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動畫電影音樂擬畫性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動畫電影音樂擬畫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動畫電影音樂擬畫性研究

[摘要]電影作為一種視聽綜合藝術,其畫面與音樂呈現(xiàn)出一種互構關系。電影中的音樂,其意義指向由于畫面的參與而得到明確,并有由畫面營造的視覺通感作為補充,表現(xiàn)力得到了極大豐富。本文從視聽互構形成原因的角度入手進行探究,嘗試提出動畫電影音樂的“擬畫性”,并總結影響動畫電影音樂擬畫性強弱的因素,以及擬畫性的具體表現(xiàn)和優(yōu)勢。在分析過程中,本文將以一個打造優(yōu)秀視聽效果的范例——動畫電影《海洋之歌》為例,嘗試從擬畫性的角度闡釋這部影片的情感特征、敘事線索和故事內(nèi)核。

[關鍵詞]動畫電影音樂;擬畫性;音畫關系

在《電影音樂技巧》一書中,繆爾•馬提森這樣描述電影音樂:它“不應當被看作裝飾品或石膏墻的裂縫填充物,它應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①盡管電影音樂在創(chuàng)作完成后需要經(jīng)過剪輯適配才能在影片中發(fā)揮功用,可以說是服務于畫面的補充性元素,但當下電影尤其是動畫電影中,音樂在表現(xiàn)時空、氛圍、情緒及影片內(nèi)涵等方面都是無可替代的。正是有了音樂有效地、高質量地與畫面相適合,動畫影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示其藝術感染力。如果分別就畫面和音樂而言,畫面善于表意,而音樂則更善于抒情,且具有多義性。但電影音樂不然:當電影音樂處于劇情和畫面組成的強烈語境下,其意義是可以被闡釋的,甚至能夠形成強烈的畫面記憶感。很多影視文獻都承認電影的視聽采取了互構形式,但在為何存在互構性的問題上,卻難見通行的定論。在此,筆者嘗試提出擬畫性的概念:“擬畫性”即有指向性的音樂能使人產(chǎn)生近似畫面的視覺通感或情節(jié)假想的特性,它對應著一種由長期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帶給人的聯(lián)想結構。這種視覺通感和實際畫面相結合,能最大限度地對畫面進行補足。需要說明的是,“擬畫性”是以音樂對畫面和觀影效果的影響以及音樂更好地配合畫面進行敘事為前提提出的。動畫電影,由于其歷史原因而與音樂的關系異常密切:動畫中夸張的動作設計和運動,讓音樂成了使觀眾短時間內(nèi)建立起心理認知的有效手段。下面,筆者嘗試以動畫電影《海洋之歌》(SongoftheSea)為例,闡述動畫電影音樂的擬畫性。該片由愛爾蘭“卡通沙龍”(CartoonSaloon)公司制作,講述了一個關于“迷失”和“回家”的故事。故事背景設置在現(xiàn)代的愛爾蘭社會,以一個關于“塞爾奇小精靈”的歌聲的愛爾蘭民間傳說為切入點:故事中的主角西爾莎是最后一個擁有海豹外貌卻能化為人形的生物,嘗試著想要回到大海里——那是一個童話世界即將終結的時間點,而對那些不想離開人類社會的精靈來說,海豹仙子的歌聲是讓他們回歸并獲救的唯一希望。由于“精靈的歌聲”是一個主要線索,影片用多種音樂手法對電影的情節(jié)和畫面進行了描繪。該片的音樂作者是法國作曲家布魯諾•庫列斯,他為該片寫的配樂與畫面絲絲相扣,寧靜幽遠,純凈簡潔,幫助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了愛爾蘭的文化氛圍。該片上映后深受好評,并在第87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動畫長片獎評選中榮獲提名。

一、擬畫性反映音樂與畫面內(nèi)容、風格的匹配程度

音樂的含義具有不確定性,而一旦依附于影片畫面,它的意義往往就要受到畫面的影響。當音樂可以表達的內(nèi)容與畫面內(nèi)容吻合時,人物的情緒、場景氛圍就得以延續(xù),音樂的擬畫效果就增強。例如,《海洋之歌》中,當西爾莎發(fā)現(xiàn)了母親的畫像時,響起的背景音樂是以鋼琴為主旋律、憂傷而舒緩的《媽媽的肖像》(TheMother'sPor-trait),這首曲子很容易使觀眾理解西爾莎難以言喻的淡淡傷感——內(nèi)心想法并未在畫面上演出,但卻經(jīng)由音樂直白地表現(xiàn)出來。但是,如果音樂是先于畫面創(chuàng)作的,是否還有擬畫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動畫發(fā)展史上,迪斯尼、米高梅、華納兄弟等公司出品的早期動畫,由于在制作過程中畫面的可控程度高而音樂的可控程度低,所以幾乎都會等到音樂確定之后再進行畫面創(chuàng)作,以畫面去貼合音樂的節(jié)奏。這種做法能讓音畫得到高度統(tǒng)一,最終使畫面表現(xiàn)力大大增強。又如迪斯尼著名的音樂動畫集《幻想曲1940》,其中的音樂盡管主導了畫面,但并沒有超出畫面而存在。可以說,除了少數(shù)先鋒實驗動畫外,動畫音樂最終達到的效果都是“以音襯畫”,無論它是否先于動畫誕生,只要有和諧的畫面相配合而使它有了明確指向,它都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擬畫特征。音樂的風格可以體現(xiàn)不同民族的音樂習慣和文化內(nèi)涵,動畫音樂也只有與畫面風格相匹配,才能對時空和情節(jié)有更好的展現(xiàn)。《海洋之歌》的故事來自凱爾特神話,片中使用了大量愛爾蘭民族樂器,如豎琴、哨笛、風笛、寶思蘭鼓等;同時,片中許多樂曲也帶有愛爾蘭民謠特色,如《德里小調(diào)》(TheDerryTune)、《離開》(Getaway),令整部動畫在聽覺上極富愛爾蘭風韻。影片的畫面風格采用繪本形式,人物造型簡練、夸張,色彩飽和度較高但搭配柔和。由于該片的畫面和音樂有著相同的文化特性,所以其音樂在對畫面的填補上有很大的優(yōu)勢:音樂讓唯美的色彩更加唯美,空靈的感觸更加空靈,給人飽含浪漫主義色彩的美的感受,更真切地描繪了愛爾蘭的綠樹成蔭、河流縱橫的如畫風景。例如在音樂《與魚兒共舞》(DancewiththeFish)中,唯美、清新、具有童話色彩的音樂就與畫面完美搭配在一起,共同描述了海底的神秘和美麗。

二、音樂元素對擬畫性的體現(xiàn)

動畫電影的音樂與真人實拍電影的音樂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因為動畫畫面本身是更需要被人們認同的假定畫面,所以觀眾對于由音樂營造出的畫面感更為看重。旋律和節(jié)奏都是音樂的基本要素。其中,旋律是最能直接引起聽眾視覺聯(lián)想的要素,因為其包含的可供受眾理解和聯(lián)想的成分通常最多,眾多成功的電影音樂留在我們腦海中的往往都是其表現(xiàn)主題的旋律。同時,動畫畫面在表示速度和力度方面的不盡人意,恰恰可以通過音樂的節(jié)奏進行最大程度上的“補強”:節(jié)奏可以奠定畫面動作的急緩基調(diào),表達人物心理的焦慮或平靜,讓整個畫面的動態(tài)變得富有彈性,極大地增加其心理速度和力度。電影播放過程中,在節(jié)奏的推進下,旋律對畫面的描繪往往由旋律線的走向、音程跨度甚至調(diào)式來完成。在《海洋之歌》中,《向著信念》(HeadCredits)是母親在家中為本恩演唱的曲子,雖然影片并沒有明確的畫面去表述這首歌的背景甚至內(nèi)容,但觀眾可以通過輕盈、綿長又帶一絲傷感的旋律,將這首歌與母親所講的故事進行整合,主動接納并感受影片所鋪陳的傷感基調(diào)。音色是聲音的一種感覺特性,不同的發(fā)聲體由于材料、結構不同,其音色也就不同。而動畫具有高度假定性,其畫面往往經(jīng)過夸張、變形,甚至完全是主觀臆造的,所以本體并不明確:除3D動畫等少量將物體描繪得十分逼真的動畫外,畫面中很多元素的屬性、材質都需要通過聲音得到確證。例如《海洋之歌》中那些美麗的光點,如果單憑畫面,觀眾并不能推測這些光點給人的觸覺感受,但《印記》(TheSeals)用特殊的器樂給這些光點賦予了閃爍的、清亮通透的、玻璃般易碎的印象。觀眾配合著畫面中斑駁的青色背景,就能夠深切感受到這些光點中微微透出的寒冷、安靜、純美和脆弱,得到美而憂傷的體驗。又如在影片50分54秒處,本恩在尋找妹妹西爾莎的途中見到了一位長發(fā)精靈,這時的音樂《你是誰》(WhoareYou)主要使用了弦樂撥奏和愛爾蘭豎琴的音色,這兩類弦樂器不僅在外觀上酷似精靈的長發(fā),同時其音色的飽滿顆粒感、輕巧活潑也與矯健、靈活的精靈形象極為相似??楏w反映了不同旋律線在空間上的交織和構成,在動畫電影中的表現(xiàn)力也很強,尤其是在對時空和心理狀態(tài)的表現(xiàn)上。與實拍電影不同,動畫音樂的旋律線不但包括普通器樂,還包括部分環(huán)境音效,這源于動畫強烈的表現(xiàn)性而非再現(xiàn)性。在《海洋之歌》中,表現(xiàn)鄉(xiāng)村自然風情的《德里小調(diào)》可以為例:它用具有民族風情的彈撥樂作為主旋律,傳達田園的單純靜謐;模擬發(fā)光亮點的器樂穿插其中,表現(xiàn)了樹林的圣潔和幽深;由變聲器合成的飄蕩不定的聲音,好像樹林里穿梭輕吟的未知生命;作為背景音的“沙沙”聲,像樹林中不斷被風吹動的葉子,帶給人不安。這首曲子的織體表現(xiàn)了場景內(nèi)部飽滿而富有層次的聲音,給畫面賦予了神秘感。曲目《哀傷》(Sadness)也是一例:兩把提琴一低一高,一沙啞一明亮,配合父親祭奠母親的畫面,使觀眾仿佛體會到父母二人穿越時空的對話。而在全片最高潮處,西爾莎重復演唱“主旋律”(TheSong):在唱第一遍時,人聲尾音拖長并加入分解和弦聲部,此時畫面中的西爾莎飄了起來,周身散發(fā)光芒,表明魔法已經(jīng)發(fā)生作用;開始唱第二遍時,音樂加入了明顯的混響從而更有穿透力,畫面上西爾莎的頭發(fā)變回棕色,這說明魔法已進一步作用;第二遍唱到末尾時,西爾莎的光芒像帶子一樣漫天飛舞,這時的音樂中則加入了柔和的成人女性聲部,令畫面的神圣、莊嚴感大大增加??梢?,音樂織體的擬畫性讓畫面情感表達的感染力陡增。

三、動畫電影中音畫關系的拓展

整部《海洋之歌》都圍繞著關于塞爾奇小精靈的民間傳說展開,以回歸“海洋”和“故鄉(xiāng)”為母題進行敘事。在該片的原聲音樂唱片中,有若干首曲目都描繪了這一主題,如《海景》(TheSeaScene)和《與魚兒共舞》直接表現(xiàn)了大海,《印記》和《哀傷》則表現(xiàn)了分別的悲傷,而《德里小調(diào)》和《長途車上》(IntheBus)表現(xiàn)了追尋、探索和回歸故鄉(xiāng)之路。除此之外,音樂也借助其與畫面的關聯(lián)性成為串聯(lián)影片的線索,如開篇的《向著信念》是母親講故事時所唱的歌,于是便承載了本恩的童年回憶和古老的精靈故事,其主旋律也便擁有了神秘的色彩,成為“回憶”和“故鄉(xiāng)”的載體。而在各種版本的主旋律樂曲中,即使這個旋律與其他配器相結合,形成不同的曲風,最終也還是指向其最初的內(nèi)涵所在。借助音樂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海洋之歌》的一大亮點。呼應著片名中提到的“歌”,影片一開始就出現(xiàn)了與之同名的歌曲,以愛爾蘭風笛演奏出的主題旋律與愛爾蘭豎琴音色相結合,簡單、直接地闡述了影片主題的情愫,歌曲中的女聲神秘而柔和,用唯美的訴說唱誦為影片主題埋下了憂傷的伏筆。在全片中,主題樂段一共出現(xiàn)了七次,其中,本恩的母親向他展示能吹響的貝殼是其第二次,而在此后從西爾莎用貝殼吹響這段旋律,到最終西爾莎用自己的力量唱出了聲音的過程中,這段旋律就如同一條線索,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在不斷變化中出現(xiàn),貫穿著影片,最終向觀眾們揭示——原來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海豹仙子的美妙歌聲,西爾莎天生不會說話,而只有讓她開口唱歌才能拯救眾生。毋庸置疑,這首歌也將影片推入最高潮。同時,音樂手段也是動畫電影情感外化的需求。動畫電影一般都要求充分調(diào)動鏡頭語言,只要可以把情節(jié)表述清楚,能不用文字和語音就盡量不用。況且當人處于情感激動的狀態(tài),如非常高興或悲傷時,就很容易失語,此時音樂就可以成為內(nèi)心情感的最佳代言人,只有借助音樂才能準確地、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其心理狀態(tài)。如當本恩坐在船上看到海豹時,影片響起了音樂《哀傷》,曲中以哨笛模擬了海豹悲切的鳴叫聲,很好地表達了離家的傷感之情。此外,借助音樂來交代時空也是動畫電影常用的手段。動畫的場景和時空都是具有高度假定性的,于是音樂在表現(xiàn)場景、確定空間關系方面功不可沒?!逗Q笾琛返脑曇魳分?,作曲家使用了極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愛爾蘭風笛和愛爾蘭豎琴,二者分別出現(xiàn)了10次和14次。這兩種樂器的大量使用,讓整部影片的音樂乃至全片擁有了一種獨屬于愛爾蘭的飽含著空靈、憂傷的深情。需要指出的是,音樂的擬畫性并不意味著音樂創(chuàng)作一定要沿著畫面的“既定路線”走。電影是綜合藝術,對音畫關系的適度把握往往能夠創(chuàng)作出富有意味的新感受。例如《海洋之歌》的插曲《奔跑》(Run)表現(xiàn)的是麥克•利爾的狗送兄妹二人回家:單聽節(jié)奏,《奔跑》中急促的弦樂和密集的鼓點會給聽者以焦慮、恐懼的錯覺;單看畫面,麥克•利爾的狗的動態(tài)是很溫柔的,另一只狗小Q的跑動也很輕盈、愉快??梢哉f,音樂和畫面在此都沒有準確表現(xiàn)出當時的情狀。但是,當音、畫二者結合時,影片就出現(xiàn)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畫面給了音樂以明確的描述對象,而急促的節(jié)奏和沉重的拍子描繪出了本恩急切地想要挽救西爾莎,與死神賽跑的心情??傊凇逗Q笾琛分?,音樂的功能是豐富的:它強化了影片主題,使之流暢貫穿全片,用樂音的細節(ji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人物,有力地烘托、渲染了故事中的情緒,還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擬畫性”的特質——動畫電影中,音樂與畫面的配合使音樂在觀眾的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的這種性質,提供了一種假想畫面,很大程度上對實際視覺畫面的不足之處進行了補充,在抒發(fā)情感、渲染氛圍、推動情節(jié)、表現(xiàn)主題方面都是大有作用的。《海洋之歌》這部頗受好評的動畫電影也正是借助其優(yōu)秀的音樂創(chuàng)作、良好的音畫配合,才將其動畫之美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作者:高若雪 湯寧娜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