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

第1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作為藝術設計類院校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而這種特色是設計師這類特定人群的審美觀、價值觀的體現(xiàn)。然而,一個國家的民族地域文化又是使得這類特定人群審美觀、價值觀有別于其它,也可以說,設計中的文化取向是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因此可見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必定會帶來設計及設計教育的差異。所以,要想弄清楚中西方設計教育的差異,則先要弄清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加上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特點。如果用一個字總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用一個“和”字代表,這個“和”表示“中和”,它是感覺與理性的互補、中庸和平、中和婉約的象征。這種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天人合一”,體現(xiàn)東方人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譬如中醫(yī),講求的是整體調理。同樣,我們在交往過程中講求情理,即人情和事理,是一種綜合的把握:意會性則有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西方傳統(tǒng)文化

與中國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由此引申為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側重個體思維,形成了與中國側重整體思維的差異。如果也用

個字總結西方文化則是英文單詞“only”,即“唯一”,它強調單一,體現(xiàn)了求異思維、個體性和直觀性。求異思維表現(xiàn)在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個體性則表現(xiàn)在西方人重視局部的分析,他們在人際交往處事時往往過于強調自我感覺。而直觀性也就是表現(xiàn)顯而易見、通過理性分析而得出的結果。

中西文化差異導致設計教育差異

通過對中西兩種文化的大致闡述,我們可以推導出東方和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明顯差異導致了其設計教育的差別;中國教育注重綜合,講究內在,對已知的知識不斷累積,故有“溫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思考,還有“學而知新”的創(chuàng)新理論;而西方教育基于人文思想而展開,從小培養(yǎng)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自由,其而產生設計的創(chuàng)意與思維的自由有著一脈相承的關聯(lián)。

當然,它們之間也有各自的不足。中國教育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條理性,系統(tǒng)性不強,不夠精確,學生往往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種習慣間接影響了學生在做設計時的效率;而西方教育注重分析,但缺乏綜合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對藝術設計教育未來的展望

第2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文化差異;交際方式;產生影響

一、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背景

中國經過了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時期,在傳統(tǒng)的歷史過程中,儒家思想居主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同時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們崇尚自我貶抑,尊崇謙虛的交往方式,反對過分展現(xiàn)自我,其傳統(tǒng)文化主要突出群體性的特點,其待人接物上以尊重整體性為原則,反對個人意志凌駕群體之上。西方價值觀經過文藝復興的等運動的改造下,主體呈現(xiàn)宣揚個人主義的特點,鼓勵人們表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西方崇尚英雄強者,大多認為社會是弱肉強食的,極大的體現(xiàn)了個人的體制特征,比如個人崇拜主義等等。這種個體特征是將個人凌駕于群體之上,與中方的文化存在實質性的差異,文化差異帶來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引導人們進行不同的社會交往活動[1]。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著相當?shù)奈幕町?。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jù)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接人待物,舉止言談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影響交際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

(一)日常交際的寒暄和打招呼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一套約定成俗的交際規(guī)則,同時還受人們日常社會活動方式的影響而形成固定的習慣。比如中國人在見面的過程中通常以 “你最近怎么樣?”或者“你吃飯了嗎?”作為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并非實際對你最近生活以及是否吃飯表示關心。同時還會根據(jù)聊天人的工作背景以及年齡等進行相關的聊天話題,僅作寒暄使用。然而西方的價值觀不同,他們極其注重個人的隱私保護,如果你進行這種詢問式的問候,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私人生活被監(jiān)視,會遭到西方人的方案,因此,在西方進行日常的打招呼時,需要避免提及與個人生活有關的事情。比如在見面過程中可以說:“Hello/How are you!”,還可以以天氣為話題進行交流,避免因為價值觀不同造成交際障礙。

(二)人們之間的相互稱呼

在西方家庭中,對于長輩可以直呼其名,而且沒有表現(xiàn)不尊重的意思。然而在中國,對于老人家必須用尊稱,還有對于比自己年長的人需要帶上一定的尊稱,以此來體現(xiàn)中國人的禮貌性。還有中國在稱呼他人姓名時常常帶上“小”字,以表達對于人的親切,然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不禮貌的交往行為,同時在西方國家,對于老人家可以統(tǒng)稱老人家以及姓名后帶上“老”字,表示其輩分高,然而,在西方,這種稱呼是含有貶抑的傾向,無論男女老少他們一律直呼其名。

(三)表達與接受情感

中國人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交往中持有謙虛的態(tài)度,通常不能夠很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往往在表達方式上過于含蓄委婉,以表現(xiàn)自己的教養(yǎng)素質。然而在西方國家,他們習慣于直接的贊美與表達,通過正面的表揚來表達自己的感,同時又能夠坦然的接受他們的贊美。中國人在接受贊美時常常委婉謙虛,不肯直接承認。比如當夸獎一個中國美女很漂亮的時候,中國人會回答“No,no,Where?”,然而西方人會直接說“Thank you.”

(四)分別的方式

中國人的另一大傳統(tǒng)是好客,因此在拜訪結束后會表現(xiàn)依依不舍的態(tài)度,并且強烈的要求多做停留,在送別的時候會將客人送到樓下,主人會對客人表示留戀并囑咐下次再來,其語言多樣化無法翻譯成英文,然而西方國家對于客人的拜訪結束利用一個手勢并且說“Goodbye”只要將客人送至家門口就可以表示主人的禮貌[2]。

三、分析其中西文化差異影響交際的原因

(一)價值觀的差異

由于不同的文化歷史,長久積淀下來的人文特征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化,主要表現(xiàn)在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價值差異上,中國的價值觀是強調個體讓位與群體,在群體利益下集中,忽視個體化的需求,然而西方主張個人主義的展現(xiàn),強調人權以及自由。因此,在社會交往中,會影響其待人處事的行為方式。

(二)世界觀的差異

世界觀的對于人們的思維方式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他關系著對于國際交際之間能否進行深刻的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人們自然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崇尚將人與自然分立,主張人權的自由,不受束縛,所以其形成了求新求變的民族特性,而中國則形成了以和為貴的思維方式[3]。

(三)文化語言上的差異

語言上的不同是影響交際的一大因素,由于文化歷史構成其語言的體系準則,語言上的差異還包括語音語義上的不同,其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習俗與生活價值觀。語言是歷史演變的最直接的體現(xiàn)?;诂F(xiàn)代各種語言的翻譯學習,語言障礙已經不那么明顯,但是其中語言的歷史底蘊還存在較大的理解差異。比如漢語詞典中的“龍”與英語單詞存在不同的含義,在西方dragon是貶義的,象征兇神惡煞。然而在中文中,是圖騰的象征。

結束語

中西方由于文化差異造成思維、價值觀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準則。只有進行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更好的進行跨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黃耘.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南方論刊,2010,03:111-112.

第3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一、中西方體育文化背景的差異

中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東南臨海,西北多高山、沙漠,這就使我國與亞歐大陸的其他國家形成了天然屏障,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安定的地理環(huán)境。我國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多平原、河流,通過一定的農業(yè)活動,可以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生產需要。因此,在我國的文化觀念中,注重自然發(fā)展,在體育文化中,體現(xiàn)為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

西方體育文化以古希臘為主要發(fā)源地,古希臘及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西臨大西洋,南瀕地中海,東南是黑海、里海,北臨波羅的海、北冰洋,東部以烏拉圭山脈與亞洲相接。土地面積狹小,平原少,山地、丘陵多,這些地理因素不適宜進行農業(yè)活動。但是歐洲海岸線曲折,多天然優(yōu)良港灣,適于發(fā)展海洋貿易和海洋運輸。海洋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從根本上形成了古希臘人在體育中不畏懼自然,敢于與自然作斗爭的精神。

二、中西方體育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古代文化是追求靜態(tài)美的文化,西方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動態(tài)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直接導致了體育思想和體育價值觀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而儒家則以“禮”為本,講究中庸之道,注重情感、尊崇道德觀念,注重體育對集體和社會的價值。這種思想有利于規(guī)范人們的社會生活行為,平和了社會氣氛。但中國人的個體競爭意識過早受到壓抑,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歷代相傳,反映在體育上即是崇尚體育的倫理價值而貶低其實用價值。而西方文化中充斥著濃烈的人文主義精神,主張個人的發(fā)展。作為西方體育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發(fā)源地的希臘社會,是以個性發(fā)展、弘揚個體生命能力為主體而構建的。人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主宰,可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世界,向大自然挑戰(zhàn)是希臘人永恒的信念。即使在中世紀宗教盛行的時期也沒有使其泯滅,西方人保持了先前富有生氣的生活方式,競技運動始終得到了較好發(fā)展。而希臘加上海洋文化的獨特影響,使其形成了勇于開拓、敢于進取的精神和注重人的智力和身體能力的特征。

三、音樂差異

中西方音樂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中國音樂著重于情韻,而西洋音樂注重的則是音樂本身的和諧性;中國音樂發(fā)展自然過渡,一脈相承,西方音樂發(fā)展則呈塊狀結構和階段性特征;中國音樂體現(xiàn)為單純的模線性織體思維,以線條為主,而西方音樂則傾向于縱橫交叉的立體狀織體思維,更講究和聲;中國音樂語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極富變量,為開放性結構,而西方音樂形式嚴謹,結構具有封閉性特征;中國音樂尚善尚美,追求虛靜空靈的意境,注重感覺,而西方音樂卻講究理性與情感的統(tǒng)一,追求力度與強度,樂思明晰而實在。

四、民眾體質差異

由于中西方人種差異,從體型上來看西方健美操運動員較中國運動員高大、健壯;從身體姿態(tài)上來看,西方健美操運動員的腹背肌力量優(yōu)于中國運動員,軀干姿態(tài)的穩(wěn)定程度高于中國運動員。而中國運動員則可以以靈巧、輕快的動作彌補這一不足,揚長避短。因此,中西方運動員在表現(xiàn)同一套路時,給觀眾留下的就會是力量與技巧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感覺。

五、思想意識差異

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中重視“內心自省”,而西方文化主張個性張揚,因此從面部表情來看,中國運動員表現(xiàn)較含蓄、內斂,而西方運動員通過眼神、嘴型等變化常常能將內心情感夸張的表現(xiàn)出來。

六、動作編排差異

健美操套路是一個動作組合群,包括地上動作、跳躍動作、隊形變化、高低起伏,以及布局上的合理性和音樂節(jié)奏上的變化等。西方文化中向自然積極進取以及多元化的特點,使得西方人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健美操編排上表現(xiàn)出空間的跳躍轉換和不對稱圖形。中國教練在編排套路時往往按高、中、低三個空間層次的順序依次完成動作,選擇對稱圖形編排,留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調和持中”的中庸印跡。因此,我國在套路編排上表現(xiàn)出“繼承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

七、結論

研究發(fā)現(xiàn):中西方健美操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產生這些差異的根源是多元的,它既受到地理環(huán)境、歷史起源及追求目標、社會特征等文化背景的影響,也受到哲學觀、價值觀、審美觀、思維方式等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最終,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育文化。然而,任何一個社會的發(fā)展歷史都是不斷擺脫民族性、地區(qū)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過程。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的體育文化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交流與融合,越來越多的呈現(xiàn)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tǒng)一的形式,融入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健美操運動能夠風靡全世界,必然存在世界性的特點。健美操運動傳入我國后,通過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將這一運動融入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因此,中西方健美操運動特點具有必然性的匯合與互補。

參考文獻:

第4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國繪畫藝術;西方繪畫藝術;碰撞;區(qū)別;影響

中圖分類號:J20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6-0171-01

在當今世界文化大沖撞、大融合的浪潮里,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繪畫藝術沖撞十分猛烈,融合也逐漸加深。在彼此極力顯示自我個性的同時又不斷從對方那里吸取新的養(yǎng)料,不斷的進行自我的發(fā)展。西方繪畫藝術傳入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吸收和成長的過程,并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宗白華曾說過:“各個美術有它特殊的宇宙觀與人生情緒為最深情緒?!蔽鞣嚼L畫要想在中國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必須注入中國的元素,要有本民族和這個時代的特色這樣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發(fā)展。 “今天醞釀的新環(huán)境一定會產生新的藝術作品,就像過去的環(huán)境產生過去的作品一樣。同樣,未來的新環(huán)境還會產生未來的新的藝術品?!?/p>

一、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區(qū)別

(一)審美上的區(qū)別

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標準,因此中國繪畫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在審美上也不盡相同。在審美上不同的民族既有屬于本民族的獨特個性又有人類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共性。無論中方還是西方都認為美是和諧的,這是中西方古典審美理想的一個共同特點。同時,中西方由于民族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對和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中國人主要通過藝術來體現(xiàn)心理上的和諧從而實現(xiàn)人與大自然的心靈溝通;西方人則主要用藝術來實現(xiàn)對客觀世界的形式和諧的把握??傊袊膶徝篮椭C是偏于內向心里的,而西方審美和諧是偏于外向物理的。

(二)繪畫手法上的區(qū)別

中國繪畫藝術有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魅力,這是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的最大差異。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西藝術內在本質的差異和對待自然態(tài)度的差異。中國畫以表達山水為主題,能讓人融入自然中給人以心靈的愉悅感。而我們從西方風景畫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們要表達的是一種獨立的自然。中西方繪畫在色彩的運用和對色彩的感受上也有所不同,中國傳統(tǒng)繪畫是以墨調色,與西方繪畫以油色烘染出的立體感、明暗透視等有巨大差異。西方繪畫是表象的是非常寫實的注重形體的刻畫,而中國繪畫是寫意的注重對意境的表達。中國繪畫強調內在的藝術韻味,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而西方繪畫則強調外在的形象與技巧,體現(xiàn)出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畫往往只是寥寥數(shù)筆,但是卻能從畫面中讀到很多的東西,在真正的有中國文化神韻的中國繪畫當中可以讀出所有東方文化藝術的精要。

二、西方繪畫藝術理念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

“當整個社會的文化氣氛發(fā)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已經深入人的精神心理之中的時候,作為這個時代的個人藝術,總是要自覺不自覺地發(fā)生某種變異,而這個變異又是整個藝術變遷的反應。”隨著中國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西方繪畫藝術的語言、理念等被逐漸引入到中國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當中,使得中國繪畫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并產生了眾多畫派和藝術風格。國畫與油畫本身是兩個世界的產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一樣。因此中國早期的油畫家后來多又回到了國畫上來,還有些現(xiàn)代畫家將西方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拿來中國使用并不斷融合文化的差異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在當下:在當代中國有抱負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家的理性思考中,發(fā)展自身傳統(tǒng)又超越自身傳統(tǒng);接受西方影響又超越西方影響的新追求,正向著現(xiàn)代和諧美的精神維度延伸?!庇捎跉v史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世界在不斷縮小,文化也會被逐漸融合,繪畫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與內涵總會找到一個新的閃光點,這一點不管是中國繪畫藝術還是西方繪畫藝術都是一樣的。

三、中西繪畫藝術上的結合

無論是中國繪畫藝術還是西方繪畫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都有其共同的特點,這主要表現(xiàn)在它們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體的藝術形象并且可以反映社會生活和抒發(fā)畫家對客觀現(xiàn)實的感受。中國繪畫藝術強調內在的藝術韻味,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性質;西方繪畫藝術則強調外在的形象與技巧,體現(xiàn)出西方文化的性質。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畫的中西結合,并非沒有可能,但前提結合是必須要在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內涵及繪畫發(fā)展的特性。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以其獨有的特色,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中國繪畫中的中西結合,只有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上,才能真正達到本質上的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不失中華民族文化本質的中西結合的藝術作品。

第5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一、從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比較看環(huán)境觀差異

文化是一種社會的現(xiàn)象,它是由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而產生的,是歷史的沉淀。東方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大一統(tǒng)的中庸思想里面潛伏了上千年,這樣文化中的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來表現(xiàn)中國藝術。中國人歷來以含蓄作為美的標準,著重道德和理性,大多數(shù)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不是物質方面的。在與東方人相比,西方人直接、張揚,西方文化表現(xiàn)的也比較側重理性,從根本上去認知世界,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運用理性的思維來對世界進行改造,讓世界能夠與人相適應,所以西方在設計上更注重物質方面。由此可看,中西方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其實是各有所長,有一定的互補性。例如,中國園林更加注重自然化,追求的是和諧的、含蓄的,有意蘊的設計。而西方的園林追求物質化的形式,從它的人工和幾何形式布局體現(xiàn)出來。所以,在東西方環(huán)境藝術上體現(xiàn)出的差異,其根源就是東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不一樣。

二、中西方哲學思想差異對環(huán)境藝術的影響

中西方因文化的差異和歷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哲學思想。東方的文化被儒、道兩大思想主使著,這兩大思想對中國的建筑園林,室內景觀都有這深刻的影響,注重和諧、內斂、禮儀與含蓄的傳統(tǒng)儒道文化下形成了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注重階級性、和諧性和隱喻性的特征。如在空間上有的等級尊卑有序的禮制,尤其以皇宮宮殿布局最為顯著,而且在經過歷朝歷代的發(fā)展,這樣的階級性空間布局結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且中國人在建造建筑是多用木材,也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間的親和關系,質感溫和、溫潤而有內涵,從取材上就體現(xiàn)了追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觀念。中國古代建筑還會滲透神秘的風水觀念,這其實就是古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訴求。西方國家與中國相比,西方人多信奉宗教,在當今世界上廣為流傳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具有主導性的宗教思想作為西方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對西方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基督教為例,西方建筑文明里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的就是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受其思想影響,建筑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使人也有飄然欲升的意向。這也是表達對神的崇敬與敬仰。在西方主要以和諧形式作為美的思想標準,在室內中的空間設計上強調要寬廣宏大,力求能夠達到超人的空間尺度,突破實際條件的限制。通過相比,可以看出中國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強調人和自然界的息息相通,體現(xiàn)人是自然界中包含的一個部分,而西方的建筑通常以超然的尺度和巨大的體量強調出建筑藝術的崇高與永恒感。

三、從美學思淺析中西方環(huán)境藝術的影響

中國美學思想在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形成尊崇自然、追求清凈無為之下的重景重情,情景交融思想,使其具有詩情畫意一般的環(huán)境氛圍,而且在造園中講究虛幻、含蓄、步移景異,追求含而不露、撲朔迷離的美學思想體驗。在空間上,無論規(guī)模宏大的皇城還是簡單的房屋,它們都追求對稱形式,就算在窗戶與門的安排上也會遵循這一原理,體現(xiàn)了我國建筑追求四平八穩(wěn)、中規(guī)中矩的美學特征??臻g在大小上也追求適可而止,并且明確的指出了空間的大小要適合人的尺度,如明末清初時期修建的故宮與最為代表的明式家具就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影響。西方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追求人工美,布局十分嚴謹,連花草都修剪得整整齊齊,呈現(xiàn)圖案美原則,西方這種刻意追求的形式美來提高藝術的高度。在空間界面的處理上,華麗是多數(shù)西方建筑的重要指導思想,雕刻與壁畫是西方建筑物上不可缺乏的一部分,而且西方建筑在建造空間的形狀設計上主要采用幾何形狀,追求幾何圖案美,如直線、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如世界奇跡之一的羅馬角斗士表演區(qū)就是橢圓形。在園林的設計上遵循主從分明,重點突出的特征,邊界和空間范圍一目了然,給人呈現(xiàn)出秩序井然、清晰明確的感覺。比較中西方由不同的美學思想下呈現(xiàn)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西方還是有著明顯的差別的。

四、結語

第6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哲學視角;中西方體育文化

體育體現(xiàn)了人類體育運動中的物質、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統(tǒng)一,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體育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與發(fā)展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發(fā)展大大制約著體育文化的發(fā)展。體育文化經歷長期的歷史演變在世界上最終形成兩種不同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一種是以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為代表的東方體育文化,另一種就是以歐美國家為核心的西方體育文化。沿著歷史發(fā)展的軌跡,本文從不同的哲學思想、文化背景、體育文化價值觀、體育審美情趣、體育文化發(fā)展的重點等方面來審視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

1哲學思想下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

哲學對人類文化中的每個領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被視為人類思想升華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tǒng)體育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深受傳統(tǒng)哲學文化思想的影響,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底。中國傳統(tǒng)的理論與實踐活動中都能映射出傳統(tǒng)哲學中“陰陽理論”與“八卦學說”等哲學思想,人們從這些哲學思想中參悟到了只有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才能夠健康長壽,頤養(yǎng)天年。太極拳文化的誕生就是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進一步的人格化演繹,因此太極拳被人們稱為“哲拳”。之后陸續(xù)出現(xiàn)的“八卦掌” 、“形意拳”都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因此,它在技術結構以及套路方面都滲透著中國的民族特色。此外,在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技戰(zhàn)術體系中運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陰陽理論”,從而產生了動靜、虛實、攻守、進退等一系列的戰(zhàn)術理論和方法。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追求的和諧平衡以及順應自然的主體化思維方式打下基礎并推動其不斷發(fā)展。

然而,西方體育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體育思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馳的。但人們處于古希臘時期時,已經意識到了人與自然是對立與矛盾的,從而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時人們在與大自然的對抗中清晰認識到人類自身與自然之間的差距,于是人們開始力求征服自然,而不是直接依賴于它。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鼓勵人們勇敢開拓,探索未知,從而發(fā)展人的潛能,實現(xiàn)他們追求的強者的精神世界。然而,西方這種在時間和空間上與自然對抗的民族文化,深深地滲透進西方體育思想中,成為西方體育主流文化。通過西方國家開展的運動項目,例如賽跑、體操、標槍、拳擊等,都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競爭性,同時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西方體育追求個性解放、挑戰(zhàn)生理極限的對象化思維方式。

綜上所知,中西方哲學思想側重不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側重于天、地、人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追求的是“中庸之道”。而西方哲學側重于與天斗、與地斗的對立抗爭,追求的是“進取開拓”。因此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造就了兩個極端的體育形態(tài)。

2中西方體育文化發(fā)展的文化背景的差異

氣功和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主要代表,兩者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及其所有的體育精神。由于當時的中國處于一面臨海,三面陸地的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個體農業(yè)型生活方式,宗法型家庭背景以及遵循儒家思想的大陸型文化,于是這種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孕育出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同時中國自古就是以農業(yè)文明為基礎,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體育中能夠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文化是以儒教思想為核心,具有獨特性以及自成體系的特征,但同時伴有一定的封閉性。中國傳統(tǒng)體育強調通過體育鍛煉進行修身養(yǎng)性,側重體育的健身養(yǎng)生價值,并不主張事物的極限發(fā)展。

西方傳統(tǒng)體育的誕生是以爭勝負的競技體育出現(xiàn)作為標志的。古希臘文化被人們視為西方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源頭,歷經漫長的歷史演變,最終形成了以宗教為核心、以追求個人自由、崇尚個人奮斗的海洋型文化。由于西方國家大多數(shù)地處三面環(huán)海特殊位置,因此形成了以漁獵為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西方體育文化的產生是結合其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孕育出來的,在西方國家工業(yè)高速發(fā)展、市場激烈競爭的社會條件下,同時以城市為中心產生了以競技運動模式為特征的體育文化。通過競技運動的比賽,體現(xiàn)了西方體育文化所要展現(xiàn)的速度、高度、遠度以及重量,挖掘個體的極限潛能,在運動中充分展現(xiàn)生命的運動能力以及人類挑戰(zhàn)自我極限的能力。

3中西方體育文化價值上的差異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歷史,孕育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價值觀是蘊含中庸之道,注重人的內在氣質、精神修養(yǎng),以求達到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的是“天地人合一”、“認知合一”,在這種觀點的引導下,中國傳統(tǒng)體育則從整體出發(fā)來描述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的形體、機能、意念、精神等諸多方面的活動,以及其與外部世界的具體聯(lián)系,它追求的是身、心、機體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健身價值觀。此外,儒、道、佛三大家思想均以禮儀為主,由于道德先行的倫理觀,社會更加重視人格、以人為本。這樣形成的中國體育的特點就是以養(yǎng)生、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壽、保健為主,最終以精神內練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西方傳統(tǒng)體育思想在注重身體和精神之余,更加強調人體的“力”與“美”。在西方體育發(fā)展的歷史上,身體健碩、發(fā)育良好、身材比例勻稱、身手矯健、擅長運動的人們都受到人們的崇拜。他們對價值的追求與探索就是對人體自身進行不斷的塑造和培養(yǎng)。

西方哲學通過科學的理性主義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物質與精神的思維模式嚴格進行區(qū)分,把身心分屬于兩個世界,西方體育文化側重于“力”,西方把力量視為生命的最重要的構成部分?,F(xiàn)代體育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中國人由于從事體育的目的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是以個體活動為主,講究自我鍛煉。即便是對競技體育有涉及的人也只是對力量、速度、靈敏等外在的比較?,F(xiàn)代人們在面對競技比賽的時候,也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淡泊名利,重視比賽過程的體驗,不重視結果的成敗。而西方人提倡良性競爭,其目的就是超越對手,超越生理極限。

4中西方體育審美情緒的差異

中國人的審美觀經歷了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美學觀念的熏陶,主要強調事物的整體效果以及直觀感受,注重人的精、氣、神,同時還要注重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美,并且能夠體現(xiàn)形態(tài)美、韻律美、節(jié)奏美、內涵美、力量美的綜合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側重于內在美,是一種表達寧靜、含蓄的美。譬如中國傳統(tǒng)武術側重于形態(tài)心靈的相統(tǒng)一,其要求是人體自身的精、氣、神相統(tǒng)一。在練習武術時時常用到比喻的手法從而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了美的特征以及美學的要求與標準,通過這種方法讓人們產生美妙的意境。練習的拳法不同給人們的美的感受是異樣的,如太極拳的行云流水、連綿不絕,給人舒暢,含蓄的美。長拳的動靜結合,起伏轉折,展現(xiàn)的是靈活自如,大方之美。這些不同形式的美,可見中國人的動作體現(xiàn)了人對生命、自然的崇尚,對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tǒng)一。

西方體育的美注重于身體之美,通過對體格健壯的強調,體現(xiàn)出人們對人體外形的喜愛之色,并且西方美學著重模仿和再現(xiàn),西方體育在這樣的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通過人體表現(xiàn)出的各種身體素質的強悍之美,突出崇尚人體形象的真與美。西方主要突顯其熱情、奔放、直觀、具體的審美觀念。如西方的健美運動,就是對人體健與美的崇尚。由于不斷追求自然體力的美,促進了西方競技運動的動作結構創(chuàng)新、造型的更新、難度和強度的增大,比如體操運動、競技健美操運動。由于審美觀念的不同,使中西方體育在追求運動美時也有所偏重,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運動美表現(xiàn)為含蓄的詩情畫意;西方體育則講究人體外在的健與美。

5中西方體育文化發(fā)展的重點的差異

中國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是通過暴力手段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的,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防止階級對立,大肆宣傳封建倫理道德,在社會上營造重文輕武的氛圍,推行科舉制度,統(tǒng)治者對體育中的競技精神給予大力的打壓,注重體育中的娛樂與養(yǎng)生功能的宣傳。體育的本質功能是運動競技,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打壓,使得體育雖然在發(fā)展,但是已經遺失本質,逐漸成為專供封建統(tǒng)治階級娛樂觀賞活動。養(yǎng)生觀亦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發(fā)展的一部分。

古希臘文化在歷史上的表現(xiàn)形式是奧林匹克運動。它的出現(xiàn)是由相互競爭的城邦民主制度共同斗爭的產物。古希臘的體育重視“人性”,重視個人的幸?!,F(xiàn)代奧運會是西方近代體育思想和繼承古代奧運會的產物?,F(xiàn)代奧運會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強”是古代奧運會的競爭精神在新形勢下的體現(xiàn)。西方現(xiàn)代體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競爭性。由于西方處的社會制度的不同,使得競爭機制在社會中大力發(fā)展,也隨之進入了體育領域,成為西方現(xiàn)代體育的靈魂。在強調競爭的同時,西方體育文化更注重公平。這也是中西方體育文化的顯著區(qū)別。中方體育文化過于強調“禮”,西方體育文化是在公正的前提下進行競爭。

在哲學視角下的中西方體育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可以從不同的哲學思想、文化背景、體育文化價值觀、體育審美情趣、體育文化發(fā)展的重點等方面進行比較和分析,而通過比較和分析,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存在著必然性。由于不同的哲學思想,造就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追求不同的體育文化價值觀上,有著不同的體育審美情趣,而又由于統(tǒng)治階級對體育文化發(fā)展的重點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在發(fā)展路徑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但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于體育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認為中西方體育文化是互補的,西方體育主張“永無止境”、“超越極限”,中方文化強調“點到為止”、“適可而止”,而世界體育文化發(fā)展的趨勢將是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交融。

參考文獻

〔1〕王玉國,黃晨曦.中西方體育文化比較研究初探〔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報. 2010.21(1):90-92.

〔2〕秦華.中西方體育文化之比較研究〔J〕.武術科學.2007.4(9):89-90.

〔3〕孫維國,辛治國.中西方傳統(tǒng)體育文化背景的比較研究〔J〕.青年文學家.2009.

第7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與“跨文化”;中西文化;語言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36-02

文化不僅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而且還能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這就是它最大的力量。中西方人群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模式,這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也是“跨文化”現(xiàn)象產生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文化一直貫徹在其發(fā)展過程之中,在不同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化元素也將截然不同,而且文化會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地累積,不斷地更新,最終會產生自身所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與思維模式。一般情況,在形成思維模式后,通常個體事物會受到忽視,但是會讓特殊社會群體里的認知放大,情感的色彩會夾雜在這種態(tài)度里面,并且被固化,還不易被扭曲。有時候定式思維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不斷變化的內外環(huán)境中,只用一種不變的思維是很難應付各種變化的。但需要清楚認識的是,有的時候定式思維又是正確的,雖然只能說是一種經驗總結,但是勝算的概率還是很大的。總之,思維模式影響文化,還影響人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最后就會形成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文化”與“跨文化”

對于“文化”這個概念,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中包括了“軟物品”與“實物”,“軟物品”是指思想、信條、智慧等事物,“實物”指器械、工具等,它們是人類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可以不斷傳承與更新。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的,而且行動受到“文化”的指導,“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可以提供解決的方法。

文化因為擁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而具有獨特性,不同的價值觀念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發(fā)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進入中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傳播得更廣更快。所以,在不同的國家、民族與文化間的社會交流也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多與西方人增加交流以加深對他們社會文化的理解。但這并非易事,在面對陌生的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之中,難免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這就是“跨文化”語境。

二、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翻譯

1.增加對文化差異的了解,讓文化優(yōu)勢形成互補。在翻譯文學時,不能將文化背景獨立在語言之外,要加在文學翻譯里面,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體會與理解文學。文化背景與文學翻譯需要共同作用,才能將語言表達思想與交流情感的功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來,才能提高欣賞跨文化翻譯文學的能力。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發(fā)展歷程,加深對它們之間差異的了解能夠形成優(yōu)勢互補,更加接近,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會在中西方文化不斷增強的交流之中不斷加強。

2.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文學是一種大眾化的綜合藝術,它包含了不同的藝術手段。文學不僅能夠抒發(fā)感情,還能夠傳播信息,讓讀者在閱讀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然而,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相對薄弱,翻譯的作品質量不是很好,并且不夠重視翻譯工作,也缺乏專業(yè)的翻譯人才,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外國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時無法保證原汁原味,而本國作品在翻譯時也體現(xiàn)不出自身特色,并且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與閱讀習慣。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還會涉及文學審美及審美情緒,但是在翻譯時又受到作者與翻譯者的限制。如何在翻譯時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意思,對翻譯者的功力來說是一個考驗。所以,亟需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可以讓翻譯者深入了解西方的審美觀念,增加兩者的了解與交流,以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3.提高欣賞西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欣賞西方的文學作品時,講解者具有關鍵作用。所以,在教授或講解西方文學作品時,不要僅限于教授外國文學的語法及詞匯,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西方語言,加強在跨文化語境中交際的能力。即使不是學生而是普通人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改變自己的觀念,提高對外國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

三、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分析

1.在跨文化語境中尋找中西文化的共融。在國際文化加大交流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外國文學,而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人們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提供了條件。因此,翻譯外國文學的作品面臨著更高的挑戰(zhàn)。要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第一要在跨文化語境中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在翻譯時,不只是簡單地將中文與外文之間進行互相翻譯,而且要將文學氣息帶入其中,可以說是用客觀審美的態(tài)度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2.在跨文化語境中體現(xiàn)中西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擁有其自身的文化語言與思維方式,因此文學作品都帶有很強的民族性或地域特色。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時,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因為不同的地區(qū)與民族看待同一事物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如此我們就能從根源上對各種理解與見解進行剖析。從文學藝術角度來說,文學作品是一種生動的呈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單從名稱就能體現(xiàn)其民族文化及背景,這是由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決定的。

3.凸顯跨文化語境中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饵S河絕戀》與《泰坦尼克號》分別屬于中國與外國同時期的電影,它們的題材都是以愛情為主,但是它們在文化受眾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反響?!短┨鼓峥颂枴返乃枷胄苑浅I羁?,它用人性的光輝讓觀眾折服,但是在奧斯卡評審中,中國的《黃河絕戀》卻被淘汰出局,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泰坦尼克號》之所以能在奧斯卡角逐中獲得成功,是因為作品產生的背景是美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在利益驅使下,人與人之間諸多紛爭,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漠然與戒備的狀態(tài),雙方之間缺乏信任及安全感。而《泰坦尼克號》中的愛恰恰溫暖了人的內心,讓人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與感人的愛情。這個主題契合了以財富為中心的西方中產階級的文化價值觀,但是中國的價值觀中心是自然山水,與西方的價值觀是背離的。

總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交流阻礙,最終會由于缺乏共鳴導致作品欣賞受到影響。所以,要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剖析,吸收對方的精華部分,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

參考文獻:

第8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文化與文學 滲透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E.Sapir曾經說過:“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語言,都與其文化緊密相連,一個民族所有社會生活經驗都儲存在語言當中,語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而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文學又是一種最純粹的語言藝術,語言與文化、文學水融、三者可謂密不可分,如果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很好的將文化、文學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一定會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提高整體語言水平。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滲透

1.注重英語國家文化介紹,加強中國文化的影響滲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認識到注重英語國家文化介紹的必要性,還要認識到加強中國文化影響滲透的必要性,樹立正確的文化交流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平等文化觀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英語國家文化介紹,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梢哉f,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英語國家文化介紹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當然,教師在介紹西方文化的時候,要本著批判的借鑒這一理念,我們既要看到西方文化中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也要懂得擯棄思想糟粕,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進發(fā)揚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提升學生擴文化交流能力。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注意引進發(fā)揚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中國文化的影響滲透。在英語課堂上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念,以保證學生的思想不被西方不良文化侵蝕。同時,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忽視現(xiàn)象比較嚴重,如果在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加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和滲透,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學生過于關注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掌握不足的缺憾。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在西方文化介紹中,也要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滲透其中,意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這樣,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學生就會有一種優(yōu)越感,進而熱愛本民族文化,增強愛國熱情。

2.培養(yǎng)大學生平等文化觀念,正確對待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比較注重英語國家文化介紹,在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介紹方面顯得明顯不足,東西方文化碰撞中,西方文化在學生的思想中處于相對強勢地位。這種在文化思想中的強弱失衡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的文化安全,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文化的理解就是非此即彼,沒有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更有甚者,一些學生在潛意識里還存在盲目崇洋的心理。從表面上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點點滴滴的事情,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學生西方文化意識比^強。近些年,在一些青年學生中,西方文化節(jié)日大行其道,而對于我國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如:許多學生喜歡過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對于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仲秋節(jié)的重視程度并不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平等文化觀念薄弱,對于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重視不足,因此,引導大學樹立平等文化觀念,提升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刻不容緩。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既不能夠忽略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思想中的重要位置,也不能夠排斥西方優(yōu)秀文化,要在學習中正確對待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碰撞的積極意義,了解中西方文化,可以使學生以文化為紐帶,在跨文化交流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所以,在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正確對待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通過努力學習中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二、文學作品對英語教學的滲透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有不同的文學作品。通過閱讀與欣賞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領略不同的風格文采,還有助于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背景、風土人情,通過文學作品,對其政治、經濟、宗教等諸多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說,語言與文學不可分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學作品的滲透,也是幫助學生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背景、風土人情等諸多方面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只有對所學語言的政治、經濟、宗教等諸多方面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才更有利于提升其語言應用能力。大學英語教學中,在講授語法、語音、詞匯、句法的同時,也應該充分的利用教學內容,為學生打開一扇文學的窗戶,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提高語言表達效果。英文的經典著作比較多,英語教師在講解閱讀材料時,可以運用經典著作種的一些修辭表現(xiàn)手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于其語言文化的認知。

三、結語

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大學英語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在教學中,正確處理文化、文學與語言的關系,同時,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與文學的滲透,使學生能夠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有效增強學生英語語言理解和應用能力。

第9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語用原則;差異;對比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淵源,與西方文化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性,這導致了中西方思維方式和語言行為等方面的較大差異。一般來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習慣,對于看似相同的語言表達,中西方民族也許有著頗為不同的理解和判斷。這就是說人們在進行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各自所處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往往也起著對語言使用的制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導致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際雙方的言語誤解甚至交流失敗。

二、中西方語用原則文化差異的根源性

事實上,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發(fā)展,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變得日益頻繁,英語已經成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語言,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學習英語的大潮之中來。但是,在我國,由于英語往往是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的,很多人對于英語的學習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語的基本表達上,即使已經說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但是,由于人們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尤其是對英語的語用原則掌握不多,導致了人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夠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當中去,從而容易使得交流雙方產生誤解或者交流不暢的情況。因而,文化之于交流來說,顯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計算機程序一樣,對于人的思維和行動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人必須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則來思維和行動,否則就會寸步難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但是,它們的文化精神淵源卻大大不同,從而使得雙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卻主張“天人相分”的觀點,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觀念,而西方文化卻宣揚的是“個體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無論是東方的群體取向,還是西方的個人主義取向,都會通過交際雙方的言語交際行為表現(xiàn)出來,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氣質和文化背景。應該來說,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其實質就是兩種文化進行相互斗爭、融合與發(fā)展的一個過程[2]。

三、中西方語用原則的文化差異對比分析

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語用學屬于一種跨學科的語言實用學范疇,它主要研究的是人們在特定場景中進行交際的時候,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情況。換句話說,語用學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語句字面含義的意義,亦即話語意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要普遍遵守的兩個基本準則就是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這兩個言語交際中最為基本重要的原則中的合作原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著名的語言學家Grice提出的。根據(jù)他的觀點,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為了使得交際能夠順利進行,交際雙方都會自覺遵守合作原則。一般來說,合作原則包含了四個最為基本的準則,即質的準則、量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但是,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人們也會出現(xiàn)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這樣,英國語言學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個原則,即禮貌原則[3]。這種原則往往是在人們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情況之下產生的原則,即人們之間的交流需要通過禮貌原則來進行補救。由此可見,人們交際所要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交叉使用的。我們要尤其重視這種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使用規(guī)則和原則,對它們進行仔細的對比分析和研究,盡量避免語用原則使用不當造成的交際失敗。

一般來說,語用原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探討的主要涉及的是廣義的語用原則,它指的就是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導性作用的原則,其涵蓋面廣,涉及的理論眾多,它不僅包括了語言學原則,還包括了與實際語言運用緊密相關的修辭學、言語交際學、應用語言學等方面的原則和準則。應該來說,語用原則涉及的分支學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交際雙方必須掌握好中西方語用原則,才能夠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事實上,語用學的發(fā)展時間并不長,屬于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學科理論和體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卻非常需要了解語用學的相關知識。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即語用學提出了一定的指導性原則;明確語用原則是掌握語用學這門學科理論體系的關鍵所在;語用原則是語用學這門學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語用學原則,是我們探討語用規(guī)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語用學原則,也是了解語用學這門學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無論語用原則具有多少的指導性、交叉性、層次性和獨特性,我們都應該明確地分析其文化差異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則的文化差異

作為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則”,最初是由美國著名的語言哲學家Grice提出來的。根據(jù)他的理論,人們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為了使得交際順利完成,交際雙方都在遵循著某些會話準則,這就是“合作原則”[4]。一般來說,合作原則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基本準則,即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以及方式準則。前三條準則主要關乎“說什么”,第四條則關乎人們“怎么說”這個問題。應該來說,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會自覺遵守會話的“合作原則”,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尤其是自然、無準備的言語環(huán)境中,人們并不嚴格遵守合作原則。這并不是說人們故意違反該原則,而是為了要產生某種較為特殊的會話含義而不得已為之。這主要是因為影響人們交際行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合作原則產生于英語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國文化背景下來,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們就需要犧牲合作原則而使用更加符合我們文化習慣的交際規(guī)則來進行言語的交際。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認為中國人往往說話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違背合作原則。究其根源來看,中國人是為了保全禮貌而犧牲真實性,但西方人寧愿保全真實性也不要合乎禮貌性。但是,它們的本質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則的,只是遵循的具體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這是因為交際雙方的文化存在差異性。我們可以從語言交際的方面和非語言交際的方面來具體探討中西方語用原則的文化差異。就語言交際方面而言,交際雙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則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識的影響或者出于某種現(xiàn)實的目的,比如說禮貌,交際雙方常常會不惜犧牲合作原則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尤其對于存在著明顯差異的中西方文化來說,各自背景下的人們必然對如何使用合作原則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行動。比如說中國人崇尚謙虛和內斂,而這有時在會話中卻不得不違反合作原則。西方人更重視個性化發(fā)展,基本上能夠遵循合作原則,但有時卻讓中國人感到難以接受。就非語言交際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會話準則的取舍往往表現(xiàn)得頗為不一樣。比如說中國人對于時間的概念并不那么嚴格,但是對于西方人來說,往往卻奉行嚴格的時間觀。雖說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準則,但卻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想要順利進行交際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否則,將會導致交際的失敗[5]。

(2)中西方禮貌原則的文化差異

由于人們在進行會話交際的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xiàn)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從而產生了會話隱含的意義。著名的語言學家Leech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人們?yōu)槭裁匆`反合作原則來使得交際順利進行,這就是著名的“禮貌原則”,它主要是出于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為了顯示出尊重對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態(tài)度。一般來說,禮貌原則包含有六個方面的準則,即策略準則、寬宏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求同準則以及同情準則[6]。應該來說,禮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對于人們之間的相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人們對于禮貌原則的側重和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雖然說禮貌原則的產生和生長的土壤是英語文化環(huán)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適用于其他各種文化,只是它的適應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這種禮貌原則的基礎上,我國著名學者顧曰國也提出了專門針對漢語的禮貌原則,即與漢語文化有關的、帶有中國特色的一套禮貌原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以及德、言、行準則五條基本準則。無論是西方的禮貌原則還是我國特有的禮貌原則,它們都是對各自文化背景的強烈反映。比如說,中國人在進行交際的時候,更為常用的是“貶己尊人”準則,因而,他們在進行祝賀與表揚、恭敬與謙虛的時候,往往表現(xiàn)得非常謙虛。而在西方人看來,他們往往是高興地接受別人的贊揚之辭,然后表示感謝。他們認為中國人實則謙虛的否定行為卻讓他們感到不高興,認為中國人不講禮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祝賀和褒獎的對象也不一樣,中國人很少表揚自己的家庭成員,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們卻會贊揚自己的家人。在稱謂方面,中西方語用原則也存在差異性。在中國語言中,有很多稱謂形式本身就具有禮貌性質,但是,到了西方語言當中,卻沒有禮貌的含義了。比如說,中國人喜歡用“小+姓”的模式來表達對對方的親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卻是不禮貌的行為,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在中國,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卻并不意味著尊敬老人,而是表示無用。在西方社會中,人們不能隨意地去幫助一個老人,因為這會引起老人的憤怒,而非高興和感激。[7]還有,在中國文化中,人們?yōu)榱饲笸兔孀樱袝r甚至會不惜一切代價來講“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說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們所說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所謂的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與喜愛,而消極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約束和影響。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請”是不禮貌的,但在中國文化中,基本上沒有把“邀請”這種行為列入不禮貌的行為之說[8](P624、333)。

[參考文獻][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靈麗.漢英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的沖突[J].洛陽工學院學報, 2001, (4).

[6]金立.合作與會話——合作原則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