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內蒙古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內蒙古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蒙古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

摘要:文章基于內蒙古農村牧區(qū)1332戶農牧戶調研數據,分別將不同經營模式的農牧戶作為決策單元,采用DEA的可變規(guī)模報酬模型,從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3個角度來研究內蒙古農村牧區(qū)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研究結果顯示,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均處于有效狀態(tài);而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則均處于無效狀態(tài),基于此進一步對II兼農牧戶進行了投入冗余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調整方案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生產效率;DEA模型;農牧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強調“在資源環(huán)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fā)展和資源永續(xù)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笨梢?,糧食產能的鞏固提升既是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有效保障,更是關系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顯著提高。而糧食產能的增長,不僅僅單一依靠農用工業(yè)技術及產品的投入,更是取決于其自身生產效率的穩(wěn)步提升。在推進農業(y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能夠有效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備受關注。自Charnes,Cooper&Rhodes(1978)首次提出DEA模型后,國內外眾多學者將該模型運用于糧食生產效率的研究。國外研究大多注重以微觀的農戶數據為基礎,而國內研究則較為側重運用宏觀數據。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筆者首先介紹樣本數據的來源及相關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其次,分別將內蒙古農村牧區(qū)不同經營模式的農牧戶作為決策單元,采用DEA的可變規(guī)模報酬模型,從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3個角度來對內蒙古農村牧區(qū)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進行測算;并提出相應的調整方案及對策建議。

1數據來源及樣本分析

筆者所用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14年初在內蒙古農村牧區(qū)所做的實地調查,有效問卷為1332份。樣本數據涵蓋內蒙古農村牧區(qū)的11個盟(市)2,26個旗(縣),54個鄉(xiāng)鎮(zhèn)(蘇木3)。從調查的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來看,純農牧戶694戶,占比最高,為52.1%;I兼農牧戶4192戶,占比為14.41%;II兼農牧戶236戶,占比為17.72%;非農牧戶210戶,占比最少,為15.77%。分地理區(qū)域來看,東部地區(qū)502戶,占比37.69%;中部地區(qū)348戶,占比26.13%;西部地區(qū)482戶,占比36.18%;樣本數據的地理區(qū)域分布基本均衡。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內蒙古農村牧區(qū)純農牧戶、I兼農牧戶、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的戶均糧食總收入分別為22816.30元、20921.70元、9609.90元、153.50元,分別占樣本總量均值的137.19%、125.80%、57.78%、0.92%。從戶均糧食總產量來看,樣本總量均值為19881.18斤;純農牧戶最高,為29185.20斤;I兼農牧戶次之,為1.4萬kg;非農牧戶最低,為1377kg。從播種面積來看,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分別為29.73畝和26.03畝,分別比樣本總量均值高28.87%和12.83%;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分別為17.35畝和4.74畝,分別比樣本總量均值低24.79%和79.45%。從勞工投入來看:純農牧戶最多,為258.10工日;I兼農牧戶次之,為253.00工日;非農牧戶最少,為82.88工日。從生產資料投入來看,I兼農牧戶的澆地費用和農膜費用均為最高,分別為2116.88元和506.88元;純農牧戶均為次之,分別為1914.42元和484.42元;非農牧戶均為最少,分別為192.21元和73.59元。而種子費、化肥費用、農機費用和農藥費用則均為純農牧戶最高,I兼農牧戶次之,非農牧戶均為最少。

2DEA模型介紹及變量設定

DEA是數據包絡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的簡稱,由Charnes和Cooper(1978)創(chuàng)立,是對多投入多產出經濟系統(tǒng)的相對有效性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核心優(yōu)點為不需預設生產函數,且不受輸入和輸出數據量綱的影響,在簡化運算和減少誤差方面具有較強的優(yōu)越性。DEA模型的原理為在保持決策單元的投入或產出不變的前提下,確定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并將各個決策單元影射到DEA的生產前沿面之上,通過決策單元與生產前沿面的距離差值來判斷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1];該模型主要由規(guī)模報酬不變模型和規(guī)模報酬可變模型這兩個模型構成。在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前提下,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DUMi(i=1,2,…,n),i個投入指標Xi=[X1i,X2i,…,Xni],i個產出指標Yi=[Y1i,Y2i,…,Yni],規(guī)模報酬不變模型(模型1)為:Min[CTEch-ε(eT1S-+eT2S+)]s.t.ΣniλiXi+S-=FCTEch×X0ΣniλiYi+S+=Y0λi0;i=1,2,3,…n;S-0;S+烅烄烆0模型1中,ε為非阿基米德無窮??;eT1=(1,1,…1)1×m;eT2=(1,1,…1)1×k;λi表示第i個決策單元的權重值;綜合效率值(CTEch)是純技術效率值(PTEch)和規(guī)模效率值(SEch)的乘積;其中,純技術效率是指各決策單元能否有效利用生產技術,使產出最大化;規(guī)模效率是指各決策單元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是否適當,以實現產出最大化[2];若SEch=1,表明此時該決策單元處于綜合效率有效狀態(tài);若SEch≠1,則TEch≠PTEch,表明此時該決策單元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均處于無效狀態(tài),規(guī)模報酬不變模型就會轉化為規(guī)模報酬可變模型。鑒于內蒙古農村牧區(qū)糧食生產的實際情況,本文假定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的規(guī)模報酬是可變的,對應采用規(guī)模報酬可變模型(模型2)來分析,具體模型為:Min[FPTEch-ε(eT1S-+eT2S+)]s.t.ΣniλiYi+S-=FPTEch×XoΣniλiYi+S+=Y0Σn1λi=1λi0;i=1,2,3…n;S-0;S+0烅烄烆FCTEch=FPTEch×FSEch模型2中,FCTEch、FPTEch和FSEch分別代表內蒙古農村牧區(qū)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和規(guī)模效率值。本文將糧食總收入(Y1)和糧食總產量(Y2)5作為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糧食生產的產出指標;在投入指標的選取方面,鑒于農業(yè)生產的3個基本要素為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參照郭亞軍(2011)[3]等文獻所用指標,并對其進行調整之后,最終選取播種面積(X1)、勞工投入(X2)、種子費(X3)、化肥費用(X4)、澆地費用(X5)、農機費用(X6)、農藥費用(X7)、農膜費用(X8)作為糧食生產的投入指標?!癝+”和“S-”分別代表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糧食生產的投入冗余量和產出松弛量;其中,投入冗余是指由于糧食生產過程中投入過多而導致其生產效率低下的生產要素的冗余,需將其減去;產出松弛是指糧食生產的非生產有效單元的實際產量與該生產點在生產前沿面上投影點對應產量的差額,需將其添加。

3模型測算結果與分析

經測算,2013年內蒙古農村牧區(qū)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綜合效率值為0.74,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綜合效率均為有效,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綜合效率則均為無效。全區(qū)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值為0.87;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均為有效,而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則均為無效。全區(qū)農牧戶的糧食生產規(guī)模效率值為0.85,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規(guī)模效率均為有效,而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的糧食生產規(guī)模效率則均為無效

3.1FCTEch測算結果分析

據測算,東部地區(qū)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綜合效率均值最高,為0.81;中部地區(qū)次之,為0.74;西部地區(qū)最低,為0.73。從分地區(qū)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來看,各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綜合效率均處于有效狀態(tài)。調研數據顯示,從土地投入要素來看,東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畝均糧食產值分別比全區(qū)均值高36.57%和60.99%;此外,東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畝均糧食產量也分別比全區(qū)均值高51.01%和40.21%;另一方面東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耕地機械化程度6分別為63.31%和66.03%,而西部地區(qū)的耕地機械化程度均值僅為51.70%。從勞動力投入要素來看,東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以及西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勞動力單位工日糧食產值分別比全區(qū)均值高162.50%、123.15%、22.88%、8.06%;此外,東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以及西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勞動力單位工日糧食產量也分別比全區(qū)均值高62.20%、86.92%、47.54%、2.20%。從資本投入要素看,全區(qū)農牧戶生產資料成本7占糧食總收入比重平均值為65.05%,各地區(qū)純農牧戶的該指標值均低于全區(qū)平均值,其中,東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最低,為34.20%,中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次之,為55.31%??梢?,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在土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的有效配置前提下,糧食產出均達到了最大值;其糧食生產點均位于生產前沿面之上,均為技術有效點。

3.2FPTEch測算結果分析

根據模型測算結果,東部地區(qū)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均值最高,為0.99;中部地區(qū)次之,為0.90;西部地區(qū)最低,為0.81。各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均為無效,因此各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均存在投入冗余情況。本研究中,投入冗余主要包括勞動投入、種子費、化肥費用、澆地費用、農機費用、農藥費用和農膜費用這7項。從土地投入要素來看,東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每畝糧食產值較全區(qū)均值低5.42%,中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每畝糧食產量較全區(qū)均值低2.46%;此外,東部和中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耕地機械化程度分別為50.43%和51.70%,而全區(qū)平均值為64.13%,可見機械化的優(yōu)勢在II兼農牧戶并不顯著,從而導致了糧食生產效率的降低。從勞動力投入要素來看,西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勞動力單位工日糧食產值和勞動力單位工日糧食產量分別比全區(qū)平均值低29.51%和16.54%。另外,東部和中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家庭中接受過農業(yè)技術培訓的勞動力人數占比分別為1.36%和1.37%,遠遠低于全區(qū)均值。從資本投入要素來看,中部地區(qū)II兼農牧戶的生產資料成本占糧食總收入的比重最高,為66.24%;對比II兼農牧戶的參照調整值可知,東部和中部地區(qū)II兼農牧戶的化肥費用、澆地費用、農機費用等生產資料投入冗余量均相對較高。由上可見,東部和中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糧食生產均存在投入冗余,致使其生產資料投入未能實現有效配置,進而導致產出未能實現最大值;顯見,這兩個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生產點均居于生產前沿面之內,技術效率較低。

3.3SEch測算結果分析

據測算,西部地區(qū)的糧食生產規(guī)模效率值最高,為0.91;中部地區(qū)次之,為0.82;東部地區(qū)最低,為0.82。各地區(qū)的非農牧戶糧食生產規(guī)模效率均處于無效狀態(tài)。具體來看,各地區(qū)的非農牧戶均處于規(guī)模報酬遞增階段。從人力資本投入要素來看,各地區(qū)非農牧戶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7.52年、8.02年、7.80年,均高于全區(qū)均值。據調查,農牧戶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越高,其外出務工可能性越大,非農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越高,在勞動力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非農牧戶投入糧食生產的勞動時間就會相應減少,致使其糧食生產難以形成規(guī)模效率。3.4改進方案基于上述分析,東部和中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均處于無效狀態(tài)從而導致其綜合效率亦無效。因此,可以通過兩個步驟來提高東部和中部地區(qū)的I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第一步,參照生產前沿面上的最優(yōu)值對非有效決策單元進行射影調整;第二步,分別對投入冗余(S+)和產出松弛(S-)進行調整,從而達到目標值。具體來看,可將東部地區(qū)II兼農牧戶的勞工投入、種子費、化肥費用、澆地費用、農機費用、農藥費用、農膜費用投入分別減少32.13%、43.71%、40.50%、33.88%、30.67%、23.88%、74.16%;將中部地區(qū)II兼農牧戶的糧食投入各項指標分別減少4.97%、18.05%、26.11%、7.37%、7.52%、41.14%、32.92%。根據參考方案調整之后,東部地區(qū)II兼農牧戶的糧食總收入和糧食總量可以分別提高8.08%和4.29%;中部地區(qū)II兼農牧戶的糧食總收入可以提高115.74%,從而實現其純技術效率有效和規(guī)模效率均有效。

4結束語

文章基于DEA規(guī)模報酬可變模型來研究內蒙古農村牧區(qū)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有利于促進內蒙古農村牧區(qū)糧食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增加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研究結果顯示,內蒙古農村牧區(qū)的純農牧戶和I兼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均處于有效狀態(tài),從而使其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率處于生產前沿面之上;II兼農牧戶和非農牧戶的糧食生產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則均處于無效狀態(tài),致使其綜合效率無效?;谏鲜鼋Y論,筆者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來提高內蒙古農村牧區(qū)不同經營模式農牧戶的糧食生產效率:①提高東部和中部地區(qū)II兼農牧戶的教育水平、增加農業(yè)技術培訓,良好的教育和培訓有助于農牧民接受新品種、新科技、采用新方法(秦立建,2014)[4],從而提高糧食單產并進而增加農業(yè)收入;②II兼農牧戶要充分利用投入要素并積極推廣農業(yè)機械化水平使糧食生產與裝備結合,避免出現投入要素的冗余和產出不足;③針對內蒙古農村牧區(qū)農牧戶糧食生產規(guī)模效率無效的狀況,政府一方面應堅持所有權、穩(wěn)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通過經營權流轉,發(fā)展糧食生產規(guī)模經營;另一方面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牧戶家庭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勞動力利用平地優(yōu)勢并結合現代的糧食生產技術來擴大糧食生產規(guī)模。

[參考文獻]

[1]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75~76.

[2]羅剛平,祝志勇.重慶市農業(yè)生產效率評價———基于DEA方法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104~110.

[3]郭亞軍,張曉紅.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EA)的河北省農業(yè)生產效率綜合評價[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2011,32(6):735~739.

[4]秦立建,蘇春江,蔣中一.醫(yī)療支出、糧食生產與農戶收入[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11):113~116.

作者:韓志非 句芳 單位:內蒙古農業(yè)大學職業(yè)技術學院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