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財務共享理論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共享理論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務共享理論基礎

第1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1.1動態(tài)性發(fā)展性會計發(fā)展的外部動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二是會計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變化。前者要求會計充分發(fā)揮其反映的職能,不斷地將新的、變化了的經濟業(yè)務反映出來;后者則要求會計自身的內容、性質等發(fā)生實質性變革,努力滿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觀需求,便于廣大信息需求者準確作出決策。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隨著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不斷完善,會計信息需求者對會計信息的客觀要求越來越高,必然會促進會計向廣度和深度方向全面發(fā)展。會計理論基礎也隨之不斷地發(fā)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學科理論養(yǎng)分的同時,也摒棄了一部分不適合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陳乏的、過時的理論。

1.2內容多樣性信息技術、信息經濟學、信息博弈論、經濟學理論。知識經濟、電子商務以及基因技術、納米科技等尖端學科理論廣泛地滲透于會計理論基礎之中,與傳統的會計理論基礎共同支撐著日益發(fā)展、完善的會計理論體系、同時國外的一些先進管理理論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業(yè)再造工程理論(將主要績效指標定位于服務質量、顧客滿意度、成本以及員TT作效率等)、虛擬企業(yè)理論(主要強調組織虛擬化、功能虛擬化和地域虛擬化,實現以信息技術為連接和協調手段的臨時性的動態(tài)聯盟)、學習型組織理論(主要從系統基本模型角度闡述團隊學習效應和系統思想理念)等都將廣泛地融入到會計理論基礎之中,促使會計理論基礎不斷地完善、健全和充實。

1.3虛擬性會計理論基礎并不像實體組織那樣具備有形的。規(guī)?;母?,它是通過將多個相互關聯的學科的經濟資源迅速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沒有圍墻、超越空間約束、依靠信息網絡手段聯系和統一協調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的客觀存在的無形的根基。這里的虛擬性有兩層含義,即一是會計理論基礎內部的虛擬化,主要是指會計領域內支撐會計理論大廈的純會計2.2電子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學是以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相結合而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和科技領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統的數字化、軟件化、智能化和光纖化等方面的優(yōu)勢,又同時兼有計算機科學技術在設備資源與信息資源的共享性、系統交互性以及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等領域獨特的優(yōu)點。因此,以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促成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建立和發(fā)展,其影響范圍包括經濟、軍事、社會生活、科學文化的各個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觀和微觀的各個層次?,F代信息技術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網絡技術理論、信息技術理論、數據挖掘理論、系統集成理論、多媒體理論、人工智能技術,具體的應用法則包括了穆爾法則(Moore’slaw)、基爾德法則(Glider’slaw)和麥特卡夫法則(Metcalfe’slaw)。

2.3司法訴訟學司法訴訟學與會計理論體系相結合是現代會計理論發(fā)展的新趨勢,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經出現了“訴訟”會計(ForensicAccounting)這一特殊的會計發(fā)展分支。它是針對于在現代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由會計人員對于特定的經濟犯罪、經濟過失和經濟糾紛案件進行會計反映,對法庭和訴訟當事人提供專門服務的一種特殊會計工作。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隨著企業(yè)之間的交易廣泛地在網絡上進行,經濟組織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它們所面臨的經營環(huán)境日益復雜化。與此同時,企業(yè)之間的糾紛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經濟犯罪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因此由會計人員對經濟案件中涉及到經營財務事項和經濟損失部分加以計算,并進行正確的會計分析,為法庭的裁決提供依據就顯得尤為必要。然而訴訟會計既不同于一般的財務會計,也不同于一般審計,它通常涉及到財務證據的調查和分析、運用電腦進行分析和陳述、以財務呈報形式進行說明以及在必要時在法庭上以專家的身份出庭作證等。

3現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

關于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的分類,學術界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分為規(guī)范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前者強調應用規(guī)范性的方法,即運用演繹推理(Deductivereasoning)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會計問題,它主要主張會計理論的發(fā)展不應受制于會計實務的發(fā)展,會計理論應當高于會計實踐并指導會計實踐:后者則是在規(guī)范推理(Inductivereasoning)的基礎上,運用實驗技術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在一定的經濟假設條件下研究有關會計問題,它主要強調會計實務是發(fā)展會計理論的基礎。由上述對兩種研究方法的闡述,可以看出二者的優(yōu)缺點是:規(guī)范會計研究方法是在先假定會計目標繼而再進行邏輯推理的結果,再加上它缺乏有關的數據、模型來支持其觀點、論斷,這種會計理論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已經受到了現實生活的挑戰(zhàn)和懷疑;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則過分依賴于有關的經濟假定條件(而現實生活中,這些假定條件往往是木存在的),而且現階段虛假的信息資料、經濟數據充斥會計市場,再加上經濟計量方法或經濟模型自身就存在著無法消除的局限性,因而利用虛假的信息資料,借助于不完善的經濟模型分析得出的結論、結果,確實有待于廣大的學者和專家進一步深思熟慮。

第2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管理會計 財務會計 融合 可行性 措施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的可行性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之間相互聯系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都是以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進而通過加工處理相關會計信息作為企業(yè)內外部信息決策依據,而且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信息資源共享,相應的會計處理方法也相互滲透,兩者核算的內容又交叉重疊,例如在成本核算過程中,管理會計用來制定標準成本,進而控制和考評成本水平,而財務會計則是為了計算當期損益。而且,管理會計的預算標準是財務會計進行核算的重要依據,財務會計中的利潤、成本及費用等指標又是管理會計進行計劃、控制的基礎。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具備會計理論基礎

在現金流動會計法方面,相應的財務會計報告能夠直接反應現金流量以及為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信息,從而促進企業(yè)投資決策和績效考核的有機結合,并將投資效益與經濟效益聯系起來,為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奠定基礎;而且增值會計模式的推行,實現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服務目標和服務對象的有機統一。同時,資本成本會計又將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成本口徑統一起來,促進了投資項目使用效益與配置效益的協調,進一步促進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會貫通。

(三)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存在技術基礎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所分析及反映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是統一的,都建立在企業(yè)會計經濟活動及資金流動的基礎上,并且以會計信息為載體,監(jiān)督并反映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隨著各種會計信息系統及會計軟件的推廣使用,會計信息處理的信息化流程,又可以促進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信息資源共享共用,為兩者的融合奠定信息技術基礎。

(四)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的人才基礎保障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的不斷增加,以及各行業(yè)繼續(xù)教育的大力開展,培養(yǎng)了大批的會計學、管理學專業(yè)人才,而且我國推行的會計職稱及注冊會計師考核評審制度,又吸引了會計行業(yè)大批人才參與考試、培訓,加上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強化,促進了我國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的發(fā)展,為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提供了人才基礎保障。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合并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原始數據信息源

管理會計基礎數據的采集實質上就是對管理會計業(yè)務循環(huán)過程中的相關原始數據信息進行挑選的過程,并通過核算、綜合對比及差異分析生產相應的數據報告。而財務會計基礎數據采集則是從會計確認、計量到填制會計憑證的過程,并通過合理地編制會計分錄,制定財務會計總賬、分類賬,最終生產會計報表。盡管兩者的基礎數據采集過程不同,作用也不同,但是兩者的出發(fā)點都是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合并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原始數據信息源來實現二者的兼容。

(二)運用變動成本法促進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有效銜接

變動成本法所提供的變動成本相關資料,是管理會計進行量本利分析及盈虧臨界分析的重要依據,而且還可以作為企業(yè)成本控制和經營決策的重要參考。同時,通過將變動成本與企業(yè)責任會計、標準成本及彈性預算相結合,還能為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及計劃控制提供指導和依據。因此,在財務會計中適當引入變動成本法,能夠促進其與管理會計的有效銜接。進而共同服務于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活動。

(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作為融合的技術保障

通常情況下,管理會計的數據信息需要依托于財務會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兩者信息資源共享,一方面可以構建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通用的信息目錄,并將兩者相關的會計信息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分類,確保信息目錄涵蓋兩者共同的數據信息;另一方面,以信息目錄作為基礎,建立相應的數據信息管理系統,并與企業(yè)內部的ERP系統進行有效對接,促進企業(yè)會計業(yè)務處理其會計信息整合分析、傳遞的智能化發(fā)展,進而實現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業(yè)務在技術層面的有效融合。

(四)促進相關業(yè)務處理科室的協調配合

受不同數據來源及不同標準要求的影響,同一會計憑證不僅涉及到財務部門的數據輸入,還包括基礎部門的數據錄入。因此,為了促進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有效融合,需要及時建立一套系統化的作業(yè)流程圖,并完善相應的管理體系,任用專人負責管理,確保各環(huán)節(jié)數據采集錄入的及時性和真實完整性,而且要促進相關業(yè)務處理科室的協調配合,促進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業(yè)務處理流程的高效有序運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是會計制度改革發(fā)展的現實需求,而且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具備相應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人才保障基礎,促進兩者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形成體系化的會計管理模式,節(jié)約企業(yè)的會計資源,提高企業(yè)的財務管理效率,適應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玉豐,王愛群.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基于會計價值評價的視角[N].長春大學學報,2012,05:522-525

[2]唐亮.企業(yè)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應用研究[J].會計師,2011,03:12-13

第3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差異;融合途徑

如今,隨著管理會計這一新興會計類型的引進,分別代表各自集團的兩種會計學科已經成為會計管理的兩大主要分支。如何實現企業(yè)會計管理的科學性,是每個企業(yè)都高度重視的科學探討。企業(yè)應該通過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區(qū)別差異性入手,分析二者存在差異的原因以及差異的表現形式,再根據二者相互融合的理論基礎,諸如二者的信息來源,管理模式等,從二者的相似點作為切入口,找到二者融合的方法,充分發(fā)揮企業(yè)會計科學的潛在作用,為企業(yè)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的差異

(1)會計統計對象不同。首先,二者之間的記賬原理和統計對象存在差異。對于財務會計來說,其基本職能是通過將企業(yè)運營過程中的業(yè)務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將不同種類的賬款信息進行分類,最后以制成傳統賬目財務報表的方式將業(yè)務信息匯報給相關人員。財務會計主要是為企業(yè)的外部收益部門提供信息的,因此也稱財務會計為對外會計;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統計對象存在明顯不同,管理會計主要負責將企業(yè)內部的基礎信息統計整理,運作難度相對財務會計來說也明顯增大。管理會計需要涉及統計學、數學、概率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通過對企業(yè)的預算統計、員工技術考核等信息進行分析,并將所得結論反映給上級管理部門人員,所以管理會計也被稱為對內會計。

(2)重點核算內容不同。管理會計的重點在于對企業(yè)內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計算的都是企業(yè)的一些可變化的賬款,也就是所謂的活賬,重點在于通過對歷史賬款的分析,對未來賬款進行分析決策,屬于計劃性會計。而財務會計單單是將歷史的賬款信息進行匯總,分析的也是企業(yè)已經產生的不可變化的賬款,重點是向相關人員反應歷史信息,屬于匯報性會計。

(3)對于會計人員要求不同。之所以會將會計分支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類,重點是因為二者對于相應技術性人才的要求不同。財務會計人員完成的大多數是一些會計基礎性工作,諸如掌握會計統計的基本的運作流程,擁有在每一個會計環(huán)節(jié)處理問題的熟練度,能夠按照會計準則條例制作基礎的會計賬目報表、填寫賬款信息等基礎技能。而管理會計除了要掌握最為基礎的會計處理技能外,像上述所說的,管理會計要求專業(yè)知識技能全面的人才,諸如在統計學、數學、以及計算機上都有涉獵的技術人才,也就是說,管理會計相對于財務會計來說,對于人才的要求更加嚴格。

(4)匯報信息的特征不同。像上述所分析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核算重點上具有明顯不同。財務會計大多數是對歷史賬款進行分析,也就是說,這要求財務會計所上報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有其參考來源。而管理會計是通過對歷史賬款的分析,得出未來企業(yè)的賬款預算,這使得管理會計相對于財務會計更加多了一份靈活性,管理會計可以根據企業(yè)具體的實際情況,按照企業(yè)需求提供各類各樣的定性信息內容。

(5)精準程度不同。由于二者在核算重點和統計內容的差異下,導致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精準程度上也存在明顯差異。財務會計的匯報信息必須有根據、有來源,信息內容也必須真實,這就要求企業(yè)財務會計在每項會計業(yè)務中的數據記錄都要精確無誤,以免造成企業(yè)的賬款不平等問題。而管理會計的主要方向是對企業(yè)未來的內部條件變化進行合理預估,數據的評估自然就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并且管理會計在數據匯報時也多采用估算的方式,對于具體數據并不要求其準確程度。

二、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的理論基礎

(1)統計對象基本相同。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雖然在核算重點上有所差異,但是對于企業(yè)的研究對象都是資金流動問題。也就是說,雖然財務會計是側重于對企業(yè)歷史賬款的分析,而管理會計側重于對未來賬款的預估,二者的出發(fā)點都是基于企業(yè)的賬款問題,區(qū)別僅在于財務會計的管理內容過于整體,而管理會計的內容更加偏向于局部。

(2)工作職能基本相通。前邊說到產生會計分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運作集團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yè)的信息處理,并針對運作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意見。財務會計的職能主要是針對歷史賬目進行總結分析,制定出真實具體的財務報表。而管理會計是對未來企業(yè)財務預算的規(guī)劃。二者雖然在管理方式上略有不同,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對企業(yè)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從而推動企業(yè)的發(fā)展。

(3)二者之間存在同根互助關系。不論是財務會計還是管理會計,二者都是為了企業(yè)更好的管理財務問題而衍生出來的職業(yè),二者之間關系緊密,相互協作,可以說沒有財務會計,就不會有管理會計的出現。前邊說到,管理會計的工作是基于財務會計之上的,并在財務會計的特點上加以改進,并且引進新的管理理念。而如果企業(yè)不存在管理會計,那么財務會計就變成了簡單的財務問題整理。會計工作也就簡單成報表制作。所以,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當然,能夠科學合理的將二者融合,更能發(fā)揮會計的潛在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科學體系。

三、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的方法

(1)制度融合。制度的融合。對于財務會計而言,無論是在財務報表,還是信息核算或者技術引導等方面,企業(yè)對其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對于管理會計而言,企業(yè)在對其管理約束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沒能完善管理會計的制度建設體系。所以,想要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進行融合,企業(yè)就應加大在管理會計管理制度上的建設,使得管理會計也能夠落實到企業(yè)具體情況,使得企業(yè)員工充分了解自身的職責權限,更加合理的對企業(yè)資源進行調動,發(fā)揮會計職能的潛在作用。

(2)機構融合。財務會計的職能主要是進行企業(yè)的成本核算以及預算處理等問題,這些大多數都是管理會計的基礎職能.但是由于企業(yè)對于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人才要求的區(qū)別較大,所以在進行財務會計工作時往往不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企業(yè)應該考慮將管理會計中的人才融合到財務會計當中,或形成一個特定的部門,在提高財務會計工作效率的同時,推動企業(yè)的整體發(fā)展。

(3)數據融合。財務會計的工作是針對企業(yè)歷史賬目進行信息采集,并以數據報表的形式展示出來。而管理會計會在數據報表的基礎上進行數據再加工,針對歷史數據進行企業(yè)未來預算分析,最終以統計分析報表的形式呈現。雖然二者的數據收集方式和最終結果的呈現形式略有不同,但是二者的歷史數據來源卻相同。所以,可以利用互聯網數據共享的方式,對企業(yè)數據進行合并整理,實現企業(yè)的數據共享,使得該系統與企業(yè)內部資源系統進行對接,從而實現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數據融合。

總而言之,像要構建完善的會計體系,實現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融合是關鍵一步。企業(yè)管理人員應該認真分析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之間的差別,根據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實現二者之間合理有效的融合,并在融合之后,實現企業(yè)的信息共享,充分發(fā)揮出企業(yè)的會計職能,推動企業(yè)的發(fā)展,增強企業(yè)的綜合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趙淑紅.財務會計與企業(yè)管理會計的融合[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3,16(24):261.

第4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作為相對獨立的創(chuàng)新理論,兩者有差異,又有共性。充分認識這兩種創(chuàng)新理論的差異和共性,有助于準確把握會計創(chuàng)新的方向,加速會計發(fā)展的進程。

一、價值鏈會計與網絡會計的共性

價值鏈會計與網絡會計,一致認同未來會計的全面性、多樣性、實時性、協同性、動態(tài)性、自動性、開放性、資源共享性等多重特性。這一現象值得人們更深入地探究兩者的共性以及產生這些共性的內在必然性。

本文從會計重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整合、會計空間、會計時間四個方面分析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的共性。

(一)同屬會計重構理論

會計重構,又稱會計再造,是依據當今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信息經濟的客觀需要,通過對傳統會計的揚棄,構建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與信息化相匹配的數據處理、存儲以及信息應用機制,以實現會計工作的重心轉移和管理工作更進一步的深入和精細化。

會計系統之所以需要重構,是因為脫胎于工業(yè)時代的現行會計,在當今的“后工業(yè)時代”暴露出了整體性、系統性的缺陷。會計系統的局部維護和完善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存的問題,只有通過會計重構才能使之發(fā)揮應有的職能作用,促進企業(yè)經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是代表性的創(chuàng)新理論,更是會計重構的嘗試和探索。

首先,兩者的理論體系與現行會計存在整體性差異。這種差異具體表現在:兩者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對會計屬性、地位、作用、目標、對象、主體、職能、原則、信息系統構架等問題進行體系化研究;兩種會計創(chuàng)新理論對當今會計的理論基礎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并較為完整、系統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論構架。

其次,共同提出了全新的信息系統模型。這一信息系統模型概括為:將原有的憑證處理起點轉化為事件驅動模式;突破原有會計主體局限在企業(yè)群(價值鏈企業(yè)集或虛擬企業(yè))的基礎上按“三庫論”理論構建系統。這一信息系統模型徹底修正了“模仿手工會計”的傳統思路,完全按照信息化的需要確立了全新會計數據采集、加工、存儲、傳輸以及信息使用機制。

(二)共同蘊含著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整合

會計重構以繼承現行會計的優(yōu)勢為前提,以現有會計體系為基礎。因而,將當前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按信息化的要求進行整合,是會計重構重要的組成部分。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共同具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整合特征。主要表現在:

首先,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數據處理的基本模式是事件驅動,以“事件”為起點,利用對“事件”多重屬性的記錄,全面反映經營活動,其“全面”,含義有二:其一,空間范圍的“全面”;其二,時間范圍的“全面”??梢?,兩種創(chuàng)新理論描述的會計信息,既包含管理會計的信息又包含財務會計的信息;兩者詮釋的會計,實質上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信息的統一體。

其次,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中系統模型的共性表現為:以“源數據庫”為基礎的數據采集子系統、以會計知識和方法庫為基礎的數據加工子系統以及信息用戶依據個人需要主動制定和提取信息的輸出子系統。這一系統處理“全面”的會計信息。它實質上是一個“數量”管理信息系統,當然應包含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數據和信息的處理。

再次,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詮釋的服務對象,包括企業(yè)內部和外部的所有信息用戶,是整個會計的信息使用者,既有財務會計的信息使用者又有管理會計的信息使用者。這也體現出兩種創(chuàng)新理論對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整合。

可見,伴隨著企業(yè)流程再造產生的價值鏈會計或網絡會計實質上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融合體。

(三)會計空間理念趨同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的共性也表現在對會計空間的拓展,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會計主體的重新定義。價值鏈會計的會計主體范圍是價值鏈,而價值鏈有企業(yè)內部價值鏈和外部價值鏈之分,外部價值鏈實質是利益相關的企業(yè)集合??梢?,價值鏈會計的主體,“不僅立足于本企業(yè),而且擴展到范圍更廣的價值鏈聯盟”。網絡會計則是圍繞電子商務及虛擬企業(yè)否定了現有會計主體假設,將會計信息空間延伸到企業(yè)之外。

價值鏈聯盟和虛擬企業(yè)均是為了共同利益結成的競爭同盟。這種同盟產生的根源在于,單個企業(yè)可以通過這一組織形式共享資源、降低成本,分享整個同盟在競爭中獲得的優(yōu)勢利益??梢?,企業(yè)同盟的產生、發(fā)展具有科學性,將會計主體由單個企業(yè)擴展到企業(yè)集合具有必然性。

2.會計向管理的深層次滲透、延伸,通過會計、統計和業(yè)務管理整合,形成量化管理信息系統。在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中具體體現為會計信息的多樣性和全面性。兩種新的會計理論一致認為:會計信息在內容上“包括貨幣信息與非貨幣性信息、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定性與定量信息以及相關的社會責任信息、分部信息等按照重要性原則披露的信息?!?/p>

可見,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詮釋的會計信息具有原會計、統計、業(yè)務管理等方面信息整合的特征。會計系統整合企業(yè)管理中全方位量化管理信息是時展的需要。首先,如今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經營狀況和競爭實力,制約了信息使用者的有效決策。其次,將數量管理信息全面集成一個系統可以有效解決因部門職能分工引發(fā)的低效率問題。再次,管理信息全面集成可以有效解決數據“冗余”和信息“孤島”問題。

(四)會計時間理念趨同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對于會計時間的認知具有相同的理念,具體表現在實時會計和會計分期多元化兩個方面。

1.實時會計,可概括為會計信息實時報告系統、經營管理活動的實時分析、評價和控制系統。實時會計是當今企業(yè)管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客觀需要,而網絡技術和信息化為這一需要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支撐。因此,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無不把實時會計作為追求的目標之一。

“價值鏈會計所提供的及時性信息保證了企業(yè)對于價值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控制,并及時做出相應決策,以保證價值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調一致,從而確保企業(yè)價值增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币虼?,價值鏈會計的“核心是對企業(yè)價值鏈的實時控制和管理”。

網絡會計則通過對會計數據處理和經營活動協同的研究,透過對企業(yè)內部協同、供應鏈協同和社會其他部門協同以及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協同的分析,較為具體地探討了實時會計的基本原理。

2.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的時間理念,使會計分期呈現多元化趨勢,即實時會計信息、不定期或時間上“不等距”會計信息和定期會計信息共存機制。

實時會計信息,將在未來的會計系統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它無法取代其他信息機制,而是和其他信息機制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

首先,以會計年度為基礎的定期會計信息機制有著其他會計信息機制無法替代的作用。第一,就經營管理而言,按年度組織企業(yè)經營活動的管理慣例不會因實時會計的出現而動搖;而按年度組織經營活動必須有相應的定期信息機制。第二,就明確“受托責任”而言,定期會計信息機制與社會審計關聯,即年度會計報告由注冊會計師簽證,是確保會計真實性的必要條件;而實時會計難與社會審計關聯,若沒有定期會計信息機制作為補充,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將受到質疑。

其次,不定期會計信息機制存在的主要根基,在于圍繞“項目”而出現的“虛擬企業(yè)”。這些企業(yè)按“項目”周期組織經營管理活動,“項目”的周期決定了“企業(yè)”的存續(xù)期間,適合采用實時會計加不定期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的差異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互獨立、自成體系,其表面差異表現在方方面面。本文僅從會計觀、會計重構基礎、會計重構邏輯、會計重構風險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會計觀不同

長期以來,會計界存在著不同的會計觀:會計信息系統論和會計管理系統論等。會計信息系統論圍繞系統的基本功能,側重從信息處理技術角度通過對硬件、軟件、人員、規(guī)范和會計數據的研究,闡釋會計系統由數據采集到信息輸出的變換過程。會計管理系統論,強調對經營活動的規(guī)劃、控制和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相關的信息處理研究,說明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

價值鏈會計,將企業(yè)的價值增值活動過程視為一條鎖鏈,認為各價值鏈環(huán)節(jié)中具體的價值活動是會計對象,信息處理機制是價值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價值鏈會計的整個理論體系中,始終以管理活動作為核心內容和突出的重點,因此,它是“會計管理系統論”的具體體現。

網絡會計,顧名思義,突出的是信息處理技術;整個理論體系以會計數據處理技術和信息系統為基礎,透過對當今會計缺陷揭示,闡釋未來會計的目標、信息特征、會計確認、計量及企業(yè)報告的機制。因此,網絡會計是“會計信息系統論”的具體體現。

(二)會計重構基礎不同

任何一門科學,歸根結底都來自于社會實踐并服務于社會實踐,從這一意義分析,所有科學的基礎都是社會實踐。但由于科學理論的相對獨立性,會形成有的科學直接以理論為基礎構建,而有的直接以社會實踐為基礎構建。

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基礎是價值鏈理論,價值鏈理論是這一創(chuàng)新理論的依托。價值鏈會計的目標、主體、對象、職能以及信息系統構架等等,無不是以價值鏈的理論基礎,結合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現狀和趨勢而形成的。

網絡會計理論與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廣泛應用相伴而生。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它歸屬為電子商務的組成部分,依據網絡技術應用和電子商務的現狀和未來來揭示當前會計不足和局限;依據信息技術引發(fā)的管理理念革命來闡釋會計管理模式的發(fā)展前景。

可見,價值鏈會計的基礎是“新理論”,是從新的管理理論出發(fā)結合現實需要而形成會計重構;而網絡會計的基礎是社會“實踐”,它是從電子商務和現實需要出發(fā),通過吸納新的管理理論而出現的會計重構。

(三)會計重構邏輯不同

價值鏈會計的起點是價值鏈理論;網絡會計的起點是電子商務。起點不同,決定了兩者重構過程中的不同邏輯。

價值鏈會計,以價值鏈為基礎重新設計企業(yè)流程和管理體系;其會計系統重構主要包括:劃分企業(yè)價值鏈,分解價值增值環(huán)節(jié);確定鏈環(huán)對象的相關屬性、方法、消息和事件;建立價值鏈環(huán)對象的績效評價體系;改善對象的目前狀態(tài),不斷協調和優(yōu)化企業(yè)價值鏈,以促進整個價值鏈同盟的利益最大化。

網絡會計通過分析當今財務會計理論缺陷以及信息處理的局限性,根據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發(fā)展的趨勢,探求會計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必然性;通過豐富財務會計職能、方法,促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通過“無紙辦公”和數據處理自動化,到達到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協同,以及企業(yè)內部、企業(yè)與往來單位、企業(yè)與社會相關經濟組織的協同,以此為基礎重構新的會計體系。

(四)會計重構風險不同

會計重構風險是指會計重構的可行性或會計重構由“理論”轉化為“現實”的復雜程度和成功的幾率等。

會計重構的非結構化特性使其存在的風險難以系統、精確地評估。但有關企業(yè)信息系統重構風險評估的研究,曾提出了五個評價指標:重構需求的滿足程度系數、正確性系數、收斂性系數、混亂度影響系數、實施風險系數。這些風險估計指標,有助于引導我們審視會計重構風險。

本文無意對會計重構風險做出精確評估,而僅是從原則上分析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由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這一過程中蘊含的風險大小存在差別。

有理由認為價值鏈會計重構風險會超過網絡會計:

第5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政府信息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理論研究;研究綜述

2007年1月,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并于2008 年5月1日開始實施,這標志著我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初步建立起來。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關于政府信息公開的理論研究得到較快的發(fā)展。特別是在2007年以來,眾多專家學者分別從理論基礎、內容、意義、問題與對策等不同角度對政府信息公開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一、相關文獻檢索情況

筆者主要對國內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 《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博士學位絡出版總庫》等數據庫的相關論文進行了檢索和分析。檢索的時間區(qū)域主要從1999年到2012年,檢索的過程和結果如下:以“政府信息公開”為檢索詞,以題名為檢索路徑進行模糊檢索,在《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與 《中國博士學位絡出版總庫》中檢索到的相關文獻數目分別為5882條、2474條和307條,而且這些論文主要集中在2007年之后發(fā)表,尤其以2010年和2011年兩年為最多;以“政府信息公開”為檢索詞,以題名為檢索路徑進行精確檢索,在以上三個數據庫中檢索到的文獻數目分別是5112條、760條、22條,這些論文也多集中于2007年之后發(fā)表。通過檢索與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中國的學術界在2007年之后對于政府信息公開的研究非常關注,目前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包括政府信息公開的理論基礎、內容、意義、問題與對策等方面。

二、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綜述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政府信息公開在我國的行政管理研究中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通過對研究政府信息公開的諸多文獻進行總結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發(fā)展現狀,并探索其發(fā)展方向。

(一)對政府信息公開概念的界定

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相關定義,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睆恼螌W、法學以及管理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出發(fā),學者們關于“政府信息公開”定義的表述也不盡相同。如劉恒和閻桂芳等認為,政府信息公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以及規(guī)章授權和委托的組織,在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過程中,通過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動將政府信息向社會公眾或依申請而向特定的個人或組織公開的制度。周健認為,政府信息公開指行政機關通過公眾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徑公開其政務運作過程,公開有利于公眾實現其權利的信息資源,允許用戶通過查詢、閱覽、復制、下載、摘錄、觀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級政府部門所控制的信息。此外,還有學者分別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闡釋政府信息公開的含義。在微觀上,政府信息公開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向公眾或特定的公民提供相關的信息的法律行為;在宏觀上,政府信息公開是指行政管理機關中的一項法律制度,即行政機關向公眾或特定的公民提供行政管理信息的范圍、主體、程序、法律后果等要素組成的法律制度。

盡管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學科或者觀點出發(fā),對“政府信息公開”概念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其實質基本上是一致的。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將政府信息公開視作行政機關根據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面向社會組織和個人公開特定信息的活動形式。

(二)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研究現狀

政府信息公開是建設廉潔型政府與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前提,信息公開使得社會組織和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政府政策和活動的信息,也有助于實現社會組織和公眾對政府信息的反饋,從而實現社會組織和公眾對政府工作的監(jiān)督。下面分別從政府信息公開的理論基礎、內容、意義、問題與對策等不同角度對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和分析。

第6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 XBRL 會計信息化 價值優(yōu)勢

中圖分類號:F232 文獻標識碼:A

XBRL作為一種在網絡環(huán)境下披露企業(yè)信息的標準化語言,自1998年在美國誕生以來到現在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發(fā)展,但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它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盡管我國證券交易所、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應用。因此,在信息化時代,XBRL在我國應用中還存在諸多瓶頸,我們必須予以重視并加以探究,充分挖掘出XBRL在我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保障XBRL這一新鮮事物在我國又好又快的發(fā)展。

1 XBRL的基本理論

可擴展商業(yè)報告語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簡稱XBRL)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對商業(yè)和財務數據的報告都有著革命性影響的電子化交流方式,其在提供、分析和進行財務信息溝通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二十多年以來,學術界對XBRL的基本概念與價值優(yōu)勢、分類標準和應用推廣等這些方面都研究頗深,從基本概念、價值優(yōu)勢、分類標準

1.1 基本概念與價值優(yōu)勢

XBRL作為一種以XML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標記語言,XBRL繼了XML所擁有的所有語言優(yōu)勢。它是側重于技術進步對會計環(huán)境的沖擊,網上報告可能獲得的技術支持,能重點描述中國企業(yè)因特網財務報告的發(fā)展現狀。XBRL是一種標準方法,而不是一個新的會計系統,它不會改變會計系統的數據。企業(yè)通過XBRL所提供、披露的財務報表數額完全取決于報告主體。我國在引入XBRL GL時需要根據我國的會計準則、相關法規(guī)的要求以及我國的語言環(huán)境來進行定制,制定我國的XBRL GL要遵循符合我國會計準則的要求、符合XBRL GL的一般規(guī)范、便于國際間財務信息的交流、要適應網絡發(fā)展的新趨勢、提高數據的共享程度和可拓展性的原則。

1.2 分類標準

高錦萍和張?zhí)煳鳎?006)針對財務報表附注項目,對XBRL的分類標準與報告實務之間的匹配性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就研究結果進行了解釋。研究表明,公司報告實務中一些普遍披露的信息元素在分類標準中還未加以定義是導致XBRL分類標準與報告實務不一致的主要原因。采用規(guī)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本體論和財務信息元素論的理論基礎上為財務報告分類標準的制定研究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類標準的質量水平。

2 XBRL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對XBRL還缺乏深入認識,審計軟件的應用率較低。因而對于XBRL技術的應用前景及其在不同應用層次上,對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需求,認為會計人員要具有利用軟件工具,對基于XBRL的財務報告信息進行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掌握XBRL的技術標準和分類標準,能夠建立和維護基于XBRL的信息報告系統,以及對XBRL相關的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控制和風險管理。

由于XBRL是一個連接信息技術與會計的交叉學科,雖然我國仍有1200萬會計從業(yè)人員,但是根據張?zhí)煳鹘淌趯ξ覈鴵碛凶詴嫀熧Y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實證調查顯示,我國了解并熟悉XBRL語言的相關會計人員是極度匾乏的。對于未來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Φ腦BRL職場,如何培養(yǎng)教育相關人員,為XBRL建設提供符合條件的人才仍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3 XBRL在我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XBR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概念及優(yōu)勢和應用推廣上面,而且對XBRL應用推廣上的研究有逐步增多的趨勢。隨著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時代,XBRL在我國的應用還存在著以下問題:(1)分類標準的標準化要求與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這一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我國制定的分類標準與國際分類標準之間難以趨同;其次是我國國內制定的統一分類標準不能滿足各企業(yè)個性化的需要。(2)企業(yè)管理層應用XBRL的動力不足,由于XBRL的應用使得企業(yè)的各種信息達到了一種空前公開透明化的高度,這樣,管理層就很難根據自身的利益去粉飾財務報表。(3)XBRL技術水平低制約了XBRL在我國各領域的推廣。XBRL應用需要各類應用軟件的支持,以保證會計信息供應鏈上相關使用者都能獲得、交換并分析會計信息,但目前我國在XBRL軟件開發(fā)方面面臨著經驗不足、投資過少、人才缺失等各種問題。

4 解決對策

在面臨以上各種問題的情況下,要使XBRL的優(yōu)勢在中國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XBRL分類標準的制定中去,以使其最大可能的滿足多樣化的需要,與此同時,中國也必須以大國的姿態(tài)參與到XBRL國際分類標準的制定,充分反映我國的現實情況;其次,要加大XBRL技術開發(fā)投入,加快財務軟件的改造升級,在財務軟件中嵌入XBRL技術,保證財務軟件與XBRL的兼容;最后,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來調動信息提供者利用XBRL信息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張?zhí)煳鞯?網絡財務報告——論XBRL的理論框架及技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

第7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逐漸意識到企業(yè)間競爭的關鍵不再是物力資源,從而對人的價值進行全方位關注。由此,一些學者圍繞“以人為中心”,從“人”的角度開始對與會計相關的新領域進行研究,于是相繼出現了人力資源會計、勞動者權益會計、行為會計、三維會計和人本會計等權益會計。

傳統的物本會計強調物力資源的重要性,認為物力資本所有者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主體,而人本會計不是會計學科的一個分支,是與物本會計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徐國君提出。所謂人本會計(徐國君,2004),就是以人為中心、為根本的會計,認為人力資本所有者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不僅從理論上揭示人本會計代替物本會計的必然性,而且重點強調了人本會計建立的經濟意義。其后,其他學者相繼對人本會計展開研究。趙靈章、肖玉娟(2004)認為人本會計主要研究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中與資金運動相關的思維和行為。王海兵(2005)提出人本會計是對“人”的開發(fā)、利用與管理的過程和結果的核算。胡春暉、鄭汝昌(2006)提出,要實現物本會計到人本會計的徹底變更,需要解決六大難點,包括研究對象的確定、計量屬性的問題、人本會計與人力資源會計的區(qū)分、指導思想、實際應用以及人本會計研究如何滿足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和適應新的要求。徐國君、胡春暉(2009)對人本會計的涵義、特征、研究對象、基本假設與職能等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為人本會計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研究發(fā)現,關于人本會計的研究現在還處于理論研究的初級階段,研究成果不是很多,未正式應用于實踐中。但這些研究內容不僅為以后人本會計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還對物本會計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人本會計的研究對象及本質

傳統物本會計的研究對象是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一般認為是“資金運動”,包括資金進入企業(yè)、資金在企業(yè)內部循環(huán)和周轉以及資金退出企業(yè)等過程,具體體現為六大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費用)。因此,物本會計研究的對象就是與資金運動相關的物,而人力資源則被物本主義者列作費用處理,以至于傳統會計“見物不見人”,從而無法真實反映經濟活動的本質,不能有針對地度量人力資源對企業(yè)價值的貢獻與責任,無法達到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的目的。作為與物本會計相對應的人本會計,強調“以人為本”。目前對其研究對象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人本會計是對人的研究;另一種則認為應該從人的思想和行為入手。其實這兩種說法具有統一性。筆者把人作為人本會計的重心來研究,而人的經濟行為是企業(yè)經濟活動的表現,是企業(yè)價值創(chuàng)造的動因,所以歸根結底,人本會計的研究對象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經濟行為。這里的“人”,既包括企業(yè)里的所有員工,又包括客戶。

傳統的會計恒等式“資產=權益”,左側是資金的運用,右側是資金的來源(資金來源有兩個途徑:負債權益和股東權益),主張將人力資本支出列作費用,此時物力資本所有者憑借其物力資源享有企業(yè)剩余索取權。人力資源會計的出現,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把人力資本支出列作資本性支出,新的會計恒等式演變成“資產=負債權益+物力資本所有者權益+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此時企業(yè)的剩余索取權由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力資本所有者共享。人本會計打破了常規(guī)的研究態(tài)勢,不僅注意到了人的重要性,而且還觸及到了“本”的實質,即人力資源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源泉,行為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動因,從而在傳統會計六要素的基礎上,又多出一個要素,即行為。因此將行為引入會計恒等式之后,會計恒等式最終演變成“資產=行為=權益”,即“價值創(chuàng)造的源泉=價值創(chuàng)造的動因=價值創(chuàng)造的歸屬”,從三維立體角度對價值的具體創(chuàng)造過程進行了闡述,從而對企業(yè)現實中的經濟活動進行動態(tài)反映。隨著人力資源經濟重要性的提高,企業(yè)價值將會被人力資本所有者所獨享。

三、人本會計實施的障礙及路徑優(yōu)化

國外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和運用都比較早,而我國真正對人力資源會計研究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在實踐中還未得到廣泛的應用。隨后出現的人本會計在理論研究及實際應用方面都存在諸多的障礙,需要進行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以及應用路徑的選擇。

(一)理論方面

傳統的物本會計是建立在物本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相應的,人本會計的理論基礎應當是人本主義。人本主義的真正興起是在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70―80年代迅速發(fā)展。當時的人本主義看到了人的行為的重要性,從另一角度來說又反對只研究人的行為,而忽略人的內在世界,于是出現了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再依賴于外界事物,充分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隨后出現的人本主義經濟學將人的需要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作為其理論基礎,認為一切的經濟發(fā)展、經濟制度安排都要圍繞人的實際需要而實施,因此人的幸福能力成為了人本主義經濟學的目標指向。在管理學領域同樣存在著人本主義的影子,人本主義管理學認為對企業(yè)的管理實質上是對人的管理,研究的重點在于由物本主義的“硬”管理向人本主義的“軟”管理轉變。但是,人本主義在會計領域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會計核算、監(jiān)督還是諸多學者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要想實現人本會計的廣泛應用,首先應吸收國內外人本主義的理論研究新成果,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并根據人本會計的目標發(fā)展相關應用理論,最終建立和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本會計理論體系,從而為人本會計的發(fā)展和完善打下堅實的基礎。人本會計理論的創(chuàng)新需要從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方面入手?;A理論方面,以人本會計環(huán)境為邏輯起點、人本會計目標為導向、人本會計本質為核心、人本會計假設為前提,通過分析其研究對象及職能,進而拓寬人本會計研究領域。應用理論方面,包括人本管理會計和人本財務會計。與傳統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相比,應將人本會計概念在管理會計領域和財務會計領域具體化,提出人本管理會計和人本財務會計新的研究方向。人本管理會計是以人為中心、為根本的價值創(chuàng)造的支持決策與管理控制系統,注重的是價值的增值;人本財務會計將人力資源及行為納入會計系統,以財務報表為中心,強調對行為價值的計量、確認和披露。

(二)技術方面

人本會計的目標是通過提高人的價值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而“人”的價值則要通過其經濟行為體現的,因此,人本會計理論方面研究的重點在于人力資源計量模式的選擇以及如何通過考核激勵機制來提高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經濟行為價值。關于人力資源的計量,諸多學者也很苦惱。人力資源投入、產出效益不直接表現為產品的價值,而是諸如知識、技能、健康等一些無形的東西,所以很難通過貨幣來精確計量,而且,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的動因是人的經濟行為,如何來控制這些經濟行為,如何體現經濟行為的價值投入、價值產出以及價值的轉換,哪些因素影響經濟行為的價值增值等等,使得諸多學者在研究人本會計時陷入了困境。徐國君(2003)在其《三維會計研究》一書中提出,在傳統資產類賬戶、權益類賬戶的基礎上,加入行為類賬戶,根據企業(yè)的自身情況,選取各業(yè)務單元的核心行為,比如采購行為、銷售行為等。行為類賬戶按部門、行為者等設明細賬,按經濟業(yè)務的發(fā)生時間,登記反映行為對價值的影響或責任,期末不需結平總余額,按人名設二級明細賬。丁麗莉(2011)在其碩士畢業(yè)論文中提出,在各業(yè)務單元中提取核心行為,比如采購業(yè)務中的核心行為鏈“挑選供應商――商討價格――簽訂合同――收貨、驗貨入庫――付款”,設置“行為投入”、“行為產出”、“行為增值”賬戶,根據“行為增值=行為產出-行為投入”的思路,精確計量該項核心行為的行為價值增值,那么企業(yè)價值即為各項核心行為價值增值的總和。

關于人力資源的激勵考核方面,傳統的物本會計中,物力資本所有者是利潤分配的主體,同時也是企業(yè)經營風險的真正承擔者,沒有涉及到人力資本所有者。研究人力資本產權的學者認為,人力資本產權所有者憑借各自擁有的資本產權份額來參與超過企業(yè)物力資本價值的凈增值分配。因此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力資本所有者共同參與收益分配權,而且分配的依據是作出貢獻的大小,更有甚者,人力資本所有者超越物力資本所有者會成為利潤分配的主體。同時,根據“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力資本所有者憑借自己的產權參與利潤分配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因此,要實現人本會計的全面應用,應該制定一定的行為考核機制和責任倒逼機制,使得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力資本所有者共享收益的同時也要共擔風險,引入非貨幣計量的方式,從行為完成的效果和完成的時間兩方面,對核心行為的價值增值進行考核,從而實現價值增值質量上的優(yōu)化。明確了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力資本所有者共擔風險之后,還要做的工作是實現責任的真正歸屬,對于造成的價值虧損,根據“責任――行為――人”的鏈條,追根溯源,找到責任的承擔者。

(三)遴選實施對象

由于人本會計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如何實現人本會計的全面應用,實現人本管理會計和人本財務會計的發(fā)展,還需待理論和方法成熟之后,結合我國國情。首先,選擇一些人力資源密集度高的對象先行試驗,比如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咨詢機構等。因為人力資源是實施人本會計的基礎,而這些企業(yè)中的人力資源素質都較高。其次,選擇一些信譽度比較好的企業(yè),目前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不少企業(yè)存在著資產及利潤虛增,以至于報出的財務報表出現會計信息失真,如果在這類企業(yè)試行人力資源會計,反而為其提供了粉飾財務報表的手段。因此,先遴選一些適合的對象,把這些單位中的所有員工以及客戶的經濟行為作為研究對象,需要重視人力資源的保持和維護,防止人才流失,避免人才流失對企業(yè)造成巨大損失。這就要求對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管理情況進行全面的會計核算,并且這種核算應具有人本意識。

(四)其他方面

實現人本會計的全面應用還需要從制度上來優(yōu)化,制定合理的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要從法律上確定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人力資本擁有產權,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從制度層面對權益分配作出嚴格規(guī)定。再者,大力推廣會計電算化,使得會計電算化與人本會計核算相結合,簡化核算工作。另外,建立人本會計基礎信息系統。人力資源價值計量,離不開一些重要信息。信息系統為人力資源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它存儲人力資源的技能信息、特殊信息等,能系統、全面地反映企業(yè)所擁有的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

第8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企業(yè)-供應商;合作雙贏;績效;影響因素

企業(yè)和供應商的交易關系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如雙方互為競爭對手、交易的時間較短、合同的一次性等,傳統的企業(yè)與供應商關系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一方如果獲利,必然另一方會犧牲自身的利益,這是傳統的企業(yè)-供應商關系,這種關系下,雙贏是很難實現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產業(yè)鏈達到完善,長期的合作成為企業(yè)和供應商共同追求的目標。

一、理論基礎

(1)企業(yè)—供應商關系。根據類型進行劃分,企業(yè)-供應商關系可以分為關聯公司、合作伙伴及技術合作、交易等類型。有學者認為對企業(yè)—供應商的關系評價應該以依賴度、持續(xù)度及標準度來進行,而還有學者認為影響企業(yè)-供應商關系的變量因素主要是信任、信息、共享教育等。接著,又有學者指出態(tài)度、承諾、合作、溝通程度、權力平衡、信息及計劃目標的一致性等變量與合作績效有直接關系。基于這些研究,本文主要選擇溝通、信息共享及信任對企業(yè)-供應商的關系與合作績效進行研究。(2)合作績效。所謂企業(yè)合作績效,就是指企業(yè)雙方通過在某件事情上的合作,對雙方都帶來效益,就成為合作績效。合作績效可分為兩種,直接和間接,將合作雙方的預期目標都得到實現的狀態(tài)成為直接績效,由于企業(yè)之間進行合作的動機往往是不同的,所以直接績效的實現一般難以進行衡量。在這種情況下,目標實現的滿意度衡量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有學者將合作績效分為戰(zhàn)略目標、長期承諾、有效溝通、供應商戰(zhàn)略目標、供應商開發(fā)、供應商評價、高管支持及企業(yè)信譽八個維度。也有學者將其劃分為盈利能力、關系持續(xù)度、目標大程度及客戶滿意度四個維度。本文主要針對直接績效和間接績效兩個變量對合作績效進行測量。(3)溝通、信息共享及信任。將企業(yè)間的交流以及適時的信息共享稱為溝通。企業(yè)與供應商能否走向伙伴關系很大程度上由二者的溝通效果決定。對爭端的解決得益于及時頻繁的溝通,能夠使雙方的分歧得到解決,促進合作的達成。如果合作雙方能夠得到彼此的最新資訊,那么在任務的分配時,效率會更高。并且由于交流的及時與頻繁,也能避免社會、經濟及心理因素引起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出現。企業(yè)之間的交流共享主要包含財務、信息及物質原料等,而將無形資源在企業(yè)與供應商之間實現共享是就指信息共享,包含成本、研發(fā)、市場、生產、財務及人力資源信息等。在諸多的研究中,影響企業(yè)-供應商關系的重要變量之一就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的過程可以分為信息的查詢、交流及使用三個層次,不同企業(yè)間關系中,存在不同的信息行為層次。實踐表明,供應商建立長期的信任,有利于提高客戶的可靠性及忠誠度。因此,現代企業(yè)對企業(yè)—供應商關系中越來越強調長期性。

二、理論模型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針對企業(yè)-供應商關系及合作績效進行研究,確定合作績效以溝通、信息共享及信任為前置變量,并研究其影響作用。研究的模型如圖1所示:

(1)溝通與合作績效。企業(yè)通過與供應商進行有效的、及時書面溝通、電話溝通、信息共享等形式,二者之間互相配合。作為供應商而言,在采取溝通的時候,能夠對雙方的合作關系有效的進行改善,從而對合作績效也產生良好的影響。因此,合作績效的提高,首先要有效的提高溝通的水平。(2)信息共享與合作績效。信息交流在企業(yè)-供應商間的合作關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信息共享是企業(yè)參與供應商開發(fā)的前提,通過信息的共享不斷加深,企業(yè)和供應商實現較為理想的合作,因此,合作績效的提高,進行信息功效也是非常重要的。(3)信任與合作績效。信任能夠增加合作關系的長度,信任與關系長度可以給雙方產生約束的機制,也能更好的帶給雙方關系利益。企業(yè)合作系統的核心就是信任,所以,合作績效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是合作的基礎。

參考文獻

第9篇:財務共享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財務會計 管理會計 融合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是會計學科的主要分支,企業(yè)管理者認為:財務會計是“對外報告會計”,為外部使用者提供企業(yè)的經濟信息;而管理會計是“對內報告會計”,為內部管理的需要服務。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也在不斷的發(fā)展演變,交織融合在會計實踐當中,邊界日益模糊。

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的基礎

(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使用的信息基礎

作為會計信息系統的兩個分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使用的企業(yè)的原始資料大致相同。管理會計雖然可以獲取不同渠道的資料,但最重要的的數據信息還是來源于財務會計的基礎核算資料,原始數據都可以從財務會計的會計報表和賬簿記錄中獲得。因此,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基本信息來源是一致的,都是直接反映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原始資料。

(二)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目標基礎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從本質上講,都是對資源要素交易和產權變動的確認、計量和控制。雖然財務會計側重于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而管理會計是利用財務會計信息指導和組織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對財務會計對象的再加工。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都是以企業(yè)的經濟活動為基礎,為企業(yè)的經營和管理服務,兩者都能夠分析和評價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活動,提供經營管理信息,提高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效益,維護相關利益者的權益,使企業(yè)實現利潤最大化。

(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人才基礎

財務人才是企業(yè)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的基礎,建設高素質的財務人才隊伍,能夠推動會計理論的發(fā)展,能夠促進企業(y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高校的會計教育已將管理學知識融入會計學的教育中,培養(yǎng)了新形勢下大批的會計管理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具有全面的會計理論知識,也掌握了先進的企業(yè)管理理念,是會計信息全面發(fā)展的后備力量,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的人才基礎。

二、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的必要性

(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可推動會計理論的發(fā)展

財務會計主要從事核算工作,而管理會計側重于信息管理。管理會計所需基礎數據均來自于企業(yè)的日常財務核算,管理會計的工作離不開財務會計的支持。管理會計可利用其靈活性的優(yōu)點,運用相關知識來分析整理各種信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與及時性。[2]因此,兩者融合有利于把握各種理論的相互聯系,可以拓寬會計視野,提供優(yōu)質的素材來發(fā)展會計體系,推動會計理論研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可提高企業(yè)的競爭力

依據財務會計信息僅能了解企業(yè)以往的經營管理情況,并不能預測企業(yè)未來的經濟活動。而管理會計既可以分析過去,還可以規(guī)劃未來。在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將兩者融合,就可以總結過去、立足現在、預測未來,才可作出更加準確的判斷,更好地為企業(yè)管理服務。

(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可提高企業(yè)的管理效率和質量

將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能夠節(jié)省作業(yè)時間,減少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資金使用效益。將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分開,雖然更具有獨立性但增加了企業(yè)的內部運行成本,增加了財務人員的繁瑣操作。運用管理會計中的相關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財務工作,控制成本,合理安排企業(yè)生產資金,提高企業(yè)的生產效率。

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的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會計觀念,健全財務管理機制

首先,企業(yè)應加強宣傳,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會計觀念。不要將會計工作的認知局限于會計核算和記錄,更要重視會計工作對企業(yè)經營管理的作用,加強企業(yè)會計管理工作建設,重視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其次,必須健全財務管理機制,完善會計的各項分支,特別要做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完善。明確人員的管理權限和職能,發(fā)揮各項資源的最大效用,制定可靠可行的方案,促進兩者的有效融合。

(二)組織相關培訓,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

企業(yè)應定期組織人員參加相關知識的培訓,不斷提升相關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特別需要重視財務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財務人員是企業(yè)財務信息的提供者,其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直接影響企業(yè)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財務人員需要加強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完善財務知識體系。同時,企業(yè)應提供更多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使得財務人員可以掌握更多的實踐經驗。財務人員學以致用,就可以更加完善財務管理模式,更新財務管理理念,根據企業(yè)實際情況構建使用的財務管理模式。

(三)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連接并融合在一起的關鍵因素。建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信息集成的基礎數據,這些基礎數據標準的建立,為企業(yè)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給外部投資者和內部管理者提供了可能。同時,將會計軟件嵌入企業(yè)管理信息系統之中,可建立會計和業(yè)務一體化的信息處理流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都可以共享經濟業(yè)務的原始數據,也都可以實時獲取經濟數據進行信息加工。[4]因此,信息技術實現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信息的有效融合,借助于信息系統集成,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實現了高度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徐玉德.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的理論基礎[J].會計研究,2002(8):50-53

[2]張瓊.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性研究[J].會計之友,2013(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