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第1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基本原理概論;任務驅動教學;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潘金志(1987-),男,福建永春人,福建農林大學學院碩士研究生;黃旺生(1953-),男,福建南安人,福建農林大學學院,教研室主任,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高校精品課程“基本原理概論”建設項目(項目編號:0137a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8-0096-02

“基本原理概論”是根據2005年3月、教育部的規(guī)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課新的調整改革方案中確定的新課程。這門課程開設以來,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但也存在著一些教學上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總結在該課程教學當中的經驗和問題,講清這門課程的重點難點問題,對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及其解決方案進行有益的探討,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一、“基本原理概論”的部分重難點問題

本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干課程,一是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基本原理知識,二是可以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探索本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及其解決方案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本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1.關于實踐唯物主義和哲學的本質特征

哲學是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他們的哲學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這是學好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礎。然而要真正理解哲學,必須正確把握哲學的本質特征。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科學地概括為實踐唯物主義。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實踐唯物主義有不同的理解,直接影響著師生對哲學本質的把握。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必須對實踐唯物主義和哲學的本質進行重點探討。

2.關于哲學視域下的科學發(fā)展觀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結合,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倳浱岢龅目茖W發(fā)展觀,是對我國在發(fā)展進程中對于什么是發(fā)展、為什么要發(fā)展以及怎樣發(fā)展的總的根本看法。在教學當中充分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發(fā)展觀的實質,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因此,“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應該結合科學發(fā)展觀的內容。

3.關于辯證法也就是的認識論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寫到:“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的認識論:正是問題的這一‘方面’(這不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是問題的實質)普列漢諾夫沒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者就更不用說了。”①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這個命題揭示了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性。顯然,這個命題需要把邏輯學、認識論、辯證法三者統(tǒng)一起來理解。在第二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學當中,要對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進行比較全面地解析。

4.關于歷史的主體和客體及其關系

人們往往直觀地理解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的客體是歷史主體的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但是歷史的主體是什么樣的人、有哪些基本特征、以及歷史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有待于用基本觀點進一步分析。因此,具體講解歷史的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能夠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第三章“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內容。

二、本課程重難點問題的成因分析

基本原理概論”課程開設以來,任課教師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等限制,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國高校的辦學體制不同,對本課程重視程度會存在差異,研究深度也可能不盡相同。教師的專業(yè)背景和研究方向,直接關系到他們教學的側重點;教師的年齡和教學經驗也會影響到教學方式和及其效果。

“基本原理概論”論述世界觀和方法論,闡述物質世界、人類的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等重要理論。內容博大精深、科學性強,有些概念比較抽象難懂,同時又要求理論聯(lián)系當代實際。這些因素就容易提高對于理論的難度。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學校、教師、課程內容等方面的原因,影響到本課程的教學成效和大學生的學習質量,促成了解決“基本原理概論”教學重難點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三、本課程若干重難點問題解決方案的探討

“基本原理概論”是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大學生只有全面接受本課程的教育,才能掌握世界觀和方法論。然而,本課程中若干重點難點問題的存在,制約著課程的建設、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成長成才。在此對這些重難點問題的解決作了初步的探索,希望有益于提高本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使之成為大學生喜愛的、終身受益的課程。

第2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實踐直觀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它是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活動的結晶。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回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仍然存在著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的缺陷。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斗陣出發(fā),依據哲學發(fā)展的必然邏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短峋V》正是馬克思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哲學一個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親身實踐的結晶?!短峋V》對實踐的強調就是對實踐體驗的理論回應。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拋棄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但同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是人腦的產物,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體。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堅持認識論上的反應論,但他把人看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義的解釋社會現(xiàn)象,著就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成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

《提綱》是哲學革命的重要標志。在《提綱》中,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又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并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fā),運用辯證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內在矛盾,發(fā)現(xiàn)了唯物史觀,從而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提綱》對于哲學的革命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基點是其核心,既實踐的觀點。馬克思在草擬這份提綱時,已遠遠超出了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片面性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新哲學最根本觀點,即革命的實踐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統(tǒng)帥下,闡明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實踐”本身的哲學闡明;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視角來分析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三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來解釋人的本質。

另外,《提綱》指出了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及其社會基礎。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三大缺陷:一是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脫節(jié),和形而上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具有了形而上學性;二是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消極被動的反應論,不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三是舊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由于它的不徹底性,從而不能吧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貫徹到社會領域中去,從而而只是由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存在和發(fā)展。

第3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青年黑格爾派;絕對精神:物質:群眾

《神圣家族》為唯物史觀萌芽是因為:一方面,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還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仍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唯物主義的痕跡,“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是人的自我異化”在異化中,“有產階級獲得人的生存的外觀,是被滿足的”,而無產階級得到的則是“非人的生的存現(xiàn)實”[無產階級反抗私有制是因為無產階級所處的“達到了違反人性的頂點”的“現(xiàn)代社會的一切生活條件”,使無產階級“完全喪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觀”。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自己的哲學是“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從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來看,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仍然高度贊揚費爾巴哈,但費爾巴哈的思想已不占主導地位,費爾巴哈的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他被限制在批判和突破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方面。

一、思維與存在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圍繞這個中心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而《神圣家族》則全面清算了思辨哲學。首先,馬克思堅持了真正的唯物主義,第一次用科學的語言表達了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基本原理。

在德國近代哲學中,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思辨唯心主義哲學發(fā)展的最高點。布魯諾?鮑威爾一伙把自我意識變成了神化了的絕對主體,認為世界的本質是自我意識,這一本質的屬性是批判,自我意識通過批判來促進世界的發(fā)展。而所謂的批判的化身則是他們。馬克思在批判思辨哲學指出,它通過詭辯,把概念獨立化為感性對象的來源和基礎,其認識論根源就在于顛倒了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馬克思也闡明了這種唯心主義觀點在實踐中的危害性,它“把一切現(xiàn)實的、客觀的在我之外存在的鏈條變成只是主觀的在我身內存在的條件,把一切外部感性的斗爭變成純粹的觀念的斗爭”。

馬克思認為,鮑威爾一伙把理論批判看做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鼓吹只要進行批判就能改變一切,這是是荒謬的。在他們那兒,自我意識是世界的本質,改造社會的活動卻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之類的思維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他們,“難道批判的批判以為,只要它從歷史運動中排除掉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排除掉自然科學和工業(yè),它能達到對歷史現(xiàn)實的認識嗎?難道批判的批判以為,它不去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yè)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產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認識這個歷史時期嗎?”在此馬克思已認識到,決定和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正確途徑是勞動和實踐,而不是觀念這些感性的東西。

二、歷史與群眾

馬克思針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及其“把歷史同自然科學和工業(yè)分開”的錯誤思想指出,要“真正地認識這個歷史時期”,就必須認識“其一歷史時期的工業(yè)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產方式”,在這里,生產方式被明確作為認識歷史時期的標志,作為理解各歷史時期,是一個歷史性大突破。

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把精神和群眾分開,把全部歷史歸結為“精神”和“群眾”斗爭的歷史,把“群眾”看作歷史發(fā)展的“障礙”,是使歷史運動不成功的主要原因的荒謬做法,并通過對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考察,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薄叭绻f革命是不成功的,那么,并不是因為革命‘喚起了’群眾的‘熱情’,并不是引起了群眾的‘關懷’,而是因為對不同于資產階級的絕大多數(shù)群眾來說,革命的原則并不代表他們的實際利益,不是他們自己的革命原則,而僅僅是一種‘觀念’,因而也僅僅是暫時的熱情和表面的熱潮之類的東西而絕對批判企圖群眾的歷史,實際是在過去的全部歷史,因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活動和思想?!瘪R克思滿懷信心地預言:“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從而高度概括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著名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孫伯.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第4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比如,高三總復習的教學中,知識的系統(tǒng)化復習和掌握非常重要。但是,分類復習中專題史也好,國別史也好,都很容易停留在知識的條理化階段,達不到系統(tǒng)化要求。歷史現(xiàn)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的系統(tǒng)化要求,不僅要注意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外在聯(lián)系,而且更要注意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比如,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史專題,如果單純把散見于課文中的各種賦稅制度知識內容列舉出來放在一起,這雖便于學生掌握,但它只能是條理化而不是系統(tǒng)化。要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就必須搞清楚每一種賦稅制度的產生、發(fā)展和結果,各個賦稅制度和其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時代特點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中國賦稅制度發(fā)展趨勢與世界古代史上賦稅制度發(fā)展趨勢的比較。表現(xiàn)在社會經濟基礎中的生產關系方面:商品經濟呈現(xiàn)出共同的歷史發(fā)展軌跡,體現(xiàn)了歷史發(fā)展的共性和規(guī)律性,即人身依附關系不斷松弛和貨幣地租逐漸代替實物和勞役地租。只有把具體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這種本質聯(lián)系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才能給學生建立起系統(tǒng)的即立體的歷史時空框架結構。

歷史教學向能力培養(yǎng)的理性化階段發(fā)展,是建國后中學歷史教學發(fā)展的一大進步,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客觀地反映了在新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教育對能力的突出要求,適應了現(xiàn)實發(fā)展對人才的培養(yǎng)和需求,擺正了基礎教育中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使歷史教育的目的能全面、完整地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又給歷史教學本身注入了活力,給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拓展出一個嶄新的空間。

歷史學的基本思維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科學思維方法。不管從任何角度對歷史學科能力進行分解都無法離開這一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實際上,歷史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和要求中對此已有明確的規(guī)定。所以,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讓學生明確教育目的的雙重性。

一是實現(xiàn)近期效益,即要使學生能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思維引導下,充分理解、認識歷史現(xiàn)象,并能運用這一思維方式主動而科學地去分析、評價、判斷歷史現(xiàn)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能力水平,有效地提高應試技能。二是實現(xiàn)遠期效益,即要使這種思維方法能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智能并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對學生在其他各方面的學習和將來工作、生活發(fā)生影響,極大地增強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改造學生的思維品質、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使其受益終身。

考慮到中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思維習慣,是一項艱巨任務,必須考慮中學生的實際來采取適當?shù)慕虒W手段,循序漸進,決不可盲目草率,因為欲速則不達。經驗證明,在教學的一開始,把它和教學目的雙重性一起交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掌握好這門課必須樹立科學歷史觀,這是一把打開歷史科學大門的鑰匙。同時要求學生做好養(yǎng)成科學歷史思維的心理準備,然后,再有理論、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期通過潛移默化逐步實現(xiàn)的方式達到教學目的。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我把基本的原理歸納成五個方面,姑且稱為歷史思維方法五原則。

第5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唯物史觀 挑戰(zhàn) 現(xiàn)代創(chuàng)新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fā)現(xiàn),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實質和核心所在,同時它構成了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它的誕生“實現(xiàn)了在哲學世界觀的變革”①。其理論指導了人類實踐活動,并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當人類進入21世紀,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進程的大背景中,哲學陷入了普遍的“困境”,唯物史觀是否也面臨著沖擊和挑戰(zhàn)?它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之路又在哪里呢?

唯物史觀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代挑戰(zhàn)

孟慶仁在《現(xiàn)代唯物史觀大綱》中,將唯物史觀分為經典唯物史觀、傳統(tǒng)唯物史觀和現(xiàn)代唯物史觀三個歷史階段。

經典唯物史觀及其挑戰(zhàn)。經典唯物史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后又為經典作家們在不同程度上進行發(fā)展的唯物史觀。從主觀上說:首先,“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一個封閉的、以最后真理為其終點的體系?!雹隈R克思本人也不認為他們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窮盡了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依照時代的要求和時代的精神,發(fā)展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實現(xiàn)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完善與更新,是當代后繼者的歷史使命。

其次,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在他的思想中把握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當今人類正處于不可抗拒的全球化趨勢中,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經典唯物史觀應當具有創(chuàng)新的內容和形式,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新的問題。

從客觀上說:首先,二戰(zhàn)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為主要標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根本性變革,為唯物史觀理論模式的轉化提供了可能性。在馬克思的時代,科學技術主要是代替人的體力勞動,而今天則主要代替人的腦力勞動。科學技術從解放人的體力到解放人的智力,這是一個根本的轉折,使整個社會的結構和面貌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其次,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時代,這種時代特征決定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新格局、新特點和新規(guī)律,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領域。

具體地講,其一,從全球范圍看,當今時代階級斗爭依然存在,但其內容與形式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把所有國家卷進競爭旋渦,科技創(chuàng)新成了發(fā)展與競爭的主要手段。國家發(fā)展之間的競爭、控制與反控制、文化與價值觀的沖突已成為現(xiàn)代國際斗爭的主要內容。這種時代內涵與特征,決定了當今時代新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國家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與特殊道路。研究這種規(guī)律和發(fā)展道路將成為現(xiàn)代唯物史觀的主要方向。

其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人類面對許多新的重大問題如核武器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生態(tài)平衡問題等涉及整個人類命運的問題,這些都需要運用現(xiàn)代的唯物史觀給予解決。最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發(fā)展向唯物史觀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蘇聯(lián)、東歐劇變,西方壟斷資產階級宣布“歷史已經終結”,歡呼“資本主義戰(zhàn)勝了社會主義”。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資本主義致力于一種新的即資本主義世界秩序。在此背景下,國際上出現(xiàn)了攻擊、否定的社會思潮,反映在歷史研究領域就是否定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認為其已經“過時”。

傳統(tǒng)唯物史觀及其挑戰(zhàn)。傳統(tǒng)唯物史觀是以《斯大林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四章第二節(ji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依據,后來在哲學教科書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科書體系。這些教科書追求系統(tǒng)地表述哲學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哲學的理論體系,對于進行哲學的理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又還不是哲學理論體系本身,從這樣的“哲學體系”出發(fā),容易導致理論同實際脫節(jié),導致教條主義。針對這一現(xiàn)象,在學術界就提出了“重構唯物史觀理論體系”和“重讀馬克思”這兩種意見。

有的學者提出要“重構唯物史觀理論體系”,如果這個“重構”指的是糾正教科書式僵化體系,在當今時代實踐的基礎上,重新解讀、重建與發(fā)展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體系是無可非議的。但我們要明確“體系”應是研究的結果而不是研究的起點,更不是哲學研究的中心?,F(xiàn)代唯物史觀應該面向現(xiàn)實,關注人生,捕捉和研究時代性的課題。

還有一種意見是“重讀馬克思”,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生活的主體性問題,實踐在歷史觀中的地位問題,社會規(guī)律起作用的機制和實現(xiàn)方式問題,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人的活動選擇性的關系問題,以及歷史唯物主義中的認識論和價值論問題,都是新時期唯物史觀需要研究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重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根據當代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的新成就豐富和發(fā)展唯物史觀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重讀”必須立足實踐,研究新問題,而且不能把我們對傳統(tǒng)唯物史觀缺點的批判看成是對馬克思經典唯物史觀的批判。

隨著時代的變遷,唯物史觀也應該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完成從經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變。現(xiàn)代唯物史觀是唯物史觀的現(xiàn)代形態(tài),它以經典唯物史觀為基礎,吸收傳統(tǒng)唯物史觀的正確觀點,在現(xiàn)當代條件下豐富、完善和發(fā)展。

唯物史觀的當代創(chuàng)新

唯物史觀創(chuàng)新的方法。唯物史觀并不是一種封閉的、主觀思辨的邏輯體系,它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寬廣道路,因此,要實現(xiàn)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新,完成唯物史觀從經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變,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首先,我們要破除對唯物史觀的各種附加成份和教條主義的理解,還歷史唯物主義本來面貌。比如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統(tǒng)解釋中,只強調了階級斗爭學說,忽視了人的學說和實踐的學說;只強調革命學說,忽視了建設的學說;只強調了成熟的馬克思著作忽視了早期和晚期著作的研究等。面對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正確認識馬恩的唯物史觀。

其次,在我們恢復了歷史唯物主義本來面目之后,就要進一步分析這一理論的本身,找出這一理論新的生長點,實現(xiàn)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唯物史觀進行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并不是對“原典”的重新解釋、補充和運用,而是研究和解決創(chuàng)始人沒有研究過、或者研究過但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回答的新問題,要把唯物史觀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理論研究結合起來,不斷擴大唯物史觀的研究領域。

最后,深刻把握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的精神實質,發(fā)掘其中在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永恒價值的思想,并以此作為新的理論模式的基礎。比如實踐的思想,系統(tǒng)的思想,人的學說等這些都是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實現(xiàn)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新,完成唯物史觀理論模式的轉換,其理論出發(fā)點是要弘揚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精華與實質,其理論落腳點是要實現(xiàn)唯物史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解釋,達到唯物史觀和時代精華的視界融合。

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新內容。在認真領會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原義和全面吸收現(xiàn)代文明精華的基礎上,我們以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論、創(chuàng)新動力論的思維方式為新的視角,以創(chuàng)新實踐論為主線,以人的學說為中心從而實現(xiàn)唯物史觀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

第一,創(chuàng)新實踐論是唯物史觀的主線,奠定了當代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就是要用實踐來說明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用實踐來把握現(xiàn)存世界。

第二,創(chuàng)新動力論深刻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實現(xiàn)了唯物史觀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

第三,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論是先進的思維方式,是唯物史觀新的理論視角。馬克思把整個人類社會比作一個有機體,把生產關系看作是一個總體聯(lián)合體,把人的本質看作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是一個整體。運用系統(tǒng)思想把握世界、把握社會,為說明和研究社會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

第四,人的全面發(fā)展論實現(xiàn)了唯物史觀歷史價值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現(xiàn)代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是一個開放的發(fā)展的體系,它必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由經典唯物史觀向現(xiàn)代唯物史觀的轉換。(作者單位: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

注釋

第6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倫理;倫理主體;研究范圍;價值取向;變革

l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詳盡考察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英圍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經驗教訓,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新世界觀的科學理論體系的開端。按照列寧的看法,在1845年寫成的《神圣家族》已經“接近”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思想。在1845年春寫成的被恩格斯稱為新的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次明確、公開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的局限性。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在1845秋年至1846寫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的基本觀點進行了全面的發(fā)揮,第一次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經典表述。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一生最偉大的理論貢獻,是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石。列寧稱之為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是“社會科學的別名”。也正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才使倫理學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從而使倫理思想實現(xiàn)了重大變革。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使倫理學科學地闡釋了道德起源和本質,確立了道德的主體及倫理學研究的基本視域,明確了道德的作用和價值追求。對于此,倫理學專家和學者多有精辟論述,恕本文不再贅述。除此之外,本文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倫理學而言,倫理學在倫理主體的地位和內涵、倫理學的研究范圍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部實現(xiàn)了重大變革。

一、理清了倫理主體的地位

所謂倫理主體的地位是指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參照系,人在自然中的地位。

在傳統(tǒng)社會即農業(yè)文明時代,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即天人關系問題上,雖然不乏諸如“人定勝天”、“天人交相勝”之類的呼聲,然而這股極為輕微的呼聲被淹沒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洪流之中?!疤烊撕弦弧彼枷胱鳛橹髁魉枷胝紦鲗У匚??!疤烊撕弦弧敝械摹疤臁?,或者被看成是某種或某幾種單純的自然物質(如水、火、氣、原子、五行等)的派生與復歸;或者被看成是超越自然之上并被神化了的某種理性(如“理念”、“數(shù)”、“上帝”、“上天”、“神”等)的摹仿或分有?!疤臁苯y(tǒng)攝著一切。人“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莊子?外篇》),是微不足道的,沒有任何獨立性和自主性可言,處在一種馬克思所謂的“依賴性狀態(tài)”,既依賴于“人”(包括他人和群體),又依賴于“天”。在“天”這一強大的“利維坦”面前,人只能以奴仆的角色而消極被動地順從。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著,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只表現(xiàn)為人類的地方性發(fā)展和對自然的崇拜”。也正如薩克塞所說:“自然在耕田人的眼里幾乎可以說是效仿的榜樣,是闡述人生的模式。”可見,這種人類與自然的原始和諧統(tǒng)一,絕不是一種至善的境界,而是當時生產力極端低下的結果。于是,擺脫奴性,爭做主人,就成為了農業(yè)文明時代人類的共同理想和追求目標,而且這一理想和目標在工業(yè)文明時代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現(xiàn)實。工業(yè)文明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促成了機械論思維方式的產生。近代機械論思維方式在對自然界的細節(jié)描述上“要更正確些”,然而,在主客二分與對立的思維理念指導下,整體的自然變得支離破碎了,“自然界不再是一個有機體,而是一架機器:一架按其字面本來意義的機器,一個被在它之外的理智設計好放在一起,并被驅動著朝一個明確目標去的物體各部分的排列?!痹谶@樣的主客關系中,作為主體的人被看成是處于白然之外且高居于自然之上的存在,而作為客體的自然則是供人類改造、服、掠奪、占有和消費的對象。“我們”不再是“自然中的我們”“,自然”也不再是“我們中的自然”;“我們”是自足的主體,“我們”把“自然”拋到“對象”之中,“逐漸地把自然界看作是僵死的、被動的、純粹的客體”。所以,海德格爾說:“從本質上看來,世界圖象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象,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象了。這時,存在者整體便以下述方式被看待,即:唯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擺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著的。在出現(xiàn)世界圖象的地方,實現(xiàn)著一種關于存在者整體的本質性決斷。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狀態(tài)中被尋求和發(fā)現(xiàn)的?!?/p>

第7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對象化勞動;實踐;物質生產;教科書體系

馬克思哲學的核心是實踐觀的思想,實踐觀的形成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這個革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只有認真對馬克思早期的幾部重要文本加以分析,我們才能真正地明晰實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中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我們才能全面地認識和把握馬克思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內涵。

一、《手稿》中的對象化勞動

眾所周知,異化勞動是《手稿》的核心概念。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通過對工資、資本和地租的考察得出了異化勞動這個概念,由異化勞動所產生的私有財產又加劇了勞動的異化。那么,人怎么使他的勞動外化、異化?可見,這種異化了的勞動并不是馬克思認為人所應該有的生存狀態(tài)。

馬克思認為人所應該有的生存狀態(tài)是怎樣的呢?進一步考察第三手稿就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認為人的本真的存在狀態(tài)應該是一種對象化勞動,這樣的活動是一種非異化的勞動、一種自由自覺地活動;這樣的活動使得勞動對象“成為確證和實現(xiàn)他的個性的對象”;這種活動在過程中實現(xiàn)著人的本質,它是實踐概念的最原初表達。

二、《提綱》中的實踐

在《提綱》中,馬克思確立了自己的實踐觀。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了:對象化勞動是實踐概念的最原初表達。實踐在《手稿》中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這就是說《手稿》中的對象化勞動與《提綱》中的實踐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

以實踐為基礎,馬克思實現(xiàn)了哲學主題的轉換。馬克思在《提綱》第一條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點,“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舊唯物主義是一種“只見物不見人”的哲學,費爾巴哈雖說也講人,但他只是把人按照感性的自然對象而非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去理解的,從而就導致了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所發(fā)揮,但是唯心主義的弊端就在于,“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p>

通過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者理論“心物二元”根源的批判,馬克思得出了感性的人的活動,即實踐的觀點。他認為實踐的觀點應該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人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一種現(xiàn)實過程。馬克思通過實踐概念實現(xiàn)了其在本體論上的變革,創(chuàng)立了區(qū)別于以往其他哲學的實踐唯物主義。這種新哲學的任務正像馬克思在《提綱》第十一條所說的那樣,問題不在于解釋世界,而是改變世界。

三、《形態(tài)》中的物質生產

如果說,《提綱》只是馬克思為了把自己思想同費爾巴哈區(qū)分開來而所寫的大綱式的預備稿的話,那么《形態(tài)》則是馬克思新世界觀的全面展開。在這個文本中,馬克思從物質生產與再生產出發(fā),到人的生產,再從社會生產方式到意識現(xiàn)象對人類歷史進行了重新考察。他認為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進行物質生產,唯有如此,才能發(fā)現(xiàn)歷史之為歷史的本體論根據:“這些個人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并不是在于他們有思想,而是在于他們開始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歷史首先是、也只能是一部生產史。

之所以用物質生產來代替實踐,這也是馬克思思想發(fā)展之必然結果,物質生產是人類實踐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規(guī)定,而實踐比物質生產更加地寬泛、涵蓋面更廣,表述也更具哲學化。這種轉變充分印證了此時馬克思的思想已經從抽象的哲學思維中“走出”,“走入”到具體的現(xiàn)實社會情境之中,這也正是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哲學新視界的闡發(fā)已經沒有再從《提綱》的實踐出發(fā),而是從社會歷史中的物質生產出發(fā)”之原因所在。物質生產與實踐的進一步細分也凸顯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新特質即現(xiàn)實性、具體性和歷史性的原則。

四、馬克思哲學不是一個僵化的教科書體系

源起于前蘇聯(lián)的哲學教科書體系是由斯大林建構的,而馬克思本人并未曾構建過自己的哲學體系。這種有著諸基本原理堆砌之形式、而無馬克思思想真諦之體系可以用四句話來簡而概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把握的。這種教科書體系甚至還停留在連德國唯心論都沒有達到的機械唯物主義水平之上,這樣的唯物主義其實質上就是馬克思在《提綱》第一條中所批判的那種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的舊唯物主義。

通過對實踐在馬克思早期文本中演變發(fā)展的考察,使我們厘清了實踐是如何經由抽象的對象化勞動一步步地演變?yōu)榫唧w的物質生產的思想發(fā)展過程,也使得我們跟隨著馬克思經歷了一個從《手稿》之人本異化史觀到《提綱》之實踐唯物主義再到《形態(tài)》之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探索,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思想發(fā)展進程絕不是教科書體系所能揭示出來的。抽象的原理只有放入思想史中去考察,才能彰顯其真正張力。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 張一兵.哲學新視界的初始地平[J].南京大學學報,1995(1).

第8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實踐觀;認識;真理;價值;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212-02

《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訂版)第二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要介紹認識論的基本觀點,而實踐的觀點則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實踐觀的教學中,筆者認為要講清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要以實踐觀的核心范疇即實踐為起點,科學把握實踐的內涵;第二層次,要厘清實踐、認識、真理和價值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第三個層次,就是要闡述實踐觀的理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把握實踐的科學內涵

關于實踐內涵的界定,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有涉及。只有才第一次對實踐范疇作出了科學的規(guī)定,揭示了實踐的本質內涵。然而,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實踐范疇的論述散見于眾多的經典著作中,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把握也是見仁見智,不一而足?,F(xiàn)在高校普遍采用的《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中,對實踐界定為“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定義雖指出了主體客體間的認識和實踐關系,但沒有進一步揭示出實踐是一種什么性質、怎樣的相互作用,因而顯得有些寬泛了。

要準確把握實踐的內涵,還要從的文本中來找根據。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盵1] 在這里,馬克思批評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理解感性世界的片面性,主張既從人的、主體的方面,又從物的、客體的方面來把握感性世界,強調主體與客體在實踐基礎上的統(tǒng)一。馬克思認為,在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一方面主體具有積極、能動地反映客體本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受客體本質與規(guī)律的規(guī)定或制約。這不僅是作為實踐活動主體即人的能動性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客體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客體主體化的表現(xiàn),這就克服了費爾巴哈只是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客體的不足。在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馬克思認為,一方面主體要受到客體本質與規(guī)律的制約,另一方面主體在實踐中具有積極能動改造客體的功能。這不僅是主體人的能動作用的突出表現(xiàn),也是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主體客體化的表現(xiàn),這就克服了黑格爾神化或“抽象地發(fā)展”主體“能動的方面”的缺失。

基于上面的分析,關于實踐范疇的內涵可概括為人的自覺自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對對象化揚棄的活動過程[2]。實踐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就是主體人能夠自覺地把外部對象作為他所需要的對象、作為表現(xiàn)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的對象來加以改造,根據自己的主觀要求和價值目標,使客體由自在之物不斷地轉化成為我之物。實踐是人對對象化揚棄的活動,就是說,人在實踐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身?!皠趧拥膶ο笫侨说念惿畹膶ο蠡?人不僅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xiàn)自己,而且能動地、現(xiàn)實地復現(xiàn)自己,從而在它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盵3]人不僅構造對象世界,也現(xiàn)實地塑造自身,“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了他自身的自然?!盵4]總而言之,實踐作為人的感性對象性的活動,一方面否定并超越著人和世界的既定狀態(tài),另一方面則為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可能。通過實踐,人與世界形成全面的“為我”關系,人成為“自為”的存在物。可見,實踐不僅是人現(xiàn)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還是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手段,是人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

二、厘清實踐、認識、真理、價值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在講這對關系時,可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在認識問題上的不同回答入手,導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認識本質的科學回答,即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并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受實踐的檢驗??梢?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實踐和真理的關系。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人類的認識活動從總體上講是為了獲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導實踐,以取得實踐的成功。在講這一對關系時,可先闡明真理是什么,什么樣的認識才是真理,說明真理的本質特征及其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突出只有實踐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當然,人們在實踐中也必須遵循反映了實踐對象的客觀規(guī)律和本質的真理,用真理來指導人們更好地實踐。這就是實踐的真理尺度。

實踐和價值的關系。講述這對關系時,首先要分辨哲學上的價值概念與其他學科所講的價值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概括出哲學上價值概念的內涵及特性。然后分析價值評價的特點和功能,最后引申出實踐和價值關系的三層意思:一是實踐是價值形成的基礎。價值的形成離不開價值主體、價值客體、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等基本要素,而這些基本要素無一不是實踐造就的。二是實踐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產物才包含有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只能是社會實踐。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單純的自然物質,只要沒有人類勞動物化其中,也就是說,只要它是不依賴于人類勞動而存在的單純物質,它就沒有價值,因為價值只不過是物化的勞動?!盵4] 三是實踐的價值尺度,即人們在實踐中必須要遵循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內容的價值目標。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基礎上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一方面,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須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即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又符合價值尺度即滿足人的需要,并將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另一方面,價值的形成和實現(xiàn)是以堅持真理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人們對實現(xiàn)價值的追求,構成了實踐的動因,但價值的實現(xiàn)必須以對相關真理的正確把握為前提??傊?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真理的發(fā)展促進價值的實現(xiàn),而價值的實現(xiàn)又推動真理不斷的發(fā)展。

三、全面闡述實踐觀的理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實踐觀的理論意義。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批判繼承前人認識論成果的基礎上,一方面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科學地規(guī)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就是說,主體是為了實現(xiàn)一定認識目的而自覺地、主動地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們對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一個認識主體能動地創(chuàng)造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把辯證法運用于反映論,科學揭示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把認識看成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認識就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從而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認識的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實現(xiàn)了人類認識史的偉大變革,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實踐觀的方法論意義。首先,實踐觀使哲學思維方式由黑格爾思辨思維方式經費爾巴哈人本思維方式向實踐思維方式轉變,這是對一切舊哲學根本思維方式的變革,是人類思維把握存在的根本方式合規(guī)律性發(fā)展的偉大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次,實踐觀將傳統(tǒng)哲學的抽象辯證法改造為實踐的主客體辯證法,從而最終克服了唯心主義非決定論原則和舊唯物主義機械決定論原則的局限,建立了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辯證決定論的方法,為哲學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論。再次,實踐觀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自然界和歷史之間對立的缺陷,既從歷史考察自然,也從自然考察歷史,確立了“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的唯物史觀,實現(xiàn)了自然觀和歷史觀在實踐基礎上的統(tǒng)一。

實踐觀的現(xiàn)實意義。實踐觀來源于實踐,也指導實踐,它要求人們不把理論當教條,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理論。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基礎上,才形成了黨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這無疑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和實踐的深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想成為“四有”新人,成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掌握的認識工具,牢固樹立實踐的觀點,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積極改造主觀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有所作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光.如何講授哲學的實踐觀[M].北京:教學與研究,1996,(2):27.

第9篇: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

刻舟求劍可笑的做法違背了哲學中物質與運動關系的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位物質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說,整個宇宙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不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具體說,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人類社會到思維領域,都是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文中的楚國人,雖然看到了船、水、劍的客觀存在,卻忽視、否認了它們的運動,是一種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的錯誤表現(xiàn)。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