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防震設計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震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防震設計論文

第1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我們通過對2003年的第四次中國物流市場的供需狀況調查進行分析,調查出來的結果顯示出我國的物流行業(yè)運轉情況并不是很好。2.1企業(yè)的庫存期過長、周轉時間太慢通過該項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有百分之八十的企業(yè)原材料庫存時間在一周到三個月期間,百分之八十四的生產企業(yè)產品庫存都在三個月以下,百分之七十的商品企業(yè)銷售庫存在一個月以下,這就表明我國的企業(yè)產品庫存時間太長,周轉時間太慢,主要還是物流情況差勁導致的,在此我們也能看出我國的物流情況急需得到相應改善,從而改變現在這種狀況。2.2人們對物流的滿意度較低生產企業(yè)里面的3PL相比較自理物流來看,在滿意度方面差別很大,對于自理物流的評價主要是不完全滿意,對第三方的物流評價就不是這么固定了,分布相對分散,滿意、不完全滿意和不滿意都有一部分。而在商業(yè)企業(yè)中,對物流不完全滿意的比例是最大的,這就表明第三方的物流服務是好于自理物流的。再從不滿意的原因分析,企業(yè)內部對于物流服務的關心側重在于物流信息的操作質量以及運作能力,對運作成有不滿意的評價也占一小部分,這就說明我國的物流系統(tǒng)還是不夠完善,物流行業(yè)的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通過上述現狀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現如今的物流運作水平還是比較落后的,所以說我們應該加大對物流系統(tǒng)的優(yōu)化工作,提高物流系統(tǒng)的服務水平已經在物品運輸上的成本的降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物流行業(yè)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才能讓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得以凸顯。

2基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自動化物流系統(tǒng)設計

2.1企業(yè)內部的生產物流系統(tǒng)

當企業(yè)內部開始安排并且計劃著在生產領域實行物流系統(tǒng)并且提出運行的總體方案時,應該根據企業(yè)內部的實際情況以及生產出的產品的需求多設計出幾套不同的物流方案,然后對這些方案進行分析比較,不論是對哪一套方案進行分析,都需要在企業(yè)內部的產品生產系統(tǒng)中采集需要的樣品進行分析。此外,我們可以在這一流程里面融入計算機仿真技術,這樣就能夠對多套方案進行實際情況下的運作模擬操作、物流運作的績效評估以及企業(yè)產品的生產試驗等等。一般而言,計算機仿真技術在企業(yè)的物流系統(tǒng)中加以應用,主要在原材料的購買、運輸以及儲存,還有整套產品的生產流水線以及產品的加工、出庫這些方面有所體現,它能夠對上述的過程進行動態(tài)化的仿真模擬操作,從而能夠對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效率進行提升,還能夠降低原材料等物質的運輸成本,可以讓企業(yè)內部的物流系統(tǒng)各項指標得到改善。此外,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物流系統(tǒng)我們可以有效地對生產設備的功能進行檢查,還可以檢驗企業(yè)的訂單要求和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匹配程度,還有交通工具的有效利用,物流的運輸方式和運輸路線是否最優(yōu),生產物資的原材料經過的環(huán)節(jié)是否達到了最簡等等?,F在看來,物流系統(tǒng)中融入自動化計算機仿真技術可以有效地對企業(yè)物流的各個方面進行檢驗,能夠極大的對物流系統(tǒng)進行完善,在促進其優(yōu)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2.2適用于港口的物流系統(tǒng)

在港口的物流系統(tǒng)中加以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主要是在港口物流系統(tǒng)的環(huán)節(jié)以及相關領域的規(guī)劃方面得以體現,即船舶泊位設計、貨柜堆場設計、裝運搬卸工藝設計等的合理分配和資源優(yōu)化上,另外對于現實港口管理系統(tǒng)的策略制定和優(yōu)化方面也是計算機仿真系統(tǒng)要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想對港口物流作業(yè)的調度進行實時化的實現,包括港口生產調度、貨柜堆場作業(yè)控制、車輛作業(yè)路線等,我們對這些線路環(huán)節(jié)進行仿真操作以及分析,能夠對港口的物流作業(yè)系統(tǒng)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判,對其整體的流程進行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此外,還能實現對于物流系統(tǒng)整體的錢能診斷以及深入分析。我們在分析之后的基礎上對港口物流系統(tǒng)進行改進優(yōu)化,選擇最優(yōu)的改進方案,就能達到最好的改進效果。目前計算機仿真技術在港口物流貨柜堆場的管理中已經實現了實時立體化全景象管理和控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各種貨柜的存放、搬運以及出入情況進行了改善,操作起來更加的方便,從而提高了企業(yè)的生產效率。

3結論

第2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課程設計是對課程內容的應用性訓練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階段性的專業(yè)訓練過程,也是對理論教學效果的檢驗。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查閱資料、理論計算、數據處理等方面得到基本訓練,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樹立正確的規(guī)劃、設計思想。

課程設計論文準備

(1)課程設計(論文)開始前應準備好教學大綱、任務書和指導書等必要

的教學文件,以及教學參考資料、范例等。

(2)在滿足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課程設計選題應使學生得

到較全面的能力訓練,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實踐技能的目的。題目的深度、廣度和難度要適當,使學生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必須明確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的部分,做到參數、指標或側重點不同,避免因工作任務雷同而出現抄襲現象。

2、課程設計(論文)指導教師的配備和職責

(1)指導教師應在課程設計(論文)開始時向學生下達任務書并公布具體

考核方式。

(2)指導教師應檢查和監(jiān)督學生的出勤、工作進度,保證足夠的指導時間,

對學生遇到的問題要及時指導,注重啟發(fā)、引導、鼓勵學生提出獨立見解,適當組織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

(3)指導教師應認真審查學生完成的設計論文,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成績;

將課程設計論文資料整理齊全,按要求存檔,并填寫有關報表。

3、課程設計論文的任務書和指導書

(1)課程設計(論文)任務書和指導書由指導教師擬訂、撰寫,經系主任

審查后,在布置課程設計(論文)任務時印發(fā)給學生。

(2)課程設計(論文)任務書的內容應包括:設計(論文)題目、已知技

術參數(題目背景)、設計(論證、調研)要求、設計(分析)方法、指導教師與系主任簽字。

(3)課程設計(論文)指導書應包括設計步驟、設計要點、主要技術步驟

和關鍵分析、方案比較內容等。

4、成績評定與資料歸檔

(1)學生課程設計論文完成后,由學生按要求裝訂成冊,指導教師應組織

評審。課程設計論文成績根據學生的考勤、課程設計論文完成質量綜合評定,其權重由教學基層單位確定。成績采用五級分制評定。

(2)指導教師在課程設計論文工作結束后填寫《內蒙古科技大學課程設計

(課程論文)工作總結表》。

(3)課程設計(論文)成果及相關材料由學院保留四年。對于優(yōu)秀課程設

計(論文),保管期限可適當延長或移交學校檔案室存檔。

課程設計論文要求

課程設計論文的內容應包括:

1.封面

2.任務書

3.目錄

4.正文

(1).論文題目;

(2).技術參數、設計步驟;

(3).設計理論分析方法

(4).設計結論及其分析

5.參考文獻

注意:絕不允許課程設計論文雷同,一經發(fā)現全部計為零分! (即便課程設計的內容相同或相近,在文字敘述中也要有自己獨有的文字表達出 來,所有的圖都要自己畫,一旦發(fā)現報告中出現網絡下載的圖片取消成績) 課程設計論文的格式要求:

論文使用A4紙打印,中文字符一律使用宋體,西文字符一律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

一級標題采用小三號字加粗,兩端對齊,段后空一行;二級標題采用四號字加粗,兩端對齊;三級標題采用小四號字加粗,兩端對齊;正文采用小四號字,兩端對齊,1.5倍行距,首行縮進2字符。題目、目錄、附錄、參考文獻等標題采用小三號字加粗,居中對齊,段后空一行。

圖標題應在一級編號下順序編號,如圖1.1、圖1.2、圖2.1、圖2.2??,居中置于圖的正下方,段后空一行。

表標題應在一級編號下順序編號,如表1.1、表1.2、表2.1、表2.2??,居中置于表的正上方,段前空一行。

頁眉采用五號字居中注明“內蒙古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論文”字樣,頁腳采用五號字居中標注頁碼(摘要和目錄采用羅馬數字,其它采用阿拉伯數字)。

(1)篇幅

課程設計論文的篇幅為3--4千字左右。

(2)裝訂

論文按封面、任務書、目錄、正文、附錄、參考文獻的順序裝訂成冊。

題目:

第3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1、城鎮(zhèn)整體設計

三峽地域傳統(tǒng)城鎮(zhèn)空間形態(tài)的最大特點之一是“簇群”式的整體構成。這種整體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①建筑組群自身形成整體;

②人工建設與山地、長江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和諧的統(tǒng)一體。因此“簇群”式的城鎮(zhèn)整體設計,是一種尊重環(huán)境,結合用地條件的生態(tài)設計方法。將這種方法運用到新城鎮(zhèn)設計中,將是發(fā)展與運用傳統(tǒng)城鎮(zhèn)設計方法,延續(xù)地方建筑文化的有效途徑。

(1)一次性的城鎮(zhèn)整體設計。

即充分參照現狀用地指標狀況與居民生活的需要,吸收傳統(tǒng)城鎮(zhèn)“簇群”式的整體構成,一次性的建構建筑群體之間有機的秩序,形成城鎮(zhèn)的物質與景觀印象。

(2)引導性的城鎮(zhèn)整體設計。

即遵循城鎮(zhèn)發(fā)展自然調節(jié)作用和建筑活動的再生長性,只做控制性重點設計,留出應有的空間,加以引導,達到所需空間形態(tài)。

三峽庫區(qū)城鎮(zhèn)遷建任務重,時間緊,城鎮(zhèn)設計很難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鎮(zhèn)規(guī)劃設計中,可以考慮用“人為規(guī)劃”與“自然生長”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庫區(qū)城鎮(zhèn)對形態(tài)構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地形、岸線、街道、重要建筑、輪廓線等,對其加以控制和把握,進行重點的設計,其它部分在人為的引導與管理下讓其相對自然的生長,讓居民參與設計,努力使方案更貼近當地文化和生活。

(3)結合氣候和地勢的城鎮(zhèn)整體設計。

由于長江、太陽、高空氣流、蒸發(fā)、山頂綠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垂直于河岸、掠過坡面、晝夜方向相反的河谷風。山地傳統(tǒng)城鎮(zhèn)中連綿不斷,級級蔓延的梯道,不但是聯系江與城的立體交通,而且是自然之道—風道。同時,跌落式的城鎮(zhèn)空間形態(tài)滿足了建筑對通風、光照的需求;另外,傳統(tǒng)的城鎮(zhèn)把山頂和后山作為風景區(qū),對公園或背景山林加以保護與建設,起到了減災防災、豐富城鎮(zhèn)景觀、調節(jié)城鎮(zhèn)小氣候的作用。山地傳統(tǒng)城鎮(zhèn)中長江+梯道+城鎮(zhèn)+山頂綠化所構筑的城鎮(zhèn)自然空調系統(tǒng),是適應地域氣候特征與地理狀況的城鎮(zhèn)整體設計方法,在新城鎮(zhèn)的規(guī)劃設計中應加以繼承和發(fā)展。

2、建筑設計

(1)結合地形地貌的設計。

三峽庫區(qū)城鎮(zhèn)大都建于臨長江邊的階地上,用地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先民們在長期的建筑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出許多結合地形地貌的建筑設計及營造方法。如筑臺法、錯層法、掉層法、跌落法、錯跌法、懸挑法、吊腳及架空法、附崖法等。這些方法都有效地減少了對地形地貌及地層結構的破壞。

(2)傳統(tǒng)建筑形態(tài)的繼承與發(fā)展。

在長期的建筑創(chuàng)作與實踐活動中,三峽庫區(qū)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建筑形態(tài)?!暗涫浇ㄖ奔词瞧渲械牡湫痛碇?,此類建筑與地形、地貌、氣候、綠化等周邊環(huán)境結合完美,滿足了山地條件下建筑對光照、通風、能源、綠化等的要求,同時,使整個城鎮(zhèn)富于特色,充滿生機與活力。“吊腳樓”是傳統(tǒng)城鎮(zhèn)對岸線處理的常見形式,它可以在常年洪水位之上,又能有效利用岸線,有利于結合地形,通風防濕,滿足人們接近水面的生活習性。

3、廣場設計

(1)突出個性特色的設計。

個性特色的創(chuàng)造要求對城鎮(zhèn)廣場的功能、地形、區(qū)位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在城鎮(zhèn)空間環(huán)境體系中的地位作全面的分析,在符合區(qū)位特點、滿足功能需要、協(xié)調環(huán)境文脈、創(chuàng)造自然生態(tài)等方面反復推敲,不斷升華,使城鎮(zhèn)廣場既具地方、時代特色,又與居民生活緊密結合、有機交融。

(2)結合地形的設計。

三峽地區(qū)新城鎮(zhèn)無法形成平坦的大面積城鎮(zhèn)廣場用地,為了減少廣場建設對城鎮(zhèn)地形地貌的破壞(甚至引發(fā)山地地質災害),滿足城鎮(zhèn)現代化的要求以及人們多樣生活的需要,其廣場設計應利用好坡地,創(chuàng)造出靈活多樣、層次豐富的現代城鎮(zhèn)空間。

(3)尺度適宜的設計。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要求一種內聚、安定、親切的環(huán)境,所以,歷史上許多好的城鎮(zhèn)廣場空間D與H的比值均大體在1~3之間。庫區(qū)城鎮(zhèn)規(guī)模一般不大,加之其城鎮(zhèn)用地條件的緊張以及復雜的地形限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設計尺度宏大、壯觀的廣場,而是應依據廣場的性質功能、周邊建筑等確定適宜的尺度,否則,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增加新城建設的經濟壓力。

(4)多層次的綠化設計。

在廣場綠化設計手法上,一方面,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氣候、土壤、景觀要求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鄉(xiāng)土樹種;其二,在綠化配置方式上,應采用群落式的植物配置,提倡生物多樣性;其三,應充分考慮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其四,可利用山地城鎮(zhèn)廣場地形的高差變化,采用多種綠化方式(垂、爬、吊、掛等)構筑立體式的綠化景觀,增加廣場的空間層次。

4、濱水區(qū)設計

(1)利用并加強濱水的空氣環(huán)流過程。

保護城鎮(zhèn)江河兩岸的溪溝、濕地,開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構成一個連接建成區(qū)與郊野的帶狀開放空間,把河谷風或郊外自然空氣引入市區(qū),改善城鎮(zhèn)大氣環(huán)境質量;把沿江綠帶與城鎮(zhèn)內部綠地系統(tǒng)組成完整網絡;降低濱水區(qū)建筑密度或將一、二層架空,使濱水區(qū)空間與城鎮(zhèn)內部空間通道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

(2)建立江河綠色廊道。

沿江河兩岸控制足夠寬度的綠帶,在此控制帶內嚴禁修建任何永久性的大體量建筑,并與郊野基質連用,從而保證河流水系作為生物過程的廊道功能;另外,可利用道路綠地、高壓走廊、溝谷等防護綠地,線性公園綠地作為聯系通道,把水系廊道綠地與其它城鎮(zhèn)綠地構成完整的綠地網絡。

(3)自然化的濱水植物設計。

植物的選擇應以地方性的耐水性或水生植物為主;植物的配置應盡量符合水濱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注意喬、灌、草的合理搭配;在水濱生態(tài)敏感區(qū)引入天然植被,建立多種野生生物棲息地等。

第4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06-01

高校教學中考試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是檢驗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少不了考試。但是目前高校課程改革面臨的瓶頸問題是高??荚囆问絾我凰腊澹虼烁叩仍盒搶荚囆问竭M行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以適應課程改革和迎合學科發(fā)展的要求。

一、我國高校中常見的考試形式

閉卷考試考生只可以獨立完成試題,不可以看課本和資料,不可以與其他考生商量答案、傳答案等。這種考試可以有效檢驗學生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能有效鞏固學生的基礎性知識,對基礎性課程可以采用該種考試方式,但是這種考試模式使得學校中出現“高分低能”者,對應用型專業(yè)課程是不適用的,極大的挫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積極性。

開卷考試是考生可以自由攜帶資料、課本參加考試。半開卷考試是介于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兩者之間的考試方式。半開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的區(qū)別在于只允許考生攜帶指定的資料進入考場。開卷考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融會貫通能力,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地學習。該考試形式被用范圍僅次于閉卷考試方式,主要用于某些側重于理解的課程的考試,如專業(yè)基礎課等。

論文是在給定題目或給定范圍內,學生可以查閱文獻、書籍等信息進行處理后,進行撰寫,最終形成考核論文。該考試方式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查閱資料、獲取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方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考試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對知識的整合、融會貫通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該考試方式缺乏統(tǒng)一的評分機制,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好,教師要對一定的知識貯備,對學科領域及學術前沿有精準的把握。

盡管我國高校對考試形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荚囆问饺匀淮嬖诒姸鄦栴},這些問題直接影響教學,會嚴重阻礙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阻礙著人才的全面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對特色課程考試形式進行探索,尋求適宜的考試形式。

二、《城市防震減災規(guī)劃概論》課程簡介

《城市防震減災規(guī)劃概論》課程是防災科技學院特色課程,是基于社會服務于研究成果而開設的課程。該課程是對地震工程學(結構抗震)和工程地震學的延伸,以預防減輕地震災害為目標,旨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通過城市規(guī)劃,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加強建筑與基礎設施的抗震設防,預先準備應急救災需求設施和措施等三方面,采取抗震設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學習編制防震減災規(guī)劃不僅培養(yǎng)學生具備綜合運用多種相關基礎知識的能力,也能在今后工作中發(fā)揮一定作用。

三、城市防震減災規(guī)劃概論課程考試形式探索

《城市防震減災規(guī)劃概論》課具有知識體系龐雜,所涉及學科多,學科知識交叉等特點,該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防震減災規(guī)劃中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其學會運用多種基礎知識的能力?;谏鲜稣n程要求,目前的考試形式不能真實有效的衡量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考試模式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新的考試形式應反映學生全面的素質。該考試形式是基于國內學者張旭日提出的理論成績量化比例體系改進得到的,評價體系依據該課程重視知識應用特點,課程考核中增加了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課程設計按知識結構共有四個內容,每個內容占10%,共計占總成績的40%,通過該環(huán)節(jié)來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了讓學生對掌握扎實基礎知識,對概念性、常識性知識進行閉卷考核,共計占總成績的30%。同時注重課堂教學質量,考試環(huán)節(jié)中保留了考勤、提問、平時考查內容,共計占總成績的30%。該評價體系采用多種考核方式,有效的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進行控制;而且更加便于教師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得到自己能認可的成績,達到對學生的全面考核。

四、結語

目前國內高校考試形式大都以閉卷和開卷考試為主,而且采取筆試形式多,口試、答辯方式偏少;側重理論考試多,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試少;一次考試定結論多,數次考核綜合評價的形成性考試少,形成了“四多四少”的弊端。所以考試改革教師應立足于自身特點、具體學科、課程特點和需要,進行自主選擇考試形式。本文結合《防震減災規(guī)劃概論》課程建設與實踐,探索出了適用本課程的考試形式,積累了一定經驗,希望對我國高等教育考試形式改革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夏風林,臧健.淺議高?!耙豁撻_卷”考試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7- 88.

[2]尚曉玲.高??荚嚪椒ǜ母锱c創(chuàng)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4):49- 50.

[3]張旭日,王葉松,劉啟營.改革高校考試方式與考試制度真正實行素質教育基本對策[J].消費導刊:教育時空,2008(1):125- 126.

第5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決策指揮系統(tǒng);決策模式;演化階段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2-0028-02

1 分部門、分災種的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

我國防震減災系統(tǒng)應用和輔助決策系統(tǒng)的發(fā)展是與計算機技術,主要是GIS技術的發(fā)展相輔相成的。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通過世行貸款開始了有關城市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研究?!熬盼濉逼陂g,結合950 項目(大中城市防震減災示范研究與應用),地震系統(tǒng)有關單位在烏魯木齊、天津、大連、合肥、自貢、泰安、福州、廈門等地建立了各自地區(qū)的“基于GIS的防震減災信息與輔助決策系統(tǒng)”,利用GIS等工具軟件,姚保華(2002)將區(qū)域地震環(huán)境、震害預測成果和應急輔助決策模塊等進行集成。云南地震局王景來(1999)將GIS應用到地震災害的評估提出將地震災害評估智能化或半智能化的設想,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玉溪地震減災信息系統(tǒng)。上海地震局宋俊高、火恩杰等(2000)將GIS應用到城市防震減災應急研究,以上海市寶山區(qū)為試點,建立了上海市防震減災應急決策信息系統(tǒng)。王曉青等(2004)利用現代通訊技術、GIS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構建了基于GIS的地震現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tǒng),實現破壞性地震發(fā)生后地震現場災害損失的快速、動態(tài)評估,現場震情和災情信息的顯示以及各種信息的遠程交換。

火災是各種災害中發(fā)生最頻繁且具有很強破壞性的一種。謝喚亮(1997)給出了基于GIS的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框架,并在南京市消防指揮中心初步實現。許云,任愛珠(2003)對虛擬現實技術(VR)在基于GIS的城市消防指揮系統(tǒng)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朱霽平(2004)建立城市火災應急決策支持系統(tǒng),一旦發(fā)生火災,信息可以迅速傳遞到指揮中心,并快速模擬災害現場情況、預測災害發(fā)展趨勢,綜合各種要素,生成救援方案,有效調度和科學利用消防減災資源。

國內防洪減災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特別是國家在“八五”期間安排的“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長江、黃河、淮河防洪減災DSS研究,出現了很多比較成功的成果,胡四一等(1996)在分析總結長江中下游防洪經驗和防洪決策流程的基礎上,研究防洪決策支持系統(tǒng)建立的開發(fā)模式、程序、方法、技術和應用模式,研制和開發(fā)了系統(tǒng)中總控管理――人機界面系統(tǒng)、數據庫、知識庫、系統(tǒng)接口和通訊軟件、洪水演進和調度仿真模型、防洪決策風險分析模型等,初步建立了可運行的原型系統(tǒng),并通過聯機試驗運行、檢驗系統(tǒng)設計、推進分洪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實際應用。到20世紀90年代初,又有翁文斌等開發(fā)的安陽市防洪DSS,浙江省洪澇臺風災害預報及省級防洪調度決策系統(tǒng)、黃河防洪調度決策支持系統(tǒng)和長江防洪決策支持系統(tǒng)等投入運行。這些系統(tǒng)都以關系數據庫為核心,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可移植性。余達征等(1999)針對防洪減災DSS的不足和防洪減災決策的特點,將專家系統(tǒng)中的知識處理思想引入防洪減災DSS中以解決其不足之處。設計出智能型的城市防洪減災DSS。

2 城市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

2.1 城市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理論研究

韓燕暉將城市公共危機防范與救助系統(tǒng)分為指揮決策系統(tǒng)這一上位系統(tǒng)與預警系統(tǒng)、預案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保障系統(tǒng)、動員系統(tǒng)、善后系統(tǒng)等六個下位系統(tǒng)。劉寧認為突發(fā)事件應急決策支持系統(tǒng)是用戶通過人機交互與系統(tǒng)主推理機連接,并借助規(guī)則、案例、模糊知識推理部分共同完成不同庫間的調用和內部推理求解。朱曉峰等根據政府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信息復雜程度和時效程度將其分為四大類:日常決策支持系統(tǒng)、宏觀決策支持系統(tǒng)、重大活動決策支持系統(tǒng)和危機決策支持系統(tǒng)?;葜颈髽嬙炝擞晌C信息管理預警、危機信息管理知識、危機管理指揮、危機管理反應、危機管理恢復等子系統(tǒng)構成的綜合性危機信息管理系統(tǒng)。谷巖,馮華綜介運用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OLAP)、數據挖掘、信息智能推拉等多種信息處理技術,以多種形式靈活地生成各種應急方案。徐志勝等以地理信息系統(tǒng)(G1S)為平臺,集成決策支持系統(tǒng)(DSS),研究開發(fā)了“基于G1S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決策支持系統(tǒng)”。唐裙裙認為應該采用五級架構,底層是硬件支持層;其次是基礎信息層;基于其上的是決策支撐平臺層;再上層是決策應用平臺層;最上層是用戶界面,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用戶進行設計。張茜公共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包括機理分析、預警預報、資源優(yōu)化、綜合評價和決策建議。柳宗偉,景廣軍提出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我國城市危機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的思路,即建立以統(tǒng)一機構(城市危機管理中心)為核心的調度統(tǒng)一、聯動協(xié)調、信息共享的城市綜合危機管理機制,研制實用的城市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以支持該模式的高效運作。

2.2 城市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技術支撐

在智能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算法研究方面,研究的焦點集中在GIS路徑優(yōu)化、案例檢索算法以及數據挖掘等方面:黃詩峰等對災民撤退網絡流模型及其GIS模擬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羅忠良對案例推理系統(tǒng)中案例檢索算法的改進進行了探討;馮興杰等對有關數據挖掘及其關聯規(guī)則算法進行了詳細地討論;陶靈皎,孫繼銀等對決策樹的算法進行詳細探討并針對自己的研究對象作了適當優(yōu)化;王秀坤等設計了改進的EM算法并實現了在防洪決策中的應用。

2.3 城市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工程實踐

2003年“非典”事件后,我國目前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設置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將應急管理作為政府的一項日常的工作來抓,使城市應急管理逐漸走上正規(guī)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已建成的城市應急管理機構有北京市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上海市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委員會、深圳市處置緊急事務委員會、廣州110社會聯動中心、武漢市110聯動服務中心、南寧市社會應急聯動中心等。城市危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一般由以下四個子系統(tǒng),即應急指揮系統(tǒng)、應急業(yè)務處理系統(tǒng)、信息與資源共享系統(tǒng)、決策支持系統(tǒng)組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作為城市危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目前大多城市尚未進行專門建設。但在某些城市危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中包含了初步的輔助決策功能,下面分別對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天津、深圳、臺灣的城市危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中所包含的輔助決策功能進行介紹。

北京市危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主要由以下子系統(tǒng)組成:①網絡通信子系統(tǒng),比如有政府網、應急呼報警網;②信息數據庫子系統(tǒng),城市地理環(huán)境數據庫、城市社會經濟數據庫、災害歷史數據庫;③應急評估數學模型子系統(tǒng),危機事件潛勢預測模型、社會災變心理分析模型等;④對策預案子系統(tǒng),綜合應急管理總體預案,單災種專業(yè)應急預案,預案實施決策流程;⑤專業(yè)救援子系統(tǒng),比如醫(yī)療急救網、消防網自然災害現象救援保障,還有公共設施搶修隊,治安和反恐防爆隊。這里應急評估數學模型子系統(tǒng)和對策預案子系統(tǒng)就包含了初步的輔助決策功能。其應急指揮系統(tǒng)中心設計聯動國家減災中心、水利、氣象、地震、消防社區(qū)、單位重點區(qū)域,城市生命線系統(tǒng)管理部門,它有一些監(jiān)測設備,比如現場空中監(jiān)測,還有現場救援指揮車,對突發(fā)公共事件進行災害的動態(tài)顯示。還有應急對策的顯示系統(tǒng),根據專家的意見和對策,進行會商結果,最后形成一個綜合的減災策指令。

天津市負責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主要部門是防災應急指揮中心,配置有線、無線通信系統(tǒng)、指揮輔助決策系統(tǒng)、指揮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遠程圖像傳輸系統(tǒng)、綜合視訊系統(tǒng)、應急供電、供水系統(tǒng)、樓宇保安監(jiān)控系統(tǒng)等,運用現代通信網絡和高技術手段,實現各類應急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為市領導處置重大災害和突發(fā)事件實施應急指揮提供了基本平臺和手段。指揮中心在樓設置了專家會商室和相關單位、搶險專業(yè)組、應急救援隊工作室,可集中各險種專家和專業(yè)組、隊共同會商,為領導提供輔助決策。

深圳市應急指揮系統(tǒng)的輔助決策概況:深圳政府特別重視對預案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和開發(fā)。深圳有關部門制定和修改了各項應急預案,明確各類突發(fā)事件分級分類定量標準,提高預案的可操作性,并建成預案數據庫,納人應急指揮技術平臺的“預案生成系統(tǒng)”。深圳市發(fā)生重特大突發(fā)性事件時,市領導不但可以在應急指揮中心通過視頻、音頻系統(tǒng)進行現場指揮,還通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電子地圖了解事件發(fā)生地點的具置及周邊情況。同時,系統(tǒng)還將根據現場和數據庫中的各種數據,自動生成多個應急預案以供領導決策選擇。

臺灣的災害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研究結合了地理信息系統(tǒng)(Gl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以及日益成熟的網絡技術,建立一套整體性的防災救災決策支持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使用災害生命周期法來進行決策支持系統(tǒng)整體架構的規(guī)劃,將災害從發(fā)生前至發(fā)生后的整個過程視為一個完整的災害管理循環(huán)周期,并進一步分析各階段所需的決策支持需求,運用模組化的概念規(guī)劃其中的各項子系統(tǒng)。完整的災害防救決策支持系統(tǒng)資料庫由地理資料庫、氣象水文觀測資料庫、歷史性災害資料庫、趨勢分析與境況模擬成果資料庫、詮釋資料庫等五大資料庫組成。臺灣是多發(fā)地震的地區(qū),以該系統(tǒng)的地震知識管理為例,通過“案例式推理”的研究方法,搜集臺灣歷年來都市層級的地震防災救災相關研究(不含地質研究、地震工程)案例一百余例,并利用英國Wales大學所開發(fā)的CBR軟件caspian(1999),建置“地震防災救災文獻案例式查詢系統(tǒng)”,探討其應用于都市防災救災的可行性,初步獲得了良好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姚保華,陶夏新.分布式防震減災系統(tǒng)的可行性[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0.

[2]王曉青,丁香.基于GIS的地震現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tǒng)[J].自然災害學報,2004, 13(1):118-125.

[3]許云,任愛珠,潘國帥.基于GIS和VR的消防指揮系統(tǒng)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3,36(5):92-96.

[4]朱霽平.基于GIS的城市火災應急空間決策支持系統(tǒng)和仿真模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5]谷巖,馮華.智能化城市防災救災應急處理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5,(6): 1503-1505.

[6]徐志勝,馮凱,徐亮等.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4,(6): 82-84.

第6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摘要:本設計是為某公司的新產品——生產現場無線數據采集器進行產品形態(tài)設計和人機界面設計。由于這款產品的應用環(huán)境為生產現場的物流信息傳遞,所以設計時除了要滿足功能對產品的需求以外,還要考慮到工作環(huán)境里的安全性、防污性、防震性,界面的可操作性、美觀性以及與工作人員使用的儀式性,定位人群的喜好等問題。

關鍵詞:生產現場無線數據采集終端造型設計

根據數據采集器的用途不同,可將其分為兩類:有線數據采集器和無線數據采集器。無線數據采集器是為適應現場數據采集和掃描笨重物體條碼等脫機使用場合而設計的。無線數據采集器主要用于生產制造、倉庫管理、銷售竄貨追蹤、企業(yè)資產管理[1]等領域。隨著生產過程、管理、裝備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生產現場數據無線采集終端將得到快速的發(fā)展[2,3]。國外應用于生產現場的無線數據采集器主要有具備存儲功能的手持數據采集器、無線條碼掃描器及數據采集器、LED生產管理顯示看板[4]等;國內這種產品還很少。而且面對眾多的零、部件加工車間大量的現場數據實時控制如何進行;不同層面上的制造與管理人員如何能實現更好地在線溝通;現場的操作方式與持握方式怎樣?等等,這些問題在現有國內外的產品中均沒有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設計正是針對上述問題展開,從實現在制造物流中的順利、快捷、體現個性的溝通方面進行了探索。

1產品形態(tài)設計

根據應用人群為工廠中的工人和管理人員,產品必須賦予抗摔防震、耐臟的功能,所以在產品形態(tài)設計上必須給人予結實有力、渾厚大氣的感覺,作為工廠的建設者還應體現出產品的尊嚴,體現持握產品的人的象征感,這種感覺使他帶著自信和積極認真地態(tài)度去迎接每一份工作,故本產品并沒有采用一般工業(yè)產品的儀器使用的象征感覺。采用富有個性和流行時尚感的造型設計,增加了造型的親切感與使用的舒適感,一種當家作主和被尊重的感覺。在顏色上采用易耐臟并且流行的有時尚感的銀灰色和給人以穩(wěn)重感的深藍色。

2產品持握方式設計

根據生產現場數據采集的特點,在生產現場的工位、檢測點、材料、工具的出入口以及巡檢人員等配置生產現場無線數據采集器,實現作業(yè)現場數據實時采集與通訊。

對于生產工位的工人,一般雙手經常處于工作狀態(tài),為了不影響工作效率,又能實時傳遞生產信息,所以將采集器設計成戴在的胳膊上,并盡量靠近頭部,用語音輸入生產現場物流傳遞信息,在技術交流和臨時通知方面提高效率

對于工廠管理人員,可以采用手持、戴在胳膊上兩種方式。手持時,在生產現場通過掃碼器快速識別各種部件,靈活地運用語音、鍵盤、掃碼等功能實現實時的數據在線通訊。

鍵盤采用推拉式,屏幕顯示方式可以實現縱橫向切換。

3無線數據采集信息界面設計

在操作方式的選擇上,避免觸摸屏操作易出錯、壽命低、成本高等缺點,采用按鍵方式。

人在進行操作機器時,主要受價值和動機目的支配[5],在設計中要考慮人視覺、思維、動作的習慣過程,使操作界面的設計符合人的日常習慣,使產品容易掌握和不易出錯。為了減少操作的不確定性,按鈕的設計采用不同執(zhí)行操作發(fā)出相應的聲音和光的變化,以增加人們的操作信心與可駕馭感。

在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同一種零部件重復讀入的情況,還有可能是同一種零部件,由于不在同一個位置所導致的重復錄錄情況。在進行易出錯界面設計時,根據用戶的使用出錯頻率改進設計。對輸入數據的域值進行設定,當輸入值大于該值時就要對操作員進行提醒,使之盡量減少出錯的發(fā)生。

3.1數據采集的信息界面設計在界面設計時,設計師不應當提供過多的選擇可能性。錄入時只需輸入被采集物品的編號,填上數量即可完成采集。如圖4所示。并根據被采集件輸入的頻次,決定檢索的次序,使專用部件的搜索快捷、方便。如有臨時添加的信息,通過語音輸入與求助鍵配合使用,使物流實現準確快捷的傳遞。整機的物流識別可采用條碼掃描錄錄。數據采集器的操作程序可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編制,充分考慮操作使用過程的方便、靈活和通用性。

3.2數據傳送的信息界面設計數據傳送功能有數據的下載和上傳。

數據下載時通過要件按鈕將需要數據采集器進行確認的零部件信息從計算機中傳送到數據采集器中

數據上傳時將采集到的零部件數據通過發(fā)件按鈕將數據傳送到計算機中去。

數據采集器的菜單,可以將所要完成的系統(tǒng)功能加入,如:零部件入庫、出庫、補貨和盤點等。同一批數據,既作為入庫數據又作為出庫數據,給操作帶來了方便,減少了數據的再次讀入。

4耐用與節(jié)電功能設計

為了防護采集器的屏幕,在采集器的兩側和中間屏幕部分裝有減震功能的防震橡膠,可承受一般的撞擊,即使跌落在地板上,也能正常運作;自動的省電運行模式設計,10秒無操作自動進入省電運行模式,按任意鍵自動“喚醒”。所以,使用兩節(jié)普通7號電池能正常使用達一個月以上。

5小結

第7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產現場  無線  數據采集終端  造型設計

        0 引言

        根據數據采集器的用途不同,可將其分為兩類:有線數據采集器和無線數據采集器。無線數據采集器是為適應現場數據采集和掃描笨重物體條碼等脫機使用場合而設計的。無線數據采集器主要用于生產制造、倉庫管理、銷售竄貨追蹤、企業(yè)資產管理[1]等領域。隨著生產過程、管理、裝備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生產現場數據無線采集終端將得到快速的發(fā)展[2,3]。國外應用于生產現場的無線數據采集器主要有具備存儲功能的手持數據采集器、無線條碼掃描器及數據采集器、led生產管理顯示看板[4]等;國內這種產品還很少。而且面對眾多的零、部件加工車間大量的現場數據實時控制如何進行;不同層面上的制造與管理人員如何能實現更好地在線溝通;現場的操作方式與持握方式怎樣?等等,這些問題在現有國內外的產品中均沒有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設計正是針對上述問題展開,從實現在制造物流中的順利、快捷、體現個性的溝通方面進行了探索。

        1 產品形態(tài)設計

        根據應用人群為工廠中的工人和管理人員,產品必須賦予抗摔防震、耐臟的功能,所以在產品形態(tài)設計上必須給人予結實有力、渾厚大氣的感覺,作為工廠的建設者還應體現出產品的尊嚴,體現持握產品的人的象征感,這種感覺使他帶著自信和積極認真地態(tài)度去迎接每一份工作,故本產品并沒有采用一般工業(yè)產品的儀器使用的象征感覺。采用富有個性和流行時尚感的造型設計,增加了造型的親切感與使用的舒適感,一種當家作主和被尊重的感覺。在顏色上采用易耐臟并且流行的有時尚感的銀灰色和給人以穩(wěn)重感的深藍色。

        2 產品持握方式設計

        根據生產現場數據采集的特點,在生產現場的工位、檢測點、材料、工具的出入口以及巡檢人員等配置生產現場無線數據采集器,實現作業(yè)現場數據實時采集與通訊。

        對于生產工位的工人,一般雙手經常處于工作狀態(tài),為了不影響工作效率,又能實時傳遞生產信息,所以將采集器設計成戴在的胳膊上,并盡量靠近頭部,用語音輸入生產現場物流傳遞信息,在技術交流和臨時通知方面提高效率

        對于工廠管理人員,可以采用手持、戴在胳膊上兩種方式。手持時,在生產現場通過掃碼器快速識別各種部件,靈活地運用語音、鍵盤、掃碼等功能實現實時的數據在線通訊。

        鍵盤采用推拉式,屏幕顯示方式可以實現縱橫向切換。

        3 無線數據采集信息界面設計

        在操作方式的選擇上,避免觸摸屏操作易出錯、壽命低、成本高等缺點,采用按鍵方式。

        人在進行操作機器時,主要受價值和動機目的支配[5],在設計中要考慮人視覺、思維、動作的習慣過程,使操作界面的設計符合人的日常習慣,使產品容易掌握和不易出錯。為了減少操作的不確定性,按鈕的設計采用不同執(zhí)行操作發(fā)出相應的聲音和光的變化,以增加人們的操作信心與可駕馭感。

        在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同一種零部件重復讀入的情況,還有可能是同一種零部件,由于不在同一個位置所導致的重復錄錄情況。在進行易出錯界面設計時,根據用戶的使用出錯頻率改進設計。對輸入數據的域值進行設定,當輸入值大于該值時就要對操作員進行提醒,使之盡量減少出錯的發(fā)生。

        3.1 數據采集的信息界面設計 在界面設計時,設計師不應當提供過多的選擇可能性。錄入時只需輸入被采集物品的編號,填上數量即可完成采集。如圖4所示。并根據被采集件輸入的頻次,決定檢索的次序,使專用部件的搜索快捷、方便。如有臨時添加的信息,通過語音輸入與求助鍵配合使用,使物流實現準確快捷的傳遞。整機的物流識別可采用條碼掃描錄錄。數據采集器的操作程序可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編制,充分考慮操作使用過程的方便、靈活和通用性。

        3.2 數據傳送的信息界面設計 數據傳送功能有數據的下載和上傳。

        數據下載時通過要件按鈕將需要數據采集器進行確認的零部件信息從計算機中傳送到數據采集器中

        數據上傳時將采集到的零部件數據通過發(fā)件按鈕將數據傳送到計算機中去。

        數據采集器的菜單,可以將所要完成的系統(tǒng)功能加入,如:零部件入庫、出庫、補貨和盤點等。同一批數據, 既作為入庫數據又作為出庫數據,給操作帶來了方便,減少了數據的再次讀入。

        4 耐用與節(jié)電功能設計

        為了防護采集器的屏幕,在采集器的兩側和中間屏幕部分裝有減震功能的防震橡膠,可承受一般的撞擊,即使跌落在地板上,也能正常運作;自動的省電運行模式設計,10秒無操作自動進入省電運行模式,按任意鍵自動“喚醒”。所以,使用兩節(jié)普通7號電池能正常使用達一個月以上。

        5 小結

        占領某領域的市場有兩種途徑,一是在激烈的競爭中靠實力取勝;二是去發(fā)掘別人尚未發(fā)現的市場,無論哪種方法市場細分定位以及對目標人群的調查了解都是相當重要的。當今時代,消費者心理普遍要求產品符合自己的身份品位。只有了解消費者的特征和消費心理需求,才會有準確的市場定位,產品上市才會受歡迎。中國是工業(yè)大國,尤其是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yè)基地,怎樣在能提高工作效率,作業(yè)質量以及使管理更加系統(tǒng)化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在設計開發(fā)過程中加強對市場和目標人群的分析及研究,提高設計師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抓住市場同時還要重視產品的使用功能是否體現的人性化程度,產品款式造型和色彩是否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設計出成功的產品。

參考文獻:

[1]vcans公司.固定資產管理條碼解決方案.

/asset.htm,2006-05-03

[2]通信世界.rfid技術有望在3-5年內成為新利潤增長點.

/artsys/newslist.asp?id=333&classid=3&nclassid=2.2005-10-8.

[3]上海條碼網./pshu_index.htm.2006-

05-03.

[4]上海力象電腦有限公司./systems/lx

wm.htm,2005-04.

第8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層建筑;混凝土;抗震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地震影響因素十分復雜,是一種不能預見的外部作用,目前的計算方法依舊處于半經驗半理論的方法,在實際工作當中,想要對于建筑的抗震性進行精確的計算有很大的難度,因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高層建筑時,應重返考慮高層建筑的抗震問題,采取相應的安全防患措施,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的特征

混凝土結構建筑的樓層在10層或10層以上,或者建筑高度超過28m,定義為高層建筑。從定義中可看出高層建筑的特點體現在層數和高度上,而高層建筑更本質的特點是水平荷載設計起到關鍵作用。在高層建筑中研究建筑的抗側力能力是抗震設計的重點,地震荷載和風荷載主要作用于建筑的水平力,其中地震荷載起控制的作用。破壞時間短,無規(guī)律的作用強度大,水平方向上的振動加以扭轉振動是地震力對建筑的破壞特點。在設計過程完全應用彈性理論來設計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是不可行的。因為會增加抗側構件的數量,使結構的自重增加,導致在地震中,由于建筑自身的慣性力過大,使抗震性能降低。

2、建筑抗震級別

我國房屋建筑工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抗震設防類別

2.1、特殊設防類

指使用上有特殊設施,涉及國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fā)生嚴重次生災害等特別重大災害后果,需要進行特殊設防的建筑。簡稱甲類。

2.2、重點設防類

指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生命線相關建筑,以及地震時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等重大災害后果,需要提高設防標準的建筑。簡稱乙類。

2.3、標準設防類

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標準要求進行設防的建筑。簡稱丙類。

2.4、適度設防類

指使用上人員稀少且震損不致產生次生災害,允許在一定條件下適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簡稱丁類。

3、高層混凝土建筑抗震結構設計原則

3.1、結構布置

平面布置是指在建筑設計的平面圖上,將柱和墻的位置以及對樓蓋具有的傳力作用進行合理的設置。依據建筑的抗震性能來看,最關鍵的是盡量將建筑結構平面的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相靠近或相重合,以降低地震力對建筑的破壞力。為了減輕建筑自身的重量,在設計時應以結構的平面規(guī)則、對稱為宜。結構的剛度在豎向上應保持均勻,可盡量較為規(guī)則的設計豎向結構,少做平面上的變化。在安全規(guī)定內設計結構的高度和寬度,并且需限制兩者的比值,以使結構有較好的整體剛度和穩(wěn)定性。

3.2、防震縫設置

建筑平面結構復雜時,可通過使用防震縫,將復雜面劃分為簡單且規(guī)則的平面,但是在高層建筑中,不宜使用防震縫。如果無法避免設縫,那么應根據不同的結構,按照需要較寬的規(guī)定來設置寬度。建筑的高度不超過15m,其防震寬度宜采用70mm;高度大于15m,應根據不同的度數相應的增加高度和防震縫寬度。

4、高層建筑混凝土抗震結構設計分析

4.1、選擇場地地基

選擇場地地基首先要依據實際工程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地震活動情況。分析天然地基時的抗震承載力要按照不同的場地來進行,此外,根據不同場地來分析地震所導致的危害度。如果有必要,可使用規(guī)范的地基來進行處理??筛鶕卣饛姸取龅赝恋暮穸?、斷裂的地質歷史來明確避讓距離,從而對場地范圍內的地震斷裂的確定有利。一定要保證避開對不利的建筑地段來進行場地地基的選擇,如果依法避開,可以運用合適的抗震措施來進行。

4.2、增加抗彎結構寬度

增加抗彎結構體系的有效寬度,在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中能提高建筑的抗傾覆力矩,并且側移三次方的比例能得到減小,利用結構力學中的彎矩平衡法進行計算可更好的理解這一設計方式。在實際的建筑工程的設計中,豎向構件在結構體系中的良好連接是必須要做到的。在框架結構設計中,設計構件應遵循強壓弱拉、強柱弱梁、強節(jié)點弱桿件和強剪弱彎的原則。在實際當中,為實現框架與剪力墻的協(xié)同一致需控制各層樓板的變形量。剪力墻的主要受力是彎曲變形,結構的主要受力是剪切變形,將兩者進行有效協(xié)調變位,能實現框架抗震。

4.3、設計構件布置方式

結構設計中的抗力構件的布置應發(fā)揮最有效的作用,以提高結構的整體協(xié)調力,例如斜撐、水平撐及桁架體系等。在實際的設計中,不宜忽略其在結構中的作用,應根據具體受力狀態(tài),發(fā)揮桿件的抗拉和抗壓能力。交叉撐或斜撐是最有效抗衡抗側力的鋼骨混凝土構件,其構件可完全適應受拉或受壓的狀態(tài),且可充分是鋼材抗拉能力和混凝土構件的抗壓能力得到發(fā)揮的同時,又可在水平方向上增大架構的抗側移剛度,以增強高層建筑緩凝土結構抗震作用。

4.4、高層混凝土建筑各層結構參數設置

通過在模擬地震中對設施的分析,我們能夠根據得到的數據對各層的參數進行設置。例如高層混凝土結構建筑中的墻體承載能力等方面。在預處理階段,應在充分了解羨慕的地形條件、質量檢測等多個方面的基礎上,建立設計的框架,應用設計理念做出說明,完成高層混凝土結構建筑的設計工作。在高層混凝土結構設計工作中,最好能夠建立設計信息庫,便于工程師用查找案例并總結的方法來展開工作。在研究結構綜合受理情況時,應選出相應的模型,并以此對建筑結構的合理性進行判斷。要對計算機運算結構展開研究,為以后的計算機運算提供一句。高層混凝土建筑要處理包括站東周期、扭轉角度等多種參數,因此,對于高結構的設計應經過反復推敲,確保其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4.5、重視結構的規(guī)則性

在進行高層混凝土結構建筑設計時,應重視高層結構的規(guī)則性,對于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買,不能進入選擇的行列。合理的布置能夠對結構的抗震起到有效的提升,在設計中應提倡平、立面的對稱。經過對震害的研究我們呢可以發(fā)現,對稱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的傷害最低,對于采取抗爭措施和處理都較為便利。

4.6、增加承受荷載的構件截面

在實際結構的設計中對承受地震力的構件應增大構件的最大部分截面,主要表現為在底部中應用加強層。通常情況下在剪力墻底部的加強層,其高度應設計與底部兩層的較大值,或1/8的墻肢總高度相接近。高度大于150m的剪力墻,墻肢總高度的1/10是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為保證結構的延性需要對截面的尺寸進行限制,以防止產生脆性破壞,尤其對于抗震結構的截面限制條件更為嚴格,將x設為混凝土受壓區(qū)域梁端截面構建的高度,考慮鋼筋的受力情況,計算結果應符合以下條件;一級,x≤0.25h0;二、三級,x≤0.35h0,H0表示為截面的有效高度。

4.7、發(fā)揮樓蓋的水平隔板作用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將豎向的受力構件,也設計為是受彎構件,主要抗傾覆構件能在壓力作用下,保持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同時能減少增加的構件數量,減輕結構自重,降低工程造價。在高層建筑中,實際樓蓋發(fā)揮的隔板作用應符合計算假定:假定全部樓層采用剛性樓板。這主要因為結構樓板的剛度足夠,樓板有一定的厚度并配有鋼筋,且在平面內的開洞進行了限制。如果假定不符合,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樓板會成為薄弱層,結構會在層高處豎向構件發(fā)生破壞,導致結構整體發(fā)生垮塌。

4.8、對結構體系要合理的選擇

抗震設計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就是抗震結構體系,建筑是否安全和經濟取決于結構方案是否合理。

4.8.1、在對建筑結構體系進行合理選擇時,要考慮到地震作用有合理的傳遞途徑以及計算簡圖要十分明確,除此以外,受力以及傳力路線等都要符合抗震分析。

4.8.2、在選擇建筑結構體系時,要考慮到贅余度功能和內力重分配功能,這兩個功能是進行抗震概念設計時的重要原則。

4.9、結構構件的延性要得到提高

對各個構件延性水平的提高是抗震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用的關鍵問題??拐鸫胧┲饕校翰捎秘Q向和水平向的混凝土構件,從而對砌體結構加強約束。這樣一來,配筋砌體在地震中產生裂縫后也不會倒塌,讓建筑物在地震中不會完全喪失重力荷載的承載能力。

5、結語

對于高層建筑來說,抗震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優(yōu)良的建筑抗震設計,必須是在建筑設計和結構設計相互配合協(xié)作共同考慮抗震的設計基礎上完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很多新型的結構、新的技術不斷出現,設計人員要不斷利用這些新結構和新技術進行抗震結構設計,從而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好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天華.高層混凝土建筑抗震結構設計探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1,16:42.

[2]柏蕓.試論高層混凝土建筑抗震結構設計[J].門窗,2013,06:201-202.

第9篇:防震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筑方案設計;抗震;作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TU2文獻標識碼: A

1、建筑方案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幾個主要設計問題分析

1.1 建筑體型設計問題

建筑體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狀和立體的空間形狀的設計。震害表明,許多平面形狀復雜,例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進、側翼的過多伸懸、不對稱的側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中有不少這樣的震例。而平面形狀簡單規(guī)則的建筑(包括單

層和多層建筑)在地震中都未出現較重的破壞;有的甚至保持完好無損。沿高度立體空間形狀上的復雜ss和不規(guī)則,例如相鄰單元的高差過大、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過高、有的建筑裝飾懸伸過大過高,這些沿高度形狀上的變化,在地震時都會造成震害,特別是在建筑結構剛度發(fā)生突變的部位更易產生破壞。在歷次地震中工業(yè)與民用建筑都有此類震例。

所以,在建筑體型的設計中,應盡可能的使平面和空間的形狀簡潔、規(guī)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圓形、扇形、方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形,盡可能少做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伸翼,在體型布置上盡可能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

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產生因體形不對稱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而引起建筑物在地震時發(fā)生對抗震極不利的扭轉反應。在建筑方案設計中,特別是高層建筑的建筑方案設計中,為了建筑立面美觀和藝術上創(chuàng)意,復雜的建筑體型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在設計時一定要把建筑藝術、建筑使用功能同結構抗震安全很好的地結合起來。

1.2 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方案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離,內墻的布置,空間活動面積的大小,通道和樓梯的位置,電梯井的布置,房間的數量和布置等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圖上明確下來;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

的不同,每個樓層的布置有可能差異很大。因此,這就帶來一個建筑平面布置的多樣化如何同時考慮結構抗震要求的問題。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建筑平面上的墻體(包括填充墻、內隔墻、有相應強度和剛度的非承重內隔墻)布置不對稱;墻體與柱的分布不對稱,不

協(xié)調;造成建筑結構質量與剛度在平面上分布的不對稱,不協(xié)調;使建筑物在地震時產生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很不利。根據抗震設計審查結果統(tǒng)計,有的城市在建筑平面布置上不合理的達17%,在墻體設置上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達24%。

1.3 地展力問題

在高層建筑方案設計中,除了考慮垂直荷載和水平荷載外,還要考慮地展力。往往由水平地震力產生的內力,成為設計控制的主要因素。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有多種,當地震烈度低于8度時,只要建筑物體型合理。垂直剛度均勻,九層以下的高層建筑,仍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然而,由于高層建筑結構體系自身的柔性較大。加上設計師在建筑方案設計時因商業(yè)要求,無法建筑結構上進行合理的設計,從而引起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造成這類建筑抗震性能先天不足,加上臨街一面底層抗震墻設簧減少,引起底層的側移剛度比縱橫墻較多的第二層要小,這種結構的建筑物其地震傾覆力矩主要由鋼筋砼框架柱承擔,使得底層鋼筋砼框架柱的承載能力大為降低,當地震時,因為下柔上剛,從而危及整座建筑的安全。如何才能克服這些閑難就是建筑方案設計者所面臨問題。

1.4 缺乏理論指導和經驗

建筑抗震設計中缺乏科學規(guī)范的理論指導,缺乏實際經驗的積累;我國對地質地震的認識尚不夠完善,對地震的成因,預測,防治研究不夠深入,地震防治規(guī)范不夠科學。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時候,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或依據的是不完善的理論。因此,難以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完美融合防震設計理念。設計中,沒有能夠深入研究地震對建筑結構破壞的層次和順序,難以做到重視主體的設計而兼顧細節(jié)問題。沒有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的運用抗震設計準則。

2、建筑方案設計和抗震設計的關系分析

建筑方案設計對建筑抗震起重要的基礎作用。建筑的結構設計難以對建筑方案設計有很大的改動,建筑方案設計已經初步形成了,建筑結構就必須按照原則服從建筑方案設計的要求。設計師在建筑方案能夠全面的考慮到抗震設計的要求,那么結構設計人員按照建筑方案

對結構部件進行科學、合理的布置,保證建筑結構質量與結構剛度均勻分布,結構受力和結構變形共同協(xié)調,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載能力;如果建筑方案沒有考慮到抗震的要求,直接給結構抗震設計帶來更大的難題,建筑布局設計限制結構抗震布局設計。為了進

一步提高結構部件抗震承載能力,就必須增大結構構件的截面面積,這樣又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所以,在建筑抗震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單位要對建筑體型設計、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屋頂建筑抗震設計等問題加以關注。

3、在建筑方案設計中考慮抗震問題的作用

3.1 體型設計中能夠避免質量和剛度分布不均

建筑體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狀和主體的空間形狀的設計。平面形狀簡單規(guī)則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現較重的破壞,有的甚至保持完好無損。沿高度立體空間形狀上的復雜和不規(guī)則在地震時都會造成震害。特別是在建筑結構剛度發(fā)生突變的部位更易產生破壞。因此在建筑體型的設計中,應盡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間的形狀簡潔、規(guī)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圓形、扇形、方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型,盡可能少做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伸翼。在體型布置上盡可能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產生因體型不對稱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的扭轉反應。

3.2 屋頂建筑的抗震設計作用

屋頂建筑的抗震設計人員常被人們忽視,這是因為屋頂并不是結構承重的重要部分。所以人們并不重視這一方面的設計。事實上恰恰相反。屋頂建筑是建筑方案設計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據現在一些地震的破壞來看。屋頂建筑是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在這一部

分的設計中應該盡量降低屋頂建筑的高度,在材質上選擇用高強輕質的建筑材料和輕型的建筑造型,保證屋頂建筑的結構質量和剛度的均勻分布,這樣就能保證地震作用沿結構方向的均勻傳遞。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屋頂建筑與整體建筑的重心應該保持一致,這樣能

夠顯著提高屋頂建筑的抗震穩(wěn)定性。減少地震過程中扭轉、變形等情況對建筑物自身的破壞。

結語:

總之,建筑方案設計在建筑的抗震設計中非常重要,二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對于建筑方案的抗震設計,我們要有足夠的重視并且使其能夠發(fā)揮它的作用。從而保證建筑的抗震能力,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蔣山.淺談建筑方案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期刊論文]中國房地產業(yè),2011 年10 期

[2] 陸偉權.淺析建筑方案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期刊論文]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 年14 期

[3]曾銳.重視建筑方案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會議論文]中國鐵道學會鐵路房建管理會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