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

第1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一、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tǒng)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中文解釋,簡稱為GIS,其對空間數據具有采集、描述、管理、分析、存儲、檢索、查詢、顯示等功能,是現代化的計算機系統(tǒng)。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下,通過對地理信息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能夠有效實現“為我所用”的功能。在這一技術下,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通過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操作,可以充分實現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實現對地球表層空間數據的描述、分析、存儲和檢索。

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通過GIS的強大功能,可以有效實現對地理數據的處理,其主要功能包括數據顯示、數據分析、數據操作、圖像處理、數據存儲以及輸入輸出等。

首先,關于數據的采集和輸入功能,對外部的原始數據進行采集,并傳輸到數據處理系統(tǒng)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但是,在分析之前,系統(tǒng)將會到原始數據進行格式轉換,從而將原始數據以系統(tǒng)內部格式的方式存在。

其次,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下,具有屬性比你和圖形編輯的數據編輯功能。關于圖形編輯,主要承擔校正誤差、拓撲關系建立、圖形編輯、變換和修飾以及圖幅拼接等。在屬性編輯功能下,該功能與數據庫相對接,做好數據庫管理工作,常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刪減、增加和修改等。

第三,關于數據存儲、管理方面的功能,主要是完成數據存儲功能,將某些特定的數據進行存儲,存儲介質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可能是外存儲設備,也可能是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這要根據數據文件結構來分析。而在數據管理方面,主要借助邏輯數據進行關系的建立,并通過關系數據庫實現對數據的管理。

第四,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下,可以實現對地理空間的查詢與分析。其中,主要的功能有數據綜合分析、數據查詢檢索以及操作運算等,從而在數據庫、存儲裝置以及文件中得到要想的目標數據,可見其查詢及檢索的功能強大性。另外,借助GIS技術,可以實現對目標地理空間實現全面分析。

第五,與計算機系類似,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還具有數據顯示與輸出的功能。通過顯示器,可以將數據、結果以及中間的分析過程進行展示,其中,主要是分析過程的顯示、圖形數據的編輯。借助GIS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可以將結果進行遠程傳輸,同時也可以通過打印機、繪圖機以及計算機顯示屏顯示結果。

二、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在環(huán)境科學中的應用

1在環(huán)境管理方面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

具體到環(huán)境管理工作的實際,國家和各級環(huán)保部門需要在工作中遇到大量的數據和統(tǒng)計報表,從而獲取準確的環(huán)境質量情況。如果單純依靠人工手段,面臨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勢必會讓人束手無策。而通過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的應用,正好可以實現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從而優(yōu)化了各類環(huán)境資源的管理,尤其是生物資源、水資源、大氣質量、社會經濟等。通過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的應用,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優(yōu)化的同時,能夠有效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從而為土地的合理開發(fā)利用、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環(huán)保統(tǒng)計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2在環(huán)境影響評價方面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

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實際應用中,將其應用于環(huán)境影響評價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其技術應用,可以有效實現對土地利用情況、大氣質量、地下水質、地表水質量、點、面源污染等數據的集成和管理,從而通過龐大而精確的數據對環(huán)境影響作出評價,成為輔助決策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工程項目的建設,通過分析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路徑、影響情況及危害程度,為工程項目建設施工的科學決策奠定了基礎。

3在面源污染問題方面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

在環(huán)境科學領域,面源污染問題一直是重大研究課題之一,是現實中對環(huán)境影響較為嚴重的污染類型,再加上其成因復雜,受影響范圍廣,因而難以有效分析和控制。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的介入下,可以將地理資源與面源污染模型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河流的綜合分析,并以圖形的方式進行結果輸出和顯示,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的分析下,對易受侵蝕區(qū)域進行標記,合理評價面源污染,并根據土地的利用情況實現合理分配,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4在水文環(huán)境管理方面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

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下,環(huán)保工作中的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等數據均可以實現科學化、現代化管理,并通過該技術所帶有的特定程序,實現對水文環(huán)境問題的分析,從而有效促進水文環(huán)境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比如,在GIS技術下,將柵格型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搭配上有限元分析法,可以實現對暴雨徑流問題的分析,并以圖形的方式顯現出來,圖形中對洪水泛濫區(qū)域以及高徑流量區(qū)域進行特殊標記,并對洪水可能帶來的災害進行模擬,尤其是洪水災害對地表物質和土地利用情況的影響,這樣的分析結果可以廣泛應用于水利工程的選址以及建設中。與此同時,在GIS技術下,由水文數據、地質數據、降水量、含水層、土壤情況等組成的數據庫,可以有效滿足工程設計部門對于水文情況的查詢、檢索需求,為科學決策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結語:

在當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也不斷完善,在環(huán)境科學中的應用也日漸廣泛。隨著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應用的日漸成熟,環(huán)境監(jiān)測質量、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這對于促進環(huán)境管理的集成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態(tài),申元英.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在環(huán)境流行病學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3,11:2005-2009.

[2]黃菊.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2,03:110-111.

[3]單禮堂.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在環(huán)境科學中的應用[J].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27:73+75.

[4]馬超群.淺析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及其在環(huán)境科學中的應用[J].城市地理,2015,22:219.

[5]馬宇航.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及其在環(huán)境科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5:101.

第2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學生素素質;途徑;分析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地理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發(fā)展觀念,進而體現地理教學在高中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是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的關鍵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當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日益豐富,在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

一、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點

地理學主要研究人類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地理環(huán)境知識,是一門兼具社會和自然雙重屬性的學科,其主要特點有:第一,綜合性;第二;地域性;第三,信息技術的應用性。因此,地理學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素質教育中的關鍵性。

(一)科學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幾方面能力:地理過程的想象能力以及簡單預測能力、空間分布的覺察能力、空間作用的概括分析能力、區(qū)域差異的概括分析能力、空間定位分析能力。同時,地理學科也涉及了高中其他學科素質,例如文學素質、史學素質以及物理素質等,因此,在素質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1]。

(二)人文素質。高中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地理教學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一定要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環(huán)保意識以及資源節(jié)約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發(fā)展觀,強化學生保護環(huán)境、關心生態(tài)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

(三)地理信息素質。地理課程是一門主要以地理信息為基礎的教學課程,因此,地理信息素質可以定義為:地理信息態(tài)度、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以及信息知識的綜合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信息素質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相關途徑

(一)營造信息資源環(huán)境。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優(yōu)化教學資源,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對學生有效開展素質教育。教師要針對地理學科的特點,運用現代化的3DGIS、WebGIS、虛擬 GIS以及多媒體GIS等地理信息系統(tǒng),同時還要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移動網絡等信息技術,構建教學網站、教學平臺以及教學資源庫等資源環(huán)境,如當前十分流行的翻轉課堂與“慕課”的充分結合,教師在轉變教學角色的同時,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從網絡課堂中獲取更多的前沿知識和信息資源。又如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app-store軟件平臺,其中就蘊含了大量適用于地理教學的相關程序,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利用能夠拓寬教學視野,豐富教學內容。

同時,在課堂下,教師還要積極開展實踐考察、科技小組等校外探索活動,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與自然環(huán)境充分接觸,在自然環(huán)境下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2]。

(二)構建地理教學新模式。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進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教師要通過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啟發(fā)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素質。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所提供的服務、資源和環(huán)境,而不依賴技術人員,自由輕松根據教學內容構建教學環(huán)境。同時,學生借助云計算也可以開展自主學習,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的添加一些地理學的新成果以及新技術,例如數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全球定位系統(tǒng)以及遙感技術等,用現代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積極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教學平臺以及活動體驗為教學基礎的開放性、動態(tài)性教學模式,將人地關系、生態(tài)資源以及地理環(huán)境等知識充分結合,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性以及主體性,在強調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素質,強化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節(jié)約意識[3]。

綜上所述,地理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關鍵渠道,教師和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要課堂教學中,要借助信息技術對學生素質進行培養(yǎng),在課堂下,教師要積極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將地理知識從書本搬到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進而實現自身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靜萍.借助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素質[J].信息技術,2016,06:164-166.

第3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意義

1.兩者的整合是響應素質教育的需求

傳統(tǒng)的初中地理教學工具一般都是教科書、地圖、模型等比較呆板的教具。這樣的工具使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直觀地將地理知識傳遞給學生,也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聽課效果不好。[1]在這樣惡性循環(huán)的過程中,初中地理教學一直不見起色,更沒有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如多媒體、網絡、視頻等資源,可以形象地將世界的風景、地貌展現給學生,激發(fā)其好奇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是響應素質教育的需要。讓學生不再簡單、機械地對知識進行記憶,而是在活躍的氛圍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現代教育體制下,應該在強調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多關注學生自身能力的發(fā)展,在學校教學的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當前的社會相適應。

2.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地理學科的學習形象生動

地理教學由于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抽象,學生在接觸地理時往往因為沒有身臨其境的感悟而不能夠理解地理知識的原理,在頭腦中無法建立起地理的三維知識網絡,使得地理學習十分艱難。信息技術可以通過一系列圖像、動畫、聲音的方式,將地理事物展現在課堂中,將涉及地理方面的時間、空間信息進行整合,使學生能夠更快地接受地理學習。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中,能夠幫助教師改革教學方式,用新穎的方法使地理學習不再枯燥無味。學生在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的形象的教學環(huán)境中興致盎然地學習,這是我們都希望看到的景象。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利用信息技術查詢地理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一般會口頭或書面留給學生一些課后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做好地理課程的預習和復習,而學生一般比較不情愿地接受這種方式,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教師教授地理的方法也在逐步革新之中。例如通過制作幻燈片,將知識和問題設置在其中,圖文并茂,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完成課程的學習后再回答問題。對于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通過BBS平臺反饋給教師,讓遠程教學成為一種必要的補充手段,實現家校及師生間無障礙的交流。[2]

2.通過多媒體資源營造探究氛圍

營造探究氛圍,培養(yǎng)對問題的探究思維和探究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讓學生既學習了地理知識,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質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教師使用多種新穎的手段營造探究氛圍,不再受到教學設備落后等硬件設施的限制。如講授關于各國的旅游景點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通過互聯網查找相關資料,并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任務分配,最后以小組的形式對旅游景點的相關知識進行收集和歸納。[3]這種方式既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搜集資料的能力,又在小組配合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yǎng)其團隊合作的意識。這些優(yōu)勢只有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相整合的前提下才會產生,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不能獨立完成的。

3.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實現師生互動

師生進行交流、溝通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通過交談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學生也在與教師的對話中感受到教師的溫暖,雙方的距離明顯拉近?,F代信息技術為師生的互動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臺。例如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給學生布置利用網絡查找相關知識的任務,并用Authorware設計交互式練習,通過網絡平臺傳遞一些知識資源或解答學生的問題,掌握學生學習的進度,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學生因為對新的學習工具比較新奇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既能夠解決一些地理事物抽象、不具體,使教學難度加大的問題,又能夠寓樂于學,讓學生在接觸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究精神。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相整合的做法是時代的產物,也體現出巨大的優(yōu)勢,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幫助學生實現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康文英,趙榮靜.小議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J].成長之路,2009(16):83.

第4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初中地理 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8-0174-01

1 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

在近些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工作中,廣大教師已經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并且大膽嘗試與之匹配的新型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輔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所擁有的聲音、圖像、動畫優(yōu)勢對處于青春活躍期的初中生有更高的吸引力,提升教學效果明顯。但整合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利用的不合理上,沒有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有機融合”,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1 教學課件設計過于刻板

在信息技術教學平臺的應用中,有些教師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將黑板上的板書生搬硬套成白底黑字的PPT課件,沒有對課件進行認真的設計。這在客觀上的確減少了書寫黑板板書所耗費的時間,但是,往往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師的講解,這種使用得不償失。還有一些課件,雖然圖文結合,設計精美,但也只是電子版的教科書,課件呈現的內容課本上都有,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中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1.2 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能突出重點

過于刻板的PPT教學課件設計,會讓信息技術的平臺形同虛設,甚至增加學生學習的困難。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中,不加篩選地在所有環(huán)節(jié)中加入信息技術輔助方式,也會讓人徒生寧缺毋濫的感嘆:處處用等于沒有用。教師根據教學設計,凡是能用信息技術支撐的地方一定會用,沒有考慮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這就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沾邊就用,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媒體的使用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甚至用信息技術代替了學生親自實踐的機會,導致教學內容主次不分,偏離教學內容,效果適得其反。

2 以信息技術平臺為基礎實現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

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來制定課程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步驟,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引入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標。要考慮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即學生在地理課堂應該學會哪些知識,具備哪些能力,以什么樣的方式學習效果最佳。這就需要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方法,徹底改變地理教學現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應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兩方面考慮,因為信息技術在這兩方面的應用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2.1 將初中地理教學大綱中的要求與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有機結合

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對教學過程做出詳細的步驟規(guī)程,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以交通運輸方式與布局這類教學內容為例,我在課件設計中注重其美學意境的展現,采用水墨風格的背景作為本課程PPT的背景。將課程目的、學習資料、相關情境討論及本課課堂評測等部分精細排布在PPT課件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組協(xié)作式和自主探究式兩種方式。信息技術平臺與地理學科教學整合設計的流程主要是這樣的:第一,情境導入。以第六次火車提速的有關內容導入這節(jié)課。第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主要內容有:火車已在現有鐵路上第六次提速,也是最后一次提速,今后為了使火車更快些,我們應采取什么措施?磁懸浮列車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呢?為什么中國先在京滬之間建高速鐵路呢?為什么先在上海建磁懸浮鐵路呢?我們有哪幾種交通運輸方式?我們學校附近就有汽車站,為什么?能不能布局在十字路口?探究題出示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把學過的知識點和生活聯系起來,能進行知識的遷移,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觀察智能。

2.2 加強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獨有的聲光電媒介,可以讓教學內容以更生動立體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并且記憶深刻。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并重的評價機制是初中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

3 對初中地理教學的內容挖掘更深層次的含義

初中地理教學中除了教授學生基本的地理常識和知識,也應該將德育教育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給學生。國家在經濟發(fā)展中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表現出對環(huán)保工作的重視,教師也應該在初中地理課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對身邊的一草一木心存仁愛,保護環(huán)境為國家未來建設出力的觀念。在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中,基本是教師講,學生聽,教授學生基本的地理知識。創(chuàng)新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重點,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歸納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規(guī)律。使學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4 對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條件進行更有效的利用

在教學方法上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和提升,是初中地理教學目前的趨勢,在這個基礎上有效利用現存的教學軟硬件設備也很重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設學習地理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整合地理資源,解決地理學科中的疑難點;設計地理學科學習平臺,滿足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需求;設置有效的交流平臺,供學生之間知識經驗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條件,使教師致力于設計教學內容而不是專注于技術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課堂教學的現狀。

(山東省平度市同和中學,山東 平度 122000)

參考文獻:

第5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地統(tǒng)計學;多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083-03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在科學交流中的廣泛應用,不同學科間的縱橫交叉與相互滲透已成為現代科學發(fā)展的趨勢。學科之間關系的動態(tài)發(fā)展往往通過知識流動的形式來維系,正是這些動態(tài)變化的知識流動促進了學科發(fā)展,加強了學科聯系,同時也傳導著學科變化。另外這些新興技術越來越完善的理論體系化與應用廣泛性逐漸影響著一些傳統(tǒng)的專業(yè)學科,實現多學科融合,多學科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正成為目前學科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之一[1]。這一發(fā)展結合了傳統(tǒng)專業(yè)雄厚的知識背景與新興專業(yè)的科學技術優(yōu)勢,實現傳統(tǒng)學科與新興技術共同發(fā)展與進步的雙贏局面。而《土壤地理學》課程正是其中受到影響的學科之一?!锻寥赖乩韺W》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土壤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是以土壤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特殊矛盾為對象,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規(guī)律、土壤資源的評價與開發(fā)利用以及土壤資源保護的科學[2]。隨著現代空間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與擴張,特別是近年來空間數據的急劇增長,不論是自然地理數據或者社會經濟數據都以井噴式的速度涌現出來,能夠合理利用現代空間信息技術和空間數據可以會為《土壤地理學》課程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便利。

一、傳統(tǒng)土壤地理學概況

1.土壤地理學自身特點。土壤地理學是土壤學中最早出現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土壤形成分類、調查制圖、分布規(guī)律、土壤資源的評價和開發(fā)利用以及土壤資源的保護等,是綜合性大學、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專業(yè)和高等農業(yè)院校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之一。土壤地理學是土壤學與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它以土壤與環(huán)境之間的這一特殊矛盾為研究對象,研究土壤的發(fā)生、發(fā)展、分異和分布規(guī)律,為調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具有較強的區(qū)域性和綜合性[3]。為此土壤地理學自身的特性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的土壤學知識,還應該具有一定的空間探索性與屬性信息的空間化,而對于土壤屬性信息的空間化是傳統(tǒng)土壤學所不具備的知識,為此需要學生在掌握好傳統(tǒng)土壤信息的基礎上應該更好地理解與應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知識以及地統(tǒng)計學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擺脫純粹性學習和接收知識的階段,進入自我學習與探索的過程,為學生以后從事科學與科研工作奠定基礎。因此,從土壤地理學自身的特性以及學科發(fā)展的趨勢和教學的目標來說,立足于傳統(tǒng)土壤學基礎上,實現多學科融合,從更全面合理的角度來教授土壤地理學課程是勢在必行的,并且反過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土壤信息的空間化以及土壤發(fā)生、發(fā)展、分布的規(guī)律性。

2.土壤地理學多學科融合的必要性。土壤學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基礎學科有其深厚的學術背景知識,土壤地理學作為一個跨學科的專業(yè)需要在保留原有的土壤學的基礎之上盡可能地發(fā)揮多學科的優(yōu)勢,使其為科研與學術研究而服務。土壤地理學作為土壤學與自然地理學的邊緣學科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所在,為盡可能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并培養(yǎng)全能型的人才,需要學校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并制定合適的、具有應用性的課程目標,從而為社會提供適應性強的人才,為科研院所提供多學科背景知識的學生。目前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其應用的廣泛性,運用GIS技術來進行數據管理與圖形可視化顯示,以及運用地統(tǒng)計學知識進行空間分析與統(tǒng)計分析是土壤地理學自身學科發(fā)展的需求,同時也是滿足社會和科研院所人才需求的重要選擇。由此可見,多學科融合在土壤地理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其自身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的必經之路。

二、多學科融合對土壤地理學發(fā)展的優(yōu)勢

1.GIS技術在土壤地理學中的地位。地理信息系統(tǒng)簡稱GIS,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新技術,主要是指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把地理數據以一定的格式輸入、編輯、存儲、更新、顯示、制圖、綜合分析和應用的技術系統(tǒng)。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具有強大的處理空間數據的能力,如圖形數字化、地理數據的空間分析、地形數據的三維模擬、虛擬場景、地圖輸出等。地理信息系統(tǒng)這一技術自問世以來,便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和廣泛的應用,近幾年該技術已經突破地學的范疇,在管理學、交通運輸、醫(yī)學、軍事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4]。GIS技術的發(fā)展和日益成熟的理論體系為研究性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它的數據管理、圖形顯示、空間分析等知識可以很好地應用到土壤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中,實現土壤圖等專題地圖的制作與空間顯示,從而可以更好地輔助學生對于土壤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空間角度上理解土壤自然地理特性,同時可以進一步結合不同地理位置的自然條件(氣候、植被、地形和母質)來理解土壤屬性的空間差異性,進而結合土壤屬性的空間異質性和變異性來理解土壤屬性空間分布的特性。

2.地統(tǒng)計知識在土壤地理學中的應用。地統(tǒng)計學是以具有空間分布特點的區(qū)域化變量理論為基礎,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變異與空間結構的一門學科。它是針對像礦產、資源、生物群落、地貌等有著特定的地域分布特征而發(fā)展的統(tǒng)計學。地統(tǒng)計學的主要理論是法統(tǒng)計學家G.Matheron創(chuàng)立的,經過不斷完善和改進,目前已成為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實用價值的數學工具[5]。地統(tǒng)計學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可以研究空間分布數據的結構性和隨機性、空間相關性和依賴性、空間格局與變異,還可以對空間數據進行最優(yōu)無偏內插,以及模擬空間數據的離散性及波動性。地統(tǒng)計學由分析空間變異與結構的變異函數及其參數和空間局部估計的Kriging(克里格)插值法兩個主要部分組成,目前已在地球物理、地質、生態(tài)、土壤等領域應用。土壤地理學作為一門結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而且由于土壤空間屬性的存在,結合地統(tǒng)計學的知識對其進行一定的空間探索、模擬與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根據已知的變量進行未知變量的預測和模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力和物力,并能對土壤屬性空間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有一定的幫助。為此將地統(tǒng)計知識應用到土壤地理學的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具有更多的科研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從單純的學習知識上升到自我探索與研究的階段,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3.多學科融合在土壤地理學教程中的優(yōu)勢。土壤地理學因其區(qū)域性、綜合性的特點,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發(fā)展空間。在土壤地理學的教學中可以先從理論到實踐,然后從實踐再到探索,再從探索回歸理論。首先分析區(qū)域文獻資料并通過野外觀察對成土環(huán)境、土壤剖面及其診斷特性、土壤利用進行研究,運用地理比較法和相關分析法,把握區(qū)域土壤地理分異規(guī)律,繪制區(qū)域土壤圖,采集土壤標本、分析樣品。在此過程中若引用GIS技術與地統(tǒng)計技術則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優(yōu)勢:首先利用GIS技術可以管理土壤空間屬性數據,并且可以根據自然地理數據資料生成不同的專題地圖,以此來輔助對區(qū)域土壤地理分異規(guī)律的研究。其次,借助于GIS軟件可以有助于學生根據實地調查資料繪制區(qū)域土壤圖,以此來形成土壤屬性分布空間上的概念,從而加深對于土壤地理分布規(guī)律的理解和應用。第三,借助于地統(tǒng)計知識可以使學生獨立思考土壤屬性空間分布規(guī)律的原因,并結合已知觀測點來預測未知區(qū)域的土壤屬性,同時可以進一步分析土壤屬性空間分布具有變異性和異質性的原因。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若基于多學科融合的知識進行土壤地理學的教授課程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土壤地理分布規(guī)律,并且增強其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從而為社會輸送適應性強的人才,為科研單位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多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生。

三、土壤地理學研究性教學理論方法

1.傳統(tǒng)土壤地理學教學理論方法。傳統(tǒng)土壤地理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以教師的講述為主,簡單地輔以地圖掛圖和多媒體資料介紹,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土壤地理空間概念和深入理解土壤的發(fā)生、發(fā)展、分異和分布規(guī)律,學習往往流于機械性記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土壤地理的教學質量與效果。有鑒于此,應用研究性學習理論方法,進行土壤地理教學改革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基于GIS的應用性土壤地理學教學方法探討。GIS技術主要的優(yōu)勢是可以呈現土壤屬性資源的空間特征,借助于深厚的土壤學背景與一定的自然地理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方便地制作出不同的土壤屬性專題地圖,實現土壤屬性的空間圖形化。為此在此教學過程中主要注重學生的軟件操作與地理信息知識的學習過程。目前在GIS行業(yè)中可以應用的軟件較多,主要為ArcMAP,MAPGIS,SurperMAP等,鑒于目前應用較多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建議在課程中選擇ESRI公司的ArcGIS軟件,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基本的地理信息技術,掌握基本的空間數據的編輯與專題地形圖的制作。因此可以以某一個案例作為研究對象,選取一個區(qū)域進行土壤自然特征屬性的調研,并通過所擁有的土壤背景知識以及自然地理資料進行區(qū)域土壤類型的診斷,然后畫出粗略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以及土壤類型圖,然后通過GIS軟件轉繪,通過進行坐標的校正以及文件的編輯,制作專題地圖,從而實現土壤屬性專題地圖的掌握。這一案例的實現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GIS軟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土壤地理學方面的應用,同時可以使學生掌握多背景知識,通過探索GIS軟件的其他功能來輔助土壤地理學課程的學習。

3.基于地統(tǒng)計學的科研性土壤地理學教學方法探討。地統(tǒng)計學的主要用途是研究對象空間相關結構(或空間變異結構)的探測以及變量值的估計和模擬。由于土壤屬性具有較強的空間依賴性和變異性,會受到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周圍景觀特征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特征。為此在進行土壤地理學的土壤屬性的研究時可以根據已知觀測點的數據資料來完成未知點的預測和模擬以及土壤屬性之間關系的探索。運用地統(tǒng)計學進行空間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即數據探索性分析,空間連續(xù)性的量化模型,未知點屬性值的估計,對未知點局部及空間整體不確定性的預測。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地理信息技術之后,可以實現基本的地統(tǒng)計知識的探索以及簡單模型的構建,通過地統(tǒng)計模型的模擬與預測實現簡單的土壤屬性專題地圖的制作。這一學習過程的掌握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土壤屬性整體空間特征的把握,而且還可以更好地實現根據自己的需求完成土壤屬性的預測和模擬,從而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探索與學習過程。

4.多學科融合對土壤地理學教學的影響。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能夠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培養(yǎng)良好的發(fā)散性思維,并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使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以后的科研或者工作中,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的價值。而本文關于土壤地理學的教學探討在基于基礎的土壤知識不變的前提下,結合最新最先進的GIS技術在土壤地理學中的應用,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關于新興技術在自身專業(yè)中的應用,同時結合地統(tǒng)計學知識在土壤地理學中的應用,發(fā)揮學生獨立學習、思考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本課程的改革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以學生為主,重視學生的獨立性。實現多學科融合之后的土壤地理學,不再是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是集動手、思考與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新興教學模式,這樣可以盡可能地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最大特點,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進行探索,同時該課程也不僅僅局限于一方面,而是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與提供多種教學平臺,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與喜好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動手能力操作性強可以注重在GIS軟件方向的發(fā)展,如果對于科研知識感興趣,可以在地統(tǒng)計學基礎的前提下進一步進行探索與研究。

(2)多種模式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課程改變了以前只是老師單純教授的模式,重新融合了多種案例在課程中,既可以從野外土壤屬性調查中學習怎樣在實踐中進行課程的學習,也可以通過課堂上軟件的操作實現通過GIS軟件來制作專題地圖,還可以通過多種案例來發(fā)揮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的意識。在此種模式下讓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單純是為了應付課程考試或者是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是盡可能地擴大了知識的應用面,讓學生通過多元化的思考與學習,可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地選擇自己以后要從事的方向以及發(fā)展規(guī)劃。

四、結束語

經過多學科融合之后的土壤地理學不再是傳統(tǒng)的、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結合了野外實習調查、室內軟件操作以及案例分析等特征,幫助學生從多方面來掌握土壤地理學的基礎知識。優(yōu)化了土壤地理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對土壤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土壤地理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土壤地理問題,提高其地理信息素養(yǎng),同時加強學生對土壤地理中空間概念的感知,加深了學生對土壤的發(fā)生、發(fā)展、分異和分布規(guī)律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等地理核心能力,值得在土壤地理教學領域推廣。同時將目前國內外應用較為廣泛的地理信息技術以及地統(tǒng)計學的知識運用到土壤地理學的課堂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培養(yǎng)多元化、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為社會和科研單位輸送更多合適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丁子涵,王芹,蔣衛(wèi)榮.從引文分析看檔案學與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學科融合[J].檔案學通訊,2012,(2):25-29.

[2]張芳.《土壤地理學》教學中的拓展與探索[J].科教縱橫,2012,(6):209.

[3]張甘霖,史學正,龔子同.中國土壤地理學發(fā)展的回顧與展望[J].土壤學報.2008,45(5):792-801.

[4]邊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與方法[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6.

第6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知識 探究性 學生興趣

“與時俱進”這四個字可以用在各個領域中,中國的教育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革,以適應這個經濟和各種文化、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社會?,F代信息技術將改變以往枯燥、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為學生的學習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一、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

以前的地理課堂,教學靠的就是老師、課本、粉筆、黑板和地圖,可以說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處在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tài),而且地理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的圖片,圖片的內容又和風景相關?,F代的高中生,生活在一個網絡與電子技術十分發(fā)達的時代,大量新奇的事物會不斷出現在他們的視野里,而地理教學如果還是采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將會讓學生感到“無味”、沒意思,對學習地理知識產生消極的情緒,這樣就導致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慢,記憶不夠清楚,從“學”邊為“背”。而現在信息技術,如互聯網、多媒體等,不但可以完善課本上的地理知識,更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還可以讓學生有足夠的自由學習時間,也就是學生可以發(fā)揮自主學習的能力,讓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雙方面結合,加快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速度和鞏固學生的記憶。

把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到地理教學中,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興趣的關鍵所在。

二、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地理學科的探究性學習

1.豐富課本內容,使地理更加生動有趣

在地理課堂上,最初講述地球的時候,老師會用到地球儀和世界地圖等相關材料,但這些對于現代的高中生來說已經是過時的舊東西。學校針對這方面就可以根據情況開放多媒體教室,體用生動、立體的畫面,加深地球的視覺效果,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地球”的形態(tài)與樣貌。而在講到其它地理知識,如海洋、山峰和各種不同的地形時,學生對于課本上的文字講解不能做到最形象的理解,單單憑空的想象和課本上一張圖片,還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明白復雜的地理形態(tài),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學生就可以用最直觀的方式,深入了解地理知識。

2.合理利用網絡,提高高中生探究性學習的效果

現在的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問題,都是課本上或老師根據教材所提出的,雖然學生也會對問題進行分組討論、交流,但其內容仍是課本上的東西,學生的想法和表達受到了限制,學習處于較被動的狀態(tài),積極性不高。在學生進入高中的瞬間,會在心里告訴自己已經脫離了“小”學生的范疇,即自己已經不完全是“小”孩子了,同時他們的個性和想法都會發(fā)生根本的轉變,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性格特征彼此產生“區(qū)別性”的成長,也就是說高中生獨有的性格將更加的明顯,那么在面對地理知識的時候,無論是感興趣的“點”或分析問題的思考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在講到山峰、沙漠、峽谷等地理特征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回到家里利用網絡查找與之相關的最新或最特別的信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查找到和學習到不同的地理知識,然后再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交流,通過不同學生交流彼此查找到的地理知識,學生們就可以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普遍有著這樣的現象,學生記憶最深刻的是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沙漠等與“最”相關的地理知識,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但是第二高峰,第二大沙漠,學生可能就不太清楚。這是因為課本的內容有限,所以只能記載最有代表性的地理知識,老師如果一味的依靠教材,將不利于地理學科對學生的真正教育意義,最后導致學生只是在“背”地理,以及分數高低的短淺目標。而多姿多彩的互聯網信息,其中含有與地理相關的知識可以說是“無窮無盡”,在這里,不同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和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達到踴躍參加的目的,而不是被動的因為老師的話而加入到討論、交流中去。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學生與老師的互動

在地理課堂上,很多老師都想要增加學生之間或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但效果不是很好,只有少部分對地理感興趣的學生會主動對老師提出問題,或是積極的與老師討論相關的地理知識,大部分的學生只是在默默地聽著老師講課而已。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一些學生害怕自己的說法是錯誤的,從而被別的同學看不起、嘲笑,有的則是性格內向,不習慣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傊蚝芏?。老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隱蔽性”,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地理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可以根據情況讓學生發(fā)到自己的郵箱中,或是在自己的微博、QQ空間與地理相關的日志、圖片,然后讓學生對其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在下一堂地理課上,老師就通過整合學生在自己郵箱或微博上等地方的留言,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詳細講解,以循序漸進的方法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從而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探究性學習的效果。

三、結語

總之,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促進高中學生地理探究性學習,需要學校和老師長時間的努力與共同配合,同時也要注意不能讓過多的現代信息技術進入到學生的地理學習中,而是要把現代信息技術當做輔助的工具,從而讓學生更加積極地、主動地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參考文獻:

第7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科學”、“地理是地圖的道理”,地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如何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發(fā)揮地圖的強大功效,為地理教學帶來勃勃生機,是擺在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主題。圖文合一教學模式力圖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地圖能力,構建學生終身有用的學習能力,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從古至今,其知識理論被人類的認識、傳播和利用常常是通過語言、文字圖畫和地圖等諸多形式實現的,但其中地圖是最準確最可靠的,所以有人說:“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睆氖澜缟系谝粡埖貓D誕生起,地圖在軍事、政治、歷史等領域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地圖的作用更涉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全面提高全民素質的今天,無論在人們學習的各個階段,地圖能力的培養(yǎng)都顯得越發(fā)必要,地理學進入了信息時代,這個時代以信息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充分利用為特性。信息時代的地理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及地理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既要求學生具備地理知識素質,又要具備地理能力素質和地理品德素質。所謂地理能力是要求學生能運用地理知識去處理和解決所碰到的地理問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最好的載體就是地圖,所以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在日常教學中更注重于對學生地圖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宏觀調控,明確學習目標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學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學科的骨架,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因此,充分發(fā)揮地圖的作用是地理教學的成功之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注意結合具體事例,師生共同分析明確地圖學習的學習目標,為進一步學習指明方向。地圖教學目標如下:(1)知道和熟悉地圖的基本知識,初步學會在地圖上定方向、看比例、量距離、辨高低、識圖例、填注記、畫剖面等等;(2)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在地圖上研究各種地理事物的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鄰地區(qū)等;(3)初步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各種地理事物的性狀、分布及其所反映出的地理特征;(4)具有通過閱讀不同地圖的內容,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以及地理事物簡單成因的能力;(5)具有繪制簡單的輪廓圖、分布圖、示意圖等的能力;(6)對于應用較廣的政區(qū)圖、地形圖讓大多數學生形成心理地圖。

二、運用圖文合一教學模式提高地圖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加強地圖與課文之間的相互滲透,靈活處理圖文之間的位置,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從而變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為主動探索知識信息,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探索、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在文字語言向形象化語言的轉化、地圖和課文的相互轉化、獨立運用地圖來描述區(qū)域的地理特征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力圖使學生在讀課文時,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地圖;讀圖時,腦際中呈現出有條理、準確生動、豐富多彩的課文內容。

三、發(fā)揮多媒體計算機表現信息多樣性和集成性的優(yōu)勢

教師可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地圖由靜態(tài)的平面圖變成動態(tài)的電子地圖;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地圖進行陸上疆域和相鄰國家教學時,用掃描把《中國的疆域》地圖輸入計算機,用PHOTOSHOP進行圖像處理,再用AUTHORWARE工具軟件,把《中國的疆域》地圖制作成集沿鴨綠江口到北侖河河口動態(tài)延伸的疆界線,當疆界線延伸到相鄰國家位置時播放相鄰國家名稱的聲音、在對應的位置閃爍該國家名稱的文本為一體的電子地圖。在《黃河》一節(jié)的教學時,可將流域地區(qū)沿河道一一顯示直至河口,還可加入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劃分、各部分景觀等資料,把下游分布圖、河道剖面圖、動態(tài)示意圖等組合在一起,說明地上河的成因及特點。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電子圖》,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xù)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fā)火山地震的表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西亞和北非的位置教學設計時,利用AUTHORWARE的文本響應交互功能,構建學生可從鍵盤三洲兩洋名稱、計算機快速判斷正誤的《西亞和北非的位置》電子地圖;在中國行政行政區(qū)劃教學設計時,利用AUTHORWARE的目標位置響應交互功能,構建可用鼠標移動各行政區(qū)輪廓的拼接練習的《中國行政區(qū)劃》電子地圖 。網絡提供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習資源,它具有交互性與反思性,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例如,網絡中有關防震減災的避震游戲,使學生樂此不疲。此外,如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展示圖的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電子地圖,可以增加圖的用量和文字的輸入量,根據需要還可以使圖隨時放大和縮小,文字也可以從繁到簡,提高圖的清晰度,一目了然,重點突出,有利于學生讀圖、填圖,圖文轉換快,提高認識,發(fā)展思維。隨著“3S”技術的成熟,數字地球化,地理、地圖、計算機、網絡的結合將更加緊密,地理教學也將迎來嶄新的階段。

教學實踐證明:在地圖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往往受地理教學目的和內容、信息技術裝備、師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制約與影響。合理選擇信息技術與地圖教學的整合點,可使地圖教學的質量得到升華。首先,要從突出地圖教學重點、突破地圖教學難點和實現地圖教學目的等整合教學的原動力中選擇。其次,要從不同信息技術裝備可乘載的地圖教學功能中選擇。如多媒體電教平臺豐可富再現地圖教學功能,多媒體網絡教室可提供學生直接參與、鞏固提高地圖教學功能等。再次,要從師生信息技術水平中選擇。師生信息技術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整合地圖教學的量度和深度。教師信息技術越高,對信息技術的功能就越熟悉,構思的整合點數量就越多、質量就越高。因此,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加信息技術的培訓與學習。

四、今后教學研究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于地圖的測繪,是否可以加大實踐的力度,如可以帶動部分同學參觀測繪局或地圖出版以更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接近社會。對于教材,是否可以以校本教材的方式加入一些學生不太熟悉的地區(qū),以檢驗與發(fā)展學生的地圖能力。

在課堂上,注意不同基礎、不同知識能力層次的同學的發(fā)展,應充分利用地理課本、地圖冊、填充圖冊中的地圖、地理圖表、原理示意圖及插圖,加強對地圖的閱讀及閱讀指導,使他們在地理應用能力(如繪制地圖和圖表的能力及口頭地理表達能力)、地理分析技能、資料和圖片的收集能力、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等方面分別得以提高。

學生地圖能力的形成是長期的,必須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有計劃、有步驟地堅持訓練,才能逐步形成。課題組成員要互相幫助,對于地圖資源的利用要做到先各有開發(fā),同時加強資源共享。

第8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融合類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對于高中地理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師紛紛開始將各種新型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運用到地理課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極大的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為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促進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見,加強對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類型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1.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學模式落后

由于大多數高中地理教師都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應試教育理念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再加上迫于高考的壓力,致使他們一直沿用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體現,這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激發(fā)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對“大氣的受熱過程”這一課時的知識進行授課時,教師往往將大氣的受熱過程的相關知識點直接傳授給學生,然后要求學生記憶相關的知識點和考點,以便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缺乏對知識主動思考和獲取的過程,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學方法不當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性同樣體現在他們對地理知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上。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教師應采取差異化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夠確保地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往往會對所有學生采取統(tǒng)一的教學標準、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導致部分學生“吃不飽”,部分學生“吃不下”,教學效果不佳。例如,在對“地形圖的判讀”這一課時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很少會有教師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面對大量地形圖判讀知識時,部分學生會難以消化,進而打擊到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3)教師教學效率未能提升

在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授課主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知識,并通過死記硬背和題海戰(zhàn)術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以便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在這樣的地理課堂中,雖然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地理知識和應試技能,但學生真正能夠理解地理知識很少,這也是為什么學生一學就會、一做就忘的原因。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所學知識,教師需要不斷重復的之前所教內容,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對“地理環(huán)境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這一課時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往往會將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人文地理差異和自然地理差異、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影響等知識點講解完后,就會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理解和記憶這些知識點,以此來應對考試。但隨著考試的結束,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記憶就會逐漸消失,教師在復習階段需要重復為學生講解,進而影響到地理教學效率的提升。

2.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傳統(tǒng)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難以得到有效體現。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使高中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的活潑生動,增強地理課堂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地理知識的思考和探索過程中,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有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

傳統(tǒng)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手段有限,教師只能夠通過教材中的插圖和教具進行輔助教學,而高中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這種教學方式顯然無法滿足地理教學的需求。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和復雜多變的地理現象,通過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以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有效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3)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廣泛應用,給傳統(tǒng)地理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同時信息技術的交互性也極大的增強了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的地理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課本上的文字和插圖進行地理知識的獲取,同時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直觀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由虛變實、化繁為簡,進而為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和拓展學生探索地理知識和交流合作創(chuàng)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3.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類型

(1)地理信息技術與學習內容的融合

在《高中地理課程標注(2017版)》中明確提出“在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中應納入地理信息技術相關內容,并作為一個選修模塊,具體包括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遙感、數字化生存四方面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數字化生存的技能,并在日后學習和生活中學會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币虼?,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在地理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深化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在對《辨別地理方向》這一課時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gps)地理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首先,教師可以將如何利用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辨別方向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初步掌握辨別地理方向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然后,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視頻等方式向學生展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利用GPS辨別方向和導航的實例,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地理信息技術的先進之處。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GPS的應用方式,讓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靈活的運用GPS解決實際問題,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提升學生地理綜合運用能力。

(2)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教學工具相融合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地理概念,學生在對這些概念學習和理解時會存在較大的困難。而傳統(tǒng)地理教學手段和工具有限,不能很好的將抽象地理概念和地理現象呈現出來,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工具進行融合,共同輔助教學,增強地理課堂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重現地理現象、實時觀測地理數據等,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對地理概念進行理解,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對“地球的自傳和公轉”這一部分的地理知識進行授課時,由于這一地理現象是學生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地球自傳和公轉的意義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抽象,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這時教師就可以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工具相融合,先利用多媒體設備,采取動畫模擬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場景,然后再借助地球儀向學生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和原理。通過這種直掛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對這一部分的地理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

(3)利用學習軟件,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現狀來看,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理解過于片面,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簡單的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知識呈現的方式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將信息技術的應用停留在替代傳統(tǒng)教學工具和手段層面。實際上,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被運用到教師的教學過程,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極大的便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信息技術與學習工具相融合,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全新的方向和思路。比如,目前有很多地理信息技術軟件和平臺都具備監(jiān)測地理數據的功能,教師就可以根據地理數據就真實的地理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驗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例如,Earth、Living等地理信息技術軟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氣象要素和地理數據,如氣溫、相對濕度、風力等。高中地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相應的工具,實時捕捉校園的氣溫數據、風向數據和降水量數據等,并與這些地理信息軟件中的數據進行對比和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將所學的地理知識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和水平,而且對于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但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的融合并不是一種固定形態(tài),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辯證的看待不同融合類型,并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類型進行融合,這樣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將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促進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深化。

參考文獻

[1]孔德宇.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類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24).

[2]韓玉紅.試論信息技術和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機融合[J].新課程,2020(42).

[3]李金珍.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融合的教學實踐[J].當代教研論叢,2020(08).

第9篇: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ArcView GIS; 體驗式教學; 地理教學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TP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06-0171-03

作者簡介:李聰(1987-),女,渤海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

0引言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有關部門制定了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zhí)行?!兜乩韺W科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地理教學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觀點,為自主學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課標建議教學時要注意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充分重視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文引用ArcView GIS輔助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期望達到課標的要求。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英文縮寫。ArcView是美國環(huán)境系統(tǒng)研究所(ESRI)的GIS產品。ArcView擁有任何GIS桌面系統(tǒng)所具有的最大范圍的可用功能,具有直觀的基于Windows的圖形用戶界面,簡單、易用且包括有附加的在線幫助和全面詳盡的文檔。

1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的現狀

目前,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在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問題和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兩方面。

1.1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問題

第一,教學情境選擇的單一或數量的繁多。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很多教師經常會選擇視頻或者圖片作為學生的體驗情境,但學生只能從拍攝者的角度去體驗地理現象,使學生的體驗受到局限,從而導致學生認知過程單一乏味。在教學設計中,有些教師還會走入情境過多的誤區(qū)。在一堂課的容量中,設計多次不同的體驗環(huán)節(jié),導致學生只能感受,而沒有時間和空間去體驗。

第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局限。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常常通過感知語言意境、欣賞圖片和觀看視頻等途徑讓學生進行想象體驗。但是在地理學科中,有些知識距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大大超出學生的經驗范圍,僅觀看視頻或欣賞圖片難以使學生在感知上對地理知識形成完整的認識和對地理知識的真正體驗,學生學習的熱情難以被激發(fā),無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1.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在課堂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沒有注意到不同學生體驗的層次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差異,可能導致他們對地理事物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學生獲得的體驗也各不相同。同時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沒有對學生的思維和活動作出及時的評價,教學目標就很難達成,體驗活動也就形同虛設。因此這樣的體驗式教學無法達到教學設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針對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的現狀,將ArcView GIS融入到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中非常必要。

2ArcView GIS用于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2.1符合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的基本要求

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主動建構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中學階段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ArcView GIS提供給學生一種分析解決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的工具,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自主地利用ArcView GIS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表達、建構地理知識。ArcView GIS的應用將會使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在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中引入ArcView GIS,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發(fā)展的要求。

2.2適應中學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地理學科課程標準(2011版)》對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關注自然與社會,使學生逐步形成人地協(xié)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并強調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課標建議教學時要注意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重視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地理圖像、地理輔助軟件以及計算機網絡等都承載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載體,豐富課程內容,優(yōu)化教學情境。ArcView GIS既是教師的教學工具,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因此,ArcView GIS作為一種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的信息技術被引入到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符合地理課程新標準的要求。

2.3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將ArcView GIS與中學地理課程整合,可以理解為把ArcView GIS技術融入到地理課程教學之中。整合強調ArcView GIS要服務于課程,應用于教學;強調學生能夠利用ArcView GIS主動建構地理知識;強調根據學生的特征,發(fā)揮ArcView GIS的教育功能。ArcView GIS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三者之間,將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教師由知識的傳遞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啟發(fā)者和促進者,教師不再是課堂上唯一的知識源,不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唯一任務和目的,而是要指導學生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生也將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變?yōu)閷W習的主體。

因此,將ArcView GIS應用到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中,能夠創(chuàng)設教與學的良好環(huán)境,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3ArcView GIS用于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的優(yōu)勢

3.1優(yōu)化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要上好一節(jié)課,就必須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迫切想要學習地理知識的渴望。將ArcView GIS用于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中,能夠提供給學生許多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使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直觀地顯示,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從而實現地理事物大小、遠近、動靜、虛實、快慢等的轉換。也可以直觀、全方位地展現地理事物的全貌以及地理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這樣的教學情境可以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ArcView GIS可以為學生營造生動直觀、內容豐富的教學情境,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融知識性、邏輯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提高學生對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的認識,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中輕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識。

3.2優(yōu)化信息傳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ArcView GIS可以從多方位提供地理教學的相關信息,增大信息傳遞的速度、密度等,使學生在豐富的信息中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拓寬知識面。ArcView GIS的數據查詢功能,可以讓學生詳細地查詢地理知識的每一個細節(jié)內容,方便、快捷、全面地獲取地理信息,同時發(fā)現適合自己處理信息的最佳途徑。豐富的信息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的認識,在幫助學生全面、直觀地認識地理問題的同時,縮短學習時間,實現高效學習。

運用ArcView GIS提供的學習信息和學習素材,讓學生利用信息庫中的內容,擴大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使有限的學習素材,成為無限的學習天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利用ArcView GIS傳遞教學信息,有助于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有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ArcView GIS被引入到教學中,充分體現了體驗式教學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給學生以最大的發(fā)展空間。根據課標要求,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作為教學中的重點,讓學生從中體驗知識的真諦和學習的樂趣,由此培養(yǎng)出能適應信息社會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

4ArcView GIS在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中的教育功能

4.1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分布特征及規(guī)律的教育功能

在地理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ArcView GIS在空間上顯示符合條件的地理要素的功能,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空間事物和地理現象;利用ArcView GIS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具有數據查詢、分析、表達和顯示的功能,輔助教師講授或學生主動學習某區(qū)域自然與人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規(guī)律;通過地圖漫游的功能,可以實現地圖比例尺的無限放大或縮小,使教師和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地圖的某一個部分的詳細情況,從而彌補了教學掛圖、課本地圖和地圖冊等教學用圖中固定比例尺的束縛。

利用ArcView GIS進行教學或學習,不僅可以探究地理知識領域的宏觀內容,還可以利用縮放功能,到微觀的領域深入體驗學習地理知識。也可對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等地理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等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4.2數據的組織與管理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將地理數據分成點、線、面等不同類型,并分別歸入不同的數據集,每個數據集作為一個單獨的圖層,每個圖層中的數據所對應的地理事物具有相同的特征,ArcView GIS以此實現了對數據分類、分層的管理。將多個圖層“透明疊合”即可表達完整的地理信息。圖層方便了ArcView GIS對不同特性事物的數據進行管理和應用。

ArcView GIS地圖還可以進行復合疊加,并將地圖表達的信息靈活動態(tài)地顯示出來,將幾個圖層進行疊加組合成一張綜合的地圖,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分布的特征和規(guī)律進行多因素的綜合分析,這是教學掛圖、課本地圖和地圖冊等教學用圖難以做到的。

例如,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情況與氣候、土壤的分布情況有著密切的聯系,但要綜合三幅紙質地圖對它們的分布特征、規(guī)律和相關性進行分析,既復雜又困難。而用Arcview GIS軟件分別對陸地自然帶、氣候、土壤的地圖先進行處理,然后將各圖層疊加,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分析出它們的分布特征及規(guī)律,更是一目了然地得出它們的相關性。

4.3空間信息可視化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是對現實世界空間關系的計算機模擬,它使我們對空間上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分布有一個非常直觀的視覺感受。ArcView GIS軟件對地圖的無級縮放和地圖漫游功能使學生可以小比例尺查看地圖的全圖、適當比例尺查看地圖的局部、大比例尺查看地圖的某一特定部分。

例如,講授七年級《地圖》一節(jié)的活動內容時,要求通過比較“中國地圖”和“北京市略圖”,說明地圖表示范圍和內容與比例尺大小的關系,并得出結論。使用ArcView GIS地圖來展現這兩幅地圖,能夠使學生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通過在大、小比例尺范圍下的比較分析,學生可以很容易、很直觀地得出結論:地圖的比例尺反映地圖表示的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程度。

由此可見,ArcView GIS的空間信息可視化的教育功能在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空間關系、提高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建立空間概念等方面是地圖冊等教學用圖不可比擬的。

4.4地理事物空間查詢的教育功能

地理事物空間查詢是ArcView GIS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圖形與屬性的關聯查詢、復合條件查詢兩種查詢方式。

(1)圖形與屬性的關聯查詢。在View1窗口中,選擇任意一個區(qū)域,系統(tǒng)可以根據鼠標所指的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或所選擇的空間范圍,查出該位置或該范圍的地理事物空間實體及其屬性,并在屬性窗口列表中顯示所選擇區(qū)域相應的屬性信息。同樣,在屬性窗口列表中選擇任意一行屬性數據,在View1窗口中就會突出顯示對應的區(qū)域圖形。

(2)復合條件查詢。復合條件查詢,也稱SQL(結構查詢語言)查詢,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查詢方式,查詢的條件并不僅局限于某些地理事物的屬性條件、指定的某空間位置或選擇的某空間范圍,而是它們的綜合,是ArcView GIS中利用屬性信息查找滿足多個特定條件的空間目標的查詢方法。

正是借助于地理事物空間查詢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才可以完成大量的空間分析方面的教學內容。

5結語

地理空間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地理學科課程標準(2011版)》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本文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中學地理體驗式教學中引入了ArcView GIS。作為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ArcView GIS以強化學生空間概念、幫助學生處理地理信息、引導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為目標,讓學生從地理的視角看待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以達到教學設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實現體驗式教學的真正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葉冬.高中地理體驗式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