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清代桐城派范文

清代桐城派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代桐城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關鍵詞:桐城派;文學理論;審美風格;現(xiàn)代審美;交集

我國的古代散文發(fā)展綿延流長。先秦時期的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西漢時期的散文以司馬遷的《史記》最為卓越,他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宋時期的散文,在韓愈、柳宗元等大力推動下,樹立了一種擺脫陳舊俗套,自由抒寫的新文風。到了明末清初,“桐城派”散文是最著名的一個流派。桐城派文學理論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一、桐城派文學理論的形成與嬗變

(一)“義法說”:桐城派的基本理論的建立

1、歸有光對桐城派的影響。歸有光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生。歸有光一生著作繁富,主要成就則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其散文在博采唐宋諸家之長,繼承唐宋古文的傳統(tǒng)作風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散文的題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引進了所謂嚴肅的古文創(chuàng)作中來,使得文章更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特別是一些敘述家庭瑣事或親舊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寫得樸素簡潔、悱惻動人。歸有光的這些敘事散文,如《項脊軒志》,即事抒情,真切感人,結(jié)構精巧,波折多變,為散文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開辟了一片新的境界。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到清代,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者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贊。歸有光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理論對桐城派文學理論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2、“言有物”:桐城派文學理論的雛形。明末清初,同為桐城人的方以智、錢澄之等人致力于振興古文,桐城派理論初露端倪。桐城派孕育過程的繼往開來者是戴名世,他提出了文章創(chuàng)作要“言有物”、“修辭立其誠”的見解,這些觀點實為桐城派義法理論的先驅(qū)。

3、“義法”:桐城派基本理論的確立。桐城派的基本理論是從方苞開始建立的。他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tǒng),提出“義法”主張,“義”即“言有物”,文章要有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文章要有條理、順序、形式和技巧。對于文章審美,他主張“雅潔”。

方苞,在《讀史記八書》、《書史記十表后》中提出了“義法”主張。及至從《南山集》案中解脫后,“義法”說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和完備,1733年方苞編成《古文約選》及其后編選的《四書文選》,為“義法”說提供了示范,自此“義法”受到重視,推動了古文“義法”的廣為傳播。方苞成為推動桐城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

(二)“神氣說”:桐城派理論的推進。劉大櫆是繼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堅人物。在乾隆時期,劉大櫆在繼承方苞“義法”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神氣”說。文章強調(diào)“義事、書卷、經(jīng)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劉大櫆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啟后者。

(三)“義理說”:桐城派理論的集大成。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傲x理說”提出者正是劉大櫆的弟子姚鼐。他提倡“義理(內(nèi)容合理)、考據(jù)(材料確切)、辭章(文詞精美),三者不可偏廢?!庇衷趯W習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 、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姚鼐曾參與纂修《四庫全書》,主持梅花、紫陽、敬敷書院40年。桐城派的義法論和聲氣論經(jīng)其發(fā)揮和深化,成為一套較系統(tǒng)的古文理論。姚鼐創(chuàng)作的散文簡潔清淡,語言精妙,言而有物。其選編古文辭賦集《古文辭類纂》對后世極具影響。

(四)“經(jīng)世致用”:桐城派文學理論的拓展?!敖?jīng)世致用”的主張就是大名鼎鼎的,現(xiàn)在出版的《家書》可謂家喻戶曉。

自稱論文師從方苞、姚鼐,為文“義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頗不滿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謹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上強調(diào)了經(jīng)世致用;而在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上,則吸取了漢賦的優(yōu)點,呈現(xiàn)出陽剛之美。這就將桐城派發(fā)展到了新的階段——以湘鄉(xiāng)派為主流的階段。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實是,其在《歐陽生文集序》中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弊源?,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應運而生。所以,實有“中興”桐城派之功。

(五)“能入能出”:桐城派文學理論的延伸?!叭胝?,師法也;出者,變化也?!贝死碚撚闪旨倧耐┏桥衫碚摪l(fā)展而來。林紓的理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司馬、班、韓之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為“取義于經(jīng),取材于史,多讀儒先之書,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同時林紓也看到了桐城派理論及創(chuàng)作上的種種弊病,故而反對墨守成規(guī),提出“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的主張。林紓認為學桐城古文,不如學左、莊、班、馬,韓、柳、歐、曾。同時他還認為在學習中應知變化,做到能入能出,亦即“入者,師法也;出者,變化也?!彼钔浦刈约旱墓盼模瑯税裢┏桥?,其實他的古文跟桐城派并不相同,比如他的《冷紅生傳》、《趙聾子小傳》等,長于敘事抒情,寫得生動而有感情,或雜以詼諧,能感動人,不像桐城派古文的謹嚴、平順,與歸有光古文倒有幾分相似之處。

二、桐城派散文的審美風格

桐城派文學理論對其古文創(chuàng)作審美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也可以這樣說,桐城派散文的審美風格就是在其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本文僅以桐城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方苞、姚鼐及其古文《左忠毅公逸事》和《登泰山記》為范例,對桐城派古文的審美風格加以剖析。

(一)語言運用,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

方苞在其古文《左忠毅公逸事》中不僅“言有物”,文章有內(nèi)容,而且“言有序”,在語言的運用上更是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清順通暢?!蹲笾乙愎菔隆烽_篇曰:“先君子嘗言,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shù)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語言運用不僅簡潔明快,細節(jié)之處言之有物,而且文中內(nèi)在聯(lián)系脈絡清晰,了了數(shù)句,已將左公形象刻畫的生動而細膩,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二)題材精當,人物刻畫生動。

在歷史上左光斗所經(jīng)歷的事有許多,然,方苞并未選擇將左公的生平材料羅列在文中來展示主人公的形象,而是選擇了左公與史可法相交的所謂“逸事”這一典型事件,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和品格?!蹲笾乙愎菔隆烽_篇到結(jié)束均不見左公材料的羅列,亦不見華麗辭藻,“視學京畿”,“微行”,“解貂覆生”,可謂字字珠璣。“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薄疤槠\于禁卒,卒感焉,”“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行為、動作的描寫,語言文字的精確表達,人物刻畫生動感人,猶如在目。

(三)論點鮮明,內(nèi)在邏輯強,清新通暢。

姚鼐主張古文“義理、考據(jù)、辭章”缺一不可。《登泰山記》是姚鼐著名散文之一,該文充分體現(xiàn)他的觀點,文中考據(jù)處處可見,如“古長城”、“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nèi)容。因為有了“考據(jù)”為依據(jù),文章必然論點鮮明?!疤┥街枺胨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短短數(shù)句已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汶水濟水走向及南北分界,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在結(jié)構和邏輯上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jīng)過,清順通暢,一氣呵成。文章開篇即寫泰山,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接下來寫登山的路線和山巔觀日:來泰山的路線“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的路線“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到了泰山之巔,“望晚日照城郭”;待日出,在日觀亭觀日出。整篇美文邏輯順序清晰明朗,讀來通順流暢。

(四)寫景傳神,特征鮮明,情感內(nèi)斂。

這一點在《登泰山記》里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暗澜云鍪癁轫?,其級七千有余?!薄叭丈希嗳绲?,下有紅光,動搖承之,”“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寫泰山之高“其級七千有余”,不肆渲染,更無鋪陳。寫泰山雪景、夕陽、云霧,雖了了數(shù)字,卻將景色描摹的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真可謂寫景傳神,特征鮮明,神、理、氣 、味、格、律、聲、色具備。然則,作為桐城派的代表,講究“義理、考據(jù)、辭章”,粗看文章似乎不見姚公情感表露,細心揣摩作者當時的心境,以及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來看,能夠感覺出姚公內(nèi)心的無限感慨——只是感情的表露更內(nèi)斂,更需要讀者用心體會罷了。

(五)紀敘扼要,用詞平易清新、洗練精悍。

無論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還是姚鼐的《登泰山記》等,在敘述手法上都顯得簡扼要,不旁生枝節(jié),能夠抓住重點,“清真雅正”,頗有特色,這里不再贅述。

三、桐城派散文的審美風格與現(xiàn)代審美思想的交集

(一)語言美?!傲x法”“辭章”不僅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創(chuàng)作要求,也是對語言文字使用的要求。從桐城派所撰寫的古代散文和現(xiàn)代名家散文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語言都極其精煉、樸素、清新、優(yōu)美。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是文學作品描繪美的手段。因此,我們在欣賞這些散文時,既要用心領會作者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與感悟,又要認真品味作者語言表達。

(二)真實美。桐城派散文要求“言之有物”,現(xiàn)代散文要求“體現(xiàn)真實”,兩者可謂殊途同歸。方苞提倡“義法”,“義”即“言有物”,姚鼐主張 “義理(內(nèi)容合理)、考據(jù)(材料確切)”?,F(xiàn)代著名作家巴金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是自然,是無技巧?!敝骷覅遣嵰舱f:“說真話,敘事實,寫實物、實情,這仿佛是散文的傳統(tǒng)。古代散文就是這樣,現(xiàn)代散文也是這樣”《〈散文名作欣賞〉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桐城派散文的審美風格與現(xiàn)代散文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實是散文的生命,真實更是一種美。

(三)意境美。散文最可貴的是文章要有靈魂、有意境,“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國維《人間詞話》)。正如桐城派所提出的散文要有“文氣、神氣、行氣”,手法表現(xiàn)上要率真與灑脫,同時內(nèi)在以氣相貫通,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營造意境的方式,可以是描寫景象,如姚鼐的《登泰山記》,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荷塘月色》;也可以是刻畫人物、記敘事件,如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現(xiàn)代著名作家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個中意境卻渾然天成,給讀者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感受。

四、結(jié)語

從先秦散文到桐城派散文,其審美風格不斷發(fā)生變化,也不斷在延續(xù)。桐城派散文在繼承了前世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獨具魅力的審美風格,對后來者頗具影響,值得我們發(fā)掘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振鵬.古文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2]章培恒.方苞姚鼐文選[M].鳳凰出版社,2011.

[3]楊成章.散文名作欣賞[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巴金.探索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第2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關鍵詞:張裕釗;吳汝綸;文氣論;桐城派

“氣”原本為上古哲學概念的一種,由自然之節(jié)氣變化引申至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理想追求。魏晉以降,“氣”逐漸進入文學批評的范疇之內(nèi),從而形成文氣論之說。孟子所論之“氣”,如“持其志,無暴其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仍集中于思想層面?!兜湔?論文》稱“文以氣為主”,將文章分為“清”、“濁”兩體,作為批評的準繩。{1}延及清代,桐城派承繼唐代韓柳及明代唐宋派歸有光之余緒,將“氣”列為古文要素,從古文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兩個層面,深化文氣說的演繹和影響。

一、桐城文論對張裕釗的影響

早年張裕釗喜愛南宋曾鞏之古文,不好為時文?!肚迨犯濉繁緜鞣Q其“少時,塾師授以制舉業(yè),意不樂。家獨有《南豐集》,時時竊讀之”{2}。故而,在應禮部試時深受賞識。③由于學曾鞏文易傷于柔弱,因此建議其從桐城姚鼐之說出發(fā),多讀揚雄、韓愈等人文章,參以兩漢古賦,以增加文章雄健陽剛之氣:

足下為古文,筆力稍患其弱。昔姚惜抱論古文之途,有得于陽與剛之美者,有得于陰與柔之美者,二端判分,畫然不謀。余嘗數(shù)陽剛者約得四家:曰莊子,曰揚雄,曰韓愈、柳宗元。陰柔者約得四家:曰司馬遷,曰劉向,曰歐陽修、曾鞏。然柔和淵懿之中必有堅勁之質(zhì)、雄直之氣運乎其中,乃有以自立。足下氣體近柔,望熟讀揚、韓各文,而參以兩漢古賦,以救其短,何如?{4}

關于古文分陰陽剛?cè)嶂f,姚鼐于《復魯非書》中所論甚詳:“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cè)岫?。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cè)嶂l(fā)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夫文之多變,亦若是已?!眥1}陰陽為天地之氣,由此自然之道出發(fā),姚氏繼而論文章之陽剛與陰柔須判然兩端,方可言文。事實上,桐城派諸人的文章自方苞、劉大以來均偏于陰柔,這也是深受當時文人批評之處。

劉大和姚鼐均從學習曾鞏文章入門,故其文章氣勢較為柔緩。劉大提出“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至專以理為主者,則猶未盡其妙也”的主張{2},這與朱熹主張的“理”為本體、“氣”為顯現(xiàn)自身媒介的哲學思想頗有契合。劉大所宣稱的“氣”,仍集中于文章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氣”,劉氏強調(diào)音節(jié)的作用:“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jié)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雹垡艄?jié)雖是文章細節(jié)之處,但可由此見出作品神氣之高下,因而有“因聲求氣”之說?!奥暋焙汀皻狻背蔀橥┏橇x法中的兩個重要概念。

乾隆中,姚鼐承繼劉大的文學主張,論文亦強調(diào)神氣和音節(jié),同時細化并加入新的論文語匯,認為“意”與“氣”之結(jié)合,因而才有文辭音節(jié)之高下,故而有“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哉?”{4}“神”與“意”是文章之根本,音節(jié)聲律雖為文章末節(jié),但卻是“神”賴以存在的載體。兩者雖有精粗之別,但均是古文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姚鼐的基礎上主張調(diào)和陰陽之氣,以古賦、諸子、韓柳文法補救桐城文陰柔之不足。咸豐九年(1859)八月,在書信中建議張裕釗多讀古賦、韓柳之文以救文章氣體之后,張裕釗又親至黃州行署中請教文辭。此后至咸豐十一年(1861),張裕釗與還多次以面談或書信往還的方式,研討文章之法。{5}在彼此論文的過程中,極為重視文章之“氣”:“張廉卿來,與之論古文之法,全在氣字上用工夫。”{6}如要尋找工于古文的途經(jīng),“氣”是最關鍵處。對于張裕釗古文的精進亦以“氣”之流暢許之:“廉卿之真氣流轉(zhuǎn),獎許之過,期待之厚,諸無以副之?!眥7}由此可見,在教授和評價古文時,文章之“氣”尤為重要。

對張裕釗文氣論的形成影響甚巨。經(jīng)指點,張裕釗由唐宋文上溯先秦兩漢古文,學習漢賦、《史記》中的文字和風格,以增加文章雄直之“氣”。《濂亭文集》中讀《史記》而作的《書外戚世家后》、《書越世家后》等文章,對于司馬遷的辭藻、行文風格及章法有所探究。在論及《史記?蕭相國世家》“以帝嘗繇咸陽”二句時,張裕釗認為其“緊接上文,一氣直下,便隨手宕出奇致”{8}。亦以字句為文章行文之“氣”的關鍵。

二、吳汝綸與張裕釗文氣論

吳汝綸{9}曾評價張裕釗的文章有恢詭廉勁之風,能繼而有所擴者:

桐城諸老,氣清體潔,海內(nèi)所宗,獨雄偉瑰瑋之境尚少。蓋韓公得揚、馬之長,字字造出奇崛。歐陽公變?yōu)槠揭?,而奇崛乃在平易之中。后儒但能平易,不能奇崛,則才氣薄弱,不能復振,此一失也。曾文正公出而矯之,以漢賦之氣運之,而文體一變,故卓然為一代大家。近時張廉卿,又獨得于《史記》之譎怪,蓋文氣雄俊不及曾,而意思之恢詭,辭句之廉勁,亦能自成一家。是皆由桐城而推廣,以自為開宗之一祖,所謂有所變而后大者也。{1}

桐城吳汝綸與張裕釗同為“曾門四弟子”,二人均為晚清桐城古文大家,被時人并稱“張吳”{2}。在接受指點之后,張吳二人二十余年間以談話和書信的方式討論古文章法,對張裕釗文氣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同治七年(1868)秋,張裕釗與吳汝綸結(jié)識于江寧兩江總督府,兩人對彼此的古文均十分推崇。張裕釗認為吳汝綸的古文“誠辨博英偉,氣逸發(fā)不可銜控”③,吳汝綸則謂張裕釗之文“多勁悍生煉,無恬俗之病,近今能手也”{4}。十月,張裕釗與吳汝綸促膝長談,共同商討為文之法:“廉卿最愛古人淡遠處,其謂氣脈即主意貫注處,言最切當,又謂為文大要四事――意、格、辭、氣而已。”{5}十月十五日,張裕釗與吳汝綸、方宗誠在深夜暢論經(jīng)史文章。{6}在友朋來往之際,張裕釗已然提出自己的古文主張。張裕釗所論為文要事之“意”、“格”、“辭”、“氣”,最終達到平淡闊遠的文風。張裕釗對于四者關系的界定在同治九年(1870)與吳汝綸的論文書中表述得以彰顯:

古之論文者曰:文以意為主,而辭欲能副其意,氣欲能舉其辭。譬之車然,意為之御,辭為之載,而氣則所以行也?!w曰意、曰辭、曰氣、曰法之數(shù)者,非判然自為一事,常乘乎其機而緄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7}

在文法上,文章須以“意”為主,“詞”、“氣”、“法”都用來輔助“意”,而文章最終追求的仍是“自然”的風格?!霸~”是“意”的載體,要想文義暢通,須因聲求“氣”,有“氣”為助,才能行文通暢,一意貫通?!胺ā奔词恰案瘛保俏恼伦志浣M織的準繩。文章之“意”是主體,“詞”能表達“意”,“氣”運轉(zhuǎn)文章之中,是“詞”帶來的效果。這一切運轉(zhuǎn)文章之“法”,皆一概出于“自然”。

姚鼐論古文有八要素,“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吧瘛苯y(tǒng)攝“理”,張裕釗將其總括為“意”;“氣”、“味”即文章中縱貫的作者才氣和字句周折之間體現(xiàn)出的行文之氣;“格”、“律”,是為古文之法度;“聲”、“色”更是細化到文章中所用的“辭”的作用。故而,張裕釗所提出的文章四事,實際上是姚鼐古文說的總結(jié)。

在堅持義理、考據(jù)、詞章并重的桐城宗旨的同時{8},張裕釗又提出學習古文的門徑――“為文之要,其始在熟讀古人之文”,在讀書時參究其“聲氣”,能夠更好地追尋作者的“精神命脈”。{9}因聲求氣,通過熟讀古人之文,可以深刻體會到古文章法和醞釀其中的作者之氣。“讀”不僅是閱讀,還有朗讀的方法,“長老所傳,劉海峰絕豐偉,日取古人之文縱聲讀之。姚惜抱則患氣羸,然亦不廢哦誦,但抑其聲使之下耳。”{10}這一方法源自桐城方、姚,張裕釗將其作為獨得之秘傳諸弟子。

三、古文之“氣”的討論和影響

晚年,張裕釗的文論更加成熟,這在與吳汝綸的通信中有諸多反映。為了更好表現(xiàn)文章之“氣”,張裕釗對于“聲音之道”的重視遠過方、姚等人:

裕釗近看《惜抱文集》及《古文辭類纂》,似姚氏于聲音之道,尚未能究極其妙。昔朱子謂韓退之用盡一生精力,全在聲響上著工夫。匪獨退之,自六經(jīng)、諸子、《史》、《漢》,以至唐、宋諸大家,無不皆然。近惟我文正師深識此秘耳。{1}

程朱理學是桐城派的思想根源,朱熹論文的主張也是桐城派諸家學習接受的典范。曾氏教導古文,認為應從“氣”字入手。張裕釗繼承這一主張后,進一步強調(diào)發(fā)詳更細處之“聲”,將文章“聲音”的重要性由唐宋古文上升至六經(jīng)。吳汝綸對此說法表示贊賞:

承示姚氏于文未能究極聲音之道。弟于此事,更未悟入?!艧o論剛?cè)幔埰錃庵炔?,則所為抗隊、詘折、斷續(xù)、斂侈、緩急、長短、申縮、抑揚、頓挫之節(jié),一皆循乎機勢之自然,非必有意于其間,而故無之而不合,其不合者,必其氣之未充者也,執(zhí)事以為然乎?{2}

作者才氣必須通過文章行文來展現(xiàn)時,以往被視為細枝末節(jié)的“聲音”和由此形成的文章之“氣”就成了寫作者必須重視的要素。為了文章行文通暢,則須強調(diào)聲音節(jié)奏變化對于氣體昌健的重要性。這一要求以唐宋古文的行文技巧為標準和模仿對象,“然果盡得古人音節(jié)抗墜抑揚之妙,則其氣亦未有不昌者也”③。

在評點吳汝綸著作時,張裕釗均以“氣”為文章成敗之關鍵。在張氏看來,文章之“氣”不外乎雄奇與平淡,而張裕釗欣賞的古文境界是“平淡”、“自然”。想要達到這一境界,需要“降心下氣,遏抑雄怪,歸之平淡,一意務為順成和動之音,則與道大適矣{4}?!逼揭治恼轮皻狻保懦靶酃帧?,以“平淡”為和順之“音”,方能成文之大道。由于吳汝綸行文之氣稍顯躁進,張裕釗認為吳氏未能調(diào)和“雄奇”與“平淡”之關系,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而言之,曰聲調(diào)而已矣,熟讀而已矣{5}?!笔熳x前輩諸家之文,將前人運籌文字的方法熟稔于心,方能在創(chuàng)作中體會到音節(jié)不協(xié)調(diào)處,才能有所改進。

在張裕釗看來,吳汝綸的文章偏于雄奇之氣,在音節(jié)上則不甚協(xié)調(diào)。其文章之立意固然甚高,“所微不足者,音節(jié)、氣韻未能順成和動,自然入妙耳”。音節(jié)不協(xié),則氣韻不順,如此就會影響文章之“意”的表現(xiàn)。“鄙意宜取歐陽公、蘇子瞻及姚惜抱、曾文正諸家最高之文,降心求之,尋其自然之妙”{6}。解決的途徑自然是通過熟讀歐、蘇、姚、曾等人的文章,平抑心中雄奇之氣,力求在文章中彰顯自然平淡的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為文之“意”與“道”。

對于生徒,張裕釗同樣重視文章之“氣”。通州范當世是張裕釗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初遇范當世,張裕釗便驚訝其文章“辭氣誠盛昌不可御”{7}。這在寫作古文的實踐中是難能可貴的。在張裕釗的文氣論中,“氣”始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至范當世將張裕釗“評以為氣格逼近昌黎”{8}的評語錄于文末,這更顯示了張裕釗文氣論對生徒的影響。

第3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詩歌——《詩經(jīng)》與《楚辭》

《詩經(jīng)》:“詩三百”,第一部詩歌總集,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六義”。與《書經(jīng)》、《禮》(《周禮》、《儀禮》、《禮記》)、《易經(jīng)》、《春秋》合稱“五經(jīng)”。

《楚辭》:收錄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辭體”又名“騷體”。代表作《離騷》,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2)散文——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論語》(后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

歷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編年體)、《左傳》(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國語》(第一部國別體)、《戰(zhàn)國策》(《國策》)等。

2.漢代作家作品

(1)賦文——賈誼的《過秦論》

(2)史書——《史記》(開紀傳體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1)詩歌——“三曹”、陶淵明(東晉,第一位田園詩人)和樂府詩雙璧

(2)史書——《三國志》(西晉陳壽)和《后漢書》(南朝范曄)

(3)文學理論——《文心雕龍》(劉勰,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

(4)小說——《世說新語》(劉義慶,第一部筆記體小說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運動(“韓柳”)、劉禹錫(字夢得,《陋室銘》)、杜牧(《阿房宮賦》)

(2)詩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階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陳子昂。

盛唐:兩個流派(“王孟”為代表田園詩派和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蘇軾贊王維“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兩大詩人(李白、杜甫。杜甫組詩“三吏”、“三別”),另有自號“四明狂客”的賀知章。

中唐:新樂府運動(“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敘事詩雙璧”(《長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歐陽修《六一詩話》,“三蘇”中蘇洵《六國論》)、范仲淹和沈括(《夢溪筆談》,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2)詞——婉約派和豪放派

婉約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個專業(yè)詞人,《樂章集》)、歐陽修、秦觀,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詞》)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蘇軾(開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棄疾(號稼軒,《稼軒長短句》)、陸游和文天祥。

(3)史書——司馬光(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戲曲——元代有關漢卿(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王實甫(《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馬致遠(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明代有湯顯祖(《牡丹亭》,又稱《還魂記》),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第4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摘要:韓愈散文接受是中國古代散文接受史的重要架構,是建構中國古代散文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部由元至清的韓愈散文接受史就是一部中國古典散文成長史,研究好韓愈散文技法和理論的接受脈絡有助于勾勒中國古代散文接受史的基本框架,對最終形成一部系統(tǒng)完整的中國古代散文接受史的意義不言而喻,這也是本文的目的。

關鍵詞:元明清;韓愈古文;接受狀況

韓愈中國文學史上最出色的散文家之一,以豐富而卓越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果,占領了被駢文統(tǒng)治多年的陣地,宣告了古文對駢文斗爭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比如茅坤把他和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家:杜牧把韓文和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但都語焉不詳,不能詳細了解韓愈在散文史中的地位和貢獻。以下力圖對韓愈古文在元明清這一歷史時期的接受狀況做一個簡要的論述。

(一)韓愈散文在元代

元代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不比唐宋,文學領域戲曲獨勝,詩文等傳統(tǒng)文學樣式一向凋萎。因元朝理學盛行,以弘揚道學為旨歸的韓愈散文繼續(xù)受到關注。總體上,元代前期文壇受科舉的制約,言理道性成了文學的共同使命,對韓愈、歐陽修等唐宋名家名作的模擬成了一時之氣;延v以后,科舉廢弛,文學創(chuàng)作松綁,文壇思想開始活躍起來,但還是存在崇拜、學習韓愈散文的文學名士,比如袁桷。元代文壇雖宗歐陽修、蘇軾,但對韓愈散文也是很重視的,因為元代文人知道歐、蘇文章的根脈在韓愈那里。元代前期文壇有郝經(jīng)、姚輸、姚燧、戴表元等人對韓愈散文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金元時人對韓愈散文的研了與唐宋文人一樣,肯定韓愈的文學史地位和鑒賞韓愈散文的美學特征外,尤其注重對韓文文法的研究。韓愈散文研究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四方面:其一,論心法。心法是金元士人鑒賞接受韓愈散文所關注的最高法則,郝經(jīng)稱之為“大法”。主張文章的最高法則就是要明白“理”與“法”的關系,“精窮天下之理”并指出儒家經(jīng)典是“理、文、法”兼?zhèn)涞淖罡?、最好的學習藍本。這與韓愈文論有相通之處。其二,論“篇法”。其三,論“句法”。古人作文都很注重句法,唐宋皆然,郝經(jīng)說:文章“至韓柳歐蘇氏”已“句句有法”。其四,論“字法”。金元文人論文很重視“字法”,郝經(jīng)又說“至韓柳歐蘇氏”已“字字有法”。元代文人接受韓愈散文特別注重對韓愈散文的評點批注,王若虛的《滹南遺老文集》和程端禮的《昌黎文式》是代表性的作品。相比較而言,程端禮的《昌黎文式》注重對韓愈散文的點評,從字法、句法、篇法和藝術風格等方面進行批評,這種方法對當時學者學習韓愈散文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實用性很強,便于學習模仿[1]。

元代散文有“文擅韓歐”的基本特點。前期姚燧,元明善等崇唐,偏重奇崛雄健,尚韓愈;劉因、王渾等崇宋,偏于平易溫醇。后期二者界限不太明顯,逐漸趨向唐宋并崇[2]。在文道關系上,元代散文有重道輕文的傾向,因而元文大多偏向?qū)嵱煤兔鞯溃谛郧榈氖惆l(fā)和文詞的華美方面有所欠缺。元代諸家往往在宗韓和宗歐之間有所取舍。元代文壇自延v年間才開始學習韓愈的文風向歐陽修的文風回歸。謝枋得所編《文章軌范》所選文章最多的是韓愈,有32篇,蘇軾12篇,歐陽修僅5篇,并非謝枋得對此有所偏見,而是要為科考舉子提供考試模板,韓愈、蘇軾是最佳模仿對象。這些都顯示出韓愈對元代散文的貢獻。

(二)韓愈散文在明代

韓愈散文在明代雖也不及在北宋受尊崇,但也是“名不寂寞”的[3]。在明一代,雖有像“前后七子”這樣的非韓派,但更有尊韓的“唐宋派”,明代一流的文人學士沒有不尊韓的。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就說:“六籍者,本與根也,遷、固者,枝與葉也……六籍之外,當以孟子為宗,韓子次之。”(《文原》)明代杰出的文論家胡應麟在《唐語林》中也說:“韓公文至高時號孟詩韓筆,元和中,后進師匠韓文公,體大變?!焙笃咦拥暮诵娜宋?、明代文壇后期領軍人物王世貞在《書韓愈散文后》中說:“韓公之于碑、志之類,最為雄奇有氣力,亦甚古”。這三個散文家對韓愈散文的文學思想和散文成就都給予很高的評價。高云:“今觀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經(jīng),搜羅百氏,其詩聘駕氣勢,嶄絕崛強,若掀雷決電,千夫萬騎,橫騖別驅(qū),大肆,而莫能止者。又《秋懷》數(shù)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風骨頗逮建安,但新聲不類,此正中之變也”(《唐詩品匯》)。在這以后,作為唐宋派核心人物之一的茅坤對同一時期的秦漢派批評韓愈散文的無知言論,作出了激烈的抨擊斥責,他這樣說道:“世之文章家,刻自喜,往往姍韓罵歐,背棄六籍,瓦釜雷鳴,互相標榜。然不知于古作者之旨,吾不知其何如也?!保ā杜c瀟少府書》卷七)明代的韓愈散文沿襲了宋元的路子,一方面注重對韓愈散文本體論的辨析,對韓愈的“文以明道”說中的文道關系展開了論辯,少有創(chuàng)見;另一方面注重對韓愈散文的評點批注,注重發(fā)掘文章學的一般規(guī)律,“使中國古代文章學在元代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泵鞒跎⑽募宜五ァ⒎叫⑷娼邮茼n愈散文,沿襲唐宋舊路子,注重辨析韓子之道的純與不純,注重辨析韓愈提倡的“文”與“道”的主次關系。明代中期開始崛起于文壇的唐宋派,高高舉起尊韓的旗幟,此派的主將唐順之、茅坤學韓愈而各有所得:唐順之所編的《文編》提出了讀者接受三境界觀點,即“肉眼”、“法眼”、“道眼”三境界[4];茅坤編選《唐宋家文鈔》提出了“本色”、“神理”的美學主張,解決了儒家文學“文以載道”的創(chuàng)作“心源”問題,對韓愈散文的字法、句法、修辭技巧、表現(xiàn)方法和結(jié)構做了系統(tǒng)的探討。明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洪武至天順年間散文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多是由元入明者。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jīng)師古,但也強調(diào)“辭達”,這是韓愈文道觀對明代散文的貢獻。同時又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nèi)容較為充實,同時也有一定藝術功力。其中傳記散文最為突出,善于抓住富于特征性的細節(jié),凸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如《王冕傳》、《記李歌》、《杜環(huán)小傳》等都是較為優(yōu)秀的名篇,有韓愈傳記散文的影響。宋濂門生方孝孺。他的散文縱橫跌宕,如《蚊對》指責同類相k甚于毒蚊,《指喻》說明大患常發(fā)于至微,都寫得頓挫瀏亮,暢達剴切,也是受了韓文雄奇奔放文風和雜文特色的影響。隨著明王朝的政治鞏固,文網(wǎng)日漸嚴密,臺閣體應運而生。其代表作家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先后都官至大學士,一時朝廷的詔令奏議皆出其手。楊士奇步趨歐陽修,為文追求紆徐委備;而楊溥則力模韓愈,為文刻意遒古矜練。成化至隆慶年間散文成化以后,臺閣體散文的弊病日漸暴露,引起了廣泛的不滿。于是,茶陵詩派、前七子也就應運而生。前七子所倡導的“文必秦漢”的復古運動,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生吞活剝、字剽句竊的現(xiàn)象,自然引起許多文人的懷疑和不滿,其中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人,在肯定先秦兩漢散文傳統(tǒng)的同時,強調(diào)學習唐宋家散文法度,極推韓愈、柳宗元,以及宋文六家,世稱唐宋派。唐宋派的理論主張也因具有道學論文的格調(diào),一般說來,唐宋派作家的散文能直抒胸臆,做到“文從字順”,有韓文之風。晚明時期,也還有一部分作者,繼續(xù)恪守唐宋派論文主張。有的認為只有取經(jīng)唐宋古文家才是溯源秦漢的正確道路,如艾南英。明代文壇始終存在復古與反復古、擬古與反擬古的斗爭,不論那一派粉墨登場,都要搬出韓愈來評論一番,有批評,但更多的是肯定與繼承,所以說韓愈散文對明代文壇的影響是繼宋代之后最大的[5]。

(三)韓愈散文在清代

清代的散文,具有終結(jié)性和過渡性的特點,散文名家不多。黃宗羲為文,強調(diào)“情至”與文、道、學的統(tǒng)一,清初的汪琬為文受唐宋派影響,以家為法式,都有過潛心研究和學習韓愈的散文的經(jīng)歷。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由方苞始創(chuàng)于康熙朝,一直綿延至清末。該派文學主張近宗明代的唐宋派,遠接唐宋家,以“義法”為中心,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了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jié)[6]?!傲x法”說使文學的內(nèi)容與形式關系更加密切,文章寫作要“有助政教”,這一觀點也是對韓愈的“文”與“道”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乾隆、嘉慶時期,屬于“桐城派”或?qū)懽鲀A向相接近的散文作家,主要的有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劉開、姚瑩、朱仕誘等人。管、方、劉、姚諸人重氣勢,比如,方東樹說:“韓公當知其“如潮”處,非但義理層見疊出,其筆勢涌出,讀之攔不住,望之不可極,測之來去無端涯,不可窮,不可竭。當思其腸胃繞萬象,精神驅(qū)五岳,奇崛戰(zhàn)斗鬼神,而又無不文從字順,各識其職,所謂“妥貼力排S”也。韓公詩,文體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氣韻沈酣,筆勢弛驟,波瀾老成,意象曠達,句字奇警,獨步千古,與元氣侔。韓公筆力強,造語奇,取境闊,蓄勢遠,用法變化而深嚴,橫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間有長語漫勢,傷多成習氣?!保ā墩衙琳惭浴罚┲焓苏T以荀況、司馬遷、韓愈為師,尤其以學韓愈自命,“其文體格極正,寧艱澀而不肯不工,寧晦滯而不肯不奧,專于煉句煉字,雕琢太過,往往意為辭累”,“晚年文從字順,漸近自然,神到之篇亦自入妙”,比較追求陽剛之美,與方苞、姚鼐風格稍異[7]。

可以看出,韓愈散文影響在清代仍然很大,但已經(jīng)減弱。

結(jié)語

基于儒學的文化批判乃是“古文運動”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成就。也正是在這種批判之中,“宋代產(chǎn)生了新儒學即理學,開拓出封建時期后期的新的文化傳統(tǒng)?!盵15]同時,宋代歐陽修等人領導的古文運動、蘇軾、明代的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近代的湘鄉(xiāng)派等都從韓文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營養(yǎng)。總體上,從韓愈對古文發(fā)展的貢獻和影響的歷代變化看:韓愈散文在宋代經(jīng)歷了全面的興盛,元代則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時期,明代又再度興起,清代則是淡化變衰期。這正體現(xiàn)了韓愈的重要為文理論貢獻和巨大價值以及其散文成就的深遠影響,后人稱他為唐宋家之首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韓愈.韓昌黎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1.

[2]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12.

[4]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曹林娣.略論韓愈散文的歷史貢獻[J].江蘇社會科學,2003(05).

第5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論文關鍵詞:清代;桐城;女性文學;原因;

桐城向稱詩歌之鄉(xiāng)。據(jù)《桐山名媛詩鈔》記載,清代以降,桐城有女詩人近百家,吳希廉所輯《桐山名嬡詩鈔》序言中云:“吾桐白昔多耽吟之士.而閨閣中亦往然?!页x閨秀詩者有王西樵《然脂集》,陳其年《婦人集》,胡抱一《名嬡詩抄》,汪仞庵《擷芳集》,……其以女史選詩者則有王玉映《名媛詩緯》,惲珍《浦正始集》,吾鄉(xiāng)方唯儀則《宮闈詩史》,未聞輯一隅閨秀詩至有百余家者。”清代桐城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之浩繁。成為整個桐城詩歌創(chuàng)作中別具一格的一道風景,是桐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究這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首先應該從明末清初整個社會思潮變化的背景出發(fā)。

一、明末心學思想的傳播與桐城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

影響明代士人風氣的一個特殊因素是心學對理學的沖擊,宋學經(jīng)明初政府的大力推動,一時形成所謂“道德一而風俗同”的局面。從朱元璋建國到正德時期,(1368-1506)年,是明初文化的保守期,與明初嚴密的政治統(tǒng)治相適應,在思想文化領域內(nèi),學術上承襲元代,尊重程朱理學。有人曾這樣記敘明初思想界的狀況:

“明興,高皇帝立教著政,因文見道,使天下之士一尊朱氏為功令。士之防閑于道域,而優(yōu)游于德囿者。非朱氏之言不尊,”從正德至萬歷中期,(1506--1602),是人文注意思潮興起的市民文化期,隨著王陽明“心即是理”的學說大興,宋儒包辦、政府選定的對儒家經(jīng)典的解釋,除了供科場之用外,不在對士子的行為發(fā)生有效的規(guī)范作用,在傳承方面,王學倡導的自由的書院講學風行之后,游學大興,官辦學校為之一虛.士人不在學校而到山水坊院之間去“致良知”了,正如明史中所說:“嘉隆之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所謂“致良知”學說,認為“喜怒哀惺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而且良知人人皆有,雖眾人、賢人、小人沒有區(qū)別?!背啊於瓑羰砟甑耐蹶柮鲗W道,一次出游回來告訴老師,:“今日見一異事,……見滿街人都是圣人,”王陽明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王艮出游歸,也發(fā)現(xiàn)滿街人都是圣人,王陽明說:“你看滿街人都是圣人,滿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狈纱丝梢姡蹶柮鲗W說,大大取消了圣人、小人的道德和本體上的距離,這對于與小人并列的婦女是有利的。而且他的良知是融合著“性、情、理、欲”的渾沌未分的“一點骨血”,其中“主真”“主情”“主欲”說與文學關系甚密,而真、情、欲往往被認為是與婦人、女人性近。婦女解放是衡量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晚明婦女解放思想的萌芽,有待于禮教這根繩索的松動,而這種松動在理論上是由李贄完成的。

王學后進中李贄是談論女性問題并與女性接觸較多的人,有人對他說:“婦人見短,不堪學道”李贄作答書道:“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設使女子其身而男子其見,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之不足聽,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戀,則恐當世男子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李贄的“童心”說,從王陽明“良知”而來,但偏重以“真”矯“偽”“假”。他說:“夫童心者,真心也,……絕假純真。最初一念本心也。”闈四‘‘真心”包括“真情”和“真性”,他又說:“念佛時但去念佛,欲見慈母時但去見慈母,不必矯情,不必逆性……真心而動,是為真佛?!本煳逅源藶闇蕜t來對待一些婦女問題。李贄的這種思想無疑為明代后期乃至清代女性文化的發(fā)展打開了一扇窗戶。

而在桐城眾多女性詩人中。以方氏一門,最負盛名?!吨袊鴭D女文學史綱》認為“清初龍眠閨閣多才,方孟式、方維儀、方維則姊妹尤杰出?!遍愄椒绞霞覍W之源流,則多以心學為宗.據(jù)黃宗羲《明儒學案》所列,方氏姊妹之祖父方學漸屬心學的重要學派——泰州學派的繼承者:“泰州學派是一個強調(diào)以身為本的具有平民色彩的學派,以個人為中心來重新審視個人與家庭、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婦女問題上認為:婦人、女人在本質(zhì)上、智慧上是亦同有是理,并不比男子遜色,夫權也不是絕對的,族權主要是用來通財濟貧的……”。學漸育三子,長大鎮(zhèn),次大鉉,皆進士,季大欽,郡廩生,孟式、維儀乃大鎮(zhèn)女,吳令儀乃大鎮(zhèn)媳,維則乃大鉉女。陳濟生《方大鎮(zhèn)傳》記載大鎮(zhèn)躬親政務,好尚心學,曾與當時名流聚集京師,建首善書院,講學其中,可以說,正是方學漸父子兩代道德學術滋養(yǎng),至第三代才出現(xiàn)一門名媛彬彬盛況。

二、婚姻的需要與桐城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

清代女性文化的繁榮的背后還體現(xiàn)出社會對女性需求層次的提高。清代有禁止官員狎妓的禁令,致使大多數(shù)有閑階級的男子們把興趣轉(zhuǎn)向了自己的家庭,有些買姬妾、蓄家樂,有些便以與妻妾們酬和為樂事,文學畢竟是比較風雅的一種消遣,于是士大夫們爭相效尤,蔚成風氣。對于婦女自身來說,文學成了名正言順的事,更加求之不得.因為不僅她們被束縛的才華終于得到了某種施展的機會,而且還因此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情趣,增進了夫妻之間的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謝肇制,《五雜俎》的作者,在一段關于女子之才與色的論述中曾說:“婦人以色舉者,而惹次之,文采不章,幾于木偶也。”他說得非常清楚,美即意味著長相,也意味著文學才華。清代王相母親作《女范捷錄》,其“才德篇”日:“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猶可;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誠非;——蓋不知才德之經(jīng)與邪正之辨也。”這段話即明確了“才”在“女教”中的位置?!安拧敝匚坏拇_立。為女性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良機。

《桐城續(xù)修縣志》卷之三風俗卷中有這樣的記載:“女家重擇婿.男家亦重擇婦?!敝`三雖然文章中沒有詳細列出“男家擇婦”的標準,但我們是否可以推斷出,女子的才學應該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锻┏敲麐茉娾n》一書中記錄了不少閨房之內(nèi),夫唱婦和,舉案齊眉的和諧畫面,可見受過良好教育的妻子是成為“閨中良伴”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

張瑩,方中履之妻,性慧,喜讀書,于歸后,即屏棄紛華,從夫?qū)W詩,以寫起意,多見道語,不類世俗女子香奩之音。著有《友閣集》;

張姒誼,與瑩為姐妹行,太守同邑姚文燕室,工詩,隨夫宦游蒲亭皇華,而不廢吟哦。文燕每退食,必倚身唱和為樂。著有《保艾閣集》;

姚苑,幼讀史書,好吟詠,年十五歸茂稷,閨中唱和,如良友焉:

姚鳳翔,幼博經(jīng)史,既歸云旅,分題梧閣,此唱彼和,積稿盈尺:

左如芬,階州知州同邑姚文熊室,伉儷甚篤,文熊遠客,如芬思念,輒賦詩遣悶;

姚德耀,中城指揮同邑馬占鰲室,素嫻內(nèi)則,性喜為詩,閨閣中倡隨歌詠,互相詩友,不減梁、孟。

三、母教的要求與桐城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

“母教”是儒家倫理傳統(tǒng)的一個長久信條。劉向的《列女傳》以十四位模范母親的故事為開篇,是女性訓誡文學的開山之作。到了明代,通過給士大夫的妻、母授予名譽頭銜,明政府從官方正式承認了女性對男性的教育貢獻。桐城一縣,明清兩代,男子外出做官或遠游者不計其數(shù),母親就當仁不讓地擔負起教育后輩的職責。正如《桐城民俗風情》一書中所錄地方民謠:“桐城好,鄉(xiāng)校頌聲傳。都堂繼志開家塾,南路延師啟后賢,膏火給良田。

桐城好,母氏更操心。有父做官還做客,教兒宜古更宜今,宵共補衣燈?!睍星矣泻笥浾f明:“吾鄉(xiāng)宦游與遠幕者,十居八九,故幼稚得力于母教者尤多。先慈張?zhí)?,秉外王母胡母訓,恭儉人慈,深明大義,雖膝下僅不肖一人,而教誨之嚴與煦育之恩并重,故日則竭蹶延師,夜則篝燈課讀,每同志過談時,必于廳事后偵之,或援經(jīng)道古,語語在名教中,即典衣沽酒出,以助談其興,倘稍涉戲謔,則呵逐立加?!彼自捳f,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yǎng),非一朝一夕,需要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需要有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從桐城大作家成材的經(jīng)歷來看.他們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有個共同的特點:全是出身于書香之家,父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對孩子的教育極為嚴格。劉大拋的祖父死后,祖母章大家的眼睛失明“目雖無見,而操作不輟。樾五歲,與伯兄、仲兄從塾師在外庭讀書,每隆冬,陰風積雪,或夜分始歸,統(tǒng)奴皆睡去,獨大家偎爐火以待,聞叩門,即應聲策杖扶壁行啟門,且執(zhí)手問日:‘若書熟否?先生曾撲責否?’即應以‘書熟,未曾撲責。’乃喜”。姚瑩是姚鼐的侄孫,他在得到姚鼐教誨的同時,還得到其母的嚴格家教,用他本人的話來說:

瑩兄弟方幼,太宜人竭蹙延師教之,每當講授,太宜人屏后竊聽,有所開悟則喜,茍不慧或惰,則俟師去而苔之,夜必篝燈,自課瑩兄弟,《詩》《禮》二經(jīng),皆太宜人口授。旦夕動作,必稱說古今圣賢事?!蓖┏堑囊淮膶W宗師姚鼐也曾竭力贊揚婦女的才學過人。尤其認為母教對持家、教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在《鄭太孺人六十壽序》中,他贊揚“侯官林君母氏鄭太孺人,少善文辭。”在其丈夫死后,他說:“上事姑,下?lián)醿捎鬃樱量鄤诖?,以其學教二子,同一年得鄉(xiāng)薦,季者成進士,為編修。余每與兩林君言論,非世俗淺學也,而皆出于母氏?!?/p>

桐城母教之美譽最為登峰造極的是桐城龍泉學博孫森之女,張文端公張英之妻姚氏。據(jù)馬其昶所著《桐城耆舊傳》所載,姚氏性好簡樸,雖夫位至卿相,不改其態(tài),生平于《毛詩》、《通鑒》悉能淹貫,旁及醫(yī)藥、方數(shù)、相上之書,而尤好禪學。子廷玉,繼入翰林,直南書房時,康熙帝嘗顧左右日:“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p>

四、桐城特有的文化氛圍與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

桐城以一縣之地.產(chǎn)生出如此紛繁的女性文學。其原因當然離不開文化之鄉(xiāng)濃郁的文化風氣。一是讀書風,桐城境內(nèi),書院多,私塾多,家學多,讀書的人數(shù)多,“通衢曲巷,夜半誦讀聲不絕;鄉(xiāng)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瑯瑯”。學子不僅在本鄉(xiāng)本縣讀書。還到外縣外省讀書,許多人幾歲就學,二十出頭就讀遍經(jīng)史百家,學問淵博,在科舉考試中蟾宮折桂,名列前茅?!案F不丟豬,富不丟書”這是桐城世代相傳,被奉為金科玉律的民間諺語。

《安徽名嬡詩詞征略》中便有許多桐城女子自小博覽群書的記載:吳令則,……博通經(jīng)史,小從父學詩,聲調(diào)婉麗;吳令儀,……自幼勤學不倦;章有湘,……幼時人塾,常背誦《搗衣篇》《長恨歌》,一字無訛,與姊瑞麟、妹玉璜、回讕、掌珠,并善才名;吳坤元,……幼奇慧,從從祖應賓受書,輒成誦,十歲知屬文;姚宛,……幼讀史書,好吟詠;姚鳳翔,……幼博經(jīng)史,善吟詠;吳氏,……諸生詢女,幼讀書時,父以“自古以來天氣好”詩句命對,即應聲日:“放懷之處世情疏”,父奇之;方份,……性好書史,幼從祖姑讀,及笄,學益進,……弟自塾中歸,必與討論詩文,一日,弟持師出聯(lián)“桐子迎秋老”五字至,未及對,份輒舉唐人詩“桃花帶雨濃”句應之,父大喜,謂工致蘊。

二是尊師重教風。明清兩代,桐城縣內(nèi)私塾遍布,教師頗受尊重,文人從教者多。“與文人賢儒重教重讀相呼應,地方官宦士紳亦積極捐資辦學興教,數(shù)百年間,學風熏染,書香四溢”。桐城甚重女教,《桐城續(xù)修縣志》指出:“邑重女訓,七八歲時以女四書、毛詩授之讀,稍長,教以針黹尤必習于井臼,雖巨室不嬌慣?!保ト缫ω尽多嵦嫒肆畨坌颉吩疲骸叭逭呋蜓晕恼乱髟伔桥铀耍嘁詾椴蝗?。使其言不當于義,不明于理,茍為炫耀廷欺,雖男子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當于義矣,不能以辭文之,一人之善也。能以辭為之,天下之善也。言為天下善,于男子宜也,于女子亦宜也?!?/p>

三是講學結(jié)社之風?!巴┏堑靥庣軆?nèi),易得風氣之先,……明代中葉,朝廷腐敗,部分名宦、碩儒隱居桑梓,傾心辦學。正德十六年,兵部郎中何唐棄官歸里,首倡講學,繼有統(tǒng)自澄設輔仁館,趙鴻賜組織“陋巷會”,方學漸筑“桐川會館”,授徒講學。明末,縣內(nèi)聚友結(jié)賢,講學論政之風更盛,錢澄之、方以智、方文、孫臨結(jié)有“澤園社”,胡如理、方咸亨、潘江組織有多種文會,清代桐城派崛起,其代表作家往往躬行力薦,極力倡導教育?!蓖┏俏娜俗阚E遍及全國。一時聽者如云,極大地提高了桐城的文化品位和學術影響。這一學術風尚或形式,影響了家族女眷。據(jù)縣志記載: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女詩人方唯儀、方維則、吳令儀等相聚唱和于縣城清芬閣,此為縣內(nèi)最早的名嬡詩社。在這幾位名媛的帶動和教導下,先后有多位女性從事過文學創(chuàng)作,直至清代,并有集行于世。如方御(方以智之女)、潘翟(方以智之妻)、陳舜英(方以智之子中通之妻)、方如環(huán)(中通長女)、方如璧(如環(huán)之妹)、張瑩(方以智之子方中履之妻)、張姒誼(張瑩之姊妹)等。

第6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1.司馬遷

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在受宮刑的情況下,發(fā)憤著《史記》,名垂千古,因此世人稱其雅號為“史遷”。

2.曹植

三國魏詩人,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稱為“三曹”,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五言詩的奠基人,自如地運用樂府體裁大大地開拓了五言詩的境界。曾有七步成詩的故事,其詩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此世人稱為“曹七步”。

3.謝道韞

東晉著名女詩人。因一首詠雪詩中有“未若柳絮因風起”一句而得名。在這里用柳絮比擬下雪非常形象,因此人們稱為“詠絮才”。

4.王昌齡

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由此人送雅號“七絕圣手”。

5.劉長卿

唐代詩人,善寫五言詩,雅號“五言長城”。

6.陸羽

唐代文人。在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中,尤以“茶”為文的居多,曾著有《茶經(jīng)》,由此得“茶仙”“茶圣”的雅號。

7.張籍

唐朝詩人。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又擔任過太常寺太祝,因此孟郊戲稱他為“窮瞎張?zhí)!薄?/p>

8.韋莊

五代前蜀著名詩人。著有長篇敘事詩《秦婦吟》,由此有“秦婦吟秀才”的雅號。

9.謝逸

北宋詩人。尤其擅寫蝴蝶,據(jù)說他寫蝴蝶的詩有三百多首,因此有“謝蝴蝶”的雅號。

10.張先

北宋詞人。因其詞中有“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聞名,雅號為“張三中”;又因“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野徑無人,墮飛絮無影”三處用“影”字,又有“張三影”之雅號。

11.宋祁

北宋詞人。因其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通感名句,又因任過尚書官職,由此世人稱其為“紅杏尚書”。

12.秦觀

北宋詞人。因其詞中有“山抹微云,天連衰草”名世,雅號為“山抹微云秦學士”。

13.賀鑄

北宋詞人。因其詞《青玉案》中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句而有雅號“賀梅子”。

14.陸游

南宋愛國詩人,詩作流傳至今有九千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等。在眾多的詩作中,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寫海棠的詩,因此有“海棠顛”的雅號。

15.柳永

北宋第一個專業(yè)詞人。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因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又因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

16.林逋

北宋詩人。祖籍錢塘,隱居西湖孤山,種梅養(yǎng)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故有“梅妻鶴子”之雅號。

第7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兩人雖住在同一宿舍,卻不是一個系的,顧是哲學系,傅是中文系。這一年,顧24歲,傅21歲,同是二年級學生。他們不知道他們后來的事業(yè),更不會知道他們商談的事情,將決定北京大學學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顧頡剛說,他們系這一學期來了一位新教授,叫,是美國留學生。原先的教授從三皇五帝講起,講了兩年才講到商朝,這位新教授卻拋開唐虞夏商,直接從周宣王講起。同學們都說這是割斷中國哲學史,這是思想造反,這樣的人怎么配來北京大學講哲學史呢。同學們想將這位教授趕走,他自己倒覺得胡先生講課還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對方去聽聽課,做個評價,以決定是不是將這位新教授趕走。

同是二年級學生,僅是學科不同,且顧還要長傅三歲,為什么顧要如此鄭重地向傅請教以做定奪呢?

這就要說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極高,11歲時讀完十三經(jīng),許多篇章都能背誦。在北大預科三年,已顯出不凡的才學。和他同年級,后來成了著名文史學家的毛子水曾說過:在北大讀預科時,傅曾對他說過:“張皋文在清代學者中,文章和學問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泵珜Ω邓f的第一的含義雖不甚明確,但頗驚駭他誦讀的廣博,見解的卓異。其時。北大預科尚是桐城派經(jīng)學大師的天下,如此深厚的舊學功底,自然受到老學究們的青睞,新學生們的欽羨。此后不久,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舊學,只是治學方法有所不同。這樣一來,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運,很快便成為劉師培、黃侃、劉漢章這些太炎弟子的得意門生,尤其黃侃,更是視其為高足。傅斯年在學生中的聲望,較預科時更為彰顯。

再則,傅斯年在學生時期,就表現(xiàn)了極強的組織能力,是鬧、趕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說在后幾年的“五四”運動中,此人是集會游行的主要組織者,就在跟顧頡剛談話前不久,便做了件漂亮的趕教授的壯舉。據(jù)北大同學羅家倫回憶: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門生,學問不能說沒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龍》非其所長,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錯誤,可要舉出這些錯誤,學生們的筆記終究難以為憑。恰好有位同學借到朱教授的講義全稿,交給傅斯年審核。傅用了一夜的時間看完,摘出三十幾條錯誤,由全班簽名上書蔡校長。蔡先生是內(nèi)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這是學生們自己發(fā)覺的,為預防教授們互相攻訐之風,于是突然召見簽名的全班學生。同學們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擔這責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見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擔了幾條。預備好了方才進去。果然蔡先生當面口試,分擔的同學回答得頭頭是道??纪曛螅滔壬宦暡豁?,同學們也一聲不響,一一鞠躬魚貫退出。過后不久,朱蓬仙果然不再教這門課了。

傅斯年聽了顧頡剛的話,同意去聽聽的課,以決定是不是將這個新來的留學生從北大哲學系課堂趕走。認真地旁聽了幾次課之后,傅斯年對那些要趕走的同學們說:“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p>

于是留在了北大哲學系。

第8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關鍵詞:李詳;駢文創(chuàng)作;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015-01

李詳,清末民初著名的文選學家、駢文大師,詩學家,“揚州學派”后期代表人物。李詳先生的駢文創(chuàng)作,一掃清末民初駢儷文界的絢麗柔弱、繁縟空洞的文風,直面人生,觀照現(xiàn)實,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自然高妙的意境,生動清麗的語言,成功地運用了駢文這種詩化的散文體式,寫出了一系列駢文佳作。

一、駢文思想內(nèi)容

(一)謳歌清廉之官與碩學通儒仁人志士

李詳駢文中有些描寫了仁人志士和清廉之官的事跡?!段寰灐?、《合肥六友頌》與《招兩生詞》是寫了章學誠、包世臣、龔自珍、周濟、魏源等群相,《廣謳一首為劉楚薌明府作》、《淮揚海道蒯觀察五十壽序三首》、《淞社公祭繆藝風先生文》和《南通州費君監(jiān)清小傳》刻劃了具體而微的人物形象,將比較先進的思想深寓文中。

(二)宣傳英才思想、名士思想和碩學功勛

在《學制齋駢文》卷一中的《自序》中,李詳用排筆寫了他與清代通儒汪中的三同、四異,將一個由厄境中奮學以成英才通儒的生命歷程寫得栩栩欲生,十分感人。至于如《名士說義》、《淮揚海道蒯觀察五十壽序》、《思君子賦》、《與鹽城縣劉楚薌明府書》等駢文宣傳名士思想,斥責偽君子,表彰正直之士,“懸獨照之鑒”,在當時都是上乘之作。

(三)抒發(fā)記游寄志、懷舊思親和送別憑吊情懷

李詳究心于文化名勝,確乎有遠見的文化名人。古跡名勝乃無價之寶,其駢文泠然若琴瑟,卓識存焉,風骨存焉,故其意格高人一等。

(四)抒寫難能可貴的憂患意識,具有極其強烈的諷喻意義

1890年,他寫《哀輪船文》,雖說此文可以歸入哀祭文一類,但絕非一般的對一人一事寄托哀思,而是有著深刻意義的現(xiàn)實主義駢文名篇,其文提出了“詰橫目之狎玩,悍不顧其所患”,“忽熒燎之不慎,爍焦煙而票起”?!半m運會所自為,在圣哲而矯敝,”觸及到當時社會病根、注重矯弊的進步思想主張。

二、駢文藝術風格

(一)寫人繪景,貴于隸事

李詳遠紹屈原、宋玉、班固、枚乘與建安賦家以及庾信、鮑照、江淹、吳均和酈道元《水經(jīng)注》,長子寫景,如《西園鶴賦》、《城南舊游記》等篇,聯(lián)綴為一幅幅風景畫屏。如《城南舊游記》寫他與同學少年王奏云、顧石孫等暢游大學者宗子相讀書處:

“吾邑南城之外,有地一區(qū),廣裁逾畝,環(huán)水淙淙,淪為灌莽,老屋數(shù)椽,支離撐拒,前明鄉(xiāng)先生宗子相讀書處也。墓委其左,傾圮就夷?!币捰卧撍?,“溝若縈帶,一越而過,披草求徑,搴蘿得門,鳥嚇人聲,蟲嚙衣影。招魂像前,嘯清風而四回;談詩荒階,起沈魄而共語。爭其派別,或祧于鱗;慎其裁量,至詆錫鬯。裾裾焉,浩浩焉,窮天地之廓,馭古競趨;忘名字之賤,執(zhí)衡自衛(wèi),當此之時,亦一樂也?!?/p>

該文繪寫了宗子相讀書處本為名勝古跡,李詳曾對縣令勸以修復名勝古跡,但置若罔聞,他悵悵然,撫然寫賦,誠抒下情以諷諫其上的駢文佳篇。李詳此文在其時可謂鳳毛麟角。

(二)力求真實,高度凝練

李詳駢文力求真實,高度凝練,如《汪容甫先生贊》用駢散相間的手法,狀寫了汪中杰出的學術成就:

“容甫先生,孤貧郁起,橫絕當世。其文上窺屈宋,下揖任沈,旨高喻深,貌閑心戚,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可謂漢晉一貫,兩夾?!?/p>

屬對自然,用詞精當,高度凝練。

(三)自然高妙,諸體皆備

李詳善于寫賦、詞、頌、贊、記、書、啟、序、跋、說、說辭、文、壽序、哀辭、祭文、公祭文、銘、傳等二十余種駢體文。

(四)氣脈內(nèi)斂,情韻婉轉(zhuǎn)

李詳駢文能在平易中出奇崛,在恬淡中見濃烈,氣脈內(nèi)斂,情韻婉轉(zhuǎn),具有強烈的情緒氛圍,感人至深。李詳在汪中的文章中得到啟發(fā),在駢文創(chuàng)作上,矢意宗古擬古,不拘六朝成法,不尚駢工儷采、潛心施為,以達文意為上,雖散句很多,但終成自然高妙的境界。

李詳駢文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師“以自然為正宗,以單復相間為根本”。他對單復奇偶間、音節(jié)遒亮而又學富才豐的汪中駢文和魏晉駢文的推崇,對民初駢文驁博尚侈、蔑古趨詭和摹擬蹇淺的偽體進行了抨擊。李詳將姜白石(姜夔)論詩的“自然高妙”用來形容駢文,“駢文難作,不關堆垛,不唯雕纂,妙在自然”。同時,李詳駢文思想還表現(xiàn)在對桐城派末流拘守義法的批評,重申阮元文筆之說,主張學習魏晉疏散自然,奇偶交錯之文以及南朝任、沈的駢文。

第9篇:清代桐城派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語文思維;方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tǒng)語文教學存在較多弊端,為了達到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還對其今后的發(fā)展有著積極影響。

一、語文思維能力教學的現(xiàn)狀

隨著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教師逐漸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對教學模式也進行了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改革體系并不健全,理論與實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調(diào)整,但在教學中對新課程實施帶來的變化顯得有點不適應,存在被動改革的問題。在高中語文課程中,文選類題目比較多,教學的方式比較死板,教師教學的靈活性普遍比較差,所以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難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師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加入了很多詩詞或文學作品中精彩的段落進行賞析,但是由于缺乏整體理解,所以培養(yǎng)語文思維的效果并不明顯,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仍需要不斷改進。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語文思維能力的方法

1.改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熱情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以興趣作為引導,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對課程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導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從而主動地學習與接受知識。比如,在講解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片段時,教師應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采用設疑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梢栽O計一些問題,如作者刻意描寫王熙鳳的笑聲有什么目的?為什么黛玉與寶玉初次見面就有一種相識的感覺?以此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為了找到答案,可能會在課下反復閱讀《紅樓夢》的相關篇幅,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有著較大幫助。

2.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

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但學生首先應具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儲備量,高中生普遍文學知識儲備比較差,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在教學文學作品時,需要學生具有理性的思維與感性的認知,前者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后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語文思維不單單對學習語文課程有所幫助,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為學生在分析與思考時都會受到語文思維的潛在影響。高中語文教學需要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多為學生提供一些素材。比如,在講解《將進酒》時,不單是學白的這一首詩詞,還可以聯(lián)系到其他作品,如《蜀道難》,兩首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運用了夸張與想象等手法,但是抒情方式又有一定的區(qū)別。用對比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其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擴大思考的空間,使他們在看待問題時更加全面,視野也更加廣闊。在知識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生的思維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這樣有利于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

3.拓寬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度

在語文思維的廣度擴展后,還要拓寬語文思維的深度,這是對知識內(nèi)涵的深度挖掘,是讓學生通過文字的表象,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比如,在講解《雨霖鈴》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讓他們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課文中“多情自古傷離別”這一句子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為什么“傷離別”,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篇詩詞等任務,這有利于知識的積累,還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提一些發(fā)人深省的問題,促進他們語文思維的形成,并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與競賽的方式,這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活躍n堂氣氛,加強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性。

4.提高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

歸納與總結(jié)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復習,也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在歸納與總結(jié)時,可以實現(xiàn)知識的升華,創(chuàng)造并接收新的知識。語文思維能力對學生學習其他課程也有著較大幫助,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知識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課余生活中也會接觸一些零散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風格有著很大差異,單看這些知識好像對學習幫助不大,但通過對知識的歸納與總結(jié),會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學生在閱讀完一部文學作品后,總結(jié)出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會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且通過思考可以提高其學習能力。

5.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比較能力

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可能有較大的差異,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特點,采用對比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比較能力。不同的文學家在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可能差別迥然,這與作者的性格有較大關系,在分析時有著很大的趣味性。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古代文壇有著較大影響的學派有“桐城派”“元白詩派”等,“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文章內(nèi)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散文的特點是條理清晰、語言簡明達意?!霸自娕伞笔侵敢栽∨c白居易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其注重寫實,語言通俗易解。為了更好地掌握不同學派的特點,教師需要通過實際作品讓學生有深切的感受。在對不同時期文學作品進行講解時,教師應注重對作品內(nèi)容、思想主張、文章特點以及影響等方面的介紹,還要分析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每部文學作品蘊含的情感以及力量。教師在講解時,也要為后期的比較做鋪墊。在分析作品特色時,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包括類似的作品以及不同的作品。學生在閱讀后可以分小組討論,分析作品的特點。課堂討論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印象,還能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加強文學作品的比較,也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這對語文思維以及文學修養(yǎng)的提升都有著促進作用。

語文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其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綜合能力有較大影響。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優(yōu)化,教師應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加強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教師不僅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加大課堂容量,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以及感性認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并挖掘出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深意,提高語文思維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也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 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3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