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回歸體育教學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域文化是不同地方在歷史演進中產生創(chuàng)造物質及精神財富特殊存在形式。本文通過地域文化保護、傳承的認知,探討地域文化與高校體育教育良性互動機制,旨在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及體育文化傳承提供可資借鑒的指導,探索地域文化與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地域文化;高校體育;體育教學;對策措施
一、引言
體育課程作為特殊文化載體,承擔著體育文化保存與傳承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加大體育教學改革,落實學生強身健體需求,補齊體育教育發(fā)展短板。然而,也要看到,高校體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尤其是,高校體育改革內容多以西方體育項目為主,武術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處于弱勢地位,地域文化特色健身、育心、美體、娛樂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彰顯。為此,基于地域文化回歸,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要轉變觀念,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機制保障,激活文化增量,推進課程與教學良性發(fā)展。
二、地域文化融入高校體育教育的原則
(一)突出地域性原則
地域性是地域文化的首要特征。地域性主要指的是地域文化在空間上所具有的區(qū)別于其他空間的文化特征。地域性經過當地人民長期實踐、勞動演變而具有特征,是某些地域獨具特色的個性化存在,深深打上了地域資源烙印?;诖?,高校體育課要善于利用不同地域的個性化文化資源,實施文化融合工程,提升教育教學整體水平。同時,在地域性開掘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量大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文化背景,聚焦學生內在訴求和外在主張,創(chuàng)新地域文化生命力。尤其是新媒體時代,要針對高校大學生互聯網土著的特質,借助其自身對于數字產品、新鮮事物、全新理念多樣性,完善審美趣味、理解感知、直覺感悟能力,提升地域文化與體育課程融合的真實感、立體感、實效性。
(二)重視親緣性原則
地域文化內容離不開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生存習慣。地域文化一旦與體育課程融合,必然墜入地域文化之網,考量每一個人、每一名學生與地域文化之間的教育熏陶、內在耦合,體現所處地域中大學生對于他人、外人、環(huán)境、世界獨特認知理解與年齡特質。因此,地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既要重視地域對于課程創(chuàng)作理念與實操技能的影響,也要凸顯人的意識對于地域文化的改造作用,不斷提升學生意志品質和知識結構。在此過程中,倘若大學生能感受到地域文化實用價值,必然能夠打開他們認知領域全新世界,樹立起足夠信心去面對未來生活和挑戰(zhàn)。
(三)發(fā)揮潛在性優(yōu)勢
地域文化所蘊蓄的教育熏陶作用是長期的、持久的,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立即衰減。地域文化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特色體育內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因素。新課標指引下,地域文化要融合高校體育內容,必然要針對學生的所需所求,開掘中規(guī)中矩的體育項目之上的文化內容,突出生活世界、個人體驗來開發(fā)體育課程資源,從而靈活設計教學內容,豐富開發(fā)課程手段,激發(fā)學生了解、認同、融入地域文化的興趣,推動地域文化與高校體育課程之間的有機融合和有效開發(fā)。
(四)彰顯兼容性特征
地域文化讓更多地學生能夠享受到快樂、健康、安全的環(huán)境,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這樣的環(huán)境哺育與文化熏陶,為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地域文化與高校體育、學生教育的融合,需要不同類型、不同語境、不同層次的實踐與文化的碰撞,需要文化的調試與改造,更需要科學化、實用性、現代化的創(chuàng)設與提升。因此,二者融合要充分考量各自特質和訴求,客觀評價不同優(yōu)點和缺陷,重視身心愉悅與興趣培養(yǎng)的宗旨體現,實現運動價值、知識技能之間的互相生發(fā)與融會。
三、地域文化回歸高校體育教學的對策措施
地域文化回歸高校體育教學,要注重弘揚地域文化特色屬性,提升高校體育教育文化內容,挖掘優(yōu)秀地域體育文化的內在意蘊,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課程體系。
(一)優(yōu)化地域文化體育項目選擇
1.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體育意涵。我國地域文化內容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需要高校體育教師充分認識地域文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地域文化解讀和挖掘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工作,把地域文化深入解讀納入教學設計日程,依托教學目標進行深入開掘。在此過程中,既要圍繞地域古鎮(zhèn)、博物館、民間作坊等地域場所,開拓地域文化中的體育元素,引導學生站在體育文化的立場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要強化相關活動的組織領導,通過健全架構、充實隊伍,明確分工合作、上下聯動的責任鏈條,拓展地域文化的鄉(xiāng)土特色、傳統(tǒng)意蘊、體育格調、運動趣味,使之更好地與高校體育課程相互映射。2.持續(xù)型塑地域文化體育場域。誠如上述,地域文化是各民族長期實踐形成的燦爛豐富文化載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懷,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體育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要注重文化實踐語境的開掘。優(yōu)秀地域文化往往是體育實踐活動的載體,具有提升體育品味的價值。在體育課程與地域文化融合過程中,借助學生的參觀、體會、實踐,能夠提升學生思想意識,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地域文化特色和優(yōu)勢。為此,在具體的課程教研實踐中,要積極組織學生深入當地文化場域,開展針對性考察與實踐活動,感受文化魅力,培養(yǎng)運動興趣,關注學生的整體身心和諧發(fā)展。3.加大地域文化體育項目篩選。要按照有保護價值、健身價值和文化內容的基本要求,對于所在地域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項目進行全面篩選和甄別。要圍繞地域文化主題主線,策劃地域文化融入體育教學專欄專題,形成強大地域文化宣傳氛圍。要開展涵蓋高校各個專業(yè)學生的評選活動,注意發(fā)揮“三微一端”等新媒體作用,運用線上調查、網絡直播、微信課堂等,開展視頻推送、線上展覽、有獎答題,廣泛宣傳優(yōu)秀地域文化體育項目,選樹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樹立一批立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地域文化體育項目,提高廣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對于票選出來的具有推廣價值的體育文化項目,高校要借助自身優(yōu)勢,通過拉橫幅、做展板、流動宣傳車,開展宣講咨詢,不斷強化對于地域文化項目的認知意識。
(二)加大地域文化體育課程改編
1.堅持地域風格。既然是對于地域文化進行體育導向的改編,那么,就要充分重視地域文化的特色,體現體育內容的民族性,展示地域文化的特色型。為此,高校體育教師要扎根本土、立足民族,深入觀察當地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特征,在改編中適時融入相關的內容和元素。通過地域文化進行講解,具體化情景設置,推進分層次教學手段。針對地域風格的多樣性,教師要積極予以介入,并通過多媒體教學觀看視頻,引導學生掌握切實有效的文化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自身問題進行討論和解決,在小組的反思總結活動中不斷深化知識技能認識,不斷提高自身運動的能力。2.強化文化內涵。培樹學生文化素養(yǎng),是地域文化與體育教學的重要使命。為此,在改編過程中,高校教師既要注重素質拓展中制定針對性訓練項目,提高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身心發(fā)展。也要提升體育教育的文化屬性和教育功能,借助制度、物態(tài)、行為、心態(tài)等幾個層面的內容,從文化角度切入,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強化地域文化內涵。尤其是在基于地域文化的體育素質拓展中,教師既要運用傳統(tǒng)體育安排熱身運動,也可以創(chuàng)新設計訓練項目,豐富訓練內容,激發(fā)學生戶外活動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上,適度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以教學成績和體育測評為唯一評價的結果方式,重視多樣化評價模式,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將文化性考察并納入到評價考核體系中來。3.體現時代要求。新時代,地域文化必然要融合國際文化、時代精神、民族特質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傳統(tǒng)與時代的相遇,體育與文化的融合,使得地域文化生發(fā)出全新生命力,也給民族體育價值功能變遷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地域文化體育改編中,要正確處理“破”與“立”的關系,既要恰當地運用地域文化的內容和特色,也要精準把握時代的特征和脈絡,在體育節(jié)奏、動作創(chuàng)編、情感表達上都切實體現時代特征和文化要素。否則,改編出的內容將無法有效融入到高校體育課程中去。例如,在常見川西南的采茶文化改編與融入過程中,教師可以適度融入音樂元素,增強學生體適能、協(xié)調觀察能力及節(jié)奏韻律能力。4.注重健身效果。地域文化融入校園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強身健體。根據運動心理學的理論,強化健身效果,能夠有效推動運動者積極參與運動,提高運動效率,增強運動的力度、幅度、節(jié)奏和持續(xù)性。為此,在具體教學改編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地域文化中的特質,以增強學生體質為導向,合理調配運動時間和強度,確保傳遞地域文化,提升身體素質。
(三)創(chuàng)新體育課堂教育互動模式
1.打造體現地域文化“雙師”團隊。一方面,強化既有師資力量。圍繞地域文化融入,提高教師學校體育專業(yè)知識和社會體育指導能力,增強體教融合的理論積淀。探索集體化備課的形式,通過采用新型教學模式,借助分管領導、骨干教師的引領,完善共享教案、多媒體運用等模式,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有效提升。既要把教師推向講堂,也要為教師搭建多樣化的展示平臺,每周抽出1-2節(jié)課將自己的教研成果進行數字化、社團化展示,推動電子互動模式發(fā)展。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對于電子課件、電子白板等網絡內容和多媒體資源整合,提高課堂時效。另一方面,引進體育外教。根據不同地域文化類型,可以引入其他類型的體育“外教”,既是拓展學校體育學習的重要依托,也是促進社會體育發(fā)展的有力舉措。從傳媒、體育等行業(yè)邀請專業(yè)教練員、專業(yè)裁判員、退役運動員作為學校兼職教師,建設具有極強專業(yè)知識、豐富教學經驗、良好科研能力、突出教學成績的高水平高素質教學團隊。針對學生在體育學習和實踐中存在問題,積極予以引導和解決,總結經驗、修改路徑。2.發(fā)揮多媒體教學平臺作用。地域文化融入體育課堂,要凸顯時代性、智能化路徑。要堅持“智能手機+互聯網平臺+特色品牌”構建思路,以5G信息技術和智能手機為基礎,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地域文化融入體育教學新機制、新平臺、新渠道,重塑體育教學科研、管理、業(yè)務、技術架構,提高教學服務效率,暢通教師服務參與途徑,消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教學業(yè)務流程低效,提升現代化、專業(yè)化水平。要通過開展線上模擬訓練、線下體育實戰(zhàn)競技等方式,讓學生在學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確保體育教育、課堂競賽與立德樹人的合作探究能夠更富有趣味性、實踐性和生活性。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小組劃分,進行初期學習活動,了解成員水平,結合學生實際特點與個體差異化展開活動。從整體層面上,強化學生的交流溝通水平、對話協(xié)商能力、社會責任心以及師生間的情感等。高校體育課教師要借助各類工具類平臺,班主任能夠有效管理數據,提升管理效率。采用OFFICE軟件、也可以借助操行分數累計軟件,在處理相關班級活動的圖片時,采用美攝、美拍、美圖秀秀等軟件,制作小電影、微視頻、微課程。借助諸多在線教育軟件,整合線上智能信息,提供專業(yè)化的信息處理。同時,要完善班級量化實施策略借助“互聯網+”技術有效確定小組規(guī)模,考量學生合理化訴求。規(guī)避小組人數過于龐大的問題,關注高校體育學習討論過程。高校體育課教師在確定小組時,要適當關注學生分組參與意愿。高校體育課的根本教學綱領為立德樹人,需要深入考量學生的主體性以及課堂參與的民主性。要規(guī)避過于考量學生意愿與想法的情況。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分組過程中,需要關注男女比例情況,盡可能要保障組內外男女成員比例均衡。3.構建學校體育社區(qū)體育融合機制。高校體育課程要成為地域文化的傳播陣地,要求課堂上凸顯地域文化重要性,依托社區(qū)、社團、社會資源,開展相關的融合機制探索。一方面,要依托社團資源,組織開展形式多樣體育活動,要著眼于學生參與地域文化相關的社團長遠興趣,也要采取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豐富不同年齡段、層次學生活動內容與效果,引導鼓勵學生融入到體育社團互動中去,增強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好地促進體育社團、地域文化與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另一方面,要完善校社互動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借助理論分析法以及層次分析法,全面篩選可行性檢驗指標和協(xié)調完整性指標,促進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持續(xù)發(fā)展。積極推進教育、體育、住建、規(guī)劃等相關職能部門聯動,加大校園運動場地建設、宣傳引導、活動開展力度。完善工作機制,優(yōu)化工作流程,高效利用工作空間,推進家庭、學校、社區(qū)三者互動,為訓練與開展奠定堅實群眾基礎。要加大社區(qū)相關運動場地、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相應的標準出臺規(guī)范性文件,簡化不涉及重建和改建場地規(guī)劃審批流程,縮減辦理時間,提高運行效率,緩解場地不足造成的運動困難等問題。針對地域相關部分社區(qū)土地資源緊張等問題,積極借助空閑空地、邊角地塊、建筑屋頂,構建運動場地,滿足高校學生的切實需求。有條件社區(qū)可以采取政府購買、委托授權、租賃置換等方式,利用廢棄場地、附屬地用地加以改造。與此同時,對于在建和已建場地運營和維護,要引入有資質第三方運營,也可以委托社區(qū)所在物業(yè)組織開發(fā),探索全新運營維護機制。
參考文獻
[1]汪黎嘉.基于社團化教學平臺開發(fā)設計與實踐研究[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04):25–27,46.
[2]劉麗霞.職業(yè)導向下提高高職體育教育水平的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15(42):110.
[3]武杰.關于體育2項技能及其在中學體育教學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72.
作者:謝娟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