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

第1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近年來,我校提出“摒棄以學科為中心的知識傳授觀,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yǎng)觀”教育教學理念[1]。在此指導下,解剖學教研室開展了針對護理學專業(yè)的護理應用解剖學。

護理專業(yè)實驗課教學也從以前單一的傳授解剖學基礎知識向人文素質教育、解剖基礎知識、護理應用解剖操作技術、和實驗考核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加強護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近年來的網絡多次曝光醫(yī)學生玩尸照,虐尸照等事件[2],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充分暴露部分醫(yī)學生倫理道德的喪失和醫(y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部分醫(yī)學生進入實驗室后,亂刻亂畫,不尊重標本,甚至拍照相互炫耀等事件時有發(fā)生。另一個極端是,個別護理學生,特別是女學生對標本、尸體有恐懼、厭惡等心理,不愿接觸、觀察和解剖標本。解剖學作為護生首次接觸的醫(yī)學課程[3],加強人文素質培養(yǎng),對護生整個職業(yè)生涯都具有重要意思。第一次實驗課非常重要,第一,不要馬上讓學生接觸到尸體,而是讓學生首先參觀一下生命科學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解剖學的興趣,然后選擇學生較易接受的骨骼標本進行教學,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接受,最后達到接觸尸體,解剖尸體的目的。第二,要給學生講解老一輩解剖人獲得標本、建立試驗室的艱辛和志愿者為我們的醫(yī)學事業(yè)捐獻遺體的故事。讓學生從心理上感激他們的奉獻精神。另外,每次在尸體上操作都要先對尸體鞠躬,從對尸體的尊重轉化為對生命的敬畏,對前人的感恩。從而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的良好醫(yī)德。

二、夯實解剖學基礎知識

據統(tǒng)計,護理學教材中,70%的內容與解剖學有關,護理操作技術中,100%與解剖學有關[4],因此夯實解剖學基礎知識非常重要。我們在實驗課教學中發(fā)現(xiàn),部分護生具有明顯的功利心理。在解剖學基礎知識尚未掌握的情況下,就急于學習與臨床密切相關的穿刺術、引流術等護理應用解剖的操作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首先對于學生的求知欲和熱情應該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應該積極引導,讓學生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的道理,先把基礎打牢才是關鍵[5]。在實驗課上,要把解剖學基本知識、重難點、以及結構特點等貫穿于教師的示教過程;再讓學生充分利用標本,模型通過觀察、觸摸等方法形象記憶解剖學結構;然后,采取分組討論,兩兩相互提問的形式,加深印象,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進行答疑;最后,每次課都要留出時間進行課堂總結,重難點提問以強化學習效果。

三、貼近護士職業(yè),突出護理應用解剖學特色

護理應用解剖學是解剖學通向護理專業(yè)課的橋梁課程,在解剖學實驗課開展護理應用解剖學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為培養(yǎng)護理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6]。針對我校護生“面向基層,必須,夠用”的培養(yǎng)特點[7],在護理實驗教學中,以臨床應用為目的,突出實用性,有效篩選護理應用解剖學內容。對基層醫(yī)院常見的護理操作密切相關的解剖學內容如注射術、穿刺術等操作技術所需要掌握的體表標志、表淺動靜脈,內臟插管術需要掌握的相關臟器的位置、體表投影、狹窄、彎曲等進行詳細講解,并讓學生進行標本識別和實際操作。對非常見操作技術如神經損傷護理等涉及的神經走行、分支進行壓縮或刪減。同時,充分利用一些常用的活體教學的體表標志,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同學之間進行觸摸、觀察和辨認。此外,要讓學生在相應的標本上進行護理操作模擬實驗,讓學生們體會到學以致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標本考核的改革

第2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1教學內容的安排

按照實用型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注重其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把與護理技術操作密切相關的內容作為重點內容,結合臨床詳細講述,注重臨床護理知識的滲透。

1.1基拙護理應用解剖

(1)體表解剖學:骨性標志(如與褥瘡發(fā)生的關系)和肌性標志(與肌肉注射的關系);(2)插管技術應用解剖:口、咽、食管、胃、直腸、肛管、鼻、喉、氣管、支氣管、輸尿管、膀朧和男、女性尿道等管道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3)全身主要動脈的行程、體表搏動點及其在壓迫止血中的應用要點,淺靜脈的走行及其注射、穿刺技術,深靜脈穿刺置管術的應用解剖;(4)與損傷應用解剖:與姿勢、及引流有關的應用解剖;(5)神經反射的應用解剖;(6)注射術應用解剖:皮內注射術、皮下注射術、肌內注射術等;(7)其他:一些重要器官、血管和神經的體表投影等。

1.2臨床各科護理應用解剖

(1)內科及急救護理操作應用解剖:乙狀結腸鏡檢術、纖維結腸鏡檢術、氣管插管與環(huán)甲膜穿刺術、氣管切開術、人工呼吸術、胸外心臟按壓術、心內注射術和指壓止血術等;(2)外科護理操作應用解剖:骨髓穿刺術、胸膜腔穿刺及其引流術、腹膜腔穿刺及其引流術、腰椎穿刺術和硬膜外穿刺術等;(3)婦產科護理操作應用解剖:會陰切開術、陰道后穹窿穿刺術、子宮鏡檢查術和輸卵管通液(氣)術等;(4)眼科、耳鼻咽喉科護理操作應用解剖:眼底鏡檢查法、球結膜下注射術、淚道沖洗術、耳鏡檢查及外耳道沖洗術、咽鼓管吹張術和上頜竇引流及穿刺術等。

2教學模式的轉變

由“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以專業(yè)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精講基本點、重點與難點,部分內容導入臨床知識分析討論,以問題引入教學內容。理論講授過后,在實驗課學時部分,授課老師首先布置教學內容,再利用標本與尸體示教,然后讓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分組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培養(yǎng)了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習臨床護理技術操作打好了基礎。

3教學方法的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教學常規(guī),革新教學方法,并在教學中完善新理論、新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1強化直觀教學法、發(fā)揮直觀教具教學的優(yōu)勢,重視護理應用解剖的實驗教學

充分發(fā)揮直觀教具教學的優(yōu)勢,將多媒體技術、掛圖與模型演示、標本觀察與尸體解剖、活體標本觀察等方式有機結合。重視實驗課教學,通過讓學生對標本和尸體的觀察,能夠使學生掌握體腔內器官的形態(tài)、位置、體表投影、毗鄰及肌肉、神經、血管等知識。(1)通過觀察口、咽、食管、胃、直腸、肛管、鼻、喉、氣管、支氣管、輸尿管、膀朧和男、女性尿道等管道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掌握與插管技術有關的應用解剖學知識。(2)四肢淺靜脈、頸外靜脈、股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等是靜脈注射常用的靜脈,這些內容與臨床護理工作聯(lián)系緊密,應結合定位方法和注射部位進行詳細講述。譬如在尸體上示教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穿刺的部位及定位法,往往事半功倍。(3)穿刺的定位原則是避免損傷內臟器官和血管、神經,故內臟器官的位置和毗鄰關系比較重要。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梢韵扔山處熢谑w上示教胸膜腔、腹膜腔穿刺和心包穿刺,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4)可以結合尸體詳細講解臀大肌、三角肌、股外側肌等與注射有關的解剖學知識,示教臀大肌注射部位及定位法;也可在尸體上確定心尖、肝、腎門、膽囊底、闌尾根部等重要臟器的體表投影點,示教心內注射的進針點。

3.2活體教學法的運用

活體教學法是通過觸摸辨認骨性、肌性標志并劃出內臟器官、神經、血管等的體表投影線,由表及里,以達到“透”過體表“看”內臟的目的。活體標本觀察比較適合學習運動系統(tǒng)的體表標志、關節(jié)的運動以及動脈的摸脈點等。(1)骨性標志:與壓瘡有關的骨性標志,如枕外隆凸、肩胛岡、肩峰、鷹嘴、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結節(jié)等;與穿刺定位有關的骨性標志,如胸骨角(心包穿刺定位)、肩胛下角(胸膜腔穿刺定位)、髂嵴(腰穿定位)等。(2)摸脈點:活體觸摸橈動脈、肱動脈的搏動,確定測量脈搏和血壓的位置;活體觸摸頸總動脈、股動脈、面動脈、顳淺動脈、腘動脈等動脈的搏動,確定壓迫止血點的位置。(3)一些重要臟器體表投影點:例如,學習完膽囊的體表投影,讓學生在身上觸診投影點;在腎區(qū)練習叩診;活體觸摸闌尾根部投影點;活體上確定肝上界、肺下界投影。(4)肌肉和關節(jié)運動:觸摸三角肌、胸大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常用的肌性標志;肌肉的作用應與關節(jié)的運動和日常動作相結合,讓學生親自做一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將活體結構與臨床知識相結合,既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人體解剖結構的感性認識,又能使學生學以致用,為學習臨床知識打好基礎。

3.3問題式教學法

第3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護理解剖學是基礎通向臨床的橋梁課程,與系統(tǒng)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相比它更注重于實際應用[1]。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學習解剖學的目的是在于全面了解人體的結構,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態(tài)特征、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為其醫(y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奠定基礎,也為準確實施各項護理操作提供形態(tài)學基礎[2]。護理學的操作技術完全建立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之上,因此,解剖學教學對于護理臨床操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并且解剖學的名詞繁多、術語枯燥乏味,在學習記憶中難免會有許多困難。對此,教學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讓護生從死記硬背解剖學知識轉變?yōu)榍捎浐驮谂d趣中學習。我們在教學中針對記憶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識記―保持―再認、回憶進行了一些探討?,F(xiàn)就我們在實踐中的做法與同行交流,以促進護理解剖學教學的快速發(fā)展。

1 注重基礎與臨床相結合,打好識記基礎

識記是主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記憶開始于瞬時記憶,即經刺激之后,在0.25~2秒的瞬間對事物的記憶,它所記的信息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只有當瞬時記憶不消失,才能進入短時記憶。從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為記憶的第一階段。由于能不能進入短時記憶的關鍵在于是否受到注意[3],因而在教學中強調解剖學在后續(xù)學習中的重要性,從一開始就讓同學對本學科給予足夠的重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形態(tài)與機能、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使護生在學習人體形態(tài)結構時就認識到,現(xiàn)在所學知識對其他基礎課程乃至今后的臨床護理操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如在講授肱骨時就告知學生,肱骨的外科頸、橈、尺神經溝及能在體表觸及的表面結構等,在肱骨骨折時易損傷什么結構,可能產生哪些臨床癥狀和體征等有機結合起來,以引導學生對這些結構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在講授股靜脈時,著重講授在體表如何定位及其深度,為今后的股靜脈穿刺奠定基礎。通過上述方法,從思想上有了重視,就能很好的完成從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的過程。

2 采用合理教學方法,保持已知信息

2.1 保持是已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頭腦中的儲存和鞏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短時記憶對信息貯存的時間短,且容量有限,只有5~9個信息單位,如果不及時復習、鞏固,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就不能進入長時記憶。為了保證學生對所學知識能進行有效的短時記憶,我們在講授內容時注意簡明扼要,方式上合理的短暫停頓,保證每次記憶的信息量在5~9個的范圍內。同時在實習小組中采用學生相互交叉提問的方式,使每個專業(yè)名詞和術語盡可能多次重復,以便給同學留下較為深刻的記憶。

2.2 當保存的信息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fā)生相互影響,即先學習的知識對后學習的知識發(fā)生前攝抑制,后學習的知識對先學習的知識發(fā)生倒攝抑制。抑制一般是在學習兩種不同,然而又彼此類似的知識時產生的。對此我們采用綜合、比較的方法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如:把腹膜腔和胸膜腔、心包腔等進行比較,指出其同異,從而減少干擾。另一方面, 因睡前復習,無后繼活動干擾,清晨復習,則無前行活動干擾,故我們鼓勵同學在睡前和清晨及時復習所學內容,以達到最佳記憶效果。

2.3 艾賓浩斯的研究證實人們的記憶存在“過度學習”效應。并指出人的記憶度是150%。也就是說,當你背誦4遍便記住了某段內容,那么你不妨再強化2遍,就使記憶的程度達到了150%。這樣的記憶強度是最好的,所記內容也是最不容易被忘記的[4]。據此我們讓每位學生分析、總結自己記憶的“度”,針對學習解剖學的重點內容,按照增加50%的辦法實行,避免因記憶度不夠而導致遺忘。

3 科學安排再認、回憶

3.1 在記憶中處于兩端的項目容易記住,處于中間的難以記住,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系列位置效應”[5]。為了有利于護生再認和回憶,我們在章節(jié)框架的基礎上打亂順序,從中間到兩頭,如:在復習運動系統(tǒng)時我們以骨關節(jié)的功能為中心,依據“形態(tài)與功能相結合”的原則,從關節(jié)的運動形式引出其骨和關節(jié)構型,并以關節(jié)運動所需的動力來闡述其周圍骨骼肌配布及規(guī)律,并結合典型骨折時肢體的固定進行分析。這樣既消除了“位置效應”的影響,還能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3.2 根據心理學的遺忘曲線理論,在學習后的短時間內記憶量急劇下降。這就意味著距離學習行為越短,遺忘的比率越大。并且大腦中的記憶痕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除非定期地再認或復述信息,否則信息就會最終完全消失。對此我們讓采取先“密”后“疏”的復習策略。并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既有基礎知識又結合護理操作的問題進行討論,如:男性尿導的“三狹窄、三膨大、兩彎曲”在上導尿管時應注意些什么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在敘述不暢時給予和藹、耐心的引導或讓學生們集思廣益。這樣既加深了記憶,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通過合理記憶原則的應用,及在教學中對護生記憶方法的指導外,我們還鼓勵她們不斷摸索、比較,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讓知識的記憶,不再成為護理解剖學學習的困難。使她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依據牢固的解剖學知識,準確、有效的實施各種護理操作。

參考文獻:

[1] 黃紅明,鄧樹權.護理應用解剖學教學中的“強化”[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6,14(4):55.

[2] 劉杜萍.在護理應用解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嘗試[J].解剖學研究,2005,27(1):79.

[3] 張 琪,孫英旭.記憶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3):164.

[4] 李友光.如何科學記憶[J].學法交流,2005,(10):51.

第4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關鍵詞】腎動脈變異;副腎動脈;腎盂

【中圖分類號】R3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325-01

在解剖教學標本制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1例右側腎血管的變異標本:腎動脈的分型具有多樣性,解剖學與臨床報道資料頗多,但腎血管變異,對于臨床應用及影像學具有一定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材料源于標本庫,經甲醛防腐灌注浸泡2年,標本固定與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經解剖暴露腹后壁腎區(qū),參照《中國人解剖學數值》,采人類學非測量性觀察和馬丁儀直尺測量(±0.01mm),對比相關解剖結構進行綜合考察,參照《中國人解剖學數值》對比分析。

2 觀測結果

在右腎原位前面非測量性觀察:右腎動脈多分支,腹主動脈約在第2腰椎平面、腸系膜上動脈稍下方發(fā)出右腎動脈,可見腎動脈呈橫“Y字”形分叉,再分為3支進腎門。有兩支腎上級動脈和一支腎下級動脈由皮質表面入腎。腎上級動脈近上端的一支較細長,起源于腎動脈干,而近腎門的一支上級動則起源于腎動脈二級干;其下級動脈距腎門約10.24mm進入腎下端前又發(fā)出一段細小分支,二者約成90°角度進入腎下端皮質。凡不經腎門入腎的額外腎血管均稱為副腎動脈或靜脈,或稱為腎迷走血管。腎迷走血管可為單側也可雙側同時出現(xiàn),其出現(xiàn)率為59.4%,而入腎下極的迷走血管的出現(xiàn)率為6.3%。此外,還發(fā)現(xiàn)本例標本構成腎蒂的結構順序也有變異,自前向后為腎動脈、腎盂和腎靜脈。

3分析討論

本例變異與畸形標本的腎蒂內結構由前向后為腎動脈、腎盂末端和腎靜脈[1],腎動脈分支和腎靜脈對腎盂末端有明顯的擠壓作用。由于這種局部解剖關系,形成腎動脈壓迫腎靜脈和腎盂,致使腎靜脈回流受阻,腎內靜脈壓增高, 而腎動脈的血流量則相對減少, 有可能產生腎血管性高血壓。同樣,由于這種解剖關系,可隨的變動, 而癥狀會發(fā)生不同變化, 如當直立時, 動脈壓迫靜脈更加嚴重, 可能為直立性高血壓的病因之一[2],是產生臨床蛋白尿、血尿的因素之一。由于腎盂受壓出現(xiàn)腎積水,腎濃縮排泄功能受損等表現(xiàn),嚴重者可發(fā)展為完全性梗阻時可導致腎功能喪失[3]。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是腎積水的常見原因之一,由于病變過程進行遲緩,早期發(fā)現(xiàn)較為困難,常至腎功能嚴重損害后才明確診斷[4]。右腎動脈存在過早分叉現(xiàn)象,故取腎時應注意動脈截斷點位于腎動脈主干上以避免增加手術難度[5]。副腎動脈發(fā)出右動脈和腎上腺下動脈在臨床腎手術應予注意。上述解剖變異給腎移植技術上造成一定困難,了解此類變異可供腎臟疾病的診斷、腎移植和腎切除術和護理應用提供參考,并對解剖學形態(tài)變異的的收集及數值的增補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程清洲,戴冀斌R.罕見的左右腎動脈變異1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1,19(4):371.

[2]韓世安,孫義清.雙側腎動脈鉤繞腎靜脈一例報告[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1987,(1):61.

[3]謝向輝,黃澄如,孫寧等.小兒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的臨床和病理特點[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28(1):121-122.

第5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關鍵詞:PDCA循環(huán);應用;解剖學;教學

1 PDCA循環(huán)理論

1.1PDCA循環(huán)的概念 PDCA循環(huán)又稱戴明循環(huán)。戴明循環(huán)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著名的統(tǒng)計學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提出了"計劃-執(zhí)行-檢查"的概念,戴明后將休哈特的PDS循環(huán)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計劃-執(zhí)行-檢查-處理,即PDCA循環(huán)(圖1)。

1.2PDCA循環(huán)的特點

1.2.1大環(huán)帶小環(huán) 如果把整個企業(yè)的工作作為一個大的戴明循環(huán),那么各個部門、小組還有各自小的戴明循環(huán),就像一個行星輪系一樣,大環(huán)帶動小環(huán),一級帶一級,有機地構成一個運轉的體系。

1.2.2階梯式上升 戴明循環(huán)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環(huán),每循環(huán)一次,就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進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環(huán),又有了新的目標和內容,更上一層樓。下面圖2表示了這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

1.3 PDCA循環(huán)的步驟

1.3.1 P(Plan)-計劃階段 分析現(xiàn)狀,找出主要問題,問題存在的原因和影響因素;針對情況制定措施計劃。

1.3.2 D(Do)-執(zhí)行階段 執(zhí)行已經制定的計劃,并隨時解決在實際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1.3.3 C(Check)-檢查階段

根據情況采用多種方法檢查計劃執(zhí)行的結果。

1.3.4 A(Action)-處理階段 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一定的標準和制度,以此鞏固已取得的成績;另外,把未解決的問題和新出現(xiàn)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huán),并為下一階段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2 PDCA循環(huán)理論在解剖學教學的應用

2.1 P(Plan)-計劃階段 計劃階段首先是確立教學目標和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按照"堅持創(chuàng)新、注重實踐、提高素質、整體優(yōu)化、面向臨床"的醫(yī)學生培養(yǎng)目標,解剖教學目標應該是著重于學生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針對學生的解剖知識應服務于臨床運用而進行目標教學,是提高學生人體解剖結構認知水平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制定出總的教學目標之后,根據不同專業(yè)的要求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發(fā)展水平,制定出具有專業(yè)特點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要突出專業(yè)特點;細化分解教學目標設立每堂課的課時目標。其次,認真?zhèn)湔n,吃透教材,找出重點和難點。備課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起點,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和課堂中的游刃有余,更沒有課后的改進。

2.2 D(Do)-執(zhí)行階段 按預定教學計劃和目標,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執(zhí)行階段是關鍵[1]。在此階段首先是教師應注意在教學活動中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tài)學科,教學內容是客觀存在的實物。面對這樣一門重要的課程,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傳統(tǒng)教學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通過文字描述和插圖略顯抽象,學生不易理解。解剖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把部分教學內容安排在實驗室授課,理論和實踐同時進行。例如筆者進行骨學部分教學時,在實驗室進行實物教學。學生在聽老師講解的同時觀察實物標本。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知識掌握情況也較好。在神經傳導通路教學中,運用病案分析教學,既結合臨床又使教學生動有趣,學生容易理解??傊?,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有針對、靈活、豐富的教學方法。①除了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以外,教師還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選擇靈活、適用和表現(xiàn)力豐富的教學手段,將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②教學內容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只有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講授內容新穎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及時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及時更新教材,改革教學內容;要做到基本概念、理論講述清晰,教學中能恰當地聯(lián)系實際,實例貼切新穎,比例適度;思路開闊,信息量大 ,向學生介紹本領域與課程相關的最新成果[2];③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教學活動中的氣氛效果。因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是一項雙邊活動,教師應察其言,觀其行,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有效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善于抓住重點,有效講解難點,注意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2.3 C(Check)-檢查階段 檢查階段包括對學生和教師的檢查。根據實際情況,教師可通過隨堂測試、作業(yè)、實驗 、答疑、單元測試、期末考試及撰寫小論文等方法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完成對學生的檢查。

對教師的檢查可以由學生和同行完成。學生可以填寫調查表,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同行可通過聽課對被聽課者在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是否緊扣大綱;教學內容組織是否合理、詳略是否得當;教學方法應用是否靈活適用;時間分配是否恰當等方面提出意見[4]。

2.4 A(Action)-處理階段 將檢查階段從各方面獲得的信息,認真分析處理,書寫課后記。在課后記中,自查教學內容是否完成,教學設計是否適當,是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總結成功經驗,以供今后教學推廣應用;對于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研究,制定新的實施計劃,進入下一循環(huán)。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通過合理應用PDCA循環(huán)理論,可使解剖教學進一步科學化、規(guī)范化,還不斷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艷琴.PDCA循環(huán)理論在病理教學中的應用[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5:64-66.

[2]高丹,李國杰. 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內在改進[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9,11(11):82-85.

第6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理論教學;多媒體運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1-0239-02

《婦產科護理》在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門臨床課程。在《婦產科護理》理論教學中,由于內容多,信息量大,基理枯燥泛味,內容抽象復雜,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給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賦予了新的內涵。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把教學內容通過圖形、照片、文字、視頻、動畫和聲音加以體現(xiàn),一改“粉筆+黑板+模型”的傳統(tǒng)的模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直觀、生動易懂,深受師生的歡迎,教學效果和質量有了明顯提升?,F(xiàn)就多媒體技術在《婦產科護理》理論教學中的合理應用,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合理應用多媒體手段,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婦產科護理》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其護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技術操作要求、基本技能步驟要真實系統(tǒng)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并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僅靠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不夠的,必須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字、形、視、聽相結合,圖、文、形并茂地展現(xiàn)教學內容,把復雜的理論以文字、畫面和動畫進行展現(xiàn),使護理理論知識變得形象、具體、直觀和生動,這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加深對婦產科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記憶和思考,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有積極的意義。我認為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要力求做到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繁為簡、由點及面。

(一)化虛為實,使教學內容由看不見、摸不著轉為形象直觀

《婦產科護理》對疾病的講解基本都包括病因、病理、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內容多而雜,且不易理解。在“生理產科”章節(jié)“枕先露的分娩機轉”講授時,由于“分娩機轉”這部分內容在人體內,看不見、摸不著,僅借助掛圖、骨盆模型、嬰兒模型示教,學生只能憑自己的想象力來理解,最終常是一知半解。運用多媒體課件后,能夠直觀地體現(xiàn)出胚胎、胎兒在母體宮腔內不同時期生長發(fā)育的形態(tài),以及頭位分娩時,胎兒是如何以最小徑線通過產道的三個平面的分娩機制。動畫錄像,再配以文字和說明,有效解決了理論教學費時、費力的矛盾,同時學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接受。

(二)化靜為動,使教學內容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

“計劃生育手術過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將各項手術操作步驟從用物準備到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等以動態(tài)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能直觀明了手術全過程,解決了老師表達難、學生理解難的問題。在“妊娠生理”章節(jié)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把“受精”、“受精卵發(fā)育”、“輸送與著床”等基本概念以動畫的形式進行體現(xiàn),并配上悅耳動聽的音效,學生既新鮮又好奇,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很快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理論概念。

(三)化繁為簡,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轉為具體

《婦產科護理》理論教學中,對于許多疾病的病理生理、發(fā)病機制、護理措施等理論多數學生認為“繁、難、多、雜”,不好理解,傳統(tǒng)模式教學效果差。因此運用多媒體手段,把深奧的理論通過清晰而逼真的圖像、圖形、動畫,由淺人深,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呈現(xiàn),教學效果好。在“宮頸癌”章節(jié)教學時,運用多媒體手段,清楚地展示診斷過程中宮頸刮片、宮頸活檢等關鍵步驟,再結合臨床處理方法步驟的講解,學生很快對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轉移和分期有了深刻的認識,還建立了臨床思維能力。在講授“女性生殖系統(tǒng)解剖與生理”這一章節(jié)時,運用多媒體手段,結合人體解剖學的彩色圖片和影像講解,通過分析、討論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解剖和生理,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解剖生理,教學簡單明了。

(四)由點及面,使教學內容能由各章節(jié)的講解轉化為系統(tǒng)的知識

《婦產科護理》的理論教學,由于章節(jié)內容多,理論教學課時相對較少,教師備課時工作量大,有時課堂教學時只能以婦產科護理中出現(xiàn)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為授課重點,傳統(tǒng)模式教學常常將基礎知識一帶而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內容雜而亂,跳躍性大,連續(xù)性差,不易理解。多媒體手段的應用,能節(jié)省課堂上教師板書、繪圖、畫表所占用的時間,增加了教學容量,使教學時間充足?;A知識及相關內容可以綜合系統(tǒng)地進行講解分析、歸納總結,如通過列表總結疾病的鑒別診斷,把大量的診斷內容通過表畫的形式進行直觀地講解,增加完善教學的整體信息,使教學過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效率高、效果好。

總之,用好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往往事半功倍,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提升教學效果之目的。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需把握的環(huán)節(jié)

(一)要注意師生互動

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交流的過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口授、板書進行教學,學生的注意力尚能集中在教師的言行上,教師教學的引導力掌控力強。但在多媒體手段運用后,往往教師把部分注意力放在操控電腦上,而學生的注意力又在大屏幕上,師生交流被弱化,“教”與“學”的交互性不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掌控課堂,引導教學,防止教學變?yōu)槿撕蜋C器之間毫無情趣的信息交流。

(二)要注意掌握教學節(jié)奏

在理論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減少了板書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和教學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往往有的老師為了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教學,僅根據制作的課件內容進行報告式的講解和詮釋,畫面內容切換快,使得學生聽課、理解、筆記顧此失彼。因此,教學中要注意掌握教學的節(jié)奏,張弛有度,使教與學同步合拍。

(三)要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

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首先需要制作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相關技能,還需搜集、整理有關與教學相關的資料和素材。目前個別教師僅僅單純地把教材的文字內容照搬上電腦,將多媒體課件等同于電子講稿,課件內容單一,形式呆板,不夠生動形象。

(四)要注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結合

多媒體手段在《婦產科護理》理論教學中是能發(fā)揮很大作用的,但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對女性生殖系統(tǒng)解剖一節(jié)“骨盆”的講解,運用多媒體能夠使學生掌握子宮、輸卵管、卵巢等組織器官的解剖知識,但對各器官之間的比鄰關系就認識不夠清晰了,此時結合骨盆教學模型,可加深學生對實體的感知,進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握好應用多媒體手段的“度”,對多媒體手段不能過分依賴,而應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取長補短。

第7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賁門癌是指發(fā)生于解剖學賁門齒線上下5 cm 的食管和胃的惡性腫瘤, 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約占胃癌發(fā)病率的19.7%[1]賁門的淋巴回流有胸腹兩條途徑, 淋巴結轉移[2]也相應的有上下兩個方向, 向上沿食管的淋巴引流轉移至胸腔, 向下沿胃的淋巴引流轉移至腹腔, 這給淋巴結清掃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傳統(tǒng)的胸部外科和腹部外科手術由于和操作視野關系, 給手術療效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腫瘤發(fā)生胸、腹腔轉移時應采用全胃切除,同時徹底清除周圍淋巴結,并將受累器官一并切除,故手術路徑最好選用胸腹聯(lián)合切口,慎用單純經腹,最好不要單純經胸。現(xiàn)將一例胸腹聯(lián)合全胃切除術后護理介紹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47歲,自述10余年無明顯誘因感燒心,偶伴反酸,無腹痛、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自認為是“胃病”,自服胃藥治療,效果可。1月余前間斷出現(xiàn)呃逆,進食后感哽噎,余無明顯不適,休息后可緩解,未就醫(yī),后上述癥狀反復發(fā)作,就診。B超檢查提示“賁門實性占位,周圍淋巴結腫大,淺表性胃炎,胃儲留,胃下垂”。胃鏡檢查提示“賁門,胃底癌?”腹部CT提示:(1)賁門部及胃底胃壁增厚,胃癌可能,請結合臨床。(2)膽囊炎。(3)肝、脾、胰及雙腎未見明顯異常。限期行胸腹聯(lián)合根治性全胃切除術。術后給予重癥監(jiān)護,吸氧,抗感染、補液支持治療。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接受全胃切除病人,一般全身情況較差,因而病人對接受大型手術常顧慮重重,必須耐心給病人和家屬解釋手術的目的和意義,消除其顧慮,調動病人和家屬積極性,爭取得到他們的密切配合,圓滿完成術前各種檢查和治療。

2.2術前營養(yǎng)支持:胃癌病人尤其是伴有梗阻及出血的病人,因為消化不良或食欲下降,使機體營養(yǎng)攝入不足,加上腫瘤本身的消耗;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術前即應進行營養(yǎng)支持,對不能口服的病人,應靜脈補充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積極改善術前病人的營養(yǎng)狀況,增加其對手術的耐受力??紤]病人術前需營養(yǎng)支持、術后需較長時間禁食、輸液,可能還需要化療,一般術前予以中心靜脈置管。

3術后護理

3.1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術前常規(guī)禁食禁水、隱性失水、排尿、術中麻醉、手術出血、引流管等情況,血壓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末梢循環(huán),準確記錄出入量。遵醫(yī)囑定時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指導給液速度及量。24小時內避免過度的搬動病人,避免造成大出血。

3.2引流管的護理

3.2.1胃管的護理:有效的胃腸減壓防止胃腸道積氣積液、減輕腹脹,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胃腸功能的恢復。所以胃腸減壓期間要保持胃管的通暢,使之持續(xù)保持負壓狀態(tài),防止打折、受壓、扭曲。妥善固定防止拖出。如遇引流液粘稠胃管引流欠佳時,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用20毫升生理鹽水低壓沖洗胃管,但切記不可回抽。密切觀察引流液的色、質、量。術后24小時內因殘留或縫合創(chuàng)面滲血,可引流為暗紅色或咖啡色液一般可自行停止。如遇引流出血性液量較大,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當腸蠕動恢復、腸鳴音恢復、排氣后、胃腸減壓量減少(24小時少于300-400毫升),拔管前進行閉管實驗,閉管后無惡心、嘔吐、腹脹,方可拔管。全胃切除的病人應食管與腸管直接吻合,容量小,過早拔除胃管易發(fā)生吻合口瘺,要求一周后才能拔除胃管。

3.2.2空腸營養(yǎng)管得護理:術后早期給予營養(yǎng)液促進腸道蠕動。應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稠的原則。妥善固定防止脫出。保持營養(yǎng)管得通暢,每次滴注營養(yǎng)液前后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管道。在應用的第一個24小時觀察胃液的顏色、量,有無營養(yǎng)液的反流;有無腹瀉、腹脹的發(fā)生,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時通知醫(yī)生酌情延緩營養(yǎng)液的應用。輸注營養(yǎng)液時床頭抬高30-45度,減少反流誤吸??刂坪盟俣?、溫度、濃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腸外營養(yǎng)的過程中可引起電解質、營養(yǎng)代謝紊亂,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保證營養(yǎng)液的輸入量,準確記錄出入量,定時監(jiān)測血糖、肝腎功能。長期應用營養(yǎng)液可引起唾液分泌減少,導致口腔黏膜、舌干燥。加強對口腔的護理,每日兩次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口腔,用清水漱口保持濕潤。

3.2.3腹腔引流管的護理:術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目的是引出積血積液,防止腹腔感染。觀察引流管的色、質、量。防止扭曲、受壓、堵塞、脫出,每日更換引流袋,定時捏擠引流管防止引流不暢,導致腹腔積液,引起感染。平臥站立時要低于腹腔切口?;颊哌M食后引流液無改變且顏色清亮量少時考慮拔除引流管。

3.2.4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觀察引流液的色、質、量,水柱波動情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打折。定時擠壓胸管防止堵塞,保持管道密閉無菌。每日更換水封瓶內蒸餾水,作好記錄。遵醫(yī)囑給予霧化吸入,鼓勵病人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氣球等利于積液排出恢復胸腔負壓使肺擴張。待病人進食后觀察24小時內引流液小于50毫升,膿液小于10毫升,胸片示肺膨脹良好、無漏氣時可拔管。拔管后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包扎一天,觀察有無胸憋、呼吸困難、切口漏氣、滲液、出血、皮下氣腫。

3.3:術后取平臥位,血壓平穩(wěn)后取半臥位,減輕腹部切口張力,利于呼吸、循環(huán)、引流管的引流。

3.4活動:鼓勵病人早期床上適量活動,由于腹部手術對腸道有創(chuàng)傷和麻醉作用,大多病人術后出現(xiàn)腹脹不排氣等。早期活動可促進腸蠕動,預防腸粘連,促進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5飲食:病人恢復經口攝食后,飲食護理應列入重點。由于全胃切除后帶來的生理及心理變化,病人進食多半小心翼翼,無論進食質及量均會不足,若不進行必要指導,會造成負痰平衡及營養(yǎng)障礙。飲食護理應遵照少食多餐、循序漸進、營養(yǎng)均衡、搭配合理和個體化原則,對病人每日總熱量及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的攝入量可粗略計算,并給予指導。每周測量體重,并以此作為臨床營養(yǎng)護理的常用指標,一般經過1個月左右的適應期,大多數病人體重穩(wěn)定并逐漸上升。早期必須嚴格遵守少食多餐、清淡、質軟、高蛋白、低脂、低糖、忌冷、忌辛辣、忌酸的原則[3]。

4并發(fā)癥的觀察

4.1術后出血:一般在術后24小時以內,胃管內見到暗紅色或咖啡色胃液,其量不超過200毫升,且逐漸減少。若短期內引出大量新鮮血液,甚至嘔血、黑便,可發(fā)生休克。因此術后應嚴密觀察引流管內引流液顏色、性狀及量,并注意觀察患者意識的改變或有無煩躁不安等癥狀。同時給予心電監(jiān)護,吸氧,如發(fā)現(xiàn)患者意識淡漠、面色蒼白、肢端溫度下降、尿量減少應立即報告醫(yī)生,并配合搶救。

4.2吻合口瘺: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悶、胸痛、煩躁不安和呼吸困難等早期癥狀,有胸引管者,密切觀察管內有無異常引流物(胸腔引流液顏色變黑、較前加深,或進食后出現(xiàn)食物殘渣)。隨后有無出現(xiàn)持續(xù)性高熱,體溫高達39℃左右,不易被控制。最后發(fā)生全身中毒癥狀。如乏力、心慌或休克狀態(tài)。通知醫(yī)生并及時處理。立即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充分引流,保持引流管通暢。引流管位置不當者即予調整或重新放置。引流管拔除者,立即行胸腔閉式引流術;補充營養(yǎng),補給足量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使用抗生素,給予大劑量廣譜、高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穩(wěn)定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4]

4.3肺部感染:術前應戒煙、氧療、做深呼吸運動、指導咳嗽及排痰訓練、霧化吸入等可以加強和改善肺功能。術后咳痰無力或懼怕疼痛不敢咳嗽, 易致肺部分泌物滯留, 引起肺炎、肺不張等, 甚至導致呼吸窘迫綜合征, 防治重點為充分供氧、排痰、翻身、叩背等肺部物理護理; 對痰稠、痰多,咳嗽無力者, 應在嚴重低氧血癥以前盡早人工輔助吸痰、輔助呼吸; 如果仍不能緩解應進行氣管切開; PaO2

參考文獻

[1]方圻. 現(xiàn)代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1996

[2]馮守山, 邱志鈞, 張羽捷, 等. 100 例賁門癌淋巴轉移的臨床病理學研究[J]. 中華外科雜志, 1990, 28 (9): 544-548

第8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婦產科教學;體會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11-01婦產科學是一門與手術聯(lián)系緊密的臨床科學,也與解剖學、生理學等各基礎學科,以及內科、外科、兒科等各臨床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門課內容較抽象,單靠傳統(tǒng)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將書本上的內容與具體的醫(yī)療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多媒體教學的適當應用不僅使婦產科教學更加形象、直觀、生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也拉進了學生的理論學習和醫(yī)療實踐的聯(lián)系,給他們進人臨床的彼岸搭建了一個順暢的橋梁。

1. 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優(yōu)勢

1.1使抽象的知識生動起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課件能充分應用圖、文、聲、像等提供視覺、聽覺的刺激,使學生在感受優(yōu)美的畫面和動態(tài)的影像中自覺地學習婦產科學中一些抽象的內容。 比如,在講授"子宮頸癌"的轉移途徑時,學生從文字中很難想象的到癌細胞到底是怎樣直接蔓延到陰道、宮腔和膀朧、尿道,又怎樣在淋巴中發(fā)生轉移,又如何通過血流擴散到其他部位的。因此,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學生們就能從連續(xù)、直觀的畫面中感受癌細胞的轉移過程,不再感覺盲目和抽象了。

1.2加快學習速度,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課件教學的直觀形象性,變靜為動的特色,起到傳統(tǒng)的口授手筆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利用聲音、動畫、視頻、示意圖片等手段,將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識生動直觀的表現(xiàn)出來,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從而加快學習速度,提升了教學效果。

1.3多媒體課件突破教學難點: 如 "分娩機轉"這部分內容在人體內看不見摸不著,教師講課時,采用掛圖、骨盆模型示教,學生聽課后,只能被動地憑自己的想象來理解。在醫(yī)院,由于受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學生大批帶入無菌操作的產房,觀看正常分娩及接產的技術操作,學生難以強化理論知識和熟悉操作技術,教學中費時又費力。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彌補理論和見習中的不足,直觀屏幕上胚胎、胎兒在母體宮腔內不同時期的生長發(fā)育形態(tài)的照片,胎兒足月后先露部分在母體骨盆內完成"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等適應性轉動,以最小徑線通過產道分娩機轉的動畫以及產婦正常分娩整個過程和接產技術操作的錄像,配以文字和解說,學生印象非常深刻,過目不忘,容易理解接受,因而能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臨床實習,很快就能掌握技術操作。

1.4搭建起學生從理論知識到臨床醫(yī)療實踐的橋梁 .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很難對臨床實踐性強的內容進行準確的把握。多媒體網絡課件采用豐富的視頻和圖片,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為學生搭建起了理論知識和臨床醫(yī)療實踐的橋梁,使學生不出校門就與臨床醫(yī)療有了一次次親密的接觸,使他們對以后的臨床工作有了更好的了解,不至于產生畏懼心理。 比如,產科和婦科的各項手術操作的過程、術前的準備、術后的處理等單靠教師的講解和掛圖,學生大多仍是一知半解。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大量視頻對感官的有效沖擊,視頻、圖片和動畫集于一身,生動形象,使學生如臨其境,時而以旁觀的身份充分體會手術操作的全程和處理,時而如身人其境參加患者的救護。

2.如何更好地在婦產科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

2.1精選課件內容: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安排多媒體課件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用,要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多媒體題材的選取,對于那些用傳統(tǒng)方法不便展示的如胎方位,以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課件講解,發(fā)揮其優(yōu)勢。如卵巢周期性變化及性激素功能,雖然真實存在,但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觀察不到,如果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很大,而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圖表、動畫形式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將卵巢周期性變化過程演繹得淋漓盡致,將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2.2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課件優(yōu)勢互補: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基礎之上,與課件緊密結合。做到兩者優(yōu)勢互補,促進婦產科護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例如分娩機制的講解,傳統(tǒng)教學使學生想像出分娩的動態(tài)過程比較困難,特別是俯屈、內旋轉如何形成及內旋轉的方向問題,學生往往更加難以理解,如果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動態(tài)模擬,設計教學情境,誘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加上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間的相互討論,最后再利用多媒體課件隨堂小測試,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3多媒體課件與實驗相結合: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操作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實驗是單獨的多媒體演示不能代替的,但多媒體與實驗模型結合,可使婦產科護理學教學跨上一個新的臺階。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講解,顯示實驗的操作步驟,然后在模型上演示操作步驟及要點,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多媒體上的正規(guī)操作,反復在模型上練習。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可放在發(fā)現(xiàn)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上。實驗結束后,教師還可用多媒體輔助總結、概括,使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

多媒體課件已在我校婦產科教學中普遍應用,但如何更快、更好研制適應臨床婦產科教學的多媒體課件,以及廣泛應用多媒體課件,并如何更好的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起到取長補短,使"教""學"相長,已成為我們需要繼續(xù)努力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參考文獻:

第9篇:臨床護理應用解剖學范文

【關鍵詞】心理干預深靜脈置管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251-02

深靜脈置管術已作為一項新的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為危重病人的搶救及外周穿刺困難以需長期輸液治療的病人開放了一條有效的靜脈通道。但深靜脈置管必盡是一種有創(chuàng)傷性的操作,其危險性較大,技術難度較高。尤其是在基層醫(yī)院,患者及家屬的文化層次低,觀念落后,可引起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和生理的應激反應,在穿刺時不可避免的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應。針對患者的這些負性心理狀態(tài),我衛(wèi)生院從2008年1月―2010年10月對59例深靜脈置管成功的患者進行了心理干預,取得較滿意的效果?,F(xiàn)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各種原因所致的重癥患者21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8.8歲。穿刺困難需長期輸液治療的患者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齡55―85歲,平均年齡61.5歲。59例患者分別經頸內靜脈穿刺19例;經鎖骨下靜脈穿刺14例;經股靜脈穿刺26例。將59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9例,對照組2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種類及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常規(guī)方法進行護理,對患者做好安慰解釋等各項工作,做好穿刺前的準備,根據穿刺部位,安置患者于合適,講解穿刺中的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配合。

1.2.2 觀察組 采取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由責任護士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tài),以及家屬的文化層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和配合是心理干預的前提和保證[1]。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對患者實施環(huán)境認知、情緒、行為、家庭方面、操作者自身的心理干預及穿刺過程的全程心理干預。

1.2.2.1 環(huán)境方面 安靜整潔的環(huán)境,舒適的治療條件,技術過硬的醫(yī)護人員,嚴謹而不失和藹可親的工作態(tài)度,使患者首先從心理上消除恐懼和陌生感,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1.2.2.2 認識干預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相關醫(yī)學知識,如解剖學、生理學及深靜脈穿刺的目的與方法,告知穿刺的步驟,所需時間,穿刺中或穿刺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并例舉穿刺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及家屬疑慮,緩解患者緊張、恐懼的情緒。取得病人及家屬的合作。

1.2.2.3 情緒干預 針對患者及家屬對自身疾病及深靜脈穿刺產生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給予理解、開導關心.鼓勵與安慰。對于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給予明確的解答,消除患者及家屬的負性情緒,讓患者了解術中及術后配合良好。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就會大大減少。

1.2.2.4 行為干預 對穿刺困難噓聲靜脈置管的病人,指導患者采取分心法,深呼吸、放松等肌肉松弛訓練,術前提醒患者排便。穿刺時由責任護士守候在患者身邊握住患者的手談論患者感興趣的問題或給患者聽一些輕音樂,音量在30―40分左右。穿刺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表情,發(fā)現(xiàn)緊張或疼痛時及時給予心理疏導,鼓勵、安慰患者,使患者放松身心[2]。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穿刺點及有無不適,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1.2.2.5 家庭干預 家庭是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根據患者家屬的文化層次,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講解置管的目的,置管的必要性,以取得家屬的認可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不違反無菌操作原則的前提下,操作時允許家屬陪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操作。

1.2.2.6 操作者心理干預 良好的心境是一種無形的驅動力,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使操作順利進行,因此操作者不僅要有精湛的穿刺技術和經驗,還要培養(yǎng)穩(wěn)定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在進入工作狀態(tài)時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遇事不慌,糾纏不怨,悲喜有節(jié)、激情不露,以鎮(zhèn)靜果斷和謹慎的態(tài)度完成操作,穿刺前要做到心無雜念,定位準確。穿刺時穩(wěn)、準、力爭一次穿刺成功。

1.3 觀察指標

1.3.1 術前焦慮評定標準 根據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由責任護士發(fā)問卷,讓患者自行或指導提問方式進行,測量患者焦慮值,50―59分為Ⅰ級.60―69分為Ⅱ級.70分以上為Ⅲ級。

1.3.2 血壓和心率的觀察 于深靜脈置管前15分鐘各測量患者的血壓和心率1次,并作比較。

1.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

2 結果 見下表1.2

表1兩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恐懼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X=11.60P

表2 兩組患者心率血壓比較(例)

注:兩組患者血壓.心率比較為P

3 討論

深靜脈置管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的無菌技術手段,建立一條高質量的可重復使用的靜脈通道,不僅可以減少病人多次靜脈穿刺的痛苦,而且還可以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為搶救生命建立一條“快速通道”。此穿刺方法常導致患者產生以焦慮、恐懼為代表的心理應激反應,還會通過影響體內激素的分泌而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如果患者在穿刺之前對其一定程度的了解,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即可相對緩解患者心理和心理的應激反應,降低其焦慮、恐懼程度[3],使深靜脈置管術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潘君玲.小娟等.女性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護理研究2002.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