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學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讓學生自主探究,促進對概念的理解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筆者在數學概念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重視直觀形象教學,注重提供觀察、操作的體驗過程。
如教學“體積單位”一課,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表象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筆者注重提供觀察、操作的體驗過程,引領學生通過猜想驗證、觀察操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切實感悟和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實際大小的表象,建立清晰、準確、形象的體積單位表象,使學生經歷完整、有意義的概念學習過程。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啟發(fā)學生獨立猜想常用的體積單位。
上課伊始,筆者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習過的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厘米、分米、米,已經學習過的常用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規(guī)定長度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長度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長度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然后讓學生根據筆者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內容與方法,運用類比的思想大膽猜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而且是怎樣規(guī)定的?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
第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驗證猜想,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建立體積單位表象。
學生猜想出常用的體積單位后,筆者進一步引領學生驗證猜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模型讓學生觀察。接著讓學生用橡皮泥試著捏一個1立方厘米大小的正方體,再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如:食指尖、巧克力豆、小石子等),學生在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中直觀感知了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切實感悟和建立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的表象,再通過尋找生活中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活動,引導學生把體積單位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加深對體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接著讓學生運用相似的方法,通過觀察、想象、用手比劃、測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模型棱長和1立方米紙皮箱的正方體棱長、找生活中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物體等方法,自主認識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建立了相應體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二、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
數學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進生活素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從生活到數學和從數學到生活的雙向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積極感悟概念的意義。
筆者在《體積》教學中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在筆者們的生活當中,哪些物體比較大?哪些物體比較???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感知物體是有大有小的。再通過實驗用兩個有刻度,而且大小相同的量杯,在里面盛有同樣多的水,把一個西紅柿和一個土豆分別放進兩個量杯中(完全浸沒),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使學生體驗“土豆和西紅柿都占據了水的空間,水才會升高,而由于它們大小不一樣,所占空間大小不一樣,水面升高的高度就不一樣”, 使“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建立體積的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這樣安排,有利于學生發(fā)展學生對空間的理解,深刻理解體積的概念;有利于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原型的密切聯(lián)系。
三、活用概念,在運用的過程中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學中,筆者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有針對性、趣味性的課堂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概念知識解決問題,在運用的過程中鞏固和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關鍵詞:初中數學 概念教學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反映形式,是人們在長期實踐活動中智慧的結晶,也是整個教學過程所積累的主要知識點。初中數學中有大量的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部分,概念教學在初中數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數學概念是整個數學知識結構的基礎,理解與掌握數學概念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學生在運用數學概念進行推理、判斷過程中要得出正確的結論,首先要正確地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此,能否把數學概念講好,直接影響數學的教學效果,這就促使我們常去思考如何抓好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按照自身的基本規(guī)律獲得概念,怎樣使學生真正掌握概念呢?我認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嘗試。
一、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必須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直觀、具體,建立在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所以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找出事物的本質特性。教學中,要充分運用直觀的方法,使抽象的數學概念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想得來的東西,成為學生能親身體驗的東西;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有些數學概念源于現(xiàn)實生活,是從生產、生活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對于這些概念教學要通過一些感性材料,創(chuàng)設歸納、抽象的情景,引導學生提煉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如數軸概念的教學:觀察生活中的桿秤特點,拿根桿秤稱物體,移動秤砣使秤桿平衡時,秤桿上的對應星點表示的數字即為所稱物體的重量;顯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稱的物體越重。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溫度計也有類似的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抽象出本質屬性:①度量的起點;②度量的單位;③增減的方向。
我們能否用一個更加簡單形象的圖示方法來描述它呢?由此啟發(fā)學生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從而引進 “數軸”的概念。這樣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給學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時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
二、讓學生經歷概念的發(fā)生過程
概念的引出是進行概念教學的第一步,這一步走得如何,將影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學習。而初中數學教材展現(xiàn)給學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題”三部曲,這一過程掩蓋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學中教師不應只簡單地給出定義,而應加強對概念的引出,使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加深對新概念的印象。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發(fā)展階段,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概念教學時,切忌直截了當就定義而講定義,應更多地從概念的產生和發(fā)展為學生提供思維情景,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們的抽象思維得到發(fā)展。
“正弦和余弦”一課的教學設計。
第一步 創(chuàng)設兩個問題。
問題1:在RtABC中,已知斜邊和一條直角邊怎樣求另一條直角邊?
問題2:在RtABC中,已知∠A和斜邊,怎樣求∠A的對邊BC?
對于問題1,學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對于問題2,有些學生很可能也想到用勾股定理,經嘗試無法解決,從而產生認識沖突――如何解決這類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 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
1.啟發(fā)思考: 在RtΔABC中,∠A的斜邊AB和∠A的對邊BC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可能無法下手,此時,教師作點撥,能否從∠A的特殊值中找關系?
2.從探究特殊情況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1)當∠A=30°時,在RtΔABC中,∠A的對邊和斜邊有什么關系?
(2)學生畫一個比原直角三角形大(或?。摇螦=30°的RtΔABC,結果發(fā)現(xiàn)什么?
(3)要求學生探討一下,當∠A=45°或60°時,∠A的對邊與斜邊有什么關系?
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在直角三角形中,當∠A=45°或60°時,∠Α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3.由特殊到一般,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從而得到當銳角A取其它固定值時,∠A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4.證明猜想,引導學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證明此猜想。
第三步 引入“正弦和余弦”的定義。
“學習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睂W生如果能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像數學家那樣去“想數學”,“經歷”一遍發(fā)現(xiàn)概念的過程,在獲得概念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經歷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發(fā)生過程,實現(xiàn)了由形到數,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探究的熱情。
三、讓學生體驗概念的螺旋上升
因教師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學生錯誤地擴大或縮小概念。為防止學生斷章取義,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性思維,應充分運用變式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加以補充說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與知識特點,在教學中一些重要的數學概念應遵循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滲透函數思想:
某通訊公司開設了兩種業(yè)務。“全球通”:使用者先繳50元月租費,然后每通話1分鐘,再付費0.2元;“快捷通”;不繳月租費,每通話1分鐘,付話費0.6元。
(1)一個月內通話多少分鐘,兩種移動通訊費用相同?
(2)某人估計一個月內通話300分鐘,應選擇哪種移動通訊業(yè)務合算些?
通過在不同階段滲透函數思想,使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學生不斷加深對函數思想的理解。
四、突出概念的內涵外延
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它的內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與內涵成反比關系。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內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能增加學生對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鑒別能力,避免張冠李戴,為此,把所教概念同類似的相關的概念相比較,分清它們的異同點及聯(lián)系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個概念在其形成過程中,往往附帶著許多無關特征,它的干撓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習的難易。在傳授知識時,若抓住了重點,并通過訓練反復加以強化,學生便能把握概念凸顯出來的實質,盡量減少乃至消除非本質因素的影響。反之,學生將會在事物特征被掩蓋的情況下模棱兩可,甚至不知所云。揭示概念的內涵不僅由概念的定義完成,還常常由定義所推演的一些定理、公式得到進一步理解。如以三角函數的定義為基礎,推導特殊角的函數值,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可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概念是學習其它知識的依據。反過來又會使三角函數的內涵得到深入揭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增強運用概念進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提高認識,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fā),逐步展開對它所反映的教學模式作深入的探究,以求更深刻地認識客觀規(guī)律。
五、讓學生感受概念的實際應用
數學教學離不開解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靈活地運用數學概念解題,是培養(yǎng)學生解題技能的一個有效途徑,如通過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變用等,培養(yǎng)學生計算、變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師應該多給學習提供練習的機會,提高學生靈活應用概念的能力。
如學習了統(tǒng)計與概率的概念后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有一則廣告稱:“有6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產品。”你聽了這則廣告有什么想法?
通過討論,使學生學會用統(tǒng)計的觀點去分析廣告中60%這一數據:樣本是如何選取的,樣本的容量多大等。若該公司調查了5個人,其中有3個人用了這個產品,就說“有6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產品”,這樣的數據顯然不可信。因此應對這個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提出質疑,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苯窈笪疫€將繼續(xù)努力探索數學概念教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化學”概念;定義表述;研讀心得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2-0015-03
《義務教育 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正文首句為:“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的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物質和創(chuàng)造物質?!边@是“化學”概念定義的一種新表述。它與200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 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原課標)的表述――“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側重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能的關系,以及物質轉化的規(guī)律和調控手段”相比較,已有了較多的變化與差異;然而,它與2003年版《普通高中 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表述――“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chuàng)造分子”相比較,則基本一致。圍繞新課標定義“化學”概念的新表述,有許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認知的問題。這是完整解讀、深刻領悟新課標的應有之義。
一、“化學”概念定義的教育價值與教育實際
縱觀我國中學化學課程歷來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及教材、教科書,都有重視“化學”概念定義教育的傳統(tǒng)。新課標也反映了化學課程的這種歷史慣性。這是因為通過定義“化學”概念,不僅可以揭示化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基礎、研究價值及學科地位等本質特征,以闡明化學課程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任務;還可以揭示化學與物理學、生物學等其他基礎的自然科學的本質區(qū)別,以探求適合化學特點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
然而,在初中化學課程實施中,“化學”概念定義無論在教材還是在教學中都處于課程學習的起始階段,學生此時對于化學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還近乎于空白,教師很難給學生解說清楚“化學”的概念,學生很難真正明白“什么是化學”或“化學是什么”。這是“化學”概念定義的教育價值預期與教學實際長久糾結、矛盾且至今尚無法解決的問題。久而久之,很多教師對于“化學”概念定義的教學大多是浮光掠影,行色匆匆,故而對“化學”概念定義及其教學問題皆缺乏深入探討、研究的興趣和動力,對其中的許多問題都不甚了了。因此,當發(fā)現(xiàn)新課標的“化學”概念定義采用新表述時,頓感困惑與不解:“化學”概念定義難道能變來變去嗎?新課標為何要采用“化學”概念定義的新表述?它比原課標的表述好在哪里?其實,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解讀新課標中應該解決的。
二、“化學”概念定義表述的多樣性
概念是人們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意識,是反映事物本質特征的一種思維形式,是構成判斷和推理的要素。因此,概念既是人們認知事物的總結,又是認知事物的工具。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地運用概念,必須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加以規(guī)約,即運用簡明的詞語對概念的本質特征進行表述,從而形成概念定義。顯然,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是固有的、客觀存在的,但是,概念定義表述所選用的詞語及其所表達的、傾向的思維、意識卻無法超越人們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同一概念往往據其運用的環(huán)境條件、預期目標、價值取向等的差異,而采用不盡相同的詞語進行表述。由此,產生了概念定義表述多樣性的現(xiàn)象。
概念定義表述多樣性現(xiàn)象在基礎教育各門課程中都普遍地存在著。對于學生來說,許多概念的學習認識與理解運用不是畢其功于一役,而要隨著課程的進展不斷發(fā)展、不斷深化,在更高水平、更復雜情景中理解、運用概念。此謂概念學習的發(fā)展性與階段性,是基礎教育課程中概念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像初中化學課程中的酸、堿、氧化、還原等一些基本概念,在課程進展的不同階段會有不盡相同的概念定義,且一般是從感性定義(發(fā)生定義)向理性定義逐步發(fā)展、不斷深化的。其目的是使認知概念的學習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概念、理解概念和運用概念。否則,拔苗助長,欲速而不達。
在初中化學課程中,“化學”概念定義的表述問題不至于對學生學習課程產生直接影響,也沒有發(fā)展性的設計。但是,這并不排除根據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知視野、價值追求的新變化和化學科學的新進展,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需求,而對“化學”概念定義給予新表述。其實“化學”概念定義表述的多樣性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是有些教師對此缺乏了解,未曾思索,故而對“化學”概念定義的新表述頗感突兀、困惑。為了更加確證“化學”概念定義表述的多樣性,現(xiàn)將我國中學化學課程指導性文件、教材和大學無機化學教材中若干有代表性的“化學”定義列于表1,作為佐證。
比較表1所列“化學”概念定義的不同表述,至少可以獲得以下的重要信息:(1)在反映化學本質特征的前提下,“化學”概念定義可根據主觀的價值追求與判斷(甚至包括政治情勢的影響)進行不盡相同的表述;(2)“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這里使用“性質”比“性能”似更準確,因“性能”的釋義為“性質和功能”,而“功能”更準確地應歸于“應用”范疇),是“化學”本質特征的核心,是“化學”概念定義各種表述中都不可或缺的、幾乎恒定的詞語;(3)新課標采用與2003年版高中課標“化學”概念定義趨于基本一致的表述,有助于消除二者過大的差異,為初、高中化學課程的順暢銜接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新課標的表述更有助于揭示化學科學的本質,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化學”概念。
三、“化學”概念定義新表述的解讀
新課標對“化學”概念定義采用了有別于原課標的新表述(詳見表1)。在學習、研究新課標中,我們很有必要探求“化學”概念定義舍棄原表述而采用新表述的緣由,解讀新表述所蘊涵的新意。
(一) 新表述對化學的學科歸屬定位更加精準
新表述將化學歸屬于“基礎自然科學”,有別于原表述的歸屬于“自然科學”。盡管二者的概念內涵相同,但概念外延有異。基礎自然科學(簡稱基礎科學)是“研究自然現(xiàn)象和物質運動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11],它只包含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和天文學等六大一級學科;而自然科學則是“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和現(xiàn)象的科學”[12],它包括基礎科學的一級學科及其二級、三級學科等(如,化學――物理化學――化學熱力學,化學――有機化學――有機高分子化學,就是化學的一、二、三級學科)其概念外延更加寬泛。因此,將化學歸屬于“基礎自然科學”而非“自然科學”不僅是用詞上更加精準,更為重要的是突出了化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基礎性地位。
(二) 新表述對化學研究物質的層次更加明確
新表述中“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明確地表明了化學所研究物質的層次,而原課標的表述并未涉及化學研究物質的層次問題。在“化學”概念定義中明確化學研究物質的層次,能更清晰地體現(xiàn)化學的本質特征、反映化學問題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研讀表1資料還不難發(fā)現(xiàn):從本世紀初開始,“化學”概念定義盡管仍有不盡相同的表述,但都不約而同地明確了化學研究物質的層次。這反映了化學科學自20世紀后期開始從宏觀向微觀研究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同時還有從定性向定量研究、從靜態(tài)向動態(tài)研究的發(fā)展趨勢)。當今,化學現(xiàn)象的解析、化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化學問題的解決、化學物質的創(chuàng)造等大都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進行的。這是現(xiàn)代化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化學的重要標志。
(三) 新表述對化學研究對象、目標的描述更加簡明
新表述對化學研究對象、目標的描述為“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其特征是研究物質和創(chuàng)造物質”,而原課標的表述則為“它(指化學)側重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能的關系,以及物質轉化的規(guī)律和調控手段”。顯而易見,新表述的科學性、概括性和邏輯性都更勝一籌。其中,新表述中隱蔽了“規(guī)律”一詞,這是因為化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研究“規(guī)律”已不言而喻地含蘊其中,毋庸贅言;新表述中使用“應用”一詞的含義非常豐富,既包含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執(zhí)果索因、依因導果都是“應用”,更包含從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去研究物質轉化的規(guī)律和調控手段;新表述中強調“其(指化學)特征是研究物質和創(chuàng)造物質”,是對化學科學、化學研究本質特征的鮮明突顯,是對化學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素養(yǎng)的明確引導,是對化學課程核心價值觀的精辟概括。
新課標的“其特征是研究物質和創(chuàng)造物質”與高中課標的“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chuàng)造分子”都是對化學本質特征及研究目標極為精煉的表述。二者雖有視角上的宏觀、微觀之別,但無實質性差異。因為,由原子組成的“分子”(應作廣義理解)是組成化學物質并能保持該物質全部化學性質的微觀基本單元(或稱微粒)。因此,研究和創(chuàng)造“物質”的實質就是研究和創(chuàng)造“分子”。值得注意的是,“物質”是一個內涵非常寬泛的概念,其在“化學”概念定義中是指化學物質(不含場物質),包括自然界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物質(分子),還包括通過人工合成而創(chuàng)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質(分子)。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新課標表述化學特征采用“物質”要比“分子”更易被初中生所接受。這是新課標對“化學”概念定義表述的創(chuàng)新。
結語
新課標采用“化學”概念定義的新表述,反映了對化學(現(xiàn)代化學)的新認識,對化學課程教育的新要求,體現(xiàn)了初中化學課程標準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新追求。對于“化學”概念定義的教學應切實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將其貫穿、滲透于初中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充分發(fā)揮其提升教師教育水平、促進學生學好化學與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作用。新課標中還有許多新表述、新提法、新措施、新思想,需要我們深入地研究、領會并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以更加高效地實現(xiàn)化學課程目標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戴安邦,尹敬執(zhí),嚴志弦,張青蓮.無機化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中小學通用教材化學編寫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全日制中學 化學教學大綱[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初級中學課本?化學(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化學(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 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上冊,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 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宋天佑,程 鵬,王杏喬,徐家寧.無機化學(第二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 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吳良根,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笠澤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215200)黨支部書記,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州市名教師,江蘇省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一、“前概念”簡述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歷著對自然界的不斷觀察、探索與學習。因此,他們在接受科學知識學習時,頭腦里已經不是一片空白,更不是一無所知,生活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使他們形成了對某些問題或現(xiàn)象的獨特理解與看法,建立起了相對穩(wěn)定的個人觀點及思維。認知心理學中將這種在接受正規(guī)科學教育之前就已經形成的觀念統(tǒng)稱為“前科學概念”,簡稱“前概念”(preconception)。這里的“概念”是指個體對某一對象的認識、看法與理解,代表的是某種觀念,比如,“氧氣能供給呼吸”就是一個概念(觀念)。因此,“前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特點有――
1.差異性。在成長過程中學生接觸到形式各異的物質,觀察到絢麗多姿的現(xiàn)象。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歷的差異,他們對這些事物或現(xiàn)象的看法也會產生分歧。因此,學生的“前概念”因人而異、各不相同。
2.隱蔽性?!扒案拍睢贝蠖嗖皇峭ㄟ^家長或別人(同伴、老師等)教授所得,而是長期潛移默化、耳聞目染的結果。因此它很多時候是潛伏在學生的思維體系中,長期處于休眠期,不容易被他人發(fā)現(xiàn),甚至自身也難于察覺。但是一旦學生在遇到或學習相關知識時,潛伏的“前概念”就會適時出現(xiàn),并參與到知識建構中。
3.頑固性?!扒案拍睢贝蠖酁閷W生親身體驗所得,所以一旦建立,學生就會深信不疑且根深蒂固,呈現(xiàn)出極強的頑固性。
4.反復性。有些學生在經過一定的學習后,逐漸矯正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前概念”。但如果科學概念沒有真正建立,一段時間后頭腦中的“前概念”又會“死灰復燃”。如初中化學從得氧與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學生對于“氧化”兩字印象特別深刻,所以在高中階段分析諸如“氫氣在氯氣中燃燒”之類的沒有“氧元素”出現(xiàn)的“氧化―還原”反應時就會難于著手,一籌莫展。雖然通過教師的講解、分析學生能勉強接受,但常常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差錯,這與初中階段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后所形成的“前概念”是分不開的。
二、初中生理科的“前概念”對知識建構的影響
初中理科主要包括數、理、化、生等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系緊密,學生積累的與這些學科相關的“前概念”特別多,因此“前概念”對理科學習的影響尤其明顯。具體而言,“前概念”對于學生知識的建構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
積極作用表現(xiàn)為:與科學概念相一致的“前概念”是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和“腳手架”,“前概念”的正遷移為學生獲取新知提供了資源,鋪設了臺階。如學生在生活中都有被“酸”到過的親身體驗,酸味是學生建??“酸”這一科學概念的“前概念”;學生戴的近視鏡與老人戴的老花鏡,是學生理解凹、凸透鏡原理的“前概念”;電影院的座位號編排是學生建立直角坐標系的“前概念”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前概念”中所蘊含的科學、合理成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對科學概念的同化及意義建構。
消極影響則體現(xiàn)在“相異構想”上?!跋喈悩嬒搿狈褐概c科學概念存在偏差和不同的認識與觀念,不僅包括學生在未接受科學知識學習前就已經形成的,還包含即使已經經過一定的學習之后學生仍然存在或重新形成的“前概念”。“相異構想”影響了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甚至促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新的錯誤觀念與思維。例如,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到馬拉車前行,想當然地認為馬拉車的力肯定大于車拉馬的力,從而對“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牛頓第三定律”產生懷疑;學生觀察到鳥類都有翅膀且能飛翔,蝙蝠有此特征應該屬于鳥類,所以對蝙蝠被劃分在哺乳動物類中表示不解;生活中常把食鹽稱作“鹽”,在學習“鹽”的概念時學生很快就想到食鹽(氯化鈉),而對碳酸鈣(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氫銨(一種化肥)等物質也是鹽類難以認同。
由此可見,“前概念”中的“相異構想”對理科學習的干擾非常大,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相異構想,課堂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而一味地給學生灌輸一些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的“正確”觀點,即使講解得再生動、再透徹,一段時間后學生也可能只是記住了幾個學科專業(yè)術語,而對概念的內涵、外延等仍然很快就會遺忘。
三、初中生理科“前概念”中“相異構想”的矯治策略
矯治“相異構想”的具體方法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抓住最本質、最能反映內在規(guī)律的信息,以此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
“前概念”中科學合理的部分能促進知識的正遷移,為順利實現(xiàn)同化打好基礎。而“前概念”中的“相異構想”則非但不能同化,而且相互矛盾甚至完全對立。學生必須要“破除”根深蒂固的“相異構想”,才能達到建立科學概念,構建與當前知識相融合的新圖式的目的,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順應。在理科教學中實現(xiàn)順應的途徑很多,主要可采用以下方式進行。
1.探明前概念。
德國多特蒙德大學南奇格爾(D?K?Nachtigall)教授認為:我們對“前概念”了解得越多,對多維結構轉變的過程認識越深,就越能成功地把它們轉變?yōu)榭茖W概念,也就能更有效地避免錯誤的產生。在教學中,探明學生的“前概念”及其“相異構想”,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選擇教學策略、重點講解分析、突破疑難困惑,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
探查學生“前概念”及“相異構想”的方法很多,較易操作的如訪談法,即讓學生通過回答相關問題暴露“前概念”。但如果需要在短時間內且大面積地探查并掌握學生“前概念”的情況,在課前進行相關前測是較為適宜的。而通過教學后的后測,可以反饋學生“相異構想”的矯治效果,這是提高理科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如在滬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九章第二節(jié)“新型材料的研制”一節(jié)的教學前,通過讓學生完成以下前測題,探查學生的“前概念”。
(1)是非題:
玻璃鋼就是鋼。( )
制作輪胎的材料只有橡膠。( )
不銹鋼是永不生銹的。( )
有機玻璃就是普通玻璃。( )
(2)簡答題:簡述一下衣服用滌綸面料做的優(yōu)缺點。
是非題中的四個小題,學生的錯誤率很高,即使正確,在課后的訪談中大多數學生的回答也是通過猜測,沒有十足的把握;很多學生對簡答題中的“滌綸”一詞更是第一次聽說。說明學生的生活中雖然與材料密切相關,但?σ恍┎牧希?尤其是新型材料所屬的類別、性能等模糊不清。基于以上分析,教師在設計本節(jié)課教學時,重點要把一些材料的實物展示給學生,而不僅僅是照本宣科,讓學生看看書本,讀讀教材,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究中認識材料、判斷類別、掌握性能。還需注意的是,要徹底轉變“相異構想”僅靠一節(jié)課的學習還是不夠的。科學概念建立后如果得不到內化運用,則很容易遺忘,因此鞏固強化科學概念是轉變“相異構想”的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2.引發(fā)認知沖突。
只要將正確的觀點呈現(xiàn)并灌輸給學生,學生就會輕易拋棄并矯正“相異構想”的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難于達到的。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認知的情況下,密切關注新舊知識的結合處,合理運用學生暴露出的“相異構想”引發(fā)認知沖突,然后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修正“相異構想”,形成科學概念。
如在學習“燃燒”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描述在生活中見到的燃燒現(xiàn)象。很多學生在描述時講到生活中看到別人或者自己曾用火柴或打火機點燃紙張、木條等物質,由此暴露出頭腦中“物質燃燒時一定需要點燃”這一“相異構想”。為了矯治學生的“相異構想”,教師可設計并演示“白磷的自燃實驗”:將一張濾紙浸泡在溶解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取出濾紙,用線系在鐵架臺的鐵夾上,一段時間后,學生觀察到濾紙上有白煙冒出,同時濾紙也燃燒起來。濾紙沒有經過點燃也能燃燒,這與學生頭腦中“物質燃燒時一定需要點燃”的想法產生了強烈的認知沖突,學生在驚訝之余,對可燃物燃燒的條件進行重新審視與建構,促使他們建立科學的“燃燒條件”,并成功轉變“燃燒一定要點燃”的“相異構想”。
實踐證明,要轉變學生的“相異構想”,僅僅告訴學生正確的概念是低效的。充分運用學生“前概念”中的“相異構想”并引發(fā)認知沖突,并以此作為引發(fā)學生矯正“相異構想”、建立科學概念的契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矯治“相異構想”的教學策略。
3.重視探究體驗。
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他人(特別是教師、家長等)不恰當的言行,媒體(特別是視、聽媒體)不科學的信息,對學生形成相異構想的影響很大。比如廣告中,為了突出某品牌礦泉水是呈現(xiàn)弱堿性這一特點,工作人員用手拿取pH試紙并直接將試紙投入到試樣中,這與化學實驗中規(guī)范的操作是完全相悖的。學生聯(lián)想到生活中拿紙張,一般也是直接用手拿,所以在頭腦中很容易形成這樣的想法與做法:可以直接用手拿取pH試紙,然后投入到試樣中,觀察顏色,進行比色,檢測溶液pH值。要矯治這種由于生活習慣而形成的“相異構想”,動手體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不當操作引起的后果后,讓學生用規(guī)范的動作完成測定溶液pH值。這要比教師的講解和演示效果更為有效。
4.運用現(xiàn)代科技。
關鍵詞:生活化;數學學習;鼓勵學生
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部分是課堂教學,可以說是師生開展教育學習的主陣地,是課下的教學、課下的自學及合作學習都應引起教師足夠關注的學習形態(tài)。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課堂存在一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生的學習效果,面對陳舊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如何改革這些不合理的、不科學的教學形態(tài),是新課改理念對教師教學所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標。
一、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數學知識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反過來數學又是為了服務生活而誕生的。數學知識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活工作工具,也就是說,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生活實際與教學過程聯(lián)系起來,關注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的生活體驗,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當一個學生了解數學在自身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后,就會主動學習知識。因而,小學數學教師要精心構建和設計在教學中應用的生活化情境,將數學的學習融入學生實際生活中。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下,教師可順利導出教學問題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感體驗下開展學習并探索。
比如,在開展《小數的性質》教學時,我就先安排學生跟家長到超市或便利店去看一看各種商品的價格標簽,在本上記下來一些商品的名稱和價格。課堂上我就用多媒體展示一個超市的購物場景來當教學背景,將學生融入一個生活情境,然后讓學生來說一說課前調查的情況,19.50元、9.88元、8.00元等數字代表了什么意思?學生對這個學習情境很容易接受,很快就進入“為自己購物算算賬”的學習狀態(tài)。
合理的情境設計可以幫助建立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使數學教學的氣氛變得輕松開放,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有效激發(fā),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升。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獨立思想的嘗試,叛逆心理已初步顯現(xiàn),教師強制管理學生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地開展數學學習
數學的學習需要抽象性思維,小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還存在欠缺,要想使小學生提升對數學知識理解吸收的效果,教師就應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主動交流和探究提供平臺和條件,從而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地學習也可以從情境設置開始,從興趣和氛圍的角度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和主動探究的欲望。
如,在《圓的認識》這一章節(jié),其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并掌握圓的特征。我在教學時不急于直接進入教學,而是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能見到的圓形物體,先將他們帶入一個生活情境中,然后,我用多媒體展示一個車輪子的PPT動畫,還讓學生上臺來用電腦畫輪子,我再用PPT動畫讓學生畫的輪子轉起來,讓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圓心的特性――因為學生畫的車軸與圓不同心,轉起來很搞笑。
三、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鼓勵學生疑問
啟發(fā)式教學是傳統(tǒng)而有效的教學形式,是值得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應用的。如果能培養(yǎng)出學生自我啟發(fā)的能力,通過對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建立,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啟動啟發(fā)教育,不是更好的教育形態(tài)嗎?
要想實現(xiàn)這一理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善于提問。一是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二是調動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提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感,三是能力的建立,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能力對知識進行簡單的個性思考。
四、積極開展在數學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新課改理念下,特別強調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小學數學的合作學習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互補互助式學習。在小學高年級數學合作學習的開展時,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松和諧的合作學習條件,注意在開展合作學習時給學生更多自由,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與同學展開合作學習。當然,合作學習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中,必須全程有教師的參與和指導、組織、評價,這樣才能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方法的不斷豐富和優(yōu)化是新課改理念下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準確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在這個前提下依照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嘗試、反思、優(yōu)化、改革,為給小學生提供最優(yōu)質的教學服務而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提高;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6B-0080-01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之本,更是學生數學能力的體現(xiàn)。讓學生弄清概念的產生、聯(lián)系、過程、本質及運用,應成為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目標。對教師來說,分析學情,吃透教案,才能讓學生更有效地理解概念,從而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現(xiàn)狀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占據了大量的篇幅,比如概念、定律、性質、法則、公式等,這些不僅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其他理論知識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概念教學成為首選。目前,概念教學在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已經得到了推廣與應用,蘇教版數學教材就以概念教學為主線,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引導、延伸基礎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案例一:在《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被分為六人一小組,每人手中有六張卡片。老師要求學生將卡片平均分成三份,每個學生都將卡片平分成三份。這樣學生就從小組活動中對除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能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初步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二:在《角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拿出一個三角形詢問學生“這是什么形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角,比如墻角、橋梁、屋頂等,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角有形象生動地了解。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看出,概念教學更有利于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但是,由于我國概念教學模式的不成熟或者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
概念教學是通過加強學生對事物概念的理解來引導其辨別事物,或者進行歸類,宗旨是加強理解。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根深蒂固的影響,概念教學逐漸變了味道。調查研究顯示,很多教師在課堂中通常是讓學生將數學概念背下來,通過實訓加強學生的解題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并非概念教學,依然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對概念似懂非懂,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教師的教學水平較低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擁有顯著的教學優(yōu)勢。但是,其教學優(yōu)勢能否凸顯完全在于教師的駕馭能力。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小學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較低,不能充分運用概念教學模式,在課堂中面對概念知識不能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對概念的總結能力比較低,往往過于倉促,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式與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雖然運用了概念教學模式,但是教學過程中的內容和方式顯得過于單一。比如,有些教師僅僅將數學涉及到的概念、定律、性質、法則、公式進行教學,其他內容依然是死記硬背。同時,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很多教師一堂課下來都是“填鴨式”的教學,與學生沒有互動,不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一)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首先,教育界應該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tǒng)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樹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理解能力、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同時,學校還應該深化教師對概念教學模式的認識,充分發(fā)揮其教學優(yōu)勢,促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影響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我國應該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主要通過兩個途徑:首先,提高教師的入職門檻,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其次,加強教師入職后期教育,建立健全教師的培訓與考核體系,同時為教師搭建交流討論的平臺,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豐富教學方式與內容
我國應該豐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方式與內容。比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教材,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或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理解事物概念?;蛘咄ㄟ^社會實踐,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加強對事物的理解。此外,教師還應該對概念教學進行延伸與應用,不應該僅僅限于書本知識,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概念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推廣與應用,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新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線索,比如蘇教版數學教材。但是,我國在概念教學的推廣與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因此,我國還應該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并結合自身特點,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一、實物導入
實物導入就是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他們所熟悉的一些實際中的事物或事例導入新知識的學習。概念導入也可用展示物品的方法導入新課,學生摸得著看得見,有助于學生第一信號系統(tǒng)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協(xié)同活動?;橄鬄榫唧w,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而且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張圖、一幅畫、一張表、一件實物教具等,只要運用得當都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實錄: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砹艘恍┑膱D片,請大家欣賞,在欣賞的同時觀察這些圖片有什么特點。
(1)自然景觀圖片
師:這景色美嗎?
生:美。
師:大自然的景色很美,而且還很有特點,聰明的設計師和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的特點設計和建造了一些美麗的建筑。
(2)生活中的軸對稱圖片
師:剪紙是我國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它最能體現(xiàn)這種特點。
(3)軸對稱建筑圖片
師:你們所看到的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
生:兩邊對稱。
師:對稱是一種美,是數學美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生活中的對稱現(xiàn)象還有很多很多,數學源于生活。我們有信心學好數學,讓數學服務于我們的生活。上面這些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概念的形成是學生從大量同類事物的不同例子出發(fā),從它們實際體驗的概念的肯定例證中以歸納的方式概括出來的。在生活中軸對稱圖形比比皆是,這說明軸對稱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即使沒有教學,在學生的思維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表象。以實物呈現(xiàn),學生一目了然,加上思維中有了一定的表象,所以學生容易歸納出軸對稱圖形這個概念。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生活物象,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轉為豐富的感性實物,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聯(lián),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活動導入
活動導入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活動去發(fā)現(xiàn)新概念的內在本質與屬性。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認識不夠,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表明學生在學習中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概念。建構主義學習觀提出學生在抽象數學概念時常常要借助直觀形象,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經歷觀察、實驗、猜想、推理、與同伴交流、反思等活動過程,進而在增加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概念。
例如,在角的概念教學中,讓學生用兩只吸管、一個圖釘做成一個角,再旋轉吸管來感受角的大小變化,然后再利用學具學習銳角、直角、鈍角的概念。尤其是學習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時,筆者讓學生用三只吸管制作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學具,通過旋轉獲得各種不同位置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最難得的是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樂于動手,積極參與。
三、游戲導入
游戲導入法就是在呈現(xiàn)新知識前組織生動有趣的數學游戲,通過游戲調動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游戲能引發(fā)學生的無意注意,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的協(xié)調能力。數學教學中如能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的導入不僅給學生新鮮感并且能把學生拉進課堂,使其注意力集中,如此的導入先讓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yōu)越性,并且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新的概念。
四、問題導入
問題導入是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疑惑學習新內容,在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討論中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闭n堂教學中,適當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產生疑慮困惑,積極思考。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也認為,在學習時,教師最好不要把教學內容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向他們提供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
課堂實錄:圓的認識
教師: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見慣的事物,正是因為司空見慣了,所以有時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它們的思考。例如:觀察上面的圖片,你發(fā)現(xiàn)這些車子的輪胎都是什么形狀?
學生:圓形?。ó惪谕暎?/p>
教師:那同學們知道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而不是做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嗎?
從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生成數學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很多的數學問題,從而激起學生探求問題答案的強烈興趣。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引起學生的共鳴來導入。為圓的概念的引出打下伏筆。
[關鍵詞] 新課改數學 教學方法
1.明確數學教學目的,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作為數學教師,必須對教學目的有明確的認識,必須全面、深刻地掌握數學教學目的,并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以此來檢查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不斷改進數學教學方法。通過激發(fā)學習動機,調動其全部心理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意志在克服困難中表現(xiàn),也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中發(fā)展,逐步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學會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作為教師就應該認真研究學生的這種心理傾向,并通過這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2.改革課堂教學結構,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多給學生留出一些讓他們自主學習和討論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并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發(fā)生、形成、發(fā)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逐步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即只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而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表現(xiàn)為教師權威高于一切,對學生要求太嚴太死。課堂氣氛緊張、沉悶,缺乏應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教學模式。違背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學生在學習上依賴性增強,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導致厭學情緒,致使學習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做到:創(chuàng)設情境,活躍思維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為了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要變革,由原來單一的班級授課制轉向班級授課制、小組合作學習多種教學的自制形式轉變。 轉貼于
3. 傳授一些聽課技能,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數學能力實際上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聽、說、讀、寫、想等方面的能力,它們是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也是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保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聽”就是學生首先要聽課,同時也要聽同學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課后的感受,這就需要有“聽”的技能。因此,教師要隨時了解周圍學生對數學課知識要點的理解及聽課的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聽課技能。
在教學中,評價應得到重視,評價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在教學中,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否能結合具體情境發(fā)現(xiàn)并提出數學問題,是否樂于與他人合作,是否能通過獨立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過程的意識等,都應成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評價要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有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等,從而使評價結果更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數學教學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大力推進課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掌握新的教學基本功,為最終提高新課程的教學而努力。
[參考文獻]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沒有一個老師不重視幫助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對數學定義和概念的學習應該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存在著重動手、輕概念和重方法、輕理論的現(xiàn)象.這主要是對定義和概念教學的作用認識不足造成的.從教學的實踐來看,我認為搞好定義和概念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首先,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定義,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以為學生確立一個“是”和“不是”的標準,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杜絕“似是而非”.
再次,正確對待定義和學好定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數學素養(yǎng),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數學概念和定義引入時,教師鼓勵學生猜想,即讓學生依據已有的材料和知識作出符合一定經驗與事實的推測性想象,讓學生經歷數學家發(fā)現(xiàn)新概念和加以定義的最初階段.例如,二面角的定義完全可以通過平面角的概念讓學生去猜想發(fā)現(xiàn),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可以從斜面的傾斜程度、旋轉門面與墻面的各種位置關系的描述和測量,來闡明定義的必然及合理性,這樣學生就能體驗拓廣概念的意義和概念在實際應用上的體現(xiàn).數學科學嚴謹的推理性,決定了搞好概念和定義教學是傳授知識的首要條件,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猜想作為數學想象表現(xiàn)形式的最高層次,屬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是推動數學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時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的習慣,是形成數學直覺,發(fā)展數學思維,獲得數學發(fā)現(xiàn)的基本素質,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另外,培養(yǎng)學生精確表述概念的習慣,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使自己的思維符合邏輯,判斷準確,概念清晰;在對新概念進行解剖,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全面深刻地理解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提高思維的縝密性.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使高中學生通過新課程的學習,提高空間想象、抽象概括、邏輯推理、運算求解、數據處理五大基本能力.還要求高中學生思維方式方面必須從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習慣逐步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習慣轉變.在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習慣轉變的過程中,搞好定義和概念教學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