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小議美國電影華人形象的認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美國電影華人形象的認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議美國電影華人形象的認同

在早期的美國電影中,美國人往往以偏概全,以歪曲的方式對中國華人形象進行塑造,因此中國華人形象常常被塑造成“黃禍”的入侵者。如在當前被認為最早出現(xiàn)華人形象的故事片《華人異教徒與周日學校教師》中,白人所飾演的華人角色一度成為20世紀20年代之前華人形象的模板,該部劇情片講述的是一名華人洗衣工蒙受白人女教員們的關照,于是盛邀她們到洗衣店做客以表達謝意,同時還熱情的拿出鴉片來款待她們。但警察的突然闖入使劇情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華人應吸食鴉片而入獄,女教員們提著花去看望。影片雖然簡短,但卻鮮明地表現(xiàn)出美國人對中國華人的整體印象與認知,華人形象被刻畫成四個模板在美國人心中存留了極長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華人形象的第一個模板與鴉片有關,吸食鴉片是一種墮落行為,因而加深了美國人眼中華人是劣等民族的意識。而第二個模板也是由鴉片所造成,當時美國法律中規(guī)定禁止吸食鴉片,而華人的行為違反了美國法律,因此他們不但要受到懲罰,而且更加被美國人所鄙視。第三個模板是美國人的臆想,認為華人是危險的象征,他們試圖通過勾引白人婦女來謀取利益,最新奇的是被人婦女還心甘情愿。最后一個模板則認為華人代表著異教徒的身份,他們的靈魂是污穢、丑惡的,與他們高尚、純潔的靈魂無可比擬。此外,在當時的美國電影中還有許多歪曲與肆意破壞華人形象的作品,如《黃禍》《砸碎的腳鐐》《潘特利亞》等,這些影片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征,即華人是病態(tài)的,他們永遠沉迷在鴉片煙館、賭窟中。因此,吉納•瑪契提曾對20世紀20年代以前美國電影中華人形象的特征作了如此的總結,華人形象在美國人夸張的想象中歪曲,“黃禍”是華人形象的象征,他們和白種奴隸一樣低等,而且他們還是一個有著墮落本性的種族,吸食鴉片、拉皮條、荒淫等病態(tài)形象充斥在美國人的想象中。

野蠻的異教徒(20年代~30年代前期)

1913年一部虛構的小說《神秘的博滿洲博士》成為西方世界最早認知與了解中國形象的文本,在這部小說中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依據(jù)自身夸張的想象虛構了一個反面形象的中國人物:傅滿洲。盡管薩克斯•羅默從未接觸與交往過一個華裔種族,更沒有到中國親身體驗過,但小說中對中國形象的荒謬構建卻在歐美地區(qū)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與破壞作用,這個虛擬、反面的中國人物形象一度影響著歐美人們對中國形象的誤解。而該小說出版時間正值歐洲國家處于“黃禍論”大肆擴播的階段,因此還引起了較為嚴重的黃禍恐慌局面。于是,美國電影便以傅滿洲為創(chuàng)作對象出品了相關系列電影,據(jù)統(tǒng)計共有14部之多,歷時60年才完工,其中,最早的一部于1920年面世。在這些系列電影中傅滿洲的形象具有撒旦的丑惡外形,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他具有一雙攝人魂靈的雙眼。此外,系列電影中的傅滿洲象征著黑暗與邪惡,陰險、狡詐而殘忍,在其狹小、陰暗的世界里策劃令人不齒的陰謀,同時他還擁有較高的智慧及組織領導能力,他是黑暗勢力的領頭人,擁有眾多聽命于他的忠誠死士。因此,傅滿洲作為一個野蠻的異教徒形象被廣泛傳播于歐美各地,其負面形象也深深根植在歐美人的心中。此外,在這一系列的美國好萊塢電影中,傅滿洲還被賦予了超強的能力,他精通中、西方文化,不僅對中國的煉丹術、研制毒藥等了如指掌,而且還熟知西方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因此他成為威脅西方各國的主要對象,是罪惡的象征。在電影中傅滿洲還是一個極具野心,并對西方世界充滿仇恨與怨氣的人物,血腥而殘酷地想要統(tǒng)治西方世界,以此來擴大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統(tǒng)治范圍,試圖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國度。為了實現(xiàn)他的統(tǒng)治陰謀,同時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后代基因,傅滿洲企圖強暴白人女性來滿足。但是在這些系列電影中,不管傅滿洲謀劃得怎樣周密完美,武器是如何的高端強勁,但最后這個惡勢力一定會被以白人為代表的正義化身所殲滅與打敗。因此,在這個罪惡循環(huán)的電影故事中,傅滿洲是“黃禍論”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野蠻異教徒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罪惡與恐懼的象征,如此可見美國民眾對中國形象的厭惡與憎恨。

順服子民(30年代中后期~40年代末)

小說《大地》是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的經(jīng)典代表作,該部小說自1931年面世以來就受到了廣泛關注,不僅是當年美國暢銷書之一,而且還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流傳到西方各國。賽珍珠在中國生活與工作了40余年,她將自身在中國不同時期的感受與體驗融入小說創(chuàng)作中,使小說真實反映與再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民的生活狀況與精神面貌,平反了以往中國人負面的形象,令中國形象開始向積極、正面的方向轉變,憑借該部《大地三部曲》小說集賽珍珠還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鑒于《大地》這部小說如此高的文學成就,好萊塢電影對其進行改編,1937年同名電影《大地》呈現(xiàn)在銀幕之上,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重佳績,此外這部改編電影還贏得了五項奧斯卡獎的提名機會,足以可見其巨大的影響力。

在美國同名電影《大地》中,圍繞著中國農(nóng)民王龍一家的生活來展開,王龍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中國土地上,以農(nóng)耕、種植為生,盡管他們的生活儉樸而艱辛,但他們并不抱怨,而是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祝福與向往,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迎接每一天。這個樸實、善良的農(nóng)民也真正過上了他所想的幸福生活,在王龍的努力下他不僅攢夠錢買到了幾畝田地,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而且還取到了賢惠能干的妻子阿蘭,又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一家人過得自在而安逸。電影《大地》真實再現(xiàn)了賽珍珠對處于30年代中后期中國農(nóng)民與其生活狀態(tài)的印象,也令美國電影開始重新審視中國、重新塑造中國形象。在中國農(nóng)民王龍的形象塑造中,美國電影打破了以往對中國華人形象的模板刻畫,塑造了一個熱愛土地、熱愛生活、勤勞樸實的中國農(nóng)民形象,還原與修正了美國人想象中的中國形象。中國人不再是撒旦與惡魔的化身,他們是一群順服的子民,有著善良、質(zhì)樸、堅忍的品質(zhì),有著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除了《大地》這部電影的傳播效應外,美國人對中國形象的改觀也與當時的特殊歷史環(huán)境有關,該部電影上映時間恰好是日本殘酷侵略中國時期,中國民眾勇敢、頑強地與日本軍抗爭到底的精神和氣魄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從而贏得了美國民眾的贊賞與同情,也因此順利的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形象的認識。

崇拜偶像(50年代至今)

隨著時間的變遷,中國華人形象在美國電影中不斷發(fā)生著改變,由惡魔、禍患的形象轉變成順服子民的形象,而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形象在美國電影中又以新的面貌呈現(xiàn),尤其是在7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中具有“功夫之王”之稱的李小龍又一次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并且這一典型的中國形象持續(xù)了長久的影響效果。功夫巨星李小龍將獨具特色的中國功夫以電影形式躍入西方觀眾的眼球,開創(chuàng)與改寫了美國電影對中國形象及中國功夫的新局面,同時也為美國電影動作歷史注入了新鮮血液。融入了中國功夫的美國電影為其電影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推動力量,盛行于美國的各個領域中,美國電影也因此構建了一個獨特的功夫片題材。1973年電影《龍爭虎斗》在美國上映,這部由“功夫之王”李小龍主演的電影備受美國大眾的追捧,使美國功夫片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高潮階段。于是,李小龍的功夫、硬漢形象徹底顛覆了美國電影初期以傅滿洲為代表的中國形象,由以往陰險、狠毒、狡詐的反面形象轉變成剛強、俠氣、堅毅的正面形象。

可以說,李小龍的功夫效應使中國形象上升了一定的檔次,其高超的中國功夫、勇猛無懼的精神風貌深深折服了眾多美國觀眾,并且成為許多美國民眾的崇拜偶像。1980年,在調(diào)查給美國民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形象時,李小龍獲得了第四的排名,此外一個代表中國功夫的詞匯“KungFu”被創(chuàng)造而出,并將其收入到英文詞典中,如此可以見證到李小龍及其所代表的中國功夫在美國社會中的重大影響力,李小龍在美國觀眾與美國電影中是無可比擬與超越的神話。隨后,在今天的電影舞臺中,成龍、章子怡、鞏俐等國際巨星也開始備受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關注與追捧,他們與中國電影人在不斷的摸索中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與表現(xiàn)自我的演藝風格,使中國形象不僅局限在功夫形象中,而且呈現(xiàn)出多樣性與獨特性的新風貌。(本文作者:李天頤 單位:廣州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