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七年級;作文教學;問題;策略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新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求學生注重結(jié)合身邊的實際生活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在寫作時,能夠融入自己真實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培養(yǎng)學生發(fā)揮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寫作環(huán)境,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當前七年級作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輕視作文教學
當前七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現(xiàn)象,即許多教師過度重視課文教學,忽視了作文教學。教師在學期初,根據(jù)教學大綱備寫教學計劃時,能夠嚴格地按照計劃完成任務,但是對作文教學的教案卻不會備寫得很詳細,缺乏系統(tǒng)性。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往往是將主動權全部放給學生,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草草了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教師太看重考試分數(shù),因為只要課文教學中提到的知識,學生就容易掌握,也容易在考試中得分,這樣就能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水平。而對于作文教學來說,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提高成績,而且無論學生寫得如何,都會得分,作文的判分隨意性較大,同等水平的作文在得分上可能差距較大,這就增加了作文成績的風險性,削弱了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的積極性。
2.忽視學生寫作實踐
許多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常常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強調(diào)學生的審題、立意、遣詞造句、表達方式和手法運用,著重訓練學生應試作文的寫作能力。教師的這種快速、走捷徑的方法只會欲速則不達,根本沒有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寫作,沒有調(diào)動學生進行寫作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過分地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作用,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自然就不會達到理想的作文教學效果。
3.忽視寫作質(zhì)量
長時間以來,各科教學都有搞題海戰(zhàn)術的傾向,作文訓練亦如此。許多語文教師片面地認為只要寫作的數(shù)量跟上去,學生的作文成績自然就會提高,因此,教師不斷地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作文寫作訓練,一周交一次大作文,每天寫日記、讀書札記等,學生為了應付作業(yè),拼命地寫,甚至抄,為了湊字數(shù)一句話能重復好幾遍,這就導致教師的工作量加大,不能很認真地批改學生的作文,造成教師和學生都“受傷”的局面?!岸嘧x多寫”的確有利于學生的作文寫作,但是超過了一定的度,結(jié)果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在進行作文的訓練和寫作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寫作數(shù)量與質(zhì)量的巧妙結(jié)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導七年級學生進行作文寫作的策略
1.引導學生進行篇章結(jié)構設計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七年級的作文教學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小學階段的作文要求較低,簡單地記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個人就行,字數(shù)一般在800左右。但初中作文教學的要求就提高了,首先字數(shù)要求多了,其次如果是記事作文,還應夾雜著描寫和議論等手法;如果是寫人作文,還應有幾件具體相關的事情加以說明。如何提高七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在提筆之前,應先有一個大體的結(jié)構框架,這就需要教師適當?shù)匾龑?,要求學生注意作文內(nèi)容的思想性和健康性,要求學生不得抄襲,強調(diào)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在作文中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熟悉的事物。
2.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七年級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舞臺,最大限度地挖掘?qū)W生的潛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寫作活動,堅持靈活多樣的寫作,提倡自由式作文和專題作文相結(jié)合的方式。在自由式作文中,學生可以任意地書寫自己所了解的、身邊所發(fā)生的事情和現(xiàn)象;在專題作文中,學生要圍繞教師給定的作文題目,進行聯(lián)想和創(chuàng)作,從審題、立意和構思等方面抒發(fā)自己的見解。
3.引導學生注重積累作文素材
教師在引導七年級學生進行寫作時,要遵循作文教學的規(guī)律,平時加強指導和訓練學生的作文基本功。引導學生如何選材,如何組織自己的語言,如何把握時代的脈搏,如何詳寫,如何略寫等,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使用一定的范文進行講解。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平時多注意觀察身邊的事,多摘抄好的文章段落。在閱讀課上,可以開展專題討論,展示平時積累工作做得好的同學的成果,激勵大家進行素材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新課改的大趨勢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研究七年級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在寫作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jù)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解決措施。教師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一定要嘗試多種教學方法,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種或某幾種,從多個方面和角度逐漸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寫作。
參考文獻:
[1]陳月華.利用教材 打開寫作之門:談如何提高七年級作文教學的效果[J].語文天地,2012.
[2]陸謙.七年級語文作文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2.
關鍵詞:語文教學;版本;教學體會
為了搞好語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深造打好基礎,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筆者所在學校使用的是北師大版的語文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有一些體會和心得與大家分享。
1.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材充分考慮七年級學生的成長特點。在每個單元中,在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發(fā)育情況的基礎上,選材突出實用性和趣味性。由于七年級學生處于從小學向初中的過渡階段,教材的編排要繼承小學生的趣味性,也要突出初中生的角色轉(zhuǎn)變,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編排卻較好地做到了這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
2.北師大版語文教材選材充分兼顧選材內(nèi)容的多樣化。在選材過程中,北師大版語文教材注意各種不同形式內(nèi)容的穿插交互,注意多種層次教學內(nèi)容的規(guī)律安排。如,七年級語文教材(上),共40篇精彩的文章,安排方式讓教材內(nèi)容多樣化,讓題材豐富多彩,增加了形式的多樣性和閱讀的積極性,讓初中語文教學充滿樂趣。
3.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材突出擴散性思維特點。按照新課改要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擴散性思維能力,文章不再局限于一個問題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增大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水平和層次感。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不再設有傳統(tǒng)的標準答案,只要學生理解得當便給予肯定和鼓勵。
4.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強化對教材本身內(nèi)容的解讀和語文知識的溫故知新。在各個單元的學習中都加強語文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使學生在反復的閱讀過程中增加語文語感,加強和語文內(nèi)容的深化和認識。北師大版語文教材課后的讀寫環(huán)節(jié)能加強學生的讀寫認識,有利于知識點的鞏固和知識點的儲備。
可見,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充滿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一部適合初中學生特點的優(yōu)秀語文教材。
參考文獻:
[1]冉啟蒙.高效語文課堂學習的三個維度[J].現(xiàn)代交際,2013(02).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文言文入門;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也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原意為“美好的語言”,傳承至今它早已超越了語言文字學的范疇,成為一種象征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符號。作為初中起始階段,七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是學生走進這種語言文字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最佳途徑。文言文教學是初中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偏重于古詩的誦讀和積累,初中階段則重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隨著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深入都對起始階段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目標。對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研究,重點是對學法指導的研究。有效的學法指導能幫助七年級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建立系統(tǒng)的學習模式,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如何幫助升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盡快完成文言文入門學習,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是在起步階段,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研究,以中學生文言文入門階段的學法指導為突破口,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和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為更深入地學習和傳播傳統(tǒng)國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文言文課堂教學方法指導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豐富、充實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育教學理論。
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賴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七年級是文言文學習的入門階段,教學方法的研究可以給其他語文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理論經(jīng)驗、啟發(fā)指導。七年級文言文課堂教學方法指導的探索可以采用以下步驟進行:1.根據(jù)前期問卷調(diào)查的情況,確定實驗班級和樣本學生,篩選出文言文課堂教學實驗中階段性的研究重點;制訂課堂教學研究實驗方案,在教學實踐中開展行動研究。2.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通過研究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行為來檢驗文言文入門學法指導的效果,依據(jù)課堂生成的問題對研究方案作出及時的調(diào)整與補充。根據(jù)樣本學生按照問卷調(diào)查和學習水平進行分組,確定小組負責人、發(fā)言人、記錄人,明確在文言文課堂學習中的角色。課堂教學中應結(jié)合同步的研究學案開展學習,學案中應貫穿學法指導,讓學生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時選擇對應的學法,同時在學案上記錄學習中生成的難點問題。教師將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和前期調(diào)查問卷中的困難點進行抽樣比較,注意反饋問題的集中點,通過作業(yè)設計、課堂討論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觀察學法指導的有效性、達成性。3.開展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設計思路的體現(xiàn),貫穿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學習的規(guī)律,并將學法延伸到對課外文言文的學習,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運用學法進行探究式學習,逐步養(yǎng)成屬于學生個人的文言文思維模式。七年級文言文學習的學法指導研究是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總結(jié),它不僅為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參考模式,而且是對七年級學生文言文學習方法和模式的有益摸索,從課堂引導式的學習到自主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喜愛文言文。依托課內(nèi)文言文教學篇目,延伸學習內(nèi)容,選取適合七年級學生閱讀的課外淺易文言文,作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篇目,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根據(jù)學生分組學習的情況,確定樣本小組并作為自主學習的研究對象,教師幫助學生確定篇目,指導學生設計教案和學案。由合作小組推舉的代表來實施課外文言文篇目的課堂教學,組織全班同學借助學案完成課堂教學。教師從反映、接受、理解、配合等方面記錄課堂效果,并將樣本班級和普通班級、樣本班級實驗前后、具有典型性的學生個體在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加以比對,分析七年學生文言文學習水平的變化程度。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就自主探究式學習開展學習交流,分析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自主探究實踐活動中的收獲,適時調(diào)整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及時改進教學實驗,積累經(jīng)驗,為下一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夯實基礎。經(jīng)過對七年級文言文課堂教學學法指導的探索實驗,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而學習效率的提高必然帶動興趣的激發(f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有效的學法指導來引領七年級學生走進文言文的浩瀚天地,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和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語文;媒介;教育
一、語文教材內(nèi)容陳舊,缺乏時代氣息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內(nèi)容陳舊,每個單元以一個主題的方式呈現(xiàn),它只是對七年級語文篇目稍做改動,把七年級語文(上)中的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改為周國富的《人生寓言》、把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改為梁衡的《夏感》、把《古代詩歌五首》改為《古代詩歌四首》;把七年級語文(下)中笛福的《荒島余生》改為圣??诵跖謇锏摹对谏衬行摹?、把《短文兩篇》之一的《兩小兒辯日》改為《共工怒觸不周山》、把馮驥才的《珍珠鳥》改為鄭振鐸的《貓》,八、九年級的語文教材都沒有改動,總體上說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研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沒有考慮到初中生的實際情況,語文課程內(nèi)容脫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沒有一點新鮮感,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可連八年級語文(上)出現(xiàn)的《新聞兩則》也遠離了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生也不愿意學習,從而導致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新課程語文中得不到解決,學校課程已經(jīng)無法回避媒介介入的現(xiàn)實。
二、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逐漸下降
近年來,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帶動了媒介的發(fā)展,由于學生受到網(wǎng)絡等聲光媒介蓬勃發(fā)展的影響,閱讀習慣大有改變,接觸文字的機會逐漸減少,導致國內(nèi)閱讀紙質(zhì)媒介的學生越來越少。由于學生閱讀的時間減少,看書思考的時間變短了,生活經(jīng)驗中不再是文字的思考與積累,這樣會導致學生缺少對媒介現(xiàn)象和媒介行為的思考,尤其是閱讀報紙,如果這種現(xiàn)象長期發(fā)展下去,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會普遍下降,進而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也逐漸消逝,從而使我們國民的素質(zhì)受到影響,這對社會文化的多元發(fā)展是不利的,它也將影響國家競爭力。如果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上能夠善用這一份報紙,來擴充課程的涵蓋面,增添教學與生活信息的互動以及結(jié)合,無論對教師教學還是對兒童的多元閱讀,應當都很有幫助。
三、語文教學內(nèi)容課內(nèi)與課外相脫節(jié)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注重課堂知識的落實,不關注學生現(xiàn)代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幾乎沒有出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語文課堂沒有由室內(nèi)轉(zhuǎn)向豐富的課外生活,以致切斷了學生課堂教育與現(xiàn)實世界相聯(lián)系的橋梁,使語文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嚴重不符。因為語文教師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只是注重學生單向思維的發(fā)展,不關注學生多元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難以培養(yǎng)出學生在生活中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特別是學生現(xiàn)實中的實用功能得不到培養(yǎng),因為他們不能運用課堂內(nèi)學到的這些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以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沒有得到培養(yǎng)。報紙教育正好彌補了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不足,它是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生活外延。
四、媒介語言成為中考語用題――綜合性學習習題的新開拓
媒介的影響已經(jīng)掩蓋全社會,它牽涉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紤]到語文課程的關聯(lián),溫州市初中畢業(yè)生中考試卷語文卷參考或借用媒體語言,在綜合性習題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題型,如,汲取信息、擬寫新聞標題、擬寫短信、擬寫新詞卡片、擬寫歡迎詞、寫宣傳標語、寫廣告語、寫解說詞、擬寫介紹詞、為對聯(lián)配畫、新聞點評、推薦語等。據(jù)中考試卷錯題分析的了解,學生在牽涉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媒介語言應用能力十分不理想。由此可見,我們迫切需要提高學生媒介素養(yǎng)能力中的報紙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小升初 語文銜接教育 學習習慣
每當七年級上學期開學沒多久,總有學生會問我:“老師,初中語文怎么學?怎樣提高我的語文成績?”“老師請你幫幫我。”面對這些迷茫又充滿期望的眼神,我們要思考并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做好小升初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
一、為什么要進行銜接教學?
據(jù)調(diào)查,我市很多家長曾經(jīng)讓自己的孩子上過銜接班,目的就是接近小學和初中之間的跨度差距,讓孩子對新的學習生活有一個適當?shù)牧私夂托睦磉m應過程?!靶∩酢笔菍W生學習生涯中很重要的轉(zhuǎn)折階段,也是孩子從兒童開始跨入青少年的階段,無論是從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學校的教育教學方式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小學教育主要以興趣為主,孩子會有許多的時間進行娛樂活動;而初中教育則更注重孩子的理性思維和系統(tǒng)知識的培養(yǎng),教學內(nèi)容也更專業(yè)和系統(tǒng)。許多孩子進入初中后,一時無法適應新課程學習,導致學習停滯不前,甚至出現(xiàn)倒退現(xiàn)象。因此,銜接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二、如何有效地進行銜接教學?
如何在七年級語文教學中做好銜接工作呢?我就下面幾個方面的嘗試,在此與大家交流,請給予斧正。
(一)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好教學內(nèi)容的銜接。
新課程標準在初中三個階段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階段,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學習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第二階段,分解為三種表達方法,使對實用文體的學習更深入;第三階段,從文章的學習過渡到初步欣賞文學作品。這樣,三個階段的過渡銜接很顯然地突出來了。因此,教師了解了教材的意圖,教學時就有了準繩,有了依據(jù),教學時才會注意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每個階段的教學都有所側(cè)重,而有所側(cè)重才能有所收獲。
同時我們也要熟悉中小學教材,處理好銜接,明確教法學法。小學課文貼近兒童生活,充分考慮與兒童經(jīng)驗與想象的關系;中年級課文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并有一定數(shù)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課文古代詩詞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各占50%,使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研讀中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在此情況下,七年級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及對該課程的特點、知識要點和學習方法的掌握上,為順利進入新的階段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從七年級獲益的,除了知識以外,更多的是一種學習上的啟發(fā)和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這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階段更快地適應,學得更輕松。
(二)注意習慣的銜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jié)為養(yǎng)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初中階段必須讓學生“堅守”住小學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如果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好了,就能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終身受益。
1.非智力因素習慣的培養(yǎng)。
進入初中,學習難度加大,學習任務加重,競爭也比小學更激烈,學生遇到屢次的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修養(yǎng)性情,磨煉出堅強、樂觀的性格,在磨煉中不斷成長。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性格的同時也要不斷改變自己不良的性格。老師不能將情緒帶到教室,而應該心胸開闊,為人師表,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影響,與學生一起形成堅強、開朗、樂觀的健全性格,從而勇敢地面對今后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2.智力因素習慣的培養(yǎng),也就是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1)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自發(fā)轉(zhuǎn)為自覺。我們還要求學生在學期各階段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確立學習競爭對手,激勵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獲得進步。
(2)養(yǎng)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鼓勵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動手,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養(yǎng)成上課主動做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而不是照搬板書。
(3)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教會學生怎樣做好知識整理與歸納;怎樣運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學習文言文,我們會在假期里就提前布置學生試背下冊語文書上的文言文,并且把文章抄謄在筆記本上,有能力的可以先解釋字詞義,或試著翻譯,這樣不僅能減輕學生在新學期的負擔,還能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更明確,效果更好。
(4)養(yǎng)成讀課外書的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推薦書目,給學生的閱讀提出了較為清晰的閱讀要求。七八年級每班每周都安排閱讀課,老師帶著學生到閱覽室,事先挑選好書,讓學生盡情地閱讀。也會安排學生閱讀語文書上推薦的名著,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和檢查,如做相關的讀書筆記,使之養(yǎng)成習慣。有時進行大話名著的講故事比賽,優(yōu)勝者有獎勵,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注意研究學生,做好銜接、提高質(zhì)量。
1.《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人格形成主要受學校、社會、家庭、年齡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素質(zhì)參差不齊,這就給如何做好銜接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做好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2.語文教師要了解學生各個階段的語文水平,幫助他們做好思想、感情、知識等的銜接。特別是中下生應側(cè)重于基礎的再現(xiàn)與反復,優(yōu)生可著重從拓展、加深方面考慮。
3.無論在哪個階段,教師都應及時計劃,及時總結(jié),及時反饋,多與學生探討,找出銜接的問題所在并給予解決。
綜上所述,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訓練學生須考慮層次性和連貫性,促使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聯(lián)系,是學生整體優(yōu)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傊?,無論是怎樣的教學方法,都應“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經(jīng)過積累、感悟、熏陶,從而從根本上實現(xiàn)中學語文人文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0.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表達能力 說話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3-0027-02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普通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展開文明和諧的人際交流。”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的需要。而學生的表達能力體現(xiàn)在學生的說話能力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們依靠說話來表達自己,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的現(xiàn)狀
學生學習語文所獲得的能力主要有書面表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歷來重視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忽視口語表達能力。而實際上,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要想充分表達自己,就要通過我們的口頭語言,那么對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便是不可缺少的。聽、說、讀、寫這四要素構成了語文能力,這四要素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現(xiàn)代教學要求告訴我們:應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來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蘇教版教材的各學段中,編者都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單元專題的重要內(nèi)容進行了編排,跟寫作專題同步。從七年級開始就設置了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專題,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設計的“與人交流注意對象、場合,用語得體”、第四單元設計的“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第六單元設計的“婉轉(zhuǎn)拒絕”等;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設計的“做一回小記者”、第二單元設計的“勸告”、第三單元設計的“話須形象才動人”等;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設計的“當一次主持人”、第三單元設計的“一姿一容總關情”、第四單元設計的“假如我是導游”等;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設計的“清楚連貫地表達思想觀點,不離話題”、第二單元設計的“聽出討論的焦點,有針對性地發(fā)表意見”等。
由此可見,新《課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著眼學生的應用能力,教材把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科學地進行了編排,實現(xiàn)了“四位一體”綜合提高學生的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二、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正如上文所說,學生的表達能力體現(xiàn)在說話能力上,而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體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說話能力可以使語言學科的工具作用很好地發(fā)揮出來,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交際方面。作為交際工具,它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采用說話的方式來進行交際,這種方式既方便又經(jīng)濟,不需要任何的設備、任何的原料,而且無論多么復雜難懂的意思,都可以借助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因此,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在提升學生表達能力中是最重要的。
(二)思維方面。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樣,說話表達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內(nèi)部思維通過一些詞語,按照一定的邏輯和語法迅速組織和轉(zhuǎn)變?yōu)橥獠空Z言的一個過程。在上述這個過程中,如果要想將一個完整的意思表達出來,那么我們需要一邊思考一邊述說,一邊述說一邊思考,將內(nèi)部的思維與外部的語言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教學中,說話的教學和思維的訓練應同時進行。說話時需要一邊思考一邊述說,這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敏銳,使學生的智力得到發(fā)展,因此要重視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作為定向交流的工具??陬^語言具有定向表達敘述的特點,說話的人是在特定的場合下對著特定的人說話的。為了使表達達到最好的效果,就要考慮到聽話者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能承受的心理狀態(tài)等。這也就是說,在我們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學會隨機應變。
三、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
學生的表達能力體現(xiàn)在學生的說話能力上,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們該如何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認為作為老師應抓住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這對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尤為重要。
(一)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和情境,積極鼓勵學生敢于張口說話。在我們平日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總是不敢開口說話,反映在課堂上就是教師“滿堂灌”,學生只在聽。另外,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初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導致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自我封閉心理,所以,他們不敢也不愿意張口說話。例如,在講授《論美》這一課的時候,筆者注意到一個小個子男生,他看到其他同學積極參與討論的時候,卻低下了自己的頭。筆者靈機一動,去拿起他的課本,意外發(fā)現(xiàn)課本上貼了一張劉翔跨欄的照片,便對學生說:“老師發(fā)現(xiàn)了一道美的風景,我們用掌聲歡迎收藏這位運動之美的伯樂給我們談談他的初衷。”結(jié)果,他不僅給同學們介紹了劉翔的基本情況,竟然還記得他的跨欄成績,并且介紹得洋洋灑灑,頗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感覺。突然間,筆者領悟了“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這個道理,你給他創(chuàng)造了情境,他會還你滿園春色。
(二)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訓練,讓學生擁有能夠說話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說話,這只是第一步。學生有了敢于說話的膽量,但是有的時候卻不知說什么,或者無法把自己的意思和思想表達出來。這個工作就需要老師來完成,比如老師可以把教材做一下藝術處理,從中選出能刺激學生說話興奮點的地方,從而在課堂上給學生制造一種非說不可的氛圍,促使他們?nèi)フf話。在講授《故鄉(xiāng)》的時候,面對楊二嫂和中年閏土的變化,學生講不出變化的原因,因為他們沒有生活的體驗,他們不曉得什么是貧窮落后,更意識不到的不徹底性。這時候就要首先讓他們談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的幸福,提提兒時的伙伴,他們說得滔滔不絕。這時候筆者問了一個問題,我們生活在什么社會?孩子們異口同聲說“社會主義社會”,那文中的主人公呢?“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封建怎樣理解?有沒有人想封建社會?你有哪些封建思想?你的家庭里有哪些封建的地方?那你同情楊二嫂和中年閏土嗎?這一連串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氣氛活躍了,學生想說話的激情就出來了。
總而言之,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人際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周小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讀寫算(教研版),2012,(9).
一、語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農(nóng)村初中語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既有主觀人為造成的,也有客觀條件制約導致的,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兩個方面。
1.觀念和認識不到位
在我國素質(zhì)教育盡管已經(jīng)提了很久,但是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仍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中學語文教學受到“高考指揮棒”和“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很多學校至今仍以考試成績論英雄,還在實行與素質(zhì)教育相悖的考試成績“末位淘汰制”,迫使教師的教學拼命追求學生的分數(sh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對中考難以涉及的語文實踐課草草應付,甚至完全棄之不顧。
新課程背景下,一些教師我行我素,在這些教師的眼里,實踐活動課費時費力費精神,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語文實踐課就只好靠邊站,被挪做閱讀課或者作文訓練課。還有一些教師將語文實踐課等同于語文課外活動課,認為開展起來必須在戶外進行,存在安全隱患,也只好偃旗息鼓。
2.教學設施不齊全,資源開發(fā)意識淡薄
教學硬件設施不齊全是農(nóng)村初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jù)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nèi)容,其正常開展需要學校提供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和互聯(lián)網(wǎng)絡等多種設施。但是,一些偏遠農(nóng)村學校因為規(guī)模小,上述設施很難齊全,有的全校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圖書館里藏書有限,只有一些廢棄的教材和大多過時的期刊;一些學校即使配備了上述設施,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使用;加上農(nóng)村學生具備家庭電腦上網(wǎng)條件的很少,語文教師上課只能依靠一支粉筆、一張嘴和一本書,要開展“網(wǎng)上讀寫交流”(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等實踐活動讓教師深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嚴重制約了他們開展語文實踐課的積極性。
二、解決語文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1.轉(zhuǎn)變觀念,提高認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積極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提高自身認識,認識到語文實踐課是聯(lián)系語文與社會、生活的紐帶,是促進語文回歸生活和貫徹落實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開發(fā)學生潛力,以及開闊學生視野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課程,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才能理直氣壯地開展語文實踐課的教學及研究,提高語文實踐課教學的效率。
2.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強化資源開發(fā)意識
增加學校投入和加強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改變農(nóng)村學校教學設備落后的現(xiàn)狀,當?shù)卣徒逃姓块T義不容辭。學校也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多渠道籌集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zhì)量。語文教師更要積極行動起來,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并形成資源開發(fā)意識,靈活高效地實施語文實踐課的教學。比如“走進圖書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實踐活動課教學,學校沒有圖書館或者圖書館藏書太少,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從家里搜集一些圖書集中起來,建立“班級圖書角”;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帶領學生走進“360網(wǎng)上圖書館”等網(wǎng)絡圖書館,并建立班級的網(wǎng)絡圖書館,讓學生在圖書的海洋里遨游。
一、掌握學生的興趣、需求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xiàn)。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
教學《河中石獸》時,我根據(jù)教學中學生對廟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提出的疑問,設計了一堂研究型學習課。讓學生在課外查閱、收集相關資料,并分小組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由于教學設計是根據(jù)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心理需要設置的,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一學習研究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不臆斷” “重實踐”觀點的感性認識,把“實踐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之中。既很好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理解了老河兵的實踐精神給后人的啟迪,又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質(zhì)疑,有疑必察的個性品質(zhì)。使教學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學生的能力、水平
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不僅城鄉(xiāng)有很明顯的差異,每屆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總體上也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力求使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學生能體驗到“可操作,易成功”的滋味。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材中教學目的的重復現(xiàn)象很多。如散文的教學中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的運用,七年級上冊《春》中講,《濟南的冬天》中也講,以后幾冊的散文中依舊講;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七年級《秋天的懷念》中講,八年級《背影》《蠟燭》等課文中講,九年級《范進中舉》等課文中又講。同樣,小說的三要素、議論文的三要素、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等,均是七年級講,九年級還要講。如果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中就往往出現(xiàn)機械反復的現(xiàn)象。不同年級,不同課文,同一設計,同一教法,“千課一面”,無效重復,勢必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學無所獲。因而,要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對學生情況準確分析把握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找準學生起點能力與《語文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間的差距,落實真正的教學需要。這樣在教學中才能真正減少無效勞動,提高效率。
教學《綠色蟈蟈》這課時,我根據(jù)學生實際,設計了將課文與一般說明文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對課文描寫、記敘文字多于說明文字的特殊結(jié)構和表現(xiàn)方法有所感悟,并設計了將文章按一般說明文的寫法(說明為主,穿插少量描寫記敘文字)進行改寫的練習,引導學生將修改后的文章與原文進行比較,然后指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中的描寫記敘文字,分析、體會作者這樣寫文章的目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很快把握了蟈蟈的特點,理解了文章運用擬人、比喻手法的作用,進而能夠準確地闡釋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既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又避免了重復講解比喻、議論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時效。
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傾向合理分組
認知傾向,是指學習者個體在認知過程中,表現(xiàn)在認知方式方面的穩(wěn)定的獨特傾向。不同的學習者對于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為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沖動型與沉思型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場依存型的學生對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參照作為依據(jù),喜歡在有人際交流的集體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他們往往對社會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儲存效果較好。他們較依賴學習材料的預先組織,學習中需要較明確的指導和講授。場獨立型的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時,常常利用自己擁有的知識參照,喜歡獨立思考,個人學習。他們對所提供的學習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組織,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他們往往對理工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得較好。沉思型的學生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往往會深思熟慮后才作出判斷,且較為準確。而沖動型的學生則往往會迅速地對問題作出反應,且常常出現(xiàn)錯誤。
1. 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
1.1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課前學生預習產(chǎn)生的問題是學生思考留下的痕跡,應該鼓勵學生對課文質(zhì)疑,這樣在一堂課上學生就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另外,語文課堂容量比較大,知識點比較散,因而很少有學生一堂課下來全部都懂,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尊重學生的內(nèi)心體會,包括課堂上隨時提出的問題以及課后所提的問題。
1.2 教師要關注“問題” 問題的設計。首先應具有明確性,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語文教學語言時應該規(guī)范明確而不能模棱兩可;否則會使學生不知所措。問題的設計應講究層次性,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從語文閱讀課中體會出成功的樂趣;否則問題過于簡單會使理解能力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問題難度大會使理解能力低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學生在課堂上會就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時教師應對這種做法表示肯定,同時耐心引導給予解答。無論是學生的問題或教師的問題,學生大腦的思考都有一個過程,因而教師應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其思考,在巡視中注意對學生察言觀色,切忌草草收尾,流于形式,否則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對自己的思考能力產(chǎn)生懷疑。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褒揚,而不應局限于書本答案同時教師的評價語言應該豐富而不應單調(diào)枯燥,比如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好”或“不錯”。
2.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要利用評分藝術 學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達到教師的思考水平,因而在批改閱讀理解題目時,應該對學生的答案不苛求,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應給予充分肯定,這樣學生接到批改后的習題時才會有種滿足感;而不應死抱著答案不放或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這都是沒有給學生應有的尊重。
3. 教給學生解題方法 教師把內(nèi)化的思維過程在學生面前外顯,這樣才會切實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形成思維方法和良好的答題習慣,才會終生受益。答題能力,學生從審題到答案的組織,教師都應教給學生可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有章可循,從而使他們對做閱讀理解產(chǎn)生自信心。
3.1 審題。平時應培養(yǎng)學生把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劃下的良好習慣,從而很快的抓住題目的重要信息,如題目中出現(xiàn)的“作用”“含義”“原因”“用原文回答”“不超過20字”等。
3.2 思維角度的培養(yǎng)。學生把關鍵字眼圈出后,就應考慮從什么角度答題,從而打開解題的切入口,如答某段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時,應告訴學生首先應分析這段文字描寫的對象和特點,然后告訴學生應聯(lián)系上下文從結(jié)構和內(nèi)容兩方面考慮;又如答某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時,應告之應該首先弄清楚詞語的表面意思,然后聯(lián)系語境及課文的中心答出其深層意思。長期以往,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形成自身的答題思路,而不至于拿到題目時,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