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說過:“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比绻麑W生缺乏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接受,音樂本身就會黯然失色,音樂教學就不能最終取得成功。所以現在音樂教材的編寫越來越傾向于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音樂教材中有近一半是音樂欣賞的內容,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下面淺談幾點實踐體會: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音樂欣賞興趣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 因而,創(chuàng)設有效的故事情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并主動參與音樂教學活動。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課堂自控能力弱,很多時候,他們的興趣點在短時間內就會轉移,特別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一般只能保持10分鐘左右的熱度,但如果遇有故事情節(jié)的欣賞內容,情況卻大為改觀。如欣賞《一個師傅三徒弟》《龜兔賽跑》《彼得與狼》等曲目,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濃厚。鑒于這種情況,我在上其他欣賞曲的時候,也對曲子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
二、運用律動創(chuàng)編,體驗音樂欣賞的魅力
律動具有其他學科不同的優(yōu)勢,它變枯燥的知識和抽象的音樂符號為生動形象的肢體動作,符合小學生好玩的心理特征,并充分體現了愉快教學。同時律動實現了在教學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每位學生都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使學習不再有負擔,師生關系融洽了,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大部分同學都能喜歡上音樂,樂于參與音樂活動。新《課程標準》把音樂教育的基本目的和目標界定為:通過提供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機會,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歡愉。律動是以發(fā)展兒童協(xié)調性能力為主的一種游戲活動,音樂是它的靈魂。兒童在伴隨著音樂的活動中,通過想象,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表現出一定的形象,通過表演參與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從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如欣賞《多幸福呀多快樂》《跳繩》《瑤族舞曲》等曲目時,我就讓學生根據音樂節(jié)奏創(chuàng)編有律動的動作,同學們的興趣非常濃厚,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三 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當人們接觸音樂時,首先由美感產生情感共鳴,再由情感上升至審美意境,整個過程是一個審美的體驗。要想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過程,音樂課件起到重要的作用。鮮艷色彩、生動圖像,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聲音、文字、動畫相互結合而富于變化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去。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利用多媒體參與教學過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么“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 因此,采用視聽等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我在上欣賞《瑤族舞曲》這一課時,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瑤族風情以及瑤族特有的節(jié)日“干巴節(jié)”的場景等。這讓學生自然而然就了解了該民族的風土人情,這樣的背景立刻就會將學生帶入瑤族同時也會融入到瑤族風情中。
四、 用自己的激情 ,感染學生的音樂欣賞熱情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過去的那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我們上音樂欣賞課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如果音樂教師不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對于音樂課抱著應付的態(tài)度,敷衍了事,又怎么能上好課呢?又如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們音樂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想方設法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感染學生。
關鍵詞:人情法 動情法 激情法 達情法
1、人情法。
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如果不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糾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而且,這種聽覺的不良習慣還會延續(xù)到課堂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校的音樂教育。由此可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聽”的藝術,提高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除了結合故事,還可以結合游戲來進行聆聽,因為音樂游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低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但是,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游課,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組織音樂游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2、動情法。
高爾基說過:“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毙W生的知識面和聯想還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現欲望很強,他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手舞足蹈起來。因此,音樂欣賞課堂中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tài)”的課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tài)享受,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創(chuàng)造欲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這樣學生進入了參與音樂的積極狀態(tài),就能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情緒。即使有個別學生精神不集中,教師也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從而作出調整。這種全體參與,不要求“動”的統(tǒng)一、優(yōu)美,只需要與音樂情緒吻合,教師就應給予充分肯定。如:欣賞《春》,六個人一小組游春,不要求每個同學的動作都一樣,也不要求動作如何優(yōu)美。只要他們能被歌曲的情緒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創(chuàng)造“春天”。
3、激情法。
音樂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愉悅的音樂情境,培養(yǎng)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實踐中來。
“設境”就是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被調動起來。為了鞏固以上所學內容,必須進行全曲的綜合性欣賞,進一步了解曲子中樂句、樂段的作用、地位和用途,了解樂曲風格和情感發(fā)展升華和變化過程,進一步熟悉音樂,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更進一步了解,從而達到認識立足于作者所需要的情感意境的高度,使學生在流動的音響中得到心靈的共鳴,精神的滿足,情感的陶冶。在欣賞課《猜調》的教學中,首先在上一節(jié)課布置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你最喜歡的謎語是什么?能否在下一節(jié)課展示給大家猜一猜。同學們興趣很濃,在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上,用幾分鐘的時間展示了他們的謎語之后,在欣賞作品中同學們都能很快地進入狀態(tài),在學習中能主動參與到自己刨設的音樂情境之中。
4、達情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音樂要素;音樂審美
音樂是有個中音樂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在每一個音樂作品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這些要素的充分理解可以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體會音樂和理解音樂。所以在音樂欣賞課上不能單純的走馬觀花式的欣賞,要充分把音樂要素(情感、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音區(qū)、和聲、復調、曲式結構等)在音樂作品中的作用突顯出來,而不是枯燥的用整體的形式去展現音樂,要把音樂要素始終貫穿在音樂欣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1 在音樂欣賞中突出情感因素
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去理解音樂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去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從而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是學生能在音樂作品中找到美。在通過播放音樂作品來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同時,教師要介紹音樂作品作者的生平簡介和創(chuàng)作這個音樂作品是的背景,使得學生能夠站在作家的角度上去理解和看待事物,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中說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情操。經過音樂的熏陶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區(qū)分和對待各種思想感情,提高他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讓學生欣賞《三個和尚》,把和尚悠然自得喝水所表現的那段旋律和和尚救火時那段緊張的旋律進行比較。首先教師先播放這兩段音樂,然后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如先讓學生說出來這兩段音樂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情緒,通過引導可以讓學生說出前者表達的是閑適的感情,后者表達的是緊張的感情。教師進而問怎么聽出來的,學生回答通過節(jié)奏的快慢判斷出來的。這樣通過讓學生對音樂舒緩和緊張而判斷作品要表達的情緒,更好的理解感情在作品中的作用。
2 注重旋律節(jié)奏因素的作用
節(jié)奏作為音樂的枝干支撐著整個音樂的順利進行。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音樂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若合理的訓練學生節(jié)奏能力的話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例如在欣賞歌曲《郊游》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節(jié)拍的形式,讓學生通過拍手的頻率跟著音樂走,正確引導學生明白音樂中的節(jié)奏x x ,知道什么是2/4拍和它的強弱規(guī)律,教會學生通過節(jié)拍的強弱來理解作品。
旋律是音樂的基礎,作為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旋律能夠把音樂中的思想感情體現出來。每一個音樂都是有各種不同的旋律組成的,它就像是一棵大樹上的枝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枝葉,每個大樹才會看上去生機勃勃,而音樂中的旋律才會讓每一個音樂如此動聽。一首音樂如果沒有旋律那它就不能稱之為一首完整的音樂。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教師要擴大旋律的欣賞范圍,豐富旋律的內容,多為學生呈現多種不同旋律類型的音樂。同時要從感情表達和美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欣賞旋律,不止能讓學生能簡單的演唱,而且要讓每一個孩子能都理解曲目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讓學生真正聆聽音樂和跟著音樂的感覺走。比如在欣賞《劉三姐》時,要引導學生去聽歌曲中旋律節(jié)奏的變換,要讓學生理解歌曲中的旋律所要表達的感情。教師應從情感和美感的角度多加引導,讓學生去體會旋律在音樂感情表達中的作用,使學生能體會音樂,理解音樂。
當前國家正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音樂欣賞課來說不能只是簡簡單單的教學生去一句一句的唱。小學生正處在萌芽狀態(tài),音樂課是他們接觸音樂的起步階段。因此一定要重視音樂要素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讓學生接受音樂、體會音樂、理解音樂。
3 營造氛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一、實驗設計
(一)實驗假設
通過在小學音樂學科中引入欣賞教學體系,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音樂技巧。
(二)實驗設計
通過開展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進行研究,實驗共設有實驗組與對照組兩個實驗處理對象,其中為實驗組開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而對照組不開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遵循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
(三)實驗時間
半學期9個教學周。
二、實驗過程
(一)實驗前段
在實驗開始前,首先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兩個實驗處理對象進行音樂素養(yǎng)能力評估,能力評估目標主要包括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想象能力以及音樂記憶能力等,并由實驗教師對實驗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實驗前段的數據統(tǒng)計除了應對兩個實驗處理對象的能力進行測量外,還應當本著同構性原則,對實驗對象選擇合理性進行深入考慮。
(二)實驗中段
在實驗實施階段,對照組不開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遵循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而實驗組則按照我國教育部門提供的教學大綱要求合理地開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訓練一方面通過在日常音樂教學過程中加入音樂欣賞環(huán)節(jié),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辨識能力以及音樂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搭配恰當的背景旋律,構建一種藝術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實驗組開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時,應在確定具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輔助教學,促使概括性較強的音樂知識在兼顧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欣賞教學中得到發(fā)展。
(三)實驗后段
在9個教學周的實驗周期結束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兩個實驗處理對象再次進行音樂素養(yǎng)能力評估,能力評估目標仍然是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想象能力以及音樂記憶能力等音樂能力,評估結果由實驗教師當場回收。
三、實驗結果
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組與對照組所用實驗課時相同,均為半學期9個教學周。實驗組開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對照組未開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遵循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分析實驗前段的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學生在進行實驗之前,其音樂素質并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分析實驗后段的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實驗組經過9個教學周的音樂欣賞教學,實驗對象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想象能力以及音樂記憶能力等音樂能力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提高。對照組雖然經過9個教學周的音樂學習也提高了一定的音樂能力,但其音樂素養(yǎng)提高幅度要明顯小于實驗組。
四、實驗分析
一、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生群體中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課標的內在要求。當然,其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音樂欣賞有助于提高和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通過對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讓學生積極參與欣賞,學生就能領悟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更好的學習音樂也能更好的提高審美意識,從而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樂欣賞是了解和學習本民族音樂精華的現實要求。從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樹立民族意識,激發(fā)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學階段重要教育目標。而在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教學,可以發(fā)揮音樂欣賞課程的優(yōu)勢,實現上述教育目標。
第三,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無窮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小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目標。通過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首先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一首節(jié)奏感非常強的音樂,可以給人以明快、跳躍和震撼之感;一首節(jié)奏舒緩、曲調優(yōu)美的抒情曲,可以給人美的享受,引發(fā)學生的豐富聯想。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有人聽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梢?音樂欣賞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果的對策
1、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
音樂欣賞課教學想要取得成功,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是關鍵。老師必須要對所欣賞的曲目內容要素、曲式結構非常清楚,事先進行反復聆聽,分析記錄,這是絕對不可少的案頭工作。傳統(tǒng)的欣賞教學總要以為每首樂曲都得從頭至尾全部聽完。但有效的欣賞并非完全如此。應該是完整聆聽的基礎上再擷取音樂當中有表現特色的段落,作重點的深入賞析。對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歸整體,以認識部分在整體中的特征以及樂曲整體的面貌。
2、把握音樂主線
欣賞的主體是音樂,再美的音樂莫過于以其本身美妙的樂聲來引人共鳴,言語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現音樂的美。老師應該盡量少說,只作簡要的提示,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索、想像,以音樂來教音樂。強調音樂情感的審美,音樂的進行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要強調內心深處的體驗,而不能僅僅停留再外化的層面上;強調音樂想象的個性體驗,音樂的不確定性給予了音樂豐富的想像空間,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
3、強化欣賞,適當引導
一些老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用講故事或過多語言解釋音樂,其本意是幫助學生學好地理解音樂,但這種做法使教學背離了音樂的主線,背離了欣賞教學的規(guī)律。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這就決定了在教學中應以聽賞為主,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而相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卻在教師的語言表述中流失,留給學生的只是與音樂完全不同的記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時音樂的不確定性也決定了音樂絕不是用確定性很強的文字語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學科綜合為教學手段
在音樂欣賞課實際教學過程中,單純的讓學生進行聆聽很困難,我們需要借助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相互配合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如我們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話劇、舞蹈、歌劇等藝術形式,來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同時讓學生在知識的牽引中獲得更大的收獲,增強其學習音樂課的興趣。
三、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避免過分強調專業(yè)性
要注意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避免狹隘地強調專業(yè)性。比如,很多教師習慣在欣賞教學時,先為樂曲劃分詳細的曲式結構圖,目的是使小學生在學唱之前能夠對歌曲的詳細結構和特點有所了解,從而更好地欣賞歌曲,進而學唱歌曲。這種教學方法從教師主觀來說是為了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但在客觀上卻給小學生帶來了學習的困惑,因為對于他們而言,進行音樂欣賞的最佳方式是聆聽,而不是從基本的音樂知識入手去了解它的專業(yè)結構。
2、避免以灌輸為手段的音樂教學
在前文論述中,就教師的適時引導進行了闡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避免灌輸式的教學。這樣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音樂的欣賞,不是以自己聆聽的感悟為主,而是以教師主觀灌輸的觀點為主,在這種所謂的“欣賞”教學中,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僅僅是教師主觀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談不上學生對音樂有何種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師如何把握好引導方式與度的問題,值得在實踐中去進行探索。
3、注意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
在當前小學音樂欣賞課上,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把音樂欣賞作為一種課外知識拓展的方式,對于音樂背后的人物故事、創(chuàng)作經歷、背景等內容,教師不厭其煩地進行介紹,目的是要吸引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知欲。可是,這種對于音樂背后故事的過多關注反而使得學生對于音樂本身失去了興趣。因此,這實際是削弱了音樂本位,失去了音樂欣賞課本身所要達成的目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智力的啟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實踐中,應避免過分強調專業(yè)性,避免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強化欣賞,適當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欣賞 音樂課堂 感受 鑒賞 尊重 主體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14-01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但目前某些小學的音樂欣賞課教學,還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之中。在欣賞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基本上是再現教師描述的意境和畫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那么如何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音樂教育者認真思考重新構建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新課堂,以適應當前的教學要求和需要。
策略一:創(chuàng)設條件,營造氛圍。在音樂欣賞課堂上,學生能否用心去傾聽音樂,能否積極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討論甚至爭論,直接影響到音樂欣賞的質量和效果。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它是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對音樂節(jié)奏的感受來作用于人們的心理,使人們在感知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滿足。因此,融聽覺和情感為一體的音樂欣賞教學,應首先從聽入手。“聽”包括精聽和泛聽,就像讀書一樣,既要精讀,也要泛讀。精聽,指讓學生反復聽一首音樂作品。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去進行分辨、感受、鑒賞,直到從中聽出“味”來,同時,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交流,特別是要鼓勵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也參與合作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灌輸性的講述,應該創(chuàng)設平等、融洽、開放的氛圍,讓學生無拘無束、生動活潑地交流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在交流中提升欣賞能力。比如蘇教版三下《快樂的農夫》,這是一首鋼琴獨奏曲,樂曲中有多次的主旋律反復,但對于三年級學生的欣賞水平來說,層次不夠清晰。教師在處理欣賞時沒有完全按照教材上來用打擊樂伴奏,而是以讓學生感受情緒為目的,首先完整欣賞,隨后給出創(chuàng)編的歌詞,將其中的主旋律加入歌詞來演唱。但就是這么一句歌詞,讓學生立即抓住了旋律重點。在學生能熟練演唱這一句話后,再來聽辨第二遍,并讓學生聽出剛剛演唱的旋律出現了幾次,老師在哪幾次的間隔加入了樂器,這樣帶著問題去聽,學生更投入了,也能準確地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時老師又拿出了圖示:讓有樂曲的學生拿出樂器進行分組合作,并再次欣賞、參與《快樂的農夫》。雖然只完整欣賞了三遍,卻讓學生準確而深刻地記住了樂曲的旋律,我想這種簡單操作性強的方法絕對值得我們借鑒。
策略二:尊重主體,發(fā)揚主導。教學過程必須激活,只有生成、開放、發(fā)展的活動過程,才是真正意義的音樂教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按小組布置任務,讓每個小組自主選擇音樂欣賞素材,并能把要欣賞的作品的背景等相關知識和內容介紹給同學,在這一過程中,引入探究性學習方法。從而,我們可以成立“音樂資料袋”,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索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的過程。這樣,既豐富了自己的音樂,又開拓了自己的音樂視野,使音樂欣賞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樂的內涵,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展示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近期聽了一節(jié)成功運用樂器演奏來豐富欣賞感受的好課,在學唱了具有拉丁美洲風格的歌曲后,教師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經驗,很自然地將內容過渡到同樣具有拉丁美洲風格的排蕭獨奏曲上。在完整感受一遍后,教師很快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獨特樂器——排蕭上來,讓學生想象這種樂器的音色與哪種樂器相類似,學生便很快找出了他們的老朋友——豎笛,在老師范奏后,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更濃厚了,此時老師帶領學生認譜、演唱,并將這首欣賞樂曲的主旋律部分演奏了出來。幾分鐘后,師生在再一次欣賞過程中加入了主旋律的演奏中……在彌漫著拉丁美洲風格的排蕭曲中,從學生嫻熟的演奏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他們對樂曲的理解和融入。
策略三:改變方式,營造和諧。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如果缺乏師生的情感交流,音樂欣賞教學會內容貧乏,成為沒有靈魂的空殼子,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此外,現場演奏欣賞也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形式,每學期可安排幾次由教師或者在校外接受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學生做現場演奏的欣賞課,會讓演奏者和欣賞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策略四:視聽同步,吸引學生。音樂作品在本質上是聽覺藝術。先聽后感,才能有所聯想、想象,進而才有聽眾審美的提高。因此,音樂欣賞的教學要通過“聽”,通過不斷反復的“聽”,還要達到審美意義上的“聽”。既然如此,我認為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它集視、聽、唱、賞于一體,實現高標準的視聽同步。比如在蘇教版四下《憶江南》的拓展欣賞曲《姑蘇行》中,教師沒有讓學生直接給樂曲分段,而是給出了三種不同色彩的卡紙,讓每個學生在聽到不同情緒的段落時出示相對應的卡紙,一遍下來大多數學生都能較準確地把握樂曲有幾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的情緒是怎樣的了。如此這般,再去細致分段欣賞,可謂從遠象到近景,有了一個欣賞層次的提升。類似的方法也同樣出現在三下《趕花會》中,當時本人也是運用了讓孩子給花瓣畫顏色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給音樂分段,學生聽得特別仔細,興致昂然中自然又準確地達到了教師的教學目標。
音樂是以音樂作品為媒介,以美育為核心,引導學生去參與、體驗和創(chuàng)造,最終達到提高素質完善自我的目的。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要開動腦筋運用多種方法、手段,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也使我們的音樂欣賞課更具生命力。讓我們共同為藝術教育事業(yè)出謀劃策,培養(yǎng)出適應新時展的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奉獻出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才智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鄒愛民,馬東風《音樂教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4月
在音樂教學中,定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欣賞的活動中,使學生慢慢養(yǎng)成主動參與的良好的習慣,才能夠使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提高。“參與”就是使學生真正成為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音樂審美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運用多種方法,確保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換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在欣賞活動中能夠充分發(fā)揮音樂的審美功能,從而能夠更好的完成銀香感知、情感體驗、理解認識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改革“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還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于學生的正義發(fā)展,還有助于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個性品質。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欣賞興趣
興趣是學生探索新事物的源動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欣賞興趣。例如,在欣賞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的教學中,筆者就首先將二胡拿上來,讓學生真正的接觸二胡,親身體會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欣賞興趣。再次,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將《二泉映月》的畫面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真正的理解內在含義。音樂與畫面的有機結合,能夠沖擊學生聽覺和視覺,在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從而加深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展示自己對于樂曲理解的機會,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使音樂欣賞活動達到一個。
三、營造“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教學情境模式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各種教學工具,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動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的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夠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品質。例如,在欣賞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如:看圖式標題的音樂欣賞《百鳥朝鳳》、《野蜂飛舞》等;對情節(jié)較強的音樂欣賞《龜兔賽跑》;對音響感知與感情體驗的作品,如:欣賞完:《賽馬》、《森吉德瑪》等曲子后,由于有鮮明的對比段,課按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為不同情緒的樂段創(chuàng)造性伴奏譜。又如:欣賞完《快樂的羅嗦》、《采茶撲蝶》等具有鮮明節(jié)奏特點的曲子時,可運用身體語言,感受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等等。
四、結合教學內容畫一畫,展現音樂
音樂和美術同樣都是藝術類科目,但是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往往能夠從音樂作品中聽到“弦外之音”,從美術作品中看到“畫外之景”,甚至有的能夠產生跨門類的跳躍聯想,從畫中“聽到”音樂,從曲中“看到”畫面。因此,作為當代的小學音樂教師,我們可以將音樂欣賞和美術欣賞的課堂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在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欣賞興趣,不斷加深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總結
一、音樂欣賞教學中“聽”的方法
1.身臨其境
意境是美學的核心范疇,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終極追求。在我們周圍,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鳥叫蟲鳴、水流草動、雨落風起,等等,這些都是音樂語言的重要來源。如《野蜂的飛舞》、《雨滴前奏曲》等表現的就是大自然的聲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感受理解能力,就要從感悟自然聲音做起。沒有反復的聽,反復的鑒別,反復的訓練,聽覺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農村學校周圍有著廣闊的活動環(huán)境,是一個天然的“聽覺訓練場”,具有城鎮(zhèn)學校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田間聽各種鳥叫,聽風吹禾苗的聲音,聽各種農機具的聲音,聽各種勞動的聲音;布置一些課外作業(yè),如下雨時紅薯地和玉米地雨打葉子的聲音有什么不同?記憶并模仿家禽、家畜以及自然中的不同聲音等,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音樂,引導學生感受、討論,培養(yǎng)他們的聽覺技能和聽覺記憶。
2.感悟節(jié)拍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音樂中的節(jié)奏是比旋律更為基本的元素。節(jié)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旋律則不可以沒有節(jié)奏,節(jié)奏是音樂的生命和動力。每個兒童對音樂的欣賞首先是從感知節(jié)拍開始的,即讓學生和著音樂拍擊節(jié)奏。學生往往會混淆不同的節(jié)奏類型,如果死記硬背,會給學生帶來許多困難。教師可根據生活中不同聲音的特點,歸類比較,讓學生反復練唱,對比分析。如在學習×?×節(jié)奏和××?節(jié)奏時,我問學生:“汽車喇叭是怎么叫的?夏天知了是怎么叫的?”學生答:“笛笛,笛笛;知了,知了?!边@時我就給學生指出,前者就是××?節(jié)奏,后者就是×?×節(jié)奏。學生馬上就學會并記住了。這不但對視唱有所幫助,而且增加了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3.凝神閉目
這種方法能消除視覺上的干擾,集中注意力,使學生全神貫注地傾聽音樂,用心去感受音樂。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欣賞課。如我在教《春天》這首歌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春天的美景,除了用圖畫引導外,還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自己在春天看到的桃花、麥苗、天空的景象。我把這種方法叫做“過電影”。學生閉上眼睛后,頭腦里展開了豐富的聯想,睜開眼睛后,就會產生深刻的體驗,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4.借景生情
音樂是一種神奇而美妙的藝術,帶給我們無限美好的聽覺享受。更為奇妙的是,這些音符的組合竟能時時撥動著人的心弦,或徐緩優(yōu)美,或激情神往,把你帶進崇高的美的境界。在那優(yōu)美的音樂之中,少了幾分煩躁不安,多了幾分祥和安寧,直到一個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如在教音樂欣賞課《江雪》時,我出示雪景圖,在悲涼的歌聲中把學生引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曠世界,讓學生細細體會作者孤寂的心情,激起學生無限的遐想,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唱起這首歌。學生通過反復的“聽”,培養(yǎng)了對音樂的感受力,提高了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同時使自己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二、音樂欣賞教學中“說”的方法
1.引導交流
音樂欣賞是一種多層面的心理體驗過程,各種欣賞方式之間是共存與互補的關系,倘若沒有音樂欣賞的多層性,也就沒有藝術特色的豐富多彩。音樂欣賞方式的多元性特征,正是人類意識多樣性的直接體現。新課標明確指出:“音樂欣賞教學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
教師根據音樂內容及形式特點,簡短形象地介紹作品的內容及總的情緒特征,使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正確且全面的印象,并產生相關的聯想和想象。樂曲教學時,我按照樂曲的內涵及自己對曲子的理解,自編小故事讀給學生,借以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如在欣賞《驕傲的小鴨子》這一樂曲前,我就按自己的理解,讓學生分別模仿小鴨子的各種姿勢與動作,這對學生理解樂曲有極大的幫助。
2.鼓勵表述
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大致分為音樂審美直覺、音樂審美體驗和音樂審美升華三個階段。欣賞者必須通過親身聆聽音樂,直接接受音樂信息,獲得直觀審美感受。特別是在音樂審美體驗階段后,欣賞者處于一種主動的狀態(tài),是一種積極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想象、聯想和情感在欣賞審美體驗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欣賞者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實現了客體與主體的融合,與音樂作者發(fā)生了情感共鳴。這是更高層次的欣賞,是欣賞的深化。由于學生的水平有限,特別是農村小學生接觸面較窄,而且語言能力低,我對學生表達不做任何規(guī)定,可以不用專業(yè)術語,也不分對與錯,只讓學生談自己的真實認識與感受,重在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不論學生說得好不好,都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在欣賞后有各自的感受就夠了,集體的欣賞過程也只追求大致相近,“求大同,存小異”,教師決不生硬地將所有人的感受統(tǒng)一起來。
如在欣賞《蟾宮珠簾》后,我讓學生想象并模仿擊打編鐘的動作,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我國古代編鐘的認識,并以此為契機進行歷史、音樂學科的適度整合,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同樣是音樂欣賞,在欣賞笛子獨奏《蔭中鳥》后,我讓學生說出能在曲子中聽出幾種鳥叫的聲音,并進行小比賽,看誰聽出的種類多,然后進行模仿。教學實踐中,由于音樂的主題內容不同,讓學生表述的主題也不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表述,這樣做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也能使學生的鑒別能力、欣賞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合理選用欣賞教材
音樂作品必須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認真選擇,做到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有情節(jié)到無情節(jié),由比較熟悉到比較生疏。同時,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廣播電視、唱片、磁帶、CD、VCD等傳遞音樂信息設備的日新月異,音樂欣賞已不僅僅局限于音樂課堂上。實際上,小學生每天從家里和社會上所接受的音樂信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要比音樂課堂上多得多。因此,這給我們音樂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拓展音樂時空,正確選擇課本外合適的教材,讓學生感知多種情緒是必要的。那么應該拓展選擇哪些音樂作品呢?
1、必須富有情趣和藝術表現力,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并使兒童能有生動、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應該是貼近小學生生活經驗的,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學會的,切合實際的,是符合兒童音樂能力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即選擇那些感性、生動、寓意含蓄、結構完整、形式優(yōu)美風趣的音樂作品,來使學生正確體驗不同的情感。
3、為配合學生課外自主選擇音樂的需要,教師要教會學生選擇音樂。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可以來個音樂展示活動,讓學生說一說最近在課堂外聽到的歌曲,并討論哪些旋律動聽優(yōu)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認同的曲目來欣賞、學唱。這樣學生在課外所選擇的音樂在課堂上有了及時的反饋,教師也可以適時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樂作品的侵入。
在教學時,適當地選擇活潑動聽、健康向上的課外歌曲,如低年級的《西游記》《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級的《童年》《歌聲與微笑》《愛的奉獻》等。這些樂曲小學生較熟悉,也比較喜歡。合理地選材,使欣賞教學適合兒童音樂心理的發(fā)展,由愉悅式聆聽逐步過渡到理解式聆聽,再慢慢達到評價式聆聽。
二、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
1、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和樂器演奏形式
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和實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進行音樂欣賞課二胡獨奏《賽馬》的教學活動中,我通過讓學生認識接觸實物二胡,體會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從而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接著,我運用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利用觀賞賽馬的動畫感受熱烈歡騰的賽馬情景。音畫結合,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深度。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三個樂段所表現的不同音樂形象,我利用課件讓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學生自主討論,給了學生更多藝術想象和生活聯想的空間。最后,我讓學生進行分組創(chuàng)編,充分展示自己對樂曲的理解,使欣賞活動達到一個。
2、游戲形式
音樂游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低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如:聽賞《跳繩》中,我讓小朋友們邊聽邊跟著音樂節(jié)奏跳繩,感受樂曲快樂、活潑的氣氛。聽賞《捉迷藏》前,先讓孩子們完整聽一遍,然后,請幾位學生上來玩一玩這個游戲,并配上背景音樂,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能更好地體會音樂所表達的內容。
3、故事形式
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賞《動物狂歡節(jié)》時,我編了一個動物們過新年的故事,并結合圖片和音樂邊聽邊講,迅速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種角色扮演……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欣賞的內容進行選擇,在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時,主要是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造熱情。例: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時可讓學生在了解音樂故事內容后,跟隨音樂,用神氣的神態(tài),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及表演來表現玩具兵們可愛、頑皮的形象。
5、小組討論形式
這種方法適合中、高年級。如《瑤族舞曲》教師先組織學生學習音樂主題,再播放音樂,引導學生初步欣賞后,將學生分組,并將需要討論的問題板書。提問:全曲可分為幾段?各樂段速度、拍子、情緒、旋律、節(jié)奏、力度、主奏樂器、表現內容各是什么?讓學生在《瑤族舞曲》的音樂中輕聲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各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再對音樂問題、樂曲風格等進行解答和總結。通過小組評議課這種方式進行總結,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集體智慧。
三、改善評價機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