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蘆花蕩課件范文

蘆花蕩課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蘆花蕩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蘆花蕩課件

第1篇:蘆花蕩課件范文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自主探索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增強和強化探究活動”。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既有助于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開展,也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有效教學。多媒體計算機技術(shù)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其優(yōu)勢,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寬松、合作的學習氛圍,來促進語文課堂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運用多媒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能力

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可以在組織安排教學過程中,不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組織講解教案上,而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放在簡化利用資源所經(jīng)歷的實際步驟上。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初步了解知識要點,再從教師提供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中獲取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結(jié)合實際、探究解決問題。把學習資源作為學生進行分析、思考、探究、發(fā)現(xiàn)的對象,幫助學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從整個語文單元的高度來連結(jié)知識點,實現(xiàn)單元訓練目標。與此同時,以多媒體信息技術(shù)拓展學生的語文探究學習空間,結(jié)合社會生活實際,做好探究活動準備,給學生提供鮮活的語文學習資源。將語文教學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整合語文學習資源,以畫面影像的方式強化理解,發(fā)散語文思維。例如,以《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在這堂課上所要關(guān)注的就是語文教學的探究性特點、學生學習特點以及課堂評價特點。《三國演義》具有濃厚的文學性和軍事故事性,而《草船借箭》作為其中的經(jīng)典故事,極具吸引力。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段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關(guān)于《草船借箭》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相關(guān)的影視片段,激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欲望。讓學生按照課前的預習來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如“諸葛亮神機妙算在哪里?”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并根據(jù)課文來探究諸葛亮為什么能“識人心”“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等等。并以課文為中心,讓學生交流討論,并進行發(fā)言。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始終要注重學生的探究體驗過程,讓他們感受探究學習的魅力,并注意探究性學習中的評價方法的運用。

二、運用多媒體,鍛練學生自主探索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學的全過程――從課文的導入、審題,到初步感知課文,到分析理解課文,到小結(jié)歸納,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來進行自主探索交流。如教學《黃河象》一文,從審題、閱讀交流文章的內(nèi)容安排,到課文內(nèi)容如何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都由學生自己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課題一出現(xiàn),學生即運用已掌握的審題的一般思路開始了審題交流。有個學生提出《黃河象》到底是重點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還是黃河象的來歷?是介紹黃河象,還是說明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過觀看錄像,閱讀課文,加上老師適時的步撥:介紹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容易,說明黃河象化石為什么保存得那樣完整難,科學家為了說明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對黃河象的來歷進行了嚴密的假想,故應著重來探討作者怎么詳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的來歷。至此,學生的交流進入到對課文內(nèi)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順勢引導:默讀課文,以文章的重點內(nèi)容為基點,可劃分為幾塊?少頃,自主探索交流繼續(xù):“我認為文章按主要內(nèi)容來劃分,可分為三大塊:先介紹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寫科學家對黃河象來歷的嚴密假想,最后寫人們發(fā)現(xiàn)了發(fā)掘這具黃河象化石?!倍温鋭澐趾?,學生進入理解課文重點內(nèi)容過程,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假想最重要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并利用計算機反復顯示主要過程,通過探索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最重要的事實依據(jù)是黃河象失足落水陷進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時,卻有學生提出為什么黃河象會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說因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說因為石頭滑,有的說因為天氣熱……面對學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統(tǒng)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體,通過看全過程再選詞填空,使之變得有條理,引發(fā)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從(熱)――(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結(jié)論,并指出這個結(jié)論是科學家從已知求未知,以結(jié)果推原因,運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來的。這樣,學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構(gòu)成教學過程的一個又一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發(fā)現(xiàn)就頭號,懂的就講,老師則因勢利導,于學生疑惑處啟發(fā),于思維陳列阻塞處引導,于學習關(guān)鍵處點撥,起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多媒體那創(chuàng)設閱讀的問題情境,把矛盾引入閱讀過程,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內(nèi)部動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

第2篇:蘆花蕩課件范文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人文教育;良好品質(zhì);健全人格;教書育人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落實好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情感目標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對自我的認識等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語文課堂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豐富了語文教育應有的內(nèi)容,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魅力,回歸到語文教育的本來面目。

可是,近些年不斷出現(xiàn)的怪事應引起教育工作者心靈的震動,如:2008年范美忠汶川地震中逃跑、藥家鑫駕車撞人后殺人、留日學生汪某用刀捅母,件件觸目驚心。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來學生都這么自私自利、冷漠無情、道德淪喪,甚至泯滅人性,將來他們?nèi)绾文軗斊饑抑厝危覀兠褡逭衽d的希望何在?作為教師,我們應責無旁貸地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感和審美體驗,有效地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讓語文課堂成為人文教育的主陣地。

一、人文教育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實現(xiàn)的教育,其實質(zhì)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我認為,人文精神主要指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貴和持中,舍生取義,正直道行,自強不息,遂好和平,反對分裂等??v觀新教材,體現(xiàn)這些人文精神精華的課文比比皆是,課文中給我們提供了眾多的人格榜樣。

二、在語文課堂上滲透思想教育,體現(xiàn)人文精神

我認為,新課程理念是以“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為邏輯起點的,以尊重學生的生命個體為中心,以引導學生安全健康地成長為要義,其核心是:教育要直面自然,直面生命。地震、山崩、雪崩、泥石流等這些自然災害會隨時吞噬掉成千上萬的人,我們中學生要學會保護自己,樹立“保護環(huán)境,珍惜生命”的意識。利用多媒體課件,我們?yōu)榈卣鹬新裨趶U墟里長達176個小時的生命感動,我們也為日本的核泄漏擔憂,學生明白了,人類可以憑著智慧戰(zhàn)勝自然、改造自然,但在自然災難面前,人類又顯得如此渺小,進而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生命多珍貴,自己身邊的愛有多博大,自己身上的責任就有多重要。

學校教育對學生人格形成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做出善行的內(nèi)在品質(zhì),包括愛國情感、集體榮譽感、公共事物的義務感和是非善惡感,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善良、無畏、正義、平等等優(yōu)良品質(zhì)

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戰(zhàn)爭題材,通過學習可以很好地樹立同學們對戰(zhàn)爭正確的價值觀;對正義戰(zhàn)爭支持,對非正義戰(zhàn)爭抨擊,明白侵略是錯誤的,樹立和平意識。雨果作為法國作家,他能站在正義立場,在《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里》痛斥了侵略者的行徑,值得稱頌。再如,《蠟燭》里的“老婦人”、《蘆花蕩》里的“老頭子”他們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但在戰(zhàn)爭中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無畏、善良,讓人贊嘆。課堂上我向?qū)W生介紹中央電視臺評選出來的年度正義人物事跡,讓學生明白:正直、善良是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要力爭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2.培養(yǎng)學生的一顆“愛心”

這顆愛心,不光愛自己,愛親人,理解、寬容別人,扶弱濟困,還要有一個博大的胸襟。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忠厚寬容、慈悲為懷的傳統(tǒng),《弟子規(guī)》里就有“出則悌,入則孝,泛愛眾”這些章節(jié),教育我們?nèi)绾魏腿讼嗵帲绾侮P(guān)心別人。當代中學生只要有寬廣的胸懷,就會自覺關(guān)心理解別人,就不會漠視、歧視處于苦難不幸中的人。

總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啟發(fā)學生如何在這個世界上造就一個善良的自我、尋找和諧而又幸福的生活。在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過程中,人文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的人文教育,課內(nèi)課外的資源很多。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利用這些資源:不光是課文及參考書,也可以是傳統(tǒng)節(jié)日里風情習俗,大街上的廣告招牌,旅途景地的建筑風景,還可以那些流傳千年的經(jīng)典名著,隨時有靈感,隨時記下來,并要日積月累。教師若關(guān)注一切,關(guān)注學生的一切,以學生為本,就能在教好書的同時也育好人。

參考文獻:

[1]李家成.關(guān)懷生命:當代中國學校教育價值取向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01.

第3篇:蘆花蕩課件范文

關(guān)鍵詞:重視教材;個性解讀;活化教材

對于每一個走進課堂,直接面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教師來說,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困惑始終是圍繞著語文課教什么、如何教而發(fā)生的。在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不斷翻新的今天,我們似乎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過于求新,追求轟轟烈烈的革新。一節(jié)課表面上是師生互動,喧嘩熱鬧,但實際上留存在學生腦海中的精華并不多,甚至沒有。縱觀我們身邊的一些例子,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舍棄課本,課外尋文

有些教師覺得課本內(nèi)容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課文陳舊了,就一味地從雜志、網(wǎng)絡上選擇一些時文給學生,卻忽視了去思考這些文章究竟適不適合學生。

二、依賴課件,忽視文本

因為現(xiàn)在教學多媒體的普及,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一會兒出圖片,一會兒放視頻,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去深入解讀文本本身,甚至連朗讀課文都沒有很好地落實,以至于學生學完了還不記得課文內(nèi)容、讀起課文來結(jié)結(jié)巴巴。

三、依賴教參,照本宣科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分依賴教參,缺乏自己的思考或者沒有深入地解讀文本,變成了教參復讀機、留聲機,這樣學生充其量也就是混個教參答案,究竟能從課本中領悟多少,卻是個未知數(shù)。

如今,“大語文觀”已經(jīng)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了,“革新教學模式,樹立課程意識”也已成為近年來教學改革的焦點。然而如何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始終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反復思考的問題。細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要求:“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可見,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是從“本”出發(fā),它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視文本,這也就是我們課堂教學時總提的“教好教材”。如何“教好”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與重要的意義。

教好教材,在這里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要重視課本,讓語文教學走出“看似熱鬧”的課堂怪圈,重新返璞歸真;二是如何活化教材,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提高素養(yǎng)。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語文教學新模式,它應該摒棄那種看似熱鬧的表演,回歸樸素扎實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有所收獲,讓教師在堅實的課堂教學中獲得真正提升。

針對一開始我提出的一些教學弊端現(xiàn)象,能做到從“本”出發(fā),就可以避免和解決。

1.從“本”出發(fā),是重視課本課文的教學,特別是經(jīng)典課文的解讀

從課外尋找文章好不好?有沒有必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向課外拓展閱讀必須以課本為依托,從課文入手,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逐漸走向課外。比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是小說單元,教師教學中應該著力把單元里的課文講深講透,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逐漸掌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從而活用它去解讀一些新的小說。再如第五單元是古典文學單元,那么可以通過扎實的課文教學,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鑒賞古典小說的美,這樣有立足點的課程教學才是有效的。

我們的課本里有許多經(jīng)典名家的作品,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背影》《老王》《我的母親》都是寫人的典范,我們通過學習不僅能提高閱讀鑒賞水平,還能從中學到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這里就以《藤野先生》和《我的母親》為例。《藤野先生》一文關(guān)于“我”和藤野的相識、相處到相知,是寫身邊人和師長的很好模仿范例。初識藤野時,描繪了他的外貌,相處階段精選了四件事情,從不同方面表現(xiàn)藤野的性格品質(zhì),描寫注重對話與神態(tài)。這些正是中學生記敘文寫作中所欠缺的,學生完全可以進行模仿寫作。再如的《我的母親》,它在選材上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文中的母親形象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富有層次的。這關(guān)鍵就在選材,首先描繪的是母親對我的關(guān)懷與愛護,這是慈母,是第一層。接著寫母親對我學習的督促和做人的管教,是我的嚴師,這是第二層。最后又寫了母親的為人――寬容善良和剛氣的一面,這是對我無言的身教,是第三層,也是最高的境界。這樣文章的選材就富有梯度了,其實我們在寫作時描繪自己的父母,也可以選擇不同層面的材料,把人物表現(xiàn)得豐滿感人,而不是干癟癟地只能寫出“媽媽關(guān)心我”“媽媽照顧我”等乏味陳舊的內(nèi)容。當然這些都要建立在深入思考探究課文的基礎上。

那么如何向課外延伸呢?我在教學中使用的是這樣一種方法――以課本為依托,拓展閱讀范圍。

我們課本中的課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在教授課文的同時,適當介紹課文的作者以及他的其他優(yōu)秀作品,則不失為“趁熱打鐵”的好辦法。這種滲透在平日教學過程中的讀本延伸正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畢淑敏的《提醒幸?!窌r,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她的《風不能把陽光打敗》《我很重要》等名篇;學孫犁的小說《蘆花蕩》時,不妨讀讀他的《荷花淀》,品味一下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語文課本八年級(上)中有當代散文家余秋雨的《信客》,而不少學生都讀過他的《文化苦旅》等散文集,我就抓住時機推薦了他的《坡突圍》(配樂朗誦)。這樣學生表現(xiàn)出了很濃厚的學習興趣,把讀后聽后的感受寫進平時的練筆里,我在批改時常能發(fā)現(xiàn)今天這位學生介紹某本書,下次另一位學生就在練筆中提到讀該書后的感受。此接彼連,班級里形成了良好的讀書氛圍。

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介紹,由學習課文入手,到了解作者,進而閱讀相關(guān)的其他文章或作品,無形中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閱讀的興趣也濃厚了。

2.從“本”出發(fā),就是要深入解讀文本,教師對課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死守舊教學的條條框框。但我認為,“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教好教材”,而“教好教材”的關(guān)鍵就是教師深入探究文本,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感悟。比如對《老王》的上法,教師可以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從解讀老王的不幸到解讀楊絳的不幸,抓住“幸運與不幸”深入探討,充滿人文關(guān)注,學生獲益良多。再如《端午的鴨蛋》一課,可以先告訴學生汪曾祺寫作此文的年紀,然后拋出問題:“為什么他對家鄉(xiāng)的鴨蛋如此念念不忘?”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再如人教版九年級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課,傳統(tǒng)上法是從開頭理情節(jié),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再到主題,但也可以大膽采用新的方法解讀,首先把部分挑出來,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集中分析此刻親人的相逢,菲利普夫婦心理大起大落的原因,進而探討小說的主題。

3.從“本”出發(fā),就是要重視朗讀,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理解

深入解讀課文,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采用這樣一種模式“感知、理解、鞏固、運用”:

(1)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問題。在預習課文時,弄清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做上標記并設計相關(guān)問題,它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發(fā)現(xiàn)。

(2)讀中求悟,以悟促讀?!皶x百遍,其義自見”,教師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提供意境畫面,讓學生邊欣賞邊朗讀;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聲情并茂、投入地讀;還可以提出問題,互相討論,在讀中求解。交流由讀所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語言能力,并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當然,從“本”出發(fā),僅僅停留在課本教學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活學活用,把語文課程教學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皆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