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歷史研究性學習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研究性學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研究性學習

第1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知識經濟時代,最寶貴的資源是人,培養(yǎng)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教育,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歷史教育囿于課堂的狹小圈子,相對封閉;師生關系是單向地、直線地發(fā)生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fā)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貫徹。這些都制約著歷史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束縛著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青島市作為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歷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這是我們一直在苦苦思索,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們認為,歷史教育改革首先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為目標,構建符合世界教育發(fā)展趨勢的歷史“學習共同體”,使師生雙方良性互動,教師努力充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欣賞者。學生研究性學習,對歷史學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難度。歷史過去性的特點,使得歷史不能像其他學科知識那樣復原與復制。歷史由遠及近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學生由近及遠的認識規(guī)律相悖,學生學習歷史,遠不及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那樣可以依靠解題獲得成功的自信.從而樹立持之以恒鉆研的興趣。這些都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受到負面影響。只有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人手,才能真正使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上議事日程。為此,我們幾經論證,開始嘗試以學生最喜聞樂見的鄉(xiāng)土歷史選修課作為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突破口。我們除在課內專門開設鄉(xiāng)土歷史選修課外,還開辟社會教育領域,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實踐。學生到社會上搜集鄉(xiāng)土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于是,檔案這種一直不為中學歷史教學所重視的特殊的歷史資料便顯得格外重要。在學習中,學生走進檔案館,翻閱那一卷卷泛黃的檔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歷史資料和分析處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進而促進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檔案是歷史的特殊載體,它與學生課堂上接觸的教材等歷史載體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鑿”。加工前的歷史載體顯然要比加工后的歷史載體更容易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產生無窮的探究欲望。沒有主體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學習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是不會產生持續(xù)的、長久的學習效益的。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對加工后的歷史載體(教材)學習的基礎上,提出與鄉(xiāng)土歷史相關的課題,然后到檔案館中去探究未經加工的歷史(檔案)。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提煉出符合歷史本相的有效信息。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的學習得到深化與活化,而且可以在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終生受益的歷史研究方法與歷史思維能力。

    近年來,青島市一些學校以利用檔案為特色的研究性學習搞得有聲有色,通過積極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經驗。其中,青島第十九中學結合學校地處膠濟鐵路附近,鐵路職工子弟比較多的特點,在高一年級進行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時,組織學生分期分段進行膠濟鐵路簡史的研究性學習。如,對去青島檔案館查閱、摘抄檔案資料的學生,先經過簡短培訓,使他們對查閱檔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檔案館的目錄卡片,根據卡片的內容提要和編號,查閱全宗、案卷。面對浩繁卷帙,學生們一開始不知從何處下手,這時教師充分體現其主導作用。教師巧立一些專題,以指導學生資料的搜集,諸如:“通過德國總督府編制的文件,分析德國殖民者修筑膠濟鐵路的目的是什么?”“通過膠濟鐵路管理當局的年度報表,分析膠濟鐵路的修筑功大還是過大?”學生們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時間,走進檔案館。他們足足搞了一個學期,搜集了大量專題性資料。在學期末舉行的總結會上,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精心設計了一張醒目的統(tǒng)計圖表,將德國修筑膠濟鐵路的投資與鐵路修成后掠奪的財富放置在一張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研究成果,對德國殖民者的侵略行徑進了剖析。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結合搜集的第一手資料指出,德國殖民者投資修筑膠濟鐵路,是需要加倍“回報”的,那就是他們要長遠地掠奪鐵路沿線的財富,已經掠奪的44%多萬馬克不是其終極目標,因為這個數字是根據膠濟鐵路當局1898年至1914年的報表統(tǒng)計的,如果不是1914年發(fā)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奪占青島這個意外事件的話,德國殖民者的掠奪會進一步發(fā)展。盡管同學們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還顯得有些稚嫩,但卻是他們自己動手進行學習實踐的產物,從中透射出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可貴精神,這正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所在。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依托檔案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讓學生走進檔案館學習歷史,可以改善歷史教育結構,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營造學生愛學歷史、會學歷史的生動活潑的局面。

第2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一、選好課題,合理切入

選擇和確定課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事關研究性學習能否順利進行。一般來說,選題途徑主要有:上級提供參考題目,指導教師命題,集體研討選題,學生自主選題等。無論選題來自哪種途徑,都要引導學生考慮自身具備的知識能力水平、時間、信息資料等主客觀制約因素,選取素材來源廣,指向明確,便于操作的內容。教學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環(huán)境、本土歷史文化入手選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積極性。例如,引導學生以本地歷史名人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生平、業(yè)績以及在當時時代背景下人物命運等方面進行研究,不僅能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也會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自豪感。二是注重結合時政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愛國主義情感。例如,針對當前南海局勢和問題,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對以上地區(qū)擁有無可辯駁的。引導學生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生活的變化”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從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三是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綜合、歸納、分析、比較、評價,進而提升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水平。如提出“近代歷史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式的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的比較”、“我國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評價”等課題,與教材結合緊密,適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

二、自主研究,注重過程

在高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其目的不是讓學生在研究中有新發(fā)現、新成果,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因此,研究性學習追求的不是研究結果而是過程本身。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去自主發(fā)現問題、自主探索和體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體現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性和過程性,可在教學實踐中做以下嘗試:一是制定計劃,分組實施。采取自愿合作的方式將選擇相同課題的同學分成一組,每組推選一名小組長,負責本組課題研究的計劃、組織、實施、總結以及溝通等工作。分好組后,要求各小組根據選題的內容、資料來源、同學具備的知識能力等因素,商討制定本組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的課題、目標、方法、分工、成果形式等,讓學生學有目標、研有任務。二是收集資料、篩選信息。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lián)網、檔案等資源,查找相關信息資料,鼓勵學生通過調查、采訪等形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并對資料進行認真篩選整理。學生在利用互聯(lián)網收集資料時,容易出現拷貝現成研究論文的現象,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教育,防止助長抄襲習慣。三是自主學習,開展研究。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生全程參與,每位學生在研究學習過程中,要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及時做好記錄,積累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資料。小組內學生應及時溝通交流,加強合作,共享成果。在遇到困難時,要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對計劃中不合理的地方,還應及時調整。四是撰寫論文、鞏固成果。論文或報告是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形式,撰寫論文或報告是對研究性學習綜合、升華的過程。這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在格式、結構、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具體指導。論文或報告形成后,教師要認真評點論文,盡量給予其積極評價,并將優(yōu)秀論文裝訂成冊進行交流,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教師引導,確保實效

第3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fā)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fā)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特別關注環(huán)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目前,我校非常重視研究性學習,要求是每個班級的每位成員都要參加。目前我們的研究性學習還是處于探索階段,通過這兩年的探索,初步認定研究模式基本模式為:在課堂中提出疑問、主動探討,主動學習、課外研究,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總結三個方面。

首先,要在課堂中提出疑問,主動探討。在上課過程中,按照教材的有關內容,進行講解,如果學生提出疑問,覺得有必要去探討,再經老師同學討論,由師生共同來完成。在落實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師生都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教材的知識細節(jié),可以是整章整節(jié)的宏觀框架,還可以是單元或階段特征,旨在培養(yǎng)學生駕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識、歸納概括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老師從中選出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重點課題或問題,讓學生自主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課外研究。在確定研究課題后,學生即可開始自主性學習,由于高中學生的學歷、閱歷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組進行活動,同時,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資源,如文字、圖表、音像等,還應幫助學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圍、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人員分工等內容的研究方案。研究更多地應在課外進行,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觀察思考、資料查閱、影像觀看、咨詢調查等方式獲得相應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處理,得出結論。 在這個階段,教師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辦代替,應該扮演參與者、調控者、指導者的角色,學生之間也應該相互幫助,充分發(fā)揮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要研究過程中做好督促和檢查,真正的起到指導老師的作用。

再次,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總結。圍繞提出的問題或課題,通過同學們自主地研究與學習,把所得出的結論,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推動研究性學習的經常性開展,從而達到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可以通過調查報告、多媒體展示、報告會、辯論會、演講賽、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師還要及時、認真地進行總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以勵再戰(zhàn)。

第4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自主學習

新課改以來,隨著歷史教學內容的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渴望有更多的方法和更好的角度來學習歷史,教師也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更好的模式來傳授知識。圍繞如何積極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精神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這一問題,我設計完成了一堂研究性學習的歷史課《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通過啟發(fā)學生尋找夏文化存在的依據,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一、合理選擇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探究氛圍

一般認為,研究性學習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由地確定研究課題。這種想法固然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學生對所要研究的課題也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更何況在一節(jié)課相對有限的時間內,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呈現所有的研究課題。因此,如何合理選擇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便成了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尋找爭議問題作為可能研究的課題。

在上《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這堂課之前,學生根據我的建議從課文材料中積極尋找與夏文化有關的爭議問題。如:

①二里頭遺址中的建筑究竟是不是宮殿?

②夏朝有沒有文字?

③大型水利工程的實施能否作為國家存在的依據?

④刑法、監(jiān)獄和軍隊的出現是否意味著國家的形成?

⑤《禮記·禮運》中描寫的“小康”社會到底是不是夏朝?

⑥禪讓制走向世襲制是否反映了國家權力的出現?

根據這些爭議問題,我和學生一起篩選、討論和整理,確定了三個研究課題,即“傳說中的夏文化”“文獻中的夏文化”和“考古中的夏文化”。通過這三個課題來尋找夏朝存在的線索,嘗試解決夏朝存在的爭議問題,從而初步印證夏朝的存在。為此,我將該班學生分成三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在一周內完成相應的課題研究報告。

在尋找和確定研究課題的過程中,我感到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很大的發(fā)揮,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而為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能夠順利實施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探究氛圍。

二、多角度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突出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現的內容不一定都講,另一方面,教材上較為概要或沒有的內容有時需要教師展開或補充,或針對某些內容開展專題研究或小課題研究。”這提醒我們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進程時,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手段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望,從而讓學生從多角度構建知識體系。在《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這節(jié)課中,三組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和考證夏文化的存在。其中,乙組學生提出的“傳說中的夏文化”即從傳說中探索夏文化的歷史淵源成為了這節(jié)課的一個重要亮點。它突破了從文獻和考古的角度去研究夏文化的傳統(tǒng)做法,大膽地從上古傳說中尋找夏文化的線索,從而為研究夏朝的存在提供更多的依據。

乙組學生的研究報告的要點如下:

傳說:“大禹治水”。相傳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人”,與黃河中下游人民同甘共苦。禹變堵塞為疏導,疏通九條河道,治水取得了成功。禹被舜封為夏伯。

根據該傳說,學生認為“大禹治水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進而提出了“這種興建對人類社會形態(tài)會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聯(lián)系了兩河流域對古代蘇美爾人國家和尼羅河對古代埃及的影響,認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這又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才能組織和調動起來,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預示著一個國家政權的存在?!?/p>

根據上述傳說,乙組學生的研究結論是“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乙組學生通過傳說來研究和尋找夏文化存在的依據,這顯然不是本課的重點,而且相關的傳說資料也不是很多,但是學生們并沒有放棄,堅持利用兩個耳熟能詳的古老傳說,從一個新穎的視角深入挖掘相關歷史信息,尋找相關歷史線索,進而得出相關歷史結論,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主動研究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特點。當然,學生的研究報告肯定有一些不足,教師可適當地點評并指出,由于這些不足的存在,才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勢在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在探究問題時,讓學生自主研究,嘗試將新知識轉化為已有知識以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的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二期課改綱要明確提出:“現代教育是終身教育?!瓕W生對在以后幾十年學習、工作、生活和發(fā)展中所碰到的各種問題的總體解決能力,正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基本追求,是我們要給學生奠基的重要內容?!币虼?,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不斷探究、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研究性學習課程更為重要的目標。

然而,在一些研究課中,學生雖能很好地展現研究成果,但最后往往由教師對成果進行判斷優(yōu)劣是非,這樣的判斷總不免令人遺憾。我們知道,材料的多樣性決定了結論的多元性,這是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所在。如果教師在課堂中為總結課題需要而對學生的研究結論進行高度評價,淡化處理和教學主題趨同性較低的研究結論,這樣做雖能鮮明地突出教學中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間接地降低了一部分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持續(xù)研究的能力。實際上,教師在研究課中應盡量避免對學生的研究結論作總結性的判斷,而應積極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研究結論,讓學生自己在不同的研究結論的碰撞中進行比較和思考。同時,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不同的研究結論進行設疑、制造懸念,讓學生不滿足于已有的研究結論,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第5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研究性學習;主體地位

在以往歷史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接受性學習方式,早已被大多數學生所厭倦,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在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過程中被扼殺,對歷史知識的需求在枯燥的課堂上得不到滿足,他們更愿意通過課外的其它媒體途徑,如歷史小說、電視、電影等來獲得有關歷史的信息,歷史課面臨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險,這對于學生系統(tǒng)學習歷史知識,形成科學的歷史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讓歷史教學煥發(fā)生機,真正發(fā)揮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須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式,改良教學內容。應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打破接受性學習方式在歷史教學中的一統(tǒng)天下,將成為歷史教學改革的轉折點,因為研究性學習方式本身的特點和要求,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在過程中得到的體驗和感悟,故而學生不僅僅獲取了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實踐體驗中感受學習歷史的樂趣。面對新教材,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及好處。

1. 教師以問題性引導探究,構建高效課堂 在歷史教學中可以以問題為線索和手段,注重知識的因果聯(lián)系和結論得出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辯的綜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學習的觀念??梢詫嶋H運用的具體方法有:1)問題誘導。教師用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構成一個知識探究過程,學生通過解答系列問題,自然經歷了一個由分析得出結論,從現象到本質的簡單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研究觀念。2)質疑提問。鼓勵學生對教材的定論和教師的觀點提出質疑,也鼓勵學生突破教材與課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可研究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研究歷史的欲望。3)課堂討論。組織學生對一些有一定深度與廣度,又缺乏定論的歷史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形成一種既分享合作,又質疑爭論的課堂研究氣氛。4)研究作業(yè)。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向學生提供諸如參考書目,相關網站名稱等信息,讓學生根據興趣,就教學內容自己發(fā)現和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并嘗試通過各種途徑解答這些問題,初步培養(yǎng)歷史研究的能力。例如學習《動蕩的中東》一課時,向學生提問中東地區(qū)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確認識“歷史”這個因素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討論的效果不高,我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啟發(fā)提問:回顧中東地區(qū)的歷史?引入四次中東戰(zhàn)爭。理解了歷史的因素。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而傳統(tǒng)觀點的誤區(qū)認為歷史課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學生對其難度認識不夠,所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利用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吸引學生,進而構建起高效課堂。

2. 重視歷史拓展性,組織學生進行主題性研究 歷史拓展性課程教學的對象是對歷史學科或歷史學以致用某一領域有強烈興趣的一部分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動力,主題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較高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我采用以下程序引導學生實施研究性學習:

(1)確定一個開放性研究主題。研究主題可以由教師根據自身特長和學生情況來確定,也可以由學生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討論決定,后者更具學生的自創(chuàng)性。主題必須是開放性的,有選擇不同角度和層面的空間。如:詩歌與歷史,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話,我的歷史觀等。

(2)學生選擇研究去向和組織形式。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個人或2-4人的小組為組織形式,在研究主題下,按自己的興趣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選擇想要研究的問題,比如在主題“巴勒斯坦等以色列問題”以下,學生提出了:“古代猶太民族的歷史”、“歐洲排猶思想的由來與發(fā)展”、“猶太復國主義的由來及影響”、“美國在巴以沖突中的作用”、“巴以問題最新進展與預測”等問題。

(3)搜集和處理信息,并形成研究報告。 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圖書文獻、報刊雜志及互聯(lián)網等)和各種途徑(社會調查,專家訪談等)廣泛收集資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結論,形成研究報告。

(4)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完成主題研究。 在課堂上,學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師生共同研討總結,形成對研究主題比較全面的認識。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已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例如對于蘇聯(lián)的解體,可以由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蘇聯(lián)會解體嗎?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煉了學生的口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3. 鼓勵學生自選課題研究,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能力與思辨能力 指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自由選擇歷史的或與歷史相關的課題,利用課外的時間進行研究,并完成歷史小論文的寫作。它的基本過程是:

教師:選題指導――審定研究方案――提供方法指導――指導論文寫作――論文評定

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題――上報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撰寫小論文――論文交流

第6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研究性學習教學原則教學步驟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40104

研究性學習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新一輪課改的一大亮點。那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本人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存在的問題

1.看問題的角度片面。由于知識面狹窄以及受認知能力的影響,學生們看待歷史問題有時比較片面,如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比較偏激,持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

2.不能從本質上揭示問題。有的學生往往只看到某些歷史現象,而不能透過這些歷史現象去揭示其本質。如清軍遭八國聯(lián)軍打敗,不少學生僅簡單地將原因歸咎于清軍將士太無能,而沒有看到清政府的腐敗、治國觀念落后的本質。

3.假設歷史。歷史不能重復,也不能假設,可有的學生以假設或虛構的視角來看待某些歷史事件。如有一學生說鄭和具有很強的冒險精神,當年他奉命下西洋,發(fā)現了“新大陸”,并建立了“日不落”的中華殖民帝國,今天矗立在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鄭和塑像……這種違背史實的觀點顯然是不可取的。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應堅持的原則

1.實用性原則。課題設計必須體現實用性,利于學生釋疑解惑、增長知識、促進學習、指導生活等。所提出的課題要防止簡單化,更不可以在一些無意義的問題上糾纏不休。

2.可行性原則。課題要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以及學生所具有的研究條件,切口要小,具有一定的深度,還要便于學生查閱資料。

3.多樣性原則。課題可以由教師提供,可以是對課本知識的挖掘或與之相關的課外知識的拓展,也可以是歷史實踐活動的設計;可以是純理論的探討,也可以是具體歷史的調查與挖掘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題。

4.探究性原則。課題的研究應圍繞某些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特點、影響、評價等方面去展開,如“對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等課題,需要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

5.開放性原則。課題由學生自主選擇、申報。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思維。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

1.確定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主要途徑:(1)從歷史教材的導語、課文、插圖、閱讀材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題。(2)從重大時事、社會熱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如、三農問題等都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對象。

2.制訂計劃。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的具體內容、方式、參考資料、學習步驟(通??煞譃槿齻€階段,第一階段為個人學習階段,由學生根據小組的分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搜集和整理資料。第二階段為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小組成員各自發(fā)揮特長,針對問題進行實質性的探究,獲得自己的見解。第三階段為全班活動階段,各小組展示本小組活動成果(如資料匯編、歷史人物評析、歷史小報編輯等)、人員組成(主持人、主要成員、指導老師、各自的分工情況等)。

3.實施研究。根據課題研究計劃及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進行具體研究,并收集、整理資料,最后得出結論。實施研究這一環(huán)節(jié)要特別注意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一是收集史料的方法,包括收集渠道、資料的形式等;二是分析整理史料的方法,如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思辨學習法、社會調查法等。

4.總結交流。由學生自己對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舉辦歷史小論文答辯會、歷史辯論賽、演講報告會、成果展覽會、制作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經驗交流會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評價方法

1.制定評價標準。在實施研習計劃前要確定評價標準,并讓學生明確評價標準。通過正確的評價引導,激勵學生繼續(xù)發(fā)現問題、探討問題。

2.重視過程性評價。要十分重視整個學習過程的檢查與管理,教師尤其要在課題的研習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檢查和指導。

第7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筆者擬就高中歷史教學談幾點認識: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興趣能力自主地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選題,再通過個人或小組合作來完成學習,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無論學習的準備階段、研究階段還是總結階段,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始終是研習過程的核心,但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作為教師就應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把“課堂”變成“學堂”,減少對學習的控制和直接干預,實現從“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轉換,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注重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置學生于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針對歷史教材的特點,注重講授時知識的連貫性、擴散性,通過橫向縱向的聯(lián)系,把一些同類或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增強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調動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精神。如世界史講到公元1689年改革時,聯(lián)系同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講到沙俄1861年改革時,聯(lián)系中國清朝的“辛酉”和總理衙門的建立以及美國內戰(zhàn)的爆發(fā)等三件大事;講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時,聯(lián)系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同一時期的改革中國失敗了而日本卻成功了等等。

二、當好學生的參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研究性學習在本質上說就是把研究作為學習的方式,把學習作為研究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研究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不再是記憶、理解而是研究的方法,它非常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作為組織者的教師充分準備,當好學生的參謀。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知識。如學科知識、選題講座、創(chuàng)設情境等,目的是給學生一種引導,給學生一個幫助。

其次,要注意選題。教師可以擬定出相應的研習課題供學生參考,但這些課題應確保有探究的價值,一般以評價性或爭論性的問題為主。如對成功與否等歷史事件的評價,對拿破侖、哥倫布等歷史人物功過的評價等。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選題,但要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興趣能力,堅持宜小不宜大的原則。

第三,要幫助學生有目的地選擇資料。在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離不開歷史資料的運用。要突破某一個問題,必須借助于相關的歷史資料,必須查閱和占有歷史資料。而學生由于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做起來很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平時盡可能多地閱讀和研究中外史著,盡量積累有關歷史資料,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待學生選擇資料后,教師還要注意引導他們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地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點撥疏導和啟發(fā),充分運用教師的主導作用

我國歷來比較講求“師道尊嚴”,教師高高在上,扮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其權威性不容動搖;而學生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很少有自由學習、主動學習的機會,使學生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有的甚至到了“唯師命是從”的進步。

今天我們強調研究性學習,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管、對學生的課題研究完全可以不聞不問了;相反,在研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及時掌握學生的研究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及早把他們的研究引導到正軌上來。當學生有了疑難,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要加強指導,把學生的思維引進峰回路轉的知識道口,促使他們動腦筋、想辦法,驅動其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如:“你這樣做的充分理由是什么?”“可不可以再換個角度思考呢?”、“針對這個問題你都查過哪些資料呢?”“找個同學討論一下怎么樣?”……但教師要絕對避免責怪、模棱兩可、否定或角色換位等問題的出現,應盡量少表明或不表明自己的觀點,以免使學生受到影響。如若角色錯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取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了學生現成的答案,那整個學習就將前功盡棄。

四、及時引導總結,善始善終

研究性學習突出的是探究性,允許學生自由表達見解,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學生可能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出現了疏忽和偏差等。這樣教師在研習過程結束后,就應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以提升研習的質量。

第一,教師要在學生充分表達個人意見的基礎上,概括出學生中的不同觀點和見解,但無需統(tǒng)一,同時指出在研習過程中學生還存在的問題。

第二,教師要在概括的同時亮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不需要學生改變意見,以求和老師一致。

第8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一、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1、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和諧共振

新型良好師生情感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相互關愛的結果,是師生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的、與學生的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真正貫徹課改精神的課堂,應該營造出新型良好師生情感關系為基礎的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心理氛圍。在信息化時代,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已不可能是絕對的權威,不可能是所有知識的占有者,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不受課堂和學校限制從各種渠道獲得知識和信息,而且有些知識和信息往往是教師所未獲得的。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發(fā)展自身的自學能力,掌握歷史學科最前沿的知識,不然就會落后于學生。同時又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態(tài)向學生學習,經常交流、探索,這樣在合作學習中師生互相學習、互為師長、共同提高,達到師生和諧共振的理想境界。

2、有利于課堂互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

課堂互動式教學在教學的程序上主張“先學后教”或“先練后講”。這樣的教學把學生的學作為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從而把學生自學活動置于一種突出的位置,實現了教學重心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移,改變了學生的被動地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設問和提問、個人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參與等方式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傳遞。調動學生多思、多想、多議的積極性,并在培養(yǎng)綜合分析問題能力上下功夫。給學生以充足的自主學習、思考討論、自練自改時間‘使學生學的主動,學得愉快,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形成學生的主體人格。

3、有利于面向全體,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合作學習可以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合作學習是一種建立在互相事作基礎上的,一異質小組(優(yōu)、中、后進三種類型的學生并存)為單位的教學形式,是教師組織下的學生間的合作,是一種教學策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以引導者,促進者,贊嘆鼓勵者的身份出現,基本不站在講臺前,而是坐到學生中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在討論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學到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鑒賞美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必修三《第18課詩歌、小說與戲劇》的教學過程重在對具體問題的探究,給學生充分的活動與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話劇表演:《歐也妮·葛郎臺》通過表演的學生對小說的理解,情節(jié)的逼真再現,讓學生深刻領悟到巴爾扎克對資本主義金錢社會的批判,并且聯(lián)系現實社會對學生進行正確金錢觀的教育,達到教育的升華??傊?,分層合作學習對于改善課堂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生良好非認知品質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

4、合作學習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歷史教育,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新課標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為目標,構建符合世界教育發(fā)展趨勢的歷史“學習共同體”,使師生雙方良性互動,老師努力充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欣賞者。學生研究性學習由于歷史過去性的特點,只有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才能真正使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上議事日程。為此,我們幾經論證,開始嘗試以學生最喜聞樂見的鄉(xiāng)土歷史選修課作為開展歷史研究性的突破口。我們除在課內專門開設鄉(xiāng)土歷史選修課外,還開辟社會教育領域,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實踐。學生到社會上搜集鄉(xiāng)土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讓學生走進檔案館,翻閱那一卷卷泛黃的檔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歷史資料和分析處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檔案是歷中的特殊載體,加工前的歷史載體顯然要比加工后的歷史載體更容易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產生無窮的探究欲望。進而促進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對加工后的歷史載體(教材)學習的基礎上,提出與鄉(xiāng)土歷史相關的課題,然后到檔案館中去探究未經加工的歷史(檔案)。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提煉出符合歷史本相的有效信息。這些活動需要研究組成員的分工與合作,并與調查訪談對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的學習得到深化與活化,而且可以在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終生受益的歷史研究方法與歷史思維能力??梢允箤W生走課堂,走出校門,使學生在合作活動中學會與人共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二、合作學習的評價

第9篇:歷史研究性學習范文

【關鍵詞】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解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隨著教育政策和理論研究的推進,實驗教學采用研究性學習的這一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據報道傳統(tǒng)的授受式教學重視的是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并且教師主要采用講授的方式,學生主要采用記憶、理解的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局限的,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新鮮新奇的,與化學相關的科學問題依然盲從,沒有依靠自己所學知識去客觀的分析問題。有學者對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研究,發(fā)現大多數獲得者小時候智力聰穎,科學興趣濃厚,動手能力強,參與意識強烈,在許多未知領域對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時刻都要激勵我們的學生開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雖然在研究性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很多知識跨學科,作為教師也有不懂或不知道的問題,但我們不能退縮和逃避。韓愈說的好:“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币虼搜芯啃詫W習有利于教學相長。在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這幾年中,最直觀的表現是在高考化學實驗題中學生的解題能力都有所提高。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使其心理上、知識上都能健康的成長。讓學生從校內走向校外,從課堂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實踐,從現在走向未來。

一、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的正確選擇,使學生的能力能夠更好的發(fā)揮

1.化學教學中開展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選擇

當今課改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適當的增加探索性實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學習了焰色反應之后,在現有的實驗條件之下,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鑒別NH4Cl溶液、(NH4)2SO4溶液、KCl溶液、K2SO4溶液四瓶無色溶液。通過交流設計思路,實施實驗并得出最佳方案。這樣的探索實施過程比空洞的講授更能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主動參與信息加工,構建知識,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fā)。

2.高考實驗題中開展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選擇

盡管我們一直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可是在實際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還是不能避開“高考”這一指揮棒。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們發(fā)現高考實驗題的形式多樣,信息豐富,主要有數據圖表、文字表達、裝置圖、關系曲線等,很多與社會問題相關聯(lián)的實驗題每年都會涉及。其中裝置圖及流程圖是常考的知識點,實驗題大都設計探究過程,答案的開放性也越強,要答好這類題除了思路清晰外,還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而在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中,我發(fā)現學生的這些能力都有所提高。很多我們研究的高考實驗題,其提問方式都是我們日常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這一點還增強了學生的解題信心。比如高一學生提出要研究化學電池的構造和工作原理,這一內容正是高考的熱點,學生翻閱了蘇教版必修2《化學電源》這一節(jié)內容,并開展實驗,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實驗方案,改進實驗,并自制簡易電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明白了為什么亂丟電池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以及開發(fā)燃料電池的優(yōu)點、新型化學電源開發(fā)的意義等。在期末考試中,參與這次研究的學生在這一塊的知識的理解上比別的同學清晰。這是預期沒有想到的。通過與課程相關的實驗探究,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書本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

3.從日常生活中開展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選擇

曾經有科學家說:“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社會生活的問題層出不窮,平日里學生總是關注自己的學習,因此在訂立課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問題開始思考,提出問題,并篩選確定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這一要求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對生活的熱情。如探求肥皂制造的過程,一方面學生了解了傳統(tǒng)肥皂的制造工藝,另一方面也學習制造了各類奇趣肥皂的改進過程。使同學們對肥皂制造的過程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還寫出了質量頗高的化學小論文。

還有高中生都處于青春期,愛美是這一時期孩子的天性。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的彩色隱形眼鏡,但由于商家利益熏心,市場的不規(guī)范,導致彩色隱形眼鏡生產存在品質和衛(wèi)生等問題。其造成的后果也是日益趨現。學生為此展開了細心的調查,整理資料,開展主題活動。雖然這里涉及的知識,對高中生來說能力有限,但在研究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耐心、團結合作精神。運用現有的技能去了解一個他們未知的物體,增強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了嚴謹的做事態(tài)度和組織能力。使我們的教學真正的走向社會生活,“化學,無處不在?!睆拿恳淮蔚奶骄恐袑W生都能實實在在的體會到這一點。

4.中學化學實驗的改進中開展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選擇

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水引起的碘鹽慌,使學生開始關注加碘鹽,于是展開了真假碘鹽的科學研究方案。在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與生活》《實驗化學》中都設計用外加碘化鉀的方法來檢測加碘食鹽中碘的存在和含量的實驗,查閱資料最終采納了楊教授的實驗展開探究。

外加碘離子檢驗食鹽中是否含碘的方法靈敏度很高。但學生心中還是有疑慮。是否是食鹽中的NaCl參與反應,也有可能是本身的KI參與反應使得溶液產生碘單質。為了使實驗更具說服力,學生經過思考之后設計以下對照實驗。

經過《實驗化學》的學習,學生發(fā)現蘇教版的鋁熱反應實驗裝置比較笨拙,不適合學生實驗,學生經過反復推敲對實驗進行了改進。采用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對這樣的微型實驗學生興趣濃厚,操作簡單,現象十分清晰。

通過化學實驗的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更完善的實驗方案。再通過搭建實驗裝置,通過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記錄、實驗分析,使學生有意識的突破以往思考這些問題的思維習慣,敢于發(fā)現新思路,把思維不斷地引向深處,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二、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通過化學實驗探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學生化學實驗的能力。且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學生在探究實驗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能對自己的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在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和和諧。學生通過化學實驗探究學習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使學生能夠對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由于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實驗多數涉及高考實驗題,對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卓有成效的。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潛能,好比一座汽油庫,星星之火,可以使它雷聲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一粒火星,它會成為一潭死水,永歸沉寂。化學教師就像是一粒粒星星之火,讓我們的化學實驗研究性學習也能雷聲隆隆,光照天地!

參考文獻:

[1]呂必輝.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J].基礎教育論壇:教研版,2010(11):47-48.

[2]林肅波.化學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J].化學教育,2003(2):8-9.

[3]楊飛,馬雪琦,馬宏偉.“對這種鑒別真假碘鹽的方法科學嗎”的實驗探索和理性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