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淺析古籍句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古籍句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淺析古籍句讀

句讀的含義

據考證,我國早在漢以前就已經有了這種符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第五篇中有言“:|[zh儷]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鼻迦硕斡癫米⒎Q“:凡物有分別,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識其處者皆是,非專謂讀書止,輒乙其處也?!保糁?,古音與豆同部,即句讀[dòu]之讀,也就是今天的逗號。段玉裁所稱“非專謂讀書止,輒乙其處也”的意思是說明|的用途不僅只作逗號,還有其他作用。但這說明漢時至少已用|作讀書時的符號了?!墩f文解字》第十二篇下部說“:[ju佴]鉤識也。”段玉裁對此注釋說“: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褚先生補滑稽傳:東方朔上書,凡用三千奏牘,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二月乃盡。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即此。”清人王筠在其《說文句讀》中認為是分章的標識。音厥,即句讀之句,也就是今天的句號。關于句讀在不同時期人們賦予不同的稱謂。清人梁同書在《日貫齋涂說》中說“:句讀,法華經作句逗。馬融長笛賦:觀法于節(jié)奏,察度于句投,音如逗。亦作句度,《唐摭言•切磋》一條:書字未識偏旁,高談稷契;讀書未知句度,下視服鄭。又支同詩:驅聯以大語,句度實奔放。于此可知度曲度字之義,即俗所謂板眼是也。”古時對文獻的標點工作,稱為“章句”。所謂章,《說文解字》第三篇音部說:“樂竟為一章”,意思是凡陳義已終,說事已具者皆能稱為章。所以章句之義,便是分析古書章節(jié)句讀的工作,亦即后世的畫段分句工作。這種工作,古代是用文字來表明的。如《詩•關雎》篇后題云“:關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碧迫岁懙旅鳌督浀溽屛摹方忉屨f“:五章是鄭所分。故言以下是毛公本意,后放此?!?/p>

不論標章、句或讀,都是出自注者之手,可見標段分句乃是整理文獻資料的一項工作內容。從這種標段分句工作中也可看到篇、章、句間的關系。古人除了用|、等符號和用文字劃分章句外,某些文字實際上也起了句讀的作用,如“曰”字,“所謂”字便有引號的作用“;云云”便有刪節(jié)號的作用。一些語氣詞也表示語句終了之意。“句讀”一詞至今依然使用。所謂“句”是語意已完之意,而所謂“讀”是口中誦之當停頓而意尚未完者。現代則于加句讀的地方分別采用各種新式標點符號即可。

句讀的功能

句讀之學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讀書的基本方法之學。《禮記•學記》中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标悵蛔⒄f:“離經,離絕經書之句讀也;辨志,辨別趨向之邪正也?!鼻迦它S以周在《離經辨志說》中解釋說:“離經,專以析句言;辨志,乃指斷章言。志與識通。辨志者辨其章旨而標識之也?!笨梢?,句讀之學與讀通讀懂一書具有緊密的關系。在唐代,“習句讀”是蒙學教育的主要內容,韓愈《師說》有言:“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彼未院螅娜藢W者多以句讀之學作為治學的入門。如蘇洵在《送石昌言使北行》中說:“吾后稍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睔W陽修的《讀書》詩中也說“:篇章異句讀,解詁及箋傳?!鼻宕逃掖迣W古更把句讀作為初學者的奠基工作。他在《幼訓》一書中說:“書有數字一句者,有一字一句者,又有文雖數句而語氣作一句讀者,須逐字逐句點讀明白?!?/p>

句讀之學之所以被歷代學者所重視,這是因為句讀的正確與否,常常關乎詞意的能否正確理解。如:“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有的標點本和舊讀是“約法三章”聯成一氣,以耳字為讀,而中華書局《漢書》標點本則標為:“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焙笳咧馐钦f高祖入關后,制法不及,遂取秦法中三條,與父老相約遵用,其余秦法全部取消。如依舊讀,則是高祖新定三法,下文余字將不知所指。在閱讀古文的實踐中,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句讀之學大有學問,即使飽學之士,誤斷誤釋,亦在所難免。作為今天的古籍工作者絕不可等閑視之。

如何掌握和運用句讀知識

句讀知識是古籍整理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對做好古籍工作至關重要,所以我們必須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加強學習和研究。除了經常點讀古籍文獻,堅持練習,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外,我們在點讀古籍時還應注意一些基本知識,并善于自如運用,或能有益于提高點讀古籍文獻的能力。

1.注意學習和掌握歷史常識

如果忽略了一些歷史基本知識,就容易造成誤讀?!妒酚?#8226;楚世家》記稱:“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卑次渫鯙樾芡ㄖu號“,乃自立”者,意為“乃自立為王”;“為武王”者乃史家之筆,意即“是為武王”。其中就關涉歷史基本知識中的謚法問題。因此,這段話應在“乃自立”下斷句,則“為武王”為史家所述甚明。在閱讀古籍文獻的過程中,需要我們認真了解和把握文獻形成的歷史背景,需要學習和掌握一些相關的歷史基本知識。

2.準確把握和研究古籍文獻的體例

古籍文獻自有著述體例,只有明確古文獻的體例,才有利于句讀的準確劃分和標點,否則就容易誤讀或難解。司馬遷撰《史記》有自加夾注之例。他為說明上文的某人某事,即隨手順文寫出夾注。如《史記•項羽本紀》稱:“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边@在標點上雖然無誤,但語氣不夠連貫。這是因為“為人牧羊”四字是司馬遷說明楚懷王孫心在民間工作的夾注。因此應標下式“: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3.尊重并稽核史實

有些句讀單從文字上看,并無破句訛誤之處,但細核史實,則出入頗多。如《史記•陳涉世家》記稱“:[陳涉]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這一標法,似葛嬰所徇之地即蘄以東的铚、酂、苦、柘、譙諸地,但稽核相關史志文獻,其實铚等五地均在蘄之西,與葛嬰徇蘄以東無關。因此應在徇蘄以東下作句,意思是:陳涉下蘄后,分兵二路,命葛嬰攻蘄以東為一路;而涉則攻蘄以西的铚等五地為另一路。其恰當標法應是“: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p>

4.考量古文的文意文理

句讀不但要使本文無誤,還要照顧上下文的文意語氣,使之文理通順,方為正確。如《論語•里仁》中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边@是一般的標法,但后半段的“得之”、“去也”之間文理關系甚感窒礙。實際上這是個句讀問題,近人章秋農曾加標點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边@樣一點,就怡然理順而不費解了。

5.精研古代漢語的文法

標點古文獻如果不研習和熟練掌握古代漢語的文法,有時貌似正確,卻不能傳達作者的神態(tài)意旨。如《禮記•檀弓》記稱“: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涌?,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优弧荷?!女何無罪也?’”這一標法本沒有錯,但從文法上看則不甚確切。“予之無罪也”一語,是“予無罪也”加上“之”字而被破壞獨立性的句子。在這種句子后面,要引起下文來說明“:予之無罪”,但是,由于曾子不同意子夏的辯解,便很急躁地打斷了子夏的訴說,而反質問子夏。因此,這段話應標作下式:“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這樣一來,當時交談的情景得以呈現,而曾子的慢怒也有所著落了。

6.關注上下文句的語氣

史書中有很多以文字來刻劃人物神態(tài)的語句,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隨處可見。如《史記•張蒼傳》稱:“(周)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眱蓚€“期期”,都是形容周昌口吃的語氣,如在期與期間標省略號,則不僅語意清楚,而口吃者的急迫情態(tài)也能生動表現,所以應標作:“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不奉詔?!?/p>

7.尊重傳統的習慣讀法

有些句讀加與不加都無礙詞意,而傳統習慣上又自有讀法,則應遵從傳統習慣。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其點校后記中即以此作為凡例之一。如《周本紀》稱“:尚桓桓如虎如熊如豺如離于商郊。”這段話的虎、熊、豺、離諸字下均可加逗,但一般習慣四字句式,而虎、豺下不逗也無害詞意,所以便標作下式:“尚桓桓,如虎如熊、如豺如離,于商郊?!?/p>

上述幾個方面的內容都是研究古文獻句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但這并不能窮盡古文句讀時應注意的所有問題。有許多問題還需在讀書過程中認真品味和領會,前人標點古文獻的經驗和教訓非常值得總結和汲取。

結語

有關句讀的著述,前人多有零篇,近人楊樹達所著《古書句讀釋例》和呂思勉所著《章句論》二書是專論句讀的專著,例證甚多,頗具參考價值。1963年《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載有章秋農所寫《古書句讀數例述辯》一文,系針對當時某些古籍選注本中有關句讀的訛誤而有所論辯的,對進行實際工作有參考借鑒作用。古籍整理與保護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工程,發(fā)掘古典文化的精華,實現古為今用,古籍文獻工作者可謂任重道遠。作為古籍文獻工作者除了掌握古籍分類標引、編目、版本識別以及修復的基礎業(yè)務知識外,了解并熟練掌握古籍文獻的句讀知識非常重要。在古籍工作的實踐中,廣大古籍文獻工作者應該從前人點校工作中汲取經驗,多讀多點,在整理閱讀古籍的過程中留意點讀,努力培養(yǎng)和磨練自己的古籍文獻句讀知識和技能。我相信,假以時日,我國一定會涌現出一批熟悉并精通古文句讀知識的專門人才,推動我國古籍整理與開發(fā)利用工作步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本文作者:戴立巖 單位:遼寧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