上了真哲學的時候,”城市、國家才能完善,才能成為理想國。同時柏拉圖還用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這似乎也成為柏拉圖哲學的出發(fā)點和堅持的原則。于是我也深刻的體會了所謂的“日喻”“線喻”和“洞喻,”柏拉圖建構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關鍵詞:整體主義 方法論 社會 個人
哲學方法論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根據(jù)的,世界觀以自身對人們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指導意義而取得存在的價值。哲學方法論的類型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對整體主義方法論運用的分析。
整體主義強調的是從社會走向個人,個人可以成為實現(xiàn)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手段,它講究無論是從獨立、平等、還是自由問題上,都是從國家出發(fā),抽象地強調整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法國當代政治哲學家莫尼克·卡斯基若認為,政治上的整體主義指的是:“國家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整體,一個由所有社會成員構成的統(tǒng)一體,給予社會成員他們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意義,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對國家無條件地服從、忠誠、奉獻,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自己的生命;個人首先是為了國家而活著,然后才是為了自己而活著?!盵1]單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整體主義,強調整體利益高于一切,這種社會條件決定了人們缺乏個人獨立性和個人自由的概念。這種整體主義思想作為一種方法論貫穿在哲學家的著作中,體現(xiàn)作者的整體主義觀念。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蘇格拉底之口寫到:“當前我認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乃是鑄造出一個幸福國家的模型來,但不是支離破碎地鑄造一個為了少數(shù)人幸福的國家,而是鑄造一個整體的幸福國家?!盵2]在這里,蘇格拉底聲稱城邦整體的幸福要遠比其中任何一個階層的幸福更重要。這說明,柏拉圖關注的是城邦的幸福,而且隨著他論證的逐步推進和展開,個人越來越被看作是城邦整體的一部分。個人在城邦中的地位完全根據(jù)其對城邦整體的貢獻決定。柏拉圖多次說明他的目的既不是城邦中某一個體的幸福,也不是城邦中某一階層的幸福,而是城邦整體的幸福。
柏拉圖認為相互幫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并把聚集的居所稱作城邦”[3]。理想的社會構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他反對私有財產和一夫一妻制,主張兩個上等階級(統(tǒng)治者和武士)實行共財產和共妻兒。由于國家論是建立在他的倫理學基礎之上,所以他認為個人必須以私利服從公共福利,因為個人的真正的善同社會福利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柏拉圖評判道德的標準是城邦的利益,那么他的倫理學應探討的是個人的利益如何符合并促進整體的利益。
其實柏拉圖所描繪的理想國家實際上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政府權威高高在上,個人絕對服從,由“哲學王”來統(tǒng)治的共和國,它充分體現(xiàn)了政治整體主義的特點。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柏拉圖所設想的城邦并不是極端的專制主義。雖然他更關注城邦整體的幸福,但城邦整體的幸福在柏拉圖那里指的是城邦全體公民的幸福,二者并不是不同的、對立的兩種價值觀。因為在柏拉圖這里,公民為國家貢獻的同時也是在謀求自己的幸福,在理想城邦這種體制中,每個人的真實利益都得到滿足,沒有公民受到虐待和歧視。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4]這個觀點意味著個人必然帶有政治屬性,必然歸屬于城邦。人只能在社會中過群居生活,于是就成為各種社會團體,乃至城邦國家產生的原動力。城邦的形成是社會團體自然演化的結果,而城邦的形式過程足以表明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其本性上是一個政治動物。
在《政治學》一書中,我們可以從亞里士多德的國家起源的問題看出他的整體主義的體現(xiàn),他的國家起源說表明他認同的是社會共同體國家學說。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城邦的形成發(fā)端于由男女關系同主奴關系相互作用所組成的“家庭”,“家庭”是延續(xù)人類滿足人們正常生活所需而建立的基本社會形式。繼而為了適應更為廣大的生活需要,若干家庭聯(lián)合起來,農村公社便應運而生,然后是若干農村公社組合為城邦,這時“社會進化到高級而完備的狀態(tài),在這種社會團體以內,人類的生活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給自足?!盵5]
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將整體主義具體化為國家至上的道德原則?!坝捎趪沂强陀^精神,所以個人本身只有成為國家成員才具有客觀性、真理性和倫理性?!盵6]在這里,黑格爾把國家看作普遍倫理可能達到的最高目標,它不再是個人追求私人利益的工具,而成為克服私人利益的目標和欲求。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絕不可能最初為一個個人而獲得,它只有作為一個從一個人的最初環(huán)境為起點的區(qū)別過程的結果才可能出現(xiàn)。而“個人權利”這一市民社會的話語,“只有在家庭開始解體” 的時候才出現(xiàn)。因而個人權利不可能先于社會而存在,社會也不是個人簡單的集合體。所以“國家是比個人更高的東西”[7],國家不是保障個人幸福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個人必須尊敬國家,一切符合國家的利益,甚至是為了國家犧牲個體,只有這樣人才是具有倫理性的人。
在中國儒家的倫理思想里,也體現(xiàn)了整體主義方法論的運用。不論中國或者西方,整體主義的方法論都在哲學史上各家言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整體主義方法論對各種哲學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多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整體主義的倫理觀,對道德言論的豐富化和對政治倫理的多元化構建起到了積極作用。
最為重要的是,在個體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念,人類宏觀利益被相對棄之于從屬地位的今天,關于整體主義的思考,對當代主流思想的反思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強. 西方社會的變遷—從整體主義到自由主義[J]. 北方論叢,2009(2).
[2][3] 柏拉圖. 理想國[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5]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小博士)
柏拉圖在大約公元前427年生于雅典的一個貴族家庭。母親是改革家梭倫的后裔,父親的家譜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魯斯。高貴的家族使柏拉圖自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柏拉圖在20歲時開始師從蘇格拉底,蘇格拉底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對職業(yè)教師智者派的輕視和厭惡,都深深地感染了柏拉圖。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給了柏拉圖沉重的打擊。從此,柏拉圖不愿直接參與政治活動了,而是一心一意地要紀念蘇格拉底,集中轉入對哲學的研究。柏拉圖隨即離開雅典,從28歲至40歲這段時間,他做了一次海外漫游。這是一個自由考察和增長見聞的機會,也是形成柏拉圖思想體系的重要階段。
經過10多年的游歷,大約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紀念英雄阿加德穆的圣殿附近的園林中,創(chuàng)建了歐洲歷史上第一所固定學校――“學園”,他一邊教學,一邊著作。
柏拉圖主持“學園”大約有40多年的時間,教師與作家的雙重身份和10多年的游歷給他著述作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柏拉圖一生共寫了36部著作,大都是關于道德和哲學的著作。其中《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之作,這本書涉及了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和政治等內容,但主要的是討論所謂“正義國家”的問題。
柏拉圖所生活的時代,希臘城邦開始發(fā)生危機,于是他留心于探索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究竟用什么樣的原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建立理想的國家?這種國家既可以克服某些城邦所固有的“弊病”,又可以作為一切城邦理應效仿的“典范”。大概這些就是柏拉圖在殫精竭慮地構造他的國家時,所面臨和考慮的主要課題。
柏拉圖在著手設計他理想的國家時,首先規(guī)定公民應具有的四種品質,即智慧、勇武、節(jié)制和正義。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有三部分人:一是護國者,有擔當統(tǒng)治者的魄力與智慧;二是衛(wèi)國者,有勇有謀能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能力;三是供養(yǎng)者,讓有節(jié)儉美德的人來從事生產。前兩個等級不得蓄有財產,也不許持有金銀,他們的生活所需全由第三等級供養(yǎng),而第三等級則可以持有財產,經營適合于他們的那種經濟,但應限制其財富的膨脹,以防止貧富過度分化。這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設想而采取的措施,力求造成一個有權力者無私產,有私產者無權力的局面。這三個等級很明顯地有高低之分,但柏拉圖卻理想地認為他們之間沒有矛盾,就如同人的身體一樣,上中下三個部分協(xié)調一致。只要三個等級各安其位,各從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這樣的國家就猶如一首完美的樂章中最和諧的地方。正義是各個等級、階級的調和劑,實現(xiàn)正義是國家的主要職能,這便是柏拉圖理想國的美好圖景。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柏拉圖中年開始從事教育研究活動。他從理念先于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fā),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理性的鍛煉。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jiān)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里,進行游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7歲以后,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xiàn)出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xù)深造,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柏拉圖指出了每門學科對于發(fā)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他主張未來的統(tǒng)治者在30歲以后,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過5年后,他就可以成為統(tǒng)治國家的哲學王了。
此外,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關于美的事物是美的理念的仿制品,這是柏拉圖唯心主義美學觀的基調。在對待文藝和文藝家的問題上,他們是曲高和寡的。
在大約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在一個弟子的婚禮上,說他要小睡一會兒,此后就長眠未醒。這一年,柏拉圖80歲。
[超級鏈接]
柏拉圖名言
在短暫的生命里尋找永恒。
尊重人不應該勝過尊重真理。
時間帶走一切,長年累月會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運都改變。
拖延時間是壓制惱怒的最好方式。
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xiàn)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為他是有智慧的,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他是愚蠢的。
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沒有什么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