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問題

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問題近年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很大爭議,各種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有詬病者,也有推崇者。反對者直接將它與學術腐敗掛鉤,支持者則以期刊生存壓力和國際慣例等加以反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步顯現(xiàn)出來,期刊出版業(yè)必將面對更多、更大的挑戰(zhàn)。深入剖析、研究版面費問題,對于學術期刊適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從“單純學術型”轉變?yōu)椤皩W術經營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什么是版面費

所謂“版面費”,也叫文章發(fā)表費,一般是指正式學術期刊刊用作者的文章后,其期刊編輯部向作者收取的現(xiàn)金費用。版面費,從字面上理解,意指作者使用了期刊的版面所應繳付的使用費。實際上,目前引起社會廣泛爭議的版面費泛指學術期刊向作者收取的所有費用,如審稿費、總纂費、校對費、郵寄費、圖版費等。由于版面費收取范圍較廣、數(shù)量相對較大,因而引起的爭議也最大、最具代表性。版面費問題爭議的實質是學術期刊是否應向其作者收取出版費用的問題,這是一種思想觀念上的沖突。研究、論述版面費問題的文章很多,但多糾纏于一些枝節(jié)問題,如數(shù)量的多少、是否規(guī)范、影響如何等等。事實上,如果這一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得到解決,其他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至少不會出現(xiàn)目前這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混亂局面。版面費問題之所以會產生、之所以會在我國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影響,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與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和近年來社會發(fā)展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要研究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問題,不能孤立地去看待,要結合這一問題產生的背景、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進行研究。

二、版面費的產生

版面費不論就廣義還是狹義而言,都不是中國獨有的現(xiàn)象。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詳細的考證。在我國,刊發(fā)學術論文收取版面費的主要原因還在于適應市場經濟的轉型。

現(xiàn)就目前引發(fā)爭議的我國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產生過程略作陳述,并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加以比較,以理清思路,便于研究。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基本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辦刊經費由主辦單位承擔,編輯出版部門僅有的經營性收入是期刊發(fā)行收入,這種收入往往入不敷出,長期靠行政撥款和各種政策性補助生存。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舉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闡明了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guī)定了改革的任務、性質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2月6日,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人談話時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發(fā)展生產力的方法,現(xiàn)在不要再講計劃經濟為主了。1988年,因紙張、出版及發(fā)行費用劇增,絕大多數(shù)科技期刊財政上都有虧損,有相當一批期刊瀕臨倒閉。1988年6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學會工作部發(fā)出《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關于建議各學會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通知》(以下簡稱039號文),此舉被公認為國內期刊收取版面費的開端。事實上,我國有個別學術期刊1987年即已開始收取論文版面費,版面費這一名詞也開始出現(xiàn)。1993年3月15日~3月31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通過了憲法修正案。修改后的憲法肯定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1月11日~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1994年全國政協(xié)八屆二次會議上,4位科學家聯(lián)名提交了《建議允許科學技術期刊酌情收取版面費案》,國家科委辦公廳在對該提案的答復中“同意這種合理收費的作法”。2006年12月5日,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發(fā)出財稅[2006]153號通知,事實上承認了“版面費”及類似收入的合法性。2007年3月20日在中國科協(xié)學術建設會上披露了一組信息:中科協(xié)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國內科技期刊總收入的36.2%來源自文章發(fā)表費(版面費),為期刊收入的一筆最大來源。論文“版面費”歷來是公眾爭議的“潛規(guī)則”話題,此次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是首次。對比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與我國市場經濟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l(fā)論文的載體主要是學術期刊,它并非市場經濟的產物。學術期刊處在市場經濟的夾縫中舉步履艱是實情。學術期刊和商業(yè)期刊不同,屬陽春白雪、曲高和,學術期刊市場定位的廣義性及其消費人群的特殊性決定了學術期刊的經濟支撐不可能僅限于靠純粹市場回報的發(fā)行收入,所以為保證期刊的正常運作選擇收取版面費,這是市場經濟形勢所決定的。

論文版面費作為辦刊經費的補充,可促使學術期刊提高辦刊質量、擴大影響、吸引更多人投稿。學術期刊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應遵循經濟規(guī)律在投入產出方面得以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收補刊、逐步地以刊養(yǎng)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學術期刊辦刊的嘗試。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逐步成熟與完善,曾經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的關于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爭議已不再是一個問題。同樣,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學術期刊刊發(fā)學術論文收取版面費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轉型也在期刊界達成共識,也不再成為一個問題。我國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已逐漸轉變態(tài)度對交論文版面費給予支持,規(guī)定可以從科研課題經費中支付。2007年中國科協(xié)首次公開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是一個重要的標志。

三、問題的核心

版面費問題的爭議核心是學術期刊是否應向其作者收取出版費用的問題。版面費問題之所以會引起爭議,與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經濟社會現(xiàn)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中,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脊梁,肩負著社會責任。古之文人,講究“清高”,恥言金錢,非說不可時,稱之為“阿堵物”,換言之是能堵心眼、堵眼睛、堵腸胃、還會堵塞靈魂的“那個東西”。作文受謝,據(jù)說始自司馬相如為陳皇后作《長門賦》,不過中國歷史上有重農輕商的傳統(tǒng),文人重人格意氣,以鬻文受酬為恥,因之雅稱潤筆。

清末,出現(xiàn)了稿酬。稿酬是現(xiàn)代名詞,一般指新聞、出版機構在文稿、書稿采用后付給著作人的報酬。建國初期,我國稿費效法蘇聯(lián),標準定得很高?!啊睍r,稿酬作為修正主義的東西被打倒,基本放棄稿酬,代之以紀念品。1977年10月,國家出版局頒發(fā)文件,決定恢復稿酬制度。1980年7月,國家出版局黨組修訂了1977年10月的付酬辦法。1984年12月,文化部出版局再決定修改付酬辦法。1990年6月,國家版權局發(fā)出關于適當提高書籍稿酬的通知。這些年來的總體趨勢是稿酬標準逐步提升?,F(xiàn)有報刊付給作者的稿酬,由于雜志及報刊的銷路差別懸殊。依照市場規(guī)律,一些經濟效益好的報社雜志社或出版社付給作者的稿酬已遠遠突破國家版權局的標準。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學術期刊的舉步維艱。學術期刊的特殊屬性使之無法與通俗期刊在逐利的市場上競爭,逐級升高的成本壓力使學術期刊連維持生存都倍感艱難。學術期刊的社會屬性及其對主辦單位、所屬行業(yè)的間接效益乃至對國家“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使得學術期刊不可能按純粹的市場法則一關了之,收取版面費聊補辦刊經費之不足以降低辦刊成本,實屬正常。然而,這一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現(xiàn)實的舉措與我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相沖突,引發(fā)了爭議也是必然的。爭議的內容很多,但爭議的核心源于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現(xiàn)實的沖突。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于文人“作文受賄”尚且嗤之以鼻,更遑論“付費出版”了。然而,依據(jù)市場規(guī)律,暢銷書刊的作者獲取高額稿酬,虧損出版的學術期刊由其受益者承擔一部分成本費用十分正常,無可非議。實際上,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的實際經營成本要遠高于版面費收入,對于絕大多數(shù)期刊而言,版面費收入只是對辦刊成本的一種補充,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術期刊為改善辦刊條件、減輕主辦單位的經濟壓力而進行的一種嘗試。在我國目前的近萬種期刊中真正實現(xiàn)以刊養(yǎng)刊的原本就不多,何況是對于本就先天不足的學術期刊呢?如果是只盯著經濟效益而不考慮社會效益,許多學術期刊可能根本就不會創(chuàng)辦,而這些年來我國學術期刊的發(fā)展狀況證明,學術期刊的重要作用確實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期刊主辦單位的認可,許多主辦單位對學術期刊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物給物,就是意識到了學術期刊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yǎng)、凝聚人心、擴大影響等方面的作用。

四、結語

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是學術期刊辦刊人為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學術期刊的發(fā)展要求而作出的嘗試,20多年的歷程已經證明它的確具有生命力。當然,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它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需要不斷加以改進,但其合理性不應再受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