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記憶康復訓練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記憶康復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記憶康復訓練方法

第1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腦卒中失語患者60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伴語言障礙,均意識清楚。按住院號的單、雙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50~75歲,平均65歲;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54~76歲,平均67歲。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guī)護理進行;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入院后3d~5d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用自制康復訓練視聽光盤進行語言功能康復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在康復師及接受過相關語言康復訓練方法的護士指導下,進行如下訓練,讓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掌握訓練方法及要領。然后根據光盤進行自我訓練。

1.2.1.1 口型訓練 患者照鏡子看自己的口腔動作是否與訓練者做的各種動作一致,讓患者反復做唇的張開、閉合,舌的伸縮、卷舌及舌左右運動,并模仿訓練者的發(fā)音,從簡單的數字、拼音開始, 每天5次~10次,每次5min~10min。

1.2.1.2口語訓練 要求患者從最簡單的數字、單詞、短語開始,進行復述,如“1、2、3”,“你好”,“吃飯”等,讓患者聽常用句的前半句,囑其說后半句,反復練習,逐步增加語句的長度。

1.2.1.3 聽力練習 將日常生活用語,制作成光盤讓患者跟讀,并配上輕音樂,在患者每天訓練使播放,使患者在輕松地寓教于樂方式中得到愉悅的訓練。

1.2.1.4 強化讀寫訓練 給患者看一些色彩比較醒目的兒童看圖識物讀本,并鼓勵患者說出其名稱,讓患者書寫閱讀平時熟悉的人名、食物、植物、日常生活的東西,促進記憶力恢復及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1.2.2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在出院時采用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法進行評定。顯效:患者語言功能基本恢復,能進行日常交流;有效:能進行簡單交流;無效:仍不能交流??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第2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記憶障礙;評估;康復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3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311-01

1 概 述

記憶是指獲得的信息或經驗在腦內儲存和提取的神經過程,是人腦對過去經歷和發(fā)生過的事物的重現(xiàn),是信息的輸入、加工、儲存和提取的過程。

1.1 記憶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①記錄(registation)即事物初次經由人體感覺器官,給主體所留下的種感覺或認知,一般講此時人們所獲取的信息是粗的、容易消失的。②鞏固(retention)對某一事物繼續(xù)接觸,對所獲取的信息逐漸鞏固過程。此時對信息的保留仍是脆弱的,不穩(wěn)定的。③記憶(recall)通過反復接觸,形成對某一事物的記憶,能使在既經驗中獲得的信息在回憶中復現(xiàn)。

1.2 記憶的神經學基礎 前額葉-也是參與短時即已形成的重要結構額葉的損害使患者對周圍環(huán)境信息不能產生注意,維持幾秒鐘的短時記憶能力受到損害。顳葉-內側顳葉記憶系統(tǒng)主要由海馬結構及其鄰近的皮質組成,在陳述性記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缀?與程序性記憶功能關系密切[1]。

2 記憶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

2.1 記憶減退(hypomnesia) 指患者對既往經歷的重大事件難以回憶,或者表現(xiàn)為一切新印象轉瞬即逝。嚴重時不但回憶減退,新刺激的識記、保持、再認都減退。

2.2 遺忘(amnesia) 指對識記的材料不能再認或回憶,有生理和病理性兩種。包括順行性遺忘和逆行性遺忘

2.3 錯構(paramneisa) 指對過去經歷過的事情,在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情節(jié)上出現(xiàn)錯誤的回憶,并深信不疑。

2.4 虛構(confabunation) 指患者在回憶中將過去從未經歷過的事情當作親身經歷加以描述,以虛構的事實來填補已遺忘的那一段記憶空白。

3 記憶障礙評估表

3.1 韋氏記憶量表(WMS) 包括7個分測驗:①個人信息、定向、時間和地點;③意識狀態(tài);④數字廣度;⑤邏輯記憶;⑥視覺再生記憶;⑦成對聯(lián)想學習。先檢測7個分測驗的得分,再將這些分數轉換成記憶商(MQ),根據MQ的高低評價患者長期記憶力的好壞[2]。

3.2 臨床記憶量表 由中科院心理所編制,主要用于成人,包括5項分測驗:①指向學習;②聯(lián)想學習;③圖像自由回憶;④無意義圖形再認;⑤人像特點聯(lián)系回憶。此量表測驗結果換算成記憶商(MQ),以此來衡量人的記憶等級水平,并對鑒別不同類型的記憶障礙提供參考資料。

3.3 行為記憶測驗量表(RBMT) 該量表中包括幾個分項目記姓名、記被藏物、記約定、圖片再認、路徑即時回憶、路徑延遲回憶、信封、定向、日期、照片再認、故事即時回憶、故事延遲回憶。此量表由英國牛津Rivermead康復中心于1987年編制,是為了能夠觀察其變化而被開發(fā)出來的,是評估正。

4 記憶障礙的康復

4.1 記憶障礙的訓練方法

4.1.1 內部輔助治療 利用殘留的外顯記憶康復:

①圖片刺激法:圖片類別的選擇應根據患者記憶障礙的類型及程度進行針對訓練(親人圖像記憶訓練法);②編故事法:按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將要記住的信息變成熟悉或離奇的故事來記憶;③層疊法:將要學習的內容化成圖像然后層加起來;④PQRST記憶法:P:預習或瀏覽要記住的段落內容。Q:向自己提問該段的目的或意義。R:仔細閱讀材料。S:用自己的話敘述段落的信息。T:用回答問題的方法來檢驗自己的記憶;⑤聯(lián)想法;⑥倒敘法;⑦關鍵詞法。

4.1.2 外部輔助治療 ①環(huán)境記憶輔助具:應用路牌、提示板、箭頭符號、地域顏色的區(qū)分、日歷、鐘表等進行時間與空間的辨別訓練。②個人記憶輔助具:常用的有日記本、時間表、地圖;鬧鐘、手表以及各種電子輔助物等。

4.1.3 家屬的康復指導 ①家屬要給予患者正確方向的提示,不要讓猜來猜去。②定時間日程表,有規(guī)律的生活;時刻督促記事本的記錄與使用。③強化正確,淡化錯誤。(患者回答錯誤時不要與其語言爭論,應該找到依據(記事本)告訴正確的,要忽略他錯誤的想法)。④記憶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研究證明通過康復訓練可以改善記憶障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5 近年來新的治療方法

5.1 無錯學習法 無錯性學習是一種技術,在訓練中消除錯誤,它有別于傳統(tǒng)形式的學習,后者在訓練中鼓勵猜測,因此無意中有許多錯誤發(fā)生,而無錯性學習則是在訓練中減少或消除不正確的或不適當的反應。使患者能積極的參與到訓練學習中,從學習中得到的正確刺激更多,可以更好的改善記憶能力。

5.2 豐富環(huán)境與強化性學習訓練 豐富環(huán)境:豐富環(huán)境的刺激主要影響著感覺運動和學習記憶能,環(huán)境要求以能夠提供色彩、聲、光動態(tài)刺激為重點,以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室內的空間布置要合理簡潔,各種應用物品均有名稱標注,可有錄音,錄像畫冊,墻壁圖片等。強化訓練:“強化由易至難,限時完成反復記憶”。

5.3 計算機對記憶障礙的康復作用 通過媒體技術,可進行人機交互,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興趣,實施個性化治療,而且保留了大量的臨床研究數據。

由于記憶過程本身的復雜性,以及患者損害的情況的不同,所以康復評估及治療也應多種多樣且因人而異。在治療當中不僅需要醫(yī)生治療師,更需要患者的和其家屬的積極配合,并且記憶障礙的康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過程,需有足夠的耐心和心里準備。

參考文獻

第3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聾兒 康復訓練 看圖說話

聾兒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就是針對已佩戴合適助聽器的聾兒,通過科學系統(tǒng)、循序漸進的聽覺訓練,充分發(fā)掘他們的殘余聽力,讓他們學習有聲語言,最終目的是讓他們能理解語言,學會表達,能運用語言與人交流,從而回歸主流。筆者在近幾年從事聾兒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看圖說話是一種很好的對聾兒進行聽力和語言訓練的方法。

一、適用對象的界定

前面已經提過,對聾兒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需要經過一個科學系統(tǒng)、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初戴助聽器對語言還沒有分辨識別甚至理解能力、還不能說句子的聾兒來說,對他們進行看圖說話的訓練就為時過早。本文中看圖說話的適用對象有兩個界定標準,一是聽覺發(fā)展的水平,要求聾兒聽覺能力的發(fā)展已度過聽覺察知和聽覺分辨階段,處于聽覺識別的高級階段和聽覺理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說能識別出大部分常用詞語和短句。二是語言發(fā)展的水平,要求聾兒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說出簡單的句子。這兩個標準是同一的,聾兒在同時符合上面兩個條件時才適合進行看圖說話的訓練。

二、看圖說話中“圖”的選擇

看圖說話訓練有難易之分,一般來說有三種,第一種是最簡單的,就是能看一張圖說出一句簡單的句子,第二種是看一張圖通過想象分析推理說出一句有一定難度的句子,第三種是通過觀察幾張有關系的圖,說出一段有情節(jié)內容的話。本文所說的看圖說話指的是第一種,因為這一階段聾兒的觀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還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太復雜的圖他們看不出圖意,即使看出來也不會表達。所以在選擇圖片時就選擇那種內容單一、接近聾兒生活實際的單張圖片。

三、看圖說話的作用

1.看圖說話,可以培養(yǎng)聾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等等

在聾兒長期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過程中,多數老師一味追求聾兒聽的能力和說的能力,從而忽視對聾兒各項能力的訓練。而看圖說話,可以彌補這一單一訓練的缺陷,同時訓練聾兒的各種能力。通過老師的引導,聾兒學會了觀察,學會了注意某種事物,學會了思考,學會了運用記憶中的詞匯和經驗進行口頭表達。

2.看圖說話,可以提高聾兒的學習興趣

大家都知道,聾兒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聾兒的康復程度和康復時間因人而異,極少聾兒經過幾個月能得到康復,大部分聾兒需要經過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康復。訓練的過程是漫長的,有時候甚至是枯燥無味的。通過看圖說話這一訓練形式,每次變換不同的圖片,可以吸引聾兒的眼球,再通過老師的引導和鼓勵,提高他們說話的欲望,從而提高訓練效果。

四、看圖說話的具體訓練方法

初次進行看圖說話訓練,可以選擇一些以聾兒熟悉的單個動物或者人為主體的圖片,他們在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比如,小狗在吃飯。小鳥在飛。馬在跑。爸爸在看書。阿姨在洗衣服。小朋友在刷牙,等等,也就是“誰在干什么”這樣的句式。訓練時,老師通過引導,讓他們說出句子。開始訓練時,聾兒可能不明白“誰”“干什么?”“他(她、它)是誰?”“這是誰?”“這是什么?”“誰在干什么?”等等這些疑問詞和疑問句的意思,通過多次訓練后,他們逐步會明白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聾兒能夠自主看圖說出“誰在干什么”這樣的句子后,老師就要加大訓練難度,選擇稍有難度的圖片,訓練聾兒說出“誰在哪里干什么”“什么時間,誰在哪里干什么”“幾個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甚至更高難度的句子。比如,“小貓趴在筐子里睡覺。”“幾個小朋友在公園里騎自行車。”“早晨,很多人在公園里做操?!钡鹊?。

五、看圖說話訓練的注意事項

1.訓練時,要先讓聾兒自己觀察,不要急于引導。

2.要鼓勵聾兒大膽說,對說不好的不要嘲笑。

3.利用看圖說話,讓聾兒積累詞匯。看圖說話中涉及到的一些詞語,如果是聾兒已經學過的,他們會通過回憶后說出來,這樣可以鞏固加深對所學詞匯的理解和運用。如果看圖說話中涉及到的詞匯是聾兒沒接觸過的,可趁機讓他們學習新詞匯,積累詞匯量,對于發(fā)展他們的語言有很大好處。

4.在引導聾兒看圖說話時涉及到的一些句子,老師最好是一一板書,這樣,聾兒會更加聽明白老師說的話,對于聽力不好的聾兒來說,可以通過看也知道了老師說的每句話,這對于積累聾兒的語言,發(fā)展他們的對話能力及溝通與交流能力是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訓練聾兒看圖說話中的其中一個板書是這樣的:

它們是誰?它們是小狗。

有幾只小狗?有兩只小狗。

小狗在干什么?小狗在睡覺。

小狗在哪里睡覺?小狗在地板上睡覺。

小狗是躺著還是趴著睡覺?趴著睡覺。

趴在哪里睡覺?趴在地板上睡覺。

兩只小狗趴在地板上睡覺。

5.看圖說話所用到的圖片,需要自己去尋找,可以是聾兒和家人的照片,可以是書籍或報刊雜志上的圖片,也可以從網上搜索一些圖片。其實平時的積累很重要,因為平時在教聾兒學習詞匯時,為了讓他們理解詞義,我們往往會從網上搜索很多圖片讓他們認識。這些圖片我們最好都收藏起來,看圖說話需要圖片是一找便是。

六、看圖說話的延伸

第4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康復護理

1阿爾茨海默病概述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4],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原發(fā)性退行性變性疾病,病情緩慢進展,女性較男性多見。病理改變有彌漫性的腦萎縮、神經細胞變性及特征性的老年斑和神經元纖維纏結。早期出現(xiàn)記憶障礙和人格改變、患者經常丟三拉四、找不到東西、記不住別人的姓名或數字等,逐漸加重為概括、判斷、推理及計算能力等智能的全面減退,并在此基礎上伴感淡漠或欣快、片斷的幻覺妄想、高級意向減退、低級意向亢進,生活逐漸不能自理可伴有失語、失認及失用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在5~10年后逐漸惡化死于各種并發(fā)癥。

2康復護理概述

康復護理[5]是指在康復醫(yī)學的理論指導下,圍繞全面康復的目標,護理人員密切配合康復醫(yī)師及其他康復專業(yè)人員、綜合運用護理理論和康復技術,幫助康復對象從被動地接受他人護理轉變?yōu)樽晕易o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專業(yè)化護理。康復護理內容[6]:①繼發(fā)性殘障的預防,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②學習和掌握各有關功能訓練技術,對殘疾者進行功能評價和功能訓練;③對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有關知識的傳授和訓練,使患者具備"自我護理"能力;④心理護理。阿爾茨海默病康復護理的目的[2]是延緩和阻止癡呆的進展,減輕癡呆嚴重程度和改善認知功能、抑制癡呆病理改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延長壽命。

3阿爾茨海默病康復護理方法

國內外學者采取多種阿爾茨海默病康復護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3.1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包括飲食,大小便,生活起居,個人衛(wèi)生,身體的移動等動作[7]。

張彩華、徐奕等[8]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設計了序貫護理訓練模塊進行訓練。序貫護理包括4個模塊:第一模塊是自理能力;第二模塊是行走能力;第三模塊是平衡能力鍛煉;第四模塊是生活處理能力。經過6個月的訓練,得出序貫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適應能力及協(xié)調性,體力活動明顯增加,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減到最低。

王穎[9]對40 例住院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4個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她得出的結果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可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延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程,可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徐紅[10]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訓練要依據癡呆的嚴重程度不同,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對輕度患者,鼓勵其自己完成日常生活和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對中重度患者,訓練過程中強調盡量讓患者自己完成,護理人員應給予幫助、也可適當的協(xié)助完成,盡可能地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訓練時動作應簡單到復雜,強度應從弱到強,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范秀娟[11]對66 例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得出:訓練后數據經統(tǒng)計學處理發(fā)現(xiàn),患者軀體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比較明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總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從而得出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朱紅霞,張彩華[12]通過對85例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9個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得出:輕度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改善,中度患者無明顯好轉但也無惡化。

3.2認知功能訓練 包括定向、思維、記憶等的訓練 康海華、馬莉[13]對38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給予記憶力、定向力、注意力及緬懷訓練,訓練4 w后進行自身對照,認知功能訓練能夠有效地延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進展,維持并一定程度的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水平。

伍力,王燕,余發(fā)春等[14]對39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智力訓練(下棋、拼圖、認字、寫字、讀報等);瞬時記憶訓練(強化日期、時間、重復電話號碼);推理能力訓練(一年有多少天、簡單算數運算)。得出,目前藥物治療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效果不佳時,開展認知功能訓練是延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病情進展的重要方法。

陳玉花[15]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智能康復訓練:包括 ①順序記憶訓練;②瞬時記憶訓練;③短時記憶訓練;④智力鍛煉。她認為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訓練越早效果越顯著,早期明顯診斷就應該進行效果最好。

李紅梅[16]對50例早、中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包括:記憶障礙、定向力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語言障礙康復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反復練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鮑蕾,何敏慧[17]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護理研究進行了綜述,提出早期識別認知障礙的表現(xiàn),給予積極的認知功能訓練和護理,盡可能地延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進展。

3.3娛樂活動 聽音樂、做游戲、唱歌、講故事、集體舞、老歌回放、釣魚、套圈等。古秀容、丁佑萍[18]將40例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0例。 對研究組輔以為期3個月的音樂體育活動、文化學習、種植和飼養(yǎng)小動物等娛樂活動。結果顯示對癡呆癥狀有所改善和延緩, 其作用得到肯定。

鄭福妹[19]認為音樂作為一種非語言交流的藝術形式,可以通過音樂表達、宣泄內心情感。吸引著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對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大腦的智力水平,起到積極的作用。

3.4運動干預 林曉莉、王君俏[3]等對35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小組運動鍛煉,包括坐位運動,頸部運動訓練,上肢運動訓練,腰部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下肢運動訓練等。她們通過癡呆心境量表的統(tǒng)計,表明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心境狀況,同時提高其生活質量。

梁月冰、黎雪松、鄧瑞娟[20]等對80例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計劃的進行體能訓練。體療室內設有站立器、步行器、固定的腳踏車、扭腰器、手拉器,跑步機、按摩床等。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給予適當的鍛煉,以幫助他們減少肢體關節(jié)僵硬及退行性變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

3.5心理護理 王麗萍[21]對20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首先尊敬老人,主動關心和幫助老人,非原則之事,盡力滿足其要求。同時鼓勵家人及親人關心老人,以減少老人的孤獨感。掌握每個老人的心理變化,因人施護,實施最有效的心理護理達到良好的效果。

杜濱、陳麗娜等[22]對38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采用人文關懷的心理護理方法,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護理計劃中,給予患者更多的重視和關懷,緩解其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使患者感受到關心和愛護,達到了較好的治療、護理效果。

3.6綜合康復護理 任憲芳[23]對30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包括:健康教育、作業(yè)療法、心理健康、生活技能訓練等。得出的結論是:綜合康復技能訓練, 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有利的, 是值得推廣的。

袁燕、邢紅霞、李靜[24]對25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護理干預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方法包括強化心理護理、增強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生活能力訓練、體能訓練及認知訓練。

4康復護理評估常用工具

4.1日常生活活動量表[25](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DL量表共有20項,包括行走、穿衣、洗澡等。評分標準為每項1~4分,1分為自己完全可以做,4分為自己根本無法完成。標準分值在20~80分,得分20分者完全正確,>20分開始出現(xiàn)功能下降,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得80分者最差。

4.2改良 Barthel指數[26] Barthel指數是1965年由美國Barthel發(fā)表,是用來測量個體基本生活能力的工具。Barthel指數包括飲食、大小便控制、個人衛(wèi)生、生活起居等10項內容。標準分0~100分,5分為1個等級,分值越低生活自理能力越差,0分最差,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0分為滿分,生活完全自理。0~20分生活完全靠他人照料;21~40分生活重度依賴;41~60分生活中度依賴;>60分生活部分依賴。

4.3簡易智力狀態(tài)量表[2](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該量表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于老年認知功能障礙評價的量表,由Folstein于1975年編制。MMSE共有時間、空間、簡單的算術等30個項目,每項得分是0分和1分。標準分是0~30分,得分越高,說明認知功能越好。評價標準:0分無自知力,得分≤9分者重度認知功能缺損,10~16分中度認知功能缺損,17~24分輕度認知功能缺損。

4.4修訂的長谷川智能量表(HDS-R)[2] HDS-R由日本學者長谷川和夫編制于1974年,量表的主要用途是在老人或可疑癡呆人群中篩選出可能有癡呆的對象,80年代引入我國。總分在0~32.5分,

4.5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2] 該量表是目前常用于對阿爾茨海默患者癡呆程度評定的量表,對患者的個人、家庭及社會三個方面的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等17個項目進行綜合評定。分值為0分、0.5分、1分、2分、3分5個級差。評定標準為0~51分,0分為無癡呆,得分越高癡呆癥狀越嚴重。

4.6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27] 由Hamilton于1960年編制,是臨床上最普遍使用于有抑郁癥狀患者的抑郁程度的評定表。該量表共24項,每項0~4分,得分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總分0~8分沒有抑郁癥狀,總分>35分,可能為嚴重抑郁癥患者。

4.7中文版癡呆心境評估量表(Dementia Mood Assessment Scale DMAS)[28] 此量表包含17個條目,用于評定心境,最高得分是102,得分越高,表明心境越惡劣。每個條目的分值為1~6,1代表在正常范圍內,此量表是針對癡呆人群的,而且包含較好的心理測量部分,所以經常用于癡呆心境的測量。

4.8老年性癡呆生活質量量表修訂版(QOL-AD)[29] 由Logsdon等編制,一共有13個項,包括生理、心理、生活、家庭、經濟等13個方面的內容。用于有認知功能損害的患者目前生活質量的評定。目前已被許多國家使用,現(xiàn)被翻譯成中文并進行了適合中文使用的修訂,原量表內容保持不變的,13個項目采用5分計分法,標準分值為13~65分,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好,5分表示很好。

5結論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康復護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國內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康復護理主要集中于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音樂治療、運動訓練、心理護理等,國外還有燈光療法,但其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干預效果的評價,多局限于MMSE、HDS、CDR和ADL等客觀能力指標,較少關注患者的情緒(HAMD),心境(DMAS),生活質量(QOL-AD)。近來有的研究也注意到了患者的情緒、心境等問題,但研究的方法不夠嚴謹,缺少隨機對照,僅僅為自身前后對比。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在意識清醒的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大腦皮層的全面衰退,患者本身具有的各種能力逐漸下降,而且是不可逆的。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康復護理,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護理模式。HABILITATION模式是美國近年用于對癡呆患者進行專業(yè)護理的,這一模式認為對阿爾茨海默病患根本的治療和護理并不是去復建和恢復癡呆患者已經失去的功能,而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患者現(xiàn)有的潛能,盡可能的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而且康復訓練越早效果越明顯。

近幾年,國內逐漸開始采取綜合康復干預方案,綜合康復技能訓練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項康復干預,可提高輕中度A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維持輕中度AD患者的認知功能,提高輕中度AD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值得推廣的。 但由于工作量大、時間長,難度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我們醫(yī)務人員共同努力的同時需要得到全社會共同支持,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康復活動氛圍,最終達到改善癡呆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江開達.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80.

[2]馬永興,俞卓偉.現(xiàn)代癡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97-403.

[3]林曉莉,王君俏.老年期癡呆患者實行小組活動套餐項目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2011,46(9):875-876.

[4]胡佩誠.寧燕華.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疾病護理[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122-123.

[5]黃永禧.王寧華.康復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7:17.

[6]胡永善.新編康復醫(yī)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61-163,104.

[7]沈珍華.老年性癡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訓練與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08,8(增刊2):181-184.

[8]序貫護理對中度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0,10(1):30-33.

[9]王穎.康復護理在老年性癡呆患者中的應用及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0):77-78.

[10]徐紅.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處理能力與認知功能的訓練體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25):3705-3106.

[11]范秀娟.康復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語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 2009 ,16(15):129-130.

[12]朱紅霞,張彩華.日常生活訓練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自理能力影響[J].上海護理,2010,10(3):33-35.

[13]康海華,馬莉.認知功能訓練對老年性癡呆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08,15(9):33-35.

[14]伍力,王燕,余發(fā)春,等.認知功能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對老年癡呆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15):1792-1794.

[15]陳玉花.老年癡呆的早期護理[J].醫(yī)學信息,2011,24(7):4416.

[16]李紅梅.康復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1,4(4A):90-91.

[17]鮑蕾,何敏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護理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09,9(增刊2):243-246

[18]古秀容,丁佑萍.行為療法對早期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康復療效[J].當代護士,2008,3(??瓢妫?5-36.

[19]鄭福妹.輕,中度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康復護理模式探討[J].當代醫(yī)學,2008,6:105-106.

[20]梁月冰,黎雪松,鄧瑞娟,等.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訓練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6,13(11):1-3.

[21]王麗萍. 老年性癡呆的康復護理[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19(9):814-815.

[22]杜濱,陳麗娜,等.人文護理對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及提高生活能力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10-12.

[23]任憲芳.綜合康復訓練對老年癡呆患者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8,6(??瓢妫?1-52.

[24]袁燕,邢紅霞,李靜.護理干預在改善老年性癡呆癥患者心理行為及提高生活質量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3-5.

[25]楊莘.神經疾病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76.

[26]燕鐵斌.現(xiàn)代康復治療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203.

[27]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59.

第5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腦卒中后由于腦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可造成肢體偏癱、麻木等運動和感覺障礙,并可使患者出現(xiàn)失語癥狀,據資料統(tǒng)計,腦卒中致殘患者中出現(xiàn)失語癥的比例為20%~30%[1]。失語癥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聽力、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從而無法或不便與人進行交流,影響疾病的治療及預后。我科于2007年5月~2009年2月,選擇32例住院腦卒中伴失語癥患者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及護理,取得一定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2例中,男23例,女9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42歲,平均63.5歲。經頭顱 MRI示腦出血10例,腦梗塞19例,其他3例??祻推谶z有運動性失語12例,感覺性失語10例,命名性失語4例,混合性失語6例。

2 康復護理方法

2.1 心理護理

多數腦卒中患者在安靜休息、睡眠中發(fā)病,過后或次晨被發(fā)現(xiàn)不能說話、一側肢體偏癱或失語等[2],從而出現(xiàn)心理障礙,如焦慮、憂郁。當病人感到有壓力時,常以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為主,使機體出現(xiàn)一系列反應。因此密切注意患者的表情及周圍環(huán)境,同時主動介紹自己,主管醫(yī)生、病房環(huán)境及同室病友,使患者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減輕其心理負擔;當患者出現(xiàn)理解困難時,容許患者停頓、思考,用表情和動作支持對方,以解除生疏緊張的氣氛,增強感染力;并鼓勵患者正視現(xiàn)實,培養(yǎng)穩(wěn)定的情緒,樹立康復信心。

2.2 語言康復訓練

2.2.1 運動性失語的訓練

運動性失語主要特征為表達障礙明顯于理解障礙,語言呈電報文樣。應以構音訓練為主要訓練課題[3]。①利用口形及聲音訓練,對于不能隨意支配自己唇舌發(fā)出想要發(fā)的聲音的完全失語,重度、中度不完全運動性失語患者,我們訓練開始時,先教會患者通過口形及聲音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互動練習發(fā)音,即訓練者首先做好口形、發(fā)音示范,然后指導患者通過鏡子觀察正確的發(fā)音時的口形,來糾正發(fā)音錯誤或通過錄音機將自己的發(fā)音與正確的發(fā)音作比較糾正。首先練習最容易見效的韻母、聲母,如發(fā)“a”聲,或用嘴吹火柴誘導發(fā)唇音,用簡單的“是”、“不是”讓患者回答,說話時速度緩慢,并給患者充分的時間回答問題。②訓練有關發(fā)音的肌肉,運動性失語患者,特別是失語超過1個月者,其發(fā)音有關的肌肉會有不同程度的廢用性萎縮,致使患者言語含糊不清。訓練時,我們重點指導患者練習舌的伸縮及口腔肌肉的協(xié)調運動,利用吸氣、呼氣、吹氣及斷發(fā)“a”音訓練鼻咽腔閉鎖功能,利用各組合音反復訓練發(fā)音。反復練習卷舌及舌的左右運動(以舌尖舔兩側腮部黏膜)、鼓腮、嗑瓜子、嚼口香糖等,以促進患者發(fā)音準確。

2.2.2 感覺性失語的訓練

感覺性失語患者主要特征為理解障礙明顯于表達障礙,說話流暢,但語無倫次,無法理解其語意。 應以提高理解能力訓練為主。①聽覺訓練:根據患者的情況,采取有意義的方式,如患者原來工作對數字比較熟悉,即可用各種數字規(guī)律如1、2、3、4、5或2、4、6、8、10等進行訓練聲音,由慢到快,從而刺激思維,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力。②手勢訓練:從常用手勢(如點頭、搖頭表示是或否)入手,強化手勢的應用,激發(fā)其理解能力。③誘導應答的訓練:對每一個刺激的應答主要用誘導而不是用強迫的方法,如拿出一支筆,讓患者說出其名稱,若不能說出,護士做寫字的動作來誘導,或適當提醒,反復訓練。④興趣訓練:從患者的興趣愛好入手,如唱歌或打牌等,由于記憶深刻,患者常容易接受。

2.2.3 完全性失語的訓練

完全性失語患者語言功能幾乎完全喪失,嚴重影響了交流。訓練應以聽、理解為主,輔以語言訓練。此類患者對非語言交流比較敏感,如眼神、表情、手勢等,張開嘴表示想喝水、吃飯等。

2.2.4 不完全性失語的訓練

病人常有詞匯缺乏,講話緩慢,常出現(xiàn)停頓或重復結尾詞等。對此類病人我們要耐心地教,反復敘述,練習其靈活性,練習語言的運用技巧[4,5]。

2.3 常規(guī)護理

2.3.1 急性期護理

按昏迷常規(guī)護理。密切觀察意識、面色、瞳孔、呼吸、血壓、體溫,翻身時尤其應注意。預防壓瘡、呼吸道及泌尿道的感染,維持營養(yǎng),對癥治療,遇到病情變化,應立即組織搶救。

2.3.2 恢復期護理

按癱瘓常規(guī)護理。加強心理、飲食、排便等方面的護理,吞咽困難者給予流質飲食,喂飼要慢,防止嗆入氣管,引起窒息。

3 小結

早期康復護理使患者在發(fā)病的急性期和恢復期得到正規(guī)康復,以及病人出院后到家中繼續(xù)進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減少和改善言語缺失,提高生活質量,恢復社會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病人一旦確診為失語,應立即進行語言訓練。護理人員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科學地評估失語的類型和程度,根據其類型和程度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充分調動病人語言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進行語言訓練,增強病人的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羅少麗.不同類型失語癥的康復訓練技術[J].中國臨床康復,2003,15(7):58.

[2]姚景鵬.內科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506.

[3]閆清,礻者麗麗.與失語患者的溝通技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3):56.

第6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聽覺察知;聽覺注意;聽覺定向;聽覺識別;聽覺記憶;聽覺選擇;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聽力訓練是聽覺能力的訓練。在聽力訓練過程中,通常經過幾個階段:聽覺察知、聽覺注意、聽覺定向、聽覺識別、聽覺記憶、聽覺選擇,可達到聽覺的反饋,最終實現(xiàn)聽覺概念。它們是由簡單到復雜,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呈螺旋式上升。對于(3―7歲)剛接受聽力訓練的聾兒來說,佩戴合適的助聽器,首要的便是學會運用耳朵聽取聲音。那么,聽覺能力的訓練在聾兒康復訓練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聽覺察知、聽覺注意

聽覺察知是對不同性質,不同強度的聲音刺激做出的一種反應。聽覺注意是建立在聽覺察知之后,就是注意聽取聲音,養(yǎng)成聆聽的習慣。聽覺察知和聽覺注意是相輔相成,同步進行的。

剛接受聽力訓練的聾幼兒經過適應期后,聽訓的首要內容便是聽覺察知。做游戲“豆子跳起來了”“聽音拾物”“聽一聽有聲音嗎?”聾兒邊玩邊學,使聽覺得到提高。以康復班薛雨軒為例進行聽覺察知訓練。準備:錄音機、音樂磁帶、小貓頭飾。方法:老師和他戴上同一種小動物頭飾,當打開錄音機音樂響起,老師帶動他做小貓的動作;當關掉錄音機,老師和他停止活動,裝作休息或睡覺,待下一次音樂響起時再跳出活動。在活動中老師隨時提醒聾兒注意傾聽音樂的有無,開始時老師可帶聾兒一起做,或讓他觸摸錄音機,感受聲音的振動,以后逐步讓聾兒盡憑聽覺自己判斷聲音有無,進而上升為聽覺注意,繼續(xù)引導他有意識的聽,并做出相應的反映。在游戲中,薛雨軒很感興趣,并能積極和老師配合。通過游戲化教學,聾兒較快地建立聲音意識,學會了聽聲、學會了判斷聲音的有無,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的目的。為進行更高級的聽力訓練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還可不斷變換游戲形式,進行判斷聲音的練習,并根據聾兒聽力補償情況,訓練物的音量可以逐步減小。聽覺察知是開啟聽覺寶庫的鑰匙,訓練時間長,訓練速度慢,需要老師不斷反復的進行??祻桶喱F(xiàn)有聾兒五名,對此訓練均能準確掌握。

2 聽覺定向

聽覺定向是聾兒在能夠準確分辨聲音有無,并且能夠有意識聽取聲音的基礎上,形成尋找聲源的能力。

楊歡聽力較好,在進行此訓練時,選他和老師進行配合,仍以玩中學的形式進行。準備:聾兒喜歡的玩具和水果、錄音機、手絹。方法:用手絹將楊歡的雙眼蒙上,老師將錄音機放在其前后左右,將水果(玩具)放在他與錄音機之間,伸手可及的地方。老師打開錄音機,讓他辨聽方向,聽準后讓他伸手取水果或玩具。讓其他聾兒觀察我們的游戲,在明白要求后,讓其他聾兒和他比一比,看誰聽得好,取得水果或玩具多。由于聾兒年齡小,活潑好動,對小食品、玩具極感興趣,在訓練中他們既和老師做了游戲又得到了吃的獎勵。所以他們比較愿意和老師合作。整個游戲,聾孩子們一直處于輕松自然愉快的氛圍中,對于聽損不太 嚴重的聾兒,訓練效果明顯,很快就學會了尋找聲源。但對于聽損較嚴重,助聽效果不好的聾兒得反復訓練,不斷變換形式,選擇適當的教具提高他們的興趣,使聾兒最大程度的接受聲音。于是在“小貓在哪里?”“傳鈴鐺”等游戲中又不斷進行了聽覺培養(yǎng)。

3 聽覺識別

聽覺識別是我們在聽力訓練中經常進行的訓練階段,也是一個復雜的訓練過程,它包括識別音頻、聲音、音素、詞語、語調、句子等。在訓練中要由易到難,根據聾兒接受情況來決定聽訓內容。

在游戲“誰在叫”中,幫助聾兒認識和辨別各種動物的鳴叫聲,形成對動物的整體認識,提高聽覺靈敏度。首先出示動物圖片,讓聾兒認識這些動物,練習聽其叫聲,并模仿發(fā)音;然后播放磁帶中動物叫聲,向聾兒提問“誰在叫”可示范幫聾兒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在反復訓練中,提高聾兒的辯聽能力,并根據聾兒的個別差異,聽覺感受能力的不同,對不同的聾兒進行不同程度的訓練。比如:康復班宋陽、李興慧、楊歡經過長期聽力訓練,現(xiàn)在聽覺感受力較好,接受新方法較快。對他們就不局限于單一聽力訓練法,而采取多種感覺訓練方法,充分利用聽覺、視覺、觸覺,多種感覺渠道進行聽訓。如進行了游戲“我們是好朋友”“猜猜我是誰?”聾兒運用多種感覺媒體,判斷聲音存在,理解聲音含義,學會聲音語言。向薛雨軒這樣的聾兒年齡偏小、聽損嚴重,感知聲音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對他訓練時,就從最簡單的辯聽開始,可用鼓、鑼、哨等單一法和大量語言刺激,進行強化聽力訓練,逐步提高聽覺識別能力。

4 聽覺記憶

聽覺記憶就是在辨別聲音的基礎上,不斷在大腦皮層中樞進行分析、綜合、理解,連同聲音信號的含義一起記憶。

聽覺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利于進一步建立聽覺概念。我在此訓練中首先實行一對一的教學方法,幫助聾兒精力集中的進行訓練。準備: 玩具鼓或類似發(fā)聲物1件、玩具貓1只、小魚若干條。方法:將玩具貓放在聾兒王迪面前,由老師在他身后發(fā)出聲音,要求他按聽到聲音次數,把小魚放在玩具貓腳前。聽到一聲放1條,聽見兩聲放2條。此訓練還可根據聾兒掌握情況不斷增加難度。比如:換兩種以上的聲音,如鼓聲、車鈴聲、要求聾兒無論聽到哪種聲音,都按聽到的次數做出反應。如先聽到一次鼓聲,后聽到兩次鈴聲,要求王迪喂3條小魚。在教學中我也實行了集體訓練的教學方法,讓聾孩子們在“我比你強”的活動中進行訓練,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的競爭意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薛雨軒、王迪經過長期訓練,聽覺能力有所提高,現(xiàn)在聽覺記憶能力可以運用自如,對不同聲響可以達到準確的辨別、分析、理解和記憶了。

5 聽覺選擇

聽覺選擇就是在兩種以上的聲音中,或者在環(huán)境噪聲中選擇性聽取某種聲音的能力,也就是指能夠聽取希望聽到的某種聲音的能力。

選擇性聽取聲音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集聽覺察知、聽覺注意、聽覺識別、聽覺記憶為一體的綜合性聽覺能力的訓練。在日常教學或與聾兒交往中,我也有意安排情景和游戲活動進行聽覺培養(yǎng)。準備:以音樂或噪聲為背景的聲音磁帶、錄音機、對應于錄音帶的各種圖片。方法:播放利用錄音磁帶在音樂聲中出現(xiàn)對聾兒有吸引力的聲音,讓聾兒辨認,用相應的圖片或手勢表示。比如:在優(yōu)美和諧的音樂聲中,出現(xiàn)公雞的叫聲,這是老師出示公雞的卡片,讓聾兒看圖、看詞、學說“公雞”,并反復聽取公雞的叫聲,培養(yǎng)他聽取聲音的能力。再如:在聾兒隨意玩?;蜞须s的環(huán)境中,讓聾兒辯聽自己的名字,聾兒經過聽力訓練后,對老師的呼喚聲就特別敏感。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在背景聲中聽取言語聲的培養(yǎng)。對于年齡偏大的聾兒對他們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也不失時機的對他門進行聽覺訓練。比如在講故事《小兔的帽子》時,老師將動畫、音樂、語言聲融為一體逐步培養(yǎng)聾兒聽的習慣,背景聲不易太大,否則會喧賓奪主。聾兒在音樂聲中進行了語言訓練和聽覺訓練,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教學效果明顯。聾孩子們對這種教學活動非常感興趣,而且可以跟隨他們自己的思路發(fā)展語言,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不斷摸索尋找適合聾兒的教學方法。

聽覺能力的訓練是聾兒進行語言康復前必要的訓練階段。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在進性聽力訓練時還要根據聾兒聽力損失情況、聾兒年齡特點和聾兒實際水平,選擇適當教學內容,對聾兒實施分類、分層教學,最終實現(xiàn)用語言交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季佩玉,簡棟梁,程益基.聾教育教師培訓教材[M].

第7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失語;康復訓練

失語癥是由于大腦的語言中樞受損導致言語功能障礙,而喪失產生語言或了解語言能力的癥狀群,發(fā)音功能正常,但不能說出有意義的語言。它不包括由于意識障礙和普通的智力減退造成的語言癥狀,也不包括因眼、耳、咽喉等器質性器官損害引起的言語、閱讀和書寫障礙。因先天性疾病或幼年時生病造成的語言機能缺陷也不屬失語癥范疇。

言語功能是受一側大腦半球支配的,稱為優(yōu)勢半球,除少數人外,絕大多數人的優(yōu)勢半球位于大腦左側,優(yōu)勢半球一旦受損常發(fā)生失語。受損的部位不同,失語的臨床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額下回后部是口語的中樞,受損時會喪失口語表達能力,醫(yī)學上稱之為運動性失語;顳上回后部是聽語中樞,損害時患者會出現(xiàn)對別人的語言不能理解,稱之為感覺性失語;額中回后部是書寫中樞,病變時患者無法用文字書寫來表達自已的觀念,這種病醫(yī)學上稱之為失寫癥;角回為閱讀中樞,受損時讀不出文字的字音,也不知其意義,我們稱之為失讀癥;顳回與角回之間區(qū)域是物體的命名中樞,病損時講不出所見的人物名稱,這就是所謂的命名性失語。

引起失語癥的病因很多,以腦血管意外-腦出血、腦栓塞最為多見,其次為腦部炎癥,腦外傷、變性、腦部腫瘤等?;颊呤дZ后由于不能說話,無法或不便與他人進行交流,也無法與醫(yī)務人員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影響疾病的治療與預后,也給自已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我們對30例不同失語的患者,根據其特點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并給予實施,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現(xiàn)將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于2005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了60例因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失語患者,,他們的腦血管疾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得到了控制或痊愈,卻留下失語這一后遺癥,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35~68歲。其中運動性失語22例,感覺性失語20例,失讀癥8例,失寫癥6列,其他命名性失語4例,臨床診斷腦梗塞42例,腦出血18例,,均經頭顱CT掃描證實[2],病程1~15d,平均7.5d。文化程度從小學到大學不等,病前均無智力障礙,言語正常,看報、寫信均無困難,病后無意識障礙。

2 護理評估

2.1病史 評估患者的職業(yè),文化水平與語言背景如出生地、生長地及方言等,以往和目前的語言能力,患者的意識情況,精神狀態(tài)及行為表現(xiàn),是否意識清楚、檢查配合,有無定向力、注意力、記憶力和計算力等智能障礙,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觀察有無孤獨、抑郁、煩躁及自卑情緒。

2.2身體評估 評估言語障礙和殘存能力,障礙的類型和可以接受的方法,有無聽覺和視覺缺損,患者能否自動書寫或聽寫、 抄寫,患者能否按照檢查者指令執(zhí)行有目的動作,能否對話、看圖說話跟讀、物體命名、唱歌、解釋單詞或成語的意義等。評估口、咽、喉等發(fā)音器官有無肌肉癱瘓及共濟運動障礙,有無面部表情改變、流涎或口腔滯留食物等。

2.3心里評估:此類患者的主要心理變化有 ①恐懼:怕病治不好;②絕望:對疾病的治療無信心,認為自已會成為一個殘疾的人;③煩惱、焦慮、抑郁,主要來自對職業(yè)、家庭財產生活、老人的撫養(yǎng)、孩子的教育和就業(yè)等的憂慮;④擔心:擔心自已病不會好而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表現(xiàn)出悲觀失望、情緒不穩(wěn),對未來的生活喪失信心;⑤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如多汗、便秘、失眠。自殺企圖和行為是最危險的癥狀,應引起醫(yī)務人員的高度警惕。

3 方法

我們隨機把他們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采用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指導家屬多與患者交流,教些簡單常說的字、詞、句,不斷重復地刺激他,3~4次/d。實驗組30例,根據患者的失語特點、身心情況,針對性地制定一些計劃而進行訓練。

3.1運動性失語 大腦額下回后部受損,表現(xiàn)為自發(fā)語言為非流暢性,多數能聽懂日??谡Z,主要是構音困難,患者不能組成正常的言語,說話緩慢費力,語言貧乏,嚴重患者緘言無語,多數患者能說出單詞,發(fā)音不準,造不出完整的句子-類似電報語,并有不自主的語言重復。康復醫(yī)生應著重給患者講口形、示范。首先,畫出口形圖,告訴患者舌、唇、齒的位置以及氣流的方向和大??;模仿發(fā)音,包括漢語的聲母、韻母和四聲,然后教患者對照鏡子練習縮唇、叩齒、卷舌、彈舌、鼓腮等。對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訓練要求患者不能用體語,盡量用語言表達自已的心理需求。先要求患者訓練張口發(fā)唇音(a.b.c)、唇齒音(b.p.m)、舌音到反復發(fā)單音節(jié)音(pa.ba.ma),當能夠完成單音節(jié)發(fā)音后,讓患者學說數字1、2、3……等,以及常用的單字你、我、他、吃、喝、要等。待患者能清楚地說出單字后,再說雙音詞如你好、我要、吃飯、睡覺等,最后指導患者學說短語、短句及長句。在患者發(fā)音時,要讓其通過鏡子觀察自已發(fā)音時的口形,或通過錄音機將自已的發(fā)音與正確的發(fā)音做比較來糾正發(fā)音時的錯誤。

3.2感覺性失語 顳上回后部受損,此類患者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語言流暢?;颊弑M管能主動說話,聽覺也正常,但卻聽不懂別人說的話,也聽不懂自已所說的話,工作復述時有錯語,患者因意識不到自已語言的缺陷,而產生一種豐富的、但不正確、無意義、發(fā)音良好的句子。感覺性失語患者可采用復述訓練法,復述單詞和詞匯,如出示與需要復述內容相一致的圖片,讓患者復述3~5遍/次;也可采用交流板刺激患者應答,在交流板上寫簡單的短語、短句,以及患者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其回答,輪回訓練,2次/d,10min/次。

3.3命名性失語 病變在大腦顳回與角回之間,此類患者有嚴重的呼名困難,言語可流暢,其它語言功能良好。對輕、中度命名性失語患者,除同運動性失語患者一樣訓練外,還可在治療、護理中利用打針、服藥的機會與患者進行交流,反復訓練。對重癥患者,讓患者指出常用物品的名稱及家人的姓名等,也可常問自已姓什么名什么,用強行的辦法來幫助患者對詞的回憶。

3.4失讀癥 大腦角回受損。這一部位受損,患者視覺表象與聽覺表象之間的聯(lián)系就中斷,書面語就不能轉換為有聲口語,形成書面語閱讀障礙,比如過去認得的字現(xiàn)在讀不出它的音,成了一大堆毫無意義的符號,患者能說出聽到的詞,卻說不出看到的詞。對失讀癥患者,我們從小學生字典中隨機選取500個漢字來作為語言訓練和測試的標準,由專職護理人員用標準普通話朗讀漢字,患者跟讀,進行2次/d,跟讀3遍/次,連續(xù)訓練,記錄其準讀率和誤讀率,并計算語言恢復率。最后將方法示范給家屬,教會家屬訓練技術,要求其回家后繼續(xù)訓練。

3.5失寫癥 額中回后部受損。這一部位的主要功能是書面語表達,由于人在寫字時需要頭、眼的移動和手的活動,而這一區(qū)域正好處于大腦皮層左半球的頭、眼、手的運動投射區(qū)內,若這一區(qū)域受損,將使患者形成書寫障礙-造成失寫癥,因此康復訓練應強調視、聽、讀、寫的配合。我們指導此類患者,應在家屬的幫助下以日常生活為背景進行訓練:①抄寫字、詞、句子;②讓患者看動作圖片,寫敘述短句,看情景圖片,寫敘述文;③寫日記、寫信、寫文章等等,每隔1個月復查1次。

4 療效評定

通過了解失語患者的心理、生理、社會和家庭狀況及心理需求,堅持因人而異、訓個體化原則制定相應的護理訓練計劃,同時在患者恢復過程中,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訓練計劃,最終恢復患者的語言交流能力,盡快重返社會。

4.1患者能表達自已的基本需要和情感,語言流利,書寫、記憶、理解能力比較正常,這是顯效。

4.2能說出一些簡單的字、詞、詞語、短句,書寫、理解能力較前好轉,這是有效。

4.4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P

康復訓練對失語患者的治療作用是積極、肯定的,它可使受傷后的大腦語言中樞殘余功能通過語言訓練得以充分利用,逐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因此,患者意識清醒后,發(fā)現(xiàn)失語應盡早開展語言康復訓練,并且根據患者的病變部位、程度及臨床表現(xiàn),科學地評估失語的類型及程度,采取合理的有針對性的訓練,這樣可減少患者的并發(fā)癥,提高其生活質量,從而有利于重返社會。

參考文獻:

[1]程薇萍,趙曉莉.腦卒中失語患者的康復護理[J] .護理研究,2006,20(2) :336-338.

第8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聽力語言 康復 親子交往

家庭教育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甚大,是塑造幼兒健康人格的第一環(huán)境。家庭是幼兒最初的成長環(huán)境,是幼兒真正的啟蒙學校,對幼兒的成長起著特殊的作用,幼兒從胎兒期直至生命結束,始終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特殊兒童來說,更是如此。他們比普通兒童更需要溫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美國教育家Buscaglia曾說:不論有多少專業(yè)人員來教導特殊兒童,其影響之深遠,仍遠不及特殊兒童父母對其的影響。總結特殊兒童成功的案例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成功的背后無不凝結著家長大量的心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成功的基礎。

一、親子交往的涵義

親子交往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親子交往是指兒童與其主要撫養(yǎng)人之間的交往。它是兒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兒童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網絡中,開始與周圍世界發(fā)生一定的關系和聯(lián)系。親子交往是幫助兒童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完成其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途徑之一。親子交往概念的外延應該是廣泛的,兒童與主要養(yǎng)育者之間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以任何方式、傳遞任何內容的活動都是親子交往。親子交往應發(fā)生在兒童生活的每一時刻。而對于特殊兒童來說,親子交往甚至更加重要。

近年來,作為特殊兒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聽障兒童,隨著助聽設備的不斷發(fā)展,聽障兒童聽力補償效果的不斷提升,康復效果也有了很大進步。政府的大力資助及宣傳,加上康復機構越發(fā)注重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使家長對聽障兒的康復訓練越來越重視。影響聽障兒康復訓練效果的因素眾多,而家長與幼兒的親子交往,就是影響聽障兒康復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由于家長所受教育程度不一,對康復過程理解程度不一,其中出現(xiàn)眾多需要改進之處。

二、親子交往的意義

親子交往作為兒童與養(yǎng)育著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與活動,對于因聽力障礙造成交往障礙同時也需要更多交流溝通以達到聽力語言訓練的聽障兒來說意義非凡,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一)為聽障兒提供豐富的刺激,彌補接受渠道的不足

聽障幼兒受自身發(fā)展所限,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很好地認識周圍環(huán)境、發(fā)展認知,而借由親子交往,可以較好的改善這一問題。親子交往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借由家長的主觀努力,在整個親子交往的過程中加強對語言與認知的灌輸,從質與量上來彌補接受渠道的不足,刺激幼兒語言和認知的發(fā)展,鞏固和提升康復訓練的效果。例如,穿衣服的時候,可以教孩子認識衣服、褲子、襪子;吃飯的時候,可以教孩子認識米飯、面條、餃子、饅頭,也可以教孩子認識筷子、勺子、碗;在家里可以認識各種家具和家用電器的名稱,了解它們的用途;去動物園可以認識各種動物的名稱,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等等。生活中的每地每事,每時每刻,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的環(huán)境和內容,而只有父母與幼兒的親子交往的過程,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抓住這些機遇,完成相應內容。

(二)有利于聽障兒情緒情感的發(fā)展

良好的交往方式是聽障兒情緒情感健康發(fā)展的前提,精神環(huán)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努力進取、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相反,不良的精神環(huán)境,只能使幼兒處處受到壓抑,情感低落,養(yǎng)成消極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習慣。因而,精神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很關鍵。對于聽障幼兒而言,相對閉塞的信息通道,在造成認知與語言發(fā)展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情緒情感的正常發(fā)展,同時外部環(huán)境一些相對負面的評價,也容易造成聽障兒自卑等負面情緒,而父母因幼兒殘疾而產生的過度溺愛也極容易使幼兒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的情緒情感。而在良好的親子交往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或者適時引導可以長期而有效的影響幼兒情緒情感發(fā)展,使其形成健康良好有序的性格。

(三)為聽障兒學習社會交往、同伴交往提供最佳途徑

聽障兒受聽力損失的影響,導致外界信息接受較慢甚至缺乏。他們不了解外面社會的發(fā)展情況,不知道社會上的種種規(guī)則,不清楚社會上的各種道德標準等等,而親子交往剛好能填補這方面的空缺。家長代表一定的社會階層或觀念、文化,在交往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向聽障兒傳授著多方面的社會性知識、道德準則、行為習慣和交往技能。比如說: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學會禮貌待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學會團結、友愛、謙讓、互相幫助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學會不亂拿別人的東西;過馬路知道要左右看,要走人行橫道等等。反之亦然。在平時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孩子的社會性被不斷培養(yǎng)鞏固,親子交往之中所攜帶的社會信息與處理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親子交往中常見的問題

影響親子交往的因素眾多。家長所受教育程度不一、對康復訓練理解不一,甚至周圍環(huán)境、與教師交流溝通等因素都使得在親自交往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家長心態(tài)不良,親子關系緊張,親子交流障礙

一般來說,聽障兒童父母的壓力水平高于正常父母的壓水平。在養(yǎng)育過程中,心理會在經歷否認事實、內疚自責、 困惑迷茫、 沮喪退縮的階段之后,才進入理性接納現(xiàn)實的階段,這樣的心理過程可能會反復出現(xiàn)多次,使得特殊兒童的父母不斷經歷心理壓力挑戰(zhàn)。而家長的心理因素是影響親自交往模式乃至效果的內在原因,不健康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親子交往的質量,給親子交往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家長的內疚情緒映射為親子交往中對幼兒的溺愛與過度保護;家長對幼兒的不作為直接導致親子交往的淡漠;家長對回歸主流社會的期望過強,在康復訓練中對幼兒施加過大壓力或者采取過于極端的方式,使親子關系緊張,親子交往無法進行等等。

(二)家長自身知識不足,親子交往方式偏差

聽障兒的家長來自于社會不同階層,其受教育程度,自身修養(yǎng),對康復訓練及自身幼兒的人士都不相同,而部分家長對于康復訓練的認識不足或不當理解,造成在親子交往過程中采取錯誤的方法或者無法完成康復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嚴重影響聽障兒康復效果。例如,對于在聽障兒訓練初期采取看口型學說話的方法導致幼兒聽覺習慣無法良好完成;對聽覺記憶、構音等訓練方法的認識不足導致無法配合教師進行鞏固練習等等。

另外,由于聽障兒的補償效果參差不齊,親子交往中需要有一定專業(yè)知識與方法才能達到有效的交往效果,缺少知識的父母缺少與兒童互動的能力,造成親幼兒行為減少, 必定意味著父母與特殊兒童的接觸時間減少, 對特殊兒童的了解程度減低, 與特殊兒童的親子交往不良。

四、提升親子交往質量的常見策略

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歸納總結出以下幾點提升親子質量的常見策略以供參考。

(一)擺正心態(tài),正確對待幼兒與康復訓練

家長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應擺正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期望值,合理看待幼兒的缺陷與幼兒康復訓練的過程,及時疏導因擔心孩子的病情狀況、 康復時間及程度,而對學習生活等問題產生的擔憂、焦慮、緊張、恐懼等情況。特別是在與幼兒交往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因這些負面情緒對幼兒造成影響或者出現(xiàn)溺愛、過于嚴厲等情況發(fā)生。

(二)合理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使親子交往有序有效進行

一是注重示范、榜樣作用,樹立正確行為。孩子剛生下來就好像一張白紙,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作畫。但因為父母和孩子接觸最多,因此影響力也就最大。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外部表現(xiàn)如動作、穿著打扮、言行舉止等;內部表現(xiàn)如個性、情緒情感等。因此,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給孩子一個好的示范。如果外出也要注意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二是靈活運用強制、忽略和引導等方法,改變聽障兒不好的習慣。強制法是指不顧聽障兒的心理意愿,強行要求聽障兒改變。這種方法常作用于年齡小、不懂事的孩子,利用外部強權使其改變,短期內效果較好。忽略法是指當聽障兒出現(xiàn)不良行為時,家長對其“不聞不問”,使聽障兒覺得受到“忽視”,中斷不良行為。引導法是指家長通過各種方式向聽障兒表明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讓聽障兒從根本上理解其含義。其中以引導法最為重要。三是適時合理鞏固聽障兒良好習慣。當聽障兒表現(xiàn)出好的行為習慣時,家長及時給予正面的肯定,使這一行為得以保留并持續(xù)。鞏固的方法有很多:一個鼓勵的微笑,一些親善的舉止,以及一些肯定的話語等等,這些都能幫助聽障兒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我們還需注意的是,表揚同樣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表揚并非越多越好,太過頻繁會使聽障兒對這些行為的社會意義失去認識。表揚也并非越大越好,與其夸獎孩子:“你真棒!”不如具體地說:“你把玩具讓給妹妹玩,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后者更能讓聽障兒認識到自己對在哪里,好在哪里,下次該怎樣做會更好。四是將直接教導滲透入生活的每個角落。這是一種應用最普遍的方法,是指家長把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識直接教給孩子。比如吃飯穿衣的時候,教聽障兒認識詞匯,發(fā)展句型,提高對話能力;與人交往的時候,教聽障兒一些基本的社會行為,文明禮貌等,這些都是直接教導法的應用所在。

(三)加強與教師的交流配合

康復機構的教師作為相對專業(yè)的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知識與應變能力,多與教師進行交流,一方面可以互通幼兒表現(xiàn)、康復進展、出現(xiàn)問題等情況,一方面可以學習到更多提升親子交往質量的知識與方法。另外,適時向教師傾訴負面情緒也有利于保證良好心態(tài),正確看待康復過程。

五、結語

總結而言,親子交往在聽障兒康復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我們應該運用各種方法,有效提升親子交往質量,達到提高幼兒康復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幗眉. 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戈柔著. “正確把握‘親子交往’內涵”. 現(xiàn)代家教,2001(11):10.

[3]劉曉梅,李康. 親子關系研究淺識[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6(3):74-76.

[4]么娜. 試談幼兒心理健康的維護.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5]朱家雄. 學前兒童心理衛(wèi)生與輔導[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劉金花.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第9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腦卒中 急性期 康復護理 進展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145-02

腦卒中是一類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可以使人身體殘疾,也有可能造成失語、癡呆或嚴重的造成死亡。腦卒中的致殘率為86.5%,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達到了43.2%,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容易并發(fā)多種并發(fā)癥,甚至造成后期難以治愈的后遺癥。所以,對急性期的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尤為重要,本文就這個問題的護理進展進行以下綜述:

1 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在腦卒中的急性期患者一般多在神經內科進行系統(tǒng)治療,故提倡在綜合性醫(yī)院的神經內科開展康復治療,有條件的可以建立卒中單元,以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多數急性腦卒中的治療準則中指出,腦卒中的康復應該在早期開展。Altert[3]認為腦卒中發(fā)病30d以內開展的康復為早期康復。早期康復護理可創(chuàng)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4]。鞏尊科[5]等采用早期系統(tǒng)康復方案治療腦卒中患者,并對其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觀察。結果證實,康復組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上、下肢運動功能和ADL等方面均較對照組改善。且在后來的康復治療過程中,并未出現(xiàn)因康復治療而使病情加重的情況。相反,早期的康復治療明顯加快肢體功能的恢復,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極大地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機率。大量的理論實踐證實,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2 國內外對于急性期患者康復護理的時機選擇

我國學者多認為:在腦卒中發(fā)病早期,應以床上活動為主。國外研究[6-8]顯示,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活動是安全無害的,并且有助于減輕腦卒中后抑郁。Bernhardt[7]對7l例腦卒中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實驗表明,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在發(fā)病24h內站立并下床不會增加其3個月內的病死率和急性事件發(fā)生率,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多數急性腦卒中的治療準則推薦腦卒中患者盡早開展活動,在某些國家和地區(qū),患者腦卒中發(fā)作24h內下床活動的行為被廣泛接受[9]。梁光霞[10]實踐證明,康復訓練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無論腦出血患者,還是腦梗塞患者只要生命體征穩(wěn)定均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甚至超早期康復訓練(發(fā)病48~72h)。康復專家普遍認為,只要急性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不再進展,48h后即可開展早期康復[11]。 “九五”攻關課題組[12]研究認為,康復治療在腦卒中發(fā)生后14 d以內介入,可取得最好的康復效果,獲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最有效地預防并發(fā)癥。

3 功能康復

肢體停止運動1 周即可引起肌萎縮, 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乃至家庭和社會, 因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就成為康復的重點?;紓戎w的早期被動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維持關節(jié)韌帶活動度,減輕痙攣及失用性萎縮,防止發(fā)生肌肉韌帶攣縮,預防關節(jié)僵直引起的活動受限。

3.1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患者臥床時要求保持患側上肢處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諸關節(jié)均伸展),患側下肢處于屈曲位,防止髖內、外旋,足底墊起,使足背與小腿呈90°角,防止足下垂??捎密浾韼椭梅?,鼓勵患者取患側臥位,可加強患側的感覺刺激,同時有利于健側肢體的活動。翻身時注意頭部、軀干和肢體的協(xié)調性。腦梗塞病人若無意識障礙,則在發(fā)病后次日開始,腦出血病宜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先健側后患側,由大關節(jié)到小關節(jié),循序進行,既要注意各方向活動到位,又要注意動作幅度,切忌粗暴,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膝、踝關節(jié)的活動[13]。

3.2 定時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順序應由遠心端至近心端。用紅花酒精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jié)周圍進行輕柔的按摩,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min[14]。

3.3翻身動作訓練 患者雙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健側腿伸到患腿膝關節(jié)下方。以軀干為軸向患側或健側轉向,護士站在患側協(xié)助。每2h翻身變動臥位1次,患側臥位每次不要超過1h[15]。

3.4床上訓練 包括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上肢做Bobath握手,肘屈伸,肩上舉;下肢做雙橋和(或)單橋,床上軌跡,屈踝[16]。

3.5坐起及站起平衡訓練 患者首先側移至床邊,將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將患腿移于床邊,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頭向上抬,軀干向患側旋轉,健手橫過身體在患側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擺動雙腿。站起及站位時, 患者握手,雙上肢前伸,頭和軀干前傾重心前移至雙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髖、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行杠邊,健側上肢緊抓杠木,重心放于健側下肢,逐漸增加站立時間至大于30min[17]。

3.6鄧艷紅[18]通過采用感覺輸入法對腦梗塞急性期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取得了明顯效果。該方法主要是鼓勵病人盡可能想象肢體運動;適當抓捏癱肢的皮膚、肌肉、肌腱并進行被動運動;對癱肢做撫摸、清掃、刷擦等動作;冷熱毛巾擦敷; 對0~Ⅰ級肌力者用適當力度對癱肢進行手掐、大頭針刺(以不造成損傷和病人能耐受為度) 引起病人防御性肢體運動, 造成精神和視覺鼓勵;進行抗阻練習:對肌群施以適當阻力, 配合口令使病人活動癱肢直至所能達到的最大范圍。

4 心理康復

腦卒中病人由于神經系統(tǒng)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病人出現(xiàn)偏癱、感覺及認知功能障礙,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和情感變化,在急性期多表現(xiàn)為情感障礙如焦慮、悲觀、感情脆弱、急躁易怒等, 這些均可影響治療、護理的進行和疾病轉歸??祻陀柧氈?,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能直接影響康復的進展,因此要把心理護理貫穿在整個早期康復訓練中。

4.1 增強患者治病信心。腦卒中病人容易出現(xiàn)情緒波動,對自身缺乏信心,并發(fā)抑郁、焦慮等常見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對治療康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致失去神經功能康復治療和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期,拖延康復時間,甚至喪失神經功能康復時機,從而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岑春蘭[19]對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復主要是通過爭取家屬配合,從生活上、精神上給病人安慰和幫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復鍛煉。在訓練中,任何微小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同時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訓練進步利于改善焦慮和抑郁,而隨著抑郁癥狀的改善,增強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病人神經功能的康復。

4.2爭取家庭支持,強化心理治療。腦卒中引起的各種情感障礙均產生適應困難,此時他們非常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社會支持,有效的社會支持能增加患者的適應,克服消極應對方式。劉桂英[20]等人通過強化心理治療對腦卒中后情感障礙患者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強化心理治療具有緩解壓力和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的作用。該研究發(fā)現(xiàn)得到良好家庭支持的患者,其生活質量高于其他患者,尤其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主動利用來自各方面的實際支持和幫助,這對腦卒中的治療和康復十分有利,應引起醫(y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

4.3激勵式心理護理[21]。幫助病人做好由正常人轉化為殘疾者的角色轉換,樹立戰(zhàn)勝疾病、適應生活、早日重返工作崗位的信心。不定時地請已出院康復病人來康復室進行現(xiàn)身說法,從而激勵他們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4.4音樂療法。音樂治療可提高動作完成質量、強化認知功能恢復和降低腦卒中后抑郁及相關負性情緒。在病人康復訓練時放一些優(yōu)美、舒暢、歡快、激昂的音樂來調節(jié)病人的情緒。Sarkamo[22]在對60例急性恢復期腦卒中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實驗中發(fā)現(xiàn),每天聽l-2h最喜歡的音樂給患者,其文字記憶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且抑郁和情緒混亂水平降低。

綜上所述,康復效果與康復選擇的時機密切相關,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康復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早期進行各種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患者出現(xiàn)廢用和誤用綜合征。通過各種心理康復措施,使患者恢復正常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康復護理,促使其生理功能得到最快、最大限度的恢復,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石鳳英.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杜,2006:83-98.

[2]胡永善.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61.

[3]Salter K.Jutai J,Hartley M et a1.Impact of early VII delayed admissionto rehabilitation Oil functional outcomem in persOllS with sUnoke[J].J RehabflMed.2006,38(2):113-117.

[4]徐善芬,崔智娟,吳遠美.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監(jiān)護及其意義[j].護理雜志,2002,17(5):22.

[5]鞏尊科,翟宏偉,陳偉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6):571-573.

[6]Diseren8 K.Michel P,Bogousslavsky J.Early Mobflisation after;

Stroke:Reviewof the literatume[J].Cerebrovasc Dis.2006,22(2-3):183-190.

[7]Bem hardt J,Dwey it,Thrift A,et al.Avevy esrly rehabilitationTnal for gtroke(AVERT).Phase Ⅱ safety and feasibility[J].Stroke,2008,39(2):390-396.

[8]Cumming TB.Collier J,Thrift AG,at a1.The effect of very earlymo-biliaation after stroke on paychological well-being[J].J RelutbilMed .2008.40(8):609-614.

[9] Bemlmrdt J.Very esdy mobilization followimg acute stroke:Controver-aica,the Unknowns,and a way forward[J].An Indian Aead Neurel.2008.11(5):88-98.

[10] 梁光霞,張向輝,史紅梅.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病人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13):68-69.

[11]吳秀英,孫瑞霞,李長責.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齊魯醫(yī)學

雜志.2005,20(4):37I-374.

[12] “九五”攻關課題組.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研究[J].中華康復醫(yī)學雜志,2001,16(5):266-272.

[13]鐘燕萍.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護理[J],工企醫(yī)刊,2001,14(4):80-81.

[14] 張玉愛,孟素萍.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訓練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18-19.

[15] 鄭燕紅.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0,15(10):614-616.

[16] 馮秀艷,馬艷輝,崔靜宜,等.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復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8):192.

[17] 陳冬青.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對腦卒中偏癱患者ADL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3,18(1):45-46.

[18]鄧艷紅.感覺輸入法在腦梗塞急性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1999,14(3):136-137.

[19]岑春蘭,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現(xiàn)狀[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6,8(5):869―870.

[20]劉桂英,歐陽謹,王冬梅.腦卒中患者強化的心理治療的康復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31(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